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中後期,由於統治階級日益腐朽,階級矛盾極其尖銳。隨著封建地主經濟的發展,官僚、地主、豪商橫徵暴斂,而且還利用災荒大量兼併土地,通得農民陷入“賣田宅、鬻子孫”的悲慘境地,土地兼併與奴嬋問題是這一時期的主要社會問題。社會危機日益嚴重,階級矛盾不斷激化,統治階層人心浮動,西漢皇權開始旁落,這些客觀上為王莽謀權纂位提供了條件。

王莽,字巨君,魏郡元城人(今河北省大名縣東),姑母王政君為漢元帝皇后、成帝之母,王氏家族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外戚家族,先後有九人封候,五人擔任大司馬,是西漢最為顯貴的家族之一。王莽幼年喪父失兄,孝母敬嫂,頗受當地人稱頌。而且他聰穎好學,飽讀詩書,博學多才,在生活上也極為位樸,喜歡結交賢士,因而聲名遠播。漢成帝時被封為新都侯、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後任大司馬。

成帝死後,哀帝即位,外戚傅、丁兩家輔政,王家失勢,王莽於是辭官隱居。哀帝死後,王政君以太皇太后之名臨朝稱制,任王莽為大司馬,擁立漢平帝即皇帝位。此時,王莽開始總攬朝政大權,並開始消滅異己,大封漢宗室、功臣子孫和在朝大臣為侯,以收買人心。

公元5年,王莽毒死漢平帝,立年僅兩歲的孺子嬰為帝。第二年,王莽以攝政為名據天子之位,成為“假皇帝”。

公元8年12月,王莽接受孺子嬰的禪讓稱帝,改國號為“新”建年號為“始建國”。王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以簒權的手段登上皇帝寶座的人。

“古今第一鑄錢手”王莽的短壽貨幣

一、王莽幣制改革內容

王莽掌握政權以後,為了緩和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擺脫統治危機,從其自身的思想觀念出發,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王莽自幼熟讀儒家經典,對孔子所描述的“大同”社會、“王道樂土”十分嚮往,不滿貧富不均的社會現象,對窮人抱有發自內心的同情。

王莽認為這種不公平是造成社會矛盾的主要原因,要想消除社會矛盾,就必須消除社會的不公平現象。為此,王莽在經濟領域採取了一系列的改制措施,主要內容有:

第一,實行王田、私屬制度。將全國土地改稱“王田”,即廢除土地私有制,實行土地國有制;將奴婢改稱“私屬”,不得買賣。

第二,實行五均、賒貸及六莞。五均就是在長安及全國五大城市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設立五均官,負責徵收稅款,管理市場的物價;賒貸就是由政府為百姓辦理各種名目的貸款;六莞就是由政府管理六種經濟事業,即:酒、鹽、鐵由國家專賣,鑄錢由國家專營;向養蠶、紡織、縫補、工匠、醫生、巫、卜、樵夫、漁民、獵戶及商販徵收山澤稅;加上五均賒貨,合稱為“六莞”。

第三,改革幣制。為削弱漢朝劉姓舊族勢力的影響,彰顯新王朝與舊王朝的區別,實現儒家思想中的社會,王莽進行了四次幣制改革。但是王莽改制很快就以失敗告終,因為他的改制首先遭到貴族、官僚、地主階級的反對;同時改制給廣大勞動人民也沒有帶來任何好處;加之他又徵發30萬人準備進攻匈奴和東北各族,激化了民族矛盾,給人民造成負擔。王莽改制失敗進一步加劇了各方面的矛盾,但王莽能抓住西漢末年社會的主要矛盾進行改革,雖遭失敗,在某種程度上仍有其進步意義。

“古今第一鑄錢手”王莽的短壽貨幣

尤其在幣制方面,王莽仿周錢子母相權之法,曾先後進行四次改革,發行不同質地、不同式樣、不同單位的三十餘種錢幣,品種之多,不僅在中國貨幣史上絕無僅有,在世界貨幣史上也是罕見的。

王莽幣制改革內容如下:

第一,居攝二年(公元7年),王莽以周朝“子母相權論”為改革幣制依據,鑄造和發行大泉五十、契刀五百、一刀平五幹、國寶金匱直萬,這四種錢幣與漢五銖並行。王莽所實行的幣制改革具有濃重的復古色彩,當時泉和布早已在秦朝時期被廢除,可王莽還是要硬性恢復。

“泉”通“錢”,大泉即大錢,大泉五十重十二銖,等於當時流通的五銖錢重量的2.4倍,但作價使用時卻值五十枚五銖,實際貶值二十分之一以下。契刀五百當五銖錢五百枚,一刀平五千當五銖錢五千枚使用,國寶金匱直萬當一萬枚五銖錢使用。這三種錢主要用於兌換民間的黃金,發行這些大面額錢幣,王莽認為是符合古代“子母相權”的遺意。

實際上這些新幣都是虛價大錢,其面值大大超過實價,如大泉五十錢面值相當於五銖錢的五十倍。國寶金匱直萬、一刀平五千、契刀五百更是虛值大錢,這三種錢的使用,目的是為了搜刮全國的黃金,掠奪富裕人家的資產。

這樣大量的黃金就自然流到了統治者的口袋中。伴隨著這些虛值大錢的流通,引起了民間私鑄錢的盛行,使得漢武帝以來五銖錢的名義重量與實際重量相一致的制度徹底遭到破壞,於是“民多盜鑄者”、“是時百姓便安漢五銖錢”。可以說,王莽的第一次幣制改革就遭到了失敗

“古今第一鑄錢手”王莽的短壽貨幣

是習慣使用五銖錢,所以在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王莽進行了第二次幣制改革。仍以失敗結束。

第三,始建國二年(公元10年),由於新莽政權與匈奴之間爆發了戰爭,造成財政開支增大,王莽主張行用的錢幣應該輕重大小各有差異,於是進行了第三次幣制改革,實行品差不等的“寶貨制”。這一次幣制改革是以金、銀、銅、龜貝為貨幣材質,稱為“五物”。

以金貨、銀貨、龜貨、貝貨、泉貨、布貨為六種貨幣;每名之下,又分若干品,分別為金貨一品、銀貨二品、龜貨四品、貝貨五品、泉貨六品、布貨十品,共計二十八品。

《漢書・食貨志》記載:“………乃罷錯刀契刀及五銖錢,而更作金、銀、龜、貝、錢、布之品,名日“寶貨”。凡寶貨,五物、六名、二十八品

王莽此次實行的寶貨制名目繁多,幣值大小相差極為懸殊,百姓極不願使用,通行不久就廢止了。實際流通的還只是大泉五十和小泉直一這兩種錢幣。這個時期錢幣的特徵是幣制混亂,但銅質精良,鑄工較好。

第四,天鳳元年(公元14年),由於對匈奴連年征戰,為了維持龐大的軍費開支,加之幣制過於複雜、混亂,王莽又進行了最後一次幣制改革。這一次是廢除了大小錢,“又以大錢行久,罷之,恐民挾不止,乃令民且獨行大錢,與新貨泉俱枚直一,並行盡六年”。王莽寶貨制失敗後,禁止大小錢流通,改鑄行貨泉、貨布二種錢,其間又有布泉參與行用,一貨布當二十五枚貨泉使用。這次改變幣制較為合理。但因屢次改幣,幣制極其混亂。這從而加深了人民對王莽的怨恨。

“古今第一鑄錢手”王莽的短壽貨幣

王莽在執政的十多年中進行了四次幣制改革,其錢幣鑄量之大、鑄工之精美令人歎為觀止,被譽為鑄錢高手。後世錢幣學家稱其為“古今第一鑄錢手”

並說“人皆有一絕,莽為錢絕”。莽錢在鑄造的時候所採用的是榫卯扣合疊鑄工藝,範片的一面同時有錢幣的正面和背面,澆鑄時需要將範片兩兩扣合在一起,錢型面背對稱,邊緣由榫卯定位,由模盒翻製出的範片可以準確扣合,一個疊鑄範包可以生產上百枚錢幣,疊鑄工藝得到了普遍應用。

王莽別出心裁地進行幣制改革,每進行一次幣制改革,就造成一次社會經濟的大動盪,給老百姓生活帶來一次大的劫難,總是導致百姓破產,流離失所,而且致使大批的人犯罪,造成社會矛盾更加尖銳,寶貨制終告失敗,社會上只廣泛大泉五十兩種錢幣,這也是眾多王莽錢中今所常見這兩種流通其中的小泉直錢幣的主要原因。

王莽改制不僅沒有緩解社會矛盾,反而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使百姓陷入了更大的痛苦當中。沉重的賦稅、嚴酷的刑罰、殘酷的戰爭以及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終於激發起了農民的反抗,王莽改制最終以失敗而告終,短暫的新莽朝在農民起義的暴風驟雨中土崩瓦解。

“古今第一鑄錢手”王莽的短壽貨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