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太師最痛恨的兩個人?作惡不亞蘇妲己,最後遭元始天尊門人誅殺'

"

文:白馬晉一

《封神演義》第三十九回,姜子牙仰仗著崑崙山玉虛宮吹起的“黑哨”,堅挺地抵禦了遊魂關主將張桂芳同九龍島四聖的聯合軍力,並“反越位”成功,將圍剿部隊漂亮反殺。不用說,戰敗的消息傳到了坐鎮朝歌的聞太師一方。

且看原著描述,“聞太師拆開一看,拍案大呼曰,道兄(九龍島四聖)死於非命,吾乃位極人臣,受國恩如同泰山。只因國事艱難,使我不敢擅離此地”。即刻忙傳令點鼓聚將。

其間看似波瀾不驚的文字記述裡,卻潛藏著一樁耐人尋味的故事,這裡不妨拆解來看。

按理講,西岐方接連挫敗商湯圍剿,已呈燎原之勢,聞太師理應親自出馬,方有可能撲殺叛亂。但由於“國事艱難”,故不敢擅離帝國中樞。

"

文:白馬晉一

《封神演義》第三十九回,姜子牙仰仗著崑崙山玉虛宮吹起的“黑哨”,堅挺地抵禦了遊魂關主將張桂芳同九龍島四聖的聯合軍力,並“反越位”成功,將圍剿部隊漂亮反殺。不用說,戰敗的消息傳到了坐鎮朝歌的聞太師一方。

且看原著描述,“聞太師拆開一看,拍案大呼曰,道兄(九龍島四聖)死於非命,吾乃位極人臣,受國恩如同泰山。只因國事艱難,使我不敢擅離此地”。即刻忙傳令點鼓聚將。

其間看似波瀾不驚的文字記述裡,卻潛藏著一樁耐人尋味的故事,這裡不妨拆解來看。

按理講,西岐方接連挫敗商湯圍剿,已呈燎原之勢,聞太師理應親自出馬,方有可能撲殺叛亂。但由於“國事艱難”,故不敢擅離帝國中樞。

聞太師最痛恨的兩個人?作惡不亞蘇妲己,最後遭元始天尊門人誅殺

又何來國事艱難?

原來,商湯帝國邊境烽煙四起,不光西岐一方麻煩不斷,東、南面諸侯國亦因先王遭無理誅殺,一直滋事尋戈。而聞太師不便擅離,正因來自東南方向軍事壓迫。

在這樣前提下,朝歌又需點將能人前往,也就是“點鼓聚將”。但結果卻令人大跌眼鏡,聞太師點將之人,竟是左軍上將軍魯雄。

這魯雄何許人也?乃蒼髯皓首一老將。其武力平平,亦無奇門之術,身懷的只有一顆赤膽忠心。但行軍打仗,僅憑一顆忠心,遠遠是不夠的。

可以肯定,魯雄自告奮勇,前往西岐城剿敵,聞太師起初是不太同意的。原因很簡單,張桂芳以及九龍島四聖身懷異術,尚且不是姜子牙對手,派遣魯雄這樣一位無武藝、無法術、無年齡優勢的“三無人員”掛帥,無疑是以卵擊石,幾無勝算可能。但有意思的是,太師轉念一想,忽然又同意了。

難道聞太師要的,是要再打一場敗仗?這正是耐人尋味之處。

"

文:白馬晉一

《封神演義》第三十九回,姜子牙仰仗著崑崙山玉虛宮吹起的“黑哨”,堅挺地抵禦了遊魂關主將張桂芳同九龍島四聖的聯合軍力,並“反越位”成功,將圍剿部隊漂亮反殺。不用說,戰敗的消息傳到了坐鎮朝歌的聞太師一方。

且看原著描述,“聞太師拆開一看,拍案大呼曰,道兄(九龍島四聖)死於非命,吾乃位極人臣,受國恩如同泰山。只因國事艱難,使我不敢擅離此地”。即刻忙傳令點鼓聚將。

其間看似波瀾不驚的文字記述裡,卻潛藏著一樁耐人尋味的故事,這裡不妨拆解來看。

按理講,西岐方接連挫敗商湯圍剿,已呈燎原之勢,聞太師理應親自出馬,方有可能撲殺叛亂。但由於“國事艱難”,故不敢擅離帝國中樞。

聞太師最痛恨的兩個人?作惡不亞蘇妲己,最後遭元始天尊門人誅殺

又何來國事艱難?

原來,商湯帝國邊境烽煙四起,不光西岐一方麻煩不斷,東、南面諸侯國亦因先王遭無理誅殺,一直滋事尋戈。而聞太師不便擅離,正因來自東南方向軍事壓迫。

在這樣前提下,朝歌又需點將能人前往,也就是“點鼓聚將”。但結果卻令人大跌眼鏡,聞太師點將之人,竟是左軍上將軍魯雄。

這魯雄何許人也?乃蒼髯皓首一老將。其武力平平,亦無奇門之術,身懷的只有一顆赤膽忠心。但行軍打仗,僅憑一顆忠心,遠遠是不夠的。

可以肯定,魯雄自告奮勇,前往西岐城剿敵,聞太師起初是不太同意的。原因很簡單,張桂芳以及九龍島四聖身懷異術,尚且不是姜子牙對手,派遣魯雄這樣一位無武藝、無法術、無年齡優勢的“三無人員”掛帥,無疑是以卵擊石,幾無勝算可能。但有意思的是,太師轉念一想,忽然又同意了。

難道聞太師要的,是要再打一場敗仗?這正是耐人尋味之處。

聞太師最痛恨的兩個人?作惡不亞蘇妲己,最後遭元始天尊門人誅殺

只見太師高戰點將臺,祭出令牌,命費仲、尤渾為參軍,協同魯雄圍城。原來,費仲、尤渾乃商湯臭名昭著的佞臣,最擅長的便是欺下瞞上,朝堂被他們搞得一團糟,危害不亞於蘇妲己,群官見之切齒。當年,聞太師曾就帝國所面臨的困境,向紂王呈書十策,其中一條便是“斬費仲、尤渾,快人心以警不肖”,但此二人呢,拍馬屁很有功夫,深得領導歡心,紂王竟將議題擋了下來。太師礙於紂王顏面,不便將事態搞得太僵,於是不再堅持。

此番點將,指名道姓要費仲、尤渾協同,太師用意早已瞭然,即要“借刀殺人”。

費仲、尤渾何等精細之人,又怎會不曉太師劍鋒之意,便本能地開始一番掙扎。且看原著描述,“費、尤聽罷,魂魄潛消,忙稟道,太師在上,職任文宮,不諸武事,恐誤國家重務”,太師早有對策,只見他微微一笑,對曰,“二位有隨機應變之才,通達時務之智;可以參贊軍機,以襄魯將軍不違,總是為朝廷出力,況如今國事艱難,當得輔君為國,豈可彼此推諉?”

"

文:白馬晉一

《封神演義》第三十九回,姜子牙仰仗著崑崙山玉虛宮吹起的“黑哨”,堅挺地抵禦了遊魂關主將張桂芳同九龍島四聖的聯合軍力,並“反越位”成功,將圍剿部隊漂亮反殺。不用說,戰敗的消息傳到了坐鎮朝歌的聞太師一方。

且看原著描述,“聞太師拆開一看,拍案大呼曰,道兄(九龍島四聖)死於非命,吾乃位極人臣,受國恩如同泰山。只因國事艱難,使我不敢擅離此地”。即刻忙傳令點鼓聚將。

其間看似波瀾不驚的文字記述裡,卻潛藏著一樁耐人尋味的故事,這裡不妨拆解來看。

按理講,西岐方接連挫敗商湯圍剿,已呈燎原之勢,聞太師理應親自出馬,方有可能撲殺叛亂。但由於“國事艱難”,故不敢擅離帝國中樞。

聞太師最痛恨的兩個人?作惡不亞蘇妲己,最後遭元始天尊門人誅殺

又何來國事艱難?

原來,商湯帝國邊境烽煙四起,不光西岐一方麻煩不斷,東、南面諸侯國亦因先王遭無理誅殺,一直滋事尋戈。而聞太師不便擅離,正因來自東南方向軍事壓迫。

在這樣前提下,朝歌又需點將能人前往,也就是“點鼓聚將”。但結果卻令人大跌眼鏡,聞太師點將之人,竟是左軍上將軍魯雄。

這魯雄何許人也?乃蒼髯皓首一老將。其武力平平,亦無奇門之術,身懷的只有一顆赤膽忠心。但行軍打仗,僅憑一顆忠心,遠遠是不夠的。

可以肯定,魯雄自告奮勇,前往西岐城剿敵,聞太師起初是不太同意的。原因很簡單,張桂芳以及九龍島四聖身懷異術,尚且不是姜子牙對手,派遣魯雄這樣一位無武藝、無法術、無年齡優勢的“三無人員”掛帥,無疑是以卵擊石,幾無勝算可能。但有意思的是,太師轉念一想,忽然又同意了。

難道聞太師要的,是要再打一場敗仗?這正是耐人尋味之處。

聞太師最痛恨的兩個人?作惡不亞蘇妲己,最後遭元始天尊門人誅殺

只見太師高戰點將臺,祭出令牌,命費仲、尤渾為參軍,協同魯雄圍城。原來,費仲、尤渾乃商湯臭名昭著的佞臣,最擅長的便是欺下瞞上,朝堂被他們搞得一團糟,危害不亞於蘇妲己,群官見之切齒。當年,聞太師曾就帝國所面臨的困境,向紂王呈書十策,其中一條便是“斬費仲、尤渾,快人心以警不肖”,但此二人呢,拍馬屁很有功夫,深得領導歡心,紂王竟將議題擋了下來。太師礙於紂王顏面,不便將事態搞得太僵,於是不再堅持。

此番點將,指名道姓要費仲、尤渾協同,太師用意早已瞭然,即要“借刀殺人”。

費仲、尤渾何等精細之人,又怎會不曉太師劍鋒之意,便本能地開始一番掙扎。且看原著描述,“費、尤聽罷,魂魄潛消,忙稟道,太師在上,職任文宮,不諸武事,恐誤國家重務”,太師早有對策,只見他微微一笑,對曰,“二位有隨機應變之才,通達時務之智;可以參贊軍機,以襄魯將軍不違,總是為朝廷出力,況如今國事艱難,當得輔君為國,豈可彼此推諉?”

聞太師最痛恨的兩個人?作惡不亞蘇妲己,最後遭元始天尊門人誅殺

不得不說,太師這套組合拳打得相當精彩。先來恭維一聲“二位骨骼清奇,有行軍打仗之才”,再來一句“朝廷利益高於一切,怎可輕易推諉”,費仲、尤渾即是巧舌如簧,此時也啞口無言了。情知太師殺意已決,此番前去凶多吉少,他們也只能趕鴨子上架,打落牙齒往肚裡吞了。

果如太師所料,這支由魯雄、費仲、尤渾組成的雜牌軍,不久便成了姜子牙立威的練兵靶子,幾近全軍覆沒。費仲、尤渾兵敗受俘,身首異處,這自然是大快人心的事,只可惜了那位忠君恤國的魯雄老將軍,傻傻地赴一場有去無回的殺局,成了此次征伐的陪葬品。應該說,聞太師此番“攘外必先安內”的佈局,從結果打量,無疑是相當成功的,國之佞臣借姜子牙手繩之以法,兩顆禍國殃民的爛釘子被拔掉了。但從此次事件裡,又可見政治鬥爭的殘酷性,即便初衷向好,往往也存在犧牲無辜的可能,譬如魯老將軍以及一大波隨軍人員,無疑便是內定的炮灰人選。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