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王萬兵:簡評電影《敦刻爾克》,“二戰”題材影片的新跨越!

作家王萬兵:簡評電影《敦刻爾克》,“二戰”題材影片的新跨越!作家王萬兵:簡評電影《敦刻爾克》,“二戰”題材影片的新跨越!作家王萬兵:簡評電影《敦刻爾克》,“二戰”題材影片的新跨越!作家王萬兵:簡評電影《敦刻爾克》,“二戰”題材影片的新跨越!

如果說文藝創作有永恆題材的話,那麼,“二戰”應該算一個。但自《拯救大兵瑞恩》以後,世界影壇此類題材的影片鮮有新的建樹。而這次克里斯托弗·諾蘭憑藉《敦刻爾克》給我們帶來了驚喜。作為一部“英式主旋律”的戰爭電影,該片以其獨到的洞見、獨創的視聽語言給觀眾帶來了難得的觀影體驗,實現了“二戰”題材影片的新跨越。

諾蘭在為《敦刻爾克》接受採訪中談到,最終在戰爭中發生的事情是非常隨機、非邏輯的。所以他會尊重這種人類尋求生存的本能,而不是真正的英雄主義;人類有很多性格上的缺陷,但是他們的集體行動可以實現非常偉大的事業。《敦刻爾克》有著獨特、深刻的思想內涵與價值取向。影片中沒有丘吉爾、戴高樂、希特勒,有的只是一些軍階不高的軍官與普通士兵,還有駕船前來營救的“支前模範”,該片的視角純粹是小人物的。此外,影片對瀕臨絕境的人性的思考也比以往影片更加多維。影片中,既有對大多數士兵與民眾的英勇無畏的讚美,也有對少部分士兵自私與怯懦的鞭撻。

諾蘭曾因《記憶碎片》《盜夢空間》《星際穿越》等影片被影迷敬為“諾神”。看諾蘭的影片幾乎是做一次智力遊戲。該片的敘事角度腦洞很大。影片有三個視角:從陸地出發的士兵、在海上救援的平民、在空中戰鬥的飛行員。時間跨度各不相同:陸地故事跨越一個星期,海上故事發生在該星期的某一天,空中故事則發生在這一天的某一個小時。這種交叉式剪輯,有助於觀眾更好地瞭解整個背景故事,從陸地、海上、空中的不同角度展現撤退行動的大格局。如果說一般電影用的是“上帝的全景式”,該片用的則是“人類的全景式”。影片中,三個視角曾有過兩次交匯:第一次,飛行員目睹三艘軍艦被德機擊沉,而士兵就在艦中;第二次,平民在遊艇上看到飛行員擊落德機。這一燒腦的構思通過多個人物的命運、不同情景下發生的故事與驚心動魄的場面予以完美呈現、並牢牢地吸引觀眾,堪稱奇蹟。此外,影片對配樂的處理也極有獨創性,幾乎貫穿全片的模仿時鐘的音響、音效,令人戰慄不安,始終充滿緊張感,而高潮部分的音樂則又令人蕩氣迴腸,激動不已。這樣的配樂堪稱匠心獨運。

值得一提的是,諾蘭拍攝此片時體現的精品意識。為了最高限度地還原當年情景,諾蘭堅持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並採用實景拍攝、拒絕使用特效。諾蘭運用最原始的方法,製作多個連在一起的軍人紙牌,要求臨時演員各拿一邊,然後通過遠景拍出10萬大軍排隊等待上船的效果。片中大量使用來自二戰的真實船隻,最多曾有62艘各式船隻同時出現在片場,其中包括海軍驅逐艦。噴火式戰鬥機是“二戰”中的明星戰機,在敦刻爾克撤退中也是主要角色,劇組為此特地購買了一臺尺寸外觀都與噴火式戰鬥機近似的犛牛戰鬥機。導演甚至要求將IMAX攝影機綁定在飛機上進行航拍,生動再現當年戰鬥機、戰艦與軍隊作戰的場景。這種精益求精、近於嚴苛的精品意識值得所有電影人學習、致敬。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