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
"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當代年輕人都很喜歡沉浸在自我世界,那裡沒有客戶的炮轟連環call,沒有父母的日常催婚消息,也沒有女朋友的花式奪命題。

耳機成了我們的外掛器官。

只要戴上它,我就可以擁有自己的小世界,屏蔽那些自己不願意聽的雜音。如果你身邊有人發出“人間不值得”的世紀感嘆,他可能只是忘帶耳機出門了。

可是,戴上耳機的我們,雖然避免了噪音,卻也失去了其他美好的聲音:它可能是一句輕輕的道歉,可能是一次小聲的讚美,也可能是對方加快的心跳。

"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當代年輕人都很喜歡沉浸在自我世界,那裡沒有客戶的炮轟連環call,沒有父母的日常催婚消息,也沒有女朋友的花式奪命題。

耳機成了我們的外掛器官。

只要戴上它,我就可以擁有自己的小世界,屏蔽那些自己不願意聽的雜音。如果你身邊有人發出“人間不值得”的世紀感嘆,他可能只是忘帶耳機出門了。

可是,戴上耳機的我們,雖然避免了噪音,卻也失去了其他美好的聲音:它可能是一句輕輕的道歉,可能是一次小聲的讚美,也可能是對方加快的心跳。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辦公室小透明:我好渴望自己被需要

"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當代年輕人都很喜歡沉浸在自我世界,那裡沒有客戶的炮轟連環call,沒有父母的日常催婚消息,也沒有女朋友的花式奪命題。

耳機成了我們的外掛器官。

只要戴上它,我就可以擁有自己的小世界,屏蔽那些自己不願意聽的雜音。如果你身邊有人發出“人間不值得”的世紀感嘆,他可能只是忘帶耳機出門了。

可是,戴上耳機的我們,雖然避免了噪音,卻也失去了其他美好的聲音:它可能是一句輕輕的道歉,可能是一次小聲的讚美,也可能是對方加快的心跳。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辦公室小透明:我好渴望自己被需要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每個剛來公司的新人,都要經歷一段有點窘迫的時光,生怕說錯話,就留在自己的舒適區當個小透明。

辦公室裡,幾乎人人都是耳機重症患者。大家一個蘿蔔一個坑,戴著耳機對著電腦噼裡啪啦,個個都是理性冷靜的成年人。

每天坐在工位上,除了自己手頭上的工作,好像哪裡都不需要我。有時候用餘光掃一眼周圍的人,正好撞上抬頭的同事,大家相視一笑,又趕緊低下頭各忙各的。

有一天,辦公室平靜表面下,每個人都有點蠢蠢欲動。大家都在等第一個收拾東西離開工位的人,來打響下班的口號。

我百無聊賴開始網上衝浪的時候,電腦彈出一條消息:“要一起下班嗎?”我在腦子裡搜尋了一圈,才反應過來,給我發消息的,是坐在斜對角的女生。我偷偷往她的方向瞄了一眼,她衝著我壞笑一下。

那天,我們第一個下班了。走出公司,同行的那段路上,我第一次沒帶耳機。

我們聊新上映的電影,微博上的熱點,最近的文章數據,也一起吐槽工作上遇到的煩心事兒。

女生之間的友誼總是很簡單:一起下過班,我們就是好朋友了。

那次之後,她時不時會繞到我身後,拍拍我的肩膀。有時候是叫上我一起去廁所,有時候是一起去小會議室討論選題,有時候是偷偷溜去樓下的小賣部透口氣。

我開始留心辦公室裡的各種聲音:腦暴討論的聲音,擊掌慶祝的聲音,手輕拍肩膀的聲音,一起逃離工位的聲音,這些都讓人感到被認可、被肯定、被需要。

上次團建,我們就像一群大學生,脫下了平日裡的嚴肅和正經,鬧哄哄地坐在一起,酒杯碰撞的聲音,特別清脆,特別好聽。

"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當代年輕人都很喜歡沉浸在自我世界,那裡沒有客戶的炮轟連環call,沒有父母的日常催婚消息,也沒有女朋友的花式奪命題。

耳機成了我們的外掛器官。

只要戴上它,我就可以擁有自己的小世界,屏蔽那些自己不願意聽的雜音。如果你身邊有人發出“人間不值得”的世紀感嘆,他可能只是忘帶耳機出門了。

可是,戴上耳機的我們,雖然避免了噪音,卻也失去了其他美好的聲音:它可能是一句輕輕的道歉,可能是一次小聲的讚美,也可能是對方加快的心跳。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辦公室小透明:我好渴望自己被需要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每個剛來公司的新人,都要經歷一段有點窘迫的時光,生怕說錯話,就留在自己的舒適區當個小透明。

辦公室裡,幾乎人人都是耳機重症患者。大家一個蘿蔔一個坑,戴著耳機對著電腦噼裡啪啦,個個都是理性冷靜的成年人。

每天坐在工位上,除了自己手頭上的工作,好像哪裡都不需要我。有時候用餘光掃一眼周圍的人,正好撞上抬頭的同事,大家相視一笑,又趕緊低下頭各忙各的。

有一天,辦公室平靜表面下,每個人都有點蠢蠢欲動。大家都在等第一個收拾東西離開工位的人,來打響下班的口號。

我百無聊賴開始網上衝浪的時候,電腦彈出一條消息:“要一起下班嗎?”我在腦子裡搜尋了一圈,才反應過來,給我發消息的,是坐在斜對角的女生。我偷偷往她的方向瞄了一眼,她衝著我壞笑一下。

那天,我們第一個下班了。走出公司,同行的那段路上,我第一次沒帶耳機。

我們聊新上映的電影,微博上的熱點,最近的文章數據,也一起吐槽工作上遇到的煩心事兒。

女生之間的友誼總是很簡單:一起下過班,我們就是好朋友了。

那次之後,她時不時會繞到我身後,拍拍我的肩膀。有時候是叫上我一起去廁所,有時候是一起去小會議室討論選題,有時候是偷偷溜去樓下的小賣部透口氣。

我開始留心辦公室裡的各種聲音:腦暴討論的聲音,擊掌慶祝的聲音,手輕拍肩膀的聲音,一起逃離工位的聲音,這些都讓人感到被認可、被肯定、被需要。

上次團建,我們就像一群大學生,脫下了平日裡的嚴肅和正經,鬧哄哄地坐在一起,酒杯碰撞的聲音,特別清脆,特別好聽。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爸媽:其實我們想和你聊聊天

"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當代年輕人都很喜歡沉浸在自我世界,那裡沒有客戶的炮轟連環call,沒有父母的日常催婚消息,也沒有女朋友的花式奪命題。

耳機成了我們的外掛器官。

只要戴上它,我就可以擁有自己的小世界,屏蔽那些自己不願意聽的雜音。如果你身邊有人發出“人間不值得”的世紀感嘆,他可能只是忘帶耳機出門了。

可是,戴上耳機的我們,雖然避免了噪音,卻也失去了其他美好的聲音:它可能是一句輕輕的道歉,可能是一次小聲的讚美,也可能是對方加快的心跳。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辦公室小透明:我好渴望自己被需要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每個剛來公司的新人,都要經歷一段有點窘迫的時光,生怕說錯話,就留在自己的舒適區當個小透明。

辦公室裡,幾乎人人都是耳機重症患者。大家一個蘿蔔一個坑,戴著耳機對著電腦噼裡啪啦,個個都是理性冷靜的成年人。

每天坐在工位上,除了自己手頭上的工作,好像哪裡都不需要我。有時候用餘光掃一眼周圍的人,正好撞上抬頭的同事,大家相視一笑,又趕緊低下頭各忙各的。

有一天,辦公室平靜表面下,每個人都有點蠢蠢欲動。大家都在等第一個收拾東西離開工位的人,來打響下班的口號。

我百無聊賴開始網上衝浪的時候,電腦彈出一條消息:“要一起下班嗎?”我在腦子裡搜尋了一圈,才反應過來,給我發消息的,是坐在斜對角的女生。我偷偷往她的方向瞄了一眼,她衝著我壞笑一下。

那天,我們第一個下班了。走出公司,同行的那段路上,我第一次沒帶耳機。

我們聊新上映的電影,微博上的熱點,最近的文章數據,也一起吐槽工作上遇到的煩心事兒。

女生之間的友誼總是很簡單:一起下過班,我們就是好朋友了。

那次之後,她時不時會繞到我身後,拍拍我的肩膀。有時候是叫上我一起去廁所,有時候是一起去小會議室討論選題,有時候是偷偷溜去樓下的小賣部透口氣。

我開始留心辦公室裡的各種聲音:腦暴討論的聲音,擊掌慶祝的聲音,手輕拍肩膀的聲音,一起逃離工位的聲音,這些都讓人感到被認可、被肯定、被需要。

上次團建,我們就像一群大學生,脫下了平日裡的嚴肅和正經,鬧哄哄地坐在一起,酒杯碰撞的聲音,特別清脆,特別好聽。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爸媽:其實我們想和你聊聊天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工作以後,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少。

每次回家,我都喜歡窩在自己房間,躺在床上刷微博、看視頻、戴耳機聽歌。

我媽常來我房門口看我兩眼,探出腦袋問我要不要一起去買菜,或者喊我下樓和領居家的阿姨們打聲招呼。

我對這樣類似的邀請,有一種莫名的應激反應,總覺得這背後藏著父母的話題終結三殺:結婚、生子、買房子。

那天晚上吃完飯,我在廚房喝酸奶,和老媽有一搭沒一搭地聊天。

她突然對我說:“別老戴著耳機了,你好不容易回家一趟,其實我們都挺想和你聊聊天的。你爸嘴上從來不說,其實背地裡總嘮叨,你長大了就和他不親了。我知道有些話你不愛聽,那我們就不說那些。”

她說這些話的時候,背向我洗著碗筷。我聽著水流淌進下水道的聲音,聽著鍋碗瓢盆相互碰撞的聲音,心裡湧出一股酸。為了減少矛盾發生的可能,我戴上耳機,可同時,也關上了父母試圖走近我的那扇門。

我跑回客廳,坐到正在喝茶看電視的老爸身邊,久違地撒了個嬌:“我們一會兒一起去散步吧!”他轉頭看了我一眼,有點驚訝,馬上應了下來。

那是我畢業後,第一次和他們一起飯後散步。

一路上,放假的男孩拍著皮球咯咯地笑,院子裡下棋鬥地主的老頭鬧哄哄,廣場上的阿姨們穿著好看的裙子在跳舞,路邊的小情侶互相打鬧,小貓小狗你追我趕,爸媽走在我邊上,時不時拌上幾句嘴,沒一會兒又恩愛地挽著手。

這些生活的煙火氣,我已經太久沒見了。

當我摘下耳機,陪爸媽走上那些最熱鬧最有市井氣的街頭,去到那些放老土音樂的公園,生活的美好一下子撲面而來。

一路上,我們說著那些有的沒的,彼此都沒覺得任何不舒服。

看著他們滿足的樣子,我心裡暗喜:做個能讓爸爸媽媽開心的小孩,原來感覺這麼好啊。

"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當代年輕人都很喜歡沉浸在自我世界,那裡沒有客戶的炮轟連環call,沒有父母的日常催婚消息,也沒有女朋友的花式奪命題。

耳機成了我們的外掛器官。

只要戴上它,我就可以擁有自己的小世界,屏蔽那些自己不願意聽的雜音。如果你身邊有人發出“人間不值得”的世紀感嘆,他可能只是忘帶耳機出門了。

可是,戴上耳機的我們,雖然避免了噪音,卻也失去了其他美好的聲音:它可能是一句輕輕的道歉,可能是一次小聲的讚美,也可能是對方加快的心跳。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辦公室小透明:我好渴望自己被需要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每個剛來公司的新人,都要經歷一段有點窘迫的時光,生怕說錯話,就留在自己的舒適區當個小透明。

辦公室裡,幾乎人人都是耳機重症患者。大家一個蘿蔔一個坑,戴著耳機對著電腦噼裡啪啦,個個都是理性冷靜的成年人。

每天坐在工位上,除了自己手頭上的工作,好像哪裡都不需要我。有時候用餘光掃一眼周圍的人,正好撞上抬頭的同事,大家相視一笑,又趕緊低下頭各忙各的。

有一天,辦公室平靜表面下,每個人都有點蠢蠢欲動。大家都在等第一個收拾東西離開工位的人,來打響下班的口號。

我百無聊賴開始網上衝浪的時候,電腦彈出一條消息:“要一起下班嗎?”我在腦子裡搜尋了一圈,才反應過來,給我發消息的,是坐在斜對角的女生。我偷偷往她的方向瞄了一眼,她衝著我壞笑一下。

那天,我們第一個下班了。走出公司,同行的那段路上,我第一次沒帶耳機。

我們聊新上映的電影,微博上的熱點,最近的文章數據,也一起吐槽工作上遇到的煩心事兒。

女生之間的友誼總是很簡單:一起下過班,我們就是好朋友了。

那次之後,她時不時會繞到我身後,拍拍我的肩膀。有時候是叫上我一起去廁所,有時候是一起去小會議室討論選題,有時候是偷偷溜去樓下的小賣部透口氣。

我開始留心辦公室裡的各種聲音:腦暴討論的聲音,擊掌慶祝的聲音,手輕拍肩膀的聲音,一起逃離工位的聲音,這些都讓人感到被認可、被肯定、被需要。

上次團建,我們就像一群大學生,脫下了平日裡的嚴肅和正經,鬧哄哄地坐在一起,酒杯碰撞的聲音,特別清脆,特別好聽。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爸媽:其實我們想和你聊聊天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工作以後,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少。

每次回家,我都喜歡窩在自己房間,躺在床上刷微博、看視頻、戴耳機聽歌。

我媽常來我房門口看我兩眼,探出腦袋問我要不要一起去買菜,或者喊我下樓和領居家的阿姨們打聲招呼。

我對這樣類似的邀請,有一種莫名的應激反應,總覺得這背後藏著父母的話題終結三殺:結婚、生子、買房子。

那天晚上吃完飯,我在廚房喝酸奶,和老媽有一搭沒一搭地聊天。

她突然對我說:“別老戴著耳機了,你好不容易回家一趟,其實我們都挺想和你聊聊天的。你爸嘴上從來不說,其實背地裡總嘮叨,你長大了就和他不親了。我知道有些話你不愛聽,那我們就不說那些。”

她說這些話的時候,背向我洗著碗筷。我聽著水流淌進下水道的聲音,聽著鍋碗瓢盆相互碰撞的聲音,心裡湧出一股酸。為了減少矛盾發生的可能,我戴上耳機,可同時,也關上了父母試圖走近我的那扇門。

我跑回客廳,坐到正在喝茶看電視的老爸身邊,久違地撒了個嬌:“我們一會兒一起去散步吧!”他轉頭看了我一眼,有點驚訝,馬上應了下來。

那是我畢業後,第一次和他們一起飯後散步。

一路上,放假的男孩拍著皮球咯咯地笑,院子裡下棋鬥地主的老頭鬧哄哄,廣場上的阿姨們穿著好看的裙子在跳舞,路邊的小情侶互相打鬧,小貓小狗你追我趕,爸媽走在我邊上,時不時拌上幾句嘴,沒一會兒又恩愛地挽著手。

這些生活的煙火氣,我已經太久沒見了。

當我摘下耳機,陪爸媽走上那些最熱鬧最有市井氣的街頭,去到那些放老土音樂的公園,生活的美好一下子撲面而來。

一路上,我們說著那些有的沒的,彼此都沒覺得任何不舒服。

看著他們滿足的樣子,我心裡暗喜:做個能讓爸爸媽媽開心的小孩,原來感覺這麼好啊。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情侶吵架:我在等你來摘下我的耳機

"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當代年輕人都很喜歡沉浸在自我世界,那裡沒有客戶的炮轟連環call,沒有父母的日常催婚消息,也沒有女朋友的花式奪命題。

耳機成了我們的外掛器官。

只要戴上它,我就可以擁有自己的小世界,屏蔽那些自己不願意聽的雜音。如果你身邊有人發出“人間不值得”的世紀感嘆,他可能只是忘帶耳機出門了。

可是,戴上耳機的我們,雖然避免了噪音,卻也失去了其他美好的聲音:它可能是一句輕輕的道歉,可能是一次小聲的讚美,也可能是對方加快的心跳。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辦公室小透明:我好渴望自己被需要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每個剛來公司的新人,都要經歷一段有點窘迫的時光,生怕說錯話,就留在自己的舒適區當個小透明。

辦公室裡,幾乎人人都是耳機重症患者。大家一個蘿蔔一個坑,戴著耳機對著電腦噼裡啪啦,個個都是理性冷靜的成年人。

每天坐在工位上,除了自己手頭上的工作,好像哪裡都不需要我。有時候用餘光掃一眼周圍的人,正好撞上抬頭的同事,大家相視一笑,又趕緊低下頭各忙各的。

有一天,辦公室平靜表面下,每個人都有點蠢蠢欲動。大家都在等第一個收拾東西離開工位的人,來打響下班的口號。

我百無聊賴開始網上衝浪的時候,電腦彈出一條消息:“要一起下班嗎?”我在腦子裡搜尋了一圈,才反應過來,給我發消息的,是坐在斜對角的女生。我偷偷往她的方向瞄了一眼,她衝著我壞笑一下。

那天,我們第一個下班了。走出公司,同行的那段路上,我第一次沒帶耳機。

我們聊新上映的電影,微博上的熱點,最近的文章數據,也一起吐槽工作上遇到的煩心事兒。

女生之間的友誼總是很簡單:一起下過班,我們就是好朋友了。

那次之後,她時不時會繞到我身後,拍拍我的肩膀。有時候是叫上我一起去廁所,有時候是一起去小會議室討論選題,有時候是偷偷溜去樓下的小賣部透口氣。

我開始留心辦公室裡的各種聲音:腦暴討論的聲音,擊掌慶祝的聲音,手輕拍肩膀的聲音,一起逃離工位的聲音,這些都讓人感到被認可、被肯定、被需要。

上次團建,我們就像一群大學生,脫下了平日裡的嚴肅和正經,鬧哄哄地坐在一起,酒杯碰撞的聲音,特別清脆,特別好聽。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爸媽:其實我們想和你聊聊天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工作以後,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少。

每次回家,我都喜歡窩在自己房間,躺在床上刷微博、看視頻、戴耳機聽歌。

我媽常來我房門口看我兩眼,探出腦袋問我要不要一起去買菜,或者喊我下樓和領居家的阿姨們打聲招呼。

我對這樣類似的邀請,有一種莫名的應激反應,總覺得這背後藏著父母的話題終結三殺:結婚、生子、買房子。

那天晚上吃完飯,我在廚房喝酸奶,和老媽有一搭沒一搭地聊天。

她突然對我說:“別老戴著耳機了,你好不容易回家一趟,其實我們都挺想和你聊聊天的。你爸嘴上從來不說,其實背地裡總嘮叨,你長大了就和他不親了。我知道有些話你不愛聽,那我們就不說那些。”

她說這些話的時候,背向我洗著碗筷。我聽著水流淌進下水道的聲音,聽著鍋碗瓢盆相互碰撞的聲音,心裡湧出一股酸。為了減少矛盾發生的可能,我戴上耳機,可同時,也關上了父母試圖走近我的那扇門。

我跑回客廳,坐到正在喝茶看電視的老爸身邊,久違地撒了個嬌:“我們一會兒一起去散步吧!”他轉頭看了我一眼,有點驚訝,馬上應了下來。

那是我畢業後,第一次和他們一起飯後散步。

一路上,放假的男孩拍著皮球咯咯地笑,院子裡下棋鬥地主的老頭鬧哄哄,廣場上的阿姨們穿著好看的裙子在跳舞,路邊的小情侶互相打鬧,小貓小狗你追我趕,爸媽走在我邊上,時不時拌上幾句嘴,沒一會兒又恩愛地挽著手。

這些生活的煙火氣,我已經太久沒見了。

當我摘下耳機,陪爸媽走上那些最熱鬧最有市井氣的街頭,去到那些放老土音樂的公園,生活的美好一下子撲面而來。

一路上,我們說著那些有的沒的,彼此都沒覺得任何不舒服。

看著他們滿足的樣子,我心裡暗喜:做個能讓爸爸媽媽開心的小孩,原來感覺這麼好啊。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情侶吵架:我在等你來摘下我的耳機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旅遊是情侶感情的鍊金石。

要不吵不鬧順順利利玩一場,真的太難了。

前段時間,我和男朋友去三亞玩。出發前還甜蜜蜜,路上就開始有各種小摩擦。從在Airbnb上訂房到每天的日程安排,都是我一手操辦,而他,只負責躺遊。

對於他張口就來的“隨便、都行、你決定”,我有點生氣。回到民宿,我戴上耳機,窩在沙發上戴著耳機聽歌。他在我面前轉了幾圈,見我不理他,就去找房東聊天了。

過了很久,他才回屋。見我沒反應,就跑到沙發前蹲下來盯著我。我心裡暗想:不行,我得忍住,可不能一下就破功了。見我還是繃著臉,這傢伙就衝著我扮鬼臉,沒幾秒我就噗嗤一聲笑了。

他順勢坐到我邊上,完全沒了吵架那會絕不退讓的氣勢,開始奶聲奶氣:“我以為你再也不想跟我說話了。”我不理他,他就摘下我的一隻耳機給自己戴上,故意往我身邊擠。

原來,他去和Airbnb的房東取經,怎麼把旅行中生氣的女朋友哄開心。

房東和他聊起了自己年輕時候的愛情,兩個男人月下對話,意外地很聊得來。

第二天,男朋友像換個了人,不再是躺遊boy,反而把我安排得明明白白。

我們借了家裡的單車,他騎車,我坐後座,鏈條聲和腳踏板聲交錯成抑揚頓挫的節奏,好像把我們帶回那年相遇的學生時光。

來到海邊,他拉著我在沙灘上跑,海風吹起裙角,海浪湧過腳丫,我們像是七八歲的小孩,迫不及待網我們的祕密基地跑。房東推薦的小眾餐館裡,不需要排很長的隊,我們就吃到了美味地道、又便宜划算的三亞美食。

我們認識了一群新朋友,在夜晚的海邊辦起了party,聽到了夏天美好的聲音:西瓜裂開的第一聲,冰塊和可樂的碰撞聲,篝火燃燒旁我們歡快的歌聲......

原來在耳機的外面,還有那麼多美妙的聲音啊。

"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當代年輕人都很喜歡沉浸在自我世界,那裡沒有客戶的炮轟連環call,沒有父母的日常催婚消息,也沒有女朋友的花式奪命題。

耳機成了我們的外掛器官。

只要戴上它,我就可以擁有自己的小世界,屏蔽那些自己不願意聽的雜音。如果你身邊有人發出“人間不值得”的世紀感嘆,他可能只是忘帶耳機出門了。

可是,戴上耳機的我們,雖然避免了噪音,卻也失去了其他美好的聲音:它可能是一句輕輕的道歉,可能是一次小聲的讚美,也可能是對方加快的心跳。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辦公室小透明:我好渴望自己被需要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每個剛來公司的新人,都要經歷一段有點窘迫的時光,生怕說錯話,就留在自己的舒適區當個小透明。

辦公室裡,幾乎人人都是耳機重症患者。大家一個蘿蔔一個坑,戴著耳機對著電腦噼裡啪啦,個個都是理性冷靜的成年人。

每天坐在工位上,除了自己手頭上的工作,好像哪裡都不需要我。有時候用餘光掃一眼周圍的人,正好撞上抬頭的同事,大家相視一笑,又趕緊低下頭各忙各的。

有一天,辦公室平靜表面下,每個人都有點蠢蠢欲動。大家都在等第一個收拾東西離開工位的人,來打響下班的口號。

我百無聊賴開始網上衝浪的時候,電腦彈出一條消息:“要一起下班嗎?”我在腦子裡搜尋了一圈,才反應過來,給我發消息的,是坐在斜對角的女生。我偷偷往她的方向瞄了一眼,她衝著我壞笑一下。

那天,我們第一個下班了。走出公司,同行的那段路上,我第一次沒帶耳機。

我們聊新上映的電影,微博上的熱點,最近的文章數據,也一起吐槽工作上遇到的煩心事兒。

女生之間的友誼總是很簡單:一起下過班,我們就是好朋友了。

那次之後,她時不時會繞到我身後,拍拍我的肩膀。有時候是叫上我一起去廁所,有時候是一起去小會議室討論選題,有時候是偷偷溜去樓下的小賣部透口氣。

我開始留心辦公室裡的各種聲音:腦暴討論的聲音,擊掌慶祝的聲音,手輕拍肩膀的聲音,一起逃離工位的聲音,這些都讓人感到被認可、被肯定、被需要。

上次團建,我們就像一群大學生,脫下了平日裡的嚴肅和正經,鬧哄哄地坐在一起,酒杯碰撞的聲音,特別清脆,特別好聽。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爸媽:其實我們想和你聊聊天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工作以後,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少。

每次回家,我都喜歡窩在自己房間,躺在床上刷微博、看視頻、戴耳機聽歌。

我媽常來我房門口看我兩眼,探出腦袋問我要不要一起去買菜,或者喊我下樓和領居家的阿姨們打聲招呼。

我對這樣類似的邀請,有一種莫名的應激反應,總覺得這背後藏著父母的話題終結三殺:結婚、生子、買房子。

那天晚上吃完飯,我在廚房喝酸奶,和老媽有一搭沒一搭地聊天。

她突然對我說:“別老戴著耳機了,你好不容易回家一趟,其實我們都挺想和你聊聊天的。你爸嘴上從來不說,其實背地裡總嘮叨,你長大了就和他不親了。我知道有些話你不愛聽,那我們就不說那些。”

她說這些話的時候,背向我洗著碗筷。我聽著水流淌進下水道的聲音,聽著鍋碗瓢盆相互碰撞的聲音,心裡湧出一股酸。為了減少矛盾發生的可能,我戴上耳機,可同時,也關上了父母試圖走近我的那扇門。

我跑回客廳,坐到正在喝茶看電視的老爸身邊,久違地撒了個嬌:“我們一會兒一起去散步吧!”他轉頭看了我一眼,有點驚訝,馬上應了下來。

那是我畢業後,第一次和他們一起飯後散步。

一路上,放假的男孩拍著皮球咯咯地笑,院子裡下棋鬥地主的老頭鬧哄哄,廣場上的阿姨們穿著好看的裙子在跳舞,路邊的小情侶互相打鬧,小貓小狗你追我趕,爸媽走在我邊上,時不時拌上幾句嘴,沒一會兒又恩愛地挽著手。

這些生活的煙火氣,我已經太久沒見了。

當我摘下耳機,陪爸媽走上那些最熱鬧最有市井氣的街頭,去到那些放老土音樂的公園,生活的美好一下子撲面而來。

一路上,我們說著那些有的沒的,彼此都沒覺得任何不舒服。

看著他們滿足的樣子,我心裡暗喜:做個能讓爸爸媽媽開心的小孩,原來感覺這麼好啊。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情侶吵架:我在等你來摘下我的耳機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旅遊是情侶感情的鍊金石。

要不吵不鬧順順利利玩一場,真的太難了。

前段時間,我和男朋友去三亞玩。出發前還甜蜜蜜,路上就開始有各種小摩擦。從在Airbnb上訂房到每天的日程安排,都是我一手操辦,而他,只負責躺遊。

對於他張口就來的“隨便、都行、你決定”,我有點生氣。回到民宿,我戴上耳機,窩在沙發上戴著耳機聽歌。他在我面前轉了幾圈,見我不理他,就去找房東聊天了。

過了很久,他才回屋。見我沒反應,就跑到沙發前蹲下來盯著我。我心裡暗想:不行,我得忍住,可不能一下就破功了。見我還是繃著臉,這傢伙就衝著我扮鬼臉,沒幾秒我就噗嗤一聲笑了。

他順勢坐到我邊上,完全沒了吵架那會絕不退讓的氣勢,開始奶聲奶氣:“我以為你再也不想跟我說話了。”我不理他,他就摘下我的一隻耳機給自己戴上,故意往我身邊擠。

原來,他去和Airbnb的房東取經,怎麼把旅行中生氣的女朋友哄開心。

房東和他聊起了自己年輕時候的愛情,兩個男人月下對話,意外地很聊得來。

第二天,男朋友像換個了人,不再是躺遊boy,反而把我安排得明明白白。

我們借了家裡的單車,他騎車,我坐後座,鏈條聲和腳踏板聲交錯成抑揚頓挫的節奏,好像把我們帶回那年相遇的學生時光。

來到海邊,他拉著我在沙灘上跑,海風吹起裙角,海浪湧過腳丫,我們像是七八歲的小孩,迫不及待網我們的祕密基地跑。房東推薦的小眾餐館裡,不需要排很長的隊,我們就吃到了美味地道、又便宜划算的三亞美食。

我們認識了一群新朋友,在夜晚的海邊辦起了party,聽到了夏天美好的聲音:西瓜裂開的第一聲,冰塊和可樂的碰撞聲,篝火燃燒旁我們歡快的歌聲......

原來在耳機的外面,還有那麼多美妙的聲音啊。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大城市的生活充滿了壓力和焦慮,我們的解壓方式就是看那些被點讚了幾萬次的視頻,被轉發了無數次的微博,新消息的紅點永遠都點不完。而這一切,真正和現實生活相關的,根本沒幾樁。

當我們摘下耳機,選擇勇敢去聽、去接受外界一切聲音的時候,或許我們能夠收穫更多的美好。

Airbnb喊你摘下耳機,去聽聽那些散落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喚醒一個只屬於你自己的夏天:

和朋友放飛大笑一整天,伴著海浪唱我們只有一次的青春;

自己上場露一手燒烤絕技,把心意藏在滋啦滋啦的烤肉聲中;

帶上家人一起去大自然裡做回孩子,在山裡聽聽溪流戲戲水......

"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當代年輕人都很喜歡沉浸在自我世界,那裡沒有客戶的炮轟連環call,沒有父母的日常催婚消息,也沒有女朋友的花式奪命題。

耳機成了我們的外掛器官。

只要戴上它,我就可以擁有自己的小世界,屏蔽那些自己不願意聽的雜音。如果你身邊有人發出“人間不值得”的世紀感嘆,他可能只是忘帶耳機出門了。

可是,戴上耳機的我們,雖然避免了噪音,卻也失去了其他美好的聲音:它可能是一句輕輕的道歉,可能是一次小聲的讚美,也可能是對方加快的心跳。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辦公室小透明:我好渴望自己被需要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每個剛來公司的新人,都要經歷一段有點窘迫的時光,生怕說錯話,就留在自己的舒適區當個小透明。

辦公室裡,幾乎人人都是耳機重症患者。大家一個蘿蔔一個坑,戴著耳機對著電腦噼裡啪啦,個個都是理性冷靜的成年人。

每天坐在工位上,除了自己手頭上的工作,好像哪裡都不需要我。有時候用餘光掃一眼周圍的人,正好撞上抬頭的同事,大家相視一笑,又趕緊低下頭各忙各的。

有一天,辦公室平靜表面下,每個人都有點蠢蠢欲動。大家都在等第一個收拾東西離開工位的人,來打響下班的口號。

我百無聊賴開始網上衝浪的時候,電腦彈出一條消息:“要一起下班嗎?”我在腦子裡搜尋了一圈,才反應過來,給我發消息的,是坐在斜對角的女生。我偷偷往她的方向瞄了一眼,她衝著我壞笑一下。

那天,我們第一個下班了。走出公司,同行的那段路上,我第一次沒帶耳機。

我們聊新上映的電影,微博上的熱點,最近的文章數據,也一起吐槽工作上遇到的煩心事兒。

女生之間的友誼總是很簡單:一起下過班,我們就是好朋友了。

那次之後,她時不時會繞到我身後,拍拍我的肩膀。有時候是叫上我一起去廁所,有時候是一起去小會議室討論選題,有時候是偷偷溜去樓下的小賣部透口氣。

我開始留心辦公室裡的各種聲音:腦暴討論的聲音,擊掌慶祝的聲音,手輕拍肩膀的聲音,一起逃離工位的聲音,這些都讓人感到被認可、被肯定、被需要。

上次團建,我們就像一群大學生,脫下了平日裡的嚴肅和正經,鬧哄哄地坐在一起,酒杯碰撞的聲音,特別清脆,特別好聽。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爸媽:其實我們想和你聊聊天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工作以後,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少。

每次回家,我都喜歡窩在自己房間,躺在床上刷微博、看視頻、戴耳機聽歌。

我媽常來我房門口看我兩眼,探出腦袋問我要不要一起去買菜,或者喊我下樓和領居家的阿姨們打聲招呼。

我對這樣類似的邀請,有一種莫名的應激反應,總覺得這背後藏著父母的話題終結三殺:結婚、生子、買房子。

那天晚上吃完飯,我在廚房喝酸奶,和老媽有一搭沒一搭地聊天。

她突然對我說:“別老戴著耳機了,你好不容易回家一趟,其實我們都挺想和你聊聊天的。你爸嘴上從來不說,其實背地裡總嘮叨,你長大了就和他不親了。我知道有些話你不愛聽,那我們就不說那些。”

她說這些話的時候,背向我洗著碗筷。我聽著水流淌進下水道的聲音,聽著鍋碗瓢盆相互碰撞的聲音,心裡湧出一股酸。為了減少矛盾發生的可能,我戴上耳機,可同時,也關上了父母試圖走近我的那扇門。

我跑回客廳,坐到正在喝茶看電視的老爸身邊,久違地撒了個嬌:“我們一會兒一起去散步吧!”他轉頭看了我一眼,有點驚訝,馬上應了下來。

那是我畢業後,第一次和他們一起飯後散步。

一路上,放假的男孩拍著皮球咯咯地笑,院子裡下棋鬥地主的老頭鬧哄哄,廣場上的阿姨們穿著好看的裙子在跳舞,路邊的小情侶互相打鬧,小貓小狗你追我趕,爸媽走在我邊上,時不時拌上幾句嘴,沒一會兒又恩愛地挽著手。

這些生活的煙火氣,我已經太久沒見了。

當我摘下耳機,陪爸媽走上那些最熱鬧最有市井氣的街頭,去到那些放老土音樂的公園,生活的美好一下子撲面而來。

一路上,我們說著那些有的沒的,彼此都沒覺得任何不舒服。

看著他們滿足的樣子,我心裡暗喜:做個能讓爸爸媽媽開心的小孩,原來感覺這麼好啊。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情侶吵架:我在等你來摘下我的耳機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旅遊是情侶感情的鍊金石。

要不吵不鬧順順利利玩一場,真的太難了。

前段時間,我和男朋友去三亞玩。出發前還甜蜜蜜,路上就開始有各種小摩擦。從在Airbnb上訂房到每天的日程安排,都是我一手操辦,而他,只負責躺遊。

對於他張口就來的“隨便、都行、你決定”,我有點生氣。回到民宿,我戴上耳機,窩在沙發上戴著耳機聽歌。他在我面前轉了幾圈,見我不理他,就去找房東聊天了。

過了很久,他才回屋。見我沒反應,就跑到沙發前蹲下來盯著我。我心裡暗想:不行,我得忍住,可不能一下就破功了。見我還是繃著臉,這傢伙就衝著我扮鬼臉,沒幾秒我就噗嗤一聲笑了。

他順勢坐到我邊上,完全沒了吵架那會絕不退讓的氣勢,開始奶聲奶氣:“我以為你再也不想跟我說話了。”我不理他,他就摘下我的一隻耳機給自己戴上,故意往我身邊擠。

原來,他去和Airbnb的房東取經,怎麼把旅行中生氣的女朋友哄開心。

房東和他聊起了自己年輕時候的愛情,兩個男人月下對話,意外地很聊得來。

第二天,男朋友像換個了人,不再是躺遊boy,反而把我安排得明明白白。

我們借了家裡的單車,他騎車,我坐後座,鏈條聲和腳踏板聲交錯成抑揚頓挫的節奏,好像把我們帶回那年相遇的學生時光。

來到海邊,他拉著我在沙灘上跑,海風吹起裙角,海浪湧過腳丫,我們像是七八歲的小孩,迫不及待網我們的祕密基地跑。房東推薦的小眾餐館裡,不需要排很長的隊,我們就吃到了美味地道、又便宜划算的三亞美食。

我們認識了一群新朋友,在夜晚的海邊辦起了party,聽到了夏天美好的聲音:西瓜裂開的第一聲,冰塊和可樂的碰撞聲,篝火燃燒旁我們歡快的歌聲......

原來在耳機的外面,還有那麼多美妙的聲音啊。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大城市的生活充滿了壓力和焦慮,我們的解壓方式就是看那些被點讚了幾萬次的視頻,被轉發了無數次的微博,新消息的紅點永遠都點不完。而這一切,真正和現實生活相關的,根本沒幾樁。

當我們摘下耳機,選擇勇敢去聽、去接受外界一切聲音的時候,或許我們能夠收穫更多的美好。

Airbnb喊你摘下耳機,去聽聽那些散落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喚醒一個只屬於你自己的夏天:

和朋友放飛大笑一整天,伴著海浪唱我們只有一次的青春;

自己上場露一手燒烤絕技,把心意藏在滋啦滋啦的烤肉聲中;

帶上家人一起去大自然裡做回孩子,在山裡聽聽溪流戲戲水......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當代年輕人都很喜歡沉浸在自我世界,那裡沒有客戶的炮轟連環call,沒有父母的日常催婚消息,也沒有女朋友的花式奪命題。

耳機成了我們的外掛器官。

只要戴上它,我就可以擁有自己的小世界,屏蔽那些自己不願意聽的雜音。如果你身邊有人發出“人間不值得”的世紀感嘆,他可能只是忘帶耳機出門了。

可是,戴上耳機的我們,雖然避免了噪音,卻也失去了其他美好的聲音:它可能是一句輕輕的道歉,可能是一次小聲的讚美,也可能是對方加快的心跳。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辦公室小透明:我好渴望自己被需要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每個剛來公司的新人,都要經歷一段有點窘迫的時光,生怕說錯話,就留在自己的舒適區當個小透明。

辦公室裡,幾乎人人都是耳機重症患者。大家一個蘿蔔一個坑,戴著耳機對著電腦噼裡啪啦,個個都是理性冷靜的成年人。

每天坐在工位上,除了自己手頭上的工作,好像哪裡都不需要我。有時候用餘光掃一眼周圍的人,正好撞上抬頭的同事,大家相視一笑,又趕緊低下頭各忙各的。

有一天,辦公室平靜表面下,每個人都有點蠢蠢欲動。大家都在等第一個收拾東西離開工位的人,來打響下班的口號。

我百無聊賴開始網上衝浪的時候,電腦彈出一條消息:“要一起下班嗎?”我在腦子裡搜尋了一圈,才反應過來,給我發消息的,是坐在斜對角的女生。我偷偷往她的方向瞄了一眼,她衝著我壞笑一下。

那天,我們第一個下班了。走出公司,同行的那段路上,我第一次沒帶耳機。

我們聊新上映的電影,微博上的熱點,最近的文章數據,也一起吐槽工作上遇到的煩心事兒。

女生之間的友誼總是很簡單:一起下過班,我們就是好朋友了。

那次之後,她時不時會繞到我身後,拍拍我的肩膀。有時候是叫上我一起去廁所,有時候是一起去小會議室討論選題,有時候是偷偷溜去樓下的小賣部透口氣。

我開始留心辦公室裡的各種聲音:腦暴討論的聲音,擊掌慶祝的聲音,手輕拍肩膀的聲音,一起逃離工位的聲音,這些都讓人感到被認可、被肯定、被需要。

上次團建,我們就像一群大學生,脫下了平日裡的嚴肅和正經,鬧哄哄地坐在一起,酒杯碰撞的聲音,特別清脆,特別好聽。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爸媽:其實我們想和你聊聊天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工作以後,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少。

每次回家,我都喜歡窩在自己房間,躺在床上刷微博、看視頻、戴耳機聽歌。

我媽常來我房門口看我兩眼,探出腦袋問我要不要一起去買菜,或者喊我下樓和領居家的阿姨們打聲招呼。

我對這樣類似的邀請,有一種莫名的應激反應,總覺得這背後藏著父母的話題終結三殺:結婚、生子、買房子。

那天晚上吃完飯,我在廚房喝酸奶,和老媽有一搭沒一搭地聊天。

她突然對我說:“別老戴著耳機了,你好不容易回家一趟,其實我們都挺想和你聊聊天的。你爸嘴上從來不說,其實背地裡總嘮叨,你長大了就和他不親了。我知道有些話你不愛聽,那我們就不說那些。”

她說這些話的時候,背向我洗著碗筷。我聽著水流淌進下水道的聲音,聽著鍋碗瓢盆相互碰撞的聲音,心裡湧出一股酸。為了減少矛盾發生的可能,我戴上耳機,可同時,也關上了父母試圖走近我的那扇門。

我跑回客廳,坐到正在喝茶看電視的老爸身邊,久違地撒了個嬌:“我們一會兒一起去散步吧!”他轉頭看了我一眼,有點驚訝,馬上應了下來。

那是我畢業後,第一次和他們一起飯後散步。

一路上,放假的男孩拍著皮球咯咯地笑,院子裡下棋鬥地主的老頭鬧哄哄,廣場上的阿姨們穿著好看的裙子在跳舞,路邊的小情侶互相打鬧,小貓小狗你追我趕,爸媽走在我邊上,時不時拌上幾句嘴,沒一會兒又恩愛地挽著手。

這些生活的煙火氣,我已經太久沒見了。

當我摘下耳機,陪爸媽走上那些最熱鬧最有市井氣的街頭,去到那些放老土音樂的公園,生活的美好一下子撲面而來。

一路上,我們說著那些有的沒的,彼此都沒覺得任何不舒服。

看著他們滿足的樣子,我心裡暗喜:做個能讓爸爸媽媽開心的小孩,原來感覺這麼好啊。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情侶吵架:我在等你來摘下我的耳機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旅遊是情侶感情的鍊金石。

要不吵不鬧順順利利玩一場,真的太難了。

前段時間,我和男朋友去三亞玩。出發前還甜蜜蜜,路上就開始有各種小摩擦。從在Airbnb上訂房到每天的日程安排,都是我一手操辦,而他,只負責躺遊。

對於他張口就來的“隨便、都行、你決定”,我有點生氣。回到民宿,我戴上耳機,窩在沙發上戴著耳機聽歌。他在我面前轉了幾圈,見我不理他,就去找房東聊天了。

過了很久,他才回屋。見我沒反應,就跑到沙發前蹲下來盯著我。我心裡暗想:不行,我得忍住,可不能一下就破功了。見我還是繃著臉,這傢伙就衝著我扮鬼臉,沒幾秒我就噗嗤一聲笑了。

他順勢坐到我邊上,完全沒了吵架那會絕不退讓的氣勢,開始奶聲奶氣:“我以為你再也不想跟我說話了。”我不理他,他就摘下我的一隻耳機給自己戴上,故意往我身邊擠。

原來,他去和Airbnb的房東取經,怎麼把旅行中生氣的女朋友哄開心。

房東和他聊起了自己年輕時候的愛情,兩個男人月下對話,意外地很聊得來。

第二天,男朋友像換個了人,不再是躺遊boy,反而把我安排得明明白白。

我們借了家裡的單車,他騎車,我坐後座,鏈條聲和腳踏板聲交錯成抑揚頓挫的節奏,好像把我們帶回那年相遇的學生時光。

來到海邊,他拉著我在沙灘上跑,海風吹起裙角,海浪湧過腳丫,我們像是七八歲的小孩,迫不及待網我們的祕密基地跑。房東推薦的小眾餐館裡,不需要排很長的隊,我們就吃到了美味地道、又便宜划算的三亞美食。

我們認識了一群新朋友,在夜晚的海邊辦起了party,聽到了夏天美好的聲音:西瓜裂開的第一聲,冰塊和可樂的碰撞聲,篝火燃燒旁我們歡快的歌聲......

原來在耳機的外面,還有那麼多美妙的聲音啊。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大城市的生活充滿了壓力和焦慮,我們的解壓方式就是看那些被點讚了幾萬次的視頻,被轉發了無數次的微博,新消息的紅點永遠都點不完。而這一切,真正和現實生活相關的,根本沒幾樁。

當我們摘下耳機,選擇勇敢去聽、去接受外界一切聲音的時候,或許我們能夠收穫更多的美好。

Airbnb喊你摘下耳機,去聽聽那些散落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喚醒一個只屬於你自己的夏天:

和朋友放飛大笑一整天,伴著海浪唱我們只有一次的青春;

自己上場露一手燒烤絕技,把心意藏在滋啦滋啦的烤肉聲中;

帶上家人一起去大自然裡做回孩子,在山裡聽聽溪流戲戲水......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當代年輕人都很喜歡沉浸在自我世界,那裡沒有客戶的炮轟連環call,沒有父母的日常催婚消息,也沒有女朋友的花式奪命題。

耳機成了我們的外掛器官。

只要戴上它,我就可以擁有自己的小世界,屏蔽那些自己不願意聽的雜音。如果你身邊有人發出“人間不值得”的世紀感嘆,他可能只是忘帶耳機出門了。

可是,戴上耳機的我們,雖然避免了噪音,卻也失去了其他美好的聲音:它可能是一句輕輕的道歉,可能是一次小聲的讚美,也可能是對方加快的心跳。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辦公室小透明:我好渴望自己被需要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每個剛來公司的新人,都要經歷一段有點窘迫的時光,生怕說錯話,就留在自己的舒適區當個小透明。

辦公室裡,幾乎人人都是耳機重症患者。大家一個蘿蔔一個坑,戴著耳機對著電腦噼裡啪啦,個個都是理性冷靜的成年人。

每天坐在工位上,除了自己手頭上的工作,好像哪裡都不需要我。有時候用餘光掃一眼周圍的人,正好撞上抬頭的同事,大家相視一笑,又趕緊低下頭各忙各的。

有一天,辦公室平靜表面下,每個人都有點蠢蠢欲動。大家都在等第一個收拾東西離開工位的人,來打響下班的口號。

我百無聊賴開始網上衝浪的時候,電腦彈出一條消息:“要一起下班嗎?”我在腦子裡搜尋了一圈,才反應過來,給我發消息的,是坐在斜對角的女生。我偷偷往她的方向瞄了一眼,她衝著我壞笑一下。

那天,我們第一個下班了。走出公司,同行的那段路上,我第一次沒帶耳機。

我們聊新上映的電影,微博上的熱點,最近的文章數據,也一起吐槽工作上遇到的煩心事兒。

女生之間的友誼總是很簡單:一起下過班,我們就是好朋友了。

那次之後,她時不時會繞到我身後,拍拍我的肩膀。有時候是叫上我一起去廁所,有時候是一起去小會議室討論選題,有時候是偷偷溜去樓下的小賣部透口氣。

我開始留心辦公室裡的各種聲音:腦暴討論的聲音,擊掌慶祝的聲音,手輕拍肩膀的聲音,一起逃離工位的聲音,這些都讓人感到被認可、被肯定、被需要。

上次團建,我們就像一群大學生,脫下了平日裡的嚴肅和正經,鬧哄哄地坐在一起,酒杯碰撞的聲音,特別清脆,特別好聽。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爸媽:其實我們想和你聊聊天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工作以後,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少。

每次回家,我都喜歡窩在自己房間,躺在床上刷微博、看視頻、戴耳機聽歌。

我媽常來我房門口看我兩眼,探出腦袋問我要不要一起去買菜,或者喊我下樓和領居家的阿姨們打聲招呼。

我對這樣類似的邀請,有一種莫名的應激反應,總覺得這背後藏著父母的話題終結三殺:結婚、生子、買房子。

那天晚上吃完飯,我在廚房喝酸奶,和老媽有一搭沒一搭地聊天。

她突然對我說:“別老戴著耳機了,你好不容易回家一趟,其實我們都挺想和你聊聊天的。你爸嘴上從來不說,其實背地裡總嘮叨,你長大了就和他不親了。我知道有些話你不愛聽,那我們就不說那些。”

她說這些話的時候,背向我洗著碗筷。我聽著水流淌進下水道的聲音,聽著鍋碗瓢盆相互碰撞的聲音,心裡湧出一股酸。為了減少矛盾發生的可能,我戴上耳機,可同時,也關上了父母試圖走近我的那扇門。

我跑回客廳,坐到正在喝茶看電視的老爸身邊,久違地撒了個嬌:“我們一會兒一起去散步吧!”他轉頭看了我一眼,有點驚訝,馬上應了下來。

那是我畢業後,第一次和他們一起飯後散步。

一路上,放假的男孩拍著皮球咯咯地笑,院子裡下棋鬥地主的老頭鬧哄哄,廣場上的阿姨們穿著好看的裙子在跳舞,路邊的小情侶互相打鬧,小貓小狗你追我趕,爸媽走在我邊上,時不時拌上幾句嘴,沒一會兒又恩愛地挽著手。

這些生活的煙火氣,我已經太久沒見了。

當我摘下耳機,陪爸媽走上那些最熱鬧最有市井氣的街頭,去到那些放老土音樂的公園,生活的美好一下子撲面而來。

一路上,我們說著那些有的沒的,彼此都沒覺得任何不舒服。

看著他們滿足的樣子,我心裡暗喜:做個能讓爸爸媽媽開心的小孩,原來感覺這麼好啊。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情侶吵架:我在等你來摘下我的耳機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旅遊是情侶感情的鍊金石。

要不吵不鬧順順利利玩一場,真的太難了。

前段時間,我和男朋友去三亞玩。出發前還甜蜜蜜,路上就開始有各種小摩擦。從在Airbnb上訂房到每天的日程安排,都是我一手操辦,而他,只負責躺遊。

對於他張口就來的“隨便、都行、你決定”,我有點生氣。回到民宿,我戴上耳機,窩在沙發上戴著耳機聽歌。他在我面前轉了幾圈,見我不理他,就去找房東聊天了。

過了很久,他才回屋。見我沒反應,就跑到沙發前蹲下來盯著我。我心裡暗想:不行,我得忍住,可不能一下就破功了。見我還是繃著臉,這傢伙就衝著我扮鬼臉,沒幾秒我就噗嗤一聲笑了。

他順勢坐到我邊上,完全沒了吵架那會絕不退讓的氣勢,開始奶聲奶氣:“我以為你再也不想跟我說話了。”我不理他,他就摘下我的一隻耳機給自己戴上,故意往我身邊擠。

原來,他去和Airbnb的房東取經,怎麼把旅行中生氣的女朋友哄開心。

房東和他聊起了自己年輕時候的愛情,兩個男人月下對話,意外地很聊得來。

第二天,男朋友像換個了人,不再是躺遊boy,反而把我安排得明明白白。

我們借了家裡的單車,他騎車,我坐後座,鏈條聲和腳踏板聲交錯成抑揚頓挫的節奏,好像把我們帶回那年相遇的學生時光。

來到海邊,他拉著我在沙灘上跑,海風吹起裙角,海浪湧過腳丫,我們像是七八歲的小孩,迫不及待網我們的祕密基地跑。房東推薦的小眾餐館裡,不需要排很長的隊,我們就吃到了美味地道、又便宜划算的三亞美食。

我們認識了一群新朋友,在夜晚的海邊辦起了party,聽到了夏天美好的聲音:西瓜裂開的第一聲,冰塊和可樂的碰撞聲,篝火燃燒旁我們歡快的歌聲......

原來在耳機的外面,還有那麼多美妙的聲音啊。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大城市的生活充滿了壓力和焦慮,我們的解壓方式就是看那些被點讚了幾萬次的視頻,被轉發了無數次的微博,新消息的紅點永遠都點不完。而這一切,真正和現實生活相關的,根本沒幾樁。

當我們摘下耳機,選擇勇敢去聽、去接受外界一切聲音的時候,或許我們能夠收穫更多的美好。

Airbnb喊你摘下耳機,去聽聽那些散落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喚醒一個只屬於你自己的夏天:

和朋友放飛大笑一整天,伴著海浪唱我們只有一次的青春;

自己上場露一手燒烤絕技,把心意藏在滋啦滋啦的烤肉聲中;

帶上家人一起去大自然裡做回孩子,在山裡聽聽溪流戲戲水......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當代年輕人都很喜歡沉浸在自我世界,那裡沒有客戶的炮轟連環call,沒有父母的日常催婚消息,也沒有女朋友的花式奪命題。

耳機成了我們的外掛器官。

只要戴上它,我就可以擁有自己的小世界,屏蔽那些自己不願意聽的雜音。如果你身邊有人發出“人間不值得”的世紀感嘆,他可能只是忘帶耳機出門了。

可是,戴上耳機的我們,雖然避免了噪音,卻也失去了其他美好的聲音:它可能是一句輕輕的道歉,可能是一次小聲的讚美,也可能是對方加快的心跳。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辦公室小透明:我好渴望自己被需要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每個剛來公司的新人,都要經歷一段有點窘迫的時光,生怕說錯話,就留在自己的舒適區當個小透明。

辦公室裡,幾乎人人都是耳機重症患者。大家一個蘿蔔一個坑,戴著耳機對著電腦噼裡啪啦,個個都是理性冷靜的成年人。

每天坐在工位上,除了自己手頭上的工作,好像哪裡都不需要我。有時候用餘光掃一眼周圍的人,正好撞上抬頭的同事,大家相視一笑,又趕緊低下頭各忙各的。

有一天,辦公室平靜表面下,每個人都有點蠢蠢欲動。大家都在等第一個收拾東西離開工位的人,來打響下班的口號。

我百無聊賴開始網上衝浪的時候,電腦彈出一條消息:“要一起下班嗎?”我在腦子裡搜尋了一圈,才反應過來,給我發消息的,是坐在斜對角的女生。我偷偷往她的方向瞄了一眼,她衝著我壞笑一下。

那天,我們第一個下班了。走出公司,同行的那段路上,我第一次沒帶耳機。

我們聊新上映的電影,微博上的熱點,最近的文章數據,也一起吐槽工作上遇到的煩心事兒。

女生之間的友誼總是很簡單:一起下過班,我們就是好朋友了。

那次之後,她時不時會繞到我身後,拍拍我的肩膀。有時候是叫上我一起去廁所,有時候是一起去小會議室討論選題,有時候是偷偷溜去樓下的小賣部透口氣。

我開始留心辦公室裡的各種聲音:腦暴討論的聲音,擊掌慶祝的聲音,手輕拍肩膀的聲音,一起逃離工位的聲音,這些都讓人感到被認可、被肯定、被需要。

上次團建,我們就像一群大學生,脫下了平日裡的嚴肅和正經,鬧哄哄地坐在一起,酒杯碰撞的聲音,特別清脆,特別好聽。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爸媽:其實我們想和你聊聊天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工作以後,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少。

每次回家,我都喜歡窩在自己房間,躺在床上刷微博、看視頻、戴耳機聽歌。

我媽常來我房門口看我兩眼,探出腦袋問我要不要一起去買菜,或者喊我下樓和領居家的阿姨們打聲招呼。

我對這樣類似的邀請,有一種莫名的應激反應,總覺得這背後藏著父母的話題終結三殺:結婚、生子、買房子。

那天晚上吃完飯,我在廚房喝酸奶,和老媽有一搭沒一搭地聊天。

她突然對我說:“別老戴著耳機了,你好不容易回家一趟,其實我們都挺想和你聊聊天的。你爸嘴上從來不說,其實背地裡總嘮叨,你長大了就和他不親了。我知道有些話你不愛聽,那我們就不說那些。”

她說這些話的時候,背向我洗著碗筷。我聽著水流淌進下水道的聲音,聽著鍋碗瓢盆相互碰撞的聲音,心裡湧出一股酸。為了減少矛盾發生的可能,我戴上耳機,可同時,也關上了父母試圖走近我的那扇門。

我跑回客廳,坐到正在喝茶看電視的老爸身邊,久違地撒了個嬌:“我們一會兒一起去散步吧!”他轉頭看了我一眼,有點驚訝,馬上應了下來。

那是我畢業後,第一次和他們一起飯後散步。

一路上,放假的男孩拍著皮球咯咯地笑,院子裡下棋鬥地主的老頭鬧哄哄,廣場上的阿姨們穿著好看的裙子在跳舞,路邊的小情侶互相打鬧,小貓小狗你追我趕,爸媽走在我邊上,時不時拌上幾句嘴,沒一會兒又恩愛地挽著手。

這些生活的煙火氣,我已經太久沒見了。

當我摘下耳機,陪爸媽走上那些最熱鬧最有市井氣的街頭,去到那些放老土音樂的公園,生活的美好一下子撲面而來。

一路上,我們說著那些有的沒的,彼此都沒覺得任何不舒服。

看著他們滿足的樣子,我心裡暗喜:做個能讓爸爸媽媽開心的小孩,原來感覺這麼好啊。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情侶吵架:我在等你來摘下我的耳機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旅遊是情侶感情的鍊金石。

要不吵不鬧順順利利玩一場,真的太難了。

前段時間,我和男朋友去三亞玩。出發前還甜蜜蜜,路上就開始有各種小摩擦。從在Airbnb上訂房到每天的日程安排,都是我一手操辦,而他,只負責躺遊。

對於他張口就來的“隨便、都行、你決定”,我有點生氣。回到民宿,我戴上耳機,窩在沙發上戴著耳機聽歌。他在我面前轉了幾圈,見我不理他,就去找房東聊天了。

過了很久,他才回屋。見我沒反應,就跑到沙發前蹲下來盯著我。我心裡暗想:不行,我得忍住,可不能一下就破功了。見我還是繃著臉,這傢伙就衝著我扮鬼臉,沒幾秒我就噗嗤一聲笑了。

他順勢坐到我邊上,完全沒了吵架那會絕不退讓的氣勢,開始奶聲奶氣:“我以為你再也不想跟我說話了。”我不理他,他就摘下我的一隻耳機給自己戴上,故意往我身邊擠。

原來,他去和Airbnb的房東取經,怎麼把旅行中生氣的女朋友哄開心。

房東和他聊起了自己年輕時候的愛情,兩個男人月下對話,意外地很聊得來。

第二天,男朋友像換個了人,不再是躺遊boy,反而把我安排得明明白白。

我們借了家裡的單車,他騎車,我坐後座,鏈條聲和腳踏板聲交錯成抑揚頓挫的節奏,好像把我們帶回那年相遇的學生時光。

來到海邊,他拉著我在沙灘上跑,海風吹起裙角,海浪湧過腳丫,我們像是七八歲的小孩,迫不及待網我們的祕密基地跑。房東推薦的小眾餐館裡,不需要排很長的隊,我們就吃到了美味地道、又便宜划算的三亞美食。

我們認識了一群新朋友,在夜晚的海邊辦起了party,聽到了夏天美好的聲音:西瓜裂開的第一聲,冰塊和可樂的碰撞聲,篝火燃燒旁我們歡快的歌聲......

原來在耳機的外面,還有那麼多美妙的聲音啊。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大城市的生活充滿了壓力和焦慮,我們的解壓方式就是看那些被點讚了幾萬次的視頻,被轉發了無數次的微博,新消息的紅點永遠都點不完。而這一切,真正和現實生活相關的,根本沒幾樁。

當我們摘下耳機,選擇勇敢去聽、去接受外界一切聲音的時候,或許我們能夠收穫更多的美好。

Airbnb喊你摘下耳機,去聽聽那些散落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喚醒一個只屬於你自己的夏天:

和朋友放飛大笑一整天,伴著海浪唱我們只有一次的青春;

自己上場露一手燒烤絕技,把心意藏在滋啦滋啦的烤肉聲中;

帶上家人一起去大自然裡做回孩子,在山裡聽聽溪流戲戲水......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當代年輕人都很喜歡沉浸在自我世界,那裡沒有客戶的炮轟連環call,沒有父母的日常催婚消息,也沒有女朋友的花式奪命題。

耳機成了我們的外掛器官。

只要戴上它,我就可以擁有自己的小世界,屏蔽那些自己不願意聽的雜音。如果你身邊有人發出“人間不值得”的世紀感嘆,他可能只是忘帶耳機出門了。

可是,戴上耳機的我們,雖然避免了噪音,卻也失去了其他美好的聲音:它可能是一句輕輕的道歉,可能是一次小聲的讚美,也可能是對方加快的心跳。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辦公室小透明:我好渴望自己被需要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每個剛來公司的新人,都要經歷一段有點窘迫的時光,生怕說錯話,就留在自己的舒適區當個小透明。

辦公室裡,幾乎人人都是耳機重症患者。大家一個蘿蔔一個坑,戴著耳機對著電腦噼裡啪啦,個個都是理性冷靜的成年人。

每天坐在工位上,除了自己手頭上的工作,好像哪裡都不需要我。有時候用餘光掃一眼周圍的人,正好撞上抬頭的同事,大家相視一笑,又趕緊低下頭各忙各的。

有一天,辦公室平靜表面下,每個人都有點蠢蠢欲動。大家都在等第一個收拾東西離開工位的人,來打響下班的口號。

我百無聊賴開始網上衝浪的時候,電腦彈出一條消息:“要一起下班嗎?”我在腦子裡搜尋了一圈,才反應過來,給我發消息的,是坐在斜對角的女生。我偷偷往她的方向瞄了一眼,她衝著我壞笑一下。

那天,我們第一個下班了。走出公司,同行的那段路上,我第一次沒帶耳機。

我們聊新上映的電影,微博上的熱點,最近的文章數據,也一起吐槽工作上遇到的煩心事兒。

女生之間的友誼總是很簡單:一起下過班,我們就是好朋友了。

那次之後,她時不時會繞到我身後,拍拍我的肩膀。有時候是叫上我一起去廁所,有時候是一起去小會議室討論選題,有時候是偷偷溜去樓下的小賣部透口氣。

我開始留心辦公室裡的各種聲音:腦暴討論的聲音,擊掌慶祝的聲音,手輕拍肩膀的聲音,一起逃離工位的聲音,這些都讓人感到被認可、被肯定、被需要。

上次團建,我們就像一群大學生,脫下了平日裡的嚴肅和正經,鬧哄哄地坐在一起,酒杯碰撞的聲音,特別清脆,特別好聽。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爸媽:其實我們想和你聊聊天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工作以後,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少。

每次回家,我都喜歡窩在自己房間,躺在床上刷微博、看視頻、戴耳機聽歌。

我媽常來我房門口看我兩眼,探出腦袋問我要不要一起去買菜,或者喊我下樓和領居家的阿姨們打聲招呼。

我對這樣類似的邀請,有一種莫名的應激反應,總覺得這背後藏著父母的話題終結三殺:結婚、生子、買房子。

那天晚上吃完飯,我在廚房喝酸奶,和老媽有一搭沒一搭地聊天。

她突然對我說:“別老戴著耳機了,你好不容易回家一趟,其實我們都挺想和你聊聊天的。你爸嘴上從來不說,其實背地裡總嘮叨,你長大了就和他不親了。我知道有些話你不愛聽,那我們就不說那些。”

她說這些話的時候,背向我洗著碗筷。我聽著水流淌進下水道的聲音,聽著鍋碗瓢盆相互碰撞的聲音,心裡湧出一股酸。為了減少矛盾發生的可能,我戴上耳機,可同時,也關上了父母試圖走近我的那扇門。

我跑回客廳,坐到正在喝茶看電視的老爸身邊,久違地撒了個嬌:“我們一會兒一起去散步吧!”他轉頭看了我一眼,有點驚訝,馬上應了下來。

那是我畢業後,第一次和他們一起飯後散步。

一路上,放假的男孩拍著皮球咯咯地笑,院子裡下棋鬥地主的老頭鬧哄哄,廣場上的阿姨們穿著好看的裙子在跳舞,路邊的小情侶互相打鬧,小貓小狗你追我趕,爸媽走在我邊上,時不時拌上幾句嘴,沒一會兒又恩愛地挽著手。

這些生活的煙火氣,我已經太久沒見了。

當我摘下耳機,陪爸媽走上那些最熱鬧最有市井氣的街頭,去到那些放老土音樂的公園,生活的美好一下子撲面而來。

一路上,我們說著那些有的沒的,彼此都沒覺得任何不舒服。

看著他們滿足的樣子,我心裡暗喜:做個能讓爸爸媽媽開心的小孩,原來感覺這麼好啊。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情侶吵架:我在等你來摘下我的耳機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旅遊是情侶感情的鍊金石。

要不吵不鬧順順利利玩一場,真的太難了。

前段時間,我和男朋友去三亞玩。出發前還甜蜜蜜,路上就開始有各種小摩擦。從在Airbnb上訂房到每天的日程安排,都是我一手操辦,而他,只負責躺遊。

對於他張口就來的“隨便、都行、你決定”,我有點生氣。回到民宿,我戴上耳機,窩在沙發上戴著耳機聽歌。他在我面前轉了幾圈,見我不理他,就去找房東聊天了。

過了很久,他才回屋。見我沒反應,就跑到沙發前蹲下來盯著我。我心裡暗想:不行,我得忍住,可不能一下就破功了。見我還是繃著臉,這傢伙就衝著我扮鬼臉,沒幾秒我就噗嗤一聲笑了。

他順勢坐到我邊上,完全沒了吵架那會絕不退讓的氣勢,開始奶聲奶氣:“我以為你再也不想跟我說話了。”我不理他,他就摘下我的一隻耳機給自己戴上,故意往我身邊擠。

原來,他去和Airbnb的房東取經,怎麼把旅行中生氣的女朋友哄開心。

房東和他聊起了自己年輕時候的愛情,兩個男人月下對話,意外地很聊得來。

第二天,男朋友像換個了人,不再是躺遊boy,反而把我安排得明明白白。

我們借了家裡的單車,他騎車,我坐後座,鏈條聲和腳踏板聲交錯成抑揚頓挫的節奏,好像把我們帶回那年相遇的學生時光。

來到海邊,他拉著我在沙灘上跑,海風吹起裙角,海浪湧過腳丫,我們像是七八歲的小孩,迫不及待網我們的祕密基地跑。房東推薦的小眾餐館裡,不需要排很長的隊,我們就吃到了美味地道、又便宜划算的三亞美食。

我們認識了一群新朋友,在夜晚的海邊辦起了party,聽到了夏天美好的聲音:西瓜裂開的第一聲,冰塊和可樂的碰撞聲,篝火燃燒旁我們歡快的歌聲......

原來在耳機的外面,還有那麼多美妙的聲音啊。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大城市的生活充滿了壓力和焦慮,我們的解壓方式就是看那些被點讚了幾萬次的視頻,被轉發了無數次的微博,新消息的紅點永遠都點不完。而這一切,真正和現實生活相關的,根本沒幾樁。

當我們摘下耳機,選擇勇敢去聽、去接受外界一切聲音的時候,或許我們能夠收穫更多的美好。

Airbnb喊你摘下耳機,去聽聽那些散落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喚醒一個只屬於你自己的夏天:

和朋友放飛大笑一整天,伴著海浪唱我們只有一次的青春;

自己上場露一手燒烤絕技,把心意藏在滋啦滋啦的烤肉聲中;

帶上家人一起去大自然裡做回孩子,在山裡聽聽溪流戲戲水......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當代好友標準:我願意摘下耳機聽你說話

向右滑動,查看更多

我很喜歡一段話:人還是要在年輕的時候,去最極限的地方看些不可思議的風景。譬如高原頂端遺世獨立的蔚藍色琥珀,譬如深藏在土地深處千百年崩裂出的奇異地貌,譬如遙遠古老小鎮裡蘊藏著的神祕文化。

沒有一場旅行是需要將就的。普通的酒店住宿,老套的打卡模式,千篇一律的經驗之談,帶給我們的,只是人山人海的景點,和永遠排不完的長隊。

想要一場專屬於自己的旅行體驗,只有Airbnb可以給到。

住進Airbnb,你能一箭三雕,在旅途中穿越到另一個特別的家,聽熱情的房東和我們分享新奇的故事,和當地人交朋友瞭解一種新的文化風俗,讓你收穫一段獨一無二的美好回憶。

當我們放下耳機,真正走進生活,用心去感受,才能聽到大自然的音符,看到時間饋贈的風景。那些豐富飽滿、新鮮獨特的旅行記憶,將會成為我們人生中最美好的禮物,沒有之一。

一年中最好的季節來了,我們也要活得更“夏天”一點。趁著正年輕,聽自己的,小眾一點,特別一點,酷一點!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