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好型人格的自救:你敢不敢被討厭?'

服裝 人生第一份工作 心理學 美容 軟件 銀河系有魚 2019-08-24
"

曾經我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被討厭。

01

先講一個我之前的經歷:

有一次,我去做美容,躺在隔間裡,旁邊的小護士一直在很熱情地和我聊天,偶爾也會推薦一點美容產品。說實話,我當時真的很累,特別想好好休息一會兒,能睡一覺就最好了,無奈對方太健談,從皮膚聊到工作,又聊到家人和她自己的一些價值觀,我不好意思打斷,就由她繼續聊了下去。

我很想說:“我今天有點累,先睡一會兒,麻煩一會兒叫醒我吧。”

可是我沒有。


"

曾經我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被討厭。

01

先講一個我之前的經歷:

有一次,我去做美容,躺在隔間裡,旁邊的小護士一直在很熱情地和我聊天,偶爾也會推薦一點美容產品。說實話,我當時真的很累,特別想好好休息一會兒,能睡一覺就最好了,無奈對方太健談,從皮膚聊到工作,又聊到家人和她自己的一些價值觀,我不好意思打斷,就由她繼續聊了下去。

我很想說:“我今天有點累,先睡一會兒,麻煩一會兒叫醒我吧。”

可是我沒有。


討好型人格的自救:你敢不敢被討厭?


這只是我曾經的一個生活片段,類似的日常還有更多:

外出吃飯時,我不太會點菜,即使由我來點,我也總是照顧其他人的口味——某人好像喜歡吃菌類吧?某人好像不吃羊肉?我喜歡吃的這個會不會有人不愛吃?

一桌人吃飯,即使遇到喜歡吃的東西,我也不會多吃;餐盤的裡最後一份菜,我永遠不會夾走。

逛街時,遇到導購分外熱情,試過幾次的衣服,如果最後沒有買,就會很不好意思。

不論在工作還是生活裡,我總是最先體會到其他人情緒,希望滿足對方的期待,很難拒絕別人的請求,我需要得到外界的認可,不願意處理衝突。

(咦,為什麼我的例子都和吃飯有關)

總之,我更在意其他人,而不是自己。

於是,我的每一次辭職都無比困難,我擔心給其他人添麻煩,擔心公司沒有找到合適的人來對接工作,擔心沒有給其他人留以足夠的時間,擔心辜負期待,所以交接時間可以一拖再拖,很難非常直接給出否定態度。反觀其他人,則雷厲風行,可以快速切換到人生的下一章節。

於是,很少有人知道我特別愛吃什麼,或是特別不愛吃什麼。

於是,我寧願自己加班做一些原本其他人可以分擔的工作,也不想去加重別人的工作負擔。

於是,我會因為小事而愧疚,很難接受別人的否定,在溝通某事時,我會斟酌再斟酌,害怕別人的不快樂,總是需要非常多的安全感。


"

曾經我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被討厭。

01

先講一個我之前的經歷:

有一次,我去做美容,躺在隔間裡,旁邊的小護士一直在很熱情地和我聊天,偶爾也會推薦一點美容產品。說實話,我當時真的很累,特別想好好休息一會兒,能睡一覺就最好了,無奈對方太健談,從皮膚聊到工作,又聊到家人和她自己的一些價值觀,我不好意思打斷,就由她繼續聊了下去。

我很想說:“我今天有點累,先睡一會兒,麻煩一會兒叫醒我吧。”

可是我沒有。


討好型人格的自救:你敢不敢被討厭?


這只是我曾經的一個生活片段,類似的日常還有更多:

外出吃飯時,我不太會點菜,即使由我來點,我也總是照顧其他人的口味——某人好像喜歡吃菌類吧?某人好像不吃羊肉?我喜歡吃的這個會不會有人不愛吃?

一桌人吃飯,即使遇到喜歡吃的東西,我也不會多吃;餐盤的裡最後一份菜,我永遠不會夾走。

逛街時,遇到導購分外熱情,試過幾次的衣服,如果最後沒有買,就會很不好意思。

不論在工作還是生活裡,我總是最先體會到其他人情緒,希望滿足對方的期待,很難拒絕別人的請求,我需要得到外界的認可,不願意處理衝突。

(咦,為什麼我的例子都和吃飯有關)

總之,我更在意其他人,而不是自己。

於是,我的每一次辭職都無比困難,我擔心給其他人添麻煩,擔心公司沒有找到合適的人來對接工作,擔心沒有給其他人留以足夠的時間,擔心辜負期待,所以交接時間可以一拖再拖,很難非常直接給出否定態度。反觀其他人,則雷厲風行,可以快速切換到人生的下一章節。

於是,很少有人知道我特別愛吃什麼,或是特別不愛吃什麼。

於是,我寧願自己加班做一些原本其他人可以分擔的工作,也不想去加重別人的工作負擔。

於是,我會因為小事而愧疚,很難接受別人的否定,在溝通某事時,我會斟酌再斟酌,害怕別人的不快樂,總是需要非常多的安全感。


討好型人格的自救:你敢不敢被討厭?


我時常會想——

對於這件事,我該表現出怎樣的情緒呢?我該說什麼呢?Ta希望我怎樣表達呢?Ta對於這件事的觀點和態度是什麼?這個任務對於Ta來說是不是太多了?這是我的錯嗎?

……

敏感於每一個細微之處,真的很累,累到無以復加,但在形成思維慣性後,往往又不自知。

02

這是很典型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在心理學中稱作“迎合型人格障礙”,被定義為,一種含有強烈的自我犧牲成分在內,從而導致人際關係中的種種衝突,同時自己也深感痛苦的障礙。

這句話的核心詞是“自我犧牲”,而它帶來的結果是負面的——對外,是消極的人際關係;對內,是痛苦和困擾。

討好型人格帶來的負面傷害遠不止此。

要知道,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有情緒的,在接收情緒的同時,我們也在消化、處理情緒,所有的情緒和壓力都是需要有出口的,當吸收了太多負面情緒又無法向外排解的時候,就只能轉而向內發洩——或是轉向自己,或是轉向和自己十分親近的人(有足夠的安全感,不會被否定)。

這是非常不公平的。

其次,討好型人格的人,很難成為真正的自己,他們更容易成為群體期待下的某一種人設,並且,這種角色式的人設,很可能是隨著環境變化而變化的。

需要劃重點的是,討好型人格的自我犧牲並不等同於大度、無私、寬容或是同理心,後者有三個前提,第一,感同身受、關係平等;第二,不求回報;第三,真實感受和表達。但討好型人格剛好是這三個前提的顛覆:

以感知他人的情緒為先,甚至會忽略自己的情緒(關係的不平等);

最終目的是獲取他人的認同感,而非一味利他;

不會表達真實感受,而是根據他人的態度進行情緒加工。


"

曾經我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被討厭。

01

先講一個我之前的經歷:

有一次,我去做美容,躺在隔間裡,旁邊的小護士一直在很熱情地和我聊天,偶爾也會推薦一點美容產品。說實話,我當時真的很累,特別想好好休息一會兒,能睡一覺就最好了,無奈對方太健談,從皮膚聊到工作,又聊到家人和她自己的一些價值觀,我不好意思打斷,就由她繼續聊了下去。

我很想說:“我今天有點累,先睡一會兒,麻煩一會兒叫醒我吧。”

可是我沒有。


討好型人格的自救:你敢不敢被討厭?


這只是我曾經的一個生活片段,類似的日常還有更多:

外出吃飯時,我不太會點菜,即使由我來點,我也總是照顧其他人的口味——某人好像喜歡吃菌類吧?某人好像不吃羊肉?我喜歡吃的這個會不會有人不愛吃?

一桌人吃飯,即使遇到喜歡吃的東西,我也不會多吃;餐盤的裡最後一份菜,我永遠不會夾走。

逛街時,遇到導購分外熱情,試過幾次的衣服,如果最後沒有買,就會很不好意思。

不論在工作還是生活裡,我總是最先體會到其他人情緒,希望滿足對方的期待,很難拒絕別人的請求,我需要得到外界的認可,不願意處理衝突。

(咦,為什麼我的例子都和吃飯有關)

總之,我更在意其他人,而不是自己。

於是,我的每一次辭職都無比困難,我擔心給其他人添麻煩,擔心公司沒有找到合適的人來對接工作,擔心沒有給其他人留以足夠的時間,擔心辜負期待,所以交接時間可以一拖再拖,很難非常直接給出否定態度。反觀其他人,則雷厲風行,可以快速切換到人生的下一章節。

於是,很少有人知道我特別愛吃什麼,或是特別不愛吃什麼。

於是,我寧願自己加班做一些原本其他人可以分擔的工作,也不想去加重別人的工作負擔。

於是,我會因為小事而愧疚,很難接受別人的否定,在溝通某事時,我會斟酌再斟酌,害怕別人的不快樂,總是需要非常多的安全感。


討好型人格的自救:你敢不敢被討厭?


我時常會想——

對於這件事,我該表現出怎樣的情緒呢?我該說什麼呢?Ta希望我怎樣表達呢?Ta對於這件事的觀點和態度是什麼?這個任務對於Ta來說是不是太多了?這是我的錯嗎?

……

敏感於每一個細微之處,真的很累,累到無以復加,但在形成思維慣性後,往往又不自知。

02

這是很典型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在心理學中稱作“迎合型人格障礙”,被定義為,一種含有強烈的自我犧牲成分在內,從而導致人際關係中的種種衝突,同時自己也深感痛苦的障礙。

這句話的核心詞是“自我犧牲”,而它帶來的結果是負面的——對外,是消極的人際關係;對內,是痛苦和困擾。

討好型人格帶來的負面傷害遠不止此。

要知道,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有情緒的,在接收情緒的同時,我們也在消化、處理情緒,所有的情緒和壓力都是需要有出口的,當吸收了太多負面情緒又無法向外排解的時候,就只能轉而向內發洩——或是轉向自己,或是轉向和自己十分親近的人(有足夠的安全感,不會被否定)。

這是非常不公平的。

其次,討好型人格的人,很難成為真正的自己,他們更容易成為群體期待下的某一種人設,並且,這種角色式的人設,很可能是隨著環境變化而變化的。

需要劃重點的是,討好型人格的自我犧牲並不等同於大度、無私、寬容或是同理心,後者有三個前提,第一,感同身受、關係平等;第二,不求回報;第三,真實感受和表達。但討好型人格剛好是這三個前提的顛覆:

以感知他人的情緒為先,甚至會忽略自己的情緒(關係的不平等);

最終目的是獲取他人的認同感,而非一味利他;

不會表達真實感受,而是根據他人的態度進行情緒加工。


討好型人格的自救:你敢不敢被討厭?


03

和習慣、性格的養成一樣,討好型人格的形成,往往和早年經歷有關,尤其在形成思維習慣後,如果不是經歷了某種大徹大悟,即使偶爾喝一些雞湯,也是很難立刻改掉的。

但是,一點一點做出改變,並不是沒有可能。

注意到了嗎?在上個小標題的最後三句話裡,有一個詞反覆出現了三次——他人

或許這就是問題的本質:在本該屬於自己的人生軌跡裡,我們卻本末倒置地把自己縮小到了看不見的地方。那麼,應該怎麼做呢?

第一步:製作“恐懼清單”

先來看看我們究竟在害怕什麼吧。

可以拿一張白紙,或是直接用辦公軟件畫個表格,寫下你所做過的所有“討好”別人的事情,並對應寫出這樣做的原因,比如:


"

曾經我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被討厭。

01

先講一個我之前的經歷:

有一次,我去做美容,躺在隔間裡,旁邊的小護士一直在很熱情地和我聊天,偶爾也會推薦一點美容產品。說實話,我當時真的很累,特別想好好休息一會兒,能睡一覺就最好了,無奈對方太健談,從皮膚聊到工作,又聊到家人和她自己的一些價值觀,我不好意思打斷,就由她繼續聊了下去。

我很想說:“我今天有點累,先睡一會兒,麻煩一會兒叫醒我吧。”

可是我沒有。


討好型人格的自救:你敢不敢被討厭?


這只是我曾經的一個生活片段,類似的日常還有更多:

外出吃飯時,我不太會點菜,即使由我來點,我也總是照顧其他人的口味——某人好像喜歡吃菌類吧?某人好像不吃羊肉?我喜歡吃的這個會不會有人不愛吃?

一桌人吃飯,即使遇到喜歡吃的東西,我也不會多吃;餐盤的裡最後一份菜,我永遠不會夾走。

逛街時,遇到導購分外熱情,試過幾次的衣服,如果最後沒有買,就會很不好意思。

不論在工作還是生活裡,我總是最先體會到其他人情緒,希望滿足對方的期待,很難拒絕別人的請求,我需要得到外界的認可,不願意處理衝突。

(咦,為什麼我的例子都和吃飯有關)

總之,我更在意其他人,而不是自己。

於是,我的每一次辭職都無比困難,我擔心給其他人添麻煩,擔心公司沒有找到合適的人來對接工作,擔心沒有給其他人留以足夠的時間,擔心辜負期待,所以交接時間可以一拖再拖,很難非常直接給出否定態度。反觀其他人,則雷厲風行,可以快速切換到人生的下一章節。

於是,很少有人知道我特別愛吃什麼,或是特別不愛吃什麼。

於是,我寧願自己加班做一些原本其他人可以分擔的工作,也不想去加重別人的工作負擔。

於是,我會因為小事而愧疚,很難接受別人的否定,在溝通某事時,我會斟酌再斟酌,害怕別人的不快樂,總是需要非常多的安全感。


討好型人格的自救:你敢不敢被討厭?


我時常會想——

對於這件事,我該表現出怎樣的情緒呢?我該說什麼呢?Ta希望我怎樣表達呢?Ta對於這件事的觀點和態度是什麼?這個任務對於Ta來說是不是太多了?這是我的錯嗎?

……

敏感於每一個細微之處,真的很累,累到無以復加,但在形成思維慣性後,往往又不自知。

02

這是很典型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在心理學中稱作“迎合型人格障礙”,被定義為,一種含有強烈的自我犧牲成分在內,從而導致人際關係中的種種衝突,同時自己也深感痛苦的障礙。

這句話的核心詞是“自我犧牲”,而它帶來的結果是負面的——對外,是消極的人際關係;對內,是痛苦和困擾。

討好型人格帶來的負面傷害遠不止此。

要知道,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有情緒的,在接收情緒的同時,我們也在消化、處理情緒,所有的情緒和壓力都是需要有出口的,當吸收了太多負面情緒又無法向外排解的時候,就只能轉而向內發洩——或是轉向自己,或是轉向和自己十分親近的人(有足夠的安全感,不會被否定)。

這是非常不公平的。

其次,討好型人格的人,很難成為真正的自己,他們更容易成為群體期待下的某一種人設,並且,這種角色式的人設,很可能是隨著環境變化而變化的。

需要劃重點的是,討好型人格的自我犧牲並不等同於大度、無私、寬容或是同理心,後者有三個前提,第一,感同身受、關係平等;第二,不求回報;第三,真實感受和表達。但討好型人格剛好是這三個前提的顛覆:

以感知他人的情緒為先,甚至會忽略自己的情緒(關係的不平等);

最終目的是獲取他人的認同感,而非一味利他;

不會表達真實感受,而是根據他人的態度進行情緒加工。


討好型人格的自救:你敢不敢被討厭?


03

和習慣、性格的養成一樣,討好型人格的形成,往往和早年經歷有關,尤其在形成思維習慣後,如果不是經歷了某種大徹大悟,即使偶爾喝一些雞湯,也是很難立刻改掉的。

但是,一點一點做出改變,並不是沒有可能。

注意到了嗎?在上個小標題的最後三句話裡,有一個詞反覆出現了三次——他人

或許這就是問題的本質:在本該屬於自己的人生軌跡裡,我們卻本末倒置地把自己縮小到了看不見的地方。那麼,應該怎麼做呢?

第一步:製作“恐懼清單”

先來看看我們究竟在害怕什麼吧。

可以拿一張白紙,或是直接用辦公軟件畫個表格,寫下你所做過的所有“討好”別人的事情,並對應寫出這樣做的原因,比如:


討好型人格的自救:你敢不敢被討厭?


儘量窮盡,寫出你的全部擔憂和恐懼,並且設想一下,第一,你所擔心的事情真的會發生嗎?第二,如果你所擔心的事情真的發生了,會帶來什麼後果呢?

這樣一來,你或許會發現,悲觀和負面情緒其實被我們過分放大了。

除此之外,也可以據此進行自測。比如,如果有人請我吃飯,事後我一定儘量AA或者回請,我這樣做的原因並不是為了討好對方,而是出於禮貌,且不願虧欠或者為對方增加不必要的負擔,這一點並不屬於討好型人格的範疇。

第二步:感受自己的情緒

同樣是上面這張表格,我們可以在後面可以再加一列:這樣的處理方式給我帶來了什麼(我的感受是什麼)。

要儘量詳盡地寫下自己的情緒和感受,而不是用喜怒哀樂一筆帶過,因為即使是快樂,也有N+1種不同的形成原因——失而復得的大喜過望、書中偶得心領神會、他鄉遇故知的感慨、吃到美食的喜悅。


"

曾經我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被討厭。

01

先講一個我之前的經歷:

有一次,我去做美容,躺在隔間裡,旁邊的小護士一直在很熱情地和我聊天,偶爾也會推薦一點美容產品。說實話,我當時真的很累,特別想好好休息一會兒,能睡一覺就最好了,無奈對方太健談,從皮膚聊到工作,又聊到家人和她自己的一些價值觀,我不好意思打斷,就由她繼續聊了下去。

我很想說:“我今天有點累,先睡一會兒,麻煩一會兒叫醒我吧。”

可是我沒有。


討好型人格的自救:你敢不敢被討厭?


這只是我曾經的一個生活片段,類似的日常還有更多:

外出吃飯時,我不太會點菜,即使由我來點,我也總是照顧其他人的口味——某人好像喜歡吃菌類吧?某人好像不吃羊肉?我喜歡吃的這個會不會有人不愛吃?

一桌人吃飯,即使遇到喜歡吃的東西,我也不會多吃;餐盤的裡最後一份菜,我永遠不會夾走。

逛街時,遇到導購分外熱情,試過幾次的衣服,如果最後沒有買,就會很不好意思。

不論在工作還是生活裡,我總是最先體會到其他人情緒,希望滿足對方的期待,很難拒絕別人的請求,我需要得到外界的認可,不願意處理衝突。

(咦,為什麼我的例子都和吃飯有關)

總之,我更在意其他人,而不是自己。

於是,我的每一次辭職都無比困難,我擔心給其他人添麻煩,擔心公司沒有找到合適的人來對接工作,擔心沒有給其他人留以足夠的時間,擔心辜負期待,所以交接時間可以一拖再拖,很難非常直接給出否定態度。反觀其他人,則雷厲風行,可以快速切換到人生的下一章節。

於是,很少有人知道我特別愛吃什麼,或是特別不愛吃什麼。

於是,我寧願自己加班做一些原本其他人可以分擔的工作,也不想去加重別人的工作負擔。

於是,我會因為小事而愧疚,很難接受別人的否定,在溝通某事時,我會斟酌再斟酌,害怕別人的不快樂,總是需要非常多的安全感。


討好型人格的自救:你敢不敢被討厭?


我時常會想——

對於這件事,我該表現出怎樣的情緒呢?我該說什麼呢?Ta希望我怎樣表達呢?Ta對於這件事的觀點和態度是什麼?這個任務對於Ta來說是不是太多了?這是我的錯嗎?

……

敏感於每一個細微之處,真的很累,累到無以復加,但在形成思維慣性後,往往又不自知。

02

這是很典型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在心理學中稱作“迎合型人格障礙”,被定義為,一種含有強烈的自我犧牲成分在內,從而導致人際關係中的種種衝突,同時自己也深感痛苦的障礙。

這句話的核心詞是“自我犧牲”,而它帶來的結果是負面的——對外,是消極的人際關係;對內,是痛苦和困擾。

討好型人格帶來的負面傷害遠不止此。

要知道,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有情緒的,在接收情緒的同時,我們也在消化、處理情緒,所有的情緒和壓力都是需要有出口的,當吸收了太多負面情緒又無法向外排解的時候,就只能轉而向內發洩——或是轉向自己,或是轉向和自己十分親近的人(有足夠的安全感,不會被否定)。

這是非常不公平的。

其次,討好型人格的人,很難成為真正的自己,他們更容易成為群體期待下的某一種人設,並且,這種角色式的人設,很可能是隨著環境變化而變化的。

需要劃重點的是,討好型人格的自我犧牲並不等同於大度、無私、寬容或是同理心,後者有三個前提,第一,感同身受、關係平等;第二,不求回報;第三,真實感受和表達。但討好型人格剛好是這三個前提的顛覆:

以感知他人的情緒為先,甚至會忽略自己的情緒(關係的不平等);

最終目的是獲取他人的認同感,而非一味利他;

不會表達真實感受,而是根據他人的態度進行情緒加工。


討好型人格的自救:你敢不敢被討厭?


03

和習慣、性格的養成一樣,討好型人格的形成,往往和早年經歷有關,尤其在形成思維習慣後,如果不是經歷了某種大徹大悟,即使偶爾喝一些雞湯,也是很難立刻改掉的。

但是,一點一點做出改變,並不是沒有可能。

注意到了嗎?在上個小標題的最後三句話裡,有一個詞反覆出現了三次——他人

或許這就是問題的本質:在本該屬於自己的人生軌跡裡,我們卻本末倒置地把自己縮小到了看不見的地方。那麼,應該怎麼做呢?

第一步:製作“恐懼清單”

先來看看我們究竟在害怕什麼吧。

可以拿一張白紙,或是直接用辦公軟件畫個表格,寫下你所做過的所有“討好”別人的事情,並對應寫出這樣做的原因,比如:


討好型人格的自救:你敢不敢被討厭?


儘量窮盡,寫出你的全部擔憂和恐懼,並且設想一下,第一,你所擔心的事情真的會發生嗎?第二,如果你所擔心的事情真的發生了,會帶來什麼後果呢?

這樣一來,你或許會發現,悲觀和負面情緒其實被我們過分放大了。

除此之外,也可以據此進行自測。比如,如果有人請我吃飯,事後我一定儘量AA或者回請,我這樣做的原因並不是為了討好對方,而是出於禮貌,且不願虧欠或者為對方增加不必要的負擔,這一點並不屬於討好型人格的範疇。

第二步:感受自己的情緒

同樣是上面這張表格,我們可以在後面可以再加一列:這樣的處理方式給我帶來了什麼(我的感受是什麼)。

要儘量詳盡地寫下自己的情緒和感受,而不是用喜怒哀樂一筆帶過,因為即使是快樂,也有N+1種不同的形成原因——失而復得的大喜過望、書中偶得心領神會、他鄉遇故知的感慨、吃到美食的喜悅。


討好型人格的自救:你敢不敢被討厭?


第三步:重要的是,成為自己

拿出剛才的“恐懼清單”,不妨試著將原因(第二列)進行分類總結,如果你和我一樣,就會發現許多原因都可以歸於一點——希望受歡迎,而害怕被討厭。

人類是群居動物,希望受到歡迎自然無可厚非,問題在於,你在試圖通過什麼方式獲取群體認同和歡迎呢?討好型人格矛盾的地方恰恰在於,我們以為迎合他人可以獲取認同,但事實上,迎合是很難獲得真正的接納和歡迎的,只有在做自己的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獨特魅力,以及所提供的價值,才能夠獲得真正的喜歡。

明白這一點,就會把精力從不相干的事情上抽離會來,轉而向內關注自己,為自己的能力和價值不斷加碼,相信有人是無條件地喜歡你的,就算暫時真的沒有,你也要成為自己的後盾。

你有選擇的權利,有拒絕的權利,你生活在宇宙銀河裡,生命的軌跡那麼長又那麼寬,唯獨不必生活在別人的眼光裡。

04

小說《無聲告白》的封面印著這樣一句話——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可以理解你、體諒你、關心你,但在此之前,我必須先尊重自己。

別人的期待我不要了,一團和氣我不要了,不犯錯的執念我不要了,大多數的意見我不要了……

你準備好成為自己了嗎?

或許很艱難吧,但還是希望,在對所有人好之前,可以先對自己好。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