誰導演了斯皮思第13洞的“上帝之手”?

高爾夫 泰格·伍茲 體育 高爾夫畫報 2017-08-03

今年去英國公開賽現場觀賽的球迷真真兒賺到了。

年僅23歲的斯皮思,不僅以三杆優勢捧得葡萄酒壺,還比“世紀英雄”老虎·伍茲還要早一年實現了個人職業生涯的第三個大滿貫冠軍。

誰導演了斯皮思第13洞的“上帝之手”?

如果說老虎的出現是個高爾夫奇蹟,那這次斯皮思的奪冠,似乎、大概、可能正在漸漸上演續寫、再締造新的奇蹟。

但是,這次斯皮思奪冠,也引發不少質疑的聲音。

誰導演了斯皮思第13洞的“上帝之手”?

爭執的焦點全部集中在第四輪第13洞,斯皮思好像突然擁有了一隻“上帝之手”,精妙絕倫地表演了一次教科書般的“脫困術”。

然而,超過20分鐘的處理過程,也讓球迷們紛紛質疑時間是否過於漫長,開始眾說紛紜起來。

不容否認。斯皮思在第13洞的開球偏得過於離譜(有報道說偏離球道超過100碼)。面對糟糕情況,斯皮思最終決定採取“球不可打”的處置方式(死球),在旗杆和球所在位置連線往後的延長線上拋球,這意味著這個延長線上只要有個好的球位,他就可以選定拋球。

最終,這個延長線被延長到了球會練習場。這種情況讓所有人始料不及,因為首先按照常理,幾乎不可能有職業球員會把球打到那個過於離譜的地方(所以不太可能把拋球點延長到練習場);其次,這裡也沒有被標定為界外,所以斯皮思在這裡開球,可以說是完全按照規則辦事(誰讓主辦方、裁判們沒考慮到),但凡之前有人想到這種情況,把練習場標定為界外,也就沒有這麼多一堆麻煩事。

但是,新的問題又出現了。

練習場內有許多工房車,如果在工房車左側拋球,球位會非常困難;如果是右側,恰好是正兒八經的練習場,球位會非常舒服。

基於這兩種勢必會帶來不同結果的球位(第二個免罰杆拋球),斯皮思反覆跟裁判進行溝通在哪裡拋球,最終結果大家也都曉得了。

斯皮思充分利用規則為自己爭取到了最佳球位。

然而,這個漫長的過程也帶來了巨大的爭議。裁判要介入,球員要提問,有提問裁判也有義務回答相關規則諮詢。

高爾夫有個原則,裁判判罰後如果球員不立刻執行,會按照慢打處罰。

這次的判罰決定倒是很快,問題是尋找拋球點非常慢,需要球員跟裁判反覆確認拋球地點,確保不錯打。

一來二去,這個過程就顯得漫長下來。裁判肯定也給斯皮思計時了,接下來的比賽很明顯的體現出來,從第13洞拋球完成,斯皮思小跑開始,第14洞開球完繼續小跑,到前一組位於第18洞時,斯皮思已經在出現第17洞果嶺,已能看出他通過實際行動已經改善了慢打的重大嫌疑。

當然,這次漫長的處罰,到隨後幾洞的趕時間,最受到影響的肯定是同組球員庫查爾,整個打球節奏被破壞了。

不過庫查爾沒有埋怨,表現的相當風度,斯皮思則在奪冠後,第一時間跑到庫查爾跟前表達歉意。

至此,這場大風波在跌宕起伏中,也畫上了完美句號,若干年後,必定仍是人們茶餘飯後、賽前賽後熱議的話題。

誰導演了斯皮思第13洞的“上帝之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