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修學佛法的重要性」學佛需要找到下手處

佛教 學誠 華嚴經 文章 北京龍泉寺 2017-04-11

本週導讀:修學佛法,是一個“轉凡成聖”的過程,它需要漫長的時間,才能夠圓滿、究竟成佛。我們對自己的暇滿人身要非常珍惜——佛法是百千萬劫難遭難遇,我們遇到了,聽到了,所以我們要特別珍惜。

「漫談修學佛法的重要性」學佛需要找到下手處

佛言祖語:智者不越次,漸漸以微微,巧匠漸刈垢,淨除諸穢汙。——《出曜經》

學誠法師開示:修學佛法也是一樣,需要腳踏實地找到自己的立足點與下手處,根據自己的程度與條件,認清自己的問題,發心親近良師益友,才能夠越學越深。


文章:學佛需要找到下手處

「漫談修學佛法的重要性」學佛需要找到下手處

佛法需要靠文字記載,需要靠語言表達。

現在有CD、VCD、錄音錄像,也能夠保存。但語言文字、聲音圖像,僅僅是載道的工具。

就如同我們的身體,也只是載道的工具,語言文字、聲音圖像中的內涵,才是真正的佛法。

法的定義是什麼?

《成唯識論述記》說:“法謂軌持,‘軌’謂軌範,可生物解;‘持’謂住持,不捨自相。”

每個法,讓眾生了解以後,就知道它是什麼。

但是這個標準有兩個層面:第一層面,比如我們常常講“地、水、火、風”四大,它是以“堅、溼、暖、動”為其特性。又比如我們看到一杯水,就知道水能夠解渴,火能夠取暖,火是熱的,風是動態,等等,即刻會產生這樣一個理解。

也就是萬事萬物能夠保持自己的特性,讓人一看就知道是什麼。

但這還是在眼前的、一般的、相對的意義上理解,在絕對的、究竟的意義上來講,理解又有不同,這就談到第二個層面。

這怎麼說呢?例如看到一杯水,我們看到它是解渴的水,惡鬼看到它就變成一團火,魚看到就會覺得是自己的依怙、自己的宮殿。

也就是說不同的眾生,因為各自業感緣起不一樣,它們對同一個境界的瞭解也是不一樣的。

如《華嚴經》說:“眾生業力故,國土不思議,譬如眾繢像,畫師之所作,如是一切剎,心畫師所成。”

根據自己的需要,不同人對同一事物的認識是千差萬別的,角度也是很多的,本身也沒有一個固定的角度,這就是佛法當中最高最究竟的道理——空性的道理。

通常人從一般的角度去認識的話,往往會認為水髒了就沒有用了,就可以倒掉了;但是農民就認為可以用來澆菜,也可以變成肥料,有它的用途。

我們可以思考:水為什麼變得這麼骯髒?可能找出很多原因,從中明白很多道理。

反過來說,我們對世間人、事、物會產生那麼多的問題,就是因為對事物認識角度有問題,就是因為知見有問題。

我們從煩惱心出發,從分別心出發,從而不斷取相,取自己認為好的相。

因為從煩惱心出發,從貪瞋痴煩惱出發,出發點本身是有毒的,所以認識境界也會成為有毒的,這樣的話,對自己、對別人、對眾生都會造成一種傷害。

以上所說,其目的就是要讓大家明白,修學佛法在各個時期都有不同的方式方法,要認識到自己的程度。

因為自己可能是患有重病的病人,如果一下子吃人蔘,吃很補的藥,吃下去不但病不會好,還可能對生命有危害,應該先吃些清淡的、簡單的、有利於消化與吸收的飲食,病才能慢慢減輕,身體才會慢慢好轉。

修學佛法也是一樣,需要腳踏實地找到自己的立足點與下手處,根據自己的程度與條件,認清自己的問題,發心親近良師益友,才能夠越學越深。

——摘自《法音》雜誌2007年學誠法師文章《漫談修學佛法的重要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