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對賭協議:賭對了你就是大贏家!

風投 投資 創業 韓國 海外眼 海外眼 2017-10-12

健身房我們都去過嗎?健身卡也都辦理過。

一個健身房往往不是根據容客率售賣年卡,如果可以容納500人,那至少要賣2000張年卡。

一方面顧客不會全部在同一個時間段來,另一方面,賭的就是可能將近1000人堅持不了太久,最後會不來。

很多人年卡要過期了,還是沒去過多少次,這些沒去多少次的年卡,就是健身房賭贏的結果。

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對賭協議:賭對了你就是大贏家!

我反思了下,生活中除了健身房,其實身邊的對賭模式比比皆是。

比如使用郵箱時,A郵箱告訴你免費贈送32G容量,B郵箱說免費贈送100G,C郵箱看到了說,容量全部免費。

這時候,你是不是覺得好划得來,全部免費,使用的時候就不會有心理門檻了,C郵箱最好。

但是,其實平均下來,一個人使用的郵箱容量可能就是1G(舉例),其他的都是多餘。

商家正是看到了這點,才可以無限量的送用戶容量,反正也用不到嘛,就算偶爾有用的超過1G的,平攤一下人均也是低於1G的。

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對賭協議:賭對了你就是大贏家!

而在生活中,我們往往會選擇“容量全部免費的郵箱”而不會選擇“32G免費容量的郵箱”,即使其實自己只能用到1G容量。

除了郵箱以外,還有買100M寬帶實際上你根本用不到100M、買服務器送你多少多少容量、上傳照片贈送多少G存儲空間、網絡相冊的免費容量等等,送的都是大家用不到的容量。

為什麼我們總是容易中對賭陷阱

1、去除了消費者的心理門檻

普通消費者對32G或者100G是沒有概念的,也不知道自己平時要用多少,也不知道一封郵件一個照片佔用多少容量。

而全部免費意思就是不用管自己用了多少,儘管用就是了,這種免費是清除消費者使用顧慮和心理門檻的一種手段。

2、滿足了消費者的心理惰性

比如去健身房60次的次卡售價1500元,年卡2000元,很多人都會選擇購買年卡。

其實算一下,60次的次卡相當於你一年每週去1-2次,但事實上很多人一年平均下來做不到每週1-2次的頻率。

之所以買更貴但用不到的東西,是因為心理惰性,不想去計算來了多少次,而喜歡享受有無限次可以來健身的權限,喜歡擁有可選擇的感覺,而非需要多少。

而且,我們往往比自己想的更堅持不下去。

有多少人決定學英語,買好了單詞本,然後就沒翻過;決定要健身,買好了漂亮的健身服,然後去了一次就再沒去過了;答應自己要堅持每天看書,堅持不到三天,就因為各種事情荒廢了;決定每天要12點前睡,堅持不到一週,就開始繼續熬夜......

在事情開始時的堅持態度並不能代表什麼,先堅持一個月再製定計劃,往往比頭腦一熱瞬間制定長久計劃的轉化率來的高。

當然,作為消費者,有一條法則高於一切商業原則,就是“我買的爽”。

不需要計算性價比,不需要計算怎麼購買,不需要理解思考,開心就好。當然,這也是商家最喜歡的消費者了。

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對賭協議:賭對了你就是大贏家!

對賭協議是一種有趣的商業策略

之前一個韓國朋友和我講了一個有趣的商業模式,和大家分享下:

韓國有的店面出租並非像我們按照交每個月租金的方式來出租,而是一次性交20年的租金。

一次性交了20年租金所付的金額可以打6折,並且20年以後租金將全部返還給你,相當於白讓你租了20年的店鋪。

對於租店面的店主而言會更把這個店面當作自己的所有物來用心經營。

而房東拿了這20年的租金去做投資理財,只需要確保每年的收益回報率超過20年不變的租金即可。

比如這筆錢投資一個項目每年有12%的回報率,幾年後利滾利很快就純賺,比租金本身的收益還高很多。

當時我聽到這個例子的時候就在想,如果黃鑽綠鑽推出一個一次性購買20年黃鑽,20年後可以全部退回,或者退回99%(避免一些法務問題)的活動,會不會大幅提升銷售量呢?比如原本只有10%的人購買,變成了20%的人購買?

這筆費用再拿給戰略部用於投資,按目前可見的投資回報率肯定遠遠大於增值部分帶來的收益,而且不用佔用已有資金,還能放一部分做一些保障性對衝型的投資,攤平風險。

總體看來20年收益會比用戶購買增值服務帶來的利潤更高。

這些方式本質都算對賭,賭的是自己投資理財的收益回報率大於20年售賣該產品所獲得的收益。

所有對賭,計算的都是概率。

對賭本質沒有好壞,只是一種商業策略,對於商家而言計算的是各種情況的概率,而後選擇概率大的模式,在樣本達到一定數量時,贏得概率趨近恆定。

對於消費者而言,要麼購買時明確自己的需求,購買東西“按需購買”,要麼就別想太多了,買的開心才是王道。

商業運作中的對賭

除了日常的消費者和商家之間的對賭,商業運作中對賭協議最多的便是投資條款,那麼什麼是對賭條款呢?

1、對賭條款長啥樣

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對賭協議:賭對了你就是大贏家!

根據上圖這些要素,你也可以輕鬆寫出一個對賭條款的框架,例如:

風投投資一家公司500萬,如果一年內用戶量做到100萬,那風投的500萬就佔股份的10%;但如果一年內用戶量做不到100萬,那500萬就佔股份的80%。

2、為什麼要有對賭

一言以蔽之,對賭就是為了保護投資人利益,對賭目標達成了,投資人可以賺錢退出,對賭目標未達成,投資人能得到補償。

投資人是傾向於要對賭的,因為投資時一怕看走眼,二怕被騙,三是得加個緊箍咒刺激目標公司趕緊掙錢,四是保留一個退出渠道。

VC/PE機構幾乎百分之百都用過對賭,具體到項目裡,大約有一半VC/PE投資項目是有對賭的,甚至有的投資人不好好做,就指望著對賭來化解風險。

國內的人民幣基金相比美元基金更加心浮氣躁一點,想掙快錢,所以對對賭的需求也更高。

天使投資人因為要了對賭條款意義也不是特別大,所以天使輪用對賭的相對較少。

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對賭協議:賭對了你就是大贏家!

目標公司原股東和目標公司總體對對賭“其實一開始是拒絕的”,但為了上市的夢想等等,很多人也就“管不了這些細節了”......

比如我就聽某淳樸的小股東說“跟上市有關的文件(指含有對賭的投融資文件)都不讓我參與,是不是不想帶我玩了……”

3、對原股東和目標公司來說,對賭贏了是真的贏了

對原股東和目標公司來說,對賭目標達成了,也就算真的贏了,終於可以擦把汗小喘一口氣了。

不論對賭目標是淨利潤還是上市,完成了就說明公司狀況好,投融資雙方都有美好的明天可以期待。

萬一對賭目標未達成,少不了要跟投資人翻臉對撕。

現實中,大約有60%以上的對賭中,目標企業未能達成對賭目標。當然,未達成對賭目標的案例中,大約有90%多都是協商解決的,只有很少一部分打架打到法庭仲裁庭。

4、對投資人來說,對賭賭贏了其實多半是輸了

如果對賭目標未達成,原股東或目標公司要補償投資人,表面看起來投資人是贏的,但其實投資人內心是崩潰的,因為:

基金期待的幾十倍上百倍的回報泡湯了,同時泡湯的還有管理人期待的carry。

靠對賭拿到的這點補償,這也好意思叫錢?

退出無望了......讓原股東回購?公司都這樣了,原股東哪有錢回購......讓別人當接盤俠?那得問問其他的投資人大哥大姐,你們誰比較瞎啊?

比如,太子奶的對賭,投資人雖然賭贏了,但其實輸的很徹底。

2006年11月,英聯投資、摩根史丹利、高盛三家投行與太子奶集團創始人李途純簽署了一項對賭協議:在三家機構注資後的前3年,如果太子奶業績增長超過50%,就可降低注資方股權;如完不成30%的業績增長,李途純將會失去控股權。

2008年,太子奶資金鍊斷裂,三家投行按“對賭協議”當了接盤俠,欲哭無淚。

5、如何雙贏

賭桌上想雙贏,豈不是痴人說夢?其實並不是,投融資雙方的核心關注點其實不在對賭,雙方雖然在很多方面利益不一致,但都是期望投資能增值的。

只要投資增值,雙方還是能夠雙贏的。

但看現在的對賭條款,都是為了將來撕逼準備的,只覆蓋了投資期和退出期,對管理期的增值根本沒起到作用。

有人說約定了利潤目標或上市目標,不是可以促進管理團隊好好幹活嗎?

或許可以,但也可以促使他們通過做假賬等衝利潤,甚至促使他們在預期對賭失敗時撒丫子跑路。

對賭目標除了利潤和上市,除了回購、現金補償和股權比例調整之外,其實還可以有很多。

對於管理期的投資保值和增值,完全可以設置多元化的對賭機制。

例如企業無法在一定時期內聘請新的CEO則投資方有權增加相應的董事會席位,又如目標公司取得重要專利則增加管理層期權,再如超額實現的利潤作為對管理層的獎勵等等。

只單一的規定盈利和收益未免有些得不償失了。

本文由海外眼發佈,瞭解更多海外趣聞請關注海外眼!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