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劍文 竇中言


伏羲,號太昊,合稱太昊伏羲氏,史稱“三皇之首、百王之先”。追溯歷史,其部落在黃河中下游定居、生存、繁衍的年代應為新石器時代,在一萬年至五千年之間,與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相對應。有關伏羲文化的研究與探討一直是史學界的熱門話題,本文對淮陽伏羲文化的發展做一淺析。

伏羲文化考略


伏羲文化由西向東的延伸


伏羲,典籍與文獻上也寫作“宓犧”、“伏戲”、“虛戲”、“庖犧”等;太昊也寫作“太皞”、“太皞”、“太皓”等。《太平御覽》卷八十七引《詩含神霧》:“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宓犧。”《水經注》:“成紀水故瀆,東逕成紀縣,故帝太昊庖犧所生處也。”《續漢書·郡國志》:“成紀,古帝庖犧氏所生地。”《帝王世紀》:太皞庖犧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犧於成紀,蛇身人首(按:伏羲風姓,出國語。其華胥以下,出帝王世紀。然雷澤名,即舜漁之地,在濟陰。成紀亦地名。天水有成紀縣)。”又《史綱評要·太昊伏羲氏》:“帝生於成紀。以木德繼天而王,故風姓。有聖德,象日月之明,故曰太昊”。綜合古書記載,我們不難看出:伏羲的出生地與兩個地方關係密切,一是雷澤,二是成紀。著名考古學家範三提考證,雷澤在今日甘肅省平涼地區莊浪縣境內;古成紀雖然區域廣大,包括甘肅省東南部和東部廣大地區,或者說渭河上游流域都屬於古成紀的範圍,但核心位置在甘肅省平涼市的靜寧、莊浪兩縣和天水市的秦安縣,伏羲的出生地應在此核心區域內。值得關注的是“大地灣遺址”也在這個範圍內,大地灣文化屬黃河上中游仰韶文化,經考古發掘、論證是早期伏羲氏族活動之地。《遁甲開山圖》有言:女媧氏沒。大庭氏王。次有柏皇氏、中央氏、慄陸氏、驪連氏、郝胥氏、尊盧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陰康氏、朱襄氏、無懷氏,凡十五也,皆襲庖犧之號。這說明伏羲不但是一個氏族部落的稱號,而且是若干個氏族部落共同使用的稱號,或者是更大範圍的氏族部落世襲的稱號。大地灣文化歷時2000餘年,伏羲氏在此創造了父系氏族早期文化。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原始捕魚業向初期農耕業過渡,部落的生產資料有了些許剩餘,人丁也有所增加,由於生存、生產的需要,一代代有著血緣關係的氏族部落必然向四處遷徙。《遁甲開山圖》記“伏羲生於成紀,徙治陳倉”;《左傳》昭公十七年雲“陳,大皞之虛也”;《詩經·陳風》注“陳譜:陳者大皞戲之墟”。陳倉在今天的陝西省寶雞市東,“陳”在今天的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那麼伏羲氏族部落或有著統名號的幾個氏族部落由天水向東南遷至寶雞東,然後“沿渭河上中游谷地入關中,出潼關,沿黃河干流,傍崤山、王屋山、太行山東遷,而折向東南,最後都於陳”是有可能的。

伏羲文化考略


伏羲建都於淮陽宛丘之地

淮陽古稱“陳”、“陳國”、“宛丘”,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地方。《水經注·渠水》:“陳城,故陳國也。伏羲、神農並都之。”《金樓子·興王篇》:“太昊庖犧氏……為百王之先,都於陳。”《帝王世紀》:“天皇庖犧氏都陳。”《三皇本紀》:“太昊庖犧氏……木德王,注春令故易稱帝出震。月令孟春,其帝太皞是也。都於陳。”《竹書紀年·前編》:“太昊庖犧氏,以木德王,為風姓。元年即位,都宛丘。”《五帝紀》:“帝太昊伏羲氏,成紀人也,以木德繼天而王,都宛丘。”《路史·太昊紀》:“太昊伏羲氏都於宛丘。”諸多文獻證明,伏羲在陳或宛丘建都。另外從生存環境的角度分析,早在地質時期,地殼的運動形成了今日的豫東平原,淮陽處在其中心位置,並且這裡氣候溫和、土質鬆軟、植被豐厚、水富草茂,十分適宜人類生產、居住、繁衍。那麼伏羲氏族部落一路歷盡艱辛,踏入了準陽這塊寶地,究竟在陳地的什麼位置定居建都呢?是陳城(今淮陽縣城)?還是宛丘(今平糧臺古城遺址)?《九域志》記載:“陳城,陳胡公築。”陳胡公即陳國第一代國君媯滿。《水經注》雲:“南部裡有淮陽城,子產置。”子產,鄭國大夫。《太平寰宇記》雲:“陳城,楚惠王築。”分析典籍中的語言,陳城有陳胡公築、子產置、楚惠王築等說法,唯獨沒有伏羲氏建陳城之說。1980年5月,河南省博物館聯合周口地區文化局文物科、淮陽文管所對淮陽縣城的東南角進行了試掘,從“探溝1獲得的資料可知,最早的城牆疊壓在最下層,高度在2米以上,夯土築成,夯層0.1米左右,出土陶片以板瓦和筒瓦居多,筒瓦外飾繩紋,間飾凹弦紋”。在我國,西周早期才出現極少量的繩紋瓦,方脣板瓦和筒瓦是從西周後期延續使用下來的,另外,結合出土的陶盆、陶罐年代判斷,城牆約建築於春秋中、晚期。因此伏羲並非建都於陳城。宛丘是伏羲氏的建都之地嗎?《詩經·陳風》:“東門之枌,宛丘栩栩”;《太平寰宇記》:“宛丘在縣南三裡,高二丈”;王隱《晉書·地道記》:“陳城南道東有宛丘,漸欲平”;《淮陽縣誌》:“宛丘,在縣東南。”綜上所述,淮陽縣城東南方向,大約三裡之外有一個高出地面的平臺,上面長滿了茂盛的栩樹。《爾雅·註疏》:“宛丘中央隆峻,狀如負一丘於背上”;“丘上有丘為宛丘。”《說文解字》:“丘,土之高也,非人所為也。”又云:“四方高,中央下為丘,象形。”《博雅》:“小陵曰丘。”在自然形成的高出地面的土陵上構築都城,既抵禦野獸侵襲、防止洪水氾濫帶來的危險,戰爭時又處於居高臨下的位置,易於防守。遠遠望去,四周是高高的夯土城牆,中間凹,與《毛詩》所言:“四周高,中央下為宛丘”合拍。其次文物專家曹桂岑於1979年帶領考古工作隊對平糧臺古城遺址進行了發掘,發現古遺址有五期文化相互疊壓,一期文化疊壓在古城夯土城牆之下,早於古城的建築年代,出土的陶片有棕陶、青灰陶,器種有鼎、罐、圈足碗等,還有少數的紅衣褐彩陶,應屬大汶口文化晚期遺存;二期文化同樣被疊壓在城牆之下,“出土的陶片有黑陶、灰陶,紋飾以繩紋居多、籃紋次之,籃紋較寬且豎行排列,出土的器種較少,僅有陶罐和豆把,從其紋飾及陶器形狀看,應屬河南龍山文化中期的遺存。”三、四期文化分別屬河南龍山文化中、晚期文化遺存。引人深思的是在城址內發掘的房基多為長方形,在殘留長、寬的基礎上進行延伸,發現有10餘座排房,比大地灣早期文化發現的房址面積16-20平方米要大,而與其中期面積60平方米相近,因此,古宛丘(今天的平糧臺古城遺址)應為太昊伏義氏建都之地。


伏羲文化考略


伏羲開創了中華民族文明的先河

有著“伏羲”統一稱號的父系氏族部落,由甘肅向四周擴散,在古老的大地上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使人類由矇昧狀態邁入了文明的起點。伏羲建都宛丘後,在淮陽這塊美麗的土地上傳承遺風、開創文明,譜寫了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新篇章。

伏羲文化考略


(1)網的發明有劃時代意義。《易維·乾鑿度》雲:“伏犧氏之王天下也,使作八卦,結繩而為網罟,以畋以漁,蓋取諸離。”在父系氏族社會,網的發明是一個偉大的創舉,它在地上能羅獵飛禽走獸,水中能捕捉魚蝦鱉蟹,使先民們的生活有了保障,伏羲也因此得到了眾人的擁戴。他用其智慧和探索精神,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伏羲文化考略


(2)開闢了原始畜牧業。《路史·後記》:“伏羲豢養犧牲,伏牛乘馬。”《禮記·月令》:“伏羲執伏犧牲。”《史記·補三皇本紀》:“……養輛牲以充庖廚,故曰庖犧。”網的使用,捕獲了大量的魚類與牲畜,使生產資料有了較大剩餘,伏羲嘗試著把牲畜豢養下來,以防食物空缺,繼而發展到繁殖飼養,原始的畜牧業產生了。這一現象標誌著父系氏族社會由狩獵時代轉向了畜牧時代,歷史前進了一大步。

伏羲文化考略


(3)作八卦,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周易·繫辭下》:“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伏羲善於觀察,勤于思考,他借鑑前人結繩記事的經驗,結合自己對日月星辰、風雲雷電、山川河流、雨霧雪霜、木石花草、飛鳥昆蟲、魚龜獸畜等現象和行蹤的觀察,悟出了人與自然界的關係,畫出了8個不同的符號,並用其代表自然界中的8種事物,名曰八卦。它的產生,既有數學符號的含義,又促使了中國文字的形成。

伏羲文化考略

伏羲文化考略


(4)定姓氏制嫁娶,使人類走出了愚昧群婚。《白虎通·號》:“謂之伏犧者何?古之時未有三綱六紀。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能覆前而不能覆後。臥之怯怯,起之吁吁。飢即求食,飽即棄餘。茹毛飲血,而衣皮葦。於是伏犧仰觀於天,俯察於地。因夫婦,正五行,始定人道。畫八卦,以治下。治下伏而化之,故謂之伏犧也。”為結束遠古時期亂婚群婚、人獸無別的狀況,伏羲開始正姓氏,他自定風姓,風者,“天下一條蟲”之意,蟲者,龍也,因此風即“天下一條龍”之意。其他或以動物為姓、或以植物為姓、或以居所為姓,中華姓氏自此產生。伏羲相繼制定了一夫一妻制,由部落長老做媒人,聘禮為兩張鹿皮,方能結婚,從而結束了亂倫、近倫的嫁娶形式,是遠古婚的一大變革。

伏羲文化考略


(5)造琴瑟歌扶徠,開發了民智。《楚辭·大招》:“伏羲氏作瑟,造《駕辯》之區”;《史綱評要·太吳伏羲氏》:“帝生於成紀,……作荒樂,歌扶徠,誦網罟,以鎮天下之人,命約立基。斫桐為琴,繩絲為弦,命之曰離徽。以修身養性,反其天真,而樂音自是興焉”。琴的發明與樂曲的創作,教化了民風,開啟了智慧,使先民擺脫了荒蠻,具有了精神世界。

(6)立相、設佐,制州,肇始了階級的產生。父系氏族社會中、後期,隨著部落人口的繁衍,各部落佔據的土地不斷擴大,生產資料也有了更大的剩餘,原始的治理方法已無法勝任。伏羲開始採用“分部治理”的原則。《易緯·坤靈圖》:“伏犧立九部面民易理”;《竹書紀年·太昊庖犧氏》:“以龍紀官,立九相六佐治九州。”伏羲立九相:共工為上相,柏皇為下相,朱襄、昊英常居左右;慄陸居北;赫胥居南;驪連居西;葛天居東;陰康居下。設六部:金提立化俗,鳥明主建福,視默主災惡,紀通為中職,仲起為海陸,陽候為江湖,分理宇內,面政化大志。治九州:《竹書紀年·前編》:“伏羲始定四海之廣,作八卦,分九州,制九宮,因此制九州……太一者,北辰神明也,下行作卦之宮,每四乃還於中央。中央者北辰之所居,故謂之九宮。太一下行,九宮從坎起,自此而於坤宮,而震宮,而巽宮,所以半矣還息於中央之宮。又自此而從乾宮,而兌宮,而艮宮,而離宮,行者周矣,上游息於太一之宮,而反紫宮行起。此太昊以八卦有九宮,因此制九州矣”。官吏的確立,管轄範圍的劃分,已具備了階級的雛形。

伏羲文化考略


(7)作甲歷,定四時,使大地節氣分明。《周易算經》:“伏犧作歷度”;《綱鑑易知錄》:“太昊伏羲氏命昊英,作甲歷,定四時,起於甲寅,支幹相配於十二辰,六甲而天道周矣。歲以是紀,而年不亂。月以是紀,而時不易。晝夜以是紀而人知度,東西南北以是紀而方不惑矣。”伏羲順應自然規律創造了甲歷,極大地推動了畜牧業、原始農業的發展,併為後世曆法的完善奠定了基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