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券通先北向只限機構參與 港交所負責買賣

港交所 投資 中國人民銀行 國債 智通財經 2017-05-19

據香港明報報道,“債券通”確認落實,但初期先開通“北向”交易,暫時亦只容許機構投資者參與,尚未全面開放予零售投資者。事實上,內地早在去年已容許合資格的機構投資內地銀行間債市,“債券通”的意義在於利用港交所(00388)的交易平臺及金管局的結算系統,讓境外投資者買內地債券,也可經香港進行,毋須透過內地的代理銀行,估計會較為便利。

對於有報道稱,債券通會在七一前後實施,作為香港迴歸20週年的“大禮”,人民銀行與金管局的聯合公告表示,在完成相關規則和系統建設、響應市場參與者實際需求及獲得相關監管許可後,便會正式啟動。金管局高級助理總裁李達志則表示,暫未有確實通車日期,因為尚有技術問題要解決,例如境外投資者透過外匯買入境內債券,具體的資金跨境流動和匯兌安排,尚待落實。

未定通車時間 香港金管局﹕有技術問題

債券通初期只開放“北向通”,並非雙向流動,金管局主管(外事)的劉中健認為,主要是技術問題,非因為人民幣匯價波動等因素。人民銀行的文章亦表示,先開放北向是符合分步實施、穩妥推進的原則,因為債券通涉及兩地市場交易結算制度的對接,涉及兩地交易所、結算所等金融平臺,技術上存在一定的複雜及挑戰,因此先做好北向通,為未來雙向通累積經驗。另一方面,是為滿足國際投資者投資內地債券市場的需求。

截至今年3月,內地銀行間債市規模達65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但外資持有量僅佔約1.2%,為8301.62億元。中銀香港副董事長兼總裁嶽毅表示,債券通不但推動內地債市的開放和國際化,亦彌補香港“股強債弱”的缺點。

人民銀行﹕先北向符穩妥推進原則

事實上,去年內地已宣佈全面開放境內銀行間債市,讓合資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參與,但投資者尚須通過內地持牌的代理銀行進行交易及結算。債券通的具體交易安排有所不同,交易由港交所與人民銀行旗下的交易中心,與國際債券交易平臺合作,讓境外投資者與內地交易商直接交易。結算方面,則透過金管局營運的CMU(債務工具中央結算系統),在內地中債登和銀行間市場清算所開立的賬戶進行。換言之,不同之處是債券通的交易與結算都可經香港進行。

中銀嶽毅﹕補港“股強債弱”缺點

李達志並透露,債券通會與股市的互聯互通機制一樣,採用名義持有人制度,但投資者一樣擁有的權利與實益持有人一樣,而且經過滬港通等的實驗,外資已接納此做法,相信不會再就名義持有人制度衍生任何問題。

港交所負責買賣增收入來源

雖然內地早於去年便開放了銀行間債市,這次債券通無論在投資者範圍及投資內容,亦沒有分別,不過流程安排上則大為改善,境外機構投資者可經港交所與內地當局的平臺進行交易,結算則經金管局的系統進行,有業內人士表示,日後投資內地債券更加方便,相信交易量會增加。

原持牌機構生意料受影響

但有業內人士提到,部分外資行在內地的持牌機構,一直承做代理銀行業務,替境外投資者買賣內地債券,債券通的推出意味這渠道不再吸引,相信有關業務量會逐漸減少。而且,他亦提到,今年在岸企業債違約個案增加,境外投資者會視乎市場實際情況作出投資決定,不純粹因為債券通的推出而增加投資。

自去年2月內地全面開放在岸債市後,外資持有境內債券規模,由去年2月底的6637.95億元(人民幣.下同),增至今年3月底的8301.62億元。但據中債登的數據顯示,截至4月份,境外機構持有的大部分都是較安全的國債及政策性銀行債,只有極少數是企業債及其他券種。

對於港交所來說,債券通則是拓展業務的機會,可能帶來額外收益。有分析員表示,港交所現時來自債券的收入佔比小於是0.1%,由於未來擔任營運平臺的角色,收費模式估計是以固定交易費為主。但他預料,短期內未必有大量成交,況且營運平臺的邊際利潤不高,遠低於有能力向交易雙方定價的場外交易債券中介。(編輯:曹柳萍)

本文來自“騰訊證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