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說過:”殷周七百餘歲,虞夏兩千餘歲”。這為神祕的虞朝增加了一份耐人尋味的色彩。大家都知道,夏朝的斷代為(約為前2070年—約前1600年),夏朝佔了五百年,那麼虞朝起碼有1500年了。如此悠久的一個朝代,史籍會毫無蹤影嗎?

伏羲和虞朝有關嗎?三皇呢?舜是不是虞朝的末代君主?

破解虞朝之謎,要從著名的帝舜切入。話說帝舜的祖先叫幕,即系虞幕——《國語·鄭語》記載西周末年史伯曰:“夫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孫未嘗不章,虞、夏、商、周是也。虞幕,能聽協風以成樂物生者也” 。說的意思是,幕是有虞氏的老大,他發展物候曆法,發明了用律呂測氣定候以助生萬物的候氣法,推動農業生產。這個“協風”也有來頭,是東風的意思:

禘於東,方曰析,風曰協。

禘於西,方曰彝,風曰韋。

禘於北,方曰夗,風曰冽。

禘於南,方曰微,風曰凱。——《甲骨文合集》第一期14295。

協風是東風的意思,說明虞幕來自東方。但是找遍了史籍,只有這麼一條關於虞幕的記載,後世更把虞幕當成了窮蟬,其實不然,根據東漢時期的山西呂梁碑——“漢劉耽在碑中敘紀虞帝之世雲:舜祖幕,幕生窮蟬,窮蟬生敬康,敬康生喬牛,喬牛生瞽叟,瞽叟生舜”,這裡明確說明虞幕和窮蟬是兩個人,而且是父子的關係。可見虞朝的史料被人刻意磨滅和篡改過。

又按《左傳· 昭公八年》, “自幕至於瞽叟, 無違命, 舜重之以明德, 置德於遂 ,遂世守之。及胡公不淫, 故周賜之姓, 使祀舜帝”。又說“陳,顓頊之族也”、“幕,能帥顓頊者也,有虞氏報焉”。。有人這樣推測,“這表明幕和顓頊是同一年齡段之人,幕能夠主導或輔佐顓頊,表明幕的年齡可能和顓頊相當。”甚至懷疑“幕”是否系被“招贅”入顓頊之族,才被“報”祭,這種懷疑是有根據的,因為舜屬於東夷,東夷的出處見《孟子》,孟子說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而顓頊則是黃帝后裔,顓頊和舜是來自不同的族群,更像是聯姻的關係。

由於虞幕的史料太少,這條線索也斷了。

伏羲和虞朝有關嗎?三皇呢?舜是不是虞朝的末代君主?

要打通虞朝的悠久之謎,還是從考古上的文化遺址去尋找。按漢代許慎《說文解字》的解釋,虞字乃由‘吳’字所衍生。“虞”與“吳”通,古音同在魚部,同聲相假。能夠和吳地吻合、虞朝時間吻合的只有良渚文化,良渚文化(距今5300-4500年前),地處於吳越之地,良渚文化的起訖年代也是在虞代積年範圍之內的。這便成為了破解虞朝的突破口。

伏羲和虞朝有關嗎?三皇呢?舜是不是虞朝的末代君主?

5300年前,良渚先民創造了被後世稱為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用著名學者許宏的話來說,良渚,東亞史前滿天星斗時代最亮的一顆巨星,前中國時代的玉帛大國,她在以中原青銅王朝為標誌的最早的“中國”誕生前,就走完了其生命史的全過程,給後世留下了充滿謎團的豐厚的遺產和無限的想象。

伏羲和虞朝有關嗎?三皇呢?舜是不是虞朝的末代君主?

許宏又說,良渚是“前中國時代”東亞第一大國,這個過早消逝了的、充滿巫術色彩的巨大存在,顯現出與後來的中原文明在文化認同上較大的差異。良渚的龐大,顛覆了數千年來由小到大、單線進化的東亞文明認知模式。

神祕的虞朝終於浮出了水面,古人多以虞、夏、商、周並稱的。

——《國語·鄭語》:

夫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孫未嘗不章,虞夏商周是也。

——《左傳》成公十三年:

徵東之諸侯,虞、夏、商、周之胤而朝諸秦。

——《墨子·非命下》:

子胡不尚考之乎商、周、虞、夏之記?

——《禮記·明堂位》:

有虞氏官五十,夏后氏官百,殷二百,週三百。

——《呂氏春秋·審應覽》:

今虞、夏、殷、周無存者。

可見,虞、夏多次並稱,虞朝(良渚)才是中國歷史的開端,這一點,先秦時人皆言之鑿鑿,卻漸為後人所忘卻。雖然良渚離二里頭的“月明星稀”還差一步,但良渚輝煌的玉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開端,如果用中國人的標準來說,虞朝就是中國歷史的開端。

伏羲和虞朝有關嗎?三皇呢?舜是不是虞朝的末代君主?

良渚存在一個古越人的體系,經過基因檢測,良渚人是屬於O1a類型的古越人,即後世所稱的百越。另外,良渚還是天皇之都,《鶡冠子·王鈇》:“泰上成鳩之道,一族用之萬八千歲。” 宋朝陸佃解:“ 成鳩,蓋天皇之別號也。”又宋朝羅泌在《路史·前紀二·天皇紀》記載:“粵有天皇,是曰天靈, 望獲強尊”。粵古通越,也可作證良渚是天皇之都。後來可能有古越人東渡到日本,把天皇文化也帶給了日本。

良渚遺址總面積約290多萬平方米,規模宏大,和北京頤和園相當,是目前所發現的中國同時期規模最大、建築水平最高的古城遺址,堪稱“中華第一城”。良渚作為三皇五帝的天皇之都,是非常高規格的。

伏羲和虞朝有關嗎?三皇呢?舜是不是虞朝的末代君主?

認識到良渚存在一個天皇成鳩氏的古越體系,那麼很多謎題就迎刃而解了。越是良渚人的自稱,而虞是華夏先民對他的稱呼。虞幕可能就是華夏先民說的夷牟,牟讀mu,《世本·作》:“ 揮 作弓, 夷牟 作矢。” 宋衷注:“ 揮 、 夷牟,黃帝臣。”夷牟(虞幕)還發明瞭作矢。

另外,有天皇自然還有地皇、泰皇。《史記·秦始皇本紀》:“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史記並沒有說三皇的名字,根據天皇是成鳩氏來推,三皇的原始版本可能都是古越體系的人物,後來華夏體系吸收了三皇的稱號,但把三皇篡改成了華夏的神話人物,所以現今三皇的人物版本有很多。

我們可以梳理出周初以前有虞氏的世系:

天皇成鳩氏……地皇……泰皇……,幕——窮蟬——敬康——句望——橋牛——瞽叟——舜——商均【夏朝】,……虞思……箕伯……直柄……虞遂【商朝】,……伯戲……虞閼父——胡公滿【周朝】。

天皇的後裔地皇,原是天皇的五方之一。西漢《遁甲開山圖》曰:五龍見教,天皇被跡。榮氏《注》雲:五龍治在五方,為五行神。又《春秋命歷序》:“(五龍)父子分治五方”。如果按先天八卦的次序,地為北、為坤,地皇應該是居於良渚北方的一支,但姓氏已經不可考了。良渚人的壽命一般是30-40年,作為皇者的伙食應該要好一些,以上限40歲來算,八百年要更替20代人。天皇、地皇就是20代君王裡面的佼佼者。

伏羲和虞朝有關嗎?三皇呢?舜是不是虞朝的末代君主?

地皇的後裔泰皇,是一位功高蓋世的英雄,他一度向北擴張領土,封禪泰山。泰皇的武功應該是最高的,所以說“泰皇最貴”,今天的地名泰州、泰安、泰山都和泰皇有關。之後泰皇被神化為太一神,如此一來,泰皇不但是最尊貴的皇者,還成為了一位神祇。再後來,太一從楚地的最高神,進一步被漢武帝尊為全國的神。現在人們只知道,楚辭裡面的東皇太一是楚地最高神,與太一神、泰皇有關,但不知道所以然,其實就是泰皇=太一=東皇太一。根據《楚辭·九歌·東皇太一》注:“太一,星名,天之尊神,詞在楚東,以配東帝,故曰東皇。”,又《史記·封禪書》雲:天神貴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東南郊。”——可以看出,這位泰皇是來自楚國的東部、五帝的東南方,與古越體系吻合。

泰皇和太昊是不是同一人呢?首先,可以確定的是,太昊不是伏羲。在《荀子》中的《正論篇》提及“太昊”,在《成相篇》中又言“伏羲”,兩名共見一書,自然不是一個人,所以言伏羲則不言太昊,言太昊則不言伏羲,最早將太昊與伏羲並稱為一體的乃是西漢末年劉歆的《世經》,而關於伏羲最早的記載,出自《莊子》。其他的記載,絕大部分都是在戰國以後了。《周易·繫辭下》有提到庖犧氏,“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但庖犧氏是不是伏羲還是一個問題。就算庖犧就是伏羲,也無法證明伏羲是太昊。伏羲可能是長江領域土著的一個神祗,活躍的年代比三皇還要古老,見《長沙子彈庫楚帛書》,書中有”粵古包虛“一句。說回正題,泰皇和太昊可能是一個人,因為泰和太是相通的,而太昊的地域靠近上古神山——泰山,所以封禪泰山。而且夷越早期也是同一族群,最早的東夷人就是古越人,東夷只是個地理概念。如果太昊泰皇是同一人的話,說明泰皇已經把疆域發展到了山東。這樣考古上就很容易理解了,代表太昊(泰皇)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文化,受到與良渚文化的持續影響,玉器在禮儀系統佔有了日益重要的地位。而且,大汶口晚期出現夫妻合葬以及父系家庭,這些應該都是良渚擴張的結果,之前大汶口是一夫一妻的。

綜上,我們可以推出,虞朝的年代是大約在距今5300-3800年,韓非子把舜之後的三百年也列為虞朝年歲,但舜之後的虞不再是那個共主,而是偏居一隅的小虞國,能控制的範圍大概只有今河南商丘、周口一帶。不過呢,小虞國君主虞思僅僅用“有田一成,有眾一旅”的實力,幫助了夏朝出逃的君主少康復國,也不簡單。一旅只有五百人,鄭玄注《詩經》雲:“五百人為旅,五旅為師。”《說文》亦云:“旅,軍之五百人為旅”。另外,3800年前剛好是龍山文化的結束時間,又可以推測出虞朝在良渚沒落之後,開始遷都北上,參與了龍山文化,直到龍山結束。天皇、地皇都是生活在良渚為中心的皇者,代表了虞朝的良渚時期(5300-4500年前),後來良渚發生了海侵事件,泰皇北遷,並擴張到了山東。之後更入主中原,幕就是虞朝定都中原的始祖,他定都於今河南商丘、周口一帶。從幕一直到箕伯、直柄,歷經了七百年,《世本》宋忠注:“虞思之後,箕伯、直柄中衰,殷湯封遂於陳,以為舜後是也。”直柄可能是虞朝的末代君主,之後虞國雖然繼續重建,但已經改稱陳國。

伏羲和虞朝有關嗎?三皇呢?舜是不是虞朝的末代君主?

如果類比漢朝的話,天皇相當於漢高祖劉邦,開創了一代江山。地皇是文景之治,泰皇可比漢武帝的全盛時期。虞幕略等於光武中興,虞舜是漢章帝,漢章使東漢的全盛但又走向衰敗。

虞舜做了什麼事蹟呢?《竹書紀年 五帝紀》——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舜放堯於平陽。(放,流放)“,又——”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虞舜把帝堯軟禁了,又把帝丹朱驅逐到一些流放的區域,從而完成所謂的”禪讓“,難怪堯都陶寺遭受過多次暴力破壞。在破壞了襄汾縣的陶寺遺址之後,舜在附近的永濟建都,這就是蒲阪,在這裡發展起來,後來舜的一支後裔在山西平陸縣形成了一個虞國,這個虞國和河南商丘那個不是同一支。

韓非子在《說疑》評論說:”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而天下譽之“。舜用非常手段從堯那裡取得了聯盟共主的稱號,大禹也依樣畫葫蘆,用非常手段打敗了舜的欽定接班人伯益——《紀年篇》雲:“益幹啟位,啟殺之”,大禹讓兒子啟殺了伯益,坐上了盟主的寶座,但是大禹沒有徹底剷除舜的勢力,讓舜的兒子商均繼續待在商丘的虞國。

舜的後裔有很多,首先有陳國的王族,陳王族的後代又有汝南袁氏。袁氏在漢朝有多牛逼不用小編來解釋了吧,四世三公,權傾朝野,二袁的袁紹、袁術成為東漢末實力最大的群雄。而民國的袁世凱又是汝南袁氏的後人。可見,袁氏這一支是舜後裔裡面混得最好的,可以說是嫡系後裔。

伏羲和虞朝有關嗎?三皇呢?舜是不是虞朝的末代君主?

見上圖,測了一下袁氏後人的基因,根據23魔方的數據:袁姓中最多的支系為O-F492*,佔總樣本的9%左右,連同下游的F656在內,累計佔12%。也就是說袁姓最多的支系是O-F492*,這個F492屬於O1a,是M119的下游。

同樣,微基因也是袁姓以F492最為富集,佔比稍微比魔方少一些。見下圖:

伏羲和虞朝有關嗎?三皇呢?舜是不是虞朝的末代君主?

Y染色體單倍群揭示了從良渚天皇——到舜——到袁姓後裔一脈相承的情況。古越人經歷了早期迅速興盛,衰落,中興,最後融入到華夏體系裡面的過程。但古越人的血脈並沒有消亡,整個O1a-M119*在漢族裡面佔一成的比例,在中國的東南方浙江、福建等地富集。M119在壯族裡面也佔一成多,在黎族裡面比較高頻,大概要佔三成以上。而古越人的文化更牛逼,良渚文化是當時規模最大、文化最高的遺址,他們還開創了盛極一時的玉器禮制。良渚文化在生產、生活的各方面都已達到高水平,並在夏、商、周時代得以繼承,是華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