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國的損失要比英國嚴重的多,戰爭使法國喪失了1/10的人口,死亡的官兵達131.5萬人,受傷近300萬人,約7%的國土和大部分的工業產區,都曾遭到過德軍的佔領和蹂躪,1/4的產業被戰爭嚴重破壞,物質損失高達1340億法郎,國內債務膨脹,財政赤字猛增。1918年法國預算赤字為180億法郎且外債驚人,法國欠美國160億法郎,欠英國130億法郎,法國雖然身為戰勝國,但卻是一個傷痕累累的戰勝國。

20年代:危機與調整

戰爭造成的損失使得法國在整個20年代都面臨非常嚴重的財政困難,在1920年英國爆發的一次小規模金融危機,雖然不是世界性質的危機,但也嚴重影響了當時和它一衣帶水的法國。這使得法國政府被迫加大財政支出,最終導致入不敷出,國債濫發導致無人認購。到1923年時,法國已經累計發行了高達305兆法郎的國債,法國政府為追求法郎的國際地位在戰後初期實行通貨緊縮政策,可法郎卻不斷貶值。1924年初法國自身又爆發了一次金融危機,通貨膨脹更加嚴重,物價上漲幾乎無法控制。1926年法郎的貶值已經達到頂峰,法郎與英鎊的比價高達250:1,這也是法國戰後通貨膨脹的最高點。法國的國際信用和國內信用瀕臨崩潰。

"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國的損失要比英國嚴重的多,戰爭使法國喪失了1/10的人口,死亡的官兵達131.5萬人,受傷近300萬人,約7%的國土和大部分的工業產區,都曾遭到過德軍的佔領和蹂躪,1/4的產業被戰爭嚴重破壞,物質損失高達1340億法郎,國內債務膨脹,財政赤字猛增。1918年法國預算赤字為180億法郎且外債驚人,法國欠美國160億法郎,欠英國130億法郎,法國雖然身為戰勝國,但卻是一個傷痕累累的戰勝國。

20年代:危機與調整

戰爭造成的損失使得法國在整個20年代都面臨非常嚴重的財政困難,在1920年英國爆發的一次小規模金融危機,雖然不是世界性質的危機,但也嚴重影響了當時和它一衣帶水的法國。這使得法國政府被迫加大財政支出,最終導致入不敷出,國債濫發導致無人認購。到1923年時,法國已經累計發行了高達305兆法郎的國債,法國政府為追求法郎的國際地位在戰後初期實行通貨緊縮政策,可法郎卻不斷貶值。1924年初法國自身又爆發了一次金融危機,通貨膨脹更加嚴重,物價上漲幾乎無法控制。1926年法郎的貶值已經達到頂峰,法郎與英鎊的比價高達250:1,這也是法國戰後通貨膨脹的最高點。法國的國際信用和國內信用瀕臨崩潰。

淺談一戰後法國的戰後恢復與軍備建設

1926年普恩加萊出任總理以後,開始整頓財政以求穩定法郎,他一方面緊縮開支,大規模消減軍隊以及政府的工作人員,另一方面積極調整稅率,增開新稅以增加國家收入,對貨幣制度實行改革,明確劃定最低底線不得打破:即法郎的匯價為一英鎊等於124法郎不能再多,一美元等於25法郎也不可超過。雖然法郎貶值的問題沒有解決,但匯率最終還是被徹底的固定下來了,穩定的貨幣匯率也使國家能輕而易舉的償還內債和外債。

"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國的損失要比英國嚴重的多,戰爭使法國喪失了1/10的人口,死亡的官兵達131.5萬人,受傷近300萬人,約7%的國土和大部分的工業產區,都曾遭到過德軍的佔領和蹂躪,1/4的產業被戰爭嚴重破壞,物質損失高達1340億法郎,國內債務膨脹,財政赤字猛增。1918年法國預算赤字為180億法郎且外債驚人,法國欠美國160億法郎,欠英國130億法郎,法國雖然身為戰勝國,但卻是一個傷痕累累的戰勝國。

20年代:危機與調整

戰爭造成的損失使得法國在整個20年代都面臨非常嚴重的財政困難,在1920年英國爆發的一次小規模金融危機,雖然不是世界性質的危機,但也嚴重影響了當時和它一衣帶水的法國。這使得法國政府被迫加大財政支出,最終導致入不敷出,國債濫發導致無人認購。到1923年時,法國已經累計發行了高達305兆法郎的國債,法國政府為追求法郎的國際地位在戰後初期實行通貨緊縮政策,可法郎卻不斷貶值。1924年初法國自身又爆發了一次金融危機,通貨膨脹更加嚴重,物價上漲幾乎無法控制。1926年法郎的貶值已經達到頂峰,法郎與英鎊的比價高達250:1,這也是法國戰後通貨膨脹的最高點。法國的國際信用和國內信用瀕臨崩潰。

淺談一戰後法國的戰後恢復與軍備建設

1926年普恩加萊出任總理以後,開始整頓財政以求穩定法郎,他一方面緊縮開支,大規模消減軍隊以及政府的工作人員,另一方面積極調整稅率,增開新稅以增加國家收入,對貨幣制度實行改革,明確劃定最低底線不得打破:即法郎的匯價為一英鎊等於124法郎不能再多,一美元等於25法郎也不可超過。雖然法郎貶值的問題沒有解決,但匯率最終還是被徹底的固定下來了,穩定的貨幣匯率也使國家能輕而易舉的償還內債和外債。

淺談一戰後法國的戰後恢復與軍備建設

到20年代後期,法國基本上完成了戰爭破壞地區的重建(雖然美國爆發了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但因為法國的生產體系尤其是製造業生產體系十分均衡,且整個20年代法國都在調整自身的經濟,故世界金融危機對法國的衝擊相比於其他國家是較小的),法國的重建是通過大規模舉債而完成的,雖然此種行為曾經造成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和貨幣貶值,但是普恩加萊的政策一定程度上的遏制了法郎的貶值,這使得法國的貨幣相比於英國更加穩定(英國在30年代開始實行貨幣貶值政策並且是無底線貶值,這導致了其國際信用還不如當時的法國)。法郎的相對穩定對法國大規模舉借外債也有了促進作用。

畢竟法郎的貶值只要不超過普恩加萊設定的底線,那麼法國就有能力償付外債(雖然歐洲各國一向是欠債不還),但國際信用擺在那裡還是比較靠譜的。大規模引進外資確實取得了建設成就,固定資本得到了大規模更新,新型的工業技術很快就被實際投入到工廠進行商業化應用,設備變得不再陳舊和落後,法國製造的商品的競爭優勢開始逐漸顯現。1924年,雖然爆發了小規模經濟危機,不過因為戰後正常的規律性恢復較快,法國的工業生產總量總算是艱難的達到了戰前的水平。從1924年到1929年,法國工業發展的速度達到每年5%,超過了戰前的3.4%,其增長速度也超過了英德兩國,僅次於美國。國內貿易異常活躍,農業生產在20年代一直停滯不前,到1929也恢復到了戰前水準,隨著社會經濟的恢復,法國開始實行一系列的社會福利措施,如1926年第1次實行了《失業補助金法》,1928年開始對低工資職工發放養老金,對疾病、殘疾的工人以及孕婦實行津貼等。

重整軍備、尋求安全

《凡爾賽合約》為法國提供了相當的安全保證,但是由於法國沒有達到徹底肢解德國的目的,並且凡爾賽體系中並沒有強有力的劃界條約來保證法德邊界的穩定,所以法國一邊重建經濟,一邊繼續為尋求安全而努力。

法國對抗德國的傳統辦法是結盟,但是第1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已經徹底不願再次承擔大陸義務,拒絕與法國結盟。同時法國也不願意與蘇聯結盟,於是法國開始注意到德國周圍的中小國家,並希望能在其中尋求盟友。1920年9月法國與比利時簽訂軍事協定,1921年2月和1924年11月,又先後同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簽訂了同盟條約,從而在歐洲大陸上建立了一個以法國為首的主要針對德國的同盟體系。為了防止匈牙利修改《特里亞農合約》和保加利亞修改《納伊合約》,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也分別締結了三項雙邊同盟條約,這三項雙邊同盟條約形成的體系被稱為“小協約國”。法國為了利用小協約國擴大自己的影響,從而遏制德國並反對蘇聯,在法捷克同盟條約之後,又於1926年6月和1927年11月,先後同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締結了同盟條約。

但是比利時、波蘭、捷克、羅馬尼亞、南斯拉夫畢竟都是些中小國家,而且波捷羅南四國都位於德蘇兩大國之間,同時受到兩方面的威脅,無法有效發揮牽制德國和遏制蘇聯的作用,因此法國還需要一些能夠保障自己安全的更直接更有利的辦法。1925年10月簽訂《洛迦諾公約》時法國外長白里安曾說過:“我國的安全比任何時候都更有保障了。”不過該公約實際上使得法國處於一種更加危險的境地,並且還削弱了法國的同盟體系,因為洛迦諾公約實際上一定程度上承認了德國的權利。

除了結盟和締結條約之外,法國還耗費巨資修建馬奇諾防線,以圖在德軍再次來犯時得以自保。第1次世界大戰後,年邁的法國高級將領仍然身居高位,他們墨守成規,根據第1次世界大戰的經驗,特別是法國的防守戰經驗,他們認為戰爭中防禦方是處於有利地位的,層層相連的戰線和戰壕與無數碉堡構成的防禦體系是無法被攻破的。這種保守且過時的軍事思想之所以被法國最高統帥部奉為神明,是有很多原因的。

"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國的損失要比英國嚴重的多,戰爭使法國喪失了1/10的人口,死亡的官兵達131.5萬人,受傷近300萬人,約7%的國土和大部分的工業產區,都曾遭到過德軍的佔領和蹂躪,1/4的產業被戰爭嚴重破壞,物質損失高達1340億法郎,國內債務膨脹,財政赤字猛增。1918年法國預算赤字為180億法郎且外債驚人,法國欠美國160億法郎,欠英國130億法郎,法國雖然身為戰勝國,但卻是一個傷痕累累的戰勝國。

20年代:危機與調整

戰爭造成的損失使得法國在整個20年代都面臨非常嚴重的財政困難,在1920年英國爆發的一次小規模金融危機,雖然不是世界性質的危機,但也嚴重影響了當時和它一衣帶水的法國。這使得法國政府被迫加大財政支出,最終導致入不敷出,國債濫發導致無人認購。到1923年時,法國已經累計發行了高達305兆法郎的國債,法國政府為追求法郎的國際地位在戰後初期實行通貨緊縮政策,可法郎卻不斷貶值。1924年初法國自身又爆發了一次金融危機,通貨膨脹更加嚴重,物價上漲幾乎無法控制。1926年法郎的貶值已經達到頂峰,法郎與英鎊的比價高達250:1,這也是法國戰後通貨膨脹的最高點。法國的國際信用和國內信用瀕臨崩潰。

淺談一戰後法國的戰後恢復與軍備建設

1926年普恩加萊出任總理以後,開始整頓財政以求穩定法郎,他一方面緊縮開支,大規模消減軍隊以及政府的工作人員,另一方面積極調整稅率,增開新稅以增加國家收入,對貨幣制度實行改革,明確劃定最低底線不得打破:即法郎的匯價為一英鎊等於124法郎不能再多,一美元等於25法郎也不可超過。雖然法郎貶值的問題沒有解決,但匯率最終還是被徹底的固定下來了,穩定的貨幣匯率也使國家能輕而易舉的償還內債和外債。

淺談一戰後法國的戰後恢復與軍備建設

到20年代後期,法國基本上完成了戰爭破壞地區的重建(雖然美國爆發了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但因為法國的生產體系尤其是製造業生產體系十分均衡,且整個20年代法國都在調整自身的經濟,故世界金融危機對法國的衝擊相比於其他國家是較小的),法國的重建是通過大規模舉債而完成的,雖然此種行為曾經造成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和貨幣貶值,但是普恩加萊的政策一定程度上的遏制了法郎的貶值,這使得法國的貨幣相比於英國更加穩定(英國在30年代開始實行貨幣貶值政策並且是無底線貶值,這導致了其國際信用還不如當時的法國)。法郎的相對穩定對法國大規模舉借外債也有了促進作用。

畢竟法郎的貶值只要不超過普恩加萊設定的底線,那麼法國就有能力償付外債(雖然歐洲各國一向是欠債不還),但國際信用擺在那裡還是比較靠譜的。大規模引進外資確實取得了建設成就,固定資本得到了大規模更新,新型的工業技術很快就被實際投入到工廠進行商業化應用,設備變得不再陳舊和落後,法國製造的商品的競爭優勢開始逐漸顯現。1924年,雖然爆發了小規模經濟危機,不過因為戰後正常的規律性恢復較快,法國的工業生產總量總算是艱難的達到了戰前的水平。從1924年到1929年,法國工業發展的速度達到每年5%,超過了戰前的3.4%,其增長速度也超過了英德兩國,僅次於美國。國內貿易異常活躍,農業生產在20年代一直停滯不前,到1929也恢復到了戰前水準,隨著社會經濟的恢復,法國開始實行一系列的社會福利措施,如1926年第1次實行了《失業補助金法》,1928年開始對低工資職工發放養老金,對疾病、殘疾的工人以及孕婦實行津貼等。

重整軍備、尋求安全

《凡爾賽合約》為法國提供了相當的安全保證,但是由於法國沒有達到徹底肢解德國的目的,並且凡爾賽體系中並沒有強有力的劃界條約來保證法德邊界的穩定,所以法國一邊重建經濟,一邊繼續為尋求安全而努力。

法國對抗德國的傳統辦法是結盟,但是第1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已經徹底不願再次承擔大陸義務,拒絕與法國結盟。同時法國也不願意與蘇聯結盟,於是法國開始注意到德國周圍的中小國家,並希望能在其中尋求盟友。1920年9月法國與比利時簽訂軍事協定,1921年2月和1924年11月,又先後同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簽訂了同盟條約,從而在歐洲大陸上建立了一個以法國為首的主要針對德國的同盟體系。為了防止匈牙利修改《特里亞農合約》和保加利亞修改《納伊合約》,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也分別締結了三項雙邊同盟條約,這三項雙邊同盟條約形成的體系被稱為“小協約國”。法國為了利用小協約國擴大自己的影響,從而遏制德國並反對蘇聯,在法捷克同盟條約之後,又於1926年6月和1927年11月,先後同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締結了同盟條約。

但是比利時、波蘭、捷克、羅馬尼亞、南斯拉夫畢竟都是些中小國家,而且波捷羅南四國都位於德蘇兩大國之間,同時受到兩方面的威脅,無法有效發揮牽制德國和遏制蘇聯的作用,因此法國還需要一些能夠保障自己安全的更直接更有利的辦法。1925年10月簽訂《洛迦諾公約》時法國外長白里安曾說過:“我國的安全比任何時候都更有保障了。”不過該公約實際上使得法國處於一種更加危險的境地,並且還削弱了法國的同盟體系,因為洛迦諾公約實際上一定程度上承認了德國的權利。

除了結盟和締結條約之外,法國還耗費巨資修建馬奇諾防線,以圖在德軍再次來犯時得以自保。第1次世界大戰後,年邁的法國高級將領仍然身居高位,他們墨守成規,根據第1次世界大戰的經驗,特別是法國的防守戰經驗,他們認為戰爭中防禦方是處於有利地位的,層層相連的戰線和戰壕與無數碉堡構成的防禦體系是無法被攻破的。這種保守且過時的軍事思想之所以被法國最高統帥部奉為神明,是有很多原因的。

淺談一戰後法國的戰後恢復與軍備建設

第一,法國已經取得勝利,只要能保證勝利的果實,平安無事的過日子法國人就心滿意足了。再加上第1次世界大戰中各國傷亡慘重,各個國家在大戰之後都會迎來一個嬰兒潮時期,而法國卻沒有(主要原因是20年代法國經濟一直處於不穩定狀態,時好時壞。加上法國當時的社會福利制度並不比德國和英美好,所以平民百姓在沒有穩定的環境下基本選擇不婚或不育)。這直接導致了兵源嚴重不足,人心厭戰,進攻的軍事理論需要集中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法國在這三方面都十分欠缺,所以進攻戰略在法國也沒有社會基礎。

"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國的損失要比英國嚴重的多,戰爭使法國喪失了1/10的人口,死亡的官兵達131.5萬人,受傷近300萬人,約7%的國土和大部分的工業產區,都曾遭到過德軍的佔領和蹂躪,1/4的產業被戰爭嚴重破壞,物質損失高達1340億法郎,國內債務膨脹,財政赤字猛增。1918年法國預算赤字為180億法郎且外債驚人,法國欠美國160億法郎,欠英國130億法郎,法國雖然身為戰勝國,但卻是一個傷痕累累的戰勝國。

20年代:危機與調整

戰爭造成的損失使得法國在整個20年代都面臨非常嚴重的財政困難,在1920年英國爆發的一次小規模金融危機,雖然不是世界性質的危機,但也嚴重影響了當時和它一衣帶水的法國。這使得法國政府被迫加大財政支出,最終導致入不敷出,國債濫發導致無人認購。到1923年時,法國已經累計發行了高達305兆法郎的國債,法國政府為追求法郎的國際地位在戰後初期實行通貨緊縮政策,可法郎卻不斷貶值。1924年初法國自身又爆發了一次金融危機,通貨膨脹更加嚴重,物價上漲幾乎無法控制。1926年法郎的貶值已經達到頂峰,法郎與英鎊的比價高達250:1,這也是法國戰後通貨膨脹的最高點。法國的國際信用和國內信用瀕臨崩潰。

淺談一戰後法國的戰後恢復與軍備建設

1926年普恩加萊出任總理以後,開始整頓財政以求穩定法郎,他一方面緊縮開支,大規模消減軍隊以及政府的工作人員,另一方面積極調整稅率,增開新稅以增加國家收入,對貨幣制度實行改革,明確劃定最低底線不得打破:即法郎的匯價為一英鎊等於124法郎不能再多,一美元等於25法郎也不可超過。雖然法郎貶值的問題沒有解決,但匯率最終還是被徹底的固定下來了,穩定的貨幣匯率也使國家能輕而易舉的償還內債和外債。

淺談一戰後法國的戰後恢復與軍備建設

到20年代後期,法國基本上完成了戰爭破壞地區的重建(雖然美國爆發了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但因為法國的生產體系尤其是製造業生產體系十分均衡,且整個20年代法國都在調整自身的經濟,故世界金融危機對法國的衝擊相比於其他國家是較小的),法國的重建是通過大規模舉債而完成的,雖然此種行為曾經造成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和貨幣貶值,但是普恩加萊的政策一定程度上的遏制了法郎的貶值,這使得法國的貨幣相比於英國更加穩定(英國在30年代開始實行貨幣貶值政策並且是無底線貶值,這導致了其國際信用還不如當時的法國)。法郎的相對穩定對法國大規模舉借外債也有了促進作用。

畢竟法郎的貶值只要不超過普恩加萊設定的底線,那麼法國就有能力償付外債(雖然歐洲各國一向是欠債不還),但國際信用擺在那裡還是比較靠譜的。大規模引進外資確實取得了建設成就,固定資本得到了大規模更新,新型的工業技術很快就被實際投入到工廠進行商業化應用,設備變得不再陳舊和落後,法國製造的商品的競爭優勢開始逐漸顯現。1924年,雖然爆發了小規模經濟危機,不過因為戰後正常的規律性恢復較快,法國的工業生產總量總算是艱難的達到了戰前的水平。從1924年到1929年,法國工業發展的速度達到每年5%,超過了戰前的3.4%,其增長速度也超過了英德兩國,僅次於美國。國內貿易異常活躍,農業生產在20年代一直停滯不前,到1929也恢復到了戰前水準,隨著社會經濟的恢復,法國開始實行一系列的社會福利措施,如1926年第1次實行了《失業補助金法》,1928年開始對低工資職工發放養老金,對疾病、殘疾的工人以及孕婦實行津貼等。

重整軍備、尋求安全

《凡爾賽合約》為法國提供了相當的安全保證,但是由於法國沒有達到徹底肢解德國的目的,並且凡爾賽體系中並沒有強有力的劃界條約來保證法德邊界的穩定,所以法國一邊重建經濟,一邊繼續為尋求安全而努力。

法國對抗德國的傳統辦法是結盟,但是第1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已經徹底不願再次承擔大陸義務,拒絕與法國結盟。同時法國也不願意與蘇聯結盟,於是法國開始注意到德國周圍的中小國家,並希望能在其中尋求盟友。1920年9月法國與比利時簽訂軍事協定,1921年2月和1924年11月,又先後同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簽訂了同盟條約,從而在歐洲大陸上建立了一個以法國為首的主要針對德國的同盟體系。為了防止匈牙利修改《特里亞農合約》和保加利亞修改《納伊合約》,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也分別締結了三項雙邊同盟條約,這三項雙邊同盟條約形成的體系被稱為“小協約國”。法國為了利用小協約國擴大自己的影響,從而遏制德國並反對蘇聯,在法捷克同盟條約之後,又於1926年6月和1927年11月,先後同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締結了同盟條約。

但是比利時、波蘭、捷克、羅馬尼亞、南斯拉夫畢竟都是些中小國家,而且波捷羅南四國都位於德蘇兩大國之間,同時受到兩方面的威脅,無法有效發揮牽制德國和遏制蘇聯的作用,因此法國還需要一些能夠保障自己安全的更直接更有利的辦法。1925年10月簽訂《洛迦諾公約》時法國外長白里安曾說過:“我國的安全比任何時候都更有保障了。”不過該公約實際上使得法國處於一種更加危險的境地,並且還削弱了法國的同盟體系,因為洛迦諾公約實際上一定程度上承認了德國的權利。

除了結盟和締結條約之外,法國還耗費巨資修建馬奇諾防線,以圖在德軍再次來犯時得以自保。第1次世界大戰後,年邁的法國高級將領仍然身居高位,他們墨守成規,根據第1次世界大戰的經驗,特別是法國的防守戰經驗,他們認為戰爭中防禦方是處於有利地位的,層層相連的戰線和戰壕與無數碉堡構成的防禦體系是無法被攻破的。這種保守且過時的軍事思想之所以被法國最高統帥部奉為神明,是有很多原因的。

淺談一戰後法國的戰後恢復與軍備建設

第一,法國已經取得勝利,只要能保證勝利的果實,平安無事的過日子法國人就心滿意足了。再加上第1次世界大戰中各國傷亡慘重,各個國家在大戰之後都會迎來一個嬰兒潮時期,而法國卻沒有(主要原因是20年代法國經濟一直處於不穩定狀態,時好時壞。加上法國當時的社會福利制度並不比德國和英美好,所以平民百姓在沒有穩定的環境下基本選擇不婚或不育)。這直接導致了兵源嚴重不足,人心厭戰,進攻的軍事理論需要集中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法國在這三方面都十分欠缺,所以進攻戰略在法國也沒有社會基礎。

淺談一戰後法國的戰後恢復與軍備建設

第二,在第1次世界大戰中,法國堅持執行防禦反擊戰術,德軍雖幾次突破法軍防線,比如瓦恩河戰役期間德軍甚至逼近了巴黎。但是法國軍隊總是能及時組織反攻,被打破的缺口也總能被迅速補上。貝當元帥當年曾經說過:“連亙戰線是上次世界大戰的一個偉大啟示,它被證明是堅不可摧的。”

"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國的損失要比英國嚴重的多,戰爭使法國喪失了1/10的人口,死亡的官兵達131.5萬人,受傷近300萬人,約7%的國土和大部分的工業產區,都曾遭到過德軍的佔領和蹂躪,1/4的產業被戰爭嚴重破壞,物質損失高達1340億法郎,國內債務膨脹,財政赤字猛增。1918年法國預算赤字為180億法郎且外債驚人,法國欠美國160億法郎,欠英國130億法郎,法國雖然身為戰勝國,但卻是一個傷痕累累的戰勝國。

20年代:危機與調整

戰爭造成的損失使得法國在整個20年代都面臨非常嚴重的財政困難,在1920年英國爆發的一次小規模金融危機,雖然不是世界性質的危機,但也嚴重影響了當時和它一衣帶水的法國。這使得法國政府被迫加大財政支出,最終導致入不敷出,國債濫發導致無人認購。到1923年時,法國已經累計發行了高達305兆法郎的國債,法國政府為追求法郎的國際地位在戰後初期實行通貨緊縮政策,可法郎卻不斷貶值。1924年初法國自身又爆發了一次金融危機,通貨膨脹更加嚴重,物價上漲幾乎無法控制。1926年法郎的貶值已經達到頂峰,法郎與英鎊的比價高達250:1,這也是法國戰後通貨膨脹的最高點。法國的國際信用和國內信用瀕臨崩潰。

淺談一戰後法國的戰後恢復與軍備建設

1926年普恩加萊出任總理以後,開始整頓財政以求穩定法郎,他一方面緊縮開支,大規模消減軍隊以及政府的工作人員,另一方面積極調整稅率,增開新稅以增加國家收入,對貨幣制度實行改革,明確劃定最低底線不得打破:即法郎的匯價為一英鎊等於124法郎不能再多,一美元等於25法郎也不可超過。雖然法郎貶值的問題沒有解決,但匯率最終還是被徹底的固定下來了,穩定的貨幣匯率也使國家能輕而易舉的償還內債和外債。

淺談一戰後法國的戰後恢復與軍備建設

到20年代後期,法國基本上完成了戰爭破壞地區的重建(雖然美國爆發了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但因為法國的生產體系尤其是製造業生產體系十分均衡,且整個20年代法國都在調整自身的經濟,故世界金融危機對法國的衝擊相比於其他國家是較小的),法國的重建是通過大規模舉債而完成的,雖然此種行為曾經造成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和貨幣貶值,但是普恩加萊的政策一定程度上的遏制了法郎的貶值,這使得法國的貨幣相比於英國更加穩定(英國在30年代開始實行貨幣貶值政策並且是無底線貶值,這導致了其國際信用還不如當時的法國)。法郎的相對穩定對法國大規模舉借外債也有了促進作用。

畢竟法郎的貶值只要不超過普恩加萊設定的底線,那麼法國就有能力償付外債(雖然歐洲各國一向是欠債不還),但國際信用擺在那裡還是比較靠譜的。大規模引進外資確實取得了建設成就,固定資本得到了大規模更新,新型的工業技術很快就被實際投入到工廠進行商業化應用,設備變得不再陳舊和落後,法國製造的商品的競爭優勢開始逐漸顯現。1924年,雖然爆發了小規模經濟危機,不過因為戰後正常的規律性恢復較快,法國的工業生產總量總算是艱難的達到了戰前的水平。從1924年到1929年,法國工業發展的速度達到每年5%,超過了戰前的3.4%,其增長速度也超過了英德兩國,僅次於美國。國內貿易異常活躍,農業生產在20年代一直停滯不前,到1929也恢復到了戰前水準,隨著社會經濟的恢復,法國開始實行一系列的社會福利措施,如1926年第1次實行了《失業補助金法》,1928年開始對低工資職工發放養老金,對疾病、殘疾的工人以及孕婦實行津貼等。

重整軍備、尋求安全

《凡爾賽合約》為法國提供了相當的安全保證,但是由於法國沒有達到徹底肢解德國的目的,並且凡爾賽體系中並沒有強有力的劃界條約來保證法德邊界的穩定,所以法國一邊重建經濟,一邊繼續為尋求安全而努力。

法國對抗德國的傳統辦法是結盟,但是第1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已經徹底不願再次承擔大陸義務,拒絕與法國結盟。同時法國也不願意與蘇聯結盟,於是法國開始注意到德國周圍的中小國家,並希望能在其中尋求盟友。1920年9月法國與比利時簽訂軍事協定,1921年2月和1924年11月,又先後同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簽訂了同盟條約,從而在歐洲大陸上建立了一個以法國為首的主要針對德國的同盟體系。為了防止匈牙利修改《特里亞農合約》和保加利亞修改《納伊合約》,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也分別締結了三項雙邊同盟條約,這三項雙邊同盟條約形成的體系被稱為“小協約國”。法國為了利用小協約國擴大自己的影響,從而遏制德國並反對蘇聯,在法捷克同盟條約之後,又於1926年6月和1927年11月,先後同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締結了同盟條約。

但是比利時、波蘭、捷克、羅馬尼亞、南斯拉夫畢竟都是些中小國家,而且波捷羅南四國都位於德蘇兩大國之間,同時受到兩方面的威脅,無法有效發揮牽制德國和遏制蘇聯的作用,因此法國還需要一些能夠保障自己安全的更直接更有利的辦法。1925年10月簽訂《洛迦諾公約》時法國外長白里安曾說過:“我國的安全比任何時候都更有保障了。”不過該公約實際上使得法國處於一種更加危險的境地,並且還削弱了法國的同盟體系,因為洛迦諾公約實際上一定程度上承認了德國的權利。

除了結盟和締結條約之外,法國還耗費巨資修建馬奇諾防線,以圖在德軍再次來犯時得以自保。第1次世界大戰後,年邁的法國高級將領仍然身居高位,他們墨守成規,根據第1次世界大戰的經驗,特別是法國的防守戰經驗,他們認為戰爭中防禦方是處於有利地位的,層層相連的戰線和戰壕與無數碉堡構成的防禦體系是無法被攻破的。這種保守且過時的軍事思想之所以被法國最高統帥部奉為神明,是有很多原因的。

淺談一戰後法國的戰後恢復與軍備建設

第一,法國已經取得勝利,只要能保證勝利的果實,平安無事的過日子法國人就心滿意足了。再加上第1次世界大戰中各國傷亡慘重,各個國家在大戰之後都會迎來一個嬰兒潮時期,而法國卻沒有(主要原因是20年代法國經濟一直處於不穩定狀態,時好時壞。加上法國當時的社會福利制度並不比德國和英美好,所以平民百姓在沒有穩定的環境下基本選擇不婚或不育)。這直接導致了兵源嚴重不足,人心厭戰,進攻的軍事理論需要集中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法國在這三方面都十分欠缺,所以進攻戰略在法國也沒有社會基礎。

淺談一戰後法國的戰後恢復與軍備建設

第二,在第1次世界大戰中,法國堅持執行防禦反擊戰術,德軍雖幾次突破法軍防線,比如瓦恩河戰役期間德軍甚至逼近了巴黎。但是法國軍隊總是能及時組織反攻,被打破的缺口也總能被迅速補上。貝當元帥當年曾經說過:“連亙戰線是上次世界大戰的一個偉大啟示,它被證明是堅不可摧的。”

淺談一戰後法國的戰後恢復與軍備建設

第三,法軍不承認新式坦克飛機這類新式武器的作用,不承認裝甲部隊是獨立的兵種,不承認一隻大規模獨立裝甲部隊能夠突破敵人步兵和炮兵的防線,甚至不承認空軍是獨立的兵種。雖然法國的工程師們設計出了優秀的戰車和飛機,但是在1921年貝當元帥制定的《最高統帥部手冊》中對於飛機的作用只有短短的一句話:“飛機白天偵察,夜間轟炸而已。”


根據上述的戰略以及戰術思想,法國從1928年開始建造馬奇諾防線至1936年初,基本完成,歷時8年耗資500億法郎。

頻繁更替的政府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法國政府更迭頻繁,如果從1920年1月開始算起,到1940年3月達拉迪下臺,法國在20年內換了40屆政府,如果算到1929年11月百里安下臺,那麼法國在9年之內,就換了17屆政府。從1925年11月到1926年7月,光是白里安一個人就組織了三屆政府,但第3屆只維持了三個星期。1926年7月復出組閣的赫里歐內閣僅維持了三天就匆匆的下臺了。

1919年11月舉行了戰後的第1次議會選舉,民主聯盟、共和同盟等右翼政黨聯合成“國民聯盟”,他們競選的口號是反對蘇聯和防止社會動亂。大選後,克列孟梭辭去總理職務,由米勒蘭組閣上臺,他上臺後乾的第1件事就是鎮壓罷工。1922年素來以態度強硬著稱的普恩加萊出任總理,1923年1月,因為戰後的魏瑪德國沒有能力償還戰債,法、比軍隊聯合出兵佔領魯爾區。結果法國人發現德國人比他們還窮,就算是把魯爾區全部賣了也於事無補。

"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國的損失要比英國嚴重的多,戰爭使法國喪失了1/10的人口,死亡的官兵達131.5萬人,受傷近300萬人,約7%的國土和大部分的工業產區,都曾遭到過德軍的佔領和蹂躪,1/4的產業被戰爭嚴重破壞,物質損失高達1340億法郎,國內債務膨脹,財政赤字猛增。1918年法國預算赤字為180億法郎且外債驚人,法國欠美國160億法郎,欠英國130億法郎,法國雖然身為戰勝國,但卻是一個傷痕累累的戰勝國。

20年代:危機與調整

戰爭造成的損失使得法國在整個20年代都面臨非常嚴重的財政困難,在1920年英國爆發的一次小規模金融危機,雖然不是世界性質的危機,但也嚴重影響了當時和它一衣帶水的法國。這使得法國政府被迫加大財政支出,最終導致入不敷出,國債濫發導致無人認購。到1923年時,法國已經累計發行了高達305兆法郎的國債,法國政府為追求法郎的國際地位在戰後初期實行通貨緊縮政策,可法郎卻不斷貶值。1924年初法國自身又爆發了一次金融危機,通貨膨脹更加嚴重,物價上漲幾乎無法控制。1926年法郎的貶值已經達到頂峰,法郎與英鎊的比價高達250:1,這也是法國戰後通貨膨脹的最高點。法國的國際信用和國內信用瀕臨崩潰。

淺談一戰後法國的戰後恢復與軍備建設

1926年普恩加萊出任總理以後,開始整頓財政以求穩定法郎,他一方面緊縮開支,大規模消減軍隊以及政府的工作人員,另一方面積極調整稅率,增開新稅以增加國家收入,對貨幣制度實行改革,明確劃定最低底線不得打破:即法郎的匯價為一英鎊等於124法郎不能再多,一美元等於25法郎也不可超過。雖然法郎貶值的問題沒有解決,但匯率最終還是被徹底的固定下來了,穩定的貨幣匯率也使國家能輕而易舉的償還內債和外債。

淺談一戰後法國的戰後恢復與軍備建設

到20年代後期,法國基本上完成了戰爭破壞地區的重建(雖然美國爆發了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但因為法國的生產體系尤其是製造業生產體系十分均衡,且整個20年代法國都在調整自身的經濟,故世界金融危機對法國的衝擊相比於其他國家是較小的),法國的重建是通過大規模舉債而完成的,雖然此種行為曾經造成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和貨幣貶值,但是普恩加萊的政策一定程度上的遏制了法郎的貶值,這使得法國的貨幣相比於英國更加穩定(英國在30年代開始實行貨幣貶值政策並且是無底線貶值,這導致了其國際信用還不如當時的法國)。法郎的相對穩定對法國大規模舉借外債也有了促進作用。

畢竟法郎的貶值只要不超過普恩加萊設定的底線,那麼法國就有能力償付外債(雖然歐洲各國一向是欠債不還),但國際信用擺在那裡還是比較靠譜的。大規模引進外資確實取得了建設成就,固定資本得到了大規模更新,新型的工業技術很快就被實際投入到工廠進行商業化應用,設備變得不再陳舊和落後,法國製造的商品的競爭優勢開始逐漸顯現。1924年,雖然爆發了小規模經濟危機,不過因為戰後正常的規律性恢復較快,法國的工業生產總量總算是艱難的達到了戰前的水平。從1924年到1929年,法國工業發展的速度達到每年5%,超過了戰前的3.4%,其增長速度也超過了英德兩國,僅次於美國。國內貿易異常活躍,農業生產在20年代一直停滯不前,到1929也恢復到了戰前水準,隨著社會經濟的恢復,法國開始實行一系列的社會福利措施,如1926年第1次實行了《失業補助金法》,1928年開始對低工資職工發放養老金,對疾病、殘疾的工人以及孕婦實行津貼等。

重整軍備、尋求安全

《凡爾賽合約》為法國提供了相當的安全保證,但是由於法國沒有達到徹底肢解德國的目的,並且凡爾賽體系中並沒有強有力的劃界條約來保證法德邊界的穩定,所以法國一邊重建經濟,一邊繼續為尋求安全而努力。

法國對抗德國的傳統辦法是結盟,但是第1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已經徹底不願再次承擔大陸義務,拒絕與法國結盟。同時法國也不願意與蘇聯結盟,於是法國開始注意到德國周圍的中小國家,並希望能在其中尋求盟友。1920年9月法國與比利時簽訂軍事協定,1921年2月和1924年11月,又先後同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簽訂了同盟條約,從而在歐洲大陸上建立了一個以法國為首的主要針對德國的同盟體系。為了防止匈牙利修改《特里亞農合約》和保加利亞修改《納伊合約》,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也分別締結了三項雙邊同盟條約,這三項雙邊同盟條約形成的體系被稱為“小協約國”。法國為了利用小協約國擴大自己的影響,從而遏制德國並反對蘇聯,在法捷克同盟條約之後,又於1926年6月和1927年11月,先後同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締結了同盟條約。

但是比利時、波蘭、捷克、羅馬尼亞、南斯拉夫畢竟都是些中小國家,而且波捷羅南四國都位於德蘇兩大國之間,同時受到兩方面的威脅,無法有效發揮牽制德國和遏制蘇聯的作用,因此法國還需要一些能夠保障自己安全的更直接更有利的辦法。1925年10月簽訂《洛迦諾公約》時法國外長白里安曾說過:“我國的安全比任何時候都更有保障了。”不過該公約實際上使得法國處於一種更加危險的境地,並且還削弱了法國的同盟體系,因為洛迦諾公約實際上一定程度上承認了德國的權利。

除了結盟和締結條約之外,法國還耗費巨資修建馬奇諾防線,以圖在德軍再次來犯時得以自保。第1次世界大戰後,年邁的法國高級將領仍然身居高位,他們墨守成規,根據第1次世界大戰的經驗,特別是法國的防守戰經驗,他們認為戰爭中防禦方是處於有利地位的,層層相連的戰線和戰壕與無數碉堡構成的防禦體系是無法被攻破的。這種保守且過時的軍事思想之所以被法國最高統帥部奉為神明,是有很多原因的。

淺談一戰後法國的戰後恢復與軍備建設

第一,法國已經取得勝利,只要能保證勝利的果實,平安無事的過日子法國人就心滿意足了。再加上第1次世界大戰中各國傷亡慘重,各個國家在大戰之後都會迎來一個嬰兒潮時期,而法國卻沒有(主要原因是20年代法國經濟一直處於不穩定狀態,時好時壞。加上法國當時的社會福利制度並不比德國和英美好,所以平民百姓在沒有穩定的環境下基本選擇不婚或不育)。這直接導致了兵源嚴重不足,人心厭戰,進攻的軍事理論需要集中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法國在這三方面都十分欠缺,所以進攻戰略在法國也沒有社會基礎。

淺談一戰後法國的戰後恢復與軍備建設

第二,在第1次世界大戰中,法國堅持執行防禦反擊戰術,德軍雖幾次突破法軍防線,比如瓦恩河戰役期間德軍甚至逼近了巴黎。但是法國軍隊總是能及時組織反攻,被打破的缺口也總能被迅速補上。貝當元帥當年曾經說過:“連亙戰線是上次世界大戰的一個偉大啟示,它被證明是堅不可摧的。”

淺談一戰後法國的戰後恢復與軍備建設

第三,法軍不承認新式坦克飛機這類新式武器的作用,不承認裝甲部隊是獨立的兵種,不承認一隻大規模獨立裝甲部隊能夠突破敵人步兵和炮兵的防線,甚至不承認空軍是獨立的兵種。雖然法國的工程師們設計出了優秀的戰車和飛機,但是在1921年貝當元帥制定的《最高統帥部手冊》中對於飛機的作用只有短短的一句話:“飛機白天偵察,夜間轟炸而已。”


根據上述的戰略以及戰術思想,法國從1928年開始建造馬奇諾防線至1936年初,基本完成,歷時8年耗資500億法郎。

頻繁更替的政府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法國政府更迭頻繁,如果從1920年1月開始算起,到1940年3月達拉迪下臺,法國在20年內換了40屆政府,如果算到1929年11月百里安下臺,那麼法國在9年之內,就換了17屆政府。從1925年11月到1926年7月,光是白里安一個人就組織了三屆政府,但第3屆只維持了三個星期。1926年7月復出組閣的赫里歐內閣僅維持了三天就匆匆的下臺了。

1919年11月舉行了戰後的第1次議會選舉,民主聯盟、共和同盟等右翼政黨聯合成“國民聯盟”,他們競選的口號是反對蘇聯和防止社會動亂。大選後,克列孟梭辭去總理職務,由米勒蘭組閣上臺,他上臺後乾的第1件事就是鎮壓罷工。1922年素來以態度強硬著稱的普恩加萊出任總理,1923年1月,因為戰後的魏瑪德國沒有能力償還戰債,法、比軍隊聯合出兵佔領魯爾區。結果法國人發現德國人比他們還窮,就算是把魯爾區全部賣了也於事無補。

淺談一戰後法國的戰後恢復與軍備建設

1924年5月在法國進行了戰後的第2次選舉,魯爾的失敗導致“國民聯盟”威信掃地。社會黨、激進黨等組成的“左翼聯盟”獲勝,激進黨人組織內閣,這次法國政府的內外政策遭遇了巨大調整,左翼聯盟反對普文加萊的強硬路線,採取與德國和解的政策。1924年7月政府接受了道威斯計劃,1925年10月潘費勒政府又接受了洛加迪公約,1924年10月赫里歐甚至還致電莫斯科表示承認蘇聯政府,此後法蘇兩國正式建交。不過在左翼聯盟執政期間,法國國債不斷的增加,財政變得異常困難,數任內閣都試圖通過增加稅收發放國庫券、增加法蘭西銀行對政府的預支等辦法來解決財政危機,但適得其反。1926年7月中旬,國庫短期借款和國債已經到期,但政府根本無力償還,法郎貶值突破了普恩加萊制定並獲得一致認可的底線。7月17日白里安內閣只能宣佈解散,7月21日赫里歐再次組成政府。但“左翼聯盟”已經失去了議會對其的信任,當內閣成員名單交由眾議院批准時,眾議院以多數票(290:273)強行否決了這次內閣。

"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國的損失要比英國嚴重的多,戰爭使法國喪失了1/10的人口,死亡的官兵達131.5萬人,受傷近300萬人,約7%的國土和大部分的工業產區,都曾遭到過德軍的佔領和蹂躪,1/4的產業被戰爭嚴重破壞,物質損失高達1340億法郎,國內債務膨脹,財政赤字猛增。1918年法國預算赤字為180億法郎且外債驚人,法國欠美國160億法郎,欠英國130億法郎,法國雖然身為戰勝國,但卻是一個傷痕累累的戰勝國。

20年代:危機與調整

戰爭造成的損失使得法國在整個20年代都面臨非常嚴重的財政困難,在1920年英國爆發的一次小規模金融危機,雖然不是世界性質的危機,但也嚴重影響了當時和它一衣帶水的法國。這使得法國政府被迫加大財政支出,最終導致入不敷出,國債濫發導致無人認購。到1923年時,法國已經累計發行了高達305兆法郎的國債,法國政府為追求法郎的國際地位在戰後初期實行通貨緊縮政策,可法郎卻不斷貶值。1924年初法國自身又爆發了一次金融危機,通貨膨脹更加嚴重,物價上漲幾乎無法控制。1926年法郎的貶值已經達到頂峰,法郎與英鎊的比價高達250:1,這也是法國戰後通貨膨脹的最高點。法國的國際信用和國內信用瀕臨崩潰。

淺談一戰後法國的戰後恢復與軍備建設

1926年普恩加萊出任總理以後,開始整頓財政以求穩定法郎,他一方面緊縮開支,大規模消減軍隊以及政府的工作人員,另一方面積極調整稅率,增開新稅以增加國家收入,對貨幣制度實行改革,明確劃定最低底線不得打破:即法郎的匯價為一英鎊等於124法郎不能再多,一美元等於25法郎也不可超過。雖然法郎貶值的問題沒有解決,但匯率最終還是被徹底的固定下來了,穩定的貨幣匯率也使國家能輕而易舉的償還內債和外債。

淺談一戰後法國的戰後恢復與軍備建設

到20年代後期,法國基本上完成了戰爭破壞地區的重建(雖然美國爆發了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但因為法國的生產體系尤其是製造業生產體系十分均衡,且整個20年代法國都在調整自身的經濟,故世界金融危機對法國的衝擊相比於其他國家是較小的),法國的重建是通過大規模舉債而完成的,雖然此種行為曾經造成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和貨幣貶值,但是普恩加萊的政策一定程度上的遏制了法郎的貶值,這使得法國的貨幣相比於英國更加穩定(英國在30年代開始實行貨幣貶值政策並且是無底線貶值,這導致了其國際信用還不如當時的法國)。法郎的相對穩定對法國大規模舉借外債也有了促進作用。

畢竟法郎的貶值只要不超過普恩加萊設定的底線,那麼法國就有能力償付外債(雖然歐洲各國一向是欠債不還),但國際信用擺在那裡還是比較靠譜的。大規模引進外資確實取得了建設成就,固定資本得到了大規模更新,新型的工業技術很快就被實際投入到工廠進行商業化應用,設備變得不再陳舊和落後,法國製造的商品的競爭優勢開始逐漸顯現。1924年,雖然爆發了小規模經濟危機,不過因為戰後正常的規律性恢復較快,法國的工業生產總量總算是艱難的達到了戰前的水平。從1924年到1929年,法國工業發展的速度達到每年5%,超過了戰前的3.4%,其增長速度也超過了英德兩國,僅次於美國。國內貿易異常活躍,農業生產在20年代一直停滯不前,到1929也恢復到了戰前水準,隨著社會經濟的恢復,法國開始實行一系列的社會福利措施,如1926年第1次實行了《失業補助金法》,1928年開始對低工資職工發放養老金,對疾病、殘疾的工人以及孕婦實行津貼等。

重整軍備、尋求安全

《凡爾賽合約》為法國提供了相當的安全保證,但是由於法國沒有達到徹底肢解德國的目的,並且凡爾賽體系中並沒有強有力的劃界條約來保證法德邊界的穩定,所以法國一邊重建經濟,一邊繼續為尋求安全而努力。

法國對抗德國的傳統辦法是結盟,但是第1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已經徹底不願再次承擔大陸義務,拒絕與法國結盟。同時法國也不願意與蘇聯結盟,於是法國開始注意到德國周圍的中小國家,並希望能在其中尋求盟友。1920年9月法國與比利時簽訂軍事協定,1921年2月和1924年11月,又先後同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簽訂了同盟條約,從而在歐洲大陸上建立了一個以法國為首的主要針對德國的同盟體系。為了防止匈牙利修改《特里亞農合約》和保加利亞修改《納伊合約》,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也分別締結了三項雙邊同盟條約,這三項雙邊同盟條約形成的體系被稱為“小協約國”。法國為了利用小協約國擴大自己的影響,從而遏制德國並反對蘇聯,在法捷克同盟條約之後,又於1926年6月和1927年11月,先後同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締結了同盟條約。

但是比利時、波蘭、捷克、羅馬尼亞、南斯拉夫畢竟都是些中小國家,而且波捷羅南四國都位於德蘇兩大國之間,同時受到兩方面的威脅,無法有效發揮牽制德國和遏制蘇聯的作用,因此法國還需要一些能夠保障自己安全的更直接更有利的辦法。1925年10月簽訂《洛迦諾公約》時法國外長白里安曾說過:“我國的安全比任何時候都更有保障了。”不過該公約實際上使得法國處於一種更加危險的境地,並且還削弱了法國的同盟體系,因為洛迦諾公約實際上一定程度上承認了德國的權利。

除了結盟和締結條約之外,法國還耗費巨資修建馬奇諾防線,以圖在德軍再次來犯時得以自保。第1次世界大戰後,年邁的法國高級將領仍然身居高位,他們墨守成規,根據第1次世界大戰的經驗,特別是法國的防守戰經驗,他們認為戰爭中防禦方是處於有利地位的,層層相連的戰線和戰壕與無數碉堡構成的防禦體系是無法被攻破的。這種保守且過時的軍事思想之所以被法國最高統帥部奉為神明,是有很多原因的。

淺談一戰後法國的戰後恢復與軍備建設

第一,法國已經取得勝利,只要能保證勝利的果實,平安無事的過日子法國人就心滿意足了。再加上第1次世界大戰中各國傷亡慘重,各個國家在大戰之後都會迎來一個嬰兒潮時期,而法國卻沒有(主要原因是20年代法國經濟一直處於不穩定狀態,時好時壞。加上法國當時的社會福利制度並不比德國和英美好,所以平民百姓在沒有穩定的環境下基本選擇不婚或不育)。這直接導致了兵源嚴重不足,人心厭戰,進攻的軍事理論需要集中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法國在這三方面都十分欠缺,所以進攻戰略在法國也沒有社會基礎。

淺談一戰後法國的戰後恢復與軍備建設

第二,在第1次世界大戰中,法國堅持執行防禦反擊戰術,德軍雖幾次突破法軍防線,比如瓦恩河戰役期間德軍甚至逼近了巴黎。但是法國軍隊總是能及時組織反攻,被打破的缺口也總能被迅速補上。貝當元帥當年曾經說過:“連亙戰線是上次世界大戰的一個偉大啟示,它被證明是堅不可摧的。”

淺談一戰後法國的戰後恢復與軍備建設

第三,法軍不承認新式坦克飛機這類新式武器的作用,不承認裝甲部隊是獨立的兵種,不承認一隻大規模獨立裝甲部隊能夠突破敵人步兵和炮兵的防線,甚至不承認空軍是獨立的兵種。雖然法國的工程師們設計出了優秀的戰車和飛機,但是在1921年貝當元帥制定的《最高統帥部手冊》中對於飛機的作用只有短短的一句話:“飛機白天偵察,夜間轟炸而已。”


根據上述的戰略以及戰術思想,法國從1928年開始建造馬奇諾防線至1936年初,基本完成,歷時8年耗資500億法郎。

頻繁更替的政府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法國政府更迭頻繁,如果從1920年1月開始算起,到1940年3月達拉迪下臺,法國在20年內換了40屆政府,如果算到1929年11月百里安下臺,那麼法國在9年之內,就換了17屆政府。從1925年11月到1926年7月,光是白里安一個人就組織了三屆政府,但第3屆只維持了三個星期。1926年7月復出組閣的赫里歐內閣僅維持了三天就匆匆的下臺了。

1919年11月舉行了戰後的第1次議會選舉,民主聯盟、共和同盟等右翼政黨聯合成“國民聯盟”,他們競選的口號是反對蘇聯和防止社會動亂。大選後,克列孟梭辭去總理職務,由米勒蘭組閣上臺,他上臺後乾的第1件事就是鎮壓罷工。1922年素來以態度強硬著稱的普恩加萊出任總理,1923年1月,因為戰後的魏瑪德國沒有能力償還戰債,法、比軍隊聯合出兵佔領魯爾區。結果法國人發現德國人比他們還窮,就算是把魯爾區全部賣了也於事無補。

淺談一戰後法國的戰後恢復與軍備建設

1924年5月在法國進行了戰後的第2次選舉,魯爾的失敗導致“國民聯盟”威信掃地。社會黨、激進黨等組成的“左翼聯盟”獲勝,激進黨人組織內閣,這次法國政府的內外政策遭遇了巨大調整,左翼聯盟反對普文加萊的強硬路線,採取與德國和解的政策。1924年7月政府接受了道威斯計劃,1925年10月潘費勒政府又接受了洛加迪公約,1924年10月赫里歐甚至還致電莫斯科表示承認蘇聯政府,此後法蘇兩國正式建交。不過在左翼聯盟執政期間,法國國債不斷的增加,財政變得異常困難,數任內閣都試圖通過增加稅收發放國庫券、增加法蘭西銀行對政府的預支等辦法來解決財政危機,但適得其反。1926年7月中旬,國庫短期借款和國債已經到期,但政府根本無力償還,法郎貶值突破了普恩加萊制定並獲得一致認可的底線。7月17日白里安內閣只能宣佈解散,7月21日赫里歐再次組成政府。但“左翼聯盟”已經失去了議會對其的信任,當內閣成員名單交由眾議院批准時,眾議院以多數票(290:273)強行否決了這次內閣。

淺談一戰後法國的戰後恢復與軍備建設

無奈之舉:國民聯合政府

左翼聯盟政府垮臺之後,法國的議會開始了新的組合調整,右翼政黨始終不佔多數,所以不能組閣,左翼政黨則又內訌不斷,也沒法單獨或聯合組閣。於是總統任命普恩加萊著手建立“國民聯合政府”,它實際上是一個大雜燴式的政府,其執政期間,政府曾通過削減開支、提高稅收的方式一定程度上穩定了經濟,保持收支平衡。但稅款增加最多的間接稅,卻主要由工人和小商人負擔。1928年11月,激進黨退出聯合政府,此後的法國內閣就變成了清一色的保守內閣。

於美英,兩黨輪流執政的情況不同,法國的執政黨非常多,一般情況下多采取聯合組合的形式,任何黨派在組成內閣之後都缺乏在議會中穩定性,所以非常容易被議會干預,而且議會中也不存在一個佔據穩定多數的黨派。這導致了一個惡性循環,其結果就是政府更迭頻繁,政局一直不穩。本來法國的戰後恢復是較其他歐洲國家有很大優勢的,她的農業與製造業發展的十分平衡,也不需要像英國那樣必須斥巨資維持一支強大的海軍。不過法國的戰後恢復還是很慢,這也是一戰後的政局混亂,法國戰後恢復一波三折的根本原因之一。

參考文獻:

《經濟大蕭條與宏觀經濟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興衰史》

《Passion,politics and the French Third Republic》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