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耳洞還能還能傳染丙肝?丙肝為什麼被稱作“沉默的殺手”?

肝癌 丙肝 新生兒 肝硬化 健康問診 健康問診 2017-09-06

市民小A前些天終於鼓起勇氣去打耳釘,結果打完以後耳部各種不舒服,本來已經準備好各種耳環、耳釘、耳墜,現在都擱在一邊,派不上什麼用場。本來是去醫生那裡看耳朵,結果體檢後發現自己染上了丙肝。這可真是讓人驚訝了,普通地打個耳洞還會感染丙肝,檢查報告是沒錯的吧?

打耳洞還能還能傳染丙肝?丙肝為什麼被稱作“沉默的殺手”?

(圖片來源:Pixabay)

為什麼打耳洞會傳染丙肝?

丙型肝炎最主要的傳播途徑是血液,打耳洞時,皮膚破損,此時如果器械消毒不徹底,就可能發生交叉感染。美容場所的一些其他項目,比如文身,也需要嚴格的消毒過程,因為你不知道誰在之前用過這些物品,如果用過的人攜帶有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就麻煩了。

什麼是丙肝?

丙肝又被稱為"沉默的殺手",病情隱匿,發病緩慢,是人類感染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引發的一種傳染性疾病,主要損害肝臟,要稍弱於乙肝病毒,但容易發展成為慢性肝炎。一般沒有明顯症狀,因為身體沒有明顯的不適症狀,容易在常規的體檢中被忽視而沒有進行此項的檢查。暫時沒有預防疫苗,但治癒率高。

➤丙肝對人體的侵襲主要表現為:

感染病毒--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丙肝的症狀有哪些?

丙肝主要損害肝功能,引起機體異常免疫反應,大多數沒有明顯的症狀,有的患者甚至終身不發病。

●消化不好、乏力、噁心嘔吐、發燒、肚子不舒服;

●黃疸(皮膚髮黃)、尿色變深、肝區痛;

●關節肌肉疼痛、四肢麻木、嚴重皮膚瘙癢、嘴巴眼睛發乾、蛋白尿血尿等;

●肝臟受損嚴重時,可對全身造成較為嚴重的影響,機體得不到足夠的能量,容易出血或出血不止;

●各種毒、廢物在體內積累,機體的免疫力會大為下降,從而給患者帶來生命危險。

哪些檢查可以診斷丙肝?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診斷主要依靠病毒學的指標,其指標包括抗原和抗體兩種。

1、HCVRNA:即丙型肝炎病毒的核糖核酸,用於HCV感染的早期診斷,丙肝母親如果想生育孩子,可以在新生兒出生2個月後進行HCVRNA檢查,及早發現新生兒是否攜帶有丙肝病毒。

2、HCV抗體:目前診斷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指標,常出現在發病後2~6個月,所以不能作為早期診斷的方法,而且一次陰性也不能否定診斷,因為此時HCV抗體可能還未產生出來,需要隔一段時間再次檢查。

丙肝有哪些傳播途徑?

●醫院輸血,因輸注不潔血製品而染病,現已大為改善;

●針刺,與HCV感染者共用針具(靜脈毒癮者)、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未經嚴格消毒的醫療器械;

●消毒不規範的紋身、文眉、打耳洞、拔牙等侵入性操作;

●母嬰傳播,HCVRNA檢測陽性的母親,傳播給新生兒的機率約4%~7%;

●牙刷、刮鬍子等日用品共用時存在皮膚黏膜破損;

●無保護性的性生活也可能傳播丙肝病毒,此外月經期出血時性生活、肛交等性行為更容易導致丙肝病毒的傳播;

●有多個性伴侶的人,如果進行無保護措施的性接觸,可能會造成交叉感染。

丙肝主要的傳播途徑是血液傳播(主要方式)、性傳播(機率較小)和母嬰傳播(機率較小,治癒率高),其中性傳播和母嬰傳播雖然機率較小,但仍然做好保護措施和定期檢查。越早發現治癒率越高,甚至可以永不復發,即臨床上的治癒。

對於一般健康的人來說,日常性的接觸,比如在共用餐具、握手、擁抱,甚至蚊蟲叮咬也不會傳染丙肝。此外,唾液並不能傳播丙肝,如果有丙肝患者不小心打噴嚏,不用擔心會被傳染。像親吻這樣的密切接觸傳染的可能性也很小。

丙肝怎麼治療?

對丙肝的治療主要是通過清除病毒,阻止其對肝臟的損害,防止出現肝硬化或肝癌。目前全球採用的治療方式是以干擾素為基礎(聯合或不聯合利巴韋林)的抗病毒治療。

丙肝患者的飲食注意點

酒精傷肝,所以丙肝患者除了不喝酒,其他和正常人是一樣的。但如果已經發展到了肝硬化,可能會出現胃病,此時最好少吃辛辣、油炸等刺激性較強的食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