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家大戰略層面重新定義二戰中法國速亡的原因

現今不少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研究或著作中,法國部分顯然已被大家視為不重要,甚至可以說是受到過分的漠視。這主要是因為法國表現實在是差勁,只用了六個星期,法國就屈服於德國的軍事強權之下。法國的失敗固已為不爭之事實,但其原因安在,以及其所能提供的教訓是什麼,卻很少有人研究。即使你問一下非常有歷史功底的人為什麼法國在二戰會速敗,他會回答你一些關鍵詞,例如:馬其諾防線、裝甲坦克的落後等。大多數的人都認為法國的失敗是因為軍事思想上的落後。

今天小編就要從國家戰略層面重新定義一下法國失敗的根本原因,並進一步指出有哪些教訓是值得特別注意的。從歷史上看,人類似乎非常健忘,重蹈前人覆轍的例證真可謂不勝枚舉。因此,法蘭西悲劇雖早已落幕,但其教訓卻具有永恆的價值。

首先是在國家經濟層面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法國的經濟情形,概括地說來是相當好的,比之任何其他歐洲國家,都可以說是具有一定的優勢。在1918到1928這十年裡,法國經濟迅速恢復到戰前水平。戰時被破壞的工業區都完成了重建工作,同時德國的戰敗讓法國在對外貿易上少了一個重要的競爭對手。1929年世界發生了重大的經濟危機,但法國是個例外,其受到的衝擊最小也是最快走出危機的國家。到1932年法國的經濟又繼續增長和繁榮,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法國在經濟方面還是相當的安定,其人民也過著富庶安樂的生活。

而當德國在次崛起不斷重建軍事,但是當時掌握國家經濟命脈的大財閥和金融家們卻不原意在次發生戰爭,所以在軍事上的投資少之又少,不少廠家甚至無法完成國防部交給的生產任務。所以當時法國的投資都在貿易和方面,在戰爭上沒有作充分的準備

因此從國家戰略的觀點來看,經濟固然是立國之本,但立國之本卻又不僅限於經濟一項。國家權力的基礎是多方面的,僅憑經濟增長,不但不足以確保國家的安全,甚至也不一定能免於危亡。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法國就是一個很具有啟示性的例證。

從國家大戰略層面重新定義二戰中法國速亡的原因

其次是法國國家的內政方面

與法國的經濟良好局面相比,其政治情況就應該說是惡劣不堪。當時的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政治特點是內閣變換頻繁,國會爭吵不休,操守不佳的政客為了自己政黨的利益各自為戰。同時共和國的憲法有一個重大缺陷,那就是國會可以倒戈內閣而內閣卻不能解散國會。其結果是內閣對國會毫無辦法,議員一當選就是4年,在此期間他可以作威作福,無所顧忌。在這種情況下內閣的基礎極為脆弱,只能過一天算一天,當然不可能有任何作為。

在1936年,多數左派政黨組成“人民陣線”準備政治改革和社會立法。不幸同年7月,西班牙內戰爆發,因為在是否要介入西班牙內戰的問題上發生了重大分歧,“人民陣線”再次分裂,他們所提倡的社會改革也就不了了之。

當德國重新武裝,並進軍萊茵非軍事區的時候,由於國內的分裂和政治的癱瘓,所有的問題都是一拖再拖,讓法國錯過了許多可以控制事態的機會。

誠如戰前的一位作家所言:“法蘭西是一個標準的垂死民族。這個民族已無目的或價值。其人民早已喪失其傳統的榮譽和精神。大可聽其自生自滅,而不必予以重視。”1940年的迅速崩潰也就證明了這種看法是一點都沒有錯。

從國家大戰略層面重新定義二戰中法國速亡的原因

第三是法國主管軍事的國防部門的無能

政治的癱瘓自然使國防受到直接的影響。法國政府與人民並非不重視國防,但是由於精神萎靡,惰性太強,所以一切的努力不是效率太差,就是有名無實。只要略舉數例即可令人獲得深刻的印象。

建築馬其諾防線的決定在1928年即已作出。到1932年,只有少許的工程已經接近完成;到1936年,其所應裝置的武器均未完成。一直等到1938年,那已經是10年之後,這道要塞防線才算是照原定計劃完工。至於向比利時方向的延伸線段則是在設計與建設的問題上仍存在爭議。

1924年,法國陸軍決定採用一種新型輕機槍,並同時決定統一步兵所用的槍彈。少量部隊已經開始使用,但設計一種能用同樣槍彈的步槍直到1936年還沒有定案。只到戰爭開始的1939年,這樣的新步槍也只完成了10萬枝,而法國陸軍卻有一百多萬人。

法國空軍在1930年取得獨立軍種的資格,並立即擬定了一個1000架飛機的建軍計劃。但是隻到1936年才正式生產第一架飛機,而此時的飛機已經發現此種設計有很大的缺陷。於是才又決定仿效其他國家的快速飛機。到1940年,這又是4年之後,而且戰爭也已經進行了6個月,法國仍只有500架戰鬥機和90架轟炸機可以算是真正符合近代化的標準:再反觀德國空軍,它是在1932年開始建軍,到1936年才加速發展,但到此時卻已經可以集中7000架第一線飛機。

以上所云不過是聊舉數例而已,事實上,在所有部門,情況都差不多,包括重炮、戰防炮、高射炮、重機槍、戰車等在內。最荒謬可笑的事情是在1939年,當法國當局決定把裝甲單位的數量增加一倍時,實際上卻只是把原有的一個單位分割成為兩個單位而已!

這並非由於缺乏經費,雖然軍事預算並不寬裕,但自1936年以來,法國國會對於它總是照案通過,不加削減,甚至連討論都免了。所以真正的問題是整個政府的癱瘓無能,軍隊不過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

從國家大戰略層面重新定義二戰中法國速亡的原因

第四是法國國家層面面對戰爭時的戰略與政策過分保守

法國人雖然有極光榮的軍事傳統,可是到了近代,其軍事思想真是令人不敢恭維。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法國人由於受到普法戰爭失敗的刺激,決心向敵人學習。但是卻對敵人的思想作了錯誤的解釋,尤其是克勞塞維茨的思想。這讓當時的法國人沉醉在“攻勢至上”的思想之中。“攻勢至上”的思想讓法國在一戰的頭一年裡損失慘重,幾乎丟失巴黎,以後雖然由於各種因素的加入,讓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終於獲得了勝利,但其付出的成本仍然是高得可怕。

而到了戰後,其軍事思想領域作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把“攻勢至上”變成“守勢至上”。之後的戰爭證明,轉變後的戰術思想之害甚過前者。

從凡爾賽和約簽訂以後,法國即開始在歐洲設計一套新的安全體系以防止德國再起,其成果即所謂“小協約國”,其中包括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東歐國家在內。當德國如果侵略東歐的小國時,法國必須有一支攻勢兵力,能夠於必要時立即越過其國界向德國發動猛烈的攻擊,這樣始能收東西兩面相互應援之效。

但是當時的法國既沒有攻擊的工具,更是缺乏攻擊的意志,於是法國的東歐同盟國也就自然人散約解。

從國家大戰略層面重新定義二戰中法國速亡的原因

第五是法國國防動員制度的僵化

法國軍人的頭腦為什麼會這樣僵化?自我陶醉是其主因。一戰的勝利培養了他們的驕氣,使他們大有不可一世之感,於是一切的思想都是以1918年的勝利為基礎,而忘記了時間和潮流都在不斷地向前推進。儘管青年軍官中不乏有識之士,例如戴高樂,但他們都官卑職小,對於國家的戰略和高層的思想根本不能產生任何影響作用。

一戰的經驗帶來了戰爭是由預備役人員組成的大軍所贏得的觀念。於是動員也就成為國防的惟一基礎。基於此種觀念,平時的陸軍根本就不是軍隊而只是訓練預備人員的學校。這種觀念雖非完全錯誤,但若執行得太徹底則國家在平時就會毫無軍事權力可言。一旦國際危機發生就會毫無應變能力。

當1937年希特勒進兵萊茵地區時,法國政府威脅說要採取軍事行動,但參謀總長甘末林和他手下的專家們會商之後,所獲的結論是法國必須首先動員,召集約100萬名預備役人員,並徵發車輛,否則就無法組成一支派遣兵力。這讓法國政府深感駭異,要求參謀本部研究一種比較有限的動員方式。但是後者的回答是“不可能”。其理由是:如果法國出兵則情況的發展無法預測,所以法國不能用拼湊應急的方式來調動兵力,否則整個動員計劃都將受到破壞,也就無以應付可能發生的戰爭,因此惟一合理的行動就是照計劃動員100萬人。法國政府因此而猶豫不決,一拖又是幾天,德軍早已在萊茵河地區完成了他們的部署而讓法國人去面對既成事實。

從1936年到1939年,法國的軍事思想和制度並無任何改進。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在9月1日爆發時,從表面上看,法國似乎具有充分的優勢足以壓倒西線上的德軍,一直衝過萊茵河。但事實並非如此。其原因是受到落伍的動員制度的限制。尤其是法軍統帥部堅持其古老的戰術思想,認為必須有重炮始能發動攻勢,但重炮都在倉庫裡,必須加以維護然後方可使用,這些手續要到動員後第三週才能完成。

從國家大戰略層面重新定義二戰中法國速亡的原因

第六則是具體的戰術原因

法國人既已決定採取守勢戰略,則建立一道要塞防線作為此種戰略的基礎,實乃合於邏輯的引申,而且依據當時的情況,對此也無可非議。法國人力僅及德國的一半,所以在全面戰爭中必須用要塞防線封鎖法德兩國的邊界,然後始能把陸軍的主力集中在比利時的國界上以應付決定性的會戰。

真正的錯誤是法國人不曾將其裝甲兵力集中在法比兩國的邊界地區中。法國人並非沒有戰車,但他們卻不曾將其組成完整的單位,主要原因是其高層的軍事思想落後了20年。以數量和技術而論,法國的戰車比德國的還佔有相當優勢。其中有許多體形較大,裝甲較厚,雖然速度可能較慢。但法國高級指揮當局卻用1918年的眼光來看戰車,把戰車當做支援步兵的工具,又或用做搜索工具以補騎兵之不足。在此種舊思想束縛之下,他們對於戰車的用法也就和德國人完全不一樣。德國人把他們所有的戰車都集中編成裝甲師和裝甲軍,而法國人卻把絕大部分戰車都分散在步兵師中,到戰爭爆發時甚至連一個可用的裝甲師都還沒有。至於有關裝甲戰的理論和思想,德國方面在古德里安倡導之下,已經發展成為相當完整的體系,而在法國方面則可以說是幾乎完全不存在,儘管這種理論和思想本來就是發源於西方。僅憑這一點即可解釋法軍慘敗的原因。

地面部隊在組織上和思想上的弱點又因為空軍支援的缺乏而變得更為嚴重。法國並不缺乏工業基礎,其空軍的落後不能以此為藉口。主要原因是陸軍在國防體系中具有支配地位,所以在軍事預算的分配上,空軍所應得的部分都被陸軍強佔了。那些思想落伍的陸軍將領們根本不明瞭空權在近代戰爭中的重要性。總而言之,馬其諾防線對法國的失敗並不負有任何責任,而真正應該負責的卻是比馬其諾防線還要僵化的法國軍人的頭腦。

從國家大戰略層面重新定義二戰中法國速亡的原因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崩潰是20世紀的一件大事,造成此種結果的原因很多,小編只是分析了其中幾個最重要的因素而已。但綜合言之,有兩點教訓是最具有啟示性和最值得注意的:(1)作為國家安全的基礎,政治因素是第一重要的,其他因素都不足以與其比擬,尤其對於經濟的重要性不宜作太高的估計。政治制度必須健全,行政效率必須高,政治家不分黨派都必須尊重國家利益,公而忘私,整個民族必須有發奮圖強、不惜犧牲的意志。(2)軍事思想(包括戰略和戰術在內)必須能夠適應時代精神,軍人的頭腦尤其不可僵化,戰略必須與政策配合,一切制度不可以變成行動的障礙。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