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潮汕人拜神,主要是到廟宇去拜。但說來也怪,潮汕人到廟宇供香,一般不稱拜神,而是稱“拜老爺”。

潮汕人“拜老爺”和拜神是有區別的,只有到舊曆年末酬神時才叫“拜神”、“謝神”。究其淵源,還必須從古籍的說法談起。所謂老爺,原指舊時的官吏。王應奎《柳南隨筆》卷五:“前明時縉紳惟九卿稱老爺,詞林稱老爺,外任司道以上稱老爺,餘止稱爺,鄉稱老爹而已。”清代四品官以上稱大人,五品以下稱老爺。舊時,豪紳亦稱為老爺,僕稱主亦為老爺。潮汕的廟宇,俗稱老爺宮或者老爺廟,所供的“老爺”,其實都是一些歷史上或傳說中的有益於人民的官吏、名人。這裡說的老爺,實際上是一些在人民心目中有地位的人。但由於歷經千百年的民間崇拜和神化,以及歷代統治者的渲染、利用,給祭拜老爺及其場所(老爺宮)披上了一層神祕的面紗。

宗教諸神

一、道教諸神

潮汕各路神仙的來路知多少,潮汕人拜神挺講究的


道教是多神教,除信奉太上老君和張天師等道教直系的神明外,還有各路神仙:天神、地只、人鬼、各行各業的祖師神、民間信奉的俗神、雜神,都可納入其崇奉對象。

道教本系的最高神職,如同佛教有釋迦、藥師、阿彌陀三身(或稱三世)佛一樣,它有三清(或稱三尊)最高神:第一神是玉清元始天尊,是晉代葛洪創造的;第二神上清靈寶天尊,其來歷是理不清的糊塗賬;第三神才排上教祖太上老君,稱為太清道德天尊。一切正規的道觀,大殿正中祀的就是這三位神明。

道教最高集團除上述“三清”外,還有第二級的“四御”。御者帝也,“四御”就是輔助“三清”的四位天帝,他們的全稱是:昊天金闕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極太皇大帝,勾陳上宮南極天皇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只。“四御”中以玉皇為首,人們最熟悉。道教宣稱“三清、四御”統率天地萬神,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和統治者。

潮汕人信奉的道教系統眾神仙,主要是太上 李老君、玉皇大帝、玄天上帝(真武帝)、張天師和八仙中的呂洞賓(呂祖仙師)等。城鄉各地多見有:

(一)城隍神

城隍為守護城池之神,詔封為“監察司民城隍顯佑伯”。城隍被視為古代城鎮保護神。有縣必有城,有城必有城隍廟。潮汕人視城隍老爺為護城神、保國愛民的好官化身和陰間公正的判官。《韓江記》:“此神乃郡守吳公均也,公斃時,我潮人如喪父母,城都哭動。”可見有些城隍是人間清官死後擔任的。城隍廟的機構較複雜。踏進山門,首先見到的是4位“差役”,天井兩旁立著18位“土地”,城隍爺在二進正殿,左邊是“查簿官”,右邊是“護衛爺”,大殿一旁是負責上傳下達的“速報爺”。這套職能機構把人間官僚的許多機能都帶到了陰間,城隍也就清官難清了。民間有求於城隍,就必須先請求速報爺代為稟報,得到應允後,方能直陳城隍。善男信女有事相求,必先對速報爺行賄,因為報快報慢,報大報小,就憑速報爺幾句話,所以人們帶來的酬神的祭品,必先分出相當部分送速報爺。查簿官負責查實邑內各人壽數,屆時即請城隍差人捉拿。所以如有親人久病臥床,危在旦夕,除給城隍帶上供品外,還得備足一長串“元寶”,掛在主簿官的脖子上,他就會暗暗塗改病人的壽數,延長生命。差役負責捉拿壽終人犯。倘若家親人亡故,向城隍報喪之後,千萬不能忘記給差役們嘴上抹點鴉片,原來陰間差役也是鴉片煙鬼,過完煙癮,解押死者往陰間的途中,就少些虐待了。土地爺也有說話、參議的權力,所以還不能忘了要在他們面前說好話,燒燒香。

潮汕各路神仙的來路知多少,潮汕人拜神挺講究的


(二)財神

全國各地財神有多種:趙公明、比干、五顯、五通、五聖、五路神、利市仙官、招財童子、陶朱公都被稱為財神,還有孔子的七十二賢弟子之一的子貢和三國劉關張三結義的關羽也被奉為財神,都各有其傳說為根據,故招財爺或財神爺是個總稱。潮汕人所祀財神,多指趙公明和陶朱公。

趙公明,民間稱為趙元帥、趙玄壇,神號全稱是正一龍虎玄壇元帥,是道教之神,古籍有關記載及傳說甚多,來源甚古。始見於晉幹寶《搜神記》,謂上帝差三將軍督鬼不取人命。趙公明即三將軍之一。趙公明在道教諸神中是被視為冥神、瘟神的,名聲並不好,自明代小說《封神演義》稱其為峨眉山仙人,以助紂抗周亡身,後被姜子牙封為正一龍虎玄壇真君,下轄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利市仙官之後,他就成了財神總管。各地奉趙為財神,實肇於小說。

陶朱公,史有其人,乃春秋時期的越國大夫范蠡。他助越滅吳復國後,知越王勾踐可共患難不可同享樂,遂攜西施隱姓埋名泛舟五湖,經營生意,號陶朱公。他的生意點到必賺,極為興隆。故名聯有“五湖寄跡陶公業”之句。後來人們敬若財神,譽為“財神爺”。

至於子貢這位孔門大弟子,姓端木名賜,以擅交際及經商,也被奉為財神。關羽是個歷史人物,但進入民間心裡,多得力於小說《三國演義》,是個面赤心赤備受人們尊敬的忠義偶像,由人而神之後,是個全能的神明,也是儒、佛、道三教都崇奉的偶像。傳說他發明了金錢出納賬簿和算盤,故被視為保佑買賣興隆、能賺大錢的神而受到商人尤其是中國餐館老闆們的信仰。近年,個體戶和三資企業發達,祀關帝爺也成為風尚,“牙祭”也有改在農曆五月十三日關帝爺誕辰,而六月廿四日依然忘不了。因為財神爺多尊,神誕也不必嚴格,惠來人於六月廿四日祀趙公明或陶朱公,兩者就是混在一起的。不管人們所祀的財神是誰,以往都定其神誕在六月廿四日。

民間還有文財神、武財神之分,文者指趙公明、比干、陶朱公。但趙公明的神像是執鋼鞭、騎猛虎,威風凜凜,故也有認為他是武財神的;而背倚青龍偃月刀,捧讀《春秋》的關羽,也有被視為文財神的。目前祀關成為風尚之後,祭拜就不限於五月十三日神誕,幾乎凡初一、十五或初二、十六都祀拜,有的是夜日香火不斷。這是當代的一大奇觀。

潮汕各路神仙的來路知多少,潮汕人拜神挺講究的


(三)海上保護神

又稱天妃、海上聖母,俗稱媽祖。自宋至清,歷代皇權對這位海上女神有20多次的封號。宋建隆元年(960)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林默娘生於福建省莆田湄洲灣的一個漁村。其父林願是福建望族之一,官至都巡檢;母王氏。傳說林默娘出生時屋頂祥雲繚繞,生性聰慧,8歲讀書,過目成誦。長大後能曉天文,習水性,懂卦文、知醫理,心地善良,多次搭救遇難船隻。宋太宗雍熙四年(987)農曆九月初九日在湄洲島峰頂上“仙化昇天”,終年 27歲。此後,人們紛紛傳說林默娘身披盛裝,飛翔海上,救助海上遇難的人,遂被尊為海上女神。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詔封“天后”。天后聖母廟遍佈全國東南沿海、臺灣、港澳等地。潮汕人歷來崇拜媽祖,特別是商民、船民、鹽民尤普遍。船民船中都祀媽祖神像,每年三月廿三日神誕隆重禮拜。

潮汕各路神仙的來路知多少,潮汕人拜神挺講究的

(四)福祿壽神

人人都想發財,所以人人都拜財神。有財並不就有福有祿有壽,最好是福祿壽都有。因此在道教神系中就有了福祿壽三星神。俗語說:“人間福祿壽,天上三吉星。”三星神源於道教的三官神,即天官、地官、水官,其神職是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信仰源於原始宗教對天、地、水的自然崇拜。後來道教稱為三元大帝,是三兄弟,上元大帝是天官,生於正月十五,所以正月十五元宵節也叫上元節;中元大帝是地官,生於七月十五,所以七月十五叫中元節;下元大帝是水官,生於十月十五,所以十月十五也叫下元節。三官都在其生日執掌神職,人們就在這三個日子拜三官,希望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但是後來演變成為福祿壽三星神。三星神作為神像印在紙上進入千家萬戶,貼在牆上成了年畫,成了人們賀春的禮品,寄託著祝福的心願,神性已逐步減弱。在惠來,三星神釋義已具體化為三個人物,即:晉代的鉅富石崇代表福,他身穿錦服,手握天書,環佩纏身,一身富氣;唐朝的開國功臣郭子儀代表祿,安置在中間,他王冠蟒袍,玉帶圍腰,肩飄綬帶,氣概凜凜;神話傳說中的南極仙翁代表壽,他鶴髮童顏,喜眉笑口,執杖捧桃,龍鍾老態。當代有許多人家將福、祿、壽三星陳設在客廳中,並不焚香敬拜,僅是一種藝術欣賞品。

潮汕各路神仙的來路知多少,潮汕人拜神挺講究的


(五)保生大帝

也稱大道公,原名吳本,北宋人,出生於今漳州市龍海縣角美鎮之白礁村,後遷今廈門市海滄鎮之青礁村,是個懸壺濟世的名醫,後被奉為神,有多種封號、稱號,福建、臺灣、粵東一帶保生大帝廟,都是祀吳本的。但許多稱為真君廟或慈濟廟者,究竟是祀吳本,還是祀晉代的名醫吳猛及其門徒許遜,有的含混不清,因為他們都有“真人”、“慈濟”的封號,老百姓都稱為真君。明隆慶《潮陽縣誌》記載,吳猛真君曾“神遊於邑之西鄉,往往託醫藥救人,鄉人因號其地曰仙陂”。當地在北宋熙寧年間已建有“慈濟堂”,明萬曆改“煉丹古廟”。潮陽各地從煉丹古廟分香火建廟者,應是祀吳猛的。但民間傳說及今人一些文章卻說吳猛曾到過潮陽,將神話的“神遊”訛解為真的來過潮陽,神話成為“信史”。老百姓信奉神多是跟著神話走的,文人下筆卻要分別清楚。近年閩南一些學者研究吳本,考證甚詳,除記神話,更從歷史、文物、醫學、民俗等側面進行研究,還神的本來面目,才是有價值的。

潮汕各路神仙的來路知多少,潮汕人拜神挺講究的


二、佛教諸神

佛教是西漢末年從古印度傳入中國的一個歷史悠久的教派。中國信奉佛教的人最多,但除了僧尼和居士專一信奉外,老百姓只將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即佛祖如來佛)及其以下菩薩(大士)、金剛、羅漢各級門徒視為眾神之一部分予以崇拜,並不認為信佛就不能信其他的神靈。

四大菩薩(也稱大士)是僅次於佛門三位最高神(釋迦即如來佛,燃燈佛和彌勒佛即布袋和尚)的最高神職。四大菩薩即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和地藏菩薩。依佛門的解釋,菩薩的職責是幫助佛用佛的宗旨、教義“解救在苦海中苦苦掙扎的芸芸眾生,將他們度到極樂世界中去,了卻一切煩惱,永遠歡樂。”但人們獨鍾情於觀音菩薩。觀音是觀世音的簡稱。據佛經所說,觀世音原是個王子,是蓮花所化生。後來幾經神化,在東漢末年傳到中國,在中國又幾經神化,落戶在浙江普陀山,又再由男變女,成為中國佛神中級位最高而且是唯一的女佛神。傳說她是大慈大悲,神通廣大的救世主,因而成為超級女神。她能現33化身,因而演繹出中國33位觀音,如千手觀音、楊柳觀音、坐蓮觀音、魚籃觀音、送子觀音、白衣觀音、水月觀音等等,一個個都是漂亮端莊的女性,因而更受人們的喜愛。近年各地藝術界雕塑的或是海外華人捐贈的進口觀音形象更美。但是“觀音生雅有一敗”,就是那雙腳還是像男人一樣大。因為觀音能化成多種職責的佛神,普遍受到人們特別是婦女的崇拜。潮汕有句俗語“求雨要拜雨仙爺,求子要拜觀世音”。潮汕人多子多福思想濃重,也是崇拜觀音的一個原因。

潮汕各路神仙的來路知多少,潮汕人拜神挺講究的


在佛門諸神中,潮汕人最為信奉的是觀音菩薩和唐宋間的兩位高僧——大顛和大峰。

(一)大顛

俗姓陳(一說楊),名寶通,唐開元年間出生於潮陽。“幼歲心遠塵俗,志慕雲林。”後跟隨高僧惠照,學佛有成,有《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釋義》、《金剛經釋義》等佛學著作,成為研究和傳播佛學有業績的高僧。他初築庵於白牛巖,後移置靈山,即此後著名至今的靈山護國禪寺,香火甚盛。他有什麼善舉,史無記載,民間只有一些神奇傳說。他之著名,是因為他有著作,並與韓愈交往。韓愈刺潮州時與之有多次互訪,被韓愈稱為“頗聰明,識道理”、“能外形骸,以理自勝”。韓愈離潮時還留衣贈別,三封書信,被儒佛兩家炒得沸沸揚揚,至今爭議未休。惠來溪西村有個大顛祖廟,是因為傳說大顛曾許願為該村民求雨而有“靈應”,以後將大顛奉為“雨神”,當年大顛求雨的山丘,也被稱為雨山。活到93歲,其傳略被編人《潮州先賢像傳》。(二)大峰 浙江溫州人,俗姓林,名靈噩,字通叟,生於北宋末年,進土出身,棄官削髮,法號大峰。他發慈悲願,雲遊四方,至潮陽和平里,創靈泉寺。時遇當地乾旱,瘟疫流行,為救災民疾苦,施醫贈藥;又見當地大江阻隔,水流湍急,過往者常有覆舟致死之災。乃四出募錢糧木石,歷盡艱辛,終於築造了至今猶存在的18孔百米長橋——和平橋。在橋將成時,他便圓寂,享年86歲。當地百姓為頌揚大峰功德,建報德堂立像以祀,也傳播他建橋的許多神奇傳說。至清代以來,他的功德更傳播到海外,本地和海外多處建廟奉祀,並且形成了以大峰為旗幟的崇拜系統和善堂組織,廣行善舉。人們對他的崇拜,雖也夾雜迷信成分,但大峰在人們心目中是個有功於民的大善人。大峰是個未見有論佛著作,不見於高僧傳而今也被稱為高僧的僧人。

潮汕各路神仙的來路知多少,潮汕人拜神挺講究的


三、民間俗神

潮汕各路神仙的來路知多少,潮汕人拜神挺講究的


潮汕人熱衷的是與他們生活有關的諸路雜神,如公婆神、註生娘娘、珍珠娘娘以及各行各業的行業神。

各行各業都有其祖師神,上述仙道諸神也都是有關行業崇奉的神,只是因為人人都想發財,就都拜財神爺,人人都想健康,就拜保生大帝,其他行業,如建築泥水木工之祀魯班爺,藥材行業祀藥王邳彤以及孫思邈、郭祖、華佗仙師,戲班之祀田元帥等都同一理;求生育者之拜注生娘,保麻疹安全者之祀珍珠娘,保床第安全者之祀床神,還有拜門神、井神、廁神等;甚至賭錢的拜醉仙,當妓女的拜鐵板橋頭仙師者,等等。隨著時代的變遷,當代迷信者所拜神系種類已漸少,多拜通用的共神,如地主老爺。

(一)灶君司命

惠來民間幾乎每家每戶都設有灶君司命神位。有的用紅漆板製作,有的用瓦筒灰漿黏貼於灶頭煙囪上,有的用紅紙寫“司命神位”,有的寫“九天東廚司命張公定福府君之神位”。木製壇兩側配上常見的對聯:“上天言善事,下地降吉祥”。也有寫“挑柴童子,送水郎君”或“張七相公,李氏夫人”的。人們稱這個神為灶王老爺,灶神奶奶,灶君司命。農曆的每月初一、十五兩天,或婚、喪、生孩子、慶壽辰、逢時過節,都要燒香、供飯。臘月二十三日晚,要用餈粑、糖作為祭品,並剪一碟稻草加上米或豆作為“馬糧”供上,焚香點燭燒紙錢,叩頭禮拜,送他上天去向玉帝反映這一家人的善惡;除夕晚上,再用同樣的方法把他從天上接回家中常住。有人還吃“司命齋”,僱請道士來家念《司命經》(又叫《灶王經》)。平時,忌在灶頭上烹煮或烘烤“穢物” (如狗肉、婦女小衣、嬰兒尿布),忌在灶房裡罵人、吵嘴、打架,忌重放和磕碰鍋、盆、碗、筷。甚至有人說蟑螂是“司命鴨”,灶蟋蟀是“司命雞”,連這些妨礙衛生的昆蟲也不得傷害。

灶君司命的歷史源遠流長。原始初民自從學會用火,便在氏族群駐地燒起一堆長明火,用來取暖,照明,烤熟食物,燒製器皿,防禦野獸夜襲,這就是原始社會的灶。由氏族裡威望最高的婦女管理著。現在除夕圍爐守歲,就是上古代殘存的遺風。

《莊子·達生篇》說:“灶有髻。”這句話的意思是灶有灶神,名字叫“髻”。人類的初期,對一切自然物都是崇拜的,並且憑幻想創作出許多美麗的神話故事。晉代司馬彪給“灶有髻” 一語作注說:“髻,灶神。著赤衣,狀如美女。”

隨著母權的轉移,主火神也要改變為男性了。神話裡的炎帝是司夏司火的南方天帝,祝融是他的佐神。《呂氏春秋》和《禮記·月令》載:“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祀灶……”據《淮南子·汜淪訓》說:“炎帝作火官,死而為灶神。”又據《說文》:“周禮以灶祠祝融。”

屈原《楚辭·九歌》中,有大司命和少司命兩位原始神。大司命可以“令飄風先驅,使凍雨灑塵”; “乘清氣以御陰陽,導天帝以遊九阬”。少司命可以“乘迴風,載雲旗,宿帝郊,沐咸池,登九天,撫慧星”。他倆的神格和在神國裡的地位都是很高的。在《九歌》裡,兩位司命神是在天帝“東皇太一”之下,與天神“雲中君”、“東君”,地祗“湘君”、“湘夫人”等並列的。在周天子的祀典中,司命的地位也很高。《周禮·大宗伯》說:“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實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風伯、雨師。”禋祀、實柴、槱燎,都是堆積柴薪,焚燒作為祭品的牲畜,又叫“燔柴”,是上古最隆重的祭禮,在階級社會裡,神的地位是隨著統治階級的地位提高而上升的。

先秦祀灶神,既為祈福消災,也帶有禮儀和紀念的性質。灶神之被徹底普遍迷信化,開始於漢末。《後漢書·陰興傳》說:“宣帝時,陰子方者……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已後,暴至鉅富……故後常以臘日祀灶而薦黃羊焉。”以後,葛洪《抱朴子》說:“月晦之夜,灶神也上天白人罪狀。”隋杜公瞻注《荊楚歲時記》說:“祝融為灶神,姓蘇名吉利,婦姓王名博頰。”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說:“灶神名隗,狀如美女。又姓張名單字子郭,夫人字忌卿,有六女皆名察洽。”還細述了灶神上天奏罪,使天帝減人壽命的神權。

唐、宋兩代祭灶,還是和近代相似。範大成的《祭灶詩》說:“古代臘月二十四,灶君上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來祭祀。”唐代在祭灶的時候,已有陳設鏡子的做法,李廓的《鏡聽詞》有“匣中取鏡祀灶王,羅衣掩盡明月光”之句。

《燕京歲時記》說:“二十三日祭灶,古用黃羊……民間祭灶用南糖、關東糖、糖餅及清水草豆而已。”明代祭灶之法相似,不過日期稍後一天。據劉侗的《帝京景略》說:“十二月二十四日,以糖劑餅、黍糕、棗、慄、胡桃、炒豆奉灶君,以槽草秣灶君馬……祝曰‘好多說,不好少說’。”馮應京《月令廣義》也有類似的記載:“別具小糖餅奉灶君,具黑豆、寸草為秣馬具……祝曰:‘辛甘臭辣,灶君莫言。’”

祭灶用糖、果、餅等素食,在送、迎灶神之日吃司命齋,是人們相信人死後,靈魂先要到司命菩薩報告,再被鬼卒帶去見閻王,最後才由地藏王菩薩發落,這就使得灶神成了齋神了。在晉代,祭灶神是用葷的:宗懍《荊楚歲時記》說:“臘日以豚酒祀灶神。”東漢時期,人們還殺狗祭灶神,並不是狗肉不能上灶的。古代用狗作祭牲時,稱為“黃羊”。

潮汕人祭拜司命帝君,古已成俗,簡稱“司命公”。除了每月初一、十五外,結婚、生子、慶壽、四時八節,都有奉祀。臘月二十四日,天剛亮,婦女們便起床,把全部鍋鼎,拿到屋外巷頭清除鍋灰煙漬。俗叫“耙鼎”,從這一天起,要等到正月初四神落天才能再“耙鼎”。意思是不要驚動司命公。然後就把煎粿、一盤米,一盤糖,一碗水,四隻紙馬放於鼎蓋頭祭拜。有的地方還有三牲、紅桃粿、發粿之類。祭拜時,先點上三炷清香,然後跪下,口裡唸唸有詞,虔誠祈求司命公上天多說家門好話,多降福到家門,在新的一年裡能養好大豬、禽畜,燒香燒紙後,就讓司命公攜帶這些禮品上天。為了使司命公儘快安全到達,祭祀完畢後又燒兩隻紙馬,讓司命公夫妻乘上天馬,直奔天宮,減少勞累。司命公上天后,各家便清理室內衛生,將這一年貼的老爺符、香枝取下來,恭恭敬敬地送下河去。意思是如果玉帝不信司命公的話,再派人巡視時,看到人間百姓,村社、家家產戶都打掃乾淨,又誠心向玉帝祈求賜福賜壽,不會再有謊言。從此玉帝更加信任司命公,把為百姓消災咎、添福壽、增五穀、飼大豬諸事都交由司命公了。

正月初四一早,百姓仍按臘月二十四日做法,奉祀司命公。這次祭品,多數是糯米粉做的餈粑,加糖和花生、芝麻,有的是甜湯丸。再燒兩隻紙馬,迎接神落天。

(二)門神

門神是民間信仰最早、時間最長、流傳最廣的保護神。從古至今,民間有這樣一種風俗。凡是進寺廟燒香,不管是神是佛,也不管是祭祖宗,還是敬天地、謝神明,都要拜門神。這門官老爺倒也不跟人計較,只燒高香一炷也就算了。倘有禮品,也極簡單隨意,清茶三杯,幾塊糖餅,或幾個水果就可以了。

遠古時,人們學會建造房屋之後,希冀各類神明能保佑康寧。由於門戶是房屋與外界相通的地方,也就特別受到重視,於是便對門產生了崇拜——這就是門神。門神源遠流長,歷久不衰,成為民間最富代表性,最有廣泛群眾基礎的流行神。

據查考,我國周代就有祀門神,但那時的門神還無名無姓。相傳,東海度朔山上有一顆大桃樹,樹幹盤曲,枝葉覆蓋,綿延三千里。上面有金雞,下面有兩個神仙,一個叫神荼,一個叫鬱壘,是兄弟二人。他們站於桃樹下,監視百鬼的行蹤,遇有無端造禍,殘害人類的惡鬼,就用葦索把鬼綁起來,送到山下喂老虎。後來,人們每逢農曆除夕便在門前插上桃木削成的人形,還畫上神荼、鬱壘和老虎,用來驅邪避惡。

有的書上記載,度朔山上有兩個門,西南叫神門,由神荼守衛,凡有邪神進山偷桃,神荼就用木劍砍他的脖子,用桃枝穿透他的腮,把他投入海中喂毒龍。東北叫鬼門,由鬱壘守衛,如遇貪吃的鬼上樹偷桃,就用葦索捆上他;用桃弓射到山下,讓猛虎吃掉。這二位神仙既然能降服惡鬼,他們本身的形象當然也是十分猙獰可怕。《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畫了二位大神的尊容:坦胸露乳,毛髮聳立,頭上長角,眉峰突起,橫眉立目,冷笑中藏著殺機,一副十足的凶神惡煞的模樣。後來,人們不掛圖形,只在門上寫了兩位神仙的尊名,邪鬼便望而卻步了。

唐代以後,又出現兩位著名的武將門神,這就是幫助李世民打天下的唐朝開國元勳秦瓊和尉遲恭。傳說李世民為了爭皇位,在玄武門殺死兄弟二人,自己登基了。李世民做了虧心事,住進皇宮以後,經常做惡夢,不斷夢見他倆個兄弟變成惡鬼來找他索命。半夜裡常嚇出一身冷汗,鬧得他吃不香,睡不安,終日心神不定,慢慢得了大病。吃藥扎針,求神拜佛全不管用,滿朝文武也愁得沒辦法。這天,秦瓊和尉遲恭兩員大將進宮看望李世民,詢問他到底得了什麼病。兩員大將是李世民心腹,李就把自己的心病告訴他倆。秦瓊聽了,安慰說:“萬歲不必害怕。常言說,神鬼怕惡人,我和尉遲將軍給你看門,什麼鬼神也不敢進來,你放心啦!”從那天起,秦瓊和尉遲恭天天守在皇宮門口,日夜不離一步。李世民算是安心了。飯能吃,覺能睡,也不再做惡夢了。可是,只要他倆一離開,李世民馬上就會犯老毛病。老臣魏徵看到這情況,想叫另外兩名武將替秦瓊、尉遲恭把門,但不行,李世民還犯病。後來,魏徵叫畫匠把秦瓊、尉遲恭的像畫下來,貼於門上,好啦,李世民不犯病了。這事傳到民間,老百姓都知秦瓊和尉遲恭厲害,也仿著畫了他倆的像,過年時貼到大門上,叫做“門神”。這兩位武將門神,在民間流傳最廣,影響最大。

宋元以後,民間流行的門神是鍾馗。相傳,鍾馗之父叫鍾惠,母譚氏。一天,譚氏夜夢金甲神人手捧紅日,她一口將紅日吞下肚中而有孕。待懷胎月足,又夢神告訴她,腹中小孩乃上界武曲之星,日後必成正果。譚氏醒後,生了一個嬰兒,鍾惠給兒取名鍾馗。鍾馗十歲時,到餘南華先生求學,學習很刻苦,處處顯露不凡,先生說他“天縱之奇英,士林翹楚”。鍾馗長大後,心存正氣,行為端莊,有金石不渝的高尚情操。鍾惠病重,鍾馗虔誠祈禱,寫下一篇禱告文章,願意以身代父,請求天地保佑父親病癒。玉帝聞知,命天使取一仙丹,下凡治癒鍾惠。鍾惠慶五十大壽時,好友張憲見鍾馗文才不俗,願把獨生女兒許配鍾馗。玉帝派天使下凡託夢,賜鍾馗寶劍神筆,並對他說:“用這支筆,記下人間善惡,用這把劍,除盡世上妖魔。” 後來,張憲請鍾馗到張家讀書,張的女兒秀英,不但生得花容月貌,而且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無不精通。但是,鍾馗專心致志,目不斜視。鍾馗第二年上京應試,中了頭名,但因面貌奇醜,被皇帝免除頭名狀元。鍾馗一氣之下,觸階身亡。玉帝聞知,封他為“驅魔大神”。鍾馗到了陰間,斬妖辟邪,剪除鬼魅。後來,他又率領眾鬼卒,來到人間,斬殺了無數陽間小鬼。門神鍾馗鎮鬼辟邪在民間影響很大,他的畫像,從宮廷到民居,都受到熱烈歡迎。

(三)行業神

潮劇戲神“田元帥” 好多劇種都有自己所崇拜的神,潮劇敬奉的戲神是“田元帥”。相傳田元帥原名雷逢春,是唐玄宗時宮廷裡著名的樂師,掌管翰林院梨園子弟。曾奉旨掛帥出征西番,兵敗而歸,賜其免死,只砍其姓,他姓雷,去掉“雷”字上半截的“雨”,變成姓田,仍於梨園教曲。戲神是戲班的祖師爺,自然受到梨園子弟的尊奉。潮劇在開班時,要“請元帥”。古時,有的地方建有“田元帥廟”。潮汕惠來縣城梅三村梅花宮巷內,有一田元帥廟,至21世紀初仍是香火不斷。

鹽業保護神潮汕的鹽業生產歷史悠久,宋時,朝廷設小江、招收、隆井三所鹽場,統管全潮的鹽業生產和鹽運調度。

中國其他地方的鹽業生產一般奉齊國宰相管仲為保護神,潮汕鹽業的保護神比較獨特,並不是固定的,而是隨著鹽業生產方式的改變而改變。鹽民先是祀奉灶神和土地神,後又祀奉海龍王和土地神。

將灶神奉為鹽業保護神始於鹽生產的初始階段,即鑿井煮鹽的年代,灶是這一階段鹽民產鹽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工具設施,鹽民自然對灶神十分尊敬崇拜。鹽灶選址要請先生勘查挑選,選好後要設灶神神位,備辦豬頭五牲敬灶神,然後才動工壘灶。每月的初一、十五必備辦禮品祭拜灶神,祭拜時要誠心祈禱,祈求灶王爺保佑鹽灶常年爐火旺,不敗滷煮,出好鹽。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灶王爺上天述職,鹽民要備三牲、五牲隆重祭祀。祭拜完畢,鹽灶始熄火,鹽民也回家休息過春節。來年正月初四,鹽灶重燃,也要備三牲、五牲祭拜,迎灶神歸位。

隨著潮鹽生產技術的進步,鹽民產鹽由鑿井煮鹽改為鋪築鹽埕鹽田,直接引海水上田,讓滷水接受陽光曝晒結晶成鹽,這樣既降低製鹽成本,又大大提高產量質量,鹽業的保護神隨之由灶王爺換為龍王爺。因為引滷上田,日頭曝晒,依靠的是天氣,對此坐在灶前靜觀人事的灶神已無能為力。潮汕人認為掌管風雲變化的是龍王爺,於是鹽民尊奉龍王爺為行業保護神。沿海設有龍王廟,祭祀時合鄉一起祭拜,不像灶神單家獨戶祭拜,自然隆重得多,熱鬧非凡。

土地崇拜來源於遠古時代,土地生長五穀,萬民賴以生存。因此,人們對土地感恩戴德,“凡土之所在,人皆賴之,故祭也。”(蔡邕《獨斷》)民間信仰以土地神最為普及,鹽民產鹽始終奉祀土地神,因為不管哪種產鹽方式,始終與土地有關聯,但土地神一般作為次一級的神祗,禮品不如灶神或海龍王的豐盛。潮汕鹽民奉祀神祗無論是灶神、龍王爺或土地神,始終關係著鹽業生產的好壞,表達鹽民希望通過藉助大自然多產鹽,多產好鹽的美好願望,從一個側面折射了鹽民強烈要求技術革新,技術進步。

隨著其他工業的興起,鹽的生產由興盛而式微,產量逐漸下降,但鹽的歷史地位不容忽視。至今,仍有保留許多與“鹽”有關的地名,如鹽埕、鹽嶺等,讓人們追憶往昔鹽業的興盛。

潮汕各路神仙的來路知多少,潮汕人拜神挺講究的


民間各種行業祖師神

理髮業祖師——呂洞賓;

裁縫業祖師——軒轅氏;

織布業祖師——黃道婆;

火腿業祖師——宗澤;

木匠業祖師——魯班;

竹醫業祖師——秦山;

釀酒業祖師——杜康;

中醫業祖師——華佗;

茶葉祖師——陸羽;

染紡業祖師——葛洪;

豆業祖師——牙毅;

造紙業祖師——蔡倫;

鐵匠業祖師——李老君;

中藥行祖師——李時珍;

梨園祖師——唐明皇;

評話祖師——柳敬亭;

風水祖師——劉伯溫;

占卜業祖師——鬼谷子;

造船業祖師——孟公、孟姥;

制餅業祖師——漢宣帝;

爐火神——尉遲恭、太上老君;

娼妓神——白眉;

製陶業祖師——寧封子;

養蠶業祖師——嫘祖;

制筆業祖師——蒙恬。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