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丘林公寓:樹影婆娑,往事依稀

馮玉祥 法國 柳亞子 建築 連環畫 上觀新聞 2019-01-22

復興中路518弄,米丘林公寓。站在三樓樓頂四顧,往北,是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往東,是原法國公園,即復興公園的一片鬱鬱蔥蔥的綠化;往南,是別墅連綿的思南公館;往西一直走過去,就是文化廣場了。

整個上海,熱鬧喧譁,但這片區域卻又是鬧中取靜。昔日,軍閥、權貴、達官都曾在此區域居住。而1949年後,這一塊空間,換了一批住客。高級知識分子和幹部密集入住此處。

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上世紀50年代成為華東(上海)市政工程設計院院長、黨委書記的戴小京的爸爸戴奎,舉家從北京搬到上海。懵懂之際的戴小京南下入滬,輾轉幾次搬遷後,復興中路518弄中的一套公寓房成了他的家。一口普通話的他,在父母懷中,抬頭對著門楣上的字,用字正腔圓的京味念出——米丘林公寓。

曾經是俄僑聚集的社區,從此迎來新的住戶。一如城市的歷史,自此翻開新的一頁。

俄國名字

米丘林是個俄國名字。1937年建成的米丘林公寓,繫上海市知名公寓之一,位於原法租界白俄社區,故得此名。

米丘林公寓:樹影婆娑,往事依稀

梧桐掩映下,米丘林公寓淡黃色拉毛牆面反射陽光的金色。帶有弧度的黑色鑄鐵窗和紅色屋頂,以及在屋頂與單元門頂部採用的弧形的筒瓦,自帶異國情調,在上海的老建築中已不多見。走進公寓,才發現弄堂裡還有一幢二層紅瓦尖頂花園住宅,由紅磚砌築。幾處拱門與窗戶臺口都採用有弧度的紅磚拼接,富有視覺美感。兩者同為上海市優秀歷史保護建築。

在戴小京的印象裡,這幢紅磚洋房裡住著一位法國老太太,她一度把一樓和二樓出租,自己住在三樓。時不時,還有外僑前來探望。這一切,都給這些建築帶來一絲神祕的異域氣息。

在戴小京小時候的記憶裡,米丘林公寓共住著11戶人家。其中6戶是革命幹部家庭,還有5戶多為一些經濟優渥的家庭,有1949年前的資本家、士紳家庭,還有知名藝術家。戴小京家樓下的鄰居是一位老紅軍戰士,在戰爭中失去一條腿。有一戶鄰居是蔣介石的親戚。還有一戶鄰居是越劇明星徐玉蘭。偶然在樓道里遇見,孩子們都好奇而恭敬地看著有名的女演員走過。

與同齡人相比,米丘林公寓裡的生活是有明顯優勢的。一家人不僅有140平方米左右的居住空間,而且煤衛獨立,房間裡還內設壁櫥和保姆間。父母忙於工作,無暇照料5個子女,就把在山東的祖母和在平湖的外祖母都接來同住。

祖母不識字,但能口述傳統的章回體小說和鄉野故事,外祖母識文斷字,能念《三國演義》,還可以背《出師表》。孩子們住在老房子裡,又在兩位老人的帶領下長大,久而久之,似乎也和外面的世界打了一點時間差。

那些老的、舊的、傳統的東西,似乎總比眼下的、新潮的、時興的更能打動自己。戴小京想,自己對傳統文化的愛,原來是在這幢房子裡習得的。

復興中路

從復興中路518弄走出來,周邊的房子都有來歷。所以,在孩子眼裡,復興中路饒有意味。

米丘林公寓:樹影婆娑,往事依稀

和米丘林公寓僅差一個門牌號的復興中路517號,是一幢小樓,隸屬今思南公館51幢小樓中的一幢,為馮玉祥私邸。這是一棟坐北朝南的法國式花園別墅,紅瓦鋪蓋,黃色牆面,外牆也是用拉毛水泥刷面。馮玉祥當時在霞飛路另有住處,時任上海通志館館長的詩人柳亞子在1936年至1940年和1946年至1947年間兩次租住此處。在三樓工作時,柳亞子先生完成了《南明史》等許多重要著作。1951年,時任衛生部長的馮玉祥夫人李德全將此樓捐給了國家。

沿著復興中路往西,一直到復興中路597號,即為文化廣場。資料顯示: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這裡曾是舊上海的法商賽跑會,即逸園跑狗場,場內能容納二萬餘人,號稱“遠東第一大賭場”,並配有為賭客服務的旅館、舞廳和露天電影院等。1949年5月,上海解放。原飯店、舞廳借給各單位開會,舉辦展覽會。從1952年到1966年的14年中,在文化廣場舉行的重要政治集會、報告會共計626場,參加的幹部群眾為201萬人次。

由於母親在文化局工作,因此戴小京童年有了許多看戲的機會。除了去文化廣場看戲,他們一家也是周邊幾個電影院、戲院的常客。但和兒童多喜歡時裝片不同,戴小京卻更喜歡京劇等傳統戲曲。到了小學時代,戴小京迷上了連環畫,將三國、楊家將、說岳全傳等連環畫都漸漸收齊。為了約束放寒暑假的孩子不要出門胡鬧,父母又在周邊求了書法家徐伯清先生,專門教兒子練習書法。

“文革”中,父母不在身邊,5個孩子只好學著自己當家。第一次學著去菜場買菜,也學著自己存錢繳水電煤費。從小康之家墜入困頓之中,令整天無憂無慮的孩子們迅速長大了。

再回街區

1969年,戴小京和哥哥去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遠離上海。戴小京隨身能帶的書,不過一套《三國演義》。昔日備受呵護、看書看戲、描摹連環畫的日子,如在火車上看到的窗外景物一般,迅速後退遠去。在東北的密林裡,踩著冬季厚厚積雪,想起上海的生活,宛如一夢。

米丘林公寓:樹影婆娑,往事依稀

如此想來,小時候在上海的學校裡學的知識都沒有用武之地,倒是當年父母為了讓他放假有地方去而學習的書法,派上了用場。在建設兵團,他寫字、出黑板報,抽空看書、練習書法,偶然放假有機會回上海,就偷偷找到徐老師,將自己積攢的習字帶去交作業。1975年,戴小京南下海南,兩年後,考入位於廣東的中山大學,利用南方人午休的時間,繼續練習書法。畢業回到上海後不久,他進入上海書畫出版社工作,從此將書法作為一生志趣和事業。

成為上海文史館館員後,戴小京去位於思南路41號的文史館開會,路過米丘林公寓,總要停下腳步看看自己童年的居所。

在繞過大半個中國之後,他又回到這裡。建築看起來沒有絲毫變化,整修也是修舊如舊,道路兩邊的梧桐樹,還是像當年一樣將婆娑樹影投射在米丘林公寓的拉毛外牆上。

當年的他,是南下的幼童,對這城市感到陌生好奇。看著弄堂裡洋房裡的法國老太太忙進忙出,對上海有許多期待。現在的他,已經到了當年法國老太太的年紀,而門口的樹也需要兩人合抱了。唯一未改的,是他的一口京片子,抬頭念出門楣上的字:米丘林公寓。

戴小京,1952年生,原上海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文史館館員

除人物照片外,建築均由 蔣迪雯 攝

欄目主編:沈軼倫 文字編輯:沈軼倫 圖片編輯:朱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