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催的波蘭,在二戰中為什麼充當了導火索?

二戰 軍事歷史 歐洲 立陶宛 王理泓 2017-05-02

無比悲催的波蘭,一個二戰的直接誘因,是怎樣的存在?

波蘭大事記:

1.波蘭第一共和國

1505年,波蘭王國和立陶宛大公國議會通過兩國合併成立統一的波蘭共和國的決議,首都由克拉科夫遷到華沙 。史稱波蘭第一共和國。

波蘭第一共和國是一個疆域廣闊的貴族共和國,它的領土包括今天的波蘭、立陶宛、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大部分地區。

1795年1月3日,俄、普、奧簽訂第三次瓜分波蘭的協定,至此,存在了800多年的波蘭國家滅亡了。概括在三次瓜分波蘭的過程中,俄羅斯奪佔的領土約佔原波蘭領土的62%,共約46萬多平方公里,普魯士奪佔約20%,共約14.11萬平方公里;奧地利奪佔約18%,共約12.18萬平方公里。經過了這三次瓜分之後,波蘭亡國,波蘭就從歐洲地圖上消失長達123年多年之久。

2。波蘭第二共和國

1919年12月8日,協約國最高委員會在巴黎和會上通過決議,同意重建波蘭國家,承認波蘭共和國。然而,波蘭政府力圖恢復1772年的俄波邊界線。為此,新成立的波蘭共和國就發動了對蘇俄的戰爭,史稱蘇波戰爭。

1920年4月,波軍進佔烏克蘭和白俄羅斯,蘇俄紅軍反擊,將波軍趕出了國境,並將戰火燒到華沙,但華沙戰役中蘇俄被波軍擊敗,波蘭軍隊取得了最後軍事上的勝利。

1921年3月18日,波蘭與蘇俄在里加正式簽訂《里加條約》。這時波俄邊界線約在寇鬆線以東150英里處。根據該條約,波蘭獲得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以及立陶宛的一部分,蘇俄在這場戰爭中損失了大片領土,這也為二戰時蘇聯和德國分割波蘭埋下了伏筆。由《里加條約》確定的波俄(蘇)邊界一直保持到1939年9月17日。1921年3月,議會通過憲法,波蘭成為議會制共和國,史稱波蘭第二共和國。

3.1939年4月1日,英國和波蘭簽訂互助條約。

張伯倫首相保證在軍事上支持波蘭,以防止對其領土完整的威脅。倫敦發表的官方聲明宣佈:“如果波蘭政府感到她的獨立受到威脅,必須用武力進行抵抗,那麼英國和法國將站在波蘭一邊。”

1939年8月23日,蘇德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及祕密協定。9月1日,德國從西部入侵波蘭。17日,蘇聯從東部入侵波蘭。28日,蘇德簽訂邊界友好條約,共同瓜分波蘭。波蘭再次在歐洲政治地圖上消失。

4.1939年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二戰全面爆發。

悲催的波蘭,在二戰中為什麼充當了導火索?

民族自決是影響近現代歷史的一種思潮

實際上,波蘭重新出現在歐洲,離不開一個美國總統,他就是威爾遜。說起美國總統,最有水平的還是威爾遜,他是學霸,是歷史和政治科學的哲學博士,他是真正操縱全球的第一人。首先,他的民族自決方案,在一戰後暢行,對整個世界都帶來了陣痛。

要說起來,一戰的德國並未無條件投降,那是經過了長達六個月的談判後,還是由原政府簽署協議投降。甚至德國在一戰中,德國還迫使蘇聯割地賠款,退出戰爭,收穫烏克蘭等工農業基地,而且戰火僅僅燒到德法邊界,其中德國國內巴伐利亞蘇維埃起到一定的作用,要知道德國蘇維埃領導人90%都是猶太人,所以德國一戰停戰後,國內的鬥爭太複雜,這直接導致了簽署了極端不平等的【凡爾賽和約】,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恨多了就是戰爭。

威爾遜總統,領導美國在一戰中,從一個債務國變成債權國,兩邊做生意,最後出手摘桃子。因此,美國發現歐洲還需要更激烈的戰爭,以削弱歐洲各國實力,美國由此登上超級大國的寶座。

那麼威爾遜總統怎麼給歐洲挖坑的呢?

二戰的起因第一就是領土。

悲催的波蘭,在二戰中為什麼充當了導火索?

一戰前德國和俄國接壤,南邊是奧匈帝國

悲催的波蘭,在二戰中為什麼充當了導火索?

一戰後波蘭橫空出世,奧匈帝國被肢解

消失了120多年的波蘭又被橫空製造出來,德國的最大損失是其東面波蘭部分。而它的盟友奧匈帝國,直接被肢解成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意大利和羅馬尼亞也分了一塊領土。

而蘇聯的領土損失更為慘重,一個是波蘭區、一個是芬蘭的獨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這幾塊失去之後,蘇聯幾乎徹底失去了通向大西洋的出海口。

1939年,蘇聯和德國的兩個強人,對波蘭的東西邊界不滿,在英法宣佈與波蘭結盟的前提下,悍然瓜分了波蘭,英法只好宣戰了。但是相當詭異的是,儘管蘇德共同瓜分波蘭,英法卻只對德宣戰,而未對蘇聯宣戰。

二戰的起因,第二,賠款。

一戰德國的戰爭賠款,德國政府需要支付2690億金馬克的賠款,相當於9.6萬噸黃金。換算成現在價值是多少呢??

現在每克黃金是282元。9.6萬噸=96000噸=96000000000克=960億克總價值是282x960億約等於27萬億元人民幣。

對比甲午戰爭中國對日本的賠償2.3億兩白銀,辛丑條約賠償八國聯軍4.5億兩白銀。按現在比價白銀是黃金的2%,一戰德國的賠償是中國辛丑條約的400倍以上。

這個經濟壓力實在是太大了,當時法國的聯軍統帥福煦則預言:“這不是和平,這是20年的休戰。”

實際上,法國在一戰中損失最大,它就是想用鉅額的賠款消弱德國。但數目巨大適得其反,希特勒的上臺,和德國人對這賠款的憤怒直接相關,而納粹藉著這股力量順利上臺。

最終一戰的賠款德國經過92年才還清,實際上,一戰是在2010年10月3日結束的,這一天,德國才賠償完一戰的賠款。

悲催的波蘭,在二戰中為什麼充當了導火索?

威爾遜總統

威爾遜主義,是在美國一戰主導獲勝的時候發佈的,而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後,威爾遜主義才成為美國對外政策的主流。

二戰中,美國總統羅斯福認為,維護美蘇合作的意義甚於波蘇邊界問題。他一邊抱怨波蘭是近五百年來歐洲禍亂的根源,一邊坦率地告訴斯大林:“他個人同意斯大林元帥的意見,認為有必要恢復一個波蘭國家,也希望看到東部邊界向西移,西部邊界甚至移到奧得河。”

就這樣,蘇聯往西擴展到庫鬆線,而波蘭往西拓展到奧得河,而德國被迫讓出了大量領土,而這種領土劃分,就不再是民族自決,而又重歸了實力劃分的老路。

威爾遜主義,和威爾遜行為是有差距的,他對於美墨戰爭後瓜分墨西哥的230萬平方土地,並不會進行民族自決;而所謂的香蕉戰爭,更是涵蓋了美國對巴拿馬尼加拉瓜古巴海地多米尼加墨西哥的一系列戰爭,在這些戰爭中,也不會見到一點民族自決的影子。

所以民族自決,是美國製衡世界的道德武器,它一直到現在,都在被美國廣泛使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