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索姆河戰役打響之後,坦克作為一種新興的戰爭機器走上了戰爭舞臺。第一戰坦克可是風光無限,對面的德軍幾乎沒有直瞄火炮。步兵跟著坦克迅速拿下了預定地點。一輛坦克甚至直接俘虜了三百多個目瞪口呆的德軍士兵。坦克這一新興"物種"的出現,也間接地催生了多種"產業鏈"。

"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索姆河戰役打響之後,坦克作為一種新興的戰爭機器走上了戰爭舞臺。第一戰坦克可是風光無限,對面的德軍幾乎沒有直瞄火炮。步兵跟著坦克迅速拿下了預定地點。一輛坦克甚至直接俘虜了三百多個目瞪口呆的德軍士兵。坦克這一新興"物種"的出現,也間接地催生了多種"產業鏈"。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最直接的就是反坦克武器的出現,同樣是在一戰期間,價格更為低廉也更為有效的反坦克槍出現了。其實最初德國只是給步兵配備了Patrone SmK Kurz 7.92mm彈,這款槍彈可以在100米的距離內擊穿"大遊民"坦克的側面裝甲,因此也被用於反坦克。當然,德軍對其並不滿意,在1918年又研製了毛瑟M1918反坦克步槍。

"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索姆河戰役打響之後,坦克作為一種新興的戰爭機器走上了戰爭舞臺。第一戰坦克可是風光無限,對面的德軍幾乎沒有直瞄火炮。步兵跟著坦克迅速拿下了預定地點。一輛坦克甚至直接俘虜了三百多個目瞪口呆的德軍士兵。坦克這一新興"物種"的出現,也間接地催生了多種"產業鏈"。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最直接的就是反坦克武器的出現,同樣是在一戰期間,價格更為低廉也更為有效的反坦克槍出現了。其實最初德國只是給步兵配備了Patrone SmK Kurz 7.92mm彈,這款槍彈可以在100米的距離內擊穿"大遊民"坦克的側面裝甲,因此也被用於反坦克。當然,德軍對其並不滿意,在1918年又研製了毛瑟M1918反坦克步槍。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不過這把反坦克槍,實在是太過於"硬核"了......完全就是一把放大版的毛瑟步槍,槍身完全是傳統的木頭,根本沒有什麼降低後坐力的措施。帶腳架全重達到驚人的41磅,約合18千克。射手除了攜帶該反坦克槍以外,還要攜帶12發子彈。副射手會攜帶2個20發彈藥袋和1個72發彈藥箱,整個反坦克小組可以攜帶124發反坦克彈。結果德國軍方發現這款槍對於射手來說太殘忍了:抵左肩開一槍,抵右肩開一槍,然後換人,上一個射手直接去野戰醫院......

"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索姆河戰役打響之後,坦克作為一種新興的戰爭機器走上了戰爭舞臺。第一戰坦克可是風光無限,對面的德軍幾乎沒有直瞄火炮。步兵跟著坦克迅速拿下了預定地點。一輛坦克甚至直接俘虜了三百多個目瞪口呆的德軍士兵。坦克這一新興"物種"的出現,也間接地催生了多種"產業鏈"。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最直接的就是反坦克武器的出現,同樣是在一戰期間,價格更為低廉也更為有效的反坦克槍出現了。其實最初德國只是給步兵配備了Patrone SmK Kurz 7.92mm彈,這款槍彈可以在100米的距離內擊穿"大遊民"坦克的側面裝甲,因此也被用於反坦克。當然,德軍對其並不滿意,在1918年又研製了毛瑟M1918反坦克步槍。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不過這把反坦克槍,實在是太過於"硬核"了......完全就是一把放大版的毛瑟步槍,槍身完全是傳統的木頭,根本沒有什麼降低後坐力的措施。帶腳架全重達到驚人的41磅,約合18千克。射手除了攜帶該反坦克槍以外,還要攜帶12發子彈。副射手會攜帶2個20發彈藥袋和1個72發彈藥箱,整個反坦克小組可以攜帶124發反坦克彈。結果德國軍方發現這款槍對於射手來說太殘忍了:抵左肩開一槍,抵右肩開一槍,然後換人,上一個射手直接去野戰醫院......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隨著坦克的發展,反坦克槍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小,只能緩慢地發展。更為有效的反坦克炮出現了。最初的反坦克炮,是按照部隊的單位來劃分的。以美軍為例,連級反坦克炮口徑為37mm,重量在500公斤以下,士兵可以人力拖曳。營一級反坦克炮口徑為57mm,團一級則為75mm。

蘇軍營、連一級的反坦克炮多為45mm、57mm,此外還有85mm反坦克炮等等。德軍連一級在二戰前期普遍裝備Pak37 37mm反坦克炮,營一級會裝備75mm Pak40反坦克炮。但是德軍師一級指揮人員會把用於防空的8門大部分88mm高炮用於反坦克,這就是另一個故事了。為了能夠應對越來越多的重裝甲目標,還陸續研發了Pak43/41 88mm反坦克炮。

"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索姆河戰役打響之後,坦克作為一種新興的戰爭機器走上了戰爭舞臺。第一戰坦克可是風光無限,對面的德軍幾乎沒有直瞄火炮。步兵跟著坦克迅速拿下了預定地點。一輛坦克甚至直接俘虜了三百多個目瞪口呆的德軍士兵。坦克這一新興"物種"的出現,也間接地催生了多種"產業鏈"。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最直接的就是反坦克武器的出現,同樣是在一戰期間,價格更為低廉也更為有效的反坦克槍出現了。其實最初德國只是給步兵配備了Patrone SmK Kurz 7.92mm彈,這款槍彈可以在100米的距離內擊穿"大遊民"坦克的側面裝甲,因此也被用於反坦克。當然,德軍對其並不滿意,在1918年又研製了毛瑟M1918反坦克步槍。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不過這把反坦克槍,實在是太過於"硬核"了......完全就是一把放大版的毛瑟步槍,槍身完全是傳統的木頭,根本沒有什麼降低後坐力的措施。帶腳架全重達到驚人的41磅,約合18千克。射手除了攜帶該反坦克槍以外,還要攜帶12發子彈。副射手會攜帶2個20發彈藥袋和1個72發彈藥箱,整個反坦克小組可以攜帶124發反坦克彈。結果德國軍方發現這款槍對於射手來說太殘忍了:抵左肩開一槍,抵右肩開一槍,然後換人,上一個射手直接去野戰醫院......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隨著坦克的發展,反坦克槍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小,只能緩慢地發展。更為有效的反坦克炮出現了。最初的反坦克炮,是按照部隊的單位來劃分的。以美軍為例,連級反坦克炮口徑為37mm,重量在500公斤以下,士兵可以人力拖曳。營一級反坦克炮口徑為57mm,團一級則為75mm。

蘇軍營、連一級的反坦克炮多為45mm、57mm,此外還有85mm反坦克炮等等。德軍連一級在二戰前期普遍裝備Pak37 37mm反坦克炮,營一級會裝備75mm Pak40反坦克炮。但是德軍師一級指揮人員會把用於防空的8門大部分88mm高炮用於反坦克,這就是另一個故事了。為了能夠應對越來越多的重裝甲目標,還陸續研發了Pak43/41 88mm反坦克炮。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反坦克炮的優勢,對於當時的步兵來說還是蠻受用的。連一級裝備的50mm以下的反坦克炮,重量不過1噸。炮彈就跟手臂差不多粗細,一箱裝是十多發炮彈。即便攜帶一整個炮彈基數(500發到1000發之間),一輛卡車就能搞定。

除了打坦克以外,這類口徑的反坦克炮在設計之初就配備了用於攻擊碉堡、步兵的高爆彈。由於體積不大,就連帶窗戶的房子,經過簡單加固一下都能成為發射陣地。在當時,把裝甲車輛投入到巷戰的指揮官恐怕少之又少,只要部署得當,一個連在物資彈藥充足的情況下可以堅守一個城鎮數天甚至一週。

"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索姆河戰役打響之後,坦克作為一種新興的戰爭機器走上了戰爭舞臺。第一戰坦克可是風光無限,對面的德軍幾乎沒有直瞄火炮。步兵跟著坦克迅速拿下了預定地點。一輛坦克甚至直接俘虜了三百多個目瞪口呆的德軍士兵。坦克這一新興"物種"的出現,也間接地催生了多種"產業鏈"。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最直接的就是反坦克武器的出現,同樣是在一戰期間,價格更為低廉也更為有效的反坦克槍出現了。其實最初德國只是給步兵配備了Patrone SmK Kurz 7.92mm彈,這款槍彈可以在100米的距離內擊穿"大遊民"坦克的側面裝甲,因此也被用於反坦克。當然,德軍對其並不滿意,在1918年又研製了毛瑟M1918反坦克步槍。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不過這把反坦克槍,實在是太過於"硬核"了......完全就是一把放大版的毛瑟步槍,槍身完全是傳統的木頭,根本沒有什麼降低後坐力的措施。帶腳架全重達到驚人的41磅,約合18千克。射手除了攜帶該反坦克槍以外,還要攜帶12發子彈。副射手會攜帶2個20發彈藥袋和1個72發彈藥箱,整個反坦克小組可以攜帶124發反坦克彈。結果德國軍方發現這款槍對於射手來說太殘忍了:抵左肩開一槍,抵右肩開一槍,然後換人,上一個射手直接去野戰醫院......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隨著坦克的發展,反坦克槍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小,只能緩慢地發展。更為有效的反坦克炮出現了。最初的反坦克炮,是按照部隊的單位來劃分的。以美軍為例,連級反坦克炮口徑為37mm,重量在500公斤以下,士兵可以人力拖曳。營一級反坦克炮口徑為57mm,團一級則為75mm。

蘇軍營、連一級的反坦克炮多為45mm、57mm,此外還有85mm反坦克炮等等。德軍連一級在二戰前期普遍裝備Pak37 37mm反坦克炮,營一級會裝備75mm Pak40反坦克炮。但是德軍師一級指揮人員會把用於防空的8門大部分88mm高炮用於反坦克,這就是另一個故事了。為了能夠應對越來越多的重裝甲目標,還陸續研發了Pak43/41 88mm反坦克炮。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反坦克炮的優勢,對於當時的步兵來說還是蠻受用的。連一級裝備的50mm以下的反坦克炮,重量不過1噸。炮彈就跟手臂差不多粗細,一箱裝是十多發炮彈。即便攜帶一整個炮彈基數(500發到1000發之間),一輛卡車就能搞定。

除了打坦克以外,這類口徑的反坦克炮在設計之初就配備了用於攻擊碉堡、步兵的高爆彈。由於體積不大,就連帶窗戶的房子,經過簡單加固一下都能成為發射陣地。在當時,把裝甲車輛投入到巷戰的指揮官恐怕少之又少,只要部署得當,一個連在物資彈藥充足的情況下可以堅守一個城鎮數天甚至一週。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相比之下,反坦克在陣地戰場上幾乎成了副業。射手的培訓也很簡單,因為是直瞄火炮,並不需要學會計算彈道等。彈藥手的培訓就更加簡單了,只要學會幾件事:裝彈、挖炮陣地和炮操,乾的全是體力活。

"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索姆河戰役打響之後,坦克作為一種新興的戰爭機器走上了戰爭舞臺。第一戰坦克可是風光無限,對面的德軍幾乎沒有直瞄火炮。步兵跟著坦克迅速拿下了預定地點。一輛坦克甚至直接俘虜了三百多個目瞪口呆的德軍士兵。坦克這一新興"物種"的出現,也間接地催生了多種"產業鏈"。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最直接的就是反坦克武器的出現,同樣是在一戰期間,價格更為低廉也更為有效的反坦克槍出現了。其實最初德國只是給步兵配備了Patrone SmK Kurz 7.92mm彈,這款槍彈可以在100米的距離內擊穿"大遊民"坦克的側面裝甲,因此也被用於反坦克。當然,德軍對其並不滿意,在1918年又研製了毛瑟M1918反坦克步槍。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不過這把反坦克槍,實在是太過於"硬核"了......完全就是一把放大版的毛瑟步槍,槍身完全是傳統的木頭,根本沒有什麼降低後坐力的措施。帶腳架全重達到驚人的41磅,約合18千克。射手除了攜帶該反坦克槍以外,還要攜帶12發子彈。副射手會攜帶2個20發彈藥袋和1個72發彈藥箱,整個反坦克小組可以攜帶124發反坦克彈。結果德國軍方發現這款槍對於射手來說太殘忍了:抵左肩開一槍,抵右肩開一槍,然後換人,上一個射手直接去野戰醫院......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隨著坦克的發展,反坦克槍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小,只能緩慢地發展。更為有效的反坦克炮出現了。最初的反坦克炮,是按照部隊的單位來劃分的。以美軍為例,連級反坦克炮口徑為37mm,重量在500公斤以下,士兵可以人力拖曳。營一級反坦克炮口徑為57mm,團一級則為75mm。

蘇軍營、連一級的反坦克炮多為45mm、57mm,此外還有85mm反坦克炮等等。德軍連一級在二戰前期普遍裝備Pak37 37mm反坦克炮,營一級會裝備75mm Pak40反坦克炮。但是德軍師一級指揮人員會把用於防空的8門大部分88mm高炮用於反坦克,這就是另一個故事了。為了能夠應對越來越多的重裝甲目標,還陸續研發了Pak43/41 88mm反坦克炮。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反坦克炮的優勢,對於當時的步兵來說還是蠻受用的。連一級裝備的50mm以下的反坦克炮,重量不過1噸。炮彈就跟手臂差不多粗細,一箱裝是十多發炮彈。即便攜帶一整個炮彈基數(500發到1000發之間),一輛卡車就能搞定。

除了打坦克以外,這類口徑的反坦克炮在設計之初就配備了用於攻擊碉堡、步兵的高爆彈。由於體積不大,就連帶窗戶的房子,經過簡單加固一下都能成為發射陣地。在當時,把裝甲車輛投入到巷戰的指揮官恐怕少之又少,只要部署得當,一個連在物資彈藥充足的情況下可以堅守一個城鎮數天甚至一週。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相比之下,反坦克在陣地戰場上幾乎成了副業。射手的培訓也很簡單,因為是直瞄火炮,並不需要學會計算彈道等。彈藥手的培訓就更加簡單了,只要學會幾件事:裝彈、挖炮陣地和炮操,乾的全是體力活。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蘇聯BT-7快速坦克

這類口徑的火炮,也能經過簡單修改設計後作為坦克炮使用。這樣的設計在二戰初期也相當常見:蘇聯的BT系列快速坦克,美軍的M3/M5斯圖亞克坦克,德軍的38T坦克等等。至於比坦克裝備量更大的突擊炮,使用的幾乎全都是反坦克炮改裝而來的火炮。

即便坦克的裝甲在不斷加厚,反坦克炮的威力也在不斷提升。而且,各種更為有效的新彈藥源源不斷地出現。採用了新結構的穿甲彈,破甲彈,再到成本相對高昂但有效的"錐膛炮",或是裝藥量不斷增大的大口徑反坦克炮,坦克見了都得繞道走。

"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索姆河戰役打響之後,坦克作為一種新興的戰爭機器走上了戰爭舞臺。第一戰坦克可是風光無限,對面的德軍幾乎沒有直瞄火炮。步兵跟著坦克迅速拿下了預定地點。一輛坦克甚至直接俘虜了三百多個目瞪口呆的德軍士兵。坦克這一新興"物種"的出現,也間接地催生了多種"產業鏈"。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最直接的就是反坦克武器的出現,同樣是在一戰期間,價格更為低廉也更為有效的反坦克槍出現了。其實最初德國只是給步兵配備了Patrone SmK Kurz 7.92mm彈,這款槍彈可以在100米的距離內擊穿"大遊民"坦克的側面裝甲,因此也被用於反坦克。當然,德軍對其並不滿意,在1918年又研製了毛瑟M1918反坦克步槍。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不過這把反坦克槍,實在是太過於"硬核"了......完全就是一把放大版的毛瑟步槍,槍身完全是傳統的木頭,根本沒有什麼降低後坐力的措施。帶腳架全重達到驚人的41磅,約合18千克。射手除了攜帶該反坦克槍以外,還要攜帶12發子彈。副射手會攜帶2個20發彈藥袋和1個72發彈藥箱,整個反坦克小組可以攜帶124發反坦克彈。結果德國軍方發現這款槍對於射手來說太殘忍了:抵左肩開一槍,抵右肩開一槍,然後換人,上一個射手直接去野戰醫院......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隨著坦克的發展,反坦克槍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小,只能緩慢地發展。更為有效的反坦克炮出現了。最初的反坦克炮,是按照部隊的單位來劃分的。以美軍為例,連級反坦克炮口徑為37mm,重量在500公斤以下,士兵可以人力拖曳。營一級反坦克炮口徑為57mm,團一級則為75mm。

蘇軍營、連一級的反坦克炮多為45mm、57mm,此外還有85mm反坦克炮等等。德軍連一級在二戰前期普遍裝備Pak37 37mm反坦克炮,營一級會裝備75mm Pak40反坦克炮。但是德軍師一級指揮人員會把用於防空的8門大部分88mm高炮用於反坦克,這就是另一個故事了。為了能夠應對越來越多的重裝甲目標,還陸續研發了Pak43/41 88mm反坦克炮。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反坦克炮的優勢,對於當時的步兵來說還是蠻受用的。連一級裝備的50mm以下的反坦克炮,重量不過1噸。炮彈就跟手臂差不多粗細,一箱裝是十多發炮彈。即便攜帶一整個炮彈基數(500發到1000發之間),一輛卡車就能搞定。

除了打坦克以外,這類口徑的反坦克炮在設計之初就配備了用於攻擊碉堡、步兵的高爆彈。由於體積不大,就連帶窗戶的房子,經過簡單加固一下都能成為發射陣地。在當時,把裝甲車輛投入到巷戰的指揮官恐怕少之又少,只要部署得當,一個連在物資彈藥充足的情況下可以堅守一個城鎮數天甚至一週。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相比之下,反坦克在陣地戰場上幾乎成了副業。射手的培訓也很簡單,因為是直瞄火炮,並不需要學會計算彈道等。彈藥手的培訓就更加簡單了,只要學會幾件事:裝彈、挖炮陣地和炮操,乾的全是體力活。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蘇聯BT-7快速坦克

這類口徑的火炮,也能經過簡單修改設計後作為坦克炮使用。這樣的設計在二戰初期也相當常見:蘇聯的BT系列快速坦克,美軍的M3/M5斯圖亞克坦克,德軍的38T坦克等等。至於比坦克裝備量更大的突擊炮,使用的幾乎全都是反坦克炮改裝而來的火炮。

即便坦克的裝甲在不斷加厚,反坦克炮的威力也在不斷提升。而且,各種更為有效的新彈藥源源不斷地出現。採用了新結構的穿甲彈,破甲彈,再到成本相對高昂但有效的"錐膛炮",或是裝藥量不斷增大的大口徑反坦克炮,坦克見了都得繞道走。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當年牽引式反坦克炮大受歡迎,但也有侷限。最大的侷限就在於它的重量和它的機動性。即便37mm左右的牽引炮,重量都在500公斤左右——光靠人力根本無法拖曳這種炮長途行軍。如果有現成的彈坑、建築可供利用還好,如果需要人工挖掘炮陣地,那可得耗時數個小時。

而且,從距離陣地5米處,由人力將火炮轉入陣地,裝填,開一炮再撤出陣地需要起碼10分鐘的時間。所以在陣地戰中,除非應對炮擊、空襲或是其他特殊原因,否則反坦克炮根本不會挪窩。這對射手小組的體力是個考驗。

"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索姆河戰役打響之後,坦克作為一種新興的戰爭機器走上了戰爭舞臺。第一戰坦克可是風光無限,對面的德軍幾乎沒有直瞄火炮。步兵跟著坦克迅速拿下了預定地點。一輛坦克甚至直接俘虜了三百多個目瞪口呆的德軍士兵。坦克這一新興"物種"的出現,也間接地催生了多種"產業鏈"。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最直接的就是反坦克武器的出現,同樣是在一戰期間,價格更為低廉也更為有效的反坦克槍出現了。其實最初德國只是給步兵配備了Patrone SmK Kurz 7.92mm彈,這款槍彈可以在100米的距離內擊穿"大遊民"坦克的側面裝甲,因此也被用於反坦克。當然,德軍對其並不滿意,在1918年又研製了毛瑟M1918反坦克步槍。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不過這把反坦克槍,實在是太過於"硬核"了......完全就是一把放大版的毛瑟步槍,槍身完全是傳統的木頭,根本沒有什麼降低後坐力的措施。帶腳架全重達到驚人的41磅,約合18千克。射手除了攜帶該反坦克槍以外,還要攜帶12發子彈。副射手會攜帶2個20發彈藥袋和1個72發彈藥箱,整個反坦克小組可以攜帶124發反坦克彈。結果德國軍方發現這款槍對於射手來說太殘忍了:抵左肩開一槍,抵右肩開一槍,然後換人,上一個射手直接去野戰醫院......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隨著坦克的發展,反坦克槍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小,只能緩慢地發展。更為有效的反坦克炮出現了。最初的反坦克炮,是按照部隊的單位來劃分的。以美軍為例,連級反坦克炮口徑為37mm,重量在500公斤以下,士兵可以人力拖曳。營一級反坦克炮口徑為57mm,團一級則為75mm。

蘇軍營、連一級的反坦克炮多為45mm、57mm,此外還有85mm反坦克炮等等。德軍連一級在二戰前期普遍裝備Pak37 37mm反坦克炮,營一級會裝備75mm Pak40反坦克炮。但是德軍師一級指揮人員會把用於防空的8門大部分88mm高炮用於反坦克,這就是另一個故事了。為了能夠應對越來越多的重裝甲目標,還陸續研發了Pak43/41 88mm反坦克炮。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反坦克炮的優勢,對於當時的步兵來說還是蠻受用的。連一級裝備的50mm以下的反坦克炮,重量不過1噸。炮彈就跟手臂差不多粗細,一箱裝是十多發炮彈。即便攜帶一整個炮彈基數(500發到1000發之間),一輛卡車就能搞定。

除了打坦克以外,這類口徑的反坦克炮在設計之初就配備了用於攻擊碉堡、步兵的高爆彈。由於體積不大,就連帶窗戶的房子,經過簡單加固一下都能成為發射陣地。在當時,把裝甲車輛投入到巷戰的指揮官恐怕少之又少,只要部署得當,一個連在物資彈藥充足的情況下可以堅守一個城鎮數天甚至一週。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相比之下,反坦克在陣地戰場上幾乎成了副業。射手的培訓也很簡單,因為是直瞄火炮,並不需要學會計算彈道等。彈藥手的培訓就更加簡單了,只要學會幾件事:裝彈、挖炮陣地和炮操,乾的全是體力活。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蘇聯BT-7快速坦克

這類口徑的火炮,也能經過簡單修改設計後作為坦克炮使用。這樣的設計在二戰初期也相當常見:蘇聯的BT系列快速坦克,美軍的M3/M5斯圖亞克坦克,德軍的38T坦克等等。至於比坦克裝備量更大的突擊炮,使用的幾乎全都是反坦克炮改裝而來的火炮。

即便坦克的裝甲在不斷加厚,反坦克炮的威力也在不斷提升。而且,各種更為有效的新彈藥源源不斷地出現。採用了新結構的穿甲彈,破甲彈,再到成本相對高昂但有效的"錐膛炮",或是裝藥量不斷增大的大口徑反坦克炮,坦克見了都得繞道走。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當年牽引式反坦克炮大受歡迎,但也有侷限。最大的侷限就在於它的重量和它的機動性。即便37mm左右的牽引炮,重量都在500公斤左右——光靠人力根本無法拖曳這種炮長途行軍。如果有現成的彈坑、建築可供利用還好,如果需要人工挖掘炮陣地,那可得耗時數個小時。

而且,從距離陣地5米處,由人力將火炮轉入陣地,裝填,開一炮再撤出陣地需要起碼10分鐘的時間。所以在陣地戰中,除非應對炮擊、空襲或是其他特殊原因,否則反坦克炮根本不會挪窩。這對射手小組的體力是個考驗。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不過,反坦克炮到底還是當年最有效的近距離直瞄支援武器。一般來說,營一級會裝備82mm迫擊炮/81mm迫擊炮,連一級也有60mm迫擊炮。再加上數量較多的反坦克炮,足以面對大規模的步兵衝擊,甚至步坦協同的衝擊波。

"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索姆河戰役打響之後,坦克作為一種新興的戰爭機器走上了戰爭舞臺。第一戰坦克可是風光無限,對面的德軍幾乎沒有直瞄火炮。步兵跟著坦克迅速拿下了預定地點。一輛坦克甚至直接俘虜了三百多個目瞪口呆的德軍士兵。坦克這一新興"物種"的出現,也間接地催生了多種"產業鏈"。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最直接的就是反坦克武器的出現,同樣是在一戰期間,價格更為低廉也更為有效的反坦克槍出現了。其實最初德國只是給步兵配備了Patrone SmK Kurz 7.92mm彈,這款槍彈可以在100米的距離內擊穿"大遊民"坦克的側面裝甲,因此也被用於反坦克。當然,德軍對其並不滿意,在1918年又研製了毛瑟M1918反坦克步槍。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不過這把反坦克槍,實在是太過於"硬核"了......完全就是一把放大版的毛瑟步槍,槍身完全是傳統的木頭,根本沒有什麼降低後坐力的措施。帶腳架全重達到驚人的41磅,約合18千克。射手除了攜帶該反坦克槍以外,還要攜帶12發子彈。副射手會攜帶2個20發彈藥袋和1個72發彈藥箱,整個反坦克小組可以攜帶124發反坦克彈。結果德國軍方發現這款槍對於射手來說太殘忍了:抵左肩開一槍,抵右肩開一槍,然後換人,上一個射手直接去野戰醫院......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隨著坦克的發展,反坦克槍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小,只能緩慢地發展。更為有效的反坦克炮出現了。最初的反坦克炮,是按照部隊的單位來劃分的。以美軍為例,連級反坦克炮口徑為37mm,重量在500公斤以下,士兵可以人力拖曳。營一級反坦克炮口徑為57mm,團一級則為75mm。

蘇軍營、連一級的反坦克炮多為45mm、57mm,此外還有85mm反坦克炮等等。德軍連一級在二戰前期普遍裝備Pak37 37mm反坦克炮,營一級會裝備75mm Pak40反坦克炮。但是德軍師一級指揮人員會把用於防空的8門大部分88mm高炮用於反坦克,這就是另一個故事了。為了能夠應對越來越多的重裝甲目標,還陸續研發了Pak43/41 88mm反坦克炮。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反坦克炮的優勢,對於當時的步兵來說還是蠻受用的。連一級裝備的50mm以下的反坦克炮,重量不過1噸。炮彈就跟手臂差不多粗細,一箱裝是十多發炮彈。即便攜帶一整個炮彈基數(500發到1000發之間),一輛卡車就能搞定。

除了打坦克以外,這類口徑的反坦克炮在設計之初就配備了用於攻擊碉堡、步兵的高爆彈。由於體積不大,就連帶窗戶的房子,經過簡單加固一下都能成為發射陣地。在當時,把裝甲車輛投入到巷戰的指揮官恐怕少之又少,只要部署得當,一個連在物資彈藥充足的情況下可以堅守一個城鎮數天甚至一週。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相比之下,反坦克在陣地戰場上幾乎成了副業。射手的培訓也很簡單,因為是直瞄火炮,並不需要學會計算彈道等。彈藥手的培訓就更加簡單了,只要學會幾件事:裝彈、挖炮陣地和炮操,乾的全是體力活。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蘇聯BT-7快速坦克

這類口徑的火炮,也能經過簡單修改設計後作為坦克炮使用。這樣的設計在二戰初期也相當常見:蘇聯的BT系列快速坦克,美軍的M3/M5斯圖亞克坦克,德軍的38T坦克等等。至於比坦克裝備量更大的突擊炮,使用的幾乎全都是反坦克炮改裝而來的火炮。

即便坦克的裝甲在不斷加厚,反坦克炮的威力也在不斷提升。而且,各種更為有效的新彈藥源源不斷地出現。採用了新結構的穿甲彈,破甲彈,再到成本相對高昂但有效的"錐膛炮",或是裝藥量不斷增大的大口徑反坦克炮,坦克見了都得繞道走。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當年牽引式反坦克炮大受歡迎,但也有侷限。最大的侷限就在於它的重量和它的機動性。即便37mm左右的牽引炮,重量都在500公斤左右——光靠人力根本無法拖曳這種炮長途行軍。如果有現成的彈坑、建築可供利用還好,如果需要人工挖掘炮陣地,那可得耗時數個小時。

而且,從距離陣地5米處,由人力將火炮轉入陣地,裝填,開一炮再撤出陣地需要起碼10分鐘的時間。所以在陣地戰中,除非應對炮擊、空襲或是其他特殊原因,否則反坦克炮根本不會挪窩。這對射手小組的體力是個考驗。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不過,反坦克炮到底還是當年最有效的近距離直瞄支援武器。一般來說,營一級會裝備82mm迫擊炮/81mm迫擊炮,連一級也有60mm迫擊炮。再加上數量較多的反坦克炮,足以面對大規模的步兵衝擊,甚至步坦協同的衝擊波。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這樣一來,反坦克炮的作用也就無可厚非了。各國科研工作者都在絞盡腦汁,想盡一切辦法在現有的反坦克炮基礎上削弱相關的零件使之減輕重量,或是將其搬上車輛成為自行反坦克炮;抑或者研發新的炮彈讓口徑小的反坦克炮也能獲得較大的威力。總之,他們都在儘可能地針對現有的問題進行改進。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類科技的進步,比反坦克炮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反坦克工作逐漸從整建制的反坦克炮兵連向步兵班組,甚至單個步兵轉移——步兵擁有的反坦克武器,從燃燒瓶、集束手榴彈,逐漸升級為火箭筒。這些能讓反坦克炮"銷聲匿跡"的東西,其實至今也仍有在使用。

"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索姆河戰役打響之後,坦克作為一種新興的戰爭機器走上了戰爭舞臺。第一戰坦克可是風光無限,對面的德軍幾乎沒有直瞄火炮。步兵跟著坦克迅速拿下了預定地點。一輛坦克甚至直接俘虜了三百多個目瞪口呆的德軍士兵。坦克這一新興"物種"的出現,也間接地催生了多種"產業鏈"。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最直接的就是反坦克武器的出現,同樣是在一戰期間,價格更為低廉也更為有效的反坦克槍出現了。其實最初德國只是給步兵配備了Patrone SmK Kurz 7.92mm彈,這款槍彈可以在100米的距離內擊穿"大遊民"坦克的側面裝甲,因此也被用於反坦克。當然,德軍對其並不滿意,在1918年又研製了毛瑟M1918反坦克步槍。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不過這把反坦克槍,實在是太過於"硬核"了......完全就是一把放大版的毛瑟步槍,槍身完全是傳統的木頭,根本沒有什麼降低後坐力的措施。帶腳架全重達到驚人的41磅,約合18千克。射手除了攜帶該反坦克槍以外,還要攜帶12發子彈。副射手會攜帶2個20發彈藥袋和1個72發彈藥箱,整個反坦克小組可以攜帶124發反坦克彈。結果德國軍方發現這款槍對於射手來說太殘忍了:抵左肩開一槍,抵右肩開一槍,然後換人,上一個射手直接去野戰醫院......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隨著坦克的發展,反坦克槍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小,只能緩慢地發展。更為有效的反坦克炮出現了。最初的反坦克炮,是按照部隊的單位來劃分的。以美軍為例,連級反坦克炮口徑為37mm,重量在500公斤以下,士兵可以人力拖曳。營一級反坦克炮口徑為57mm,團一級則為75mm。

蘇軍營、連一級的反坦克炮多為45mm、57mm,此外還有85mm反坦克炮等等。德軍連一級在二戰前期普遍裝備Pak37 37mm反坦克炮,營一級會裝備75mm Pak40反坦克炮。但是德軍師一級指揮人員會把用於防空的8門大部分88mm高炮用於反坦克,這就是另一個故事了。為了能夠應對越來越多的重裝甲目標,還陸續研發了Pak43/41 88mm反坦克炮。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反坦克炮的優勢,對於當時的步兵來說還是蠻受用的。連一級裝備的50mm以下的反坦克炮,重量不過1噸。炮彈就跟手臂差不多粗細,一箱裝是十多發炮彈。即便攜帶一整個炮彈基數(500發到1000發之間),一輛卡車就能搞定。

除了打坦克以外,這類口徑的反坦克炮在設計之初就配備了用於攻擊碉堡、步兵的高爆彈。由於體積不大,就連帶窗戶的房子,經過簡單加固一下都能成為發射陣地。在當時,把裝甲車輛投入到巷戰的指揮官恐怕少之又少,只要部署得當,一個連在物資彈藥充足的情況下可以堅守一個城鎮數天甚至一週。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相比之下,反坦克在陣地戰場上幾乎成了副業。射手的培訓也很簡單,因為是直瞄火炮,並不需要學會計算彈道等。彈藥手的培訓就更加簡單了,只要學會幾件事:裝彈、挖炮陣地和炮操,乾的全是體力活。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蘇聯BT-7快速坦克

這類口徑的火炮,也能經過簡單修改設計後作為坦克炮使用。這樣的設計在二戰初期也相當常見:蘇聯的BT系列快速坦克,美軍的M3/M5斯圖亞克坦克,德軍的38T坦克等等。至於比坦克裝備量更大的突擊炮,使用的幾乎全都是反坦克炮改裝而來的火炮。

即便坦克的裝甲在不斷加厚,反坦克炮的威力也在不斷提升。而且,各種更為有效的新彈藥源源不斷地出現。採用了新結構的穿甲彈,破甲彈,再到成本相對高昂但有效的"錐膛炮",或是裝藥量不斷增大的大口徑反坦克炮,坦克見了都得繞道走。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當年牽引式反坦克炮大受歡迎,但也有侷限。最大的侷限就在於它的重量和它的機動性。即便37mm左右的牽引炮,重量都在500公斤左右——光靠人力根本無法拖曳這種炮長途行軍。如果有現成的彈坑、建築可供利用還好,如果需要人工挖掘炮陣地,那可得耗時數個小時。

而且,從距離陣地5米處,由人力將火炮轉入陣地,裝填,開一炮再撤出陣地需要起碼10分鐘的時間。所以在陣地戰中,除非應對炮擊、空襲或是其他特殊原因,否則反坦克炮根本不會挪窩。這對射手小組的體力是個考驗。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不過,反坦克炮到底還是當年最有效的近距離直瞄支援武器。一般來說,營一級會裝備82mm迫擊炮/81mm迫擊炮,連一級也有60mm迫擊炮。再加上數量較多的反坦克炮,足以面對大規模的步兵衝擊,甚至步坦協同的衝擊波。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這樣一來,反坦克炮的作用也就無可厚非了。各國科研工作者都在絞盡腦汁,想盡一切辦法在現有的反坦克炮基礎上削弱相關的零件使之減輕重量,或是將其搬上車輛成為自行反坦克炮;抑或者研發新的炮彈讓口徑小的反坦克炮也能獲得較大的威力。總之,他們都在儘可能地針對現有的問題進行改進。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類科技的進步,比反坦克炮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反坦克工作逐漸從整建制的反坦克炮兵連向步兵班組,甚至單個步兵轉移——步兵擁有的反坦克武器,從燃燒瓶、集束手榴彈,逐漸升級為火箭筒。這些能讓反坦克炮"銷聲匿跡"的東西,其實至今也仍有在使用。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二戰期間,美軍的"巴祖卡"火箭筒隨著軍事援助來到了反法西斯聯盟各成員國。幾乎與此同時,德軍的"鐵拳30"被研製了出來,並投入了斯大林格勒會戰。相比之下,巴祖卡的射擊精度比較高,但往往需要兩人組成一個小組發射。

"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索姆河戰役打響之後,坦克作為一種新興的戰爭機器走上了戰爭舞臺。第一戰坦克可是風光無限,對面的德軍幾乎沒有直瞄火炮。步兵跟著坦克迅速拿下了預定地點。一輛坦克甚至直接俘虜了三百多個目瞪口呆的德軍士兵。坦克這一新興"物種"的出現,也間接地催生了多種"產業鏈"。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最直接的就是反坦克武器的出現,同樣是在一戰期間,價格更為低廉也更為有效的反坦克槍出現了。其實最初德國只是給步兵配備了Patrone SmK Kurz 7.92mm彈,這款槍彈可以在100米的距離內擊穿"大遊民"坦克的側面裝甲,因此也被用於反坦克。當然,德軍對其並不滿意,在1918年又研製了毛瑟M1918反坦克步槍。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不過這把反坦克槍,實在是太過於"硬核"了......完全就是一把放大版的毛瑟步槍,槍身完全是傳統的木頭,根本沒有什麼降低後坐力的措施。帶腳架全重達到驚人的41磅,約合18千克。射手除了攜帶該反坦克槍以外,還要攜帶12發子彈。副射手會攜帶2個20發彈藥袋和1個72發彈藥箱,整個反坦克小組可以攜帶124發反坦克彈。結果德國軍方發現這款槍對於射手來說太殘忍了:抵左肩開一槍,抵右肩開一槍,然後換人,上一個射手直接去野戰醫院......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隨著坦克的發展,反坦克槍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小,只能緩慢地發展。更為有效的反坦克炮出現了。最初的反坦克炮,是按照部隊的單位來劃分的。以美軍為例,連級反坦克炮口徑為37mm,重量在500公斤以下,士兵可以人力拖曳。營一級反坦克炮口徑為57mm,團一級則為75mm。

蘇軍營、連一級的反坦克炮多為45mm、57mm,此外還有85mm反坦克炮等等。德軍連一級在二戰前期普遍裝備Pak37 37mm反坦克炮,營一級會裝備75mm Pak40反坦克炮。但是德軍師一級指揮人員會把用於防空的8門大部分88mm高炮用於反坦克,這就是另一個故事了。為了能夠應對越來越多的重裝甲目標,還陸續研發了Pak43/41 88mm反坦克炮。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反坦克炮的優勢,對於當時的步兵來說還是蠻受用的。連一級裝備的50mm以下的反坦克炮,重量不過1噸。炮彈就跟手臂差不多粗細,一箱裝是十多發炮彈。即便攜帶一整個炮彈基數(500發到1000發之間),一輛卡車就能搞定。

除了打坦克以外,這類口徑的反坦克炮在設計之初就配備了用於攻擊碉堡、步兵的高爆彈。由於體積不大,就連帶窗戶的房子,經過簡單加固一下都能成為發射陣地。在當時,把裝甲車輛投入到巷戰的指揮官恐怕少之又少,只要部署得當,一個連在物資彈藥充足的情況下可以堅守一個城鎮數天甚至一週。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相比之下,反坦克在陣地戰場上幾乎成了副業。射手的培訓也很簡單,因為是直瞄火炮,並不需要學會計算彈道等。彈藥手的培訓就更加簡單了,只要學會幾件事:裝彈、挖炮陣地和炮操,乾的全是體力活。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蘇聯BT-7快速坦克

這類口徑的火炮,也能經過簡單修改設計後作為坦克炮使用。這樣的設計在二戰初期也相當常見:蘇聯的BT系列快速坦克,美軍的M3/M5斯圖亞克坦克,德軍的38T坦克等等。至於比坦克裝備量更大的突擊炮,使用的幾乎全都是反坦克炮改裝而來的火炮。

即便坦克的裝甲在不斷加厚,反坦克炮的威力也在不斷提升。而且,各種更為有效的新彈藥源源不斷地出現。採用了新結構的穿甲彈,破甲彈,再到成本相對高昂但有效的"錐膛炮",或是裝藥量不斷增大的大口徑反坦克炮,坦克見了都得繞道走。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當年牽引式反坦克炮大受歡迎,但也有侷限。最大的侷限就在於它的重量和它的機動性。即便37mm左右的牽引炮,重量都在500公斤左右——光靠人力根本無法拖曳這種炮長途行軍。如果有現成的彈坑、建築可供利用還好,如果需要人工挖掘炮陣地,那可得耗時數個小時。

而且,從距離陣地5米處,由人力將火炮轉入陣地,裝填,開一炮再撤出陣地需要起碼10分鐘的時間。所以在陣地戰中,除非應對炮擊、空襲或是其他特殊原因,否則反坦克炮根本不會挪窩。這對射手小組的體力是個考驗。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不過,反坦克炮到底還是當年最有效的近距離直瞄支援武器。一般來說,營一級會裝備82mm迫擊炮/81mm迫擊炮,連一級也有60mm迫擊炮。再加上數量較多的反坦克炮,足以面對大規模的步兵衝擊,甚至步坦協同的衝擊波。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這樣一來,反坦克炮的作用也就無可厚非了。各國科研工作者都在絞盡腦汁,想盡一切辦法在現有的反坦克炮基礎上削弱相關的零件使之減輕重量,或是將其搬上車輛成為自行反坦克炮;抑或者研發新的炮彈讓口徑小的反坦克炮也能獲得較大的威力。總之,他們都在儘可能地針對現有的問題進行改進。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類科技的進步,比反坦克炮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反坦克工作逐漸從整建制的反坦克炮兵連向步兵班組,甚至單個步兵轉移——步兵擁有的反坦克武器,從燃燒瓶、集束手榴彈,逐漸升級為火箭筒。這些能讓反坦克炮"銷聲匿跡"的東西,其實至今也仍有在使用。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二戰期間,美軍的"巴祖卡"火箭筒隨著軍事援助來到了反法西斯聯盟各成員國。幾乎與此同時,德軍的"鐵拳30"被研製了出來,並投入了斯大林格勒會戰。相比之下,巴祖卡的射擊精度比較高,但往往需要兩人組成一個小組發射。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但是鐵拳不一樣。一個士兵可以在攜帶自己的槍械的同時攜帶一枚鐵拳,只要接近坦克便有能力摧毀——這比巴祖卡更為靈活。德國後續還研發了"鐵拳60""鐵拳100",步兵完全可以在比較安全的距離攻擊坦克。破甲戰鬥部對於當時的坦克來說幾乎無解,只能通過沙袋、圓木甚至是鋼絲床墊來增強防禦。

"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索姆河戰役打響之後,坦克作為一種新興的戰爭機器走上了戰爭舞臺。第一戰坦克可是風光無限,對面的德軍幾乎沒有直瞄火炮。步兵跟著坦克迅速拿下了預定地點。一輛坦克甚至直接俘虜了三百多個目瞪口呆的德軍士兵。坦克這一新興"物種"的出現,也間接地催生了多種"產業鏈"。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最直接的就是反坦克武器的出現,同樣是在一戰期間,價格更為低廉也更為有效的反坦克槍出現了。其實最初德國只是給步兵配備了Patrone SmK Kurz 7.92mm彈,這款槍彈可以在100米的距離內擊穿"大遊民"坦克的側面裝甲,因此也被用於反坦克。當然,德軍對其並不滿意,在1918年又研製了毛瑟M1918反坦克步槍。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不過這把反坦克槍,實在是太過於"硬核"了......完全就是一把放大版的毛瑟步槍,槍身完全是傳統的木頭,根本沒有什麼降低後坐力的措施。帶腳架全重達到驚人的41磅,約合18千克。射手除了攜帶該反坦克槍以外,還要攜帶12發子彈。副射手會攜帶2個20發彈藥袋和1個72發彈藥箱,整個反坦克小組可以攜帶124發反坦克彈。結果德國軍方發現這款槍對於射手來說太殘忍了:抵左肩開一槍,抵右肩開一槍,然後換人,上一個射手直接去野戰醫院......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隨著坦克的發展,反坦克槍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小,只能緩慢地發展。更為有效的反坦克炮出現了。最初的反坦克炮,是按照部隊的單位來劃分的。以美軍為例,連級反坦克炮口徑為37mm,重量在500公斤以下,士兵可以人力拖曳。營一級反坦克炮口徑為57mm,團一級則為75mm。

蘇軍營、連一級的反坦克炮多為45mm、57mm,此外還有85mm反坦克炮等等。德軍連一級在二戰前期普遍裝備Pak37 37mm反坦克炮,營一級會裝備75mm Pak40反坦克炮。但是德軍師一級指揮人員會把用於防空的8門大部分88mm高炮用於反坦克,這就是另一個故事了。為了能夠應對越來越多的重裝甲目標,還陸續研發了Pak43/41 88mm反坦克炮。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反坦克炮的優勢,對於當時的步兵來說還是蠻受用的。連一級裝備的50mm以下的反坦克炮,重量不過1噸。炮彈就跟手臂差不多粗細,一箱裝是十多發炮彈。即便攜帶一整個炮彈基數(500發到1000發之間),一輛卡車就能搞定。

除了打坦克以外,這類口徑的反坦克炮在設計之初就配備了用於攻擊碉堡、步兵的高爆彈。由於體積不大,就連帶窗戶的房子,經過簡單加固一下都能成為發射陣地。在當時,把裝甲車輛投入到巷戰的指揮官恐怕少之又少,只要部署得當,一個連在物資彈藥充足的情況下可以堅守一個城鎮數天甚至一週。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相比之下,反坦克在陣地戰場上幾乎成了副業。射手的培訓也很簡單,因為是直瞄火炮,並不需要學會計算彈道等。彈藥手的培訓就更加簡單了,只要學會幾件事:裝彈、挖炮陣地和炮操,乾的全是體力活。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蘇聯BT-7快速坦克

這類口徑的火炮,也能經過簡單修改設計後作為坦克炮使用。這樣的設計在二戰初期也相當常見:蘇聯的BT系列快速坦克,美軍的M3/M5斯圖亞克坦克,德軍的38T坦克等等。至於比坦克裝備量更大的突擊炮,使用的幾乎全都是反坦克炮改裝而來的火炮。

即便坦克的裝甲在不斷加厚,反坦克炮的威力也在不斷提升。而且,各種更為有效的新彈藥源源不斷地出現。採用了新結構的穿甲彈,破甲彈,再到成本相對高昂但有效的"錐膛炮",或是裝藥量不斷增大的大口徑反坦克炮,坦克見了都得繞道走。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當年牽引式反坦克炮大受歡迎,但也有侷限。最大的侷限就在於它的重量和它的機動性。即便37mm左右的牽引炮,重量都在500公斤左右——光靠人力根本無法拖曳這種炮長途行軍。如果有現成的彈坑、建築可供利用還好,如果需要人工挖掘炮陣地,那可得耗時數個小時。

而且,從距離陣地5米處,由人力將火炮轉入陣地,裝填,開一炮再撤出陣地需要起碼10分鐘的時間。所以在陣地戰中,除非應對炮擊、空襲或是其他特殊原因,否則反坦克炮根本不會挪窩。這對射手小組的體力是個考驗。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不過,反坦克炮到底還是當年最有效的近距離直瞄支援武器。一般來說,營一級會裝備82mm迫擊炮/81mm迫擊炮,連一級也有60mm迫擊炮。再加上數量較多的反坦克炮,足以面對大規模的步兵衝擊,甚至步坦協同的衝擊波。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這樣一來,反坦克炮的作用也就無可厚非了。各國科研工作者都在絞盡腦汁,想盡一切辦法在現有的反坦克炮基礎上削弱相關的零件使之減輕重量,或是將其搬上車輛成為自行反坦克炮;抑或者研發新的炮彈讓口徑小的反坦克炮也能獲得較大的威力。總之,他們都在儘可能地針對現有的問題進行改進。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類科技的進步,比反坦克炮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反坦克工作逐漸從整建制的反坦克炮兵連向步兵班組,甚至單個步兵轉移——步兵擁有的反坦克武器,從燃燒瓶、集束手榴彈,逐漸升級為火箭筒。這些能讓反坦克炮"銷聲匿跡"的東西,其實至今也仍有在使用。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二戰期間,美軍的"巴祖卡"火箭筒隨著軍事援助來到了反法西斯聯盟各成員國。幾乎與此同時,德軍的"鐵拳30"被研製了出來,並投入了斯大林格勒會戰。相比之下,巴祖卡的射擊精度比較高,但往往需要兩人組成一個小組發射。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但是鐵拳不一樣。一個士兵可以在攜帶自己的槍械的同時攜帶一枚鐵拳,只要接近坦克便有能力摧毀——這比巴祖卡更為靈活。德國後續還研發了"鐵拳60""鐵拳100",步兵完全可以在比較安全的距離攻擊坦克。破甲戰鬥部對於當時的坦克來說幾乎無解,只能通過沙袋、圓木甚至是鋼絲床墊來增強防禦。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即便如此,被反坦克火箭筒擊穿甚至擊毀的坦克仍不在少數。時間證明了火箭筒是大有前途的,至少現在仍是——這麼多年來,火箭筒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還被玩出了花。

"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索姆河戰役打響之後,坦克作為一種新興的戰爭機器走上了戰爭舞臺。第一戰坦克可是風光無限,對面的德軍幾乎沒有直瞄火炮。步兵跟著坦克迅速拿下了預定地點。一輛坦克甚至直接俘虜了三百多個目瞪口呆的德軍士兵。坦克這一新興"物種"的出現,也間接地催生了多種"產業鏈"。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最直接的就是反坦克武器的出現,同樣是在一戰期間,價格更為低廉也更為有效的反坦克槍出現了。其實最初德國只是給步兵配備了Patrone SmK Kurz 7.92mm彈,這款槍彈可以在100米的距離內擊穿"大遊民"坦克的側面裝甲,因此也被用於反坦克。當然,德軍對其並不滿意,在1918年又研製了毛瑟M1918反坦克步槍。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不過這把反坦克槍,實在是太過於"硬核"了......完全就是一把放大版的毛瑟步槍,槍身完全是傳統的木頭,根本沒有什麼降低後坐力的措施。帶腳架全重達到驚人的41磅,約合18千克。射手除了攜帶該反坦克槍以外,還要攜帶12發子彈。副射手會攜帶2個20發彈藥袋和1個72發彈藥箱,整個反坦克小組可以攜帶124發反坦克彈。結果德國軍方發現這款槍對於射手來說太殘忍了:抵左肩開一槍,抵右肩開一槍,然後換人,上一個射手直接去野戰醫院......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隨著坦克的發展,反坦克槍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小,只能緩慢地發展。更為有效的反坦克炮出現了。最初的反坦克炮,是按照部隊的單位來劃分的。以美軍為例,連級反坦克炮口徑為37mm,重量在500公斤以下,士兵可以人力拖曳。營一級反坦克炮口徑為57mm,團一級則為75mm。

蘇軍營、連一級的反坦克炮多為45mm、57mm,此外還有85mm反坦克炮等等。德軍連一級在二戰前期普遍裝備Pak37 37mm反坦克炮,營一級會裝備75mm Pak40反坦克炮。但是德軍師一級指揮人員會把用於防空的8門大部分88mm高炮用於反坦克,這就是另一個故事了。為了能夠應對越來越多的重裝甲目標,還陸續研發了Pak43/41 88mm反坦克炮。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反坦克炮的優勢,對於當時的步兵來說還是蠻受用的。連一級裝備的50mm以下的反坦克炮,重量不過1噸。炮彈就跟手臂差不多粗細,一箱裝是十多發炮彈。即便攜帶一整個炮彈基數(500發到1000發之間),一輛卡車就能搞定。

除了打坦克以外,這類口徑的反坦克炮在設計之初就配備了用於攻擊碉堡、步兵的高爆彈。由於體積不大,就連帶窗戶的房子,經過簡單加固一下都能成為發射陣地。在當時,把裝甲車輛投入到巷戰的指揮官恐怕少之又少,只要部署得當,一個連在物資彈藥充足的情況下可以堅守一個城鎮數天甚至一週。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相比之下,反坦克在陣地戰場上幾乎成了副業。射手的培訓也很簡單,因為是直瞄火炮,並不需要學會計算彈道等。彈藥手的培訓就更加簡單了,只要學會幾件事:裝彈、挖炮陣地和炮操,乾的全是體力活。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蘇聯BT-7快速坦克

這類口徑的火炮,也能經過簡單修改設計後作為坦克炮使用。這樣的設計在二戰初期也相當常見:蘇聯的BT系列快速坦克,美軍的M3/M5斯圖亞克坦克,德軍的38T坦克等等。至於比坦克裝備量更大的突擊炮,使用的幾乎全都是反坦克炮改裝而來的火炮。

即便坦克的裝甲在不斷加厚,反坦克炮的威力也在不斷提升。而且,各種更為有效的新彈藥源源不斷地出現。採用了新結構的穿甲彈,破甲彈,再到成本相對高昂但有效的"錐膛炮",或是裝藥量不斷增大的大口徑反坦克炮,坦克見了都得繞道走。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當年牽引式反坦克炮大受歡迎,但也有侷限。最大的侷限就在於它的重量和它的機動性。即便37mm左右的牽引炮,重量都在500公斤左右——光靠人力根本無法拖曳這種炮長途行軍。如果有現成的彈坑、建築可供利用還好,如果需要人工挖掘炮陣地,那可得耗時數個小時。

而且,從距離陣地5米處,由人力將火炮轉入陣地,裝填,開一炮再撤出陣地需要起碼10分鐘的時間。所以在陣地戰中,除非應對炮擊、空襲或是其他特殊原因,否則反坦克炮根本不會挪窩。這對射手小組的體力是個考驗。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不過,反坦克炮到底還是當年最有效的近距離直瞄支援武器。一般來說,營一級會裝備82mm迫擊炮/81mm迫擊炮,連一級也有60mm迫擊炮。再加上數量較多的反坦克炮,足以面對大規模的步兵衝擊,甚至步坦協同的衝擊波。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這樣一來,反坦克炮的作用也就無可厚非了。各國科研工作者都在絞盡腦汁,想盡一切辦法在現有的反坦克炮基礎上削弱相關的零件使之減輕重量,或是將其搬上車輛成為自行反坦克炮;抑或者研發新的炮彈讓口徑小的反坦克炮也能獲得較大的威力。總之,他們都在儘可能地針對現有的問題進行改進。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類科技的進步,比反坦克炮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反坦克工作逐漸從整建制的反坦克炮兵連向步兵班組,甚至單個步兵轉移——步兵擁有的反坦克武器,從燃燒瓶、集束手榴彈,逐漸升級為火箭筒。這些能讓反坦克炮"銷聲匿跡"的東西,其實至今也仍有在使用。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二戰期間,美軍的"巴祖卡"火箭筒隨著軍事援助來到了反法西斯聯盟各成員國。幾乎與此同時,德軍的"鐵拳30"被研製了出來,並投入了斯大林格勒會戰。相比之下,巴祖卡的射擊精度比較高,但往往需要兩人組成一個小組發射。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但是鐵拳不一樣。一個士兵可以在攜帶自己的槍械的同時攜帶一枚鐵拳,只要接近坦克便有能力摧毀——這比巴祖卡更為靈活。德國後續還研發了"鐵拳60""鐵拳100",步兵完全可以在比較安全的距離攻擊坦克。破甲戰鬥部對於當時的坦克來說幾乎無解,只能通過沙袋、圓木甚至是鋼絲床墊來增強防禦。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即便如此,被反坦克火箭筒擊穿甚至擊毀的坦克仍不在少數。時間證明了火箭筒是大有前途的,至少現在仍是——這麼多年來,火箭筒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還被玩出了花。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連一級步兵戰術分隊一般會下轄一個火力排,這個火力排往往會集中了中小口徑迫擊炮或是重機槍。摩托化步兵連或是純步兵連可能會把攻堅作為一個戰術要點,那麼這個火力排也會下轄無坐力炮。解放軍連一級在70年代的編制表裡,關於反坦克/攻堅武器的劃分很簡單:步兵連裡會裝備82mm無坐力炮(簡稱82無),班一級配備69式50mm火箭筒(簡稱40火)。

"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索姆河戰役打響之後,坦克作為一種新興的戰爭機器走上了戰爭舞臺。第一戰坦克可是風光無限,對面的德軍幾乎沒有直瞄火炮。步兵跟著坦克迅速拿下了預定地點。一輛坦克甚至直接俘虜了三百多個目瞪口呆的德軍士兵。坦克這一新興"物種"的出現,也間接地催生了多種"產業鏈"。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最直接的就是反坦克武器的出現,同樣是在一戰期間,價格更為低廉也更為有效的反坦克槍出現了。其實最初德國只是給步兵配備了Patrone SmK Kurz 7.92mm彈,這款槍彈可以在100米的距離內擊穿"大遊民"坦克的側面裝甲,因此也被用於反坦克。當然,德軍對其並不滿意,在1918年又研製了毛瑟M1918反坦克步槍。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不過這把反坦克槍,實在是太過於"硬核"了......完全就是一把放大版的毛瑟步槍,槍身完全是傳統的木頭,根本沒有什麼降低後坐力的措施。帶腳架全重達到驚人的41磅,約合18千克。射手除了攜帶該反坦克槍以外,還要攜帶12發子彈。副射手會攜帶2個20發彈藥袋和1個72發彈藥箱,整個反坦克小組可以攜帶124發反坦克彈。結果德國軍方發現這款槍對於射手來說太殘忍了:抵左肩開一槍,抵右肩開一槍,然後換人,上一個射手直接去野戰醫院......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隨著坦克的發展,反坦克槍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小,只能緩慢地發展。更為有效的反坦克炮出現了。最初的反坦克炮,是按照部隊的單位來劃分的。以美軍為例,連級反坦克炮口徑為37mm,重量在500公斤以下,士兵可以人力拖曳。營一級反坦克炮口徑為57mm,團一級則為75mm。

蘇軍營、連一級的反坦克炮多為45mm、57mm,此外還有85mm反坦克炮等等。德軍連一級在二戰前期普遍裝備Pak37 37mm反坦克炮,營一級會裝備75mm Pak40反坦克炮。但是德軍師一級指揮人員會把用於防空的8門大部分88mm高炮用於反坦克,這就是另一個故事了。為了能夠應對越來越多的重裝甲目標,還陸續研發了Pak43/41 88mm反坦克炮。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反坦克炮的優勢,對於當時的步兵來說還是蠻受用的。連一級裝備的50mm以下的反坦克炮,重量不過1噸。炮彈就跟手臂差不多粗細,一箱裝是十多發炮彈。即便攜帶一整個炮彈基數(500發到1000發之間),一輛卡車就能搞定。

除了打坦克以外,這類口徑的反坦克炮在設計之初就配備了用於攻擊碉堡、步兵的高爆彈。由於體積不大,就連帶窗戶的房子,經過簡單加固一下都能成為發射陣地。在當時,把裝甲車輛投入到巷戰的指揮官恐怕少之又少,只要部署得當,一個連在物資彈藥充足的情況下可以堅守一個城鎮數天甚至一週。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相比之下,反坦克在陣地戰場上幾乎成了副業。射手的培訓也很簡單,因為是直瞄火炮,並不需要學會計算彈道等。彈藥手的培訓就更加簡單了,只要學會幾件事:裝彈、挖炮陣地和炮操,乾的全是體力活。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蘇聯BT-7快速坦克

這類口徑的火炮,也能經過簡單修改設計後作為坦克炮使用。這樣的設計在二戰初期也相當常見:蘇聯的BT系列快速坦克,美軍的M3/M5斯圖亞克坦克,德軍的38T坦克等等。至於比坦克裝備量更大的突擊炮,使用的幾乎全都是反坦克炮改裝而來的火炮。

即便坦克的裝甲在不斷加厚,反坦克炮的威力也在不斷提升。而且,各種更為有效的新彈藥源源不斷地出現。採用了新結構的穿甲彈,破甲彈,再到成本相對高昂但有效的"錐膛炮",或是裝藥量不斷增大的大口徑反坦克炮,坦克見了都得繞道走。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當年牽引式反坦克炮大受歡迎,但也有侷限。最大的侷限就在於它的重量和它的機動性。即便37mm左右的牽引炮,重量都在500公斤左右——光靠人力根本無法拖曳這種炮長途行軍。如果有現成的彈坑、建築可供利用還好,如果需要人工挖掘炮陣地,那可得耗時數個小時。

而且,從距離陣地5米處,由人力將火炮轉入陣地,裝填,開一炮再撤出陣地需要起碼10分鐘的時間。所以在陣地戰中,除非應對炮擊、空襲或是其他特殊原因,否則反坦克炮根本不會挪窩。這對射手小組的體力是個考驗。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不過,反坦克炮到底還是當年最有效的近距離直瞄支援武器。一般來說,營一級會裝備82mm迫擊炮/81mm迫擊炮,連一級也有60mm迫擊炮。再加上數量較多的反坦克炮,足以面對大規模的步兵衝擊,甚至步坦協同的衝擊波。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這樣一來,反坦克炮的作用也就無可厚非了。各國科研工作者都在絞盡腦汁,想盡一切辦法在現有的反坦克炮基礎上削弱相關的零件使之減輕重量,或是將其搬上車輛成為自行反坦克炮;抑或者研發新的炮彈讓口徑小的反坦克炮也能獲得較大的威力。總之,他們都在儘可能地針對現有的問題進行改進。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類科技的進步,比反坦克炮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反坦克工作逐漸從整建制的反坦克炮兵連向步兵班組,甚至單個步兵轉移——步兵擁有的反坦克武器,從燃燒瓶、集束手榴彈,逐漸升級為火箭筒。這些能讓反坦克炮"銷聲匿跡"的東西,其實至今也仍有在使用。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二戰期間,美軍的"巴祖卡"火箭筒隨著軍事援助來到了反法西斯聯盟各成員國。幾乎與此同時,德軍的"鐵拳30"被研製了出來,並投入了斯大林格勒會戰。相比之下,巴祖卡的射擊精度比較高,但往往需要兩人組成一個小組發射。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但是鐵拳不一樣。一個士兵可以在攜帶自己的槍械的同時攜帶一枚鐵拳,只要接近坦克便有能力摧毀——這比巴祖卡更為靈活。德國後續還研發了"鐵拳60""鐵拳100",步兵完全可以在比較安全的距離攻擊坦克。破甲戰鬥部對於當時的坦克來說幾乎無解,只能通過沙袋、圓木甚至是鋼絲床墊來增強防禦。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即便如此,被反坦克火箭筒擊穿甚至擊毀的坦克仍不在少數。時間證明了火箭筒是大有前途的,至少現在仍是——這麼多年來,火箭筒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還被玩出了花。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連一級步兵戰術分隊一般會下轄一個火力排,這個火力排往往會集中了中小口徑迫擊炮或是重機槍。摩托化步兵連或是純步兵連可能會把攻堅作為一個戰術要點,那麼這個火力排也會下轄無坐力炮。解放軍連一級在70年代的編制表裡,關於反坦克/攻堅武器的劃分很簡單:步兵連裡會裝備82mm無坐力炮(簡稱82無),班一級配備69式50mm火箭筒(簡稱40火)。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由於無坐力炮的結構十分簡單,大體由炮身和炮架組成,重量完全可以控制在50公斤以下。只要炮尾後方開闊,即便在山地上也能架炮發射。熟練的射手甚至可以肩扛發射,甚至不需要預先挖掘發射陣地。

"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索姆河戰役打響之後,坦克作為一種新興的戰爭機器走上了戰爭舞臺。第一戰坦克可是風光無限,對面的德軍幾乎沒有直瞄火炮。步兵跟著坦克迅速拿下了預定地點。一輛坦克甚至直接俘虜了三百多個目瞪口呆的德軍士兵。坦克這一新興"物種"的出現,也間接地催生了多種"產業鏈"。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最直接的就是反坦克武器的出現,同樣是在一戰期間,價格更為低廉也更為有效的反坦克槍出現了。其實最初德國只是給步兵配備了Patrone SmK Kurz 7.92mm彈,這款槍彈可以在100米的距離內擊穿"大遊民"坦克的側面裝甲,因此也被用於反坦克。當然,德軍對其並不滿意,在1918年又研製了毛瑟M1918反坦克步槍。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不過這把反坦克槍,實在是太過於"硬核"了......完全就是一把放大版的毛瑟步槍,槍身完全是傳統的木頭,根本沒有什麼降低後坐力的措施。帶腳架全重達到驚人的41磅,約合18千克。射手除了攜帶該反坦克槍以外,還要攜帶12發子彈。副射手會攜帶2個20發彈藥袋和1個72發彈藥箱,整個反坦克小組可以攜帶124發反坦克彈。結果德國軍方發現這款槍對於射手來說太殘忍了:抵左肩開一槍,抵右肩開一槍,然後換人,上一個射手直接去野戰醫院......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隨著坦克的發展,反坦克槍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小,只能緩慢地發展。更為有效的反坦克炮出現了。最初的反坦克炮,是按照部隊的單位來劃分的。以美軍為例,連級反坦克炮口徑為37mm,重量在500公斤以下,士兵可以人力拖曳。營一級反坦克炮口徑為57mm,團一級則為75mm。

蘇軍營、連一級的反坦克炮多為45mm、57mm,此外還有85mm反坦克炮等等。德軍連一級在二戰前期普遍裝備Pak37 37mm反坦克炮,營一級會裝備75mm Pak40反坦克炮。但是德軍師一級指揮人員會把用於防空的8門大部分88mm高炮用於反坦克,這就是另一個故事了。為了能夠應對越來越多的重裝甲目標,還陸續研發了Pak43/41 88mm反坦克炮。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反坦克炮的優勢,對於當時的步兵來說還是蠻受用的。連一級裝備的50mm以下的反坦克炮,重量不過1噸。炮彈就跟手臂差不多粗細,一箱裝是十多發炮彈。即便攜帶一整個炮彈基數(500發到1000發之間),一輛卡車就能搞定。

除了打坦克以外,這類口徑的反坦克炮在設計之初就配備了用於攻擊碉堡、步兵的高爆彈。由於體積不大,就連帶窗戶的房子,經過簡單加固一下都能成為發射陣地。在當時,把裝甲車輛投入到巷戰的指揮官恐怕少之又少,只要部署得當,一個連在物資彈藥充足的情況下可以堅守一個城鎮數天甚至一週。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相比之下,反坦克在陣地戰場上幾乎成了副業。射手的培訓也很簡單,因為是直瞄火炮,並不需要學會計算彈道等。彈藥手的培訓就更加簡單了,只要學會幾件事:裝彈、挖炮陣地和炮操,乾的全是體力活。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蘇聯BT-7快速坦克

這類口徑的火炮,也能經過簡單修改設計後作為坦克炮使用。這樣的設計在二戰初期也相當常見:蘇聯的BT系列快速坦克,美軍的M3/M5斯圖亞克坦克,德軍的38T坦克等等。至於比坦克裝備量更大的突擊炮,使用的幾乎全都是反坦克炮改裝而來的火炮。

即便坦克的裝甲在不斷加厚,反坦克炮的威力也在不斷提升。而且,各種更為有效的新彈藥源源不斷地出現。採用了新結構的穿甲彈,破甲彈,再到成本相對高昂但有效的"錐膛炮",或是裝藥量不斷增大的大口徑反坦克炮,坦克見了都得繞道走。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當年牽引式反坦克炮大受歡迎,但也有侷限。最大的侷限就在於它的重量和它的機動性。即便37mm左右的牽引炮,重量都在500公斤左右——光靠人力根本無法拖曳這種炮長途行軍。如果有現成的彈坑、建築可供利用還好,如果需要人工挖掘炮陣地,那可得耗時數個小時。

而且,從距離陣地5米處,由人力將火炮轉入陣地,裝填,開一炮再撤出陣地需要起碼10分鐘的時間。所以在陣地戰中,除非應對炮擊、空襲或是其他特殊原因,否則反坦克炮根本不會挪窩。這對射手小組的體力是個考驗。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不過,反坦克炮到底還是當年最有效的近距離直瞄支援武器。一般來說,營一級會裝備82mm迫擊炮/81mm迫擊炮,連一級也有60mm迫擊炮。再加上數量較多的反坦克炮,足以面對大規模的步兵衝擊,甚至步坦協同的衝擊波。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這樣一來,反坦克炮的作用也就無可厚非了。各國科研工作者都在絞盡腦汁,想盡一切辦法在現有的反坦克炮基礎上削弱相關的零件使之減輕重量,或是將其搬上車輛成為自行反坦克炮;抑或者研發新的炮彈讓口徑小的反坦克炮也能獲得較大的威力。總之,他們都在儘可能地針對現有的問題進行改進。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類科技的進步,比反坦克炮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反坦克工作逐漸從整建制的反坦克炮兵連向步兵班組,甚至單個步兵轉移——步兵擁有的反坦克武器,從燃燒瓶、集束手榴彈,逐漸升級為火箭筒。這些能讓反坦克炮"銷聲匿跡"的東西,其實至今也仍有在使用。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二戰期間,美軍的"巴祖卡"火箭筒隨著軍事援助來到了反法西斯聯盟各成員國。幾乎與此同時,德軍的"鐵拳30"被研製了出來,並投入了斯大林格勒會戰。相比之下,巴祖卡的射擊精度比較高,但往往需要兩人組成一個小組發射。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但是鐵拳不一樣。一個士兵可以在攜帶自己的槍械的同時攜帶一枚鐵拳,只要接近坦克便有能力摧毀——這比巴祖卡更為靈活。德國後續還研發了"鐵拳60""鐵拳100",步兵完全可以在比較安全的距離攻擊坦克。破甲戰鬥部對於當時的坦克來說幾乎無解,只能通過沙袋、圓木甚至是鋼絲床墊來增強防禦。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即便如此,被反坦克火箭筒擊穿甚至擊毀的坦克仍不在少數。時間證明了火箭筒是大有前途的,至少現在仍是——這麼多年來,火箭筒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還被玩出了花。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連一級步兵戰術分隊一般會下轄一個火力排,這個火力排往往會集中了中小口徑迫擊炮或是重機槍。摩托化步兵連或是純步兵連可能會把攻堅作為一個戰術要點,那麼這個火力排也會下轄無坐力炮。解放軍連一級在70年代的編制表裡,關於反坦克/攻堅武器的劃分很簡單:步兵連裡會裝備82mm無坐力炮(簡稱82無),班一級配備69式50mm火箭筒(簡稱40火)。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由於無坐力炮的結構十分簡單,大體由炮身和炮架組成,重量完全可以控制在50公斤以下。只要炮尾後方開闊,即便在山地上也能架炮發射。熟練的射手甚至可以肩扛發射,甚至不需要預先挖掘發射陣地。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無坐力炮曾經也是跟反坦克炮一樣戰績輝煌的武器,但在反坦克導彈出現以後就迅速沒落了。現階段的無坐力炮,以美軍班組的"古斯塔夫"84mm無坐力炮為例,主要作用從反坦克淪為攻擊建築物裡的有生力量,用於填補M2HB 12.7mm機槍和步戰車機炮之間的火力空白。

"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索姆河戰役打響之後,坦克作為一種新興的戰爭機器走上了戰爭舞臺。第一戰坦克可是風光無限,對面的德軍幾乎沒有直瞄火炮。步兵跟著坦克迅速拿下了預定地點。一輛坦克甚至直接俘虜了三百多個目瞪口呆的德軍士兵。坦克這一新興"物種"的出現,也間接地催生了多種"產業鏈"。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最直接的就是反坦克武器的出現,同樣是在一戰期間,價格更為低廉也更為有效的反坦克槍出現了。其實最初德國只是給步兵配備了Patrone SmK Kurz 7.92mm彈,這款槍彈可以在100米的距離內擊穿"大遊民"坦克的側面裝甲,因此也被用於反坦克。當然,德軍對其並不滿意,在1918年又研製了毛瑟M1918反坦克步槍。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不過這把反坦克槍,實在是太過於"硬核"了......完全就是一把放大版的毛瑟步槍,槍身完全是傳統的木頭,根本沒有什麼降低後坐力的措施。帶腳架全重達到驚人的41磅,約合18千克。射手除了攜帶該反坦克槍以外,還要攜帶12發子彈。副射手會攜帶2個20發彈藥袋和1個72發彈藥箱,整個反坦克小組可以攜帶124發反坦克彈。結果德國軍方發現這款槍對於射手來說太殘忍了:抵左肩開一槍,抵右肩開一槍,然後換人,上一個射手直接去野戰醫院......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隨著坦克的發展,反坦克槍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小,只能緩慢地發展。更為有效的反坦克炮出現了。最初的反坦克炮,是按照部隊的單位來劃分的。以美軍為例,連級反坦克炮口徑為37mm,重量在500公斤以下,士兵可以人力拖曳。營一級反坦克炮口徑為57mm,團一級則為75mm。

蘇軍營、連一級的反坦克炮多為45mm、57mm,此外還有85mm反坦克炮等等。德軍連一級在二戰前期普遍裝備Pak37 37mm反坦克炮,營一級會裝備75mm Pak40反坦克炮。但是德軍師一級指揮人員會把用於防空的8門大部分88mm高炮用於反坦克,這就是另一個故事了。為了能夠應對越來越多的重裝甲目標,還陸續研發了Pak43/41 88mm反坦克炮。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反坦克炮的優勢,對於當時的步兵來說還是蠻受用的。連一級裝備的50mm以下的反坦克炮,重量不過1噸。炮彈就跟手臂差不多粗細,一箱裝是十多發炮彈。即便攜帶一整個炮彈基數(500發到1000發之間),一輛卡車就能搞定。

除了打坦克以外,這類口徑的反坦克炮在設計之初就配備了用於攻擊碉堡、步兵的高爆彈。由於體積不大,就連帶窗戶的房子,經過簡單加固一下都能成為發射陣地。在當時,把裝甲車輛投入到巷戰的指揮官恐怕少之又少,只要部署得當,一個連在物資彈藥充足的情況下可以堅守一個城鎮數天甚至一週。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相比之下,反坦克在陣地戰場上幾乎成了副業。射手的培訓也很簡單,因為是直瞄火炮,並不需要學會計算彈道等。彈藥手的培訓就更加簡單了,只要學會幾件事:裝彈、挖炮陣地和炮操,乾的全是體力活。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蘇聯BT-7快速坦克

這類口徑的火炮,也能經過簡單修改設計後作為坦克炮使用。這樣的設計在二戰初期也相當常見:蘇聯的BT系列快速坦克,美軍的M3/M5斯圖亞克坦克,德軍的38T坦克等等。至於比坦克裝備量更大的突擊炮,使用的幾乎全都是反坦克炮改裝而來的火炮。

即便坦克的裝甲在不斷加厚,反坦克炮的威力也在不斷提升。而且,各種更為有效的新彈藥源源不斷地出現。採用了新結構的穿甲彈,破甲彈,再到成本相對高昂但有效的"錐膛炮",或是裝藥量不斷增大的大口徑反坦克炮,坦克見了都得繞道走。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當年牽引式反坦克炮大受歡迎,但也有侷限。最大的侷限就在於它的重量和它的機動性。即便37mm左右的牽引炮,重量都在500公斤左右——光靠人力根本無法拖曳這種炮長途行軍。如果有現成的彈坑、建築可供利用還好,如果需要人工挖掘炮陣地,那可得耗時數個小時。

而且,從距離陣地5米處,由人力將火炮轉入陣地,裝填,開一炮再撤出陣地需要起碼10分鐘的時間。所以在陣地戰中,除非應對炮擊、空襲或是其他特殊原因,否則反坦克炮根本不會挪窩。這對射手小組的體力是個考驗。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不過,反坦克炮到底還是當年最有效的近距離直瞄支援武器。一般來說,營一級會裝備82mm迫擊炮/81mm迫擊炮,連一級也有60mm迫擊炮。再加上數量較多的反坦克炮,足以面對大規模的步兵衝擊,甚至步坦協同的衝擊波。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這樣一來,反坦克炮的作用也就無可厚非了。各國科研工作者都在絞盡腦汁,想盡一切辦法在現有的反坦克炮基礎上削弱相關的零件使之減輕重量,或是將其搬上車輛成為自行反坦克炮;抑或者研發新的炮彈讓口徑小的反坦克炮也能獲得較大的威力。總之,他們都在儘可能地針對現有的問題進行改進。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類科技的進步,比反坦克炮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反坦克工作逐漸從整建制的反坦克炮兵連向步兵班組,甚至單個步兵轉移——步兵擁有的反坦克武器,從燃燒瓶、集束手榴彈,逐漸升級為火箭筒。這些能讓反坦克炮"銷聲匿跡"的東西,其實至今也仍有在使用。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二戰期間,美軍的"巴祖卡"火箭筒隨著軍事援助來到了反法西斯聯盟各成員國。幾乎與此同時,德軍的"鐵拳30"被研製了出來,並投入了斯大林格勒會戰。相比之下,巴祖卡的射擊精度比較高,但往往需要兩人組成一個小組發射。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但是鐵拳不一樣。一個士兵可以在攜帶自己的槍械的同時攜帶一枚鐵拳,只要接近坦克便有能力摧毀——這比巴祖卡更為靈活。德國後續還研發了"鐵拳60""鐵拳100",步兵完全可以在比較安全的距離攻擊坦克。破甲戰鬥部對於當時的坦克來說幾乎無解,只能通過沙袋、圓木甚至是鋼絲床墊來增強防禦。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即便如此,被反坦克火箭筒擊穿甚至擊毀的坦克仍不在少數。時間證明了火箭筒是大有前途的,至少現在仍是——這麼多年來,火箭筒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還被玩出了花。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連一級步兵戰術分隊一般會下轄一個火力排,這個火力排往往會集中了中小口徑迫擊炮或是重機槍。摩托化步兵連或是純步兵連可能會把攻堅作為一個戰術要點,那麼這個火力排也會下轄無坐力炮。解放軍連一級在70年代的編制表裡,關於反坦克/攻堅武器的劃分很簡單:步兵連裡會裝備82mm無坐力炮(簡稱82無),班一級配備69式50mm火箭筒(簡稱40火)。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由於無坐力炮的結構十分簡單,大體由炮身和炮架組成,重量完全可以控制在50公斤以下。只要炮尾後方開闊,即便在山地上也能架炮發射。熟練的射手甚至可以肩扛發射,甚至不需要預先挖掘發射陣地。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無坐力炮曾經也是跟反坦克炮一樣戰績輝煌的武器,但在反坦克導彈出現以後就迅速沒落了。現階段的無坐力炮,以美軍班組的"古斯塔夫"84mm無坐力炮為例,主要作用從反坦克淪為攻擊建築物裡的有生力量,用於填補M2HB 12.7mm機槍和步戰車機炮之間的火力空白。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如果說發射高爆彈的火箭筒擠壓了反坦克炮作為攻堅武器的位置,那麼反坦克導彈幾乎是直接蓋過了反坦克炮的革命性武器。目前,各大國的陸軍都差不多完成了機械化,摩托化已經是發展中國家的標配了。重量稍大的反坦克導彈完全可以安裝在車輛上。

"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索姆河戰役打響之後,坦克作為一種新興的戰爭機器走上了戰爭舞臺。第一戰坦克可是風光無限,對面的德軍幾乎沒有直瞄火炮。步兵跟著坦克迅速拿下了預定地點。一輛坦克甚至直接俘虜了三百多個目瞪口呆的德軍士兵。坦克這一新興"物種"的出現,也間接地催生了多種"產業鏈"。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最直接的就是反坦克武器的出現,同樣是在一戰期間,價格更為低廉也更為有效的反坦克槍出現了。其實最初德國只是給步兵配備了Patrone SmK Kurz 7.92mm彈,這款槍彈可以在100米的距離內擊穿"大遊民"坦克的側面裝甲,因此也被用於反坦克。當然,德軍對其並不滿意,在1918年又研製了毛瑟M1918反坦克步槍。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不過這把反坦克槍,實在是太過於"硬核"了......完全就是一把放大版的毛瑟步槍,槍身完全是傳統的木頭,根本沒有什麼降低後坐力的措施。帶腳架全重達到驚人的41磅,約合18千克。射手除了攜帶該反坦克槍以外,還要攜帶12發子彈。副射手會攜帶2個20發彈藥袋和1個72發彈藥箱,整個反坦克小組可以攜帶124發反坦克彈。結果德國軍方發現這款槍對於射手來說太殘忍了:抵左肩開一槍,抵右肩開一槍,然後換人,上一個射手直接去野戰醫院......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隨著坦克的發展,反坦克槍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小,只能緩慢地發展。更為有效的反坦克炮出現了。最初的反坦克炮,是按照部隊的單位來劃分的。以美軍為例,連級反坦克炮口徑為37mm,重量在500公斤以下,士兵可以人力拖曳。營一級反坦克炮口徑為57mm,團一級則為75mm。

蘇軍營、連一級的反坦克炮多為45mm、57mm,此外還有85mm反坦克炮等等。德軍連一級在二戰前期普遍裝備Pak37 37mm反坦克炮,營一級會裝備75mm Pak40反坦克炮。但是德軍師一級指揮人員會把用於防空的8門大部分88mm高炮用於反坦克,這就是另一個故事了。為了能夠應對越來越多的重裝甲目標,還陸續研發了Pak43/41 88mm反坦克炮。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反坦克炮的優勢,對於當時的步兵來說還是蠻受用的。連一級裝備的50mm以下的反坦克炮,重量不過1噸。炮彈就跟手臂差不多粗細,一箱裝是十多發炮彈。即便攜帶一整個炮彈基數(500發到1000發之間),一輛卡車就能搞定。

除了打坦克以外,這類口徑的反坦克炮在設計之初就配備了用於攻擊碉堡、步兵的高爆彈。由於體積不大,就連帶窗戶的房子,經過簡單加固一下都能成為發射陣地。在當時,把裝甲車輛投入到巷戰的指揮官恐怕少之又少,只要部署得當,一個連在物資彈藥充足的情況下可以堅守一個城鎮數天甚至一週。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相比之下,反坦克在陣地戰場上幾乎成了副業。射手的培訓也很簡單,因為是直瞄火炮,並不需要學會計算彈道等。彈藥手的培訓就更加簡單了,只要學會幾件事:裝彈、挖炮陣地和炮操,乾的全是體力活。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蘇聯BT-7快速坦克

這類口徑的火炮,也能經過簡單修改設計後作為坦克炮使用。這樣的設計在二戰初期也相當常見:蘇聯的BT系列快速坦克,美軍的M3/M5斯圖亞克坦克,德軍的38T坦克等等。至於比坦克裝備量更大的突擊炮,使用的幾乎全都是反坦克炮改裝而來的火炮。

即便坦克的裝甲在不斷加厚,反坦克炮的威力也在不斷提升。而且,各種更為有效的新彈藥源源不斷地出現。採用了新結構的穿甲彈,破甲彈,再到成本相對高昂但有效的"錐膛炮",或是裝藥量不斷增大的大口徑反坦克炮,坦克見了都得繞道走。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當年牽引式反坦克炮大受歡迎,但也有侷限。最大的侷限就在於它的重量和它的機動性。即便37mm左右的牽引炮,重量都在500公斤左右——光靠人力根本無法拖曳這種炮長途行軍。如果有現成的彈坑、建築可供利用還好,如果需要人工挖掘炮陣地,那可得耗時數個小時。

而且,從距離陣地5米處,由人力將火炮轉入陣地,裝填,開一炮再撤出陣地需要起碼10分鐘的時間。所以在陣地戰中,除非應對炮擊、空襲或是其他特殊原因,否則反坦克炮根本不會挪窩。這對射手小組的體力是個考驗。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不過,反坦克炮到底還是當年最有效的近距離直瞄支援武器。一般來說,營一級會裝備82mm迫擊炮/81mm迫擊炮,連一級也有60mm迫擊炮。再加上數量較多的反坦克炮,足以面對大規模的步兵衝擊,甚至步坦協同的衝擊波。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這樣一來,反坦克炮的作用也就無可厚非了。各國科研工作者都在絞盡腦汁,想盡一切辦法在現有的反坦克炮基礎上削弱相關的零件使之減輕重量,或是將其搬上車輛成為自行反坦克炮;抑或者研發新的炮彈讓口徑小的反坦克炮也能獲得較大的威力。總之,他們都在儘可能地針對現有的問題進行改進。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類科技的進步,比反坦克炮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反坦克工作逐漸從整建制的反坦克炮兵連向步兵班組,甚至單個步兵轉移——步兵擁有的反坦克武器,從燃燒瓶、集束手榴彈,逐漸升級為火箭筒。這些能讓反坦克炮"銷聲匿跡"的東西,其實至今也仍有在使用。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二戰期間,美軍的"巴祖卡"火箭筒隨著軍事援助來到了反法西斯聯盟各成員國。幾乎與此同時,德軍的"鐵拳30"被研製了出來,並投入了斯大林格勒會戰。相比之下,巴祖卡的射擊精度比較高,但往往需要兩人組成一個小組發射。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但是鐵拳不一樣。一個士兵可以在攜帶自己的槍械的同時攜帶一枚鐵拳,只要接近坦克便有能力摧毀——這比巴祖卡更為靈活。德國後續還研發了"鐵拳60""鐵拳100",步兵完全可以在比較安全的距離攻擊坦克。破甲戰鬥部對於當時的坦克來說幾乎無解,只能通過沙袋、圓木甚至是鋼絲床墊來增強防禦。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即便如此,被反坦克火箭筒擊穿甚至擊毀的坦克仍不在少數。時間證明了火箭筒是大有前途的,至少現在仍是——這麼多年來,火箭筒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還被玩出了花。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連一級步兵戰術分隊一般會下轄一個火力排,這個火力排往往會集中了中小口徑迫擊炮或是重機槍。摩托化步兵連或是純步兵連可能會把攻堅作為一個戰術要點,那麼這個火力排也會下轄無坐力炮。解放軍連一級在70年代的編制表裡,關於反坦克/攻堅武器的劃分很簡單:步兵連裡會裝備82mm無坐力炮(簡稱82無),班一級配備69式50mm火箭筒(簡稱40火)。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由於無坐力炮的結構十分簡單,大體由炮身和炮架組成,重量完全可以控制在50公斤以下。只要炮尾後方開闊,即便在山地上也能架炮發射。熟練的射手甚至可以肩扛發射,甚至不需要預先挖掘發射陣地。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無坐力炮曾經也是跟反坦克炮一樣戰績輝煌的武器,但在反坦克導彈出現以後就迅速沒落了。現階段的無坐力炮,以美軍班組的"古斯塔夫"84mm無坐力炮為例,主要作用從反坦克淪為攻擊建築物裡的有生力量,用於填補M2HB 12.7mm機槍和步戰車機炮之間的火力空白。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如果說發射高爆彈的火箭筒擠壓了反坦克炮作為攻堅武器的位置,那麼反坦克導彈幾乎是直接蓋過了反坦克炮的革命性武器。目前,各大國的陸軍都差不多完成了機械化,摩托化已經是發展中國家的標配了。重量稍大的反坦克導彈完全可以安裝在車輛上。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以美軍為例,如果一個步兵班裡會有兩輛"悍馬",那麼會配備大約4具"標槍"反坦克導彈發射筒,沒有固定的射手也不佔編制,隨取隨用。如果是裝備M2裝甲車的步兵班,反坦克導彈直接安裝在炮塔兩側,根本不需要步兵動手。

"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索姆河戰役打響之後,坦克作為一種新興的戰爭機器走上了戰爭舞臺。第一戰坦克可是風光無限,對面的德軍幾乎沒有直瞄火炮。步兵跟著坦克迅速拿下了預定地點。一輛坦克甚至直接俘虜了三百多個目瞪口呆的德軍士兵。坦克這一新興"物種"的出現,也間接地催生了多種"產業鏈"。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最直接的就是反坦克武器的出現,同樣是在一戰期間,價格更為低廉也更為有效的反坦克槍出現了。其實最初德國只是給步兵配備了Patrone SmK Kurz 7.92mm彈,這款槍彈可以在100米的距離內擊穿"大遊民"坦克的側面裝甲,因此也被用於反坦克。當然,德軍對其並不滿意,在1918年又研製了毛瑟M1918反坦克步槍。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不過這把反坦克槍,實在是太過於"硬核"了......完全就是一把放大版的毛瑟步槍,槍身完全是傳統的木頭,根本沒有什麼降低後坐力的措施。帶腳架全重達到驚人的41磅,約合18千克。射手除了攜帶該反坦克槍以外,還要攜帶12發子彈。副射手會攜帶2個20發彈藥袋和1個72發彈藥箱,整個反坦克小組可以攜帶124發反坦克彈。結果德國軍方發現這款槍對於射手來說太殘忍了:抵左肩開一槍,抵右肩開一槍,然後換人,上一個射手直接去野戰醫院......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隨著坦克的發展,反坦克槍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小,只能緩慢地發展。更為有效的反坦克炮出現了。最初的反坦克炮,是按照部隊的單位來劃分的。以美軍為例,連級反坦克炮口徑為37mm,重量在500公斤以下,士兵可以人力拖曳。營一級反坦克炮口徑為57mm,團一級則為75mm。

蘇軍營、連一級的反坦克炮多為45mm、57mm,此外還有85mm反坦克炮等等。德軍連一級在二戰前期普遍裝備Pak37 37mm反坦克炮,營一級會裝備75mm Pak40反坦克炮。但是德軍師一級指揮人員會把用於防空的8門大部分88mm高炮用於反坦克,這就是另一個故事了。為了能夠應對越來越多的重裝甲目標,還陸續研發了Pak43/41 88mm反坦克炮。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反坦克炮的優勢,對於當時的步兵來說還是蠻受用的。連一級裝備的50mm以下的反坦克炮,重量不過1噸。炮彈就跟手臂差不多粗細,一箱裝是十多發炮彈。即便攜帶一整個炮彈基數(500發到1000發之間),一輛卡車就能搞定。

除了打坦克以外,這類口徑的反坦克炮在設計之初就配備了用於攻擊碉堡、步兵的高爆彈。由於體積不大,就連帶窗戶的房子,經過簡單加固一下都能成為發射陣地。在當時,把裝甲車輛投入到巷戰的指揮官恐怕少之又少,只要部署得當,一個連在物資彈藥充足的情況下可以堅守一個城鎮數天甚至一週。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相比之下,反坦克在陣地戰場上幾乎成了副業。射手的培訓也很簡單,因為是直瞄火炮,並不需要學會計算彈道等。彈藥手的培訓就更加簡單了,只要學會幾件事:裝彈、挖炮陣地和炮操,乾的全是體力活。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蘇聯BT-7快速坦克

這類口徑的火炮,也能經過簡單修改設計後作為坦克炮使用。這樣的設計在二戰初期也相當常見:蘇聯的BT系列快速坦克,美軍的M3/M5斯圖亞克坦克,德軍的38T坦克等等。至於比坦克裝備量更大的突擊炮,使用的幾乎全都是反坦克炮改裝而來的火炮。

即便坦克的裝甲在不斷加厚,反坦克炮的威力也在不斷提升。而且,各種更為有效的新彈藥源源不斷地出現。採用了新結構的穿甲彈,破甲彈,再到成本相對高昂但有效的"錐膛炮",或是裝藥量不斷增大的大口徑反坦克炮,坦克見了都得繞道走。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當年牽引式反坦克炮大受歡迎,但也有侷限。最大的侷限就在於它的重量和它的機動性。即便37mm左右的牽引炮,重量都在500公斤左右——光靠人力根本無法拖曳這種炮長途行軍。如果有現成的彈坑、建築可供利用還好,如果需要人工挖掘炮陣地,那可得耗時數個小時。

而且,從距離陣地5米處,由人力將火炮轉入陣地,裝填,開一炮再撤出陣地需要起碼10分鐘的時間。所以在陣地戰中,除非應對炮擊、空襲或是其他特殊原因,否則反坦克炮根本不會挪窩。這對射手小組的體力是個考驗。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不過,反坦克炮到底還是當年最有效的近距離直瞄支援武器。一般來說,營一級會裝備82mm迫擊炮/81mm迫擊炮,連一級也有60mm迫擊炮。再加上數量較多的反坦克炮,足以面對大規模的步兵衝擊,甚至步坦協同的衝擊波。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這樣一來,反坦克炮的作用也就無可厚非了。各國科研工作者都在絞盡腦汁,想盡一切辦法在現有的反坦克炮基礎上削弱相關的零件使之減輕重量,或是將其搬上車輛成為自行反坦克炮;抑或者研發新的炮彈讓口徑小的反坦克炮也能獲得較大的威力。總之,他們都在儘可能地針對現有的問題進行改進。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類科技的進步,比反坦克炮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反坦克工作逐漸從整建制的反坦克炮兵連向步兵班組,甚至單個步兵轉移——步兵擁有的反坦克武器,從燃燒瓶、集束手榴彈,逐漸升級為火箭筒。這些能讓反坦克炮"銷聲匿跡"的東西,其實至今也仍有在使用。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二戰期間,美軍的"巴祖卡"火箭筒隨著軍事援助來到了反法西斯聯盟各成員國。幾乎與此同時,德軍的"鐵拳30"被研製了出來,並投入了斯大林格勒會戰。相比之下,巴祖卡的射擊精度比較高,但往往需要兩人組成一個小組發射。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但是鐵拳不一樣。一個士兵可以在攜帶自己的槍械的同時攜帶一枚鐵拳,只要接近坦克便有能力摧毀——這比巴祖卡更為靈活。德國後續還研發了"鐵拳60""鐵拳100",步兵完全可以在比較安全的距離攻擊坦克。破甲戰鬥部對於當時的坦克來說幾乎無解,只能通過沙袋、圓木甚至是鋼絲床墊來增強防禦。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即便如此,被反坦克火箭筒擊穿甚至擊毀的坦克仍不在少數。時間證明了火箭筒是大有前途的,至少現在仍是——這麼多年來,火箭筒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還被玩出了花。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連一級步兵戰術分隊一般會下轄一個火力排,這個火力排往往會集中了中小口徑迫擊炮或是重機槍。摩托化步兵連或是純步兵連可能會把攻堅作為一個戰術要點,那麼這個火力排也會下轄無坐力炮。解放軍連一級在70年代的編制表裡,關於反坦克/攻堅武器的劃分很簡單:步兵連裡會裝備82mm無坐力炮(簡稱82無),班一級配備69式50mm火箭筒(簡稱40火)。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由於無坐力炮的結構十分簡單,大體由炮身和炮架組成,重量完全可以控制在50公斤以下。只要炮尾後方開闊,即便在山地上也能架炮發射。熟練的射手甚至可以肩扛發射,甚至不需要預先挖掘發射陣地。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無坐力炮曾經也是跟反坦克炮一樣戰績輝煌的武器,但在反坦克導彈出現以後就迅速沒落了。現階段的無坐力炮,以美軍班組的"古斯塔夫"84mm無坐力炮為例,主要作用從反坦克淪為攻擊建築物裡的有生力量,用於填補M2HB 12.7mm機槍和步戰車機炮之間的火力空白。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如果說發射高爆彈的火箭筒擠壓了反坦克炮作為攻堅武器的位置,那麼反坦克導彈幾乎是直接蓋過了反坦克炮的革命性武器。目前,各大國的陸軍都差不多完成了機械化,摩托化已經是發展中國家的標配了。重量稍大的反坦克導彈完全可以安裝在車輛上。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以美軍為例,如果一個步兵班裡會有兩輛"悍馬",那麼會配備大約4具"標槍"反坦克導彈發射筒,沒有固定的射手也不佔編制,隨取隨用。如果是裝備M2裝甲車的步兵班,反坦克導彈直接安裝在炮塔兩側,根本不需要步兵動手。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反坦克導彈的泛用性可能僅次於機槍。步兵班組可以攜帶,而載具平臺從車輛,再到武裝直升機,甚至巡邏艇也能安裝反坦克導彈。除了反坦克以外,還能用作攻堅火力使用,甚至還能用來攻擊直升機......堪稱萬金油。

"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索姆河戰役打響之後,坦克作為一種新興的戰爭機器走上了戰爭舞臺。第一戰坦克可是風光無限,對面的德軍幾乎沒有直瞄火炮。步兵跟著坦克迅速拿下了預定地點。一輛坦克甚至直接俘虜了三百多個目瞪口呆的德軍士兵。坦克這一新興"物種"的出現,也間接地催生了多種"產業鏈"。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最直接的就是反坦克武器的出現,同樣是在一戰期間,價格更為低廉也更為有效的反坦克槍出現了。其實最初德國只是給步兵配備了Patrone SmK Kurz 7.92mm彈,這款槍彈可以在100米的距離內擊穿"大遊民"坦克的側面裝甲,因此也被用於反坦克。當然,德軍對其並不滿意,在1918年又研製了毛瑟M1918反坦克步槍。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不過這把反坦克槍,實在是太過於"硬核"了......完全就是一把放大版的毛瑟步槍,槍身完全是傳統的木頭,根本沒有什麼降低後坐力的措施。帶腳架全重達到驚人的41磅,約合18千克。射手除了攜帶該反坦克槍以外,還要攜帶12發子彈。副射手會攜帶2個20發彈藥袋和1個72發彈藥箱,整個反坦克小組可以攜帶124發反坦克彈。結果德國軍方發現這款槍對於射手來說太殘忍了:抵左肩開一槍,抵右肩開一槍,然後換人,上一個射手直接去野戰醫院......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隨著坦克的發展,反坦克槍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小,只能緩慢地發展。更為有效的反坦克炮出現了。最初的反坦克炮,是按照部隊的單位來劃分的。以美軍為例,連級反坦克炮口徑為37mm,重量在500公斤以下,士兵可以人力拖曳。營一級反坦克炮口徑為57mm,團一級則為75mm。

蘇軍營、連一級的反坦克炮多為45mm、57mm,此外還有85mm反坦克炮等等。德軍連一級在二戰前期普遍裝備Pak37 37mm反坦克炮,營一級會裝備75mm Pak40反坦克炮。但是德軍師一級指揮人員會把用於防空的8門大部分88mm高炮用於反坦克,這就是另一個故事了。為了能夠應對越來越多的重裝甲目標,還陸續研發了Pak43/41 88mm反坦克炮。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反坦克炮的優勢,對於當時的步兵來說還是蠻受用的。連一級裝備的50mm以下的反坦克炮,重量不過1噸。炮彈就跟手臂差不多粗細,一箱裝是十多發炮彈。即便攜帶一整個炮彈基數(500發到1000發之間),一輛卡車就能搞定。

除了打坦克以外,這類口徑的反坦克炮在設計之初就配備了用於攻擊碉堡、步兵的高爆彈。由於體積不大,就連帶窗戶的房子,經過簡單加固一下都能成為發射陣地。在當時,把裝甲車輛投入到巷戰的指揮官恐怕少之又少,只要部署得當,一個連在物資彈藥充足的情況下可以堅守一個城鎮數天甚至一週。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相比之下,反坦克在陣地戰場上幾乎成了副業。射手的培訓也很簡單,因為是直瞄火炮,並不需要學會計算彈道等。彈藥手的培訓就更加簡單了,只要學會幾件事:裝彈、挖炮陣地和炮操,乾的全是體力活。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蘇聯BT-7快速坦克

這類口徑的火炮,也能經過簡單修改設計後作為坦克炮使用。這樣的設計在二戰初期也相當常見:蘇聯的BT系列快速坦克,美軍的M3/M5斯圖亞克坦克,德軍的38T坦克等等。至於比坦克裝備量更大的突擊炮,使用的幾乎全都是反坦克炮改裝而來的火炮。

即便坦克的裝甲在不斷加厚,反坦克炮的威力也在不斷提升。而且,各種更為有效的新彈藥源源不斷地出現。採用了新結構的穿甲彈,破甲彈,再到成本相對高昂但有效的"錐膛炮",或是裝藥量不斷增大的大口徑反坦克炮,坦克見了都得繞道走。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當年牽引式反坦克炮大受歡迎,但也有侷限。最大的侷限就在於它的重量和它的機動性。即便37mm左右的牽引炮,重量都在500公斤左右——光靠人力根本無法拖曳這種炮長途行軍。如果有現成的彈坑、建築可供利用還好,如果需要人工挖掘炮陣地,那可得耗時數個小時。

而且,從距離陣地5米處,由人力將火炮轉入陣地,裝填,開一炮再撤出陣地需要起碼10分鐘的時間。所以在陣地戰中,除非應對炮擊、空襲或是其他特殊原因,否則反坦克炮根本不會挪窩。這對射手小組的體力是個考驗。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不過,反坦克炮到底還是當年最有效的近距離直瞄支援武器。一般來說,營一級會裝備82mm迫擊炮/81mm迫擊炮,連一級也有60mm迫擊炮。再加上數量較多的反坦克炮,足以面對大規模的步兵衝擊,甚至步坦協同的衝擊波。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這樣一來,反坦克炮的作用也就無可厚非了。各國科研工作者都在絞盡腦汁,想盡一切辦法在現有的反坦克炮基礎上削弱相關的零件使之減輕重量,或是將其搬上車輛成為自行反坦克炮;抑或者研發新的炮彈讓口徑小的反坦克炮也能獲得較大的威力。總之,他們都在儘可能地針對現有的問題進行改進。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類科技的進步,比反坦克炮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反坦克工作逐漸從整建制的反坦克炮兵連向步兵班組,甚至單個步兵轉移——步兵擁有的反坦克武器,從燃燒瓶、集束手榴彈,逐漸升級為火箭筒。這些能讓反坦克炮"銷聲匿跡"的東西,其實至今也仍有在使用。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二戰期間,美軍的"巴祖卡"火箭筒隨著軍事援助來到了反法西斯聯盟各成員國。幾乎與此同時,德軍的"鐵拳30"被研製了出來,並投入了斯大林格勒會戰。相比之下,巴祖卡的射擊精度比較高,但往往需要兩人組成一個小組發射。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但是鐵拳不一樣。一個士兵可以在攜帶自己的槍械的同時攜帶一枚鐵拳,只要接近坦克便有能力摧毀——這比巴祖卡更為靈活。德國後續還研發了"鐵拳60""鐵拳100",步兵完全可以在比較安全的距離攻擊坦克。破甲戰鬥部對於當時的坦克來說幾乎無解,只能通過沙袋、圓木甚至是鋼絲床墊來增強防禦。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即便如此,被反坦克火箭筒擊穿甚至擊毀的坦克仍不在少數。時間證明了火箭筒是大有前途的,至少現在仍是——這麼多年來,火箭筒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還被玩出了花。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連一級步兵戰術分隊一般會下轄一個火力排,這個火力排往往會集中了中小口徑迫擊炮或是重機槍。摩托化步兵連或是純步兵連可能會把攻堅作為一個戰術要點,那麼這個火力排也會下轄無坐力炮。解放軍連一級在70年代的編制表裡,關於反坦克/攻堅武器的劃分很簡單:步兵連裡會裝備82mm無坐力炮(簡稱82無),班一級配備69式50mm火箭筒(簡稱40火)。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由於無坐力炮的結構十分簡單,大體由炮身和炮架組成,重量完全可以控制在50公斤以下。只要炮尾後方開闊,即便在山地上也能架炮發射。熟練的射手甚至可以肩扛發射,甚至不需要預先挖掘發射陣地。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無坐力炮曾經也是跟反坦克炮一樣戰績輝煌的武器,但在反坦克導彈出現以後就迅速沒落了。現階段的無坐力炮,以美軍班組的"古斯塔夫"84mm無坐力炮為例,主要作用從反坦克淪為攻擊建築物裡的有生力量,用於填補M2HB 12.7mm機槍和步戰車機炮之間的火力空白。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如果說發射高爆彈的火箭筒擠壓了反坦克炮作為攻堅武器的位置,那麼反坦克導彈幾乎是直接蓋過了反坦克炮的革命性武器。目前,各大國的陸軍都差不多完成了機械化,摩托化已經是發展中國家的標配了。重量稍大的反坦克導彈完全可以安裝在車輛上。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以美軍為例,如果一個步兵班裡會有兩輛"悍馬",那麼會配備大約4具"標槍"反坦克導彈發射筒,沒有固定的射手也不佔編制,隨取隨用。如果是裝備M2裝甲車的步兵班,反坦克導彈直接安裝在炮塔兩側,根本不需要步兵動手。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反坦克導彈的泛用性可能僅次於機槍。步兵班組可以攜帶,而載具平臺從車輛,再到武裝直升機,甚至巡邏艇也能安裝反坦克導彈。除了反坦克以外,還能用作攻堅火力使用,甚至還能用來攻擊直升機......堪稱萬金油。

曾風靡一時的反坦克炮:戰場上近距離支援的神器,為何被棄用?

無論如何,反坦克炮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其實,反坦克最有效的裝備還是坦克——大規模裝甲對抗的時代也已經落幕,步兵被坦克攆著跑的時代也已經過去了。坦克的作用恐怕也只剩下反坦克和支援步兵,已經開始成為一種側重於支援步兵進攻的多用途平臺。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傳統武器被趕下戰爭舞臺,恐怕坦克也不例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