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準洱海保護的定位和著力點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對大理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特別是對洱海保護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決打贏洱海保護治理“八大攻堅戰”,奮力推動大理經濟社會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既是中共雲南省委、省政府對當前大理州工作的重要要求,也是大理進入新時代的重大使命任務。

洱海保護治理在全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的地位

洱海是大理各族人民的“母親湖”。洱海流域綠色轉型發展的核心在洱海,大理州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關鍵在洱海流域。隨著保護治理各項措施的深入推進、落地見效,洱海水質逐步穩定向好,洱海保護治理已經開始由“以保護治理為主”轉入“保護治理與轉型發展並重”的全新階段。省委、省政府明確要求,要把大理州打造成雲南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實踐基地和雲南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示範區,對大理州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洱海保護治理是大理州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重大任務。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在洱海邊說“從小就知道蒼山洱海,很嚮往”,作出了“立此存照,過幾年再來看,希望水更乾淨清澈”“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的重要指示,對洱海保護寄予厚望。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脫貧攻堅”“生態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得最多的兩件事。2019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在重點考察洱海保護治理情況時強調,黨中央高度重視洱海保護治理,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的重要指示,多次作出重要批示。省委書記陳豪、省長阮成發親自部署,對洱海流域綠色轉型發展作了明確要求,賦予了洱海保護治理新的內涵和任務。

洱海保護治理是大理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總要求,也是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要求。良好的生態是大理髮展的最大優勢,保護好良好的生態是大理乃至雲南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必守底線。從全省看,大理是雲南爭當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和國家構築西南生態安全屏障的前沿陣地,洱海保護治理是雲南全面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三個定位”“五個著力”要求的示範引領。從全州看,大理的充分發展,希望在生態,難點在保護。如果不能正確處理好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把生態優勢儘快轉化為發展優勢,各縣(市)發展差距就會越來越大,全州充分發展就會大打折扣。大理的平衡發展,基礎在洱海保護治理,關鍵在洱海流域綠色轉型,出路在各方面的協同發展。如果不能正確處理好洱海、流域、縣(市)的關係,不能統籌推進洱海保護治理、洱海流域綠色轉型與脫貧攻堅、綠色發展、鄉村振興、黨的建設等重點工作,缺乏全局思維和系統措施,各項工作就會呈現“兩張皮”,全州平衡發展就會顧此失彼。

洱海保護治理是大理推動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重大舉措。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是貫徹新發展理念,徹底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發展。無論是區位,還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洱海流域一直以來都是全州的重點地區,大理市的發展成效直接決定著全州的發展質量。除生態建設之外,就人口比例講,洱海流域佔全州總人口的22.2%;就城鎮佈局講,洱海流域是大理建設滇西中心城市的首要樞紐;就產業發展講,洱海流域是大理打造世界一流“三張牌”中“綠色食品”和“健康生活目的地”的重點區域;就交通條件講,洱海流域是大理建設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的中心節點;就經濟比重講,洱海流域是全州增長的“龍頭”。因此,大理要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洱海流域必須率先實現綠色轉型。面對這千載難逢的難得機遇,各縣必須揚長補短、各盡其力,同頻共振、各得其所,挑戰共擔、機遇共享,加快自身發展,促進全州協同發展。

洱海保護治理的目標要求和措施

當前,我們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解放思想、勇於創新,分清輕重緩急,抓緊從頂層設計優先入手,圍繞洱海水質、流域健康、縣(市)協同發展、體制機制“四個方面”進行謀劃和推進洱海保護治理工作。

洱海水質穩定是前提。要穩住並改善水質,必須立足治標,盯住湖面、盯牢水質,全面強化末端專項治理,防止湖體水質持續下滑,全力打贏打好環湖截汙治汙、河道治理、水質改善提升攻堅戰,確保實現“2019年洱海全湖水質總體穩定保持Ⅲ類,確保6個月、爭取7個月達到Ⅱ類,不發生規模化藍藻水華”的近期目標,為實現“洱海全湖水質總體穩定保持Ⅱ類”的長遠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流域健康是基礎。洱海流域是一個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互為依存、相互作用的有機系統,是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洱海流域綠色轉型,離不開健康的生產生活方式和自然生態系統。實踐證明,洱海保護治理的核心問題,就是流域生產生活方式轉變和自然生態系統良性健康的問題,不能簡單就保護抓保護,就治水而治水。近年來,隨著洱海流域城鎮化加速和旅遊業快速發展,加之洱海流域產業結構調整、群眾生產生活方式轉變步伐相對緩慢,流域生態環境遭受破壞,流域發展不斷放緩,直接影響了洱海水質改善,制約了流域加快發展。扭轉這個被動局面,一方面,要抓好流域生產生活方式的健康改善。堅持生態優先、保護優先,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理念,始終堅持綠色規劃,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嚴格實行綠色管理,全面倡導綠色、低碳、簡潔的生活方式,徹底轉變洱海流域粗放的生產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要注重源頭綜合治理,堅持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系統綜合治理,統籌好治湖和治田、治山、治林、治河,統籌好上下游、左右岸、地上地下、城鎮農村,全力打贏生態搬遷、礦山整治、農業面源汙染防治、生態修復、過度開發治理的攻堅戰,為洱海流域綠色轉型創造生態條件、贏得更多空間,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各縣(市)協同發展是關鍵。一是抓規劃協同。以洱海水質和水環境承載力為剛性約束,以規劃為引領,不斷優化縣(市)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佈局,加快規劃建設互聯互通、高效便捷的交通基礎設施體系,為縣(市)協同發展提供指引。二是抓好產業協同。充分挖掘各縣(市)資源優勢、比較優勢,突出差異化、品牌化,統籌好流域內產業發展、流域外各縣產業發展以及流域內和流域外產業協同發展,以打造“洱海綠色食品牌”和“蒼洱大景區健康生活目的地”為突破,為縣(市)協同發展增添活力。三是抓好社會協同。立足決勝全面小康發展目標,加快補齊各縣(市)發展短板,全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同步加快城鄉社會事業發展,有效減輕洱海流域特別是大理市的工作負擔和壓力,為縣(市)協同發展創造條件。四是抓好生態協同。圍繞洱海保護治理和洱海流域綠色轉型,堅持以洱海流域為引領、洱海保護為核心,統籌推進各縣(市)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深入實施城鄉人居環境提升行動,加快美麗大理建設步伐,切實保障生態環境安全,為縣(市)協同發展奠定基礎。

體制機制創新是保障。首先,加快創新洱海保護治理和洱海流域綠色轉型的體制機制。高位推進“八大攻堅戰”,全力鞏固提升洱海水質改善成效;抓緊明確和細化規劃調整、城鎮優化、產業升級、生態修復等方面的思路和措施,推動洱海流域綠色轉型取得實質性突破。其次,抓緊完善體制機制。建立由州委、州政府統籌,州級綜合部門牽頭,州級職能部門和12個縣(市)黨委、政府參與的“高層次、跨部門、跨區域”的領導體制、責任體系和工作機制,定向定時定人推進工作落實。同時,同步建立健全績效考評機制,全面強化對各級領導幹部特別是黨政主要領導工作成效的跟蹤問效,用“硬指標”“真考核”層層推動工作責任落實。

(責任編輯 沈 豔)

作者 陳 堅 中共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委書記

雲南日報特邀理論撰稿人、本刊顧問

原載2019年《社會主義論壇》第6期“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