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名門望族、顯第世家頗多,然彪炳《辭海》為名人世家者,僅江西修水(古稱義寧)陳寶箴一族。

國學大師吳宓曾撰文稱讚義寧陳氏:“一家三世,為中國近世模範人

家……父子秉清純之門風,學問識解,惟取其上,所謂文化貴族。”

清末湖南巡撫陳寶箴、同光體詩代表人物陳三立、畫家陳衡恪、史學大師陳寅恪和“中國植物園之父”陳封懷,這五個人,就是著名的“陳門五傑”。

義寧陳氏四代五傑的百年傳奇,燭照出中國近代文化人命運的縮影……

一門五傑:這才是中國真正的文化貴族

義寧陳氏

在廣納中華文化之精粹的新編《辭海》中,陳門五傑的陳寶箴、陳三立、陳衡恪和陳寅恪祖孫4人,同時享受到了“分立條目”的待遇——

陳寶箴(1831-1900):晚清湖南新政的領軍人物,湖南巡撫;

陳三立(1853-1937):陳寶箴之子,清末“維新四公子”之一,詩人;

陳衡恪(1876-1923年):陳三立之子,詩書篆刻俱佳;

陳寅恪(1890-1969):陳三立之子,清華國學院著名的“四大導師”之一,被譽為“教授中的教授”、“三百年來僅此一人”。

陳封懷(1900-1993):陳衡恪之子,“中國植物園之父”。

這五位閃耀中華的人物,祖孫四代,一脈相承,身上流淌著同樣一份熱血和情懷:他們譜寫了一段聲名顯赫的家族歷史,一段四代精英的輝煌傳奇,一份可歌可泣的家國情懷。

一門五傑:這才是中國真正的文化貴族


義寧陳門五傑:陳寶箴、陳三立、陳寅恪、陳師曾、陳封懷

陳寶箴:不為一己謀私利,但為萬世開太平

古有“吳頭楚尾,粵戶閩庭”之說,

講的便是贛鄱大地——江西。

一門五傑:這才是中國真正的文化貴族


陳寶箴祖籍江西。

1852年的鄉試,

21歲的陳寶箴中了舉人,

並深受兩湖總督曾國藩的賞識。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沖天大火,

陳寶箴在一家茶樓

親眼看到濃煙從西北冒出後

失聲痛哭。

他放棄科場,投身軍旅,

後官至湖南巡撫。

陳寶箴任湖南巡撫時期,

以富國強民為己任,

建樹頗多。

湖南新興事業蔚然而起,

成為全國最有生氣的省份。

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

陳寶箴悲憤交加,

長嘆:“無以為國矣!”

他不畏強權,屢為國事上疏,

又大力推行新法。

1898年,慈禧太后發動政變,

骨幹陳寶箴遭到懲處:

即行革職,永不敘用。

後陳寶箴被賜自縊,

他死前心若寒冰地留下遺囑:

“陳氏後代當做到六字,

不治產,不問政。”

因此,陳寶箴之後,

陳家再也沒有涉足宦海。

不為一己謀私利,但為萬世開太平

陳寶箴的民族大義精神,

深深影響了兒子陳三立。

陳三立:處世先立身,做事先做人

一門五傑:這才是中國真正的文化貴族


陳三立,號散原,“維新四公子”之一,

在詩賦方面造詣甚高,

是近代同光體詩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有“中國最後一位傳統詩人”之譽。

在陳寶箴主持各項維新舉措時,

陳三立遂侍左右,得其父言傳身教。

1882年,

禮部侍郎陳寶琛主持了一場鄉試,

批閱時,一份考卷引起了他的注意。

這份考卷不以時下最流行的文體作答,

而以散文體寫就妙文,

洋洋灑灑,一氣呵成。

陳寶琛讀完大加讚賞。

破例將其錄為舉人,

這名考生就是陳三立。

一門五傑:這才是中國真正的文化貴族


散原先生像,齊白石作

1889年,陳三立中進士,

同父親陳寶箴一起在朝為官,

為維新運動四處奔走疾呼。

1898年戊戌政變後,

陳三立因“招引奸邪”之罪被革職,

返回江西。

此後,政途之上再無陳三立,

而文壇上冉冉升起一顆新星。

一門五傑:這才是中國真正的文化貴族


陳三立書法

陳三立也將自己對國家的一片赤誠,

轉化為對後代教育的嘔心瀝血。

1903年,陳三立辦了一所家學,

為了供課堂之用,

陳三立果斷決定:

“將我的住宅讓出辦學。

他更以遠大的眼光聘請了外國教師,

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還廢除"八股文"和跪拜禮節,

禁止死背課文及體罰學生,

大開創新式學校的先例。

一門五傑:這才是中國真正的文化貴族


曾有幾位學生問陳三立

怎樣才能寫好詩?

散原老撒下一片陽光:

“你們青年人,目前的任務是怎樣做人。”

處世先立身,做事先做人。

1937年"盧溝橋事變",

戰火波及北平、天津,

眾人紛紛攜家逃離,

而陳三立卻說道:“我決不逃難!”

當時日軍氣焰囂張,

有人就說中國必敗,

陳三立聽說後怒斥:

“中國人豈狗彘耶?

豈貼耳俯首,任人宰割?”

當時,陳三立的好友鄭孝胥投靠日本,

輔佐溥儀建立偽滿政權,

陳三立痛罵鄭“背叛中華,圖功利”,

當即與之斷交。

後來,北平、天津相繼淪陷。

日軍欲招納陳三立,

百般遊說,皆不應許。

偵探日伺其門,

陳三立大怒,

呼傭人拿掃帚將其逐出。

從此絕食五日,憂憤而死,

享年85歲。

陳衡恪:文人作畫,第一人品,第二學問

一門五傑:這才是中國真正的文化貴族


陳衡恪

陳衡恪,字師曾,號槐堂,

又號朽道人,

是民國初年天才橫溢的畫家,

美術家,藝術教育家。

一門五傑:這才是中國真正的文化貴族


陳衡恪繪畫

6歲那年,陳衡恪隨祖父乘轎遊西湖,

見湖面荷花盛開,

小小的陳衡恪竟不知不覺在轎板上

用手指畫荷花。

回家後,

陳寶箴給了陳衡恪筆墨紙硯,

讓懵懂的陳衡恪學習畫畫,

陳衡恪和繪畫的緣分就從這時開始。

民國初年,

北京金石書畫之風大盛,

陳衡恪的花鳥畫脫穎而出,

他的畫作取百家之長而別具一格:

畫蘭花,筆下的蘭花彷彿在風中搖曳;

畫竹子,幹亭亭而葉瀟瀟;

如見其動,如聞其聲;

畫山水,不學時流而另闢蹊徑。

一門五傑:這才是中國真正的文化貴族


陳衡恪繪畫

陳衡恪秉承陳三立之風,

認為畫畫與做人是分不開的。

文人畫之要素:

“第一人品,第二學問

第三才情,第四思想,

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陳衡恪的人格也深刻影響了他的兒子——

中國植物園創始人之一陳封懷。

陳封懷:我的根在中國

一門五傑:這才是中國真正的文化貴族


陳封懷

陳封懷在金陵大學就讀農科時,

就對植物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933年的中國雖有新建的植物園,

卻沒有一座中國人自己創辦的、

供植物研究的植物園。

當時,

植物學家胡先驌決心要辦像樣的植物園,

陳封懷當即參與尋覓植物園園址,

後決定在廬山建立森林植物園。

植物園創辦初期,

年輕的陳封懷騎著一匹小毛驢,

連續幾年,

無論颳風下雨、冰雪嚴寒,

足跡踏遍了廬山的每一條溝谷、

每一片山坡,

對廬山上的各種植物瞭如指掌。

不久,

陳封懷又考入英國愛丁堡皇家植物學院,

專攻園藝學和報春花分類學。

兩年後,

他謝絕了英國導師的盛情挽留,

毅然返回了廬山。

他對自己的導師說:

“報春花的故鄉在中國,

我的根,也在中國。”

回來的時候,

他捨棄了自己所有的行李,

卻帶回了六百多種植物標本。

一門五傑:這才是中國真正的文化貴族


1948年秋,

蔣介石想裝飾和宋美齡的廬山別墅——

“美廬”。

底下的官員為討好蔣介石、宋美齡,

派了四個人到廬山植物園挖掘紅楓。

時任植物園主任的陳封懷挺身而出,

義正言辭地說:

“紅楓不能挖,樹木是植物園的,

我有責任保護!”

挖紅楓的人見陳封懷堅定不屈,

只好訕訕而退。

陳寅恪:貫通中西,一代史學大師

“陳門五傑”享譽中華,

而其中最為出名的便是陳寅恪。

一門五傑:這才是中國真正的文化貴族


陳寅恪

得祖父陳寶箴、

父親陳三立兩代人的文學積澱,

得長兄陳衡恪以身作則樹立榜樣,

陳寅恪厚積薄發,

成為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集歷史學家、

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

於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

我國著名古典研究專家傅斯年這樣說:

陳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一門五傑:這才是中國真正的文化貴族


1925年,

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迎來了四位導師,

前三位學者無一不是文壇翹楚:

開創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國維;

戊戌變法核心人物、著述等身的梁啟超;

才學過人、著名語言學家趙元任,

而最後一位讓人大跌眼鏡,

無學位,無著作、無文憑的陳寅恪。

眾人不禁議論紛紛:

“他教得了我們嗎?”

梁啟超笑笑,一語驚詫旁人:

“陳先生的學問勝過我。”

一門五傑:這才是中國真正的文化貴族


陳寅恪題畫詩行草橫卷

終於,陳寅恪的身影出現在清華園裡,

沒多久,他就成了轟動清華的人物。

據學生講:

“陳先生課堂上講授的學問貫通中西。”

“陳先生講課時七八種語言信手拈來。”

“陳先生講歷史,引詩舉史,

從《連昌宮詞》,

到《琵琶行》《長恨歌》,

皆信口道出,

就連文字出處都說的一字不差!”

陳寅恪有一套著名的講課規定:

“四不講:

前人講過的,我不講;

近人講過的,我不講;

外國人講過的,我不講;

我自己過去講過的,也不講;

我現在只講未曾有人講過的。”

後來凡是陳寅恪的課,皆學生雲集,

甚至許多名教授也來聽他的課:

研究院主任吳宓風雨無阻、堂堂必到;

每當陳寅恪講思想史,

在教室的角落裡

總能看到哲學專家馮友蘭的身影。

一門五傑:這才是中國真正的文化貴族


陳丹青畫作,從左往右:趙元任、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吳宓

在清華校園裡,不論是學生還是教授,

凡是文史方面有疑難問題,

都可以向陳寅恪請教,

而且一定能得到滿意的答覆。

大家稱他為“活字典”“活辭書”,

在師生中享有“蓋世奇才”的美譽。

吳宓曾不無感慨地說道:

“閤中西新舊各種學問而統論之,

吾必以寅恪為全中國最博學之人,

寅恪雖系吾友而實吾師。”

又因陳寅恪身出名門而學識過人,

被稱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盛名之下,

陳寅恪始終樸素厚實,謙和自信,

真誠而不偽飾,人稱學者本色。

1932年,清華大學舉行新生入學考試,

陳寅恪出了一篇國文試題——

作文《夢遊清華園記》,

另一題為“對對子”,

上聯是“孫行者”。

結果“對對子”這一題,

一半以上考生交了白卷。

對出“胡適之”而獲滿分的考生,

僅周祖謨(北京大學教授)一人。

其餘答“祖沖之”,

“王引之”之類也尚可成對,

凡答“唐三藏”“豬八戒”

“沙和尚”等都不及格。

當時正是白話文運動蓬勃發展之時,

因此有人在報上批評清華大學食古不化,

不應出怪題“對對子”考學生。

陳寅恪有理有據地提出四條理由:

測試考生能否區分虛字和實字及其應用;

測試考生能否區分平仄聲;

測試考生讀書之多少及語藏之貧富;

考察考生思想條理。

這番解釋一經發表,

“對對子風波”即告平息,

陳寅恪的威望可見一斑。

1941年,

太平洋戰爭爆發。

日本當局為了維持統治,

特意派人持日金四十萬元,

委任陳寅恪辦東方文學院,

陳寅恪堅決拒絕。

第二年,日方仍不死心,

請陳寅恪到已被日軍侵佔的上海授課,

面對金錢和威脅,

陳寅恪始終不為所動。

一門五傑:這才是中國真正的文化貴族


陳寅恪在中大

不幸的是,陳寅恪患上目疾,

醫生下了雙目失明已成定局的診斷書,

這對於一個執筆之人而言,

不亞於晴天霹靂。

而陳寅恪卻在這樣的情況下,

由助手幫助,

寫成了80餘萬言的《柳如是別傳》,

步步卓絕,字字啼血!

一門五傑:這才是中國真正的文化貴族


助手黃萱曾感慨說:

“寅師以失明的晚年,

不憚辛苦、經之營之,

鈞稽沉隱,

以成此稿(即《柳如是別傳》)。

其堅毅之精神,

真有驚天地、泣鬼神的氣概。”

一門五傑:這才是中國真正的文化貴族


1929年6月3日,在王國維紀念碑銘中,

陳寅恪首先提出: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為追求的學術精神與價值取向。

這是一種極純極高的境界,

而先生恪守終生。

他的學問、他的獨立、

他的氣度、他的堅毅、他的認真,

當之無愧是民國文壇上那顆最耀眼的星。

義寧陳氏家風流芳

一門五傑:這才是中國真正的文化貴族


義寧陳氏五傑廣場

義寧陳氏在短短几十年間,

衍生出“陳門五傑”這樣的人物,

究其緣由,

其實是家族門風的百年積澱。

陳寅恪先生曾說:

“士族之特點既在其門風之優美。”

“家世信仰之至深且固。”

陳氏先祖陳騰遠奉行

“重信義、輕財賄”,

教育子孫要“立仁德之志,

操君子之節”。

朱德裳在《三十年聞見錄》中讚歎:

“吾閱世數十年,

所不愧清風亮節者,

義寧陳氏足以當之。”

陳門子弟用他們堅毅的一生書寫的:

是剛直耿介的君子之風,

是捨我其誰的英雄氣魄,

是保境為國的民族大義,

是俯仰無愧於天地,

行止無愧於人心的赤誠精神!

義寧陳氏,山高水長。


關注徐老遊

跟著老徐看世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