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我曾同導師前往隴南作學術考察。出發前,我們已制定詳細的考察的路線,並在谷歌地球上標註了詳細的地理座標。出發當晚,天氣涼爽,唯飛機晚點,到達甘肅省城蘭州時,已近晚上十點。夜晚的蘭州機場,仍然旅客如織,燈火輝煌。蘭州機場設計最為科學的地方,是以高速鐵路連接市區與機場,打通了高鐵和機場的聯繫,這值得其他省份學習。

次日,我們與蘭州的隊員的匯合後,便踏上了一路南下的旅程。

汽車在國道312路上奔馳,看著紅色的土壤,我的思緒逐漸回到古代。蘭州是甘肅省會,雖然位置偏遠,但歷史卻很悠長。漢武帝時,驃騎將軍霍去病西征匈奴,曾在此地屯住大兵,漢昭帝時在蘭州設金城縣,後設金城郡,從此蘭州的城市發展進入了快車道。後歷今數代,蘭州幾度裁撤復置,隋文帝開皇年間,始有蘭州之名。明代,蘭州降為衛所,隸屬陝西都指揮史,至清朝康熙年間,陝甘分治,蘭州衛升格為府,正式成為甘肅行省的省治,一直延續到今天。

當時已然五月,內地的大多數省份早已入夏,蘭州卻還天寒地凍,如同內地的初春天氣。又深處內陸,海洋的暖溼氣流難以進入,所以許多隊員都流鼻血了,此間的乾燥時候實非久居江南的人所承受。

按照路線的規劃,我們的路線是從蘭州西南方開去,然後經臨夏州、甘南、隴南、天水、定西,最後返回蘭州。

司機是開車的好手,一路風馳電掣,無論路況如何,都能行駛地極度迅速,這也讓我們有些心有餘悸,總是勸司機師傅開慢些。

蘭州我們有1個考察點,是黃河古渡口。

追尋古人的絲路——甘肅西南部考察記

黃河古渡口

黃河古渡口是明清以來,蘭州百姓貿易、出行的必經之地。此處水面寬闊,水流平緩。周邊則是一座仿古的古城,大門上書絲路通達,背後書寫大河雄渡等字樣,無奈城中人口稀少,半天遇不到人。亦有其他人正在建設,聯想起中國許多商業化的仿古古鎮,早已缺失了一份獨特的文化韻味,確實可惜。但可以肯定,明清時,渡口來往車馬眾多,此間又是人馬必經之地,在此形成一座城卻是不假,是否受到同治年間的兵燹遠未可知。如今的古渡口,早已失去了原有的繁華,一座斜拉橋橫跨黃河,拉近了兩邊百姓的距離,這也是渡口衰落的一個重要原因。

追尋古人的絲路——甘肅西南部考察記

古渡口邊的古城

告別了古城,我們繼續南下,來到了臨夏州的永靖縣的劉家峽水庫。劉家峽水庫內有我們的一個考察點—炳靈寺石窟。古代,前往炳靈寺,必須翻越一道道黃土塬,然後再繞相當大的一圈,才可到達,費時費力。當劉家峽水庫建成之後,原先黃土的溝溝樑樑都成了庫區,若想參觀石窟,則必須乘船前往,可節省許多腳力。

乘坐快艇半個多小時後,我們上了岸。前面修建的石窟盡收眼底。史書記載,炳靈寺開鑿於西晉,西秦時成為擁有上下四層的佛教造像,稱唐述窟,後又有龍興寺、靈巖寺,至明朝永樂年間改稱炳靈寺。現在的炳靈寺,共有窟龕183個,石雕造像694身,泥塑82身,壁畫約900平方米,還有一座廟宇,但已沒有香火。最引人注目地則是自然大佛,佛像開鑿於唐代,能夠保留至今,免遭同治兵燹實在難得。但在石窟內部,已然看到一些佛像剝落,僅有一些非常簡單地標誌物和闌檻,設施極為簡陋,與世界文化遺產的名稱實在不符。不過,能夠看到如此壯觀的佛像,實在令人難得。

追尋古人的絲路——甘肅西南部考察記

劉家峽水庫

看著炳靈寺石窟,我再度想起佛教的傳播路線。佛教誕生於天竺,經克什米爾、中亞、新疆,河西走廊,傳入內地。其時,沿線各國君長信奉佛陀,不少國家視作國教,僧人眾多,可以說是當時的最為興盛的年代。炳靈寺開鑿的年代,正是佛教不斷東傳的時候,當時的高僧大德,如法顯、前期的支讖等來往不斷,弘揚佛法,西域和河西地區寺廟比起南朝的四百八十寺並不遜色。然而,後來的中亞和西域爆發了持續長達數百年的宗教戰爭,最終名教毀滅,國破淪陷,成就了今日的宗教格局。我們今日能夠看到炳靈寺石窟,實屬不易。

追尋古人的絲路——甘肅西南部考察記

炳靈寺石窟

看完石窟,我們原路返回。沿途的黃土的溝溝樑樑一個個出現在眼前,又快速地消失。這裡光禿禿地山,實在太多,與江南的風物殊不相同。

我們稍作停留,繼續踏上旅程。汽車在黃土塬上快速地奔馳著,路邊閃過一個個村子,偶爾看到若干長者正在村前閒逛。臨近傍晚時分,我們來到了臨夏州。臨夏州是一個以回族為主的自治區,城區宗教氛圍濃厚,建築式樣融合了阿拉伯風情,頗有異域情調。或許是回民眾多的緣故,這裡許多商業也都標註有清真字樣。我們停車觀看,稍後繼續前往下一個考察點夏河縣。

前往夏河縣的路上,就能看到一絲綠色,還有白雪覆蓋的山頂,連綿起伏,景色非常優美。到了夏河縣,我們就來到了甘肅的藏區。這裡用漢語和藏語雙文寫著歡迎來到夏河縣。夏河縣現屬於甘南州,與臨夏州相鄰,這裡有我們的一個考察點—土門故城。

追尋古人的絲路——甘肅西南部考察記

夏河縣邊的雪山

據《中國文物地圖集•甘肅分冊下》記載,土門故城位於夏河縣與臨夏縣交界處,臨夏縣馬集鎮關灘村190米處,當地居民稱作土門子,藏語音譯稱“火丹藏香郭”。城址因山而建,黃土夯就,綿延約5裡。南北兩垣牆體寬約6、殘高約8米。城垣外側有護城壕,寬約4米、深約3米。此處又有土門關,四川、青海經甘南藏區通往蘭州的主要隘口。土門關藏語稱“火爾倉香告”,地理位置於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交界處,土門關以南為夏河屬地,以北為臨夏州屬地,東距臨夏市33公里,西距夏河縣拉卜楞鎮75公里,海拔高度2170米。

夏河縣也是古戰場,北宋和西夏曾在此大戰,雙方爭奪河西地區的控制權。

追尋古人的絲路——甘肅西南部考察記

夏河縣的景色

我們在土門古城停車考察,所看到的只有一些夯土的痕跡,證明這裡曾經存在一座城池,但詢問村民,村民均不知此處的情況,實在奇怪,也許此處村落是後來形成的。

看完土門故城和關隘,我們記錄了座標後,繼續我們的考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