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微故事」說好的社區服刑,怎麼又“進了”高牆?!

法律 心臟病 社會 安徽司法 2017-05-20

點 擊 藍 字 即 可 快 速 關 注

有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是罪犯,卻可以不用在監獄裡服刑,可以像普通人一樣在社會上生活,但必須接受監管與教育,他們就是社區服刑人員。這種服刑方式就是社區矯正。

「人物微故事」說好的社區服刑,怎麼又“進了”高牆?!

對於服刑人員來說,犯了罪能在監外執行,還能天天與家人一起吃飯是多麼彌足珍貴,可有一個人卻不珍惜……

社區矯正期玩“失聯”

張某,因交通肇事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零三個月,緩刑一年六個月,在丁敬明所在的社矯大隊接受社區矯正。社矯期間,張某一直表現良好。

「人物微故事」說好的社區服刑,怎麼又“進了”高牆?!

一天,丁敬明在點驗抽查中發現張某的手機關機,便與張某的妻子聯繫,張妻稱張某身體不適在醫院看病,可問起張某在哪家醫院就診時,其妻卻支支吾吾。

丁敬明判斷張妻可能在撒謊,於是他立即開車幾十公里來到張某家中核實情況,經過耐心說服教育後,張妻才說出張某因無證駕駛被公安機關行政拘留15天的事實。

即便張某平時表現良好,但丁敬明認為他知法犯法,仍按照《社區矯正實施辦法》相關規定,對本案進行全面調查,最終法院對張某作出了撤銷緩刑收監執行的裁定。

「人物微故事」說好的社區服刑,怎麼又“進了”高牆?!

不敢管、管不動、管不好是社區矯正工作中存在的現象。為了樹立起社區矯正的法律威嚴,丁敬明經常告誡社區服刑人員:“要時時刻刻遵守法律法規,服從監督與管理,珍惜矯正機會,用實際行動回報社會。”

他注重培養社區服刑人員的“四種意識”,即身份意識、服刑意識、感恩意識和紀律意識,無論是誰違反了監管規定,都必須依法依規處理。

丁敬明用實際行動告訴他們:法律面前任何人都不能心存僥倖。

「人物微故事」說好的社區服刑,怎麼又“進了”高牆?!

人 物 名 片

「人物微故事」說好的社區服刑,怎麼又“進了”高牆?!

丁敬明

1976年出生,1996年參加工作

現任蚌埠市五河縣司法局社區矯正大隊大隊長

所 獲 榮 譽

2011年,榮立個人二等功;

2013年,被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省司法廳聯合授予“全省人民調解工作先進個人”稱號;

2015年,被省司法廳授予全省“社區矯正業務能手”稱號;

2016年,被蚌埠市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你選擇信任我,我定不會辜負你!

季某是一名服刑人員,因患有心臟病暫予監外執行。入矯初期季某情緒不穩定,非但不能按時到司法所報道,還多次以自殺相威脅。

為了能讓季某接受矯正,丁敬明認真研究了季某的犯罪經歷、生活經歷、疾病史和心理狀態,運用自己所掌握的心理知識,多次與季某進行深入交流。原來季某家境貧寒,又覺得自己的病是治不好的,對生活感到絕望,於是破罐子破摔,心想能過一天算一天。

明白了問題所在,丁敬明開始對症下藥。首先,他在網絡、報刊收集了大量治療心臟病方面的資料讀給季某聽,讓季某明白通過相關治療,他的病情是可以改善的。隨後,丁敬明協調有關部門,為季某辦理了低保,保障了他的基本生活。不僅如此,逢年過節丁敬明還會自費購買麵粉與食用油送到季某家中。

現在的季某,除了幫助年邁的父親做農活,還和別人承包了小區牆面的粉刷工程。在全縣社區服刑人員彙報會上,季某動情地:“謝謝丁隊,沒有放棄我,才讓我看見了希望,不然這麼多年我都不知道該怎麼過!”

組織選擇信任我,我定不會辜負組織!

在五河縣社矯工作起步階段,面臨著人員緊缺、經費不足、標準不明等難題,如何提高全縣社區矯正管理水平,這個重任落在了丁敬明身上。

“組織選擇信任我,我定不能辜負組織!”丁敬明決心一定要把社區矯正工作給挑起來。

「人物微故事」說好的社區服刑,怎麼又“進了”高牆?!

為全面瞭解社區矯正工作的目標、任務和基本職能,他翻閱了大量社區矯正工作資料,撰寫了五萬多字的心得體會和學習筆記。從2013年開始,每年他都會策劃一個社矯主題活動:崗位練兵、規範執法等。活動的開展,使得全縣社區矯正管理水平顯著提升,先後有浙江、湖北等省內外幾十家單位來社區觀摩學習。標準化的場所、規範化的工作流程贏得了全國同行們的讚許。

「人物微故事」說好的社區服刑,怎麼又“進了”高牆?!

丁敬明說: “給我一個機會,還你一個驚喜,讓陽光照亮每一個角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