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基金狂歡背後:花數十億買“公益”,活著就為了一個它,還是難逃一死

風投 投資 經濟 移動電源 投資界 2017-05-26

我們習慣了認為所謂的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共享籃球……等共享經濟產物只是一群初創企業的狂熱,卻忽略了這些企業背後的投資者們。

他們為什麼如此得……樂此不疲?

新基金:趟過了風口、拿下了知名度,功成身退

一系列融資數據均在默默發聲:事實上,除了BAT、知名投資機構/投資人之外,小基金和新基金的身影也湧現其中。

據投資界(微信:pedaily2012)不完全統計,目前已公開披露融資的共享充電寶平臺有12家、融資金額近12億人民幣,40多家機構入局。而時下正當大火的共享單車——集齊了所有顏色,入局了超30家機構,投入資本超60億元,後來者依然不斷。

從這兩大共享細分行業的融資表中(見文末附表)可以發現有許多基金的名稱似乎從未見過。

回過頭來想想,從當年滴滴的移動出行之戰,到共享單車之間的顏色大戰,再到現在的共享充電寶,有一個絕大的共同點是:輿論、爭議始終伴隨,它們似乎天生帶有炒熱市場的基因。

以共享充電寶為例,近日疑似王思聰本人於深夜凌晨發表在微信朋友圈的一句“共享充電寶要是能成我吃翔,立帖為證”,即刻引起各界人士的熱議;關於共享充電寶這件事究竟能不能做成,各大媒體第一時間發表行業見聞。

知名機構、BAT系的入局為當下的共享經濟推波助瀾,媒體的存在徹底為這個市場壯大了聲勢。這意味著什麼?

先想想當年的移動出行之戰的結果,自BAT系和大機構入局後,最終在中國真正活下來的也只有滴滴了。再看如今的共享充電寶,一馬當先的毫無疑問是小電、街電和來電,大多知名基金也紛紛押寶這三家企業。如果未來必有一戰,可以預估存活者可能是這三家。

陳歐在3億投資街電時曾對外表示過,即使最終這場數十億的投資只換來一個做公益的結果,也無所謂。花幾十億公司自有資金買來公益,陳歐的做法似乎只是想給自己再次“代一把言”。

在擁有龐大資源和資本的知名機構面前,作為後來者的企業和資本還是不斷湧入。為什麼?

眾所周知,衣食住行與所有人息息相關,這便是許多投資機構專注投資大消費領域的關鍵點。再者,項目一旦與共享經濟掛鉤,市場就會自動炒熱;投資界認為,這便是吸引新基金不斷入局的最大動力。

如果真如王思聰所言,共享經濟註定難逃一死,那麼這很可能是一場新基金之間的狂歡:它們趟過了風口、拿下了知名度,功成身退。

小基金背後:為了“短期投資”而活?

據證監會5月11日公告,截至2017年4月底,基金業協會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18,890家。已備案私募基金52,403只,認繳規模12.28萬億元,實繳規模8.95萬億元,分別較去年年末增長20%、30%。

其中,股權創投類私募基金增長迅速,截至4月底管理規模近5.6萬億元,較去年年末增長19%;證券類私募基金遇冷,3月及4月管理規模分別下滑6%和9%,截至4月底管理規模2.4萬億元,較去年年末下滑13%。私募基金從業人員22.56萬人。

根據清科私募通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私募股權投資市場共有2,438支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完成募集,其中披露募資金額的基金共募集13,712.05億人民幣,該數字達到歷史最高位;2017年第一季度募資近2000億元。

簡單來說,市場上錢的去向在往私募股權投資市場上轉;也就是說,新基金的湧現有一部分因素是因為錢被拿來用作股權創投類投資。

小基金狂歡背後:花數十億買“公益”,活著就為了一個它,還是難逃一死

從該表可以發現,中國私募股權市場內的基金數量和金額總體呈上升趨勢

根據清科研究中心數據,在2017年第一季中國股權投資市場上,早期投資機構新募集基金達28支,同比上漲21.7%;基金的募集數量和募集規模均呈上漲趨勢。

基金數量變多,規模變大,同樣有一部分因素來源於政府。根據清科研究中心數據分析,國內各級政府部門設立了不少政府天使引導基金,這無疑在鼓勵更多早期機構為基金進行募資。

除此之外,也有業內人士對投資界(微信ID: pedaily2012)表示,目前市場上小基金的增多除了因為政府引導基金的加盟,也有很多基金的設立是專門針對於某一個具體項目的投資,“這些基金的規模比較小,只是為了投某一個項目,投完了也就直接close。”

資產荒下:未來10年屬於私募股權投資

宜信財富私募股權投資母基金管理合夥人廖俊霞曾表示:“不建議個人直接投資單個的私募股權項目,很多散戶自己對項目並不瞭解就投資了,或者看到一個很漂亮的介紹材料就投,這是不行的,應該通過專業的機構來參與,讓專業的機構做專業的事。”

這裡的專業的機構特指FOF。

相較於國外的萬億市場規模,FOF在國內還是一片藍海。不過從新基金、小基金增多的現象,可以直接發現的是背後母基金的現狀——FOF在中國的興起。

項目直投的最大難點在於風險極高,而基金投資在風險程度方面則相對平穩。高淨值個人也因此成為私募投資合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

想來也是簡單粗暴的,做一個LP無論在公司管理角度還是在項目判斷並投資角度,總是比GP每日的工作“省事”許多。

根據European Investment Fund的研究顯示,如果投資母基金,本金損失平均不到1%;如果投單支基金,損失率24%左右;如果只是投資單一項目,平均損失將達到40%。”

據業內人士分析,在中國經濟轉型過程中,新興產業此起彼伏,而私募股權投資大部分投資於新經濟;對於高淨值入群來說,傳統行業如何投身新經濟,通過投資私募股權基金創業投資方式是非常好的參與形式。

也有數據表明,在資產荒背景下,未來10年投資私募股權基金將成為新的風口。

結局:因為你小,就註定被淘汰?

在證券時報《小私募紛紛醞釀關門》一文中,詳細描述了小私募基金的慘淡現狀。

一位深圳資深私募人士對證券時報透露,從2017年至今,他身邊至少有6家相熟的小私募醞釀關門轉讓,最大原因在於市場的形勢改變。

該人士表示,如今的私募行業業已到了拼團隊、規模和品牌效應的階段,往年季度業績產生黑馬的情況已不再,小私募基金的存活空間已被知名私募排擠。

投資界(微信ID:pedaily2012)也曾就“小基金遍地橫行”的現狀採訪過多位創投圈資深投資人,得到的答案大多類似:“未來2-3年後,中國股權基金浪潮中一哄而起的大部分投機型股權基金會自然死亡,最終會只有100家左右的機構能真正生存下去”、“未來3年內沒有差異性投資策略的投機性VC必然會相繼自然死亡”……

小基金狂歡背後:花數十億買“公益”,活著就為了一個它,還是難逃一死小基金狂歡背後:花數十億買“公益”,活著就為了一個它,還是難逃一死

本文為投資界原創,作者:喜樂,原文:http://news.pedaily.cn/201705/20170525414095.shtml

【本文為投資界原創,網頁轉載須在文首註明來源投資界(微信公眾號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轉載須在文章評論區聯繫授權。如不遵守,投資界將向其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