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地理五訣之“觀水”

風水 地理 一見觀點 2017-06-08

水隨山而行,山界水而止,水隨山行,山防水去。故觀水之要,以認龍察砂為準。水與山不可分離,故風水學中觀水往比覓龍更為關鍵。

《博山篇》雲:“凡看山,到山場,先問水。……水來處是發龍,水盡處龍亦盡。”為什麼凡看山要先問水的來去呢?因為山水往往相伴而行的,知道水的源頭,也就知道了山的發脈,知道水的盡頭,也就知道了龍的落脈。《周禮?考工記》中所說的“天下之地勢,兩山之間,必有川關”,表明古代先哲很早就闡述了山水間的伴生關係。

風水地理五訣之“觀水”

山水本不分離,而水口和龍穴的關係比龍脈更為直接,所以“入山首觀水口。”這是風水學相地之要訣。

水口理論在明代已十分盛行,清代的《地理大全》、《地理五訣》、《入地眼圖說》、《陰陽宅》等書也都明確提出水口概念及其作用意義。如《人山眼圖說》卷七“水口”節曰:“託長者曰:人山尋水口,……凡水來處謂之天門,若來不見源注流謂之天門開,水去處謂之地戶,不見水去謂之地戶閉,夫水本主財,門開則財來,戶閉財用不竭。”由此知水口本有兩種:一為水流入之處,一為水流出之所。對這兩種水口的要求也不一樣,前者要開敞,後者當封閉。即“源宜朝抱有情,不宜直射關閉,去口宜關閉緊密,最怕直去無收”。水處乃地之最低點,為眾水的好去處,同時也多是聚落所在小封閉環境的入口。在平原地區,水口多為河口;在山區,水口多為山口。既然水口地處交通要道,位置如此重要,故人山應當首尋水口。

找到“水口”後,就應該結合察砂對龍穴左右兩側的三條水系即第一分(合)水、第二分(合)水和第三分(合)水進行踏勘。《葬經翼》稱:“砂之灣者,水必灣;砂之秀者,水必秀;砂之走竄者,水必不收。砂水之形,實相比附者也。”因此觀水就必須結合“察砂”。

接著便是觀察水城,所謂水城指的是水的形局。先粗觀大致;“凡到一鄉之中,先看水城歸哪一邊,水抱邊可尋地,水反邊不可下”。即是說村落要定在水環抱的一邊,亦即水的隈曲的一邊,也就是古人所說的“油位”。

再接著便是審理水的具體形態。“若方圓平正有澄凝團聚之形,無歪斜傾瀉之患,則水法便是七八分好了”。

至於水的流向則以由西向東流為最妙,顯然又是從中國的西北高東南低的大的地形地貌特點推衍而出的。

事實上,一個好的環境,都少不了水的作用。水一方面是氣候的反映,另一方面又影響著區域內的土壤、植被,最終影響著小區域的景觀生態。作為居住地,水又是生產、生活所不可或缺的。因此,傳統的古村落都特別注重水口的選擇,把水口作為出入的要道、園林的借景以及村落的標誌,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小環境。正因為水的重要性,因此傳統民居都十分講究宅前有水,宅前無水的則開挖水塘。通常認為:“塘之蓄水,足以蔭地脈、養真氣。”宅前開塘的功用還表現在便於生產、生活等方面。孕期的胎兒生活在母體的羊水之中,關係極為密切,因此在風水學中,對水極為重視;除了“水口外”還要結合察砂勘察龍穴左右兩側的三條水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