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滅十族872人遭株連慘死,肇事者的他何以被後人敬仰歌頌?

01 十族872人被方孝孺株連,明朝人不恨他

公元1402年,即明朝建文四年六月二十五日,一個再平常不過的日子,在南京的聚寶門(今中華門)外,873人被集體血腥屠殺!

在這873人中,最後一個被處死的人,最為慘烈,他的嘴巴被人割裂至雙耳,然後舌頭被一刀割下,最後處以凌遲,一片一片的肉從身上割下來,直至血肉模糊不成人形···

這個被處以極刑的人,就是明朝的開國大臣翰林院文學博士方孝孺,而那872人則是被其株連枉死的!方孝孺被後世所知名的就是上述所說的“十族滅門案”,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連同門生一族,合為十族共計873人無一倖免!

被滅十族872人遭株連慘死,肇事者的他何以被後人敬仰歌頌?

如此酷刑,方孝孺究竟犯了什麼滔天大罪?其實,被滅族的原因很簡單,朱元璋第四子朱棣奪權成功後,讓方孝孺寫即位詔書,而方孝孺不肯為覬覦皇位成功的朱棣寫即位詔書,並痛罵朱棣燕賊篡位誓死不從!朱棣怒道你縱然不怕死,但不怕被滅九族嗎!方孝孺凜然大義道十族奈我何!於是就有了歷史上唯一的一次誅十族慘案!

凡是知道這段歷史的人,尤其是今天的人,無不對方孝孺痛罵不息!大多數人的聲音是:方孝孺簡直是一個泯滅了人性的腐儒!自己去死得了,幹嘛拉上十族872條無辜的生命跟你陪葬!方孝孺憑什麼讓十族的人為自己的名節買單!他經過十族的人同意了嗎!方孝孺就是愚忠,而不是捨身取義,同是為朱家皇帝打工,服務朱棣跟服務朱允炆有什麼區別?又不是讓你叛國投敵!

被滅十族872人遭株連慘死,肇事者的他何以被後人敬仰歌頌?

在我念初中知道這段歷史時,我的想法跟上述差不多,我不理解方孝孺的行為,不理解他的心理,覺得一個人怎麼能自私到這種地步!一個開國文臣怎麼會這麼迂腐!太多的疑問和不理解。

當長大後經歷了更多的人情世故,兼著讀了一些雜書,覺得以前很多不理解的事情現在理解了,以前不通的事情現在通了,發現任何事情的發生,都能找到一個合乎情理的原因,方孝孺十足滅門案也一樣。

我查看了明朝人對他的評價,多以褒獎為主,讚美其視死如歸抗節不屈,並受到後人的無限敬仰和歌頌。通過當時人對他的評價,你就會理解方孝孺了,在當時人的眼中,方孝孺的行為舉動完全是合乎情理的。相反,如果方孝孺屈從了朱棣,很可能受到後世的唾罵和白眼。

為什麼?原因還得從方孝孺生存的年代去查找,黃仁宇曾在《萬曆十五年》中,提到明朝無可挽救的一句解釋:“中國兩千年來,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極,這就是一切問題的癥結。”這一句話也道出了明朝百姓為什麼不會像我們痛罵方孝孺!

因為在明朝,道德的力量達到了巔峰,甚至替代了法制,封建的禮教思想深入人心至骨髓!要順應天道,要以德服人。

從這個意義上看,方孝孺不止是一個人,他儼然是明朝的一種巨大而沉重的道德觀,因為這種理念灌輸,人們把名節、禮儀和道德看得比生命重要。所以,回到那段歷史發生的年代,再看滅十族這件事,就會豁然開朗了。

被滅十族872人遭株連慘死,肇事者的他何以被後人敬仰歌頌?

02 勿用今天的標準和價值觀看待歷史

其實,我們大多數人不止是對方孝孺這起事件存有偏見,對歷史上很多事件都會有偏見。之所以會有偏見,並不是因為我們的知識少,而是沒有養成歷史感。

何為歷史感?即當我們看待歷史上的某個人或者某個事件的時候,不能只從現代的社會標準和價值觀去定性它,而要從當時它生存發生的年代去看待它衡量它。簡單一句話,就是不能用今天的觀點,去度量過去的人和過去的事!

如果你總是用今天的社會標準和價值觀看待歷史,你就會陷入到一種自以為是的世界裡,這種世界全是你個人狹隘的觀點,全是你主觀偏見的東西,自己把自己的思想世界封閉起來。

而且,歷史上所有的事件,如果都按照自己的觀點進行的話,歷史就會一模一樣了,一模一樣到只剩下今天這一段,如此這般歷史就沒了意義!沒了歷史感,只剩下現代感!

被滅十族872人遭株連慘死,肇事者的他何以被後人敬仰歌頌?

所以,看待一件事情,你只有追溯到事情發生的歷史背景中時,它才會呈現出本來的面目,那個時代中人們的掙扎、痛苦、歡樂、迫不得已等等,才能深有體會,才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歷史感,是一種更客觀的東西,之所以會有這個詞,是因為我們人類社會在不斷地發生改變,觀念、思想、甚至三觀等等,每一個時代都有每一個時代的生存法則,每一個時代都有每一個時代的處世理念,每一個時代都有每一個時代的審美標準。

所以,我們對一件事情的認知和判斷,一定要跳進去再跳出來,如此才能更為全面地瞭解它發生的過程和本質。

被滅十族872人遭株連慘死,肇事者的他何以被後人敬仰歌頌?

這樣一說,以歷史感看事情,好像也沒什麼難的。但在平時生活中,養成歷史感很難,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經驗主義,我們習慣了按照自己的經驗去判斷遇到的事情,所以常常主觀先入為主,看待問題的視角和立場也失去了客觀性。

經驗主義之所以能留存下來,也是有它的道理的。經驗是我們祖先在不斷進化中形成的一種趨利避害的印記積累,是為了保護我們人類自身。典型的就像地域歧視,如果我們被某個省份的多個人欺騙了,當我們再次遇到這個省份的其他人時,我們會本能地遠離他,認為他也會不懷好意。

其實,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人的品性跟地域沒有根本關係,只是我們之前受騙的經驗會告訴我們有危險,才會本能地對他產生偏見。

被滅十族872人遭株連慘死,肇事者的他何以被後人敬仰歌頌?

03 換位思考是另一種形式的歷史感

跟歷史感很相似的一個詞叫換位思考,就是設身處地的站在對方的立場去看待問題,本質是一樣的。

學會換位思考,再看待人和事情,便會對其產生新的感受和想法。這就像很多人長大後,結了婚,為人父為人母后,才會真正懂得和理解當父母的感受。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經典,隨著自己年齡的增長,讀出來的意味都不一樣了,因為裡面不同人物的所作所為,我們不可能同步理解的,只有自己到了書中人物的那個年齡段,我們才會更深刻地理解他的行為舉止。

譬如,我很喜歡讀《紅樓夢》,中學時代我特別不喜歡襲人,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賊喊捉賊愛打人小報告。

被滅十族872人遭株連慘死,肇事者的他何以被後人敬仰歌頌?

在所有丫鬟中,明明是她先跟賈寶玉有染的,為了防止其他小姐丫鬟親近賈寶玉,便向王夫人進言說什麼寶玉年紀大了,該跟小姐們分開居住了,還說其他丫鬟的不是等等,說得王夫人一通滿意點頭。為此,襲人留下了罵名為人詬病。

長大後,懂得了成年人世界的複雜,才慢慢理解她。其實,從襲人的立場出發,她這麼做很正常,不這麼做才不正常,因為一個丫鬟能夠升到姨娘的位置,是多麼的不容易,從趨利避害的角度考慮,襲人這麼做沒什麼不對。

在名利場中掙扎的小人物,不用關心家族興衰的大事,只關注自己的利益得失,這也是無可厚非的。這樣想的話,便不那麼討厭襲人了。

被滅十族872人遭株連慘死,肇事者的他何以被後人敬仰歌頌?

當然,在生活中,有很多人並不會隨著自己年齡的增長,養成換位思考的模式。還有相當多的一部分人,壓根就不去思考換位思考是什麼。這類人普遍比較自我,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別人對自己稍有違逆,便大發雷霆怒氣衝衝。

所以,當我們看待一件事,從歷史感出發,從他人的立場出發,就會很快的摸清楚事件的脈絡和成因,有一個系統的認知,而不是出於個人經驗主義的偏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