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鉅變 美麗阜城綻芳華

如果要問阜陽這幾年最大的變化是什麼?答案一定是這座城市規模、面貌和品質的華麗轉身。髒亂、貧困、破舊的城市舊貌一去不復返,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派整潔明快、多彩多姿、寬敞高大、日新月異的現代化大城市景象。其發展速度之快,變化之大,讓置身於街頭巷尾的市民倍感自豪。

七十年鉅變 美麗阜城綻芳華

和著新中國的脈搏走過70年崢嶸歲月,70年的奮鬥建設,阜城和各個縣城的面貌發生鉅變。特別是近年來,古老而年輕的阜陽開啟了波瀾壯闊的加速發展模式,城市品質不斷提升,城市顏值不斷刷新:城市面積數倍地擴大,原來零落破舊的老房被一排排一片片整齊壯觀、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所代替;昔日狹窄不平的土路變成寬闊平展的柏油大道;曾經風吹塵屑飛揚,雨落汙水遍地,夏天濁臭難聞,夜晚黑暗籠罩,如今各項市政設施齊全,環境整潔靚麗。

從當初狹小侷促、各項設施一片空白、低矮破舊的城鎮,到如今幢幢高樓鱗次櫛比,公園綠地花團錦簇,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城市能級不斷提升……阜城正快速成長為“規模大、設施全、經濟活、環境優、形象美”的現代化區域性中心城市。

“那時候的阜陽城,只有‘巴掌大’的地方,以老地委為中心,南邊到西城河,東邊到三裡灣,基本上就是沿著人民路的範圍。”1955年,22歲的朱友信從潁上調到當時的阜陽地委組織部工作,帶著妻兒來到阜城居住。在他的印象中,當時的阜城,面積不過兩三平方公里,人口不到3萬人。

新中國成立時,定型於明代的阜城舊城城郭內面積僅1.52平方公里,狹小侷促。1962年版的《阜陽專區地圖冊》中,有一幅阜陽城區圖,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的主城區基本在西城河、南城河、泉河以內的範圍,潁州路當時還叫阜太路,現今文峰公園的地方,標示為兩個大大的養魚池……

而翻開今天的阜陽城區圖,面積已經大幅度擴大。一張張地圖,記錄了城市發展的足跡。

建國初期,阜陽地區的城鄉建設處於無序之中,沒有具體的規劃,主要開展一些與人民生計有關的修補工作。1958年,阜陽地委、行署所在地阜陽縣城正式制定城區規劃,但最終未能落實。

改革開放後,阜城實施了五輪整體規劃,引領城市不斷擴大。1978年,縣級阜陽市城鄉建設環境保護局第二次編制了阜陽城區建設規劃,並於1983年開始實施。“當時阜陽城市建設主要是圍繞著人民路、潁州路發展,南邊規劃到現在的清河路、蓮花路,西邊規劃到西城牆,向東基本上到鐵路。”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專家告訴記者。

1983年的城區規劃面積只有25平方公里,遠遠不能滿足阜城的快速發展,因此,在1990年,我市編制了第二版的整體規劃,將城區規劃用地擴展到46平方公里,並首次提出了建設皖西北中心城市的概念。

在上世紀90年代,隨著阜陽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城市規模大幅擴張,我市在1995年又對整體規劃進行修編,將城區面積擴張到70平方公里,並以“Y”形水系為基礎,構成兩河三片的城市形態。1995年編制的總體規劃一直沿用到2007年,才重新制定了新的規劃,城區規劃面積擴展到140平方公里。

“在這個時期更注重一些環境的建設,像當時阜陽的文峰公園、南城河公園、清潁公園、泉河景觀帶、三角洲公園,基本上是在這一輪的城市規劃指導下建設的,這使得阜陽的城市品質進一步提高。”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專家分析。

2012年,我市編制了最新一輪的城市整體規劃,將城市定位為國家中部地區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中原地區新興加工業製造業基地和能源基地、皖豫省際區域性中心城市。規劃至2030年,中心城區人口規模為200萬人,城市建設用地規模為200平方公里,並實施“南進、西拓、東控、北優”的空間發展戰略。

如今,隨著城市規模和能級的不斷提升,阜城在全國、全省的城鎮化版圖上佔據了重要一席,被定位為中原經濟區東部門戶城市、皖西北區域中心城市。自身優勢明顯、政策機遇疊加、基礎條件成熟的阜城,正有序實施主攻城南新區,開發高鐵新區、西湖新區,推進潁泉、潁東、阜合現代產業園區拓展區建設,邁向全新的城市發展座標。

在阜城搬井社區居民李長軍的記憶中,直到八九十年代,現在港利綠園、瑤海大市場這片所處的搬井社區,還是城外的一個小村莊,分佈著大片的農田。由於城東發水,幾支生產隊搬到這裡開闢了菜園,成為阜城的蔬菜供應地。

當時,阜城的主幹道人民路只通到西城河,就成了“斷頭路”,搬井村的村民進城,還需要繞道泉河大壩。資料顯示,建國前,阜陽城區內有石條鋪裝的道路42條,全長20.3公里,路寬一般為2-4米,最寬處約6-7米。建國初期,城市建設主要是開通、延長、拓寬道路,先後鋪成煤渣、磚渣、白灰三合土路面。

“那時候城區小,到什麼地方去走著就到了。1956年開始修潁河閘,地委開大會動員機關幹部去參加挑土等義務勞動,領導在臺上說,等閘修好了,還可以跑公共汽車呢。臺下鬨堂大笑,大家都覺得遙不可及。”朱友信回憶說。

跑公共汽車的願望,到16年後才實現。1958年,潁河閘橋建成並通車,結束了阜陽城河東、河西分割的歷史。1971年,濉阜鐵路通車,為方便鐵路乘客,阜陽縣成立城建局公共汽車隊,1972年1月正式營運,當時只有兩部江淮牌客車,行車線路從火車站至人民劇場,為1路公共汽車,全長7.5公里。

交通是城市的命脈。道路的變化,折射出城市變遷。1965年,瀝青路面開始進入阜陽城區,這是阜陽地區首次使用瀝青鋪設路面,僅這一年就修建瀝青道路4公里,面積4.8萬平方米。1978年後,隨著經濟的不斷髮展,市政建設進入迅猛發展的新時期,市區原有道路得以拓寬,新修道路不斷增加。從1977年至1984年,阜陽城區完成了人民路、潁州路、潁上路等道路配套工程,即分快車道、慢車道、人行道、下水道,道路總長達56公里,瀝青路面36公里。

近年來,阜陽城區道路、橋樑建設突飛猛進,南京路泉河大橋、潁上路泉河大橋、朝陽大道潁河大橋、向陽路潁河大橋等橋樑工程相繼建成投入使用,潁河、泉河兩岸天塹變通途;霞光大道、合肥大道、復興大道等城市交通“動脈”,以及潁州路、西湖大道、潁河東路與京九鐵路立交等陸續開工或建成,一個縱橫交錯、更加暢通的主幹路網,不僅拓寬了城市框架,也讓阜城各個片區聯繫愈發緊密,現代化大城市的格局正託“潁”而出。

端午假期,位於潁州路與淮河路交叉口處的樂活廣場(東清河遊園)剛剛試開放,就吸引了許多市民前來遊玩。廣場入口處,六個體形巨大的彩色燈柱高高聳立,讓人眼前一亮,廣場內的大草坪,搭配錯落有致的景觀苗木、景觀小品,更是吸引了大人小孩。

“這片是商業區,就缺一個供人們休閒的公園,這個廣場的建設,對周邊居民來說非常有必要。”家住萬霖花園的王建海,聽說樂活廣場開放,和家人第一時間前來感受美景,遊園的高標準,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王建海今年46歲,從小生活在阜城,在他的記憶裡,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阜城只有一個清潁公園可去。“燈展、動物展、爬山、騎馬……那時候最興奮的事,就是父母能帶著到清潁公園去玩。”在他的記憶中,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清潁公園的燈會還是阜陽人的春節盛事。“現在到處都是公園遊園,雙清灣、岳家湖、潁河景觀帶等等都去過,確實建得很美。”

阜陽有計劃的園林建設是在建國之後。20世紀五六十年代,阜陽縣政府開闢了清潁公園、人民廣場,是為當時阜城百姓最主要的休息、遊覽及集會場所。1998年-2003年,阜城建設了東、西、南、北四個三角遊園;2002年,阜陽生態園開園;2004年,文峰公園建成開放。2017年,城南雙清灣公園開工……特別是近年來,阜城的園林建設突飛猛進,綜合公園、溼地公園、特色遊園、景觀帶等不斷建成,令人目不暇接。

“阜城共規劃有11座綜合公園,2016年以前只有3座,分別是泉河風景帶、環城公園、三角洲公園。這兩年,其餘8處已全部開工建設,多數已建成使用。”市園林局負責同志告訴記者。其中,三角洲公園和全長約15公里的泉河風景帶,是2008年開工建設。

2016年以來,阜城不斷加大投入,大力推進城市園林綠化建設,相繼建設了雙清灣公園、中清河公園、岳家湖公園、抱龍公園、潁淮公園、潁河風景帶、七漁河風景帶等8座綜合性公園,以及東清河遊園、西清河遊園(南延)、西城河(外河)遊園、濟河南公園等12座遊園,新增公園綠地面積300餘公頃。

一大批公園、遊園的建成使用,有效改善了城市綠地總量不足、分佈不均的局面,為廣大市民提供了看得見、摸得著的綠色福利,增強了阜城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一座座公園,成為近年來阜城環境提升的真實寫照。圍繞“水”字做文章,阜城還結合22條黑臭水體治理,融入海綿城市理念,對阜城45條城市河流進行統一整治,項目建成後,將形成“一湖兩河憑古韻、三片六脈興潁州”的總體水系格局。同時,圍繞“綠”字做文章,打造濱水園林新景觀,大力實施以公園、遊園、綠道建設和現有綠化加高、加密、加綠、加彩,形成了“一路一樹,一街一景”“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五彩繽紛”的多彩城市形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