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條路走不通,也許你該換另一條路

如果一條路走不通,也許你該換另一條路

我選擇人跡更少的一條

弗洛斯特在他著名的詩歌《林中路》中留下一聲嘆息道:林中路分為兩條,走上其中一條,另一條留給下次,可是再也沒有下次了。

但是,在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道路上,有時會遇到另一種情形,明明一條路走的人很多,但是因為某種不可控的因素,道路變得不再通暢,即使你一味堅持下去,也未見得能夠到達人生的彼岸。

不妨,換另一條路走走,或許會走出另一個柳暗花明。

上中學時,我的語文老師常常會出一些很奇怪的作文題目,每次你都必須絞盡腦汁才能寫一篇可以稱作“範文”的作文,所謂“範文”,其實並不見得寫得多好,或者僅有一、兩點可圈可點之處,便被老師拿來做下節語文課的作文講評了,所以,每次寫完作文後,我最期待的就是老師的作文講評課了。哈哈。

寫作文時,每次,我都是把自己關在房間裡,面前放一張白紙,紙上寫著作文題目,我就訂著它看,有時會盯上整整一個下午。後來,我就另外再拿一張白紙,隨手在白紙上亂寫亂劃,基本上都是在腦海裡一閃而過的想法,意象和片段,然後添添補補就成了一篇作文了,居然還會被老師當做“範文”,我想這應該是因為老師對我格外偏愛吧。

後來,也有左思右想,前劃後劃也寫不出來的時候,偶然和小夥伴們刻個模子,玩個“踢球電報”(小時候的遊戲),就突然觸發了“寫作”的靈感。以至於許多年後的今天,我常常會在“碼字”的中途偶爾到院子裡蕩個鞦韆或拔個草。

當然,這只是換一條路走走的小例子。

好了,現在讓我們書歸正傳。


如果一條路走不通,也許你該換另一條路

每一步都寫滿勇敢、堅持和夢想


一個美國朋友給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2011年的美國當時正處在上一輪的經濟危機之中,一個在美國留學紐約州立大學碩士研究生的中國學生小W畢業了,按照最初的設想,就是留在美國。但是當時的美國失業人口很多,中國留學生更是很難找到工作。小W在嘗試了幾次校園應聘失敗之後,選擇回國。但是,在回國之前,他決定完成一個壯舉:徒步穿越美國。

空曠荒蕪的66號公路,迎著夕陽穿過麥田,孤身一人行走,這像極了美國電影《阿甘正傳》裡的鏡頭,配上小W三個月未剪的鬍鬚,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是《阿甘正傳》在拍續集。就是這位中國的“阿甘”從紐約出發,歷時89天,徒步3000多英里,行經13個州,成功橫穿了美國大陸。

艱難可想而知,高溫,高原反應,迷路,生病,用玩具槍嚇退過熊,磨壞四雙鞋,蛻掉幾層皮……從紐約的自由女神像到加州洛杉磯的威尼斯海灘的終點,每一步都寫滿勇敢、堅持和夢想。

很多世界級的報刊都報道了中國留學小W的壯舉。

但令人驚奇的是,他在回到紐約後收到好幾個美國公司的錄用offer。

如果一條路走不通,也許你該換另一條路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很喜歡中國唐代王維的《終南別業》裡的2句詩:

行到水窮後,坐看雲起時。

生命的奇妙莫過於此。

也很喜歡另一句名言:

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的時候,卻為你打開了另一扇窗。

無疑,那個中國留學生小 W是找到了那扇窗子的人。保爾·柯察金也是找到了那扇窗子的人。保爾在全身癱瘓,雙目失明後,勇敢的走上藝術創作之路,寫出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偉大的作品成為我們那代人崇尚和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

弗洛斯特在《林中路》的最後這樣寫道:

一片樹林裡分出兩條路——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我想說的是:

如果一條路走不通,也許你該換另一條路。


(本文是@青檸的院子原創首發,喜歡可以加“關注”,會持續更新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