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上位後,竟規定太監只能用這三個姓氏,這是對太監的極大侮辱'

"

宦官專權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大特色,作為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伴生物,對中國古代政治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中國歷史上,如果皇帝將君主權力賦予一部分給自己的家奴——宦官,讓他們去幹預朝政,就會形成宦官專權。這種現象的形成可能有兩個決定因素:一個是皇帝受到的來自外朝文官集團的威脅;另一個是皇帝個人權力與文官集團權力的對比。

"

宦官專權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大特色,作為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伴生物,對中國古代政治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中國歷史上,如果皇帝將君主權力賦予一部分給自己的家奴——宦官,讓他們去幹預朝政,就會形成宦官專權。這種現象的形成可能有兩個決定因素:一個是皇帝受到的來自外朝文官集團的威脅;另一個是皇帝個人權力與文官集團權力的對比。

乾隆上位後,竟規定太監只能用這三個姓氏,這是對太監的極大侮辱

可以說,在我國曆史上的多個朝代中,都出現了宦官專權禍國殃民的現象,其中,又以唐朝最為嚴重。在唐朝中後期,閹黨能夠隨意廢立大唐天子,皇親國戚在遇到這些宦官時,甚至要向他們點頭哈腰,天可汗的子孫竟成為閹人手中的傀儡,著實令人費解。

明朝的宦官問題同樣比較嚴重,例如:我們較為熟悉的明朝四大專權太監王振、劉瑾、汪直、魏忠賢。明朝太監從禁止參政,逐步走上政治舞臺,到了最後閹黨竟能與外廷大臣分庭抗禮,連位高權重的內閣大學士都要對太監們禮遇有加。可以說,明朝的覆滅,閹黨要負主要責任。

唐、明兩朝的宦官問題為清朝提供了前車之鑑,清朝統治者意識到了宦官問題的嚴重性,所以,清朝前中期的皇帝們對宦官問題絲毫不敢放鬆。

"

宦官專權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大特色,作為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伴生物,對中國古代政治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中國歷史上,如果皇帝將君主權力賦予一部分給自己的家奴——宦官,讓他們去幹預朝政,就會形成宦官專權。這種現象的形成可能有兩個決定因素:一個是皇帝受到的來自外朝文官集團的威脅;另一個是皇帝個人權力與文官集團權力的對比。

乾隆上位後,竟規定太監只能用這三個姓氏,這是對太監的極大侮辱

可以說,在我國曆史上的多個朝代中,都出現了宦官專權禍國殃民的現象,其中,又以唐朝最為嚴重。在唐朝中後期,閹黨能夠隨意廢立大唐天子,皇親國戚在遇到這些宦官時,甚至要向他們點頭哈腰,天可汗的子孫竟成為閹人手中的傀儡,著實令人費解。

明朝的宦官問題同樣比較嚴重,例如:我們較為熟悉的明朝四大專權太監王振、劉瑾、汪直、魏忠賢。明朝太監從禁止參政,逐步走上政治舞臺,到了最後閹黨竟能與外廷大臣分庭抗禮,連位高權重的內閣大學士都要對太監們禮遇有加。可以說,明朝的覆滅,閹黨要負主要責任。

唐、明兩朝的宦官問題為清朝提供了前車之鑑,清朝統治者意識到了宦官問題的嚴重性,所以,清朝前中期的皇帝們對宦官問題絲毫不敢放鬆。

乾隆上位後,竟規定太監只能用這三個姓氏,這是對太監的極大侮辱

那麼,清朝皇帝是如何防止宦官專權的呢?

滿族在入關之前,並無“太監”這一概念,所以,影視作品中出現的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時期的太監,都是編劇歷史知識不足所致。在清朝入關後,逐漸沿襲了先代中原王朝的排場,統治者決定使用太監作為宮奴服務統治階層。

鑑於宦官專權的歷史教訓,清朝前中期的皇帝在使用太監時,對宦官始終保持著警惕性。例如,在人員數量上,清朝皇帝做出了嚴格的限制,順治帝只使用了一千名太監。這裡需要說明的一點就是:實際上,“太監”是四品內官,並非所有宦官都有資格成為太監,而文中出現的“太監”一詞多按現代語言習慣,指代“宦官”。

要知道,在此之前的明朝皇宮中,太監最少的時候人數也在兩萬左右。除了人數上的限制外,清朝宦官的日常生活也受到了侷限,普通的小太監只能從事體力勞動,且沒有出入宮禁的權利,只有四品以上的內官才有資格出宮居住。即便如此,有資格出宮居住的內官仍要對宮內的大事小情守口如瓶,對外透露宮中之事必會招致殺身之禍。

"

宦官專權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大特色,作為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伴生物,對中國古代政治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中國歷史上,如果皇帝將君主權力賦予一部分給自己的家奴——宦官,讓他們去幹預朝政,就會形成宦官專權。這種現象的形成可能有兩個決定因素:一個是皇帝受到的來自外朝文官集團的威脅;另一個是皇帝個人權力與文官集團權力的對比。

乾隆上位後,竟規定太監只能用這三個姓氏,這是對太監的極大侮辱

可以說,在我國曆史上的多個朝代中,都出現了宦官專權禍國殃民的現象,其中,又以唐朝最為嚴重。在唐朝中後期,閹黨能夠隨意廢立大唐天子,皇親國戚在遇到這些宦官時,甚至要向他們點頭哈腰,天可汗的子孫竟成為閹人手中的傀儡,著實令人費解。

明朝的宦官問題同樣比較嚴重,例如:我們較為熟悉的明朝四大專權太監王振、劉瑾、汪直、魏忠賢。明朝太監從禁止參政,逐步走上政治舞臺,到了最後閹黨竟能與外廷大臣分庭抗禮,連位高權重的內閣大學士都要對太監們禮遇有加。可以說,明朝的覆滅,閹黨要負主要責任。

唐、明兩朝的宦官問題為清朝提供了前車之鑑,清朝統治者意識到了宦官問題的嚴重性,所以,清朝前中期的皇帝們對宦官問題絲毫不敢放鬆。

乾隆上位後,竟規定太監只能用這三個姓氏,這是對太監的極大侮辱

那麼,清朝皇帝是如何防止宦官專權的呢?

滿族在入關之前,並無“太監”這一概念,所以,影視作品中出現的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時期的太監,都是編劇歷史知識不足所致。在清朝入關後,逐漸沿襲了先代中原王朝的排場,統治者決定使用太監作為宮奴服務統治階層。

鑑於宦官專權的歷史教訓,清朝前中期的皇帝在使用太監時,對宦官始終保持著警惕性。例如,在人員數量上,清朝皇帝做出了嚴格的限制,順治帝只使用了一千名太監。這裡需要說明的一點就是:實際上,“太監”是四品內官,並非所有宦官都有資格成為太監,而文中出現的“太監”一詞多按現代語言習慣,指代“宦官”。

要知道,在此之前的明朝皇宮中,太監最少的時候人數也在兩萬左右。除了人數上的限制外,清朝宦官的日常生活也受到了侷限,普通的小太監只能從事體力勞動,且沒有出入宮禁的權利,只有四品以上的內官才有資格出宮居住。即便如此,有資格出宮居住的內官仍要對宮內的大事小情守口如瓶,對外透露宮中之事必會招致殺身之禍。

乾隆上位後,竟規定太監只能用這三個姓氏,這是對太監的極大侮辱

順治十二年,順治帝效仿前朝,在宮中擺放了警示太監的鐵牌,嚴詞警告宦官不得越權,需各司其職,且不得干預政務,結交外臣,如有違背一律凌遲處死。從表面上來看,順治整治宦官的力度很大,但實際上,順治並不是一個目光長遠的皇帝,他保留了前朝內官的十三衙門,這使順治在位期間宦官問題隱現,後宮被太監們搞得烏煙瘴氣。

年幼無知的康熙即位時,根本意識不到宦官問題的嚴重性。不過,在康熙成年後,十三衙門立即被撤銷,太監們的權力被進一步削弱。在康熙在位期間,宦官的數量被削減為七百人,且宦官問題得到了有效的抑制。不過,在雍正登基後並未繼續限制宦官,反倒擴大了宦官隊伍,一時之間宦官的數量呈指數增長,在短短几年內太監的數量暴漲至兩千人。

量變逐漸引發了質變,太監在政治場上的影響力隱有抬頭之勢。那麼,為何雍正時期宦官問題會有死灰復燃的跡象呢?

"

宦官專權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大特色,作為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伴生物,對中國古代政治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中國歷史上,如果皇帝將君主權力賦予一部分給自己的家奴——宦官,讓他們去幹預朝政,就會形成宦官專權。這種現象的形成可能有兩個決定因素:一個是皇帝受到的來自外朝文官集團的威脅;另一個是皇帝個人權力與文官集團權力的對比。

乾隆上位後,竟規定太監只能用這三個姓氏,這是對太監的極大侮辱

可以說,在我國曆史上的多個朝代中,都出現了宦官專權禍國殃民的現象,其中,又以唐朝最為嚴重。在唐朝中後期,閹黨能夠隨意廢立大唐天子,皇親國戚在遇到這些宦官時,甚至要向他們點頭哈腰,天可汗的子孫竟成為閹人手中的傀儡,著實令人費解。

明朝的宦官問題同樣比較嚴重,例如:我們較為熟悉的明朝四大專權太監王振、劉瑾、汪直、魏忠賢。明朝太監從禁止參政,逐步走上政治舞臺,到了最後閹黨竟能與外廷大臣分庭抗禮,連位高權重的內閣大學士都要對太監們禮遇有加。可以說,明朝的覆滅,閹黨要負主要責任。

唐、明兩朝的宦官問題為清朝提供了前車之鑑,清朝統治者意識到了宦官問題的嚴重性,所以,清朝前中期的皇帝們對宦官問題絲毫不敢放鬆。

乾隆上位後,竟規定太監只能用這三個姓氏,這是對太監的極大侮辱

那麼,清朝皇帝是如何防止宦官專權的呢?

滿族在入關之前,並無“太監”這一概念,所以,影視作品中出現的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時期的太監,都是編劇歷史知識不足所致。在清朝入關後,逐漸沿襲了先代中原王朝的排場,統治者決定使用太監作為宮奴服務統治階層。

鑑於宦官專權的歷史教訓,清朝前中期的皇帝在使用太監時,對宦官始終保持著警惕性。例如,在人員數量上,清朝皇帝做出了嚴格的限制,順治帝只使用了一千名太監。這裡需要說明的一點就是:實際上,“太監”是四品內官,並非所有宦官都有資格成為太監,而文中出現的“太監”一詞多按現代語言習慣,指代“宦官”。

要知道,在此之前的明朝皇宮中,太監最少的時候人數也在兩萬左右。除了人數上的限制外,清朝宦官的日常生活也受到了侷限,普通的小太監只能從事體力勞動,且沒有出入宮禁的權利,只有四品以上的內官才有資格出宮居住。即便如此,有資格出宮居住的內官仍要對宮內的大事小情守口如瓶,對外透露宮中之事必會招致殺身之禍。

乾隆上位後,竟規定太監只能用這三個姓氏,這是對太監的極大侮辱

順治十二年,順治帝效仿前朝,在宮中擺放了警示太監的鐵牌,嚴詞警告宦官不得越權,需各司其職,且不得干預政務,結交外臣,如有違背一律凌遲處死。從表面上來看,順治整治宦官的力度很大,但實際上,順治並不是一個目光長遠的皇帝,他保留了前朝內官的十三衙門,這使順治在位期間宦官問題隱現,後宮被太監們搞得烏煙瘴氣。

年幼無知的康熙即位時,根本意識不到宦官問題的嚴重性。不過,在康熙成年後,十三衙門立即被撤銷,太監們的權力被進一步削弱。在康熙在位期間,宦官的數量被削減為七百人,且宦官問題得到了有效的抑制。不過,在雍正登基後並未繼續限制宦官,反倒擴大了宦官隊伍,一時之間宦官的數量呈指數增長,在短短几年內太監的數量暴漲至兩千人。

量變逐漸引發了質變,太監在政治場上的影響力隱有抬頭之勢。那麼,為何雍正時期宦官問題會有死灰復燃的跡象呢?

乾隆上位後,竟規定太監只能用這三個姓氏,這是對太監的極大侮辱

這自然離不開雍正帝的縱容,早在胤禛還是皇子的時候,他需要通過太監獲取父親康熙身邊的信息,藉此獲取康熙的信任和寵愛。在無形之中,胤禛已與宮中的太監們結為同盟,在他登基後自然不會虧待這群有功之人。

所以,在雍正上位後,太監們的生活條件和社會地位有了顯著的提升。

不過,雍正在位時間較短,僅有十三年。

雍正的兒子乾隆登基後,一改父親對待宦官的態度,學著爺爺康熙的樣子加大了整治宦官的力度。雍正時期幾名干政的太監均遭到乾隆的懲治,或被打入大牢,或身首異處。並且,吃酒賭博、當差懶惰、口出怨言、混亂行走、言語高聲等行為,在宦官來說也都是禁止的。甚至,乾隆時還禁止太監與外廷官員、王公大臣的來往。

不但如此,為了起到更強的警示作用,乾隆還規定:宦官只能使用秦、趙、高這三個姓氏,時刻不忘秦朝趙高禍國的前車之鑑。

"

宦官專權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大特色,作為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伴生物,對中國古代政治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中國歷史上,如果皇帝將君主權力賦予一部分給自己的家奴——宦官,讓他們去幹預朝政,就會形成宦官專權。這種現象的形成可能有兩個決定因素:一個是皇帝受到的來自外朝文官集團的威脅;另一個是皇帝個人權力與文官集團權力的對比。

乾隆上位後,竟規定太監只能用這三個姓氏,這是對太監的極大侮辱

可以說,在我國曆史上的多個朝代中,都出現了宦官專權禍國殃民的現象,其中,又以唐朝最為嚴重。在唐朝中後期,閹黨能夠隨意廢立大唐天子,皇親國戚在遇到這些宦官時,甚至要向他們點頭哈腰,天可汗的子孫竟成為閹人手中的傀儡,著實令人費解。

明朝的宦官問題同樣比較嚴重,例如:我們較為熟悉的明朝四大專權太監王振、劉瑾、汪直、魏忠賢。明朝太監從禁止參政,逐步走上政治舞臺,到了最後閹黨竟能與外廷大臣分庭抗禮,連位高權重的內閣大學士都要對太監們禮遇有加。可以說,明朝的覆滅,閹黨要負主要責任。

唐、明兩朝的宦官問題為清朝提供了前車之鑑,清朝統治者意識到了宦官問題的嚴重性,所以,清朝前中期的皇帝們對宦官問題絲毫不敢放鬆。

乾隆上位後,竟規定太監只能用這三個姓氏,這是對太監的極大侮辱

那麼,清朝皇帝是如何防止宦官專權的呢?

滿族在入關之前,並無“太監”這一概念,所以,影視作品中出現的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時期的太監,都是編劇歷史知識不足所致。在清朝入關後,逐漸沿襲了先代中原王朝的排場,統治者決定使用太監作為宮奴服務統治階層。

鑑於宦官專權的歷史教訓,清朝前中期的皇帝在使用太監時,對宦官始終保持著警惕性。例如,在人員數量上,清朝皇帝做出了嚴格的限制,順治帝只使用了一千名太監。這裡需要說明的一點就是:實際上,“太監”是四品內官,並非所有宦官都有資格成為太監,而文中出現的“太監”一詞多按現代語言習慣,指代“宦官”。

要知道,在此之前的明朝皇宮中,太監最少的時候人數也在兩萬左右。除了人數上的限制外,清朝宦官的日常生活也受到了侷限,普通的小太監只能從事體力勞動,且沒有出入宮禁的權利,只有四品以上的內官才有資格出宮居住。即便如此,有資格出宮居住的內官仍要對宮內的大事小情守口如瓶,對外透露宮中之事必會招致殺身之禍。

乾隆上位後,竟規定太監只能用這三個姓氏,這是對太監的極大侮辱

順治十二年,順治帝效仿前朝,在宮中擺放了警示太監的鐵牌,嚴詞警告宦官不得越權,需各司其職,且不得干預政務,結交外臣,如有違背一律凌遲處死。從表面上來看,順治整治宦官的力度很大,但實際上,順治並不是一個目光長遠的皇帝,他保留了前朝內官的十三衙門,這使順治在位期間宦官問題隱現,後宮被太監們搞得烏煙瘴氣。

年幼無知的康熙即位時,根本意識不到宦官問題的嚴重性。不過,在康熙成年後,十三衙門立即被撤銷,太監們的權力被進一步削弱。在康熙在位期間,宦官的數量被削減為七百人,且宦官問題得到了有效的抑制。不過,在雍正登基後並未繼續限制宦官,反倒擴大了宦官隊伍,一時之間宦官的數量呈指數增長,在短短几年內太監的數量暴漲至兩千人。

量變逐漸引發了質變,太監在政治場上的影響力隱有抬頭之勢。那麼,為何雍正時期宦官問題會有死灰復燃的跡象呢?

乾隆上位後,竟規定太監只能用這三個姓氏,這是對太監的極大侮辱

這自然離不開雍正帝的縱容,早在胤禛還是皇子的時候,他需要通過太監獲取父親康熙身邊的信息,藉此獲取康熙的信任和寵愛。在無形之中,胤禛已與宮中的太監們結為同盟,在他登基後自然不會虧待這群有功之人。

所以,在雍正上位後,太監們的生活條件和社會地位有了顯著的提升。

不過,雍正在位時間較短,僅有十三年。

雍正的兒子乾隆登基後,一改父親對待宦官的態度,學著爺爺康熙的樣子加大了整治宦官的力度。雍正時期幾名干政的太監均遭到乾隆的懲治,或被打入大牢,或身首異處。並且,吃酒賭博、當差懶惰、口出怨言、混亂行走、言語高聲等行為,在宦官來說也都是禁止的。甚至,乾隆時還禁止太監與外廷官員、王公大臣的來往。

不但如此,為了起到更強的警示作用,乾隆還規定:宦官只能使用秦、趙、高這三個姓氏,時刻不忘秦朝趙高禍國的前車之鑑。

乾隆上位後,竟規定太監只能用這三個姓氏,這是對太監的極大侮辱

清朝後期的統治者由於政治水平嚴重下降,所以,這些皇帝均未重視宦官問題。

例如,道光年間的大太監曹進喜曾服侍過乾隆、嘉慶、道光三位皇帝,是內官中的“三朝元老”,在皇宮中有極大的影響力。逢年過節,不論京官還是地方官都會向曹進喜送上價值不菲的禮物,以求曹太監能在聖上面前美言幾句。道光的皇子們為了得到老皇帝的青睞,也會不遺餘力地對曹進喜進行拉攏。

清朝的宦官問題隨著慈禧當政而達到巔峰,清朝後期,朝廷內憂外患的同時,更是出現了慈禧太后垂簾聽政的局面。最終,在慈禧的寵信下,安德海、李蓮英等太監打著老佛爺的旗號耀武揚威,風頭無兩。不過,從總體來說,清朝的宦官問題並不算嚴重,至少安德海、李蓮英在政治上的影響力十分有限,根本無法與明朝的四大太監相提並論。

參考資料:

【《中國古代的宦官專權》、《清朝的當權太監》】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