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500萬人的芬蘭,怎麼把教育做到世界頂尖的?

芬蘭很小,550萬人口,僅是上海的四分之一;芬蘭又很大,大到能把教育做到世界頂尖。這個北歐小國到底做了什麼,能讓自己成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國家之一?

讓我們把聚光燈打到芬蘭教育的理念、體系和師資,一探究竟。

基於教育公平和全納教育理念的教育體系

北歐平等化的社會理念貫徹到教育中,就是追求教育中的公平。芬蘭在20世紀70年代進行的基礎教育改革,就確定了基於教育公平和全納教育理念的教育體系。

這意味著,在芬蘭,所有學生無論社會經濟背景、性別、資質、種族和生活的地理位置,都能接受同等質量的九年基礎教育,之後學生可以繼續享受免費的高中或職業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具體表現是:

1、城市VS鄉村

在芬蘭,不管你生活在城市或農村,你享受到的教育資源都是等同的。政府保證教育資源的配置、師資隊伍的質量是一樣的。甚至,在一些偏遠地區,政府會安排車輛接送學生去附近的城鎮就學,而這一切,幾乎都是免費的。

在這樣的公平教育政策下,沒有擇校現象,學生不挑學校,教師也不挑學校,每一個學生,不論社會經濟背景,都享受著高質量的教育。

這樣一來,原本在其他國家可能因為貧窮、偏遠、能力等因素導致的所受教育質量下降的現象都不存在,反倒是持續的高質量教育彌補了貧窮、偏遠、能力的劣勢。


只有500萬人的芬蘭,怎麼把教育做到世界頂尖的?


2、資優生VS學困生

“不讓一個孩子掉隊”的全納教育理念,落實在芬蘭教學中,就是執行“個性化教學”。為此,芬蘭中小學校配有特教老師,與班級老師、科目老師一起為學生量身定製符合他們個性的學習計劃。

坦佩雷市Vuoreksen koulu小學的特教老師接受了對這一問題的訪談,她介紹:

“在芬蘭,全納教育不止是專門針對弱勢人群的特殊教育,而是有質量的全民教育,不管是smart learner(資優生),還是slower learner(學困生)、甚至任何一個孩子在某個時期都需要特殊輔導,我們會幫助全部的學習者學習成功,獲得幸福生活。”

"另外,我們主張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和其他學生一樣進入綜合學校學習,而不是去特殊學校,孩子本身並不會覺得自己是受特殊關照的,因為所有人都會受到特殊教育。”

3、芬蘭本地學生VS外來移民群體

儘管地處寒冷的歐洲北端,芬蘭還是吸引了不少的移民前往。但芬蘭學校並沒有將他們特殊對待,而是一視同仁,同樣享受免費的基礎教育和高中教育,多元化族群,卻很少的不平等。

其他多元化族群的國家,如德國、奧地利、美國,學校間的成績差異巨大,但芬蘭,OECD的數據顯示,是所有國家中最少的。


只有500萬人的芬蘭,怎麼把教育做到世界頂尖的?


這也是基於全納教育的理念。全納教育反對歧視和排斥,主張所有人都有在一起接受平等教育的權利,注重合作,反對競爭。

孩子的受教育權,不因社會經濟背景的差異、地區差異、學生資質差異、種族差異等而有不同。相反,去平等對待每一個孩子的需求,這才是芬蘭教育真正厲害之處。

好的教育理念,需要高質量的教師去實施。芬蘭教育讓別國驚歎的第二個優勢,即是它的師資隊伍。


擁有高質量、高度自主權的教師

在芬蘭,20世紀70年代起,就要求全國範圍內所有小學及以上的教師,都必須具有碩士學歷。

于韋斯屈萊大學教育領導研究院院長對這一現象的解釋是:

“這種信任能最大化促進合作,並最大程度激發人的潛能和經驗,尤其是教師自身的潛能和能力得到最大施展。 ”

也就是說,這種信任文化賦予教師高度自主權。


只有500萬人的芬蘭,怎麼把教育做到世界頂尖的?


既然找來了高質量、最合適的人來當教師,又給了他們充分的培訓和準備(至少5年的教師教育學習),那當他們邁上工作崗位後,就給予他們足夠的職業自主權。

教什麼、怎麼教、用什麼教科書,教師自己做出教學判斷和決定,他們知道如何運用手中的自由去開發課程、基於研究思維去解決各種問題。

教育局不會過問學校在幹什麼,校長也不插手教師如何開展教學,甚至,沒有對教師的考評、評比制度。

在這種信任、安全、愉悅的校園環境裡,教師會安心致力於教學研究,教師不急,有時間讓學生試錯;學生勇於探索,也不會害怕犯錯,他能感受到被教師支持,這樣才能激發出更多的創新能力。

久而久之,教師和學生都在校園裡,獲得很大的歸屬感,構成共同促進學習的合力。

此外,教師職業的高度被尊重,不斷地吸引最優秀的學生前來,從而也更進一步保持著芬蘭教育的高質量。畢竟,當你在學校,接觸的都是這個國家最優秀的一批人,你所能獲得的,就不僅僅是學習、知識本身了。


只有500萬人的芬蘭,怎麼把教育做到世界頂尖的?


國家、地方和學校的三級課程標準

與此同時,芬蘭採用的是國家、地方和學校的三級課程標準體系。分別是:

教育部頒佈的《芬蘭基礎教育國家課程大綱》引領學校管理、指導教育方向和規劃課時設計;國家大綱只是粗略地規定了學科目標、內容和評價標準。

各個城市有當地教育部門的“地方課程標準”,是芬蘭教育教學的操舵環節,通過對國家課程大綱進行詳細解讀和補充,把地方特色融入進去,形成可操作的具體方案,指引每個學校的日常教學。例如,結合當地的人口結構特徵、經濟發展水平、歷史文化底蘊,有針對性的制定出符合當地學生的福利保障方案、特色課程、文化認同教育。

每個學校由校級、教師、家長、學生共同制定的“校級課程標準”,尤其是教師參與到課程設計之中,並享有高度的實施自主權。

1985年開始,《芬蘭基礎教育國家課程大綱》只起到引領作用,真正進行課程開發的是地方教育部門、學校和老師,以此實現課程的本地化、實施的自主權和個性化教學。于韋斯屈萊大學教育領導研究院院長認為,這樣的三級體系體現的是教育管理中的系統化思維。

在《芬蘭教育課改歷程》一文中,作者指出:

“國家、地方和學校的三級課程開發雖然遵循先後順序,但三者並非割裂,在國家課程草案出臺時全社會都有權進行探討和反饋。

在地方課程的開發過程中,每個自治市的地方教育部門、大學研究者、學區行政長官、校長和教師代表組建工作坊,在對話的過程中確立地方教育目標、課時分佈、教學資源分配等協定。

當地方課程雛形建立後,學校會邀請家長和學生一同與校長和教師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制訂詳細的年度教學計劃,重要意見可以反饋納入地方課程中,形成一個三環相扣的工作流程。

一言以概之,芬蘭中小學的課程是一個由上而下引領、由下而上實施、利益相關者從旁協助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界的支持合作。”

有意思的是,當我打開《芬蘭基礎教育國家課程大綱》,第一章竟然是“地方課程標準的重要性”。國家用這樣的政策和方式,支持各地方教育部門開發自己的課程,真正踐行教育權力的下放、分權。

這裡以2016年芬蘭新大綱為例,早在2012年,國家教育部就開始了新一輪的課程大綱改革,各地方的教育官員、大學教授、校長代表等都被邀請商討新一輪大綱的制定,直到2014年出臺國家課程大綱。接下來兩年,各地方教育部門要把國家大綱本地化,進行可操作性的課程開發,最終在2016年全國範圍內實施。


只有500萬人的芬蘭,怎麼把教育做到世界頂尖的?


沒有標準化測試

但強調多樣化的評估手段

由於芬蘭在20世紀90年代取消了針對學校和教材的外部督導制度,高中畢業考成為唯一的全國統一標準化測試。

但這並不是說芬蘭中小學沒有考核,坦佩雷市Vuoreksen koulu小學的全科老師接受訪談時解釋:

“雖然我們沒有標準化考試(test),但是我們有多樣化的評估手段,主要是通過抽樣測試、教師給學生反饋和學生自我評價的方法進行。通常採用敘述性語言描述,具體闡述學生的個體情況,可以是——

根據學生小組討論情況,教師給出反饋;

讓學生用presentation呈現學習成果;

交學習報告;

同伴反饋;

家長反饋等。”

這位老師補充道:

“我們評價學生的目的,不為排名、不為擇優,而在於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發展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以實現國家課程大綱提出的‘學會學習’目標。”


只有500萬人的芬蘭,怎麼把教育做到世界頂尖的?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新版《芬蘭基礎教育國家課程大綱》對評價學生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

第一,要提升學生的自評、互評的能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要對自己的掌握程度、學習能力有所把控;也要學會觀察、反思他人的學習行為,給出反饋意見,培養學生同伴互評的能力。

另外,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參與度,他們還被邀請參加教學和學習的各個環節,例如對學習環境提建設性的意見、對學習成果進行評價、參與教學活動的設計,以及參加校級課程的開發。

第二,把學生的學習體驗,作為評價內容之一。

教師給學生的反饋意見,不僅要指出學習過程中的進步、成就;還要讓學生懂得失敗和犯錯也是學習體驗過程的一部分。

第三,評價方式要更加多樣化。

由於芬蘭教育發生的場所,不侷限於固定的教室,還可以是廚房、手工房、木工房、車間房、VR環境下的學習,以及森林、博物館、社區等,如此多樣化的學習場所,要求評價方式必須更加靈活、多樣,如學生的團隊領導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處理信息技術的能力、人際溝通能力等。

說到底,從教師評估,到學生的自評、同伴互評,其實是把學習自主權慢慢移交到學生自己手上。

一方面,在自評的過程中,更好地認識自我,有利於人與自我的可持續發展,成為終身學習者;另一方面,在互評的過程,實現自己與他人的可持續發展,在團隊協作中成為優秀的team player。

沒有死衚衕的“雙軌”教育體制

為了培養終身學習者,以及讓學生靈活調整自己的人生方向,芬蘭教育實行“雙軌制”:

一條是注重科學理論研究的“道路”,另一條是注重實用技能的“道路”,從而讓社會分工更合理。

但是,在任何一種體制裡的學生都能獲得高等教育;它讓兩種體制互通,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學習能力、興趣愛好調整自己的求學之路,沒有死衚衕。


只有500萬人的芬蘭,怎麼把教育做到世界頂尖的?


芬蘭1970年代至今的“雙軌”教育體制

首先,“雙軌制”的芬蘭教育體制具體表現如下:

在芬蘭,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生,同中國學生一樣有兩條道路:

去普通高中就讀、考大學,成為學術型人才;

去職業高中就讀,成為技術型人才。

職業高中畢業的芬蘭學生,仍然可以正常的升學,接受高等教育(或去綜合大學、應用技術大學),獲得本科、碩士學位。

芬蘭教育的雙軌制可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的高等教育改革,當時,為了給勞動力市場培養大量的專業技術人才,芬蘭在全國範圍內設立了29所應用技術大學。

“雙軌制”讓初中畢業生能夠基於個人“興趣”去選擇繼續接受什麼樣的教育。不喜歡理論學習書,想去做個手藝人,仍然有學校教授廚藝、護工、電工、理髮、按摩、木匠等工種。

這些人,同樣活得有尊嚴,有足夠的工資,過著體面的生活;想進大學讀書,此時教育體制能夠為他們打開這扇門。

其次在芬蘭,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同等地位的。

據芬蘭統計局數據:95%的基礎教育畢業生會繼續升學,約有一半的學生選擇就讀普通高中,另一半同齡學生則進入職業高中。為什麼在芬蘭,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能夠獲得同等地位?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芬蘭高等教育法,強調應用技術大學和綜合型大學的同等地位。

第二,芬蘭人的工資水平,與畢業學校關係不大,更主要是學歷和工作年限起作用。

這就讓芬蘭學生選擇職業的時候首先考慮的是個人興趣和職業認同,而且芬蘭家長不存在職業歧視和院校歧視,會尊重小孩自己的選擇。所以在芬蘭,幾乎沒有人是因為“分數不夠,上不了普通高中”而被迫選擇職業教育。

第三,大部分(80%以上)的芬蘭職業高中畢業生會先去就業,積累了幾年工作經驗、有了自己的求知需求後,才會去申請進入高等學校深造。

在芬蘭,很多畢業生一畢業即參加工作,並不是因為他們無法進一步求學,而是因為他們更加註重實際工作經驗。事實上,芬蘭大學招生處一直以來也把學生的工作經驗也作為重點考查的項目之一。


只有500萬人的芬蘭,怎麼把教育做到世界頂尖的?


最後,“雙軌制”之間互通,沒有死衚衕。

芬蘭教育體制,最讓教育界讚許的一點,是它“雙軌制”之間的互通性,給每一個求學者轉換人生方向的可能性,不侷限於一條道路走到底。

甚至,如果你沒想好自己的職業方向,可以同時讀職業高中和普通高中。就讀於韋斯屈萊大學IT系的Matias接受了採訪,講述自己的高中經歷:

“我拿的是職業高中和普通高中的‘雙學位’,我在職高學IT和商務,同時我還去上了普通高中的課程。這樣,我畢業時既拿到職業基礎學位,也拿到普通高中畢業證書。”

于韋斯屈萊大學IT系招生處的工作人員表示:

“讀職業高中,還是普通高中,不是衡量學生能否被大學錄取的標準,高中成績只佔大學錄取的一定比例,我們更看重學生本身的學習能力,是否能通過大學的自主招生考試,是否具有批判性思維。

職業高中畢業,一樣能上綜合大學;普通高中畢業,有一定的工作經驗,一樣能去應用技術大學繼續深造。”

沒有死衚衕,保證每一個人都能成為終身學習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