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

En Attendant Godot

"

En Attendant Godot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1953年在巴黎左岸巴比倫劇場上演的《等待戈多》

塞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1989)以《等待戈多》(1952)一劇使得荒誕主義盛極一時,至今已譯成20種以上的文字。貝克特生為愛爾蘭人,從來沒有將自己歸入任何正式的哲學派別,而《等待戈多》中有荒誕主義的隱指同時也有宗教性的意涵。在此劇裡兩個浪跡乞討的人等待從未現身的戈多,在等著的時候則信口胡言,以為消遣。雖然描寫的是等待和希望,卻也是一個有關希望沒有實現的劇本,有些批評家以為“等”劇講的是獲救的希望使得生命具有意義;其他批評家則以其為對希望的荒謬性所作的評論。

整體上來講,貝克特的劇本提示的是:人永遠無法確定任何事。這個態度在題材和戲劇技巧上都反映出來。貝克特的劇作在探討人類生存的本質上意涵極豐富,但是,就像象徵主義戲劇一樣,潛藏在戲劇行動之後,主要的神祕性卻未曾受到解釋。貝克特將解釋的工作留給觀眾,讓觀眾自己在劇中事件裡尋求他們自己的意義。貝克特後期之作有《終局》(Endgame)、《克拉普最後的錄音帶》(Krapp's Last Tape)、《啊,美好的日子》(Happy Days)、以及《來和去》(Back and Forth)。

——摘編自布羅凱特世界戲劇藝術欣賞——世界戲劇史

(胡耀恆/譯)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

什麼也沒有發生,誰也沒有來,誰也沒有去

這些年,中國觀眾也看過了越來越多的《等待戈多》版本。

"

En Attendant Godot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1953年在巴黎左岸巴比倫劇場上演的《等待戈多》

塞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1989)以《等待戈多》(1952)一劇使得荒誕主義盛極一時,至今已譯成20種以上的文字。貝克特生為愛爾蘭人,從來沒有將自己歸入任何正式的哲學派別,而《等待戈多》中有荒誕主義的隱指同時也有宗教性的意涵。在此劇裡兩個浪跡乞討的人等待從未現身的戈多,在等著的時候則信口胡言,以為消遣。雖然描寫的是等待和希望,卻也是一個有關希望沒有實現的劇本,有些批評家以為“等”劇講的是獲救的希望使得生命具有意義;其他批評家則以其為對希望的荒謬性所作的評論。

整體上來講,貝克特的劇本提示的是:人永遠無法確定任何事。這個態度在題材和戲劇技巧上都反映出來。貝克特的劇作在探討人類生存的本質上意涵極豐富,但是,就像象徵主義戲劇一樣,潛藏在戲劇行動之後,主要的神祕性卻未曾受到解釋。貝克特將解釋的工作留給觀眾,讓觀眾自己在劇中事件裡尋求他們自己的意義。貝克特後期之作有《終局》(Endgame)、《克拉普最後的錄音帶》(Krapp's Last Tape)、《啊,美好的日子》(Happy Days)、以及《來和去》(Back and Forth)。

——摘編自布羅凱特世界戲劇藝術欣賞——世界戲劇史

(胡耀恆/譯)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

什麼也沒有發生,誰也沒有來,誰也沒有去

這些年,中國觀眾也看過了越來越多的《等待戈多》版本。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愛爾蘭都柏林“大門”劇團《等待戈多》

舞臺省略到最簡———只有一棵樹和兩次升起的月亮;2004年在北京上演後被譽為是“本世紀最貼近貝克特原作的權威版本”。

"

En Attendant Godot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1953年在巴黎左岸巴比倫劇場上演的《等待戈多》

塞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1989)以《等待戈多》(1952)一劇使得荒誕主義盛極一時,至今已譯成20種以上的文字。貝克特生為愛爾蘭人,從來沒有將自己歸入任何正式的哲學派別,而《等待戈多》中有荒誕主義的隱指同時也有宗教性的意涵。在此劇裡兩個浪跡乞討的人等待從未現身的戈多,在等著的時候則信口胡言,以為消遣。雖然描寫的是等待和希望,卻也是一個有關希望沒有實現的劇本,有些批評家以為“等”劇講的是獲救的希望使得生命具有意義;其他批評家則以其為對希望的荒謬性所作的評論。

整體上來講,貝克特的劇本提示的是:人永遠無法確定任何事。這個態度在題材和戲劇技巧上都反映出來。貝克特的劇作在探討人類生存的本質上意涵極豐富,但是,就像象徵主義戲劇一樣,潛藏在戲劇行動之後,主要的神祕性卻未曾受到解釋。貝克特將解釋的工作留給觀眾,讓觀眾自己在劇中事件裡尋求他們自己的意義。貝克特後期之作有《終局》(Endgame)、《克拉普最後的錄音帶》(Krapp's Last Tape)、《啊,美好的日子》(Happy Days)、以及《來和去》(Back and Forth)。

——摘編自布羅凱特世界戲劇藝術欣賞——世界戲劇史

(胡耀恆/譯)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

什麼也沒有發生,誰也沒有來,誰也沒有去

這些年,中國觀眾也看過了越來越多的《等待戈多》版本。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愛爾蘭都柏林“大門”劇團《等待戈多》

舞臺省略到最簡———只有一棵樹和兩次升起的月亮;2004年在北京上演後被譽為是“本世紀最貼近貝克特原作的權威版本”。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愛爾蘭聖·拉扎劇團《等待戈多》

2014年來華的這一版演員是“門”劇團原班人馬,在這一版《等待戈多》中“幸運兒”獲得了全場的最高敬意。

柏林德意志劇院《等待戈多》

這個“大坑版”《等待戈多》舞臺設計堪稱“傑作”,在演出伊始,聚光燈掠過,舞臺中央會露出淺色的一塊,在彷彿開天闢地的光柱下,映出錐形下沉舞臺中站立的兩個身影,然後緩緩消失。波卓和幸運兒從坑裡爬出來;兩個流浪漢在黑色幕布包圍起的有限空間裡做著無聊的漫長的行為。所有的人都沒有道具,他們一無所有。於是感覺整個戲就是一個巨大的坑,生命也許是一個更大的坑。

"

En Attendant Godot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1953年在巴黎左岸巴比倫劇場上演的《等待戈多》

塞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1989)以《等待戈多》(1952)一劇使得荒誕主義盛極一時,至今已譯成20種以上的文字。貝克特生為愛爾蘭人,從來沒有將自己歸入任何正式的哲學派別,而《等待戈多》中有荒誕主義的隱指同時也有宗教性的意涵。在此劇裡兩個浪跡乞討的人等待從未現身的戈多,在等著的時候則信口胡言,以為消遣。雖然描寫的是等待和希望,卻也是一個有關希望沒有實現的劇本,有些批評家以為“等”劇講的是獲救的希望使得生命具有意義;其他批評家則以其為對希望的荒謬性所作的評論。

整體上來講,貝克特的劇本提示的是:人永遠無法確定任何事。這個態度在題材和戲劇技巧上都反映出來。貝克特的劇作在探討人類生存的本質上意涵極豐富,但是,就像象徵主義戲劇一樣,潛藏在戲劇行動之後,主要的神祕性卻未曾受到解釋。貝克特將解釋的工作留給觀眾,讓觀眾自己在劇中事件裡尋求他們自己的意義。貝克特後期之作有《終局》(Endgame)、《克拉普最後的錄音帶》(Krapp's Last Tape)、《啊,美好的日子》(Happy Days)、以及《來和去》(Back and Forth)。

——摘編自布羅凱特世界戲劇藝術欣賞——世界戲劇史

(胡耀恆/譯)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

什麼也沒有發生,誰也沒有來,誰也沒有去

這些年,中國觀眾也看過了越來越多的《等待戈多》版本。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愛爾蘭都柏林“大門”劇團《等待戈多》

舞臺省略到最簡———只有一棵樹和兩次升起的月亮;2004年在北京上演後被譽為是“本世紀最貼近貝克特原作的權威版本”。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愛爾蘭聖·拉扎劇團《等待戈多》

2014年來華的這一版演員是“門”劇團原班人馬,在這一版《等待戈多》中“幸運兒”獲得了全場的最高敬意。

柏林德意志劇院《等待戈多》

這個“大坑版”《等待戈多》舞臺設計堪稱“傑作”,在演出伊始,聚光燈掠過,舞臺中央會露出淺色的一塊,在彷彿開天闢地的光柱下,映出錐形下沉舞臺中站立的兩個身影,然後緩緩消失。波卓和幸運兒從坑裡爬出來;兩個流浪漢在黑色幕布包圍起的有限空間裡做著無聊的漫長的行為。所有的人都沒有道具,他們一無所有。於是感覺整個戲就是一個巨大的坑,生命也許是一個更大的坑。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法國利摩日國立戲劇創作中心《等待戈多》

空曠的舞臺上,三面是灰藍的天幕,說它是白天可以,說它是黃昏或黎明,亦無不可。舞臺一隅有一棵光禿禿的無名樹,樹下有一隻廢棄的汽油桶。

"

En Attendant Godot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1953年在巴黎左岸巴比倫劇場上演的《等待戈多》

塞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1989)以《等待戈多》(1952)一劇使得荒誕主義盛極一時,至今已譯成20種以上的文字。貝克特生為愛爾蘭人,從來沒有將自己歸入任何正式的哲學派別,而《等待戈多》中有荒誕主義的隱指同時也有宗教性的意涵。在此劇裡兩個浪跡乞討的人等待從未現身的戈多,在等著的時候則信口胡言,以為消遣。雖然描寫的是等待和希望,卻也是一個有關希望沒有實現的劇本,有些批評家以為“等”劇講的是獲救的希望使得生命具有意義;其他批評家則以其為對希望的荒謬性所作的評論。

整體上來講,貝克特的劇本提示的是:人永遠無法確定任何事。這個態度在題材和戲劇技巧上都反映出來。貝克特的劇作在探討人類生存的本質上意涵極豐富,但是,就像象徵主義戲劇一樣,潛藏在戲劇行動之後,主要的神祕性卻未曾受到解釋。貝克特將解釋的工作留給觀眾,讓觀眾自己在劇中事件裡尋求他們自己的意義。貝克特後期之作有《終局》(Endgame)、《克拉普最後的錄音帶》(Krapp's Last Tape)、《啊,美好的日子》(Happy Days)、以及《來和去》(Back and Forth)。

——摘編自布羅凱特世界戲劇藝術欣賞——世界戲劇史

(胡耀恆/譯)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

什麼也沒有發生,誰也沒有來,誰也沒有去

這些年,中國觀眾也看過了越來越多的《等待戈多》版本。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愛爾蘭都柏林“大門”劇團《等待戈多》

舞臺省略到最簡———只有一棵樹和兩次升起的月亮;2004年在北京上演後被譽為是“本世紀最貼近貝克特原作的權威版本”。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愛爾蘭聖·拉扎劇團《等待戈多》

2014年來華的這一版演員是“門”劇團原班人馬,在這一版《等待戈多》中“幸運兒”獲得了全場的最高敬意。

柏林德意志劇院《等待戈多》

這個“大坑版”《等待戈多》舞臺設計堪稱“傑作”,在演出伊始,聚光燈掠過,舞臺中央會露出淺色的一塊,在彷彿開天闢地的光柱下,映出錐形下沉舞臺中站立的兩個身影,然後緩緩消失。波卓和幸運兒從坑裡爬出來;兩個流浪漢在黑色幕布包圍起的有限空間裡做著無聊的漫長的行為。所有的人都沒有道具,他們一無所有。於是感覺整個戲就是一個巨大的坑,生命也許是一個更大的坑。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法國利摩日國立戲劇創作中心《等待戈多》

空曠的舞臺上,三面是灰藍的天幕,說它是白天可以,說它是黃昏或黎明,亦無不可。舞臺一隅有一棵光禿禿的無名樹,樹下有一隻廢棄的汽油桶。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林兆華實驗戲劇《三姐妹·等待戈多》

融合了契訶夫《三姐妹》與貝克特《等待戈多》,是一部新的象徵性的荒誕風格劇作。用一個關於“等待”的主題將俄羅斯的‘三姊妹’與巴黎的‘流浪漢’貫穿起來,幕與幕之間輪番上映,使作品的戲劇性更強,象徵意味也更加明確。易立明設置了一個水池,將舞臺隔離為孤島。

"

En Attendant Godot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1953年在巴黎左岸巴比倫劇場上演的《等待戈多》

塞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1989)以《等待戈多》(1952)一劇使得荒誕主義盛極一時,至今已譯成20種以上的文字。貝克特生為愛爾蘭人,從來沒有將自己歸入任何正式的哲學派別,而《等待戈多》中有荒誕主義的隱指同時也有宗教性的意涵。在此劇裡兩個浪跡乞討的人等待從未現身的戈多,在等著的時候則信口胡言,以為消遣。雖然描寫的是等待和希望,卻也是一個有關希望沒有實現的劇本,有些批評家以為“等”劇講的是獲救的希望使得生命具有意義;其他批評家則以其為對希望的荒謬性所作的評論。

整體上來講,貝克特的劇本提示的是:人永遠無法確定任何事。這個態度在題材和戲劇技巧上都反映出來。貝克特的劇作在探討人類生存的本質上意涵極豐富,但是,就像象徵主義戲劇一樣,潛藏在戲劇行動之後,主要的神祕性卻未曾受到解釋。貝克特將解釋的工作留給觀眾,讓觀眾自己在劇中事件裡尋求他們自己的意義。貝克特後期之作有《終局》(Endgame)、《克拉普最後的錄音帶》(Krapp's Last Tape)、《啊,美好的日子》(Happy Days)、以及《來和去》(Back and Forth)。

——摘編自布羅凱特世界戲劇藝術欣賞——世界戲劇史

(胡耀恆/譯)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

什麼也沒有發生,誰也沒有來,誰也沒有去

這些年,中國觀眾也看過了越來越多的《等待戈多》版本。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愛爾蘭都柏林“大門”劇團《等待戈多》

舞臺省略到最簡———只有一棵樹和兩次升起的月亮;2004年在北京上演後被譽為是“本世紀最貼近貝克特原作的權威版本”。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愛爾蘭聖·拉扎劇團《等待戈多》

2014年來華的這一版演員是“門”劇團原班人馬,在這一版《等待戈多》中“幸運兒”獲得了全場的最高敬意。

柏林德意志劇院《等待戈多》

這個“大坑版”《等待戈多》舞臺設計堪稱“傑作”,在演出伊始,聚光燈掠過,舞臺中央會露出淺色的一塊,在彷彿開天闢地的光柱下,映出錐形下沉舞臺中站立的兩個身影,然後緩緩消失。波卓和幸運兒從坑裡爬出來;兩個流浪漢在黑色幕布包圍起的有限空間裡做著無聊的漫長的行為。所有的人都沒有道具,他們一無所有。於是感覺整個戲就是一個巨大的坑,生命也許是一個更大的坑。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法國利摩日國立戲劇創作中心《等待戈多》

空曠的舞臺上,三面是灰藍的天幕,說它是白天可以,說它是黃昏或黎明,亦無不可。舞臺一隅有一棵光禿禿的無名樹,樹下有一隻廢棄的汽油桶。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林兆華實驗戲劇《三姐妹·等待戈多》

融合了契訶夫《三姐妹》與貝克特《等待戈多》,是一部新的象徵性的荒誕風格劇作。用一個關於“等待”的主題將俄羅斯的‘三姊妹’與巴黎的‘流浪漢’貫穿起來,幕與幕之間輪番上映,使作品的戲劇性更強,象徵意味也更加明確。易立明設置了一個水池,將舞臺隔離為孤島。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孟京輝 導演《等待戈多》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最後一天,孟京輝在中戲操場邊的巨大煤堆上演出的《等待戈多》被校方制止後,在1992年終於如願上演。當時由胡軍、郭濤主演。該劇充滿詩意的殘酷,令所有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

"

En Attendant Godot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1953年在巴黎左岸巴比倫劇場上演的《等待戈多》

塞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1989)以《等待戈多》(1952)一劇使得荒誕主義盛極一時,至今已譯成20種以上的文字。貝克特生為愛爾蘭人,從來沒有將自己歸入任何正式的哲學派別,而《等待戈多》中有荒誕主義的隱指同時也有宗教性的意涵。在此劇裡兩個浪跡乞討的人等待從未現身的戈多,在等著的時候則信口胡言,以為消遣。雖然描寫的是等待和希望,卻也是一個有關希望沒有實現的劇本,有些批評家以為“等”劇講的是獲救的希望使得生命具有意義;其他批評家則以其為對希望的荒謬性所作的評論。

整體上來講,貝克特的劇本提示的是:人永遠無法確定任何事。這個態度在題材和戲劇技巧上都反映出來。貝克特的劇作在探討人類生存的本質上意涵極豐富,但是,就像象徵主義戲劇一樣,潛藏在戲劇行動之後,主要的神祕性卻未曾受到解釋。貝克特將解釋的工作留給觀眾,讓觀眾自己在劇中事件裡尋求他們自己的意義。貝克特後期之作有《終局》(Endgame)、《克拉普最後的錄音帶》(Krapp's Last Tape)、《啊,美好的日子》(Happy Days)、以及《來和去》(Back and Forth)。

——摘編自布羅凱特世界戲劇藝術欣賞——世界戲劇史

(胡耀恆/譯)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

什麼也沒有發生,誰也沒有來,誰也沒有去

這些年,中國觀眾也看過了越來越多的《等待戈多》版本。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愛爾蘭都柏林“大門”劇團《等待戈多》

舞臺省略到最簡———只有一棵樹和兩次升起的月亮;2004年在北京上演後被譽為是“本世紀最貼近貝克特原作的權威版本”。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愛爾蘭聖·拉扎劇團《等待戈多》

2014年來華的這一版演員是“門”劇團原班人馬,在這一版《等待戈多》中“幸運兒”獲得了全場的最高敬意。

柏林德意志劇院《等待戈多》

這個“大坑版”《等待戈多》舞臺設計堪稱“傑作”,在演出伊始,聚光燈掠過,舞臺中央會露出淺色的一塊,在彷彿開天闢地的光柱下,映出錐形下沉舞臺中站立的兩個身影,然後緩緩消失。波卓和幸運兒從坑裡爬出來;兩個流浪漢在黑色幕布包圍起的有限空間裡做著無聊的漫長的行為。所有的人都沒有道具,他們一無所有。於是感覺整個戲就是一個巨大的坑,生命也許是一個更大的坑。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法國利摩日國立戲劇創作中心《等待戈多》

空曠的舞臺上,三面是灰藍的天幕,說它是白天可以,說它是黃昏或黎明,亦無不可。舞臺一隅有一棵光禿禿的無名樹,樹下有一隻廢棄的汽油桶。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林兆華實驗戲劇《三姐妹·等待戈多》

融合了契訶夫《三姐妹》與貝克特《等待戈多》,是一部新的象徵性的荒誕風格劇作。用一個關於“等待”的主題將俄羅斯的‘三姊妹’與巴黎的‘流浪漢’貫穿起來,幕與幕之間輪番上映,使作品的戲劇性更強,象徵意味也更加明確。易立明設置了一個水池,將舞臺隔離為孤島。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孟京輝 導演《等待戈多》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最後一天,孟京輝在中戲操場邊的巨大煤堆上演出的《等待戈多》被校方制止後,在1992年終於如願上演。當時由胡軍、郭濤主演。該劇充滿詩意的殘酷,令所有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臺灣當代傳奇劇場《等待戈多》

由吳興國創作的《等待戈多》(又叫《等待果陀》),用京劇形式演繹,充滿東方的魅力和哲思。

"

En Attendant Godot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1953年在巴黎左岸巴比倫劇場上演的《等待戈多》

塞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1989)以《等待戈多》(1952)一劇使得荒誕主義盛極一時,至今已譯成20種以上的文字。貝克特生為愛爾蘭人,從來沒有將自己歸入任何正式的哲學派別,而《等待戈多》中有荒誕主義的隱指同時也有宗教性的意涵。在此劇裡兩個浪跡乞討的人等待從未現身的戈多,在等著的時候則信口胡言,以為消遣。雖然描寫的是等待和希望,卻也是一個有關希望沒有實現的劇本,有些批評家以為“等”劇講的是獲救的希望使得生命具有意義;其他批評家則以其為對希望的荒謬性所作的評論。

整體上來講,貝克特的劇本提示的是:人永遠無法確定任何事。這個態度在題材和戲劇技巧上都反映出來。貝克特的劇作在探討人類生存的本質上意涵極豐富,但是,就像象徵主義戲劇一樣,潛藏在戲劇行動之後,主要的神祕性卻未曾受到解釋。貝克特將解釋的工作留給觀眾,讓觀眾自己在劇中事件裡尋求他們自己的意義。貝克特後期之作有《終局》(Endgame)、《克拉普最後的錄音帶》(Krapp's Last Tape)、《啊,美好的日子》(Happy Days)、以及《來和去》(Back and Forth)。

——摘編自布羅凱特世界戲劇藝術欣賞——世界戲劇史

(胡耀恆/譯)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

什麼也沒有發生,誰也沒有來,誰也沒有去

這些年,中國觀眾也看過了越來越多的《等待戈多》版本。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愛爾蘭都柏林“大門”劇團《等待戈多》

舞臺省略到最簡———只有一棵樹和兩次升起的月亮;2004年在北京上演後被譽為是“本世紀最貼近貝克特原作的權威版本”。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愛爾蘭聖·拉扎劇團《等待戈多》

2014年來華的這一版演員是“門”劇團原班人馬,在這一版《等待戈多》中“幸運兒”獲得了全場的最高敬意。

柏林德意志劇院《等待戈多》

這個“大坑版”《等待戈多》舞臺設計堪稱“傑作”,在演出伊始,聚光燈掠過,舞臺中央會露出淺色的一塊,在彷彿開天闢地的光柱下,映出錐形下沉舞臺中站立的兩個身影,然後緩緩消失。波卓和幸運兒從坑裡爬出來;兩個流浪漢在黑色幕布包圍起的有限空間裡做著無聊的漫長的行為。所有的人都沒有道具,他們一無所有。於是感覺整個戲就是一個巨大的坑,生命也許是一個更大的坑。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法國利摩日國立戲劇創作中心《等待戈多》

空曠的舞臺上,三面是灰藍的天幕,說它是白天可以,說它是黃昏或黎明,亦無不可。舞臺一隅有一棵光禿禿的無名樹,樹下有一隻廢棄的汽油桶。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林兆華實驗戲劇《三姐妹·等待戈多》

融合了契訶夫《三姐妹》與貝克特《等待戈多》,是一部新的象徵性的荒誕風格劇作。用一個關於“等待”的主題將俄羅斯的‘三姊妹’與巴黎的‘流浪漢’貫穿起來,幕與幕之間輪番上映,使作品的戲劇性更強,象徵意味也更加明確。易立明設置了一個水池,將舞臺隔離為孤島。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孟京輝 導演《等待戈多》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最後一天,孟京輝在中戲操場邊的巨大煤堆上演出的《等待戈多》被校方制止後,在1992年終於如願上演。當時由胡軍、郭濤主演。該劇充滿詩意的殘酷,令所有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臺灣當代傳奇劇場《等待戈多》

由吳興國創作的《等待戈多》(又叫《等待果陀》),用京劇形式演繹,充滿東方的魅力和哲思。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易立明 導演《等待戈多》

這一版《等待戈多》對貝克特的原著進行了深入嚴謹的研讀和翻譯,在新譯本的基礎上重新呈現文本,易立明用沙地,骷髏,十字架,鏡子,玻璃等元素構成了“等待”的景象。

"

En Attendant Godot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1953年在巴黎左岸巴比倫劇場上演的《等待戈多》

塞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1989)以《等待戈多》(1952)一劇使得荒誕主義盛極一時,至今已譯成20種以上的文字。貝克特生為愛爾蘭人,從來沒有將自己歸入任何正式的哲學派別,而《等待戈多》中有荒誕主義的隱指同時也有宗教性的意涵。在此劇裡兩個浪跡乞討的人等待從未現身的戈多,在等著的時候則信口胡言,以為消遣。雖然描寫的是等待和希望,卻也是一個有關希望沒有實現的劇本,有些批評家以為“等”劇講的是獲救的希望使得生命具有意義;其他批評家則以其為對希望的荒謬性所作的評論。

整體上來講,貝克特的劇本提示的是:人永遠無法確定任何事。這個態度在題材和戲劇技巧上都反映出來。貝克特的劇作在探討人類生存的本質上意涵極豐富,但是,就像象徵主義戲劇一樣,潛藏在戲劇行動之後,主要的神祕性卻未曾受到解釋。貝克特將解釋的工作留給觀眾,讓觀眾自己在劇中事件裡尋求他們自己的意義。貝克特後期之作有《終局》(Endgame)、《克拉普最後的錄音帶》(Krapp's Last Tape)、《啊,美好的日子》(Happy Days)、以及《來和去》(Back and Forth)。

——摘編自布羅凱特世界戲劇藝術欣賞——世界戲劇史

(胡耀恆/譯)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

什麼也沒有發生,誰也沒有來,誰也沒有去

這些年,中國觀眾也看過了越來越多的《等待戈多》版本。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愛爾蘭都柏林“大門”劇團《等待戈多》

舞臺省略到最簡———只有一棵樹和兩次升起的月亮;2004年在北京上演後被譽為是“本世紀最貼近貝克特原作的權威版本”。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愛爾蘭聖·拉扎劇團《等待戈多》

2014年來華的這一版演員是“門”劇團原班人馬,在這一版《等待戈多》中“幸運兒”獲得了全場的最高敬意。

柏林德意志劇院《等待戈多》

這個“大坑版”《等待戈多》舞臺設計堪稱“傑作”,在演出伊始,聚光燈掠過,舞臺中央會露出淺色的一塊,在彷彿開天闢地的光柱下,映出錐形下沉舞臺中站立的兩個身影,然後緩緩消失。波卓和幸運兒從坑裡爬出來;兩個流浪漢在黑色幕布包圍起的有限空間裡做著無聊的漫長的行為。所有的人都沒有道具,他們一無所有。於是感覺整個戲就是一個巨大的坑,生命也許是一個更大的坑。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法國利摩日國立戲劇創作中心《等待戈多》

空曠的舞臺上,三面是灰藍的天幕,說它是白天可以,說它是黃昏或黎明,亦無不可。舞臺一隅有一棵光禿禿的無名樹,樹下有一隻廢棄的汽油桶。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林兆華實驗戲劇《三姐妹·等待戈多》

融合了契訶夫《三姐妹》與貝克特《等待戈多》,是一部新的象徵性的荒誕風格劇作。用一個關於“等待”的主題將俄羅斯的‘三姊妹’與巴黎的‘流浪漢’貫穿起來,幕與幕之間輪番上映,使作品的戲劇性更強,象徵意味也更加明確。易立明設置了一個水池,將舞臺隔離為孤島。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孟京輝 導演《等待戈多》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最後一天,孟京輝在中戲操場邊的巨大煤堆上演出的《等待戈多》被校方制止後,在1992年終於如願上演。當時由胡軍、郭濤主演。該劇充滿詩意的殘酷,令所有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臺灣當代傳奇劇場《等待戈多》

由吳興國創作的《等待戈多》(又叫《等待果陀》),用京劇形式演繹,充滿東方的魅力和哲思。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易立明 導演《等待戈多》

這一版《等待戈多》對貝克特的原著進行了深入嚴謹的研讀和翻譯,在新譯本的基礎上重新呈現文本,易立明用沙地,骷髏,十字架,鏡子,玻璃等元素構成了“等待”的景象。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幕間戲劇《等待·戈多》

由羅巍導演的《等待·戈多》是“一次最忠實於原著的顛覆”。原著中送信男孩被換成了小女孩,人類被描繪為她懷中抱著的嬰兒。幸運兒選擇了特型演員,他一邊跑一邊扔著塑料袋喊著“我要吃飯”。狄狄推著裝滿塑料空瓶的購物車,戈戈向空中拋起輕盈的塑料袋(有點像垃圾分類現場)和狄狄交替說著詩一樣的臺詞:所有死掉了的聲音。/它們發出翅膀一樣的聲音。/樹葉一樣。/沙一樣。/樹葉一樣。

當人們看到了“等待”或“戈多”

他們卻想起了貝克特

貝克特是悲觀主義者嗎?

在《等待戈多》中有人看到了“等待”有人看到了“戈多”。貝克特的作品常常讓人認為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痛苦主義者和悲觀主義者,但也許這是個誤解。

貝克特並不是一個盲目樂觀的人,他也曾想過自殺,但自殺終究沒有成為他的選擇,他的身上其實有著旺盛的生命力。二戰爆發後,他告別了寧靜的愛爾蘭,重返硝煙迷漫的法國。戰爭結束後,他才返回愛爾蘭,看望自己的母親。他加入了法國聖洛的愛爾蘭紅十字會,一路工作著回到了愛爾蘭。

在寫給湯姆·畢曉普(Tom Bishop)的一封信中,貝克特寫道:“如果悲觀主義是用來形容邪惡戰勝了正義的一種價值判斷的話,那麼,把悲觀主義安到我的頭上是不合適的,因為我既不想也沒有能力進行判斷。我只不過是碰巧多接觸到了其中一者而已。

無論是在貝克特的作品中,還是在他的生活中,即使是到了最困難的關頭,他都有著一種不怕逆境、勇往直前、永不言敗的精神。75歲高齡的時候,他引用了《李爾王》一劇中埃德加的一段話:“誰能肯定我現在的處境最糟?”;“只要我們還懂得說最糟糕,就說明最糟糕的時候還沒有到來。

法國諾諾劇團呈現了最接近貝克特的一次演出,他們將《等待戈多》以一種愉快的方式呈現給觀眾。諾諾劇團在馬賽搭建了一個露天會場,正是在那裡,他們將《等待戈多》搬上舞臺。他們表達了對貝克特,對演員,荒誕喜劇的無窮能量的敬意。這部戲劇是一個特定時刻的馬賽克,兩個流浪漢弗拉基米爾和愛斯特拉岡在遭遇了無盡的等待後遇到了具有超現實主義,且總是自相矛盾的波卓和幸運兒。

"

En Attendant Godot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1953年在巴黎左岸巴比倫劇場上演的《等待戈多》

塞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1989)以《等待戈多》(1952)一劇使得荒誕主義盛極一時,至今已譯成20種以上的文字。貝克特生為愛爾蘭人,從來沒有將自己歸入任何正式的哲學派別,而《等待戈多》中有荒誕主義的隱指同時也有宗教性的意涵。在此劇裡兩個浪跡乞討的人等待從未現身的戈多,在等著的時候則信口胡言,以為消遣。雖然描寫的是等待和希望,卻也是一個有關希望沒有實現的劇本,有些批評家以為“等”劇講的是獲救的希望使得生命具有意義;其他批評家則以其為對希望的荒謬性所作的評論。

整體上來講,貝克特的劇本提示的是:人永遠無法確定任何事。這個態度在題材和戲劇技巧上都反映出來。貝克特的劇作在探討人類生存的本質上意涵極豐富,但是,就像象徵主義戲劇一樣,潛藏在戲劇行動之後,主要的神祕性卻未曾受到解釋。貝克特將解釋的工作留給觀眾,讓觀眾自己在劇中事件裡尋求他們自己的意義。貝克特後期之作有《終局》(Endgame)、《克拉普最後的錄音帶》(Krapp's Last Tape)、《啊,美好的日子》(Happy Days)、以及《來和去》(Back and Forth)。

——摘編自布羅凱特世界戲劇藝術欣賞——世界戲劇史

(胡耀恆/譯)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

什麼也沒有發生,誰也沒有來,誰也沒有去

這些年,中國觀眾也看過了越來越多的《等待戈多》版本。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愛爾蘭都柏林“大門”劇團《等待戈多》

舞臺省略到最簡———只有一棵樹和兩次升起的月亮;2004年在北京上演後被譽為是“本世紀最貼近貝克特原作的權威版本”。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愛爾蘭聖·拉扎劇團《等待戈多》

2014年來華的這一版演員是“門”劇團原班人馬,在這一版《等待戈多》中“幸運兒”獲得了全場的最高敬意。

柏林德意志劇院《等待戈多》

這個“大坑版”《等待戈多》舞臺設計堪稱“傑作”,在演出伊始,聚光燈掠過,舞臺中央會露出淺色的一塊,在彷彿開天闢地的光柱下,映出錐形下沉舞臺中站立的兩個身影,然後緩緩消失。波卓和幸運兒從坑裡爬出來;兩個流浪漢在黑色幕布包圍起的有限空間裡做著無聊的漫長的行為。所有的人都沒有道具,他們一無所有。於是感覺整個戲就是一個巨大的坑,生命也許是一個更大的坑。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法國利摩日國立戲劇創作中心《等待戈多》

空曠的舞臺上,三面是灰藍的天幕,說它是白天可以,說它是黃昏或黎明,亦無不可。舞臺一隅有一棵光禿禿的無名樹,樹下有一隻廢棄的汽油桶。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林兆華實驗戲劇《三姐妹·等待戈多》

融合了契訶夫《三姐妹》與貝克特《等待戈多》,是一部新的象徵性的荒誕風格劇作。用一個關於“等待”的主題將俄羅斯的‘三姊妹’與巴黎的‘流浪漢’貫穿起來,幕與幕之間輪番上映,使作品的戲劇性更強,象徵意味也更加明確。易立明設置了一個水池,將舞臺隔離為孤島。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孟京輝 導演《等待戈多》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最後一天,孟京輝在中戲操場邊的巨大煤堆上演出的《等待戈多》被校方制止後,在1992年終於如願上演。當時由胡軍、郭濤主演。該劇充滿詩意的殘酷,令所有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臺灣當代傳奇劇場《等待戈多》

由吳興國創作的《等待戈多》(又叫《等待果陀》),用京劇形式演繹,充滿東方的魅力和哲思。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易立明 導演《等待戈多》

這一版《等待戈多》對貝克特的原著進行了深入嚴謹的研讀和翻譯,在新譯本的基礎上重新呈現文本,易立明用沙地,骷髏,十字架,鏡子,玻璃等元素構成了“等待”的景象。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幕間戲劇《等待·戈多》

由羅巍導演的《等待·戈多》是“一次最忠實於原著的顛覆”。原著中送信男孩被換成了小女孩,人類被描繪為她懷中抱著的嬰兒。幸運兒選擇了特型演員,他一邊跑一邊扔著塑料袋喊著“我要吃飯”。狄狄推著裝滿塑料空瓶的購物車,戈戈向空中拋起輕盈的塑料袋(有點像垃圾分類現場)和狄狄交替說著詩一樣的臺詞:所有死掉了的聲音。/它們發出翅膀一樣的聲音。/樹葉一樣。/沙一樣。/樹葉一樣。

當人們看到了“等待”或“戈多”

他們卻想起了貝克特

貝克特是悲觀主義者嗎?

在《等待戈多》中有人看到了“等待”有人看到了“戈多”。貝克特的作品常常讓人認為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痛苦主義者和悲觀主義者,但也許這是個誤解。

貝克特並不是一個盲目樂觀的人,他也曾想過自殺,但自殺終究沒有成為他的選擇,他的身上其實有著旺盛的生命力。二戰爆發後,他告別了寧靜的愛爾蘭,重返硝煙迷漫的法國。戰爭結束後,他才返回愛爾蘭,看望自己的母親。他加入了法國聖洛的愛爾蘭紅十字會,一路工作著回到了愛爾蘭。

在寫給湯姆·畢曉普(Tom Bishop)的一封信中,貝克特寫道:“如果悲觀主義是用來形容邪惡戰勝了正義的一種價值判斷的話,那麼,把悲觀主義安到我的頭上是不合適的,因為我既不想也沒有能力進行判斷。我只不過是碰巧多接觸到了其中一者而已。

無論是在貝克特的作品中,還是在他的生活中,即使是到了最困難的關頭,他都有著一種不怕逆境、勇往直前、永不言敗的精神。75歲高齡的時候,他引用了《李爾王》一劇中埃德加的一段話:“誰能肯定我現在的處境最糟?”;“只要我們還懂得說最糟糕,就說明最糟糕的時候還沒有到來。

法國諾諾劇團呈現了最接近貝克特的一次演出,他們將《等待戈多》以一種愉快的方式呈現給觀眾。諾諾劇團在馬賽搭建了一個露天會場,正是在那裡,他們將《等待戈多》搬上舞臺。他們表達了對貝克特,對演員,荒誕喜劇的無窮能量的敬意。這部戲劇是一個特定時刻的馬賽克,兩個流浪漢弗拉基米爾和愛斯特拉岡在遭遇了無盡的等待後遇到了具有超現實主義,且總是自相矛盾的波卓和幸運兒。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

En Attendant Godot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1953年在巴黎左岸巴比倫劇場上演的《等待戈多》

塞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1989)以《等待戈多》(1952)一劇使得荒誕主義盛極一時,至今已譯成20種以上的文字。貝克特生為愛爾蘭人,從來沒有將自己歸入任何正式的哲學派別,而《等待戈多》中有荒誕主義的隱指同時也有宗教性的意涵。在此劇裡兩個浪跡乞討的人等待從未現身的戈多,在等著的時候則信口胡言,以為消遣。雖然描寫的是等待和希望,卻也是一個有關希望沒有實現的劇本,有些批評家以為“等”劇講的是獲救的希望使得生命具有意義;其他批評家則以其為對希望的荒謬性所作的評論。

整體上來講,貝克特的劇本提示的是:人永遠無法確定任何事。這個態度在題材和戲劇技巧上都反映出來。貝克特的劇作在探討人類生存的本質上意涵極豐富,但是,就像象徵主義戲劇一樣,潛藏在戲劇行動之後,主要的神祕性卻未曾受到解釋。貝克特將解釋的工作留給觀眾,讓觀眾自己在劇中事件裡尋求他們自己的意義。貝克特後期之作有《終局》(Endgame)、《克拉普最後的錄音帶》(Krapp's Last Tape)、《啊,美好的日子》(Happy Days)、以及《來和去》(Back and Forth)。

——摘編自布羅凱特世界戲劇藝術欣賞——世界戲劇史

(胡耀恆/譯)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

什麼也沒有發生,誰也沒有來,誰也沒有去

這些年,中國觀眾也看過了越來越多的《等待戈多》版本。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愛爾蘭都柏林“大門”劇團《等待戈多》

舞臺省略到最簡———只有一棵樹和兩次升起的月亮;2004年在北京上演後被譽為是“本世紀最貼近貝克特原作的權威版本”。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愛爾蘭聖·拉扎劇團《等待戈多》

2014年來華的這一版演員是“門”劇團原班人馬,在這一版《等待戈多》中“幸運兒”獲得了全場的最高敬意。

柏林德意志劇院《等待戈多》

這個“大坑版”《等待戈多》舞臺設計堪稱“傑作”,在演出伊始,聚光燈掠過,舞臺中央會露出淺色的一塊,在彷彿開天闢地的光柱下,映出錐形下沉舞臺中站立的兩個身影,然後緩緩消失。波卓和幸運兒從坑裡爬出來;兩個流浪漢在黑色幕布包圍起的有限空間裡做著無聊的漫長的行為。所有的人都沒有道具,他們一無所有。於是感覺整個戲就是一個巨大的坑,生命也許是一個更大的坑。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法國利摩日國立戲劇創作中心《等待戈多》

空曠的舞臺上,三面是灰藍的天幕,說它是白天可以,說它是黃昏或黎明,亦無不可。舞臺一隅有一棵光禿禿的無名樹,樹下有一隻廢棄的汽油桶。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林兆華實驗戲劇《三姐妹·等待戈多》

融合了契訶夫《三姐妹》與貝克特《等待戈多》,是一部新的象徵性的荒誕風格劇作。用一個關於“等待”的主題將俄羅斯的‘三姊妹’與巴黎的‘流浪漢’貫穿起來,幕與幕之間輪番上映,使作品的戲劇性更強,象徵意味也更加明確。易立明設置了一個水池,將舞臺隔離為孤島。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孟京輝 導演《等待戈多》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最後一天,孟京輝在中戲操場邊的巨大煤堆上演出的《等待戈多》被校方制止後,在1992年終於如願上演。當時由胡軍、郭濤主演。該劇充滿詩意的殘酷,令所有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臺灣當代傳奇劇場《等待戈多》

由吳興國創作的《等待戈多》(又叫《等待果陀》),用京劇形式演繹,充滿東方的魅力和哲思。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易立明 導演《等待戈多》

這一版《等待戈多》對貝克特的原著進行了深入嚴謹的研讀和翻譯,在新譯本的基礎上重新呈現文本,易立明用沙地,骷髏,十字架,鏡子,玻璃等元素構成了“等待”的景象。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幕間戲劇《等待·戈多》

由羅巍導演的《等待·戈多》是“一次最忠實於原著的顛覆”。原著中送信男孩被換成了小女孩,人類被描繪為她懷中抱著的嬰兒。幸運兒選擇了特型演員,他一邊跑一邊扔著塑料袋喊著“我要吃飯”。狄狄推著裝滿塑料空瓶的購物車,戈戈向空中拋起輕盈的塑料袋(有點像垃圾分類現場)和狄狄交替說著詩一樣的臺詞:所有死掉了的聲音。/它們發出翅膀一樣的聲音。/樹葉一樣。/沙一樣。/樹葉一樣。

當人們看到了“等待”或“戈多”

他們卻想起了貝克特

貝克特是悲觀主義者嗎?

在《等待戈多》中有人看到了“等待”有人看到了“戈多”。貝克特的作品常常讓人認為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痛苦主義者和悲觀主義者,但也許這是個誤解。

貝克特並不是一個盲目樂觀的人,他也曾想過自殺,但自殺終究沒有成為他的選擇,他的身上其實有著旺盛的生命力。二戰爆發後,他告別了寧靜的愛爾蘭,重返硝煙迷漫的法國。戰爭結束後,他才返回愛爾蘭,看望自己的母親。他加入了法國聖洛的愛爾蘭紅十字會,一路工作著回到了愛爾蘭。

在寫給湯姆·畢曉普(Tom Bishop)的一封信中,貝克特寫道:“如果悲觀主義是用來形容邪惡戰勝了正義的一種價值判斷的話,那麼,把悲觀主義安到我的頭上是不合適的,因為我既不想也沒有能力進行判斷。我只不過是碰巧多接觸到了其中一者而已。

無論是在貝克特的作品中,還是在他的生活中,即使是到了最困難的關頭,他都有著一種不怕逆境、勇往直前、永不言敗的精神。75歲高齡的時候,他引用了《李爾王》一劇中埃德加的一段話:“誰能肯定我現在的處境最糟?”;“只要我們還懂得說最糟糕,就說明最糟糕的時候還沒有到來。

法國諾諾劇團呈現了最接近貝克特的一次演出,他們將《等待戈多》以一種愉快的方式呈現給觀眾。諾諾劇團在馬賽搭建了一個露天會場,正是在那裡,他們將《等待戈多》搬上舞臺。他們表達了對貝克特,對演員,荒誕喜劇的無窮能量的敬意。這部戲劇是一個特定時刻的馬賽克,兩個流浪漢弗拉基米爾和愛斯特拉岡在遭遇了無盡的等待後遇到了具有超現實主義,且總是自相矛盾的波卓和幸運兒。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法國諾諾劇團《等待戈多》劇照

這部劇中的狄狄和戈戈是馬戲團小丑的可愛形象,他們是上了年紀的、陰鬱的、被拋棄的馬戲團小丑,他們就像折翅的天使,他們也是無政府時期下的弄臣,但仍會被法國哲學家阿蘭·巴迪烏的《無盡的慾望》所感動,解釋不清為什麼人民會笑,這個小世界終將會被每個人的思想和意識所包容。這一刻,奇怪的是,我們每個人都在等待戈多到來。

在諾諾劇團的詮釋下這兩個有著超自然主義的小丑,呈現給觀眾一個既有尊嚴、令人崇敬的、同時又有些憂傷的騎士形象。這部作品中充滿了貝克特精神,直擊人心,是對貝克特最崇高的致敬。

"

En Attendant Godot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1953年在巴黎左岸巴比倫劇場上演的《等待戈多》

塞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1989)以《等待戈多》(1952)一劇使得荒誕主義盛極一時,至今已譯成20種以上的文字。貝克特生為愛爾蘭人,從來沒有將自己歸入任何正式的哲學派別,而《等待戈多》中有荒誕主義的隱指同時也有宗教性的意涵。在此劇裡兩個浪跡乞討的人等待從未現身的戈多,在等著的時候則信口胡言,以為消遣。雖然描寫的是等待和希望,卻也是一個有關希望沒有實現的劇本,有些批評家以為“等”劇講的是獲救的希望使得生命具有意義;其他批評家則以其為對希望的荒謬性所作的評論。

整體上來講,貝克特的劇本提示的是:人永遠無法確定任何事。這個態度在題材和戲劇技巧上都反映出來。貝克特的劇作在探討人類生存的本質上意涵極豐富,但是,就像象徵主義戲劇一樣,潛藏在戲劇行動之後,主要的神祕性卻未曾受到解釋。貝克特將解釋的工作留給觀眾,讓觀眾自己在劇中事件裡尋求他們自己的意義。貝克特後期之作有《終局》(Endgame)、《克拉普最後的錄音帶》(Krapp's Last Tape)、《啊,美好的日子》(Happy Days)、以及《來和去》(Back and Forth)。

——摘編自布羅凱特世界戲劇藝術欣賞——世界戲劇史

(胡耀恆/譯)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

什麼也沒有發生,誰也沒有來,誰也沒有去

這些年,中國觀眾也看過了越來越多的《等待戈多》版本。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愛爾蘭都柏林“大門”劇團《等待戈多》

舞臺省略到最簡———只有一棵樹和兩次升起的月亮;2004年在北京上演後被譽為是“本世紀最貼近貝克特原作的權威版本”。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愛爾蘭聖·拉扎劇團《等待戈多》

2014年來華的這一版演員是“門”劇團原班人馬,在這一版《等待戈多》中“幸運兒”獲得了全場的最高敬意。

柏林德意志劇院《等待戈多》

這個“大坑版”《等待戈多》舞臺設計堪稱“傑作”,在演出伊始,聚光燈掠過,舞臺中央會露出淺色的一塊,在彷彿開天闢地的光柱下,映出錐形下沉舞臺中站立的兩個身影,然後緩緩消失。波卓和幸運兒從坑裡爬出來;兩個流浪漢在黑色幕布包圍起的有限空間裡做著無聊的漫長的行為。所有的人都沒有道具,他們一無所有。於是感覺整個戲就是一個巨大的坑,生命也許是一個更大的坑。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法國利摩日國立戲劇創作中心《等待戈多》

空曠的舞臺上,三面是灰藍的天幕,說它是白天可以,說它是黃昏或黎明,亦無不可。舞臺一隅有一棵光禿禿的無名樹,樹下有一隻廢棄的汽油桶。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林兆華實驗戲劇《三姐妹·等待戈多》

融合了契訶夫《三姐妹》與貝克特《等待戈多》,是一部新的象徵性的荒誕風格劇作。用一個關於“等待”的主題將俄羅斯的‘三姊妹’與巴黎的‘流浪漢’貫穿起來,幕與幕之間輪番上映,使作品的戲劇性更強,象徵意味也更加明確。易立明設置了一個水池,將舞臺隔離為孤島。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孟京輝 導演《等待戈多》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最後一天,孟京輝在中戲操場邊的巨大煤堆上演出的《等待戈多》被校方制止後,在1992年終於如願上演。當時由胡軍、郭濤主演。該劇充滿詩意的殘酷,令所有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臺灣當代傳奇劇場《等待戈多》

由吳興國創作的《等待戈多》(又叫《等待果陀》),用京劇形式演繹,充滿東方的魅力和哲思。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易立明 導演《等待戈多》

這一版《等待戈多》對貝克特的原著進行了深入嚴謹的研讀和翻譯,在新譯本的基礎上重新呈現文本,易立明用沙地,骷髏,十字架,鏡子,玻璃等元素構成了“等待”的景象。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幕間戲劇《等待·戈多》

由羅巍導演的《等待·戈多》是“一次最忠實於原著的顛覆”。原著中送信男孩被換成了小女孩,人類被描繪為她懷中抱著的嬰兒。幸運兒選擇了特型演員,他一邊跑一邊扔著塑料袋喊著“我要吃飯”。狄狄推著裝滿塑料空瓶的購物車,戈戈向空中拋起輕盈的塑料袋(有點像垃圾分類現場)和狄狄交替說著詩一樣的臺詞:所有死掉了的聲音。/它們發出翅膀一樣的聲音。/樹葉一樣。/沙一樣。/樹葉一樣。

當人們看到了“等待”或“戈多”

他們卻想起了貝克特

貝克特是悲觀主義者嗎?

在《等待戈多》中有人看到了“等待”有人看到了“戈多”。貝克特的作品常常讓人認為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痛苦主義者和悲觀主義者,但也許這是個誤解。

貝克特並不是一個盲目樂觀的人,他也曾想過自殺,但自殺終究沒有成為他的選擇,他的身上其實有著旺盛的生命力。二戰爆發後,他告別了寧靜的愛爾蘭,重返硝煙迷漫的法國。戰爭結束後,他才返回愛爾蘭,看望自己的母親。他加入了法國聖洛的愛爾蘭紅十字會,一路工作著回到了愛爾蘭。

在寫給湯姆·畢曉普(Tom Bishop)的一封信中,貝克特寫道:“如果悲觀主義是用來形容邪惡戰勝了正義的一種價值判斷的話,那麼,把悲觀主義安到我的頭上是不合適的,因為我既不想也沒有能力進行判斷。我只不過是碰巧多接觸到了其中一者而已。

無論是在貝克特的作品中,還是在他的生活中,即使是到了最困難的關頭,他都有著一種不怕逆境、勇往直前、永不言敗的精神。75歲高齡的時候,他引用了《李爾王》一劇中埃德加的一段話:“誰能肯定我現在的處境最糟?”;“只要我們還懂得說最糟糕,就說明最糟糕的時候還沒有到來。

法國諾諾劇團呈現了最接近貝克特的一次演出,他們將《等待戈多》以一種愉快的方式呈現給觀眾。諾諾劇團在馬賽搭建了一個露天會場,正是在那裡,他們將《等待戈多》搬上舞臺。他們表達了對貝克特,對演員,荒誕喜劇的無窮能量的敬意。這部戲劇是一個特定時刻的馬賽克,兩個流浪漢弗拉基米爾和愛斯特拉岡在遭遇了無盡的等待後遇到了具有超現實主義,且總是自相矛盾的波卓和幸運兒。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法國諾諾劇團《等待戈多》劇照

這部劇中的狄狄和戈戈是馬戲團小丑的可愛形象,他們是上了年紀的、陰鬱的、被拋棄的馬戲團小丑,他們就像折翅的天使,他們也是無政府時期下的弄臣,但仍會被法國哲學家阿蘭·巴迪烏的《無盡的慾望》所感動,解釋不清為什麼人民會笑,這個小世界終將會被每個人的思想和意識所包容。這一刻,奇怪的是,我們每個人都在等待戈多到來。

在諾諾劇團的詮釋下這兩個有著超自然主義的小丑,呈現給觀眾一個既有尊嚴、令人崇敬的、同時又有些憂傷的騎士形象。這部作品中充滿了貝克特精神,直擊人心,是對貝克特最崇高的致敬。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法國諾諾劇團《等待戈多》

"

En Attendant Godot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1953年在巴黎左岸巴比倫劇場上演的《等待戈多》

塞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1989)以《等待戈多》(1952)一劇使得荒誕主義盛極一時,至今已譯成20種以上的文字。貝克特生為愛爾蘭人,從來沒有將自己歸入任何正式的哲學派別,而《等待戈多》中有荒誕主義的隱指同時也有宗教性的意涵。在此劇裡兩個浪跡乞討的人等待從未現身的戈多,在等著的時候則信口胡言,以為消遣。雖然描寫的是等待和希望,卻也是一個有關希望沒有實現的劇本,有些批評家以為“等”劇講的是獲救的希望使得生命具有意義;其他批評家則以其為對希望的荒謬性所作的評論。

整體上來講,貝克特的劇本提示的是:人永遠無法確定任何事。這個態度在題材和戲劇技巧上都反映出來。貝克特的劇作在探討人類生存的本質上意涵極豐富,但是,就像象徵主義戲劇一樣,潛藏在戲劇行動之後,主要的神祕性卻未曾受到解釋。貝克特將解釋的工作留給觀眾,讓觀眾自己在劇中事件裡尋求他們自己的意義。貝克特後期之作有《終局》(Endgame)、《克拉普最後的錄音帶》(Krapp's Last Tape)、《啊,美好的日子》(Happy Days)、以及《來和去》(Back and Forth)。

——摘編自布羅凱特世界戲劇藝術欣賞——世界戲劇史

(胡耀恆/譯)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

什麼也沒有發生,誰也沒有來,誰也沒有去

這些年,中國觀眾也看過了越來越多的《等待戈多》版本。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愛爾蘭都柏林“大門”劇團《等待戈多》

舞臺省略到最簡———只有一棵樹和兩次升起的月亮;2004年在北京上演後被譽為是“本世紀最貼近貝克特原作的權威版本”。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愛爾蘭聖·拉扎劇團《等待戈多》

2014年來華的這一版演員是“門”劇團原班人馬,在這一版《等待戈多》中“幸運兒”獲得了全場的最高敬意。

柏林德意志劇院《等待戈多》

這個“大坑版”《等待戈多》舞臺設計堪稱“傑作”,在演出伊始,聚光燈掠過,舞臺中央會露出淺色的一塊,在彷彿開天闢地的光柱下,映出錐形下沉舞臺中站立的兩個身影,然後緩緩消失。波卓和幸運兒從坑裡爬出來;兩個流浪漢在黑色幕布包圍起的有限空間裡做著無聊的漫長的行為。所有的人都沒有道具,他們一無所有。於是感覺整個戲就是一個巨大的坑,生命也許是一個更大的坑。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法國利摩日國立戲劇創作中心《等待戈多》

空曠的舞臺上,三面是灰藍的天幕,說它是白天可以,說它是黃昏或黎明,亦無不可。舞臺一隅有一棵光禿禿的無名樹,樹下有一隻廢棄的汽油桶。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林兆華實驗戲劇《三姐妹·等待戈多》

融合了契訶夫《三姐妹》與貝克特《等待戈多》,是一部新的象徵性的荒誕風格劇作。用一個關於“等待”的主題將俄羅斯的‘三姊妹’與巴黎的‘流浪漢’貫穿起來,幕與幕之間輪番上映,使作品的戲劇性更強,象徵意味也更加明確。易立明設置了一個水池,將舞臺隔離為孤島。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孟京輝 導演《等待戈多》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最後一天,孟京輝在中戲操場邊的巨大煤堆上演出的《等待戈多》被校方制止後,在1992年終於如願上演。當時由胡軍、郭濤主演。該劇充滿詩意的殘酷,令所有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臺灣當代傳奇劇場《等待戈多》

由吳興國創作的《等待戈多》(又叫《等待果陀》),用京劇形式演繹,充滿東方的魅力和哲思。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易立明 導演《等待戈多》

這一版《等待戈多》對貝克特的原著進行了深入嚴謹的研讀和翻譯,在新譯本的基礎上重新呈現文本,易立明用沙地,骷髏,十字架,鏡子,玻璃等元素構成了“等待”的景象。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幕間戲劇《等待·戈多》

由羅巍導演的《等待·戈多》是“一次最忠實於原著的顛覆”。原著中送信男孩被換成了小女孩,人類被描繪為她懷中抱著的嬰兒。幸運兒選擇了特型演員,他一邊跑一邊扔著塑料袋喊著“我要吃飯”。狄狄推著裝滿塑料空瓶的購物車,戈戈向空中拋起輕盈的塑料袋(有點像垃圾分類現場)和狄狄交替說著詩一樣的臺詞:所有死掉了的聲音。/它們發出翅膀一樣的聲音。/樹葉一樣。/沙一樣。/樹葉一樣。

當人們看到了“等待”或“戈多”

他們卻想起了貝克特

貝克特是悲觀主義者嗎?

在《等待戈多》中有人看到了“等待”有人看到了“戈多”。貝克特的作品常常讓人認為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痛苦主義者和悲觀主義者,但也許這是個誤解。

貝克特並不是一個盲目樂觀的人,他也曾想過自殺,但自殺終究沒有成為他的選擇,他的身上其實有著旺盛的生命力。二戰爆發後,他告別了寧靜的愛爾蘭,重返硝煙迷漫的法國。戰爭結束後,他才返回愛爾蘭,看望自己的母親。他加入了法國聖洛的愛爾蘭紅十字會,一路工作著回到了愛爾蘭。

在寫給湯姆·畢曉普(Tom Bishop)的一封信中,貝克特寫道:“如果悲觀主義是用來形容邪惡戰勝了正義的一種價值判斷的話,那麼,把悲觀主義安到我的頭上是不合適的,因為我既不想也沒有能力進行判斷。我只不過是碰巧多接觸到了其中一者而已。

無論是在貝克特的作品中,還是在他的生活中,即使是到了最困難的關頭,他都有著一種不怕逆境、勇往直前、永不言敗的精神。75歲高齡的時候,他引用了《李爾王》一劇中埃德加的一段話:“誰能肯定我現在的處境最糟?”;“只要我們還懂得說最糟糕,就說明最糟糕的時候還沒有到來。

法國諾諾劇團呈現了最接近貝克特的一次演出,他們將《等待戈多》以一種愉快的方式呈現給觀眾。諾諾劇團在馬賽搭建了一個露天會場,正是在那裡,他們將《等待戈多》搬上舞臺。他們表達了對貝克特,對演員,荒誕喜劇的無窮能量的敬意。這部戲劇是一個特定時刻的馬賽克,兩個流浪漢弗拉基米爾和愛斯特拉岡在遭遇了無盡的等待後遇到了具有超現實主義,且總是自相矛盾的波卓和幸運兒。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法國諾諾劇團《等待戈多》劇照

這部劇中的狄狄和戈戈是馬戲團小丑的可愛形象,他們是上了年紀的、陰鬱的、被拋棄的馬戲團小丑,他們就像折翅的天使,他們也是無政府時期下的弄臣,但仍會被法國哲學家阿蘭·巴迪烏的《無盡的慾望》所感動,解釋不清為什麼人民會笑,這個小世界終將會被每個人的思想和意識所包容。這一刻,奇怪的是,我們每個人都在等待戈多到來。

在諾諾劇團的詮釋下這兩個有著超自然主義的小丑,呈現給觀眾一個既有尊嚴、令人崇敬的、同時又有些憂傷的騎士形象。這部作品中充滿了貝克特精神,直擊人心,是對貝克特最崇高的致敬。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法國諾諾劇團《等待戈多》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關於「法國諾諾劇團

在1991年至2013年期間,瑪麗蓉·庫特里絲和塞爾日·諾葉爾合作執導了無數戲劇作品,並將它們搬上舞臺:

第三屆老舍戲劇節】國際單元劇目

法國諾諾劇團《等待戈多》


"

En Attendant Godot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1953年在巴黎左岸巴比倫劇場上演的《等待戈多》

塞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1989)以《等待戈多》(1952)一劇使得荒誕主義盛極一時,至今已譯成20種以上的文字。貝克特生為愛爾蘭人,從來沒有將自己歸入任何正式的哲學派別,而《等待戈多》中有荒誕主義的隱指同時也有宗教性的意涵。在此劇裡兩個浪跡乞討的人等待從未現身的戈多,在等著的時候則信口胡言,以為消遣。雖然描寫的是等待和希望,卻也是一個有關希望沒有實現的劇本,有些批評家以為“等”劇講的是獲救的希望使得生命具有意義;其他批評家則以其為對希望的荒謬性所作的評論。

整體上來講,貝克特的劇本提示的是:人永遠無法確定任何事。這個態度在題材和戲劇技巧上都反映出來。貝克特的劇作在探討人類生存的本質上意涵極豐富,但是,就像象徵主義戲劇一樣,潛藏在戲劇行動之後,主要的神祕性卻未曾受到解釋。貝克特將解釋的工作留給觀眾,讓觀眾自己在劇中事件裡尋求他們自己的意義。貝克特後期之作有《終局》(Endgame)、《克拉普最後的錄音帶》(Krapp's Last Tape)、《啊,美好的日子》(Happy Days)、以及《來和去》(Back and Forth)。

——摘編自布羅凱特世界戲劇藝術欣賞——世界戲劇史

(胡耀恆/譯)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

什麼也沒有發生,誰也沒有來,誰也沒有去

這些年,中國觀眾也看過了越來越多的《等待戈多》版本。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愛爾蘭都柏林“大門”劇團《等待戈多》

舞臺省略到最簡———只有一棵樹和兩次升起的月亮;2004年在北京上演後被譽為是“本世紀最貼近貝克特原作的權威版本”。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愛爾蘭聖·拉扎劇團《等待戈多》

2014年來華的這一版演員是“門”劇團原班人馬,在這一版《等待戈多》中“幸運兒”獲得了全場的最高敬意。

柏林德意志劇院《等待戈多》

這個“大坑版”《等待戈多》舞臺設計堪稱“傑作”,在演出伊始,聚光燈掠過,舞臺中央會露出淺色的一塊,在彷彿開天闢地的光柱下,映出錐形下沉舞臺中站立的兩個身影,然後緩緩消失。波卓和幸運兒從坑裡爬出來;兩個流浪漢在黑色幕布包圍起的有限空間裡做著無聊的漫長的行為。所有的人都沒有道具,他們一無所有。於是感覺整個戲就是一個巨大的坑,生命也許是一個更大的坑。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法國利摩日國立戲劇創作中心《等待戈多》

空曠的舞臺上,三面是灰藍的天幕,說它是白天可以,說它是黃昏或黎明,亦無不可。舞臺一隅有一棵光禿禿的無名樹,樹下有一隻廢棄的汽油桶。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林兆華實驗戲劇《三姐妹·等待戈多》

融合了契訶夫《三姐妹》與貝克特《等待戈多》,是一部新的象徵性的荒誕風格劇作。用一個關於“等待”的主題將俄羅斯的‘三姊妹’與巴黎的‘流浪漢’貫穿起來,幕與幕之間輪番上映,使作品的戲劇性更強,象徵意味也更加明確。易立明設置了一個水池,將舞臺隔離為孤島。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孟京輝 導演《等待戈多》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最後一天,孟京輝在中戲操場邊的巨大煤堆上演出的《等待戈多》被校方制止後,在1992年終於如願上演。當時由胡軍、郭濤主演。該劇充滿詩意的殘酷,令所有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臺灣當代傳奇劇場《等待戈多》

由吳興國創作的《等待戈多》(又叫《等待果陀》),用京劇形式演繹,充滿東方的魅力和哲思。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易立明 導演《等待戈多》

這一版《等待戈多》對貝克特的原著進行了深入嚴謹的研讀和翻譯,在新譯本的基礎上重新呈現文本,易立明用沙地,骷髏,十字架,鏡子,玻璃等元素構成了“等待”的景象。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幕間戲劇《等待·戈多》

由羅巍導演的《等待·戈多》是“一次最忠實於原著的顛覆”。原著中送信男孩被換成了小女孩,人類被描繪為她懷中抱著的嬰兒。幸運兒選擇了特型演員,他一邊跑一邊扔著塑料袋喊著“我要吃飯”。狄狄推著裝滿塑料空瓶的購物車,戈戈向空中拋起輕盈的塑料袋(有點像垃圾分類現場)和狄狄交替說著詩一樣的臺詞:所有死掉了的聲音。/它們發出翅膀一樣的聲音。/樹葉一樣。/沙一樣。/樹葉一樣。

當人們看到了“等待”或“戈多”

他們卻想起了貝克特

貝克特是悲觀主義者嗎?

在《等待戈多》中有人看到了“等待”有人看到了“戈多”。貝克特的作品常常讓人認為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痛苦主義者和悲觀主義者,但也許這是個誤解。

貝克特並不是一個盲目樂觀的人,他也曾想過自殺,但自殺終究沒有成為他的選擇,他的身上其實有著旺盛的生命力。二戰爆發後,他告別了寧靜的愛爾蘭,重返硝煙迷漫的法國。戰爭結束後,他才返回愛爾蘭,看望自己的母親。他加入了法國聖洛的愛爾蘭紅十字會,一路工作著回到了愛爾蘭。

在寫給湯姆·畢曉普(Tom Bishop)的一封信中,貝克特寫道:“如果悲觀主義是用來形容邪惡戰勝了正義的一種價值判斷的話,那麼,把悲觀主義安到我的頭上是不合適的,因為我既不想也沒有能力進行判斷。我只不過是碰巧多接觸到了其中一者而已。

無論是在貝克特的作品中,還是在他的生活中,即使是到了最困難的關頭,他都有著一種不怕逆境、勇往直前、永不言敗的精神。75歲高齡的時候,他引用了《李爾王》一劇中埃德加的一段話:“誰能肯定我現在的處境最糟?”;“只要我們還懂得說最糟糕,就說明最糟糕的時候還沒有到來。

法國諾諾劇團呈現了最接近貝克特的一次演出,他們將《等待戈多》以一種愉快的方式呈現給觀眾。諾諾劇團在馬賽搭建了一個露天會場,正是在那裡,他們將《等待戈多》搬上舞臺。他們表達了對貝克特,對演員,荒誕喜劇的無窮能量的敬意。這部戲劇是一個特定時刻的馬賽克,兩個流浪漢弗拉基米爾和愛斯特拉岡在遭遇了無盡的等待後遇到了具有超現實主義,且總是自相矛盾的波卓和幸運兒。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法國諾諾劇團《等待戈多》劇照

這部劇中的狄狄和戈戈是馬戲團小丑的可愛形象,他們是上了年紀的、陰鬱的、被拋棄的馬戲團小丑,他們就像折翅的天使,他們也是無政府時期下的弄臣,但仍會被法國哲學家阿蘭·巴迪烏的《無盡的慾望》所感動,解釋不清為什麼人民會笑,這個小世界終將會被每個人的思想和意識所包容。這一刻,奇怪的是,我們每個人都在等待戈多到來。

在諾諾劇團的詮釋下這兩個有著超自然主義的小丑,呈現給觀眾一個既有尊嚴、令人崇敬的、同時又有些憂傷的騎士形象。這部作品中充滿了貝克特精神,直擊人心,是對貝克特最崇高的致敬。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法國諾諾劇團《等待戈多》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關於「法國諾諾劇團

在1991年至2013年期間,瑪麗蓉·庫特里絲和塞爾日·諾葉爾合作執導了無數戲劇作品,並將它們搬上舞臺:

第三屆老舍戲劇節】國際單元劇目

法國諾諾劇團《等待戈多》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

En Attendant Godot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1953年在巴黎左岸巴比倫劇場上演的《等待戈多》

塞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1989)以《等待戈多》(1952)一劇使得荒誕主義盛極一時,至今已譯成20種以上的文字。貝克特生為愛爾蘭人,從來沒有將自己歸入任何正式的哲學派別,而《等待戈多》中有荒誕主義的隱指同時也有宗教性的意涵。在此劇裡兩個浪跡乞討的人等待從未現身的戈多,在等著的時候則信口胡言,以為消遣。雖然描寫的是等待和希望,卻也是一個有關希望沒有實現的劇本,有些批評家以為“等”劇講的是獲救的希望使得生命具有意義;其他批評家則以其為對希望的荒謬性所作的評論。

整體上來講,貝克特的劇本提示的是:人永遠無法確定任何事。這個態度在題材和戲劇技巧上都反映出來。貝克特的劇作在探討人類生存的本質上意涵極豐富,但是,就像象徵主義戲劇一樣,潛藏在戲劇行動之後,主要的神祕性卻未曾受到解釋。貝克特將解釋的工作留給觀眾,讓觀眾自己在劇中事件裡尋求他們自己的意義。貝克特後期之作有《終局》(Endgame)、《克拉普最後的錄音帶》(Krapp's Last Tape)、《啊,美好的日子》(Happy Days)、以及《來和去》(Back and Forth)。

——摘編自布羅凱特世界戲劇藝術欣賞——世界戲劇史

(胡耀恆/譯)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

什麼也沒有發生,誰也沒有來,誰也沒有去

這些年,中國觀眾也看過了越來越多的《等待戈多》版本。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愛爾蘭都柏林“大門”劇團《等待戈多》

舞臺省略到最簡———只有一棵樹和兩次升起的月亮;2004年在北京上演後被譽為是“本世紀最貼近貝克特原作的權威版本”。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愛爾蘭聖·拉扎劇團《等待戈多》

2014年來華的這一版演員是“門”劇團原班人馬,在這一版《等待戈多》中“幸運兒”獲得了全場的最高敬意。

柏林德意志劇院《等待戈多》

這個“大坑版”《等待戈多》舞臺設計堪稱“傑作”,在演出伊始,聚光燈掠過,舞臺中央會露出淺色的一塊,在彷彿開天闢地的光柱下,映出錐形下沉舞臺中站立的兩個身影,然後緩緩消失。波卓和幸運兒從坑裡爬出來;兩個流浪漢在黑色幕布包圍起的有限空間裡做著無聊的漫長的行為。所有的人都沒有道具,他們一無所有。於是感覺整個戲就是一個巨大的坑,生命也許是一個更大的坑。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法國利摩日國立戲劇創作中心《等待戈多》

空曠的舞臺上,三面是灰藍的天幕,說它是白天可以,說它是黃昏或黎明,亦無不可。舞臺一隅有一棵光禿禿的無名樹,樹下有一隻廢棄的汽油桶。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林兆華實驗戲劇《三姐妹·等待戈多》

融合了契訶夫《三姐妹》與貝克特《等待戈多》,是一部新的象徵性的荒誕風格劇作。用一個關於“等待”的主題將俄羅斯的‘三姊妹’與巴黎的‘流浪漢’貫穿起來,幕與幕之間輪番上映,使作品的戲劇性更強,象徵意味也更加明確。易立明設置了一個水池,將舞臺隔離為孤島。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孟京輝 導演《等待戈多》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最後一天,孟京輝在中戲操場邊的巨大煤堆上演出的《等待戈多》被校方制止後,在1992年終於如願上演。當時由胡軍、郭濤主演。該劇充滿詩意的殘酷,令所有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臺灣當代傳奇劇場《等待戈多》

由吳興國創作的《等待戈多》(又叫《等待果陀》),用京劇形式演繹,充滿東方的魅力和哲思。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易立明 導演《等待戈多》

這一版《等待戈多》對貝克特的原著進行了深入嚴謹的研讀和翻譯,在新譯本的基礎上重新呈現文本,易立明用沙地,骷髏,十字架,鏡子,玻璃等元素構成了“等待”的景象。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幕間戲劇《等待·戈多》

由羅巍導演的《等待·戈多》是“一次最忠實於原著的顛覆”。原著中送信男孩被換成了小女孩,人類被描繪為她懷中抱著的嬰兒。幸運兒選擇了特型演員,他一邊跑一邊扔著塑料袋喊著“我要吃飯”。狄狄推著裝滿塑料空瓶的購物車,戈戈向空中拋起輕盈的塑料袋(有點像垃圾分類現場)和狄狄交替說著詩一樣的臺詞:所有死掉了的聲音。/它們發出翅膀一樣的聲音。/樹葉一樣。/沙一樣。/樹葉一樣。

當人們看到了“等待”或“戈多”

他們卻想起了貝克特

貝克特是悲觀主義者嗎?

在《等待戈多》中有人看到了“等待”有人看到了“戈多”。貝克特的作品常常讓人認為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痛苦主義者和悲觀主義者,但也許這是個誤解。

貝克特並不是一個盲目樂觀的人,他也曾想過自殺,但自殺終究沒有成為他的選擇,他的身上其實有著旺盛的生命力。二戰爆發後,他告別了寧靜的愛爾蘭,重返硝煙迷漫的法國。戰爭結束後,他才返回愛爾蘭,看望自己的母親。他加入了法國聖洛的愛爾蘭紅十字會,一路工作著回到了愛爾蘭。

在寫給湯姆·畢曉普(Tom Bishop)的一封信中,貝克特寫道:“如果悲觀主義是用來形容邪惡戰勝了正義的一種價值判斷的話,那麼,把悲觀主義安到我的頭上是不合適的,因為我既不想也沒有能力進行判斷。我只不過是碰巧多接觸到了其中一者而已。

無論是在貝克特的作品中,還是在他的生活中,即使是到了最困難的關頭,他都有著一種不怕逆境、勇往直前、永不言敗的精神。75歲高齡的時候,他引用了《李爾王》一劇中埃德加的一段話:“誰能肯定我現在的處境最糟?”;“只要我們還懂得說最糟糕,就說明最糟糕的時候還沒有到來。

法國諾諾劇團呈現了最接近貝克特的一次演出,他們將《等待戈多》以一種愉快的方式呈現給觀眾。諾諾劇團在馬賽搭建了一個露天會場,正是在那裡,他們將《等待戈多》搬上舞臺。他們表達了對貝克特,對演員,荒誕喜劇的無窮能量的敬意。這部戲劇是一個特定時刻的馬賽克,兩個流浪漢弗拉基米爾和愛斯特拉岡在遭遇了無盡的等待後遇到了具有超現實主義,且總是自相矛盾的波卓和幸運兒。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法國諾諾劇團《等待戈多》劇照

這部劇中的狄狄和戈戈是馬戲團小丑的可愛形象,他們是上了年紀的、陰鬱的、被拋棄的馬戲團小丑,他們就像折翅的天使,他們也是無政府時期下的弄臣,但仍會被法國哲學家阿蘭·巴迪烏的《無盡的慾望》所感動,解釋不清為什麼人民會笑,這個小世界終將會被每個人的思想和意識所包容。這一刻,奇怪的是,我們每個人都在等待戈多到來。

在諾諾劇團的詮釋下這兩個有著超自然主義的小丑,呈現給觀眾一個既有尊嚴、令人崇敬的、同時又有些憂傷的騎士形象。這部作品中充滿了貝克特精神,直擊人心,是對貝克特最崇高的致敬。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法國諾諾劇團《等待戈多》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關於「法國諾諾劇團

在1991年至2013年期間,瑪麗蓉·庫特里絲和塞爾日·諾葉爾合作執導了無數戲劇作品,並將它們搬上舞臺:

第三屆老舍戲劇節】國際單元劇目

法國諾諾劇團《等待戈多》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全世界都在演《等待戈多》,法國諾諾劇團有什麼過人之處?

演出時間:2019.11.1/2(19:30)

演出地點: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中劇場


劇場夜幕中的一束光

更多精彩視頻及文章請關注

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光束戲劇

文章及視頻轉載 請標註:光束戲劇及原創作者

如果你喜歡請關注我

詳情請戳“瞭解更多”!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