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生再創奇蹟,人類器官移植成功率有望大幅提高!

肝硬化 肝癌 養生 健康 家庭醫生在線 家庭醫生在線 2017-08-27

如何讓器官能夠“鮮活”無損的移植入病人體內,是世界醫學家們一直在攻克的難題。近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以下簡稱中山一院)副院長、器官移植科學術帶頭人何曉順教授及其團隊突破了器官移植缺血的難題,實施了全球首例不中斷血流的肝臟移植手術——在捐獻者捐出肝臟後,肝臟的保存和移植過程一直保持血液的供應和循環。

中國醫生再創奇蹟,人類器官移植成功率有望大幅提高!

全球首例不中斷血流的肝臟移植手術專家團隊

據家庭醫生在線瞭解,過去器官摘取後處於缺血狀態,影響移植成功率,不中斷血流的器官移植,能夠最大限度保持活力和功能,縮短手術時間,減少患者術後併發症,大幅提高器官移植成功率。

這一創新成功破解了器官移植的世界性難題,有望改寫世界器官移植事業的歷史,推動我國成為器官移植這項醫學尖端技術的領跑者。該項技術突破的另一個重要成果是成功研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多器官功能修復系統”。該設備的問世,是醫學研究史上首次實現器官在“離體狀態”下長時間保持功能與活力。

器官移植不再需要冷藏

能以鮮活狀態在體內立即工作

一般情況下,器官在摘取後,會用保護性的化學溶液進行灌注,降溫,然後放入0—4℃的器官移植保存液中冷藏保存。這個過程中,器官處於無血流供應狀態,不可避免的受到缺血,冷凍和灌注的損傷。

7月23日,何曉順教授為一名51歲的肝硬化合並小肝癌的患者實行了全球首例“不中斷血流”人體肝移植術,在捐獻肝臟離開人體後的保存和移植過程中,一直處於保持血液循環的狀態。肝臟移植屬於器官移植中高難度的手術,在移植過程中,如果肝臟缺血10—30分鐘,就會壞死。“供肝的質量和保存的時間長短,是保證換肝成敗的關鍵因素。”何曉順教授說,受損的肝臟移植進病人的體內,功能多少都會“打折扣”。

中國醫生再創奇蹟,人類器官移植成功率有望大幅提高!

何曉順教授及團隊在手術中

不中斷血流的肝臟移植手術,得益於何曉順教授團隊自主研發的“多器官功能修復系統。這個系統可以模擬器官在體外的運轉,最大限度的保持器官在體外的功能和活性。在“多器官功能修復系統”的幫助下,移植的肝臟不需要灌洗,也不需要放在冷藏箱保存,最大程度地保護了器官的功能,可以讓器官以更“鮮活”的狀態在受捐患者的體內立即“工作”,從而極大地避免了器官移植的常見併發症。

創新研發“多器官功能修復系統”

醫學史上首次實現器官長時間離體運轉

傳統器官移植模式下,器官一旦離開身體,不可避免會缺血損傷。何曉順教授和他的團隊,花費數年時間,自主研發了一套“多器官功能修復系統”,可以在手術前模擬人體的機制,為器官提供血液,做到了器官移植不中斷血流供應。

中國醫生再創奇蹟,人類器官移植成功率有望大幅提高!

自主研發的“多器官功能修復系統”(實驗圖片)

該設備的問世,是醫學研究史上首次實現器官在“離體狀態”下長時間保持功能與活力。這將為研究器官功能、器官間相互作用、器官離體治療、器官功能修復等臨床應用提供新的技術平臺,為我國臨床醫學研究實現多學科、多層次的突破提供了可能。

何曉順教授表示,在第一例肝臟不中斷血流手術中,“多器官功能修復系統”維持了肝臟在體外的正常運轉長達4個小時。“這個系統為器官提供血夜,蛋白和各種必須的營養,可以模擬器官的在人體的代謝,維持器官的正常運轉,以後器官移植就可以像給身體換零件一樣,可以無損移植。”何曉順教授說。8月8日,何曉順教授團隊,一位52歲的肝硬化病人成為了第二位進行不中斷血流肝移植手術的獲益者。

可應用到腎臟心臟等器官手術

體外手術的科幻成為現實

“多器官功能修復系統”不但可以應用到器官移植中,還能在體外手術中發揮作用。何曉順教授表示,一些容易出血的高風險器官手術,可以通過“多器官功能修復系統”在體外完成手術。比如肝臟的切除手術,可以通過“多器官功能修復系統”,在體外完成。

中國醫生再創奇蹟,人類器官移植成功率有望大幅提高!

自主研發的“多器官功能修復系統”(實驗圖片)

在摘取器官前,醫生先將連接肝臟的血管接入“多器官功能修復系統”,在斷掉原有血液供應的同時,由“多器官功能修復系統”替代人體的供血機制,從而實現平穩過渡。供肝植入移植受體時,將受體的血管接入“多器官功能修復系統”,在由受體的血液循環系統“接管”的同時,將機器撤離。在這個過程中,肝臟裡的“血一直是熱的”。

中國醫生再創奇蹟,人類器官移植成功率有望大幅提高!

何曉順教授及團隊在手術中

“不中斷血流”器官移植理念的成功實踐,從根本上避免了傳統器官移植一直沿用的技術的先天缺陷。這項新技術還可延伸至心、肺、腎等的移植上,有望重構半個世紀以來器官移植理論與技術體系。器官移植學科可望迎來一個全新的時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