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老照片記錄著新疆尼勒克縣的歷史

紡織 通信 攝影 社會 新疆網 2017-06-10

新疆網訊(通訊員陳默 李慧)今年54歲的新疆尼勒克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陳華林可謂是一個老宣傳工作者了,他自2004年上任以來至今已有14個年頭。多年來他每日筆耕不輟,閒暇之餘喜愛攝影,用鏡頭記錄著生活點滴、記錄著社會發展變化,定格了一個個美麗的瞬間。

陳華林現在是新疆攝影家協會會員,伊犁州攝影家協會理事。他喜歡收藏,尤其是老照片,他說:“鏡頭就是無聲的語言,它比文字更有說服力。一張照片能折射一個時代,讓人在懷舊中啟迪人生。”

筆者翻閱陳華林的舊相冊,一組老照片勾起了諸多回憶,讓人彷彿又回到了那充滿激情的崢嶸歲月裡。泛黃的黑白照片,折射出了那個多彩的時代背景。

搖把子電話機----一個時代的印記

1975年,搖把子電話算是先進的通訊工具,打電話要通過話務員進行人工交換,層層轉接。一些地區的生產隊、大隊都沒有通電話,只有公社才有一部電話,就是縣城的一般單位也不一定有電話,人們打長途電話要去郵電局排隊。因此那個年代發電報、寫信是人們基本的聯繫方式。到了90年代初才有程控交換電話,人們的生活節奏也加快。

而今的搖把子電話機已經退出歷史舞臺,只有的博物館才能看到它。

一組老照片記錄著新疆尼勒克縣的歷史

紡織女工。(通訊員供圖)

紡織女工----理想的職業

1979年,紡織工業剛起步。尼勒克縣也成立毛紡廠,並能生產出毛紡布料。毛紡的成立不僅揭開了當地工業發展的新篇章,也成為安排城鎮待業青年就業的主要渠道。那個時候誰要是能進廠當一名紡織工是一件光榮、自豪的事。後來,隨著全國紡織工業的迅猛發展和工藝革命,尼勒克縣毛紡廠逐步退出了舞臺。毛紡廠成了一代人的記憶。

票證----計劃時代調控手段

六、七十年代物資匱乏,商品經濟非常落後,國家不得不採取計劃供應,一切商品都要憑票購買,糧票、補票、肉票、火柴票、煤油票、自行車票……所有的商品都需要票。尼勒克縣城只有一家國營百貨商店,營業員是人們最羨慕的職業。熱水瓶都是結婚時互贈的禮品。如今的糧票、布票、煤油等早已成為收藏品。

一組老照片記錄著新疆尼勒克縣的歷史

70年代大集體的勞作方式。(通訊員供圖)

生產隊----- “社會主義” 的象徵

六、七十年代是大集體的時代,農牧民都是公社社員,每天打著紅旗,唱著激情的革命歌曲參加生產隊集體勞動,人人靠掙公分吃飯。各族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大家親如一家,不分彼此。這是一個帶著鮮明時代特徵的年代。

學在一起,住在一起也是那個時代的特徵。

改革開放----一個嶄新的時代

1978年12月18日-22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標誌著十年動亂結束,也標誌著一個嶄新時代的到來------改革開放了。撥亂反正,百廢待興,各項事業欣欣向榮,城市建設日新月異。一條老街承載了一個縣城的發展歷史,它讓人們徜徉在過去的歲月裡,尋找著那段心靈的慰藉。80年代初的尼勒克縣僅有解放路、唐布拉路的兩條街道。光陰荏在,轉眼30多年過去了,而今的尼勒克縣城已建成了四橫四縱八條主街道,城市面積也有原來兩平方公里發展到現在的近20平方公里。許多老人說起30多年的尼勒克,依然有不盡感慨,可謂是五味雜陳。

陳華林說:“回憶是個好東西,它能篩去歷史的沙子,留下實在的美。改革開放30多年來,邊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鄉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各族人民安居樂業,生活水平日新月異。好日子源於黨的好政策,源於改革開放,源於安定團結的好局面。回顧過去滿腹感懷,展望未來信心滿懷,珍惜當下當和衷共濟,奮力前行。”

一組老照片記錄著新疆尼勒克縣的歷史

70年代前進牧場職工慶五一演出合影。(通訊員供圖)

(部分照片源尼勒克縣史志資料)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