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雜談之三

佛教 大般若經 佛學 解脫般若唯識 解脫般若唯識 2017-08-26

(十一)聖人所為,未得道人不能盲目跟隨。智慧不同,用心不同,結果就不同。未明心地之人,不見無相之相,不知無生之理,見法實有,不知究竟。明心之人,知法無生,相本非有,虛妄不實,誑惑人眼。見相實有,即有業行,見相非相,業行也妄。心智不同,業果不同。昔有道人,把諸佛菩薩的名號寫滿內褲,穿在身上,有一愚人,見已便學,幾日之後,吐血而亡。

聖心不學,單學其相,不知其有獨特用心,眾生因愚,害己不已。昔有丹霞禪師,為度執相之人,而用獨特手段,火燒木佛。道人心中,實證無生,無有四相,也無一切相。木佛非佛,無有舍利,有無舍利,都非真佛。真佛無相,火燒不著,水淹不著,風吹不著,石打不著,山壓不著,啼唾謾罵,侮辱誹謗,皆也不著,即使上帝,無奈其何。眾生蠢蠢,莫學丹霞,木佛石佛,以像示人,心存恭敬,福即增長,若能禮拜,其福無邊,折倒慢幢,摧伏己心。精進修行,早悟無生,識得己心,即是佛心,見性成佛,不由於他。

(十二)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昔日有人把楞嚴經中這兩句話重新標點,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之後就開悟了。悟個什麼呢?第一句話的意思,有了知六塵的知,立這個知為真,就是無明。這個知是生滅的虛妄法,就是七識心的知,包括知各種定中的境界法塵的知,是意識心的知,知道自己入定了。

如果認為這時心空了,與如來藏的空是一樣的,是開悟的境界,那麼就錯會了,這種錯誤的認取,正是無明。第二句話的意思是,有個心沒有知見,不知六塵,不見六塵,這個心就是涅槃心,涅槃不生也不滅,祂不對六塵,不起煩惱,沒有無明,自性清淨。找到這個心,證得這個心,就是開悟,證得自性清淨涅槃心。於是那個人就悟道了,後人給他取名為破楞嚴。

(十三)漏,就是貪嗔痴慢這些煩惱;無漏,就是這些煩惱消失滅除了。有為,就是有所造作,就是運轉,就是行為,包括身口意行;無為,就是沒有造作,沒有身口意行,不運轉。第八識是無漏無煩惱的,是無為法,在三界世間裡沒有心行,沒有身行口行,什麼也不造作,是自性清淨心。

但是祂也有有為法,祂輸送七個識的種子,收存業 種,輸送業種,變生顯現一切法,這就是祂的有為部分;如果沒有有為部分,我們的五陰就不能生存,祂對五陰純粹是無私奉獻。這種有為法,我們是應該好好學習,既要學習轉依祂的清淨無為的體性, 更要學習祂的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有為法,這兩方面我們都學習好了,徹底轉依成功了,我們修行也就到達終點。

煩惱斷除的前提是斷我見,初禪以後,開始斷貪愛這種煩惱,嗔恚煩惱也斷掉,就是三果人,貪嗔痴慢的煩惱斷盡,就是四果羅漢。外道們修行,沒有斷我見,不管心地如何清淨,那是伏煩惱,不是斷,所以不斷六道輪迴,定力退失以後,還會生起煩惱,那麼只靠修定是不能出離生死輪迴的,必須配合斷我見的智慧,是靠智慧出離生死輪迴苦的。

無漏的有為法,也就是四果羅漢以上的聖人所做的一切行為造作。有漏有為法,是三果以下的人的行為造作,尤其是凡夫的行為造作。有漏的無為法,可能是煩惱還沒有斷的人,入到定中,意識心也滅,沒有身口意行的造作,叫作有漏的無為法,只有無想定是這樣。

(十四)我們此生真想求明心開悟,應按照嚴格按照菩薩六度來修學。慧學方面,六百卷大般若經得涉獵讀誦,稍通其理,尤其心經和金剛經。阿含經也能讀誦就更好,五陰虛妄不實之理能懂,有助於參禪。如果這時證了小乘果位,就是菩薩五十二階位的第六住位,與明心只差一個階位,這時參禪,悟道是很快的,比不懂阿含,沒有證果的人快得多,而且不會悟錯,不把意識心的各種境界當作第八識來悟,也不會悟個一無所有的空就認為是究竟。

而且懂阿含經,還為以後的菩薩道修行打下堅實的基礎。大小乘理都通了,才能入初地,以後在三、四地菩薩位,還會重新觀行小乘的四聖諦和十二因緣法。現在的修學,不管懂不懂,證不證,都作為種子存在如來藏裡,將來遇緣都會開花結果,但是懂和不懂,存到如來藏裡的種子是不一樣的,所以佛法沒有白學的。即使畜生聽不懂佛法,聽了佛法以後,也會種在牠的如來藏裡,將來遇到佛法,就會歡喜接受。

在定學方面,要修到未到地定,欲界最高定,行走坐臥都能參禪,思惟佛法心不散亂,心思細密,才能入道。戒律方面,一定要受菩薩戒,有了菩薩戒,才能發起菩提大願,發起成佛利樂眾生之心。守持菩薩戒,有菩薩戒去守,才叫做菩薩,而且有護法諸佛菩薩護持,道業進步會很快。

忍辱方面,主要是對如來藏法的認同,而且不謗,忍於如來藏的不生不滅等中道之理,才能慢慢與如來藏相應,悟得如來藏。佈施方面,主要在大乘法的佈施,有宣傳大乘法的道場和個人,必須輔助其宣傳,維護其利益,這樣集福是很快的,福德也是最大的。就像種田,想收成什麼,就在什麼田裡種相應的種子,種錯田地和種子,不收相應的果實。精進方面,對以上的修學都要精進不懈,努力去做。這整個修學過程就是修菩薩六度,圓滿了,才能明心悟道。

(十五)我們學佛修行的目的是為了成佛,佛是大智慧的成就者。所以我們修行的終極目標是為了獲得大智慧,智慧解脫,智慧成佛,一切的方法手段都是為了獲得智慧。 有智慧就沒有無明,有無明,就沒有智慧,破無明得智慧。那麼我們修佈施波羅密,能獲得智慧,到彼岸。持戒波羅密、忍辱波羅密、精進波羅密、禪定波羅密, 都能獲得智慧,到達彼岸,獲得究竟解脫。

波羅密就是到彼岸,脫離生死的此岸 的意思。我們的本覺心沒有無明,沒有生 死,不在生死的這一岸,也非不在。祂在 沒有生死的那一岸,也非在那岸,非有那一岸,即是本覺的中道性。我們修行破除所有無明,獲得究竟智,就與本覺相應,也沒有生死,非不生死,即有佛地的解脫色。即在涅槃,又不入涅槃,就是佛地的無住處涅槃,在在處處無不自在,無不解脫。如果我們的修行方法不能獲得智慧,就不能得解脫,就沒有真實的受用。我們就要重新思考,選擇正確的修行方法,以利更快地邁向佛地,獲得究竟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