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小百科|什麼是莆仙戲


莆仙戲是我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源於唐,成於宋,盛於明清,被譽為宋元南戲的“活化石”。據統計,莆仙戲現存傳統劇目5000多個,約佔全國各劇種傳統劇目總和的三分之一。

戲曲小百科|什麼是莆仙戲

莆仙戲,因形成於興化地區(今莆田、仙遊),用興化方言演唱,故俗稱“興化戲”。 1952年經福建省文化局批准更名莆仙戲 。它流行於莆田、仙遊兩縣、惠安縣北部及福建南部興化話流行的地區。 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戲曲小百科|什麼是莆仙戲

從清初開始出現“八仙子弟”的體制。因演正戲之前,常加“弄八仙”,因“七子”不足“八仙”之額,故加老旦湊成“八仙子弟”,即生、旦、淨、末、外、老、貼、醜,俗稱“八陽”或“八豔”;淨角俗稱“靚妝”。清末,戲班迅速發展,角色又有增加,通常為9至10個。即“八仙”外加“副生”、“四旦”(即花旦)。

身段科介

20世紀30年代,京劇、閩劇藝人漸次來莆田、仙遊,受聘於戲班,出現京劇、閩劇、莆仙戲藝人同臺混演的現象。有的班增加為四旦、五旦(即正旦、貼旦、老旦、花旦、醋婆旦),通常有十幾個行當、二十多個演員。莆仙戲角色行當雖有分工,但都能兼扮其他行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角色行當更為細緻,但仍保持原有的基礎。


戲曲小百科|什麼是莆仙戲


表演基本科介

集中在步、手、 肩3個部分,分工細膩。“步法”分有正生“三步行”、“抬步”、“搖步”、“拖步”等,正旦有“蹀步”、“雲步”、“鶴步”,淨角有“挑步”、“摸田螺”等,末角有“老人步”、“三腳杖”、“院子步”等,丑角有“七步溜”、“躡步”、“躚步”等。其中旦角的“蹀步”最有特色,分有“細蹀”、“中蹀”、“粗蹀”3種,表演時兩腳併攏,足尖一翹一落,膝蓋緊夾,足尖著力,搓挪行進,均表現古代女子婀娜行姿。生角舉步時足尖稍抬起,踏地時膝蓋稍曲即又伸直,表現儒雅、穩重的風度。靚妝、末角舉步時足尖斜向上翹起,彎膝、跨大步,謂之“挑步”,表現老成、莊重之態。


戲曲小百科|什麼是莆仙戲

“手法”則要求手隨眼轉。指法有“姜芽手”,以拇指、食指、中指捏在一起,無名指與小指彎曲成半圓形,兩手扣在胸前,走步時一上一下地扭動。生、旦常用此手勢表示文雅、溫柔。生、旦角也用“香櫞手”,食指稍為突出,與大拇指緊靠一起,為莆仙戲特有的一種指法。小生、貼旦也用“蘭花手”,五指稍伸,像蘭花葉。還有扮趙匡胤用“龍爪手”,扮演白髯口老者所用“梅花手”,丑角所用“啄手”等,都很有特色。

戲曲小百科|什麼是莆仙戲


特色技巧

掃地裙:在《葉裡娘》劇目裡,葉裡娘手捧血書到金鑾殿上本,一路行走時,運用莆仙戲特有的“掃地裙”表演,演員身穿又長又大的“掃地裙”,裙沿拖地,用細碎的蹀步行進,腳尖把前面裙子輕輕挑起,可以前進、後退、左右旋轉。

戲曲小百科|什麼是莆仙戲

俥椅:在《梁山伯與祝英臺》劇目裡,祝英臺到梁山伯家中靈堂哭吊後,進入樑的書房,見到樑的坐椅,不勝思念,用“俥肩”、“俥椅”表演動作,表現祝好像見到樑就在身邊,重新與他相會。


戲曲小百科|什麼是莆仙戲

牽狗:在《殺狗記》裡,迎春牽狗場面,沒有唱詞與道白的啞劇表演。迎春奉主娘之命,到王婆家買狗並牽回。用虛擬動作,通過各種鼓點配合各種身段和動作,組成一套牽狗舞蹈。


戲曲小百科|什麼是莆仙戲

抬轎子:在《春草闖堂》裡,通過“知府坐轎,春草伴行”,變成“春草坐轎,知府作跟班”的喜劇性動作表演,分別塑造勇敢機智的春草和世故圓滑的知府形象。

搬椅:在《鴨子醜小傳》劇目裡,運用傳統藝術表現現代生活。阿醜審妻一場,以椅子為道具,通過搬椅、坐椅等一系列既是戲曲化又是生活化的動作,刻劃人物內心世界,塑造阿醜這個喜劇人物的藝術形象。(圖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