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瀾閣:讀一部書那麼漫長的時間

收藏《四庫全書》的房子

文瀾閣的修建與一部叢書有關,作為昔日的皇家藏書樓,現在是江南地區僅有的一座了。不瞭解《四庫全書》的人,光聽這一串數字就足以對其肅然起敬。這部叢書內容十分豐富,包括4部44類66屬。分經、史、子、集四部,各類目之下又有細分。基本上包括了社會上流行的各種圖書。編纂工作歷時將近二十年。

乾隆皇帝為編此書,特意開設“四庫全館”。設總纂官、總校官、下設纂修官、分校官及監造官等約400餘人。其中有不少都是當時社會上的名人學士:紀昀、陸錫熊、戴震、姚鼐等。

文瀾閣:讀一部書那麼漫長的時間

《四庫全書》著成後,清政府又花了大價錢來建造“南北七閣”貯藏這一心血之作,即北四閣,又稱內廷四閣:北京故宮內的文淵閣、京郊圓明園的文源閣、承德避暑山莊的文津閣、奉天故宮的文溯閣;南三閣:鎮江金山寺的文宗閣、揚州大觀堂的文匯閣、杭州聖因寺的文瀾閣。不同的是,北四閣藏書基本為皇家御用,但南三閣則可以對百姓公開,江南文人學子趨之若鶩。

文瀾閣:讀一部書那麼漫長的時間

編纂《四庫全書》的領頭人是乾隆皇帝。實際上,乾隆當時主張修書其實是希望“寓禁於征、一箭雙鵰”。從民間廣泛徵書,可以使不利於清朝的所謂“禁書”集中起來,再行銷燬。這樣一來,打著徵書的旗號,既冠冕堂皇,又利於徹底打擊。

最終,乾隆帝以各種威逼利誘的手段徵得大量圖書。至於那些獻書者,最終沒能敵過統治者的變權之術。蛇一出洞,命運就不再由自己掌握了。隨後,清政府銷燬了對滿清不利的書籍,據統計為13600卷。焚書總數,15萬冊。銷燬版片總數170餘種、8萬餘塊。

時間過去了數百年,《四庫全書》也跟中國人的命運一樣飽經滄桑。原本七部的《四庫全書》今天只存3部半,杭州僅存了半部。

一部書與它的命運

文瀾閣內的書籍與它幾經修復的外表一樣,都經歷了不少動盪。

抗戰剛剛開始,社會上流傳著種種小道消息。有的說,東北淪陷後,日本人將文溯閣《四庫全書》運往了東京,而北京的兩部書(宮內文淵閣、圓明園文源閣)也快要被日本鬼子搶去了。浙江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冒著生命危險,自杭州到龍泉,再到貴州,再到重慶,行程2000多公里,終於保全這黃河以南惟一的一部《四庫全書》。

日本學者松木剛的《掠奪了的文化——戰爭和圖書》一書中曾經對這一段歷史有十分詳細的記載:“佔領地區圖書文獻接收委員會”於1938年2月22日派了9個人從上海趕到杭州,花了好多時間尋找文瀾閣《四庫全書》。為了不讓藏書被日本人搶走,當時浙江省圖書館館長陳叔諒(陳訓慈)馬上命總務組趕製木箱,準備遷移。遵循當時教育部的要求,文瀾閣《四庫全書》於1938年3月27日從浙江龍泉出發西遷,途經福建浦城,又折回浙江江山,再上浙贛鐵路,過江西,到湖南長沙,從湘北到湘西,直奔貴州貴陽,至4月底運抵,先存西郊張家祠堂,後藏北郊地母洞。

行程約1600公里,除了藉助浙贛鐵路,大多數時間都只能靠肩挑、人拉和船運。尤其需要橫跨五省的山山水水,其間有說不盡的艱難,吃不完的苦頭,加上路途遙遠、時間長、天氣寒冷;日軍的飛機到處騷擾,空襲不斷,一路伴隨的就是護書人和《四庫全書》的危險境地。

竺可楨再次記載了保管《四庫全書》的不易。竺可楨1942年10月11日記:“譚其驤來,渠眼力不佳,願代方翥人去貴陽晒《四庫全書》,即在地母洞之文瀾閣也。但貴州只六、七、八各月多見陽光,九月以後則暗無天日,此時晒曝殊不相宜。”抗戰勝利後,就開始籌劃文瀾閣《四庫全書》返浙,然而真正實施差不多過了大半年。

經過艱難的運書過程,文瀾閣《四庫全書》於1946年5月7日由6輛汽車載運離開青木關,護送警察有12人,費時近兩個月,於7月5日抵杭州。自1937年8月4日離開杭州起,至1946年7月5日回到杭州,浙江圖書館和文瀾閣《四庫全書》經歷了8年又11個月的抗戰“文化苦旅”。

被粉飾一新的過去

在修建“南北七閣”的時候,寧波的天一閣已經在當時頗有地位,杭州的文瀾閣就是仿造當時的天一閣而建造的。文瀾閣前有水池假山,閣旁還有兩座御碑亭,默默地記錄著當年這裡的輝煌。一座是乾隆興建江南三閣的詔諭,另一為光緒所題“文瀾閣”三字。

再輝煌的過去也逃脫不了歷史的腐蝕,文瀾閣在漫長的歲月侵襲中,更是脆弱到不堪一擊。1861年,太平天國軍攻入杭州,本為藏書閣的文瀾閣不幸淪為兵營,閣中的藏書也都散佚四處。後來,閣中之書或歸私家,或歸書賈,甚或有流落坊巷間作廢紙拆散裹物者。

光緒六年,文瀾閣重建。

文瀾閣:讀一部書那麼漫長的時間

同治年間,杭州鄉紳丁申、丁丙兄弟合力收集散失圖書,共收回3396種,34769冊,重歸於文瀾閣。晚清時期,丁家是杭州城裡的大戶。他們不僅興辦實業,還鍾情於文化。丁丙本人,既是畫家,也是收藏家和藏書家,當太平軍攻入杭州時,文瀾閣被毀,《四庫全書》散落民間,不知所終。丁氏兄弟知道後,指揮家人收集殘籍祕密保護。後來丁氏兄弟又主持重建了文瀾閣,他們的努力,使得四分之一的《四庫全書》得以劫後餘生。丁丙的私人藏書樓“八千卷樓”,作為晚清著名的四大藏書樓之一,也珍藏了大批的古籍。

不過,遺憾的是,丁丙死後,其後人因經商失敗導致巨大虧空,不得不考慮出售藏書。最終,南京江南圖書館的繆荃孫出資七萬三千餘元,將丁氏藏書全部買下。

在接下來的漫長歲月當中,文瀾閣始終沒有逃脫被損毀、遺忘、修復的命運。接下來,每隔幾年,文瀾閣都要大修一遍。

最近這段時間,文瀾閣又開始經歷再一次大規模的修復,走進浙江省博物館後那個隱祕的庭院,假山、池塘、涼亭還在,只是文瀾閣那座二層的木質結構的小樓再一次被電鑽、木製腳手架包圍了起來。現場的工人們並不知道他們正在修復以前的歷史,一再修復與粉飾,讓這座古老的建築一直以簇新的姿態站立在它經歷幾多風雨的地方,一個老人,穿了新衣服還是掩飾不住蒼老,文瀾閣也一樣,它常常被後人粉飾一新,但是卻藏不住歷史留下來的氣味兒,日積月累的灰塵伴著古書的香氣,在文瀾閣裡迂迴著。

這裡的傷口被遮擋起來,只剩下簇新的一片白色的石灰光芒。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