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

Cindy說:


去年瓜媽在繪本群裡和大家一起搞一個“寶寶1000本書閱讀打卡計劃”(源於一篇文章美國孩子是怎樣在3歲前讀完1000本書的?有了這個模版,真的很容易!),媽媽們把每天的打卡表上傳,互相監督,我們的好多媽媽都一直在堅持著,最近有一個媽媽發來消息說,寶寶2歲1個月,打卡完了1000本書!(注意,一本書讀一遍算打一次卡,不是說要買足1000本書)


"

Cindy說:


去年瓜媽在繪本群裡和大家一起搞一個“寶寶1000本書閱讀打卡計劃”(源於一篇文章美國孩子是怎樣在3歲前讀完1000本書的?有了這個模版,真的很容易!),媽媽們把每天的打卡表上傳,互相監督,我們的好多媽媽都一直在堅持著,最近有一個媽媽發來消息說,寶寶2歲1個月,打卡完了1000本書!(注意,一本書讀一遍算打一次卡,不是說要買足1000本書)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

Cindy說:


去年瓜媽在繪本群裡和大家一起搞一個“寶寶1000本書閱讀打卡計劃”(源於一篇文章美國孩子是怎樣在3歲前讀完1000本書的?有了這個模版,真的很容易!),媽媽們把每天的打卡表上傳,互相監督,我們的好多媽媽都一直在堅持著,最近有一個媽媽發來消息說,寶寶2歲1個月,打卡完了1000本書!(注意,一本書讀一遍算打一次卡,不是說要買足1000本書)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還有一個媽媽發來視頻,說因為堅持閱讀,女兒現在自己會主動去看繪本看很久,還會自己講繪本,完全不用操心了。我們的媽媽和寶寶真是太棒了!堅持下來基本都能看到寶寶發生的變化的!


"

Cindy說:


去年瓜媽在繪本群裡和大家一起搞一個“寶寶1000本書閱讀打卡計劃”(源於一篇文章美國孩子是怎樣在3歲前讀完1000本書的?有了這個模版,真的很容易!),媽媽們把每天的打卡表上傳,互相監督,我們的好多媽媽都一直在堅持著,最近有一個媽媽發來消息說,寶寶2歲1個月,打卡完了1000本書!(注意,一本書讀一遍算打一次卡,不是說要買足1000本書)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還有一個媽媽發來視頻,說因為堅持閱讀,女兒現在自己會主動去看繪本看很久,還會自己講繪本,完全不用操心了。我們的媽媽和寶寶真是太棒了!堅持下來基本都能看到寶寶發生的變化的!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還不知道這個打卡計劃的媽媽可以在今天的文末查看打卡資料包,去我們的服務號下載模版,從現在開始給寶寶讀起來!


週末的時候,給土根理了一下這幾年在國內買的書,外公專門給他騰了一個書架,完全放不下了,這還不包括在讀的,送掉的,以及在意大利的書(還有這一個書架),雖然我沒有給土根打卡,但每晚睡前的閱讀時間是雷打不動的。


"

Cindy說:


去年瓜媽在繪本群裡和大家一起搞一個“寶寶1000本書閱讀打卡計劃”(源於一篇文章美國孩子是怎樣在3歲前讀完1000本書的?有了這個模版,真的很容易!),媽媽們把每天的打卡表上傳,互相監督,我們的好多媽媽都一直在堅持著,最近有一個媽媽發來消息說,寶寶2歲1個月,打卡完了1000本書!(注意,一本書讀一遍算打一次卡,不是說要買足1000本書)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還有一個媽媽發來視頻,說因為堅持閱讀,女兒現在自己會主動去看繪本看很久,還會自己講繪本,完全不用操心了。我們的媽媽和寶寶真是太棒了!堅持下來基本都能看到寶寶發生的變化的!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還不知道這個打卡計劃的媽媽可以在今天的文末查看打卡資料包,去我們的服務號下載模版,從現在開始給寶寶讀起來!


週末的時候,給土根理了一下這幾年在國內買的書,外公專門給他騰了一個書架,完全放不下了,這還不包括在讀的,送掉的,以及在意大利的書(還有這一個書架),雖然我沒有給土根打卡,但每晚睡前的閱讀時間是雷打不動的。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給土根買書和讀書的樂趣,真的是我這幾年太深有體會的。以前都是瓜媽和大家分享她給瓜瓜讀書的經驗,今天我想來講講我和土根的讀書故事,不同於瓜媽的理性派娓娓道來,我給土根讀書,是純感性的表演派,一言不合就說唱就起舞,土根常常一臉無辜地跟我說,媽媽,不要唱de……


"

Cindy說:


去年瓜媽在繪本群裡和大家一起搞一個“寶寶1000本書閱讀打卡計劃”(源於一篇文章美國孩子是怎樣在3歲前讀完1000本書的?有了這個模版,真的很容易!),媽媽們把每天的打卡表上傳,互相監督,我們的好多媽媽都一直在堅持著,最近有一個媽媽發來消息說,寶寶2歲1個月,打卡完了1000本書!(注意,一本書讀一遍算打一次卡,不是說要買足1000本書)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還有一個媽媽發來視頻,說因為堅持閱讀,女兒現在自己會主動去看繪本看很久,還會自己講繪本,完全不用操心了。我們的媽媽和寶寶真是太棒了!堅持下來基本都能看到寶寶發生的變化的!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還不知道這個打卡計劃的媽媽可以在今天的文末查看打卡資料包,去我們的服務號下載模版,從現在開始給寶寶讀起來!


週末的時候,給土根理了一下這幾年在國內買的書,外公專門給他騰了一個書架,完全放不下了,這還不包括在讀的,送掉的,以及在意大利的書(還有這一個書架),雖然我沒有給土根打卡,但每晚睡前的閱讀時間是雷打不動的。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給土根買書和讀書的樂趣,真的是我這幾年太深有體會的。以前都是瓜媽和大家分享她給瓜瓜讀書的經驗,今天我想來講講我和土根的讀書故事,不同於瓜媽的理性派娓娓道來,我給土根讀書,是純感性的表演派,一言不合就說唱就起舞,土根常常一臉無辜地跟我說,媽媽,不要唱de……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不過,土根真的很喜歡坐在我懷裡聽我聲情並茂的“演出”,有時候他看嗨了也會和我一起演起來,讀書的過程就變成了一個放飛自我的體驗,是我和他之間獨有的溝通方式,也是睡前一段特別親密有愛全情投入的時光。

但土根也不是一開始就買我的帳的哦,一開始我受到的冷眼、被書砸這樣事也是一籮筐了。


"

Cindy說:


去年瓜媽在繪本群裡和大家一起搞一個“寶寶1000本書閱讀打卡計劃”(源於一篇文章美國孩子是怎樣在3歲前讀完1000本書的?有了這個模版,真的很容易!),媽媽們把每天的打卡表上傳,互相監督,我們的好多媽媽都一直在堅持著,最近有一個媽媽發來消息說,寶寶2歲1個月,打卡完了1000本書!(注意,一本書讀一遍算打一次卡,不是說要買足1000本書)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還有一個媽媽發來視頻,說因為堅持閱讀,女兒現在自己會主動去看繪本看很久,還會自己講繪本,完全不用操心了。我們的媽媽和寶寶真是太棒了!堅持下來基本都能看到寶寶發生的變化的!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還不知道這個打卡計劃的媽媽可以在今天的文末查看打卡資料包,去我們的服務號下載模版,從現在開始給寶寶讀起來!


週末的時候,給土根理了一下這幾年在國內買的書,外公專門給他騰了一個書架,完全放不下了,這還不包括在讀的,送掉的,以及在意大利的書(還有這一個書架),雖然我沒有給土根打卡,但每晚睡前的閱讀時間是雷打不動的。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給土根買書和讀書的樂趣,真的是我這幾年太深有體會的。以前都是瓜媽和大家分享她給瓜瓜讀書的經驗,今天我想來講講我和土根的讀書故事,不同於瓜媽的理性派娓娓道來,我給土根讀書,是純感性的表演派,一言不合就說唱就起舞,土根常常一臉無辜地跟我說,媽媽,不要唱de……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不過,土根真的很喜歡坐在我懷裡聽我聲情並茂的“演出”,有時候他看嗨了也會和我一起演起來,讀書的過程就變成了一個放飛自我的體驗,是我和他之間獨有的溝通方式,也是睡前一段特別親密有愛全情投入的時光。

但土根也不是一開始就買我的帳的哦,一開始我受到的冷眼、被書砸這樣事也是一籮筐了。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閱讀上的“馬太效應”,在孩子身上真的特別明顯

給土根讀書,大概是從他3個月開始的。彼時他會盯著書看,小眼滴溜溜的,還挺專注。


"

Cindy說:


去年瓜媽在繪本群裡和大家一起搞一個“寶寶1000本書閱讀打卡計劃”(源於一篇文章美國孩子是怎樣在3歲前讀完1000本書的?有了這個模版,真的很容易!),媽媽們把每天的打卡表上傳,互相監督,我們的好多媽媽都一直在堅持著,最近有一個媽媽發來消息說,寶寶2歲1個月,打卡完了1000本書!(注意,一本書讀一遍算打一次卡,不是說要買足1000本書)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還有一個媽媽發來視頻,說因為堅持閱讀,女兒現在自己會主動去看繪本看很久,還會自己講繪本,完全不用操心了。我們的媽媽和寶寶真是太棒了!堅持下來基本都能看到寶寶發生的變化的!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還不知道這個打卡計劃的媽媽可以在今天的文末查看打卡資料包,去我們的服務號下載模版,從現在開始給寶寶讀起來!


週末的時候,給土根理了一下這幾年在國內買的書,外公專門給他騰了一個書架,完全放不下了,這還不包括在讀的,送掉的,以及在意大利的書(還有這一個書架),雖然我沒有給土根打卡,但每晚睡前的閱讀時間是雷打不動的。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給土根買書和讀書的樂趣,真的是我這幾年太深有體會的。以前都是瓜媽和大家分享她給瓜瓜讀書的經驗,今天我想來講講我和土根的讀書故事,不同於瓜媽的理性派娓娓道來,我給土根讀書,是純感性的表演派,一言不合就說唱就起舞,土根常常一臉無辜地跟我說,媽媽,不要唱de……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不過,土根真的很喜歡坐在我懷裡聽我聲情並茂的“演出”,有時候他看嗨了也會和我一起演起來,讀書的過程就變成了一個放飛自我的體驗,是我和他之間獨有的溝通方式,也是睡前一段特別親密有愛全情投入的時光。

但土根也不是一開始就買我的帳的哦,一開始我受到的冷眼、被書砸這樣事也是一籮筐了。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閱讀上的“馬太效應”,在孩子身上真的特別明顯

給土根讀書,大概是從他3個月開始的。彼時他會盯著書看,小眼滴溜溜的,還挺專注。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到了6個月會坐的時候,他就怎麼都不配合了,各種抓咬扔撕,彷彿與書有不共戴天的仇恨,以至於我有一陣子特別懷疑他的“學渣”屬性,懷孕時就買的一堆書就擱置在那兒,憂傷只能生二胎的時候用了。

可是沒想到,大概1歲多的一天,土根主動抓了一本書給我讓我給他讀,讀完一本又給我一本,直到他讓我合上書。我忽然看到了一絲希望。

可是彼時讀書還是看他心情的,但我完全不畏“熱臉貼冷屁股”,時不時誘惑他一下,“寶寶我們來看書好不好呀?”

土根真正開始愛上看書,是在2歲斷奶以後。可能是精神寄託——媽媽的neinei沒有了,奶睡的習慣也無法延續了,他把所有對於neinei的熱情寄託在了繪本上,一本一本地讓我給他講,能一口氣聽10本還不放過我,直到我筋疲力盡口乾舌燥逼著他關燈睡覺,家裡的書很快就跟不上他的消費習慣了。


"

Cindy說:


去年瓜媽在繪本群裡和大家一起搞一個“寶寶1000本書閱讀打卡計劃”(源於一篇文章美國孩子是怎樣在3歲前讀完1000本書的?有了這個模版,真的很容易!),媽媽們把每天的打卡表上傳,互相監督,我們的好多媽媽都一直在堅持著,最近有一個媽媽發來消息說,寶寶2歲1個月,打卡完了1000本書!(注意,一本書讀一遍算打一次卡,不是說要買足1000本書)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還有一個媽媽發來視頻,說因為堅持閱讀,女兒現在自己會主動去看繪本看很久,還會自己講繪本,完全不用操心了。我們的媽媽和寶寶真是太棒了!堅持下來基本都能看到寶寶發生的變化的!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還不知道這個打卡計劃的媽媽可以在今天的文末查看打卡資料包,去我們的服務號下載模版,從現在開始給寶寶讀起來!


週末的時候,給土根理了一下這幾年在國內買的書,外公專門給他騰了一個書架,完全放不下了,這還不包括在讀的,送掉的,以及在意大利的書(還有這一個書架),雖然我沒有給土根打卡,但每晚睡前的閱讀時間是雷打不動的。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給土根買書和讀書的樂趣,真的是我這幾年太深有體會的。以前都是瓜媽和大家分享她給瓜瓜讀書的經驗,今天我想來講講我和土根的讀書故事,不同於瓜媽的理性派娓娓道來,我給土根讀書,是純感性的表演派,一言不合就說唱就起舞,土根常常一臉無辜地跟我說,媽媽,不要唱de……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不過,土根真的很喜歡坐在我懷裡聽我聲情並茂的“演出”,有時候他看嗨了也會和我一起演起來,讀書的過程就變成了一個放飛自我的體驗,是我和他之間獨有的溝通方式,也是睡前一段特別親密有愛全情投入的時光。

但土根也不是一開始就買我的帳的哦,一開始我受到的冷眼、被書砸這樣事也是一籮筐了。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閱讀上的“馬太效應”,在孩子身上真的特別明顯

給土根讀書,大概是從他3個月開始的。彼時他會盯著書看,小眼滴溜溜的,還挺專注。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到了6個月會坐的時候,他就怎麼都不配合了,各種抓咬扔撕,彷彿與書有不共戴天的仇恨,以至於我有一陣子特別懷疑他的“學渣”屬性,懷孕時就買的一堆書就擱置在那兒,憂傷只能生二胎的時候用了。

可是沒想到,大概1歲多的一天,土根主動抓了一本書給我讓我給他讀,讀完一本又給我一本,直到他讓我合上書。我忽然看到了一絲希望。

可是彼時讀書還是看他心情的,但我完全不畏“熱臉貼冷屁股”,時不時誘惑他一下,“寶寶我們來看書好不好呀?”

土根真正開始愛上看書,是在2歲斷奶以後。可能是精神寄託——媽媽的neinei沒有了,奶睡的習慣也無法延續了,他把所有對於neinei的熱情寄託在了繪本上,一本一本地讓我給他講,能一口氣聽10本還不放過我,直到我筋疲力盡口乾舌燥逼著他關燈睡覺,家裡的書很快就跟不上他的消費習慣了。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隨著閱讀的深入,我能明顯感覺他認知能力、語言能力的提升,最顯著的就是雖然我們身處意大利,土根上的是意大利托班,但是土根的中文要好過意大利語,因為我給土根的閱讀頻率要大大超過他爸!

而且土根對書的理解力也常常超過我的預期:一開始我給他看簡單的認知類繪本,到了2歲多的時候我發現他很喜歡看一些互動性強的謎題類繪本,我會問他很多問題,能明顯感覺到他解決完問題後的成就感和興奮;


"

Cindy說:


去年瓜媽在繪本群裡和大家一起搞一個“寶寶1000本書閱讀打卡計劃”(源於一篇文章美國孩子是怎樣在3歲前讀完1000本書的?有了這個模版,真的很容易!),媽媽們把每天的打卡表上傳,互相監督,我們的好多媽媽都一直在堅持著,最近有一個媽媽發來消息說,寶寶2歲1個月,打卡完了1000本書!(注意,一本書讀一遍算打一次卡,不是說要買足1000本書)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還有一個媽媽發來視頻,說因為堅持閱讀,女兒現在自己會主動去看繪本看很久,還會自己講繪本,完全不用操心了。我們的媽媽和寶寶真是太棒了!堅持下來基本都能看到寶寶發生的變化的!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還不知道這個打卡計劃的媽媽可以在今天的文末查看打卡資料包,去我們的服務號下載模版,從現在開始給寶寶讀起來!


週末的時候,給土根理了一下這幾年在國內買的書,外公專門給他騰了一個書架,完全放不下了,這還不包括在讀的,送掉的,以及在意大利的書(還有這一個書架),雖然我沒有給土根打卡,但每晚睡前的閱讀時間是雷打不動的。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給土根買書和讀書的樂趣,真的是我這幾年太深有體會的。以前都是瓜媽和大家分享她給瓜瓜讀書的經驗,今天我想來講講我和土根的讀書故事,不同於瓜媽的理性派娓娓道來,我給土根讀書,是純感性的表演派,一言不合就說唱就起舞,土根常常一臉無辜地跟我說,媽媽,不要唱de……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不過,土根真的很喜歡坐在我懷裡聽我聲情並茂的“演出”,有時候他看嗨了也會和我一起演起來,讀書的過程就變成了一個放飛自我的體驗,是我和他之間獨有的溝通方式,也是睡前一段特別親密有愛全情投入的時光。

但土根也不是一開始就買我的帳的哦,一開始我受到的冷眼、被書砸這樣事也是一籮筐了。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閱讀上的“馬太效應”,在孩子身上真的特別明顯

給土根讀書,大概是從他3個月開始的。彼時他會盯著書看,小眼滴溜溜的,還挺專注。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到了6個月會坐的時候,他就怎麼都不配合了,各種抓咬扔撕,彷彿與書有不共戴天的仇恨,以至於我有一陣子特別懷疑他的“學渣”屬性,懷孕時就買的一堆書就擱置在那兒,憂傷只能生二胎的時候用了。

可是沒想到,大概1歲多的一天,土根主動抓了一本書給我讓我給他讀,讀完一本又給我一本,直到他讓我合上書。我忽然看到了一絲希望。

可是彼時讀書還是看他心情的,但我完全不畏“熱臉貼冷屁股”,時不時誘惑他一下,“寶寶我們來看書好不好呀?”

土根真正開始愛上看書,是在2歲斷奶以後。可能是精神寄託——媽媽的neinei沒有了,奶睡的習慣也無法延續了,他把所有對於neinei的熱情寄託在了繪本上,一本一本地讓我給他講,能一口氣聽10本還不放過我,直到我筋疲力盡口乾舌燥逼著他關燈睡覺,家裡的書很快就跟不上他的消費習慣了。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隨著閱讀的深入,我能明顯感覺他認知能力、語言能力的提升,最顯著的就是雖然我們身處意大利,土根上的是意大利托班,但是土根的中文要好過意大利語,因為我給土根的閱讀頻率要大大超過他爸!

而且土根對書的理解力也常常超過我的預期:一開始我給他看簡單的認知類繪本,到了2歲多的時候我發現他很喜歡看一些互動性強的謎題類繪本,我會問他很多問題,能明顯感覺到他解決完問題後的成就感和興奮;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還有一類故事性強的繪本,比如很經典的《愛心樹》,是一個很傷感的故事(大樹被一直索取,最後只剩下一個樹墩),我本來以為土根不愛看不理解,可是他常常讓我拿出來講,而且聽得特別安靜,那天看完他竟然說了一句,大樹好痛,好可憐……

經濟學上有個詞叫“馬太效應”,是指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的一種現象。但是認知科學家斯坦諾維奇經過大量研究後發現了閱讀上的“馬太效應”,說的是孩子讀書越多,理解能力越強,越愛思考,越讀越有成就感,形成良性循環;但如果孩子越缺少環境、語言的刺激,對閱讀越有畏難情緒,就越不願意閱讀,從而形成負向循環。

所以啊,當寶寶出現不愛看書的情況,媽媽一定不能放棄,娃喜好的形成是“自然而然”的過程,但這個“自然而然”裡其實有我們的堅持不懈和小小心機比如在他的環境里布滿書,讓他在某一天想看時就能隨意取到;多嘗試一些不同的繪本,由簡到難循序漸進,你也會找到寶寶自己的興趣點。

當然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當寶寶抓過一本書讓我們來讀的時候,我們怎麼讀,也決定了他們是不是能發現閱讀原來是這麼有趣的一件事啊!它一點也不枯燥啊!太好玩了吧!


"

Cindy說:


去年瓜媽在繪本群裡和大家一起搞一個“寶寶1000本書閱讀打卡計劃”(源於一篇文章美國孩子是怎樣在3歲前讀完1000本書的?有了這個模版,真的很容易!),媽媽們把每天的打卡表上傳,互相監督,我們的好多媽媽都一直在堅持著,最近有一個媽媽發來消息說,寶寶2歲1個月,打卡完了1000本書!(注意,一本書讀一遍算打一次卡,不是說要買足1000本書)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還有一個媽媽發來視頻,說因為堅持閱讀,女兒現在自己會主動去看繪本看很久,還會自己講繪本,完全不用操心了。我們的媽媽和寶寶真是太棒了!堅持下來基本都能看到寶寶發生的變化的!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還不知道這個打卡計劃的媽媽可以在今天的文末查看打卡資料包,去我們的服務號下載模版,從現在開始給寶寶讀起來!


週末的時候,給土根理了一下這幾年在國內買的書,外公專門給他騰了一個書架,完全放不下了,這還不包括在讀的,送掉的,以及在意大利的書(還有這一個書架),雖然我沒有給土根打卡,但每晚睡前的閱讀時間是雷打不動的。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給土根買書和讀書的樂趣,真的是我這幾年太深有體會的。以前都是瓜媽和大家分享她給瓜瓜讀書的經驗,今天我想來講講我和土根的讀書故事,不同於瓜媽的理性派娓娓道來,我給土根讀書,是純感性的表演派,一言不合就說唱就起舞,土根常常一臉無辜地跟我說,媽媽,不要唱de……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不過,土根真的很喜歡坐在我懷裡聽我聲情並茂的“演出”,有時候他看嗨了也會和我一起演起來,讀書的過程就變成了一個放飛自我的體驗,是我和他之間獨有的溝通方式,也是睡前一段特別親密有愛全情投入的時光。

但土根也不是一開始就買我的帳的哦,一開始我受到的冷眼、被書砸這樣事也是一籮筐了。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閱讀上的“馬太效應”,在孩子身上真的特別明顯

給土根讀書,大概是從他3個月開始的。彼時他會盯著書看,小眼滴溜溜的,還挺專注。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到了6個月會坐的時候,他就怎麼都不配合了,各種抓咬扔撕,彷彿與書有不共戴天的仇恨,以至於我有一陣子特別懷疑他的“學渣”屬性,懷孕時就買的一堆書就擱置在那兒,憂傷只能生二胎的時候用了。

可是沒想到,大概1歲多的一天,土根主動抓了一本書給我讓我給他讀,讀完一本又給我一本,直到他讓我合上書。我忽然看到了一絲希望。

可是彼時讀書還是看他心情的,但我完全不畏“熱臉貼冷屁股”,時不時誘惑他一下,“寶寶我們來看書好不好呀?”

土根真正開始愛上看書,是在2歲斷奶以後。可能是精神寄託——媽媽的neinei沒有了,奶睡的習慣也無法延續了,他把所有對於neinei的熱情寄託在了繪本上,一本一本地讓我給他講,能一口氣聽10本還不放過我,直到我筋疲力盡口乾舌燥逼著他關燈睡覺,家裡的書很快就跟不上他的消費習慣了。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隨著閱讀的深入,我能明顯感覺他認知能力、語言能力的提升,最顯著的就是雖然我們身處意大利,土根上的是意大利托班,但是土根的中文要好過意大利語,因為我給土根的閱讀頻率要大大超過他爸!

而且土根對書的理解力也常常超過我的預期:一開始我給他看簡單的認知類繪本,到了2歲多的時候我發現他很喜歡看一些互動性強的謎題類繪本,我會問他很多問題,能明顯感覺到他解決完問題後的成就感和興奮;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還有一類故事性強的繪本,比如很經典的《愛心樹》,是一個很傷感的故事(大樹被一直索取,最後只剩下一個樹墩),我本來以為土根不愛看不理解,可是他常常讓我拿出來講,而且聽得特別安靜,那天看完他竟然說了一句,大樹好痛,好可憐……

經濟學上有個詞叫“馬太效應”,是指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的一種現象。但是認知科學家斯坦諾維奇經過大量研究後發現了閱讀上的“馬太效應”,說的是孩子讀書越多,理解能力越強,越愛思考,越讀越有成就感,形成良性循環;但如果孩子越缺少環境、語言的刺激,對閱讀越有畏難情緒,就越不願意閱讀,從而形成負向循環。

所以啊,當寶寶出現不愛看書的情況,媽媽一定不能放棄,娃喜好的形成是“自然而然”的過程,但這個“自然而然”裡其實有我們的堅持不懈和小小心機比如在他的環境里布滿書,讓他在某一天想看時就能隨意取到;多嘗試一些不同的繪本,由簡到難循序漸進,你也會找到寶寶自己的興趣點。

當然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當寶寶抓過一本書讓我們來讀的時候,我們怎麼讀,也決定了他們是不是能發現閱讀原來是這麼有趣的一件事啊!它一點也不枯燥啊!太好玩了吧!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

Cindy說:


去年瓜媽在繪本群裡和大家一起搞一個“寶寶1000本書閱讀打卡計劃”(源於一篇文章美國孩子是怎樣在3歲前讀完1000本書的?有了這個模版,真的很容易!),媽媽們把每天的打卡表上傳,互相監督,我們的好多媽媽都一直在堅持著,最近有一個媽媽發來消息說,寶寶2歲1個月,打卡完了1000本書!(注意,一本書讀一遍算打一次卡,不是說要買足1000本書)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還有一個媽媽發來視頻,說因為堅持閱讀,女兒現在自己會主動去看繪本看很久,還會自己講繪本,完全不用操心了。我們的媽媽和寶寶真是太棒了!堅持下來基本都能看到寶寶發生的變化的!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還不知道這個打卡計劃的媽媽可以在今天的文末查看打卡資料包,去我們的服務號下載模版,從現在開始給寶寶讀起來!


週末的時候,給土根理了一下這幾年在國內買的書,外公專門給他騰了一個書架,完全放不下了,這還不包括在讀的,送掉的,以及在意大利的書(還有這一個書架),雖然我沒有給土根打卡,但每晚睡前的閱讀時間是雷打不動的。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給土根買書和讀書的樂趣,真的是我這幾年太深有體會的。以前都是瓜媽和大家分享她給瓜瓜讀書的經驗,今天我想來講講我和土根的讀書故事,不同於瓜媽的理性派娓娓道來,我給土根讀書,是純感性的表演派,一言不合就說唱就起舞,土根常常一臉無辜地跟我說,媽媽,不要唱de……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不過,土根真的很喜歡坐在我懷裡聽我聲情並茂的“演出”,有時候他看嗨了也會和我一起演起來,讀書的過程就變成了一個放飛自我的體驗,是我和他之間獨有的溝通方式,也是睡前一段特別親密有愛全情投入的時光。

但土根也不是一開始就買我的帳的哦,一開始我受到的冷眼、被書砸這樣事也是一籮筐了。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閱讀上的“馬太效應”,在孩子身上真的特別明顯

給土根讀書,大概是從他3個月開始的。彼時他會盯著書看,小眼滴溜溜的,還挺專注。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到了6個月會坐的時候,他就怎麼都不配合了,各種抓咬扔撕,彷彿與書有不共戴天的仇恨,以至於我有一陣子特別懷疑他的“學渣”屬性,懷孕時就買的一堆書就擱置在那兒,憂傷只能生二胎的時候用了。

可是沒想到,大概1歲多的一天,土根主動抓了一本書給我讓我給他讀,讀完一本又給我一本,直到他讓我合上書。我忽然看到了一絲希望。

可是彼時讀書還是看他心情的,但我完全不畏“熱臉貼冷屁股”,時不時誘惑他一下,“寶寶我們來看書好不好呀?”

土根真正開始愛上看書,是在2歲斷奶以後。可能是精神寄託——媽媽的neinei沒有了,奶睡的習慣也無法延續了,他把所有對於neinei的熱情寄託在了繪本上,一本一本地讓我給他講,能一口氣聽10本還不放過我,直到我筋疲力盡口乾舌燥逼著他關燈睡覺,家裡的書很快就跟不上他的消費習慣了。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隨著閱讀的深入,我能明顯感覺他認知能力、語言能力的提升,最顯著的就是雖然我們身處意大利,土根上的是意大利托班,但是土根的中文要好過意大利語,因為我給土根的閱讀頻率要大大超過他爸!

而且土根對書的理解力也常常超過我的預期:一開始我給他看簡單的認知類繪本,到了2歲多的時候我發現他很喜歡看一些互動性強的謎題類繪本,我會問他很多問題,能明顯感覺到他解決完問題後的成就感和興奮;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還有一類故事性強的繪本,比如很經典的《愛心樹》,是一個很傷感的故事(大樹被一直索取,最後只剩下一個樹墩),我本來以為土根不愛看不理解,可是他常常讓我拿出來講,而且聽得特別安靜,那天看完他竟然說了一句,大樹好痛,好可憐……

經濟學上有個詞叫“馬太效應”,是指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的一種現象。但是認知科學家斯坦諾維奇經過大量研究後發現了閱讀上的“馬太效應”,說的是孩子讀書越多,理解能力越強,越愛思考,越讀越有成就感,形成良性循環;但如果孩子越缺少環境、語言的刺激,對閱讀越有畏難情緒,就越不願意閱讀,從而形成負向循環。

所以啊,當寶寶出現不愛看書的情況,媽媽一定不能放棄,娃喜好的形成是“自然而然”的過程,但這個“自然而然”裡其實有我們的堅持不懈和小小心機比如在他的環境里布滿書,讓他在某一天想看時就能隨意取到;多嘗試一些不同的繪本,由簡到難循序漸進,你也會找到寶寶自己的興趣點。

當然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當寶寶抓過一本書讓我們來讀的時候,我們怎麼讀,也決定了他們是不是能發現閱讀原來是這麼有趣的一件事啊!它一點也不枯燥啊!太好玩了吧!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早期的閱讀,與其說是“讀”,不如說是“演”

1. 用豐富的肢體語言,更容易引起寶寶的閱讀興趣

我最開始給土根選擇的繪本,除了認知類的,還有一些簡單的情感小故事,比如經典的《猜猜我有多愛你》、《抱抱》,都是特別適合用演技的。

每次給土根讀《猜猜我有多愛你》,我都跟著兔媽媽的動作用生命來表演,“我愛你有這麼多!”


"

Cindy說:


去年瓜媽在繪本群裡和大家一起搞一個“寶寶1000本書閱讀打卡計劃”(源於一篇文章美國孩子是怎樣在3歲前讀完1000本書的?有了這個模版,真的很容易!),媽媽們把每天的打卡表上傳,互相監督,我們的好多媽媽都一直在堅持著,最近有一個媽媽發來消息說,寶寶2歲1個月,打卡完了1000本書!(注意,一本書讀一遍算打一次卡,不是說要買足1000本書)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還有一個媽媽發來視頻,說因為堅持閱讀,女兒現在自己會主動去看繪本看很久,還會自己講繪本,完全不用操心了。我們的媽媽和寶寶真是太棒了!堅持下來基本都能看到寶寶發生的變化的!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還不知道這個打卡計劃的媽媽可以在今天的文末查看打卡資料包,去我們的服務號下載模版,從現在開始給寶寶讀起來!


週末的時候,給土根理了一下這幾年在國內買的書,外公專門給他騰了一個書架,完全放不下了,這還不包括在讀的,送掉的,以及在意大利的書(還有這一個書架),雖然我沒有給土根打卡,但每晚睡前的閱讀時間是雷打不動的。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給土根買書和讀書的樂趣,真的是我這幾年太深有體會的。以前都是瓜媽和大家分享她給瓜瓜讀書的經驗,今天我想來講講我和土根的讀書故事,不同於瓜媽的理性派娓娓道來,我給土根讀書,是純感性的表演派,一言不合就說唱就起舞,土根常常一臉無辜地跟我說,媽媽,不要唱de……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不過,土根真的很喜歡坐在我懷裡聽我聲情並茂的“演出”,有時候他看嗨了也會和我一起演起來,讀書的過程就變成了一個放飛自我的體驗,是我和他之間獨有的溝通方式,也是睡前一段特別親密有愛全情投入的時光。

但土根也不是一開始就買我的帳的哦,一開始我受到的冷眼、被書砸這樣事也是一籮筐了。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閱讀上的“馬太效應”,在孩子身上真的特別明顯

給土根讀書,大概是從他3個月開始的。彼時他會盯著書看,小眼滴溜溜的,還挺專注。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到了6個月會坐的時候,他就怎麼都不配合了,各種抓咬扔撕,彷彿與書有不共戴天的仇恨,以至於我有一陣子特別懷疑他的“學渣”屬性,懷孕時就買的一堆書就擱置在那兒,憂傷只能生二胎的時候用了。

可是沒想到,大概1歲多的一天,土根主動抓了一本書給我讓我給他讀,讀完一本又給我一本,直到他讓我合上書。我忽然看到了一絲希望。

可是彼時讀書還是看他心情的,但我完全不畏“熱臉貼冷屁股”,時不時誘惑他一下,“寶寶我們來看書好不好呀?”

土根真正開始愛上看書,是在2歲斷奶以後。可能是精神寄託——媽媽的neinei沒有了,奶睡的習慣也無法延續了,他把所有對於neinei的熱情寄託在了繪本上,一本一本地讓我給他講,能一口氣聽10本還不放過我,直到我筋疲力盡口乾舌燥逼著他關燈睡覺,家裡的書很快就跟不上他的消費習慣了。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隨著閱讀的深入,我能明顯感覺他認知能力、語言能力的提升,最顯著的就是雖然我們身處意大利,土根上的是意大利托班,但是土根的中文要好過意大利語,因為我給土根的閱讀頻率要大大超過他爸!

而且土根對書的理解力也常常超過我的預期:一開始我給他看簡單的認知類繪本,到了2歲多的時候我發現他很喜歡看一些互動性強的謎題類繪本,我會問他很多問題,能明顯感覺到他解決完問題後的成就感和興奮;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還有一類故事性強的繪本,比如很經典的《愛心樹》,是一個很傷感的故事(大樹被一直索取,最後只剩下一個樹墩),我本來以為土根不愛看不理解,可是他常常讓我拿出來講,而且聽得特別安靜,那天看完他竟然說了一句,大樹好痛,好可憐……

經濟學上有個詞叫“馬太效應”,是指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的一種現象。但是認知科學家斯坦諾維奇經過大量研究後發現了閱讀上的“馬太效應”,說的是孩子讀書越多,理解能力越強,越愛思考,越讀越有成就感,形成良性循環;但如果孩子越缺少環境、語言的刺激,對閱讀越有畏難情緒,就越不願意閱讀,從而形成負向循環。

所以啊,當寶寶出現不愛看書的情況,媽媽一定不能放棄,娃喜好的形成是“自然而然”的過程,但這個“自然而然”裡其實有我們的堅持不懈和小小心機比如在他的環境里布滿書,讓他在某一天想看時就能隨意取到;多嘗試一些不同的繪本,由簡到難循序漸進,你也會找到寶寶自己的興趣點。

當然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當寶寶抓過一本書讓我們來讀的時候,我們怎麼讀,也決定了他們是不是能發現閱讀原來是這麼有趣的一件事啊!它一點也不枯燥啊!太好玩了吧!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早期的閱讀,與其說是“讀”,不如說是“演”

1. 用豐富的肢體語言,更容易引起寶寶的閱讀興趣

我最開始給土根選擇的繪本,除了認知類的,還有一些簡單的情感小故事,比如經典的《猜猜我有多愛你》、《抱抱》,都是特別適合用演技的。

每次給土根讀《猜猜我有多愛你》,我都跟著兔媽媽的動作用生命來表演,“我愛你有這麼多!”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一會又把腳抬得高高的,“我愛你到腳趾頭!”

後來土根就會模仿我的動作,對我說,“我愛你到樹枝上!”

而每次讀《抱抱》這本書,我一開始會學小猩猩哭,然後當我讀到“媽媽來了!”小猩猩和媽媽相聚擁抱,我就會給土根一個大大的擁抱!

後來土根每次看到小猩猩找到媽媽了,他就會激動得擁抱我,他完全能體會到小猩猩找到媽媽後的喜悅!


"

Cindy說:


去年瓜媽在繪本群裡和大家一起搞一個“寶寶1000本書閱讀打卡計劃”(源於一篇文章美國孩子是怎樣在3歲前讀完1000本書的?有了這個模版,真的很容易!),媽媽們把每天的打卡表上傳,互相監督,我們的好多媽媽都一直在堅持著,最近有一個媽媽發來消息說,寶寶2歲1個月,打卡完了1000本書!(注意,一本書讀一遍算打一次卡,不是說要買足1000本書)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還有一個媽媽發來視頻,說因為堅持閱讀,女兒現在自己會主動去看繪本看很久,還會自己講繪本,完全不用操心了。我們的媽媽和寶寶真是太棒了!堅持下來基本都能看到寶寶發生的變化的!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還不知道這個打卡計劃的媽媽可以在今天的文末查看打卡資料包,去我們的服務號下載模版,從現在開始給寶寶讀起來!


週末的時候,給土根理了一下這幾年在國內買的書,外公專門給他騰了一個書架,完全放不下了,這還不包括在讀的,送掉的,以及在意大利的書(還有這一個書架),雖然我沒有給土根打卡,但每晚睡前的閱讀時間是雷打不動的。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給土根買書和讀書的樂趣,真的是我這幾年太深有體會的。以前都是瓜媽和大家分享她給瓜瓜讀書的經驗,今天我想來講講我和土根的讀書故事,不同於瓜媽的理性派娓娓道來,我給土根讀書,是純感性的表演派,一言不合就說唱就起舞,土根常常一臉無辜地跟我說,媽媽,不要唱de……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不過,土根真的很喜歡坐在我懷裡聽我聲情並茂的“演出”,有時候他看嗨了也會和我一起演起來,讀書的過程就變成了一個放飛自我的體驗,是我和他之間獨有的溝通方式,也是睡前一段特別親密有愛全情投入的時光。

但土根也不是一開始就買我的帳的哦,一開始我受到的冷眼、被書砸這樣事也是一籮筐了。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閱讀上的“馬太效應”,在孩子身上真的特別明顯

給土根讀書,大概是從他3個月開始的。彼時他會盯著書看,小眼滴溜溜的,還挺專注。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到了6個月會坐的時候,他就怎麼都不配合了,各種抓咬扔撕,彷彿與書有不共戴天的仇恨,以至於我有一陣子特別懷疑他的“學渣”屬性,懷孕時就買的一堆書就擱置在那兒,憂傷只能生二胎的時候用了。

可是沒想到,大概1歲多的一天,土根主動抓了一本書給我讓我給他讀,讀完一本又給我一本,直到他讓我合上書。我忽然看到了一絲希望。

可是彼時讀書還是看他心情的,但我完全不畏“熱臉貼冷屁股”,時不時誘惑他一下,“寶寶我們來看書好不好呀?”

土根真正開始愛上看書,是在2歲斷奶以後。可能是精神寄託——媽媽的neinei沒有了,奶睡的習慣也無法延續了,他把所有對於neinei的熱情寄託在了繪本上,一本一本地讓我給他講,能一口氣聽10本還不放過我,直到我筋疲力盡口乾舌燥逼著他關燈睡覺,家裡的書很快就跟不上他的消費習慣了。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隨著閱讀的深入,我能明顯感覺他認知能力、語言能力的提升,最顯著的就是雖然我們身處意大利,土根上的是意大利托班,但是土根的中文要好過意大利語,因為我給土根的閱讀頻率要大大超過他爸!

而且土根對書的理解力也常常超過我的預期:一開始我給他看簡單的認知類繪本,到了2歲多的時候我發現他很喜歡看一些互動性強的謎題類繪本,我會問他很多問題,能明顯感覺到他解決完問題後的成就感和興奮;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還有一類故事性強的繪本,比如很經典的《愛心樹》,是一個很傷感的故事(大樹被一直索取,最後只剩下一個樹墩),我本來以為土根不愛看不理解,可是他常常讓我拿出來講,而且聽得特別安靜,那天看完他竟然說了一句,大樹好痛,好可憐……

經濟學上有個詞叫“馬太效應”,是指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的一種現象。但是認知科學家斯坦諾維奇經過大量研究後發現了閱讀上的“馬太效應”,說的是孩子讀書越多,理解能力越強,越愛思考,越讀越有成就感,形成良性循環;但如果孩子越缺少環境、語言的刺激,對閱讀越有畏難情緒,就越不願意閱讀,從而形成負向循環。

所以啊,當寶寶出現不愛看書的情況,媽媽一定不能放棄,娃喜好的形成是“自然而然”的過程,但這個“自然而然”裡其實有我們的堅持不懈和小小心機比如在他的環境里布滿書,讓他在某一天想看時就能隨意取到;多嘗試一些不同的繪本,由簡到難循序漸進,你也會找到寶寶自己的興趣點。

當然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當寶寶抓過一本書讓我們來讀的時候,我們怎麼讀,也決定了他們是不是能發現閱讀原來是這麼有趣的一件事啊!它一點也不枯燥啊!太好玩了吧!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早期的閱讀,與其說是“讀”,不如說是“演”

1. 用豐富的肢體語言,更容易引起寶寶的閱讀興趣

我最開始給土根選擇的繪本,除了認知類的,還有一些簡單的情感小故事,比如經典的《猜猜我有多愛你》、《抱抱》,都是特別適合用演技的。

每次給土根讀《猜猜我有多愛你》,我都跟著兔媽媽的動作用生命來表演,“我愛你有這麼多!”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一會又把腳抬得高高的,“我愛你到腳趾頭!”

後來土根就會模仿我的動作,對我說,“我愛你到樹枝上!”

而每次讀《抱抱》這本書,我一開始會學小猩猩哭,然後當我讀到“媽媽來了!”小猩猩和媽媽相聚擁抱,我就會給土根一個大大的擁抱!

後來土根每次看到小猩猩找到媽媽了,他就會激動得擁抱我,他完全能體會到小猩猩找到媽媽後的喜悅!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這種花式教娃對我表白的方法也是費勁了心機,哈哈。

心理學家發現:

一條信息的表達=7%的語言+38%的聲音+55%的肢體動作

所以對小齡寶寶來說,還不能完全理解抽象的語言時,豐富而誇張的肢體表演能點燃孩子的閱讀興趣,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內容。

"

Cindy說:


去年瓜媽在繪本群裡和大家一起搞一個“寶寶1000本書閱讀打卡計劃”(源於一篇文章美國孩子是怎樣在3歲前讀完1000本書的?有了這個模版,真的很容易!),媽媽們把每天的打卡表上傳,互相監督,我們的好多媽媽都一直在堅持著,最近有一個媽媽發來消息說,寶寶2歲1個月,打卡完了1000本書!(注意,一本書讀一遍算打一次卡,不是說要買足1000本書)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還有一個媽媽發來視頻,說因為堅持閱讀,女兒現在自己會主動去看繪本看很久,還會自己講繪本,完全不用操心了。我們的媽媽和寶寶真是太棒了!堅持下來基本都能看到寶寶發生的變化的!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還不知道這個打卡計劃的媽媽可以在今天的文末查看打卡資料包,去我們的服務號下載模版,從現在開始給寶寶讀起來!


週末的時候,給土根理了一下這幾年在國內買的書,外公專門給他騰了一個書架,完全放不下了,這還不包括在讀的,送掉的,以及在意大利的書(還有這一個書架),雖然我沒有給土根打卡,但每晚睡前的閱讀時間是雷打不動的。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給土根買書和讀書的樂趣,真的是我這幾年太深有體會的。以前都是瓜媽和大家分享她給瓜瓜讀書的經驗,今天我想來講講我和土根的讀書故事,不同於瓜媽的理性派娓娓道來,我給土根讀書,是純感性的表演派,一言不合就說唱就起舞,土根常常一臉無辜地跟我說,媽媽,不要唱de……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不過,土根真的很喜歡坐在我懷裡聽我聲情並茂的“演出”,有時候他看嗨了也會和我一起演起來,讀書的過程就變成了一個放飛自我的體驗,是我和他之間獨有的溝通方式,也是睡前一段特別親密有愛全情投入的時光。

但土根也不是一開始就買我的帳的哦,一開始我受到的冷眼、被書砸這樣事也是一籮筐了。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閱讀上的“馬太效應”,在孩子身上真的特別明顯

給土根讀書,大概是從他3個月開始的。彼時他會盯著書看,小眼滴溜溜的,還挺專注。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到了6個月會坐的時候,他就怎麼都不配合了,各種抓咬扔撕,彷彿與書有不共戴天的仇恨,以至於我有一陣子特別懷疑他的“學渣”屬性,懷孕時就買的一堆書就擱置在那兒,憂傷只能生二胎的時候用了。

可是沒想到,大概1歲多的一天,土根主動抓了一本書給我讓我給他讀,讀完一本又給我一本,直到他讓我合上書。我忽然看到了一絲希望。

可是彼時讀書還是看他心情的,但我完全不畏“熱臉貼冷屁股”,時不時誘惑他一下,“寶寶我們來看書好不好呀?”

土根真正開始愛上看書,是在2歲斷奶以後。可能是精神寄託——媽媽的neinei沒有了,奶睡的習慣也無法延續了,他把所有對於neinei的熱情寄託在了繪本上,一本一本地讓我給他講,能一口氣聽10本還不放過我,直到我筋疲力盡口乾舌燥逼著他關燈睡覺,家裡的書很快就跟不上他的消費習慣了。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隨著閱讀的深入,我能明顯感覺他認知能力、語言能力的提升,最顯著的就是雖然我們身處意大利,土根上的是意大利托班,但是土根的中文要好過意大利語,因為我給土根的閱讀頻率要大大超過他爸!

而且土根對書的理解力也常常超過我的預期:一開始我給他看簡單的認知類繪本,到了2歲多的時候我發現他很喜歡看一些互動性強的謎題類繪本,我會問他很多問題,能明顯感覺到他解決完問題後的成就感和興奮;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還有一類故事性強的繪本,比如很經典的《愛心樹》,是一個很傷感的故事(大樹被一直索取,最後只剩下一個樹墩),我本來以為土根不愛看不理解,可是他常常讓我拿出來講,而且聽得特別安靜,那天看完他竟然說了一句,大樹好痛,好可憐……

經濟學上有個詞叫“馬太效應”,是指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的一種現象。但是認知科學家斯坦諾維奇經過大量研究後發現了閱讀上的“馬太效應”,說的是孩子讀書越多,理解能力越強,越愛思考,越讀越有成就感,形成良性循環;但如果孩子越缺少環境、語言的刺激,對閱讀越有畏難情緒,就越不願意閱讀,從而形成負向循環。

所以啊,當寶寶出現不愛看書的情況,媽媽一定不能放棄,娃喜好的形成是“自然而然”的過程,但這個“自然而然”裡其實有我們的堅持不懈和小小心機比如在他的環境里布滿書,讓他在某一天想看時就能隨意取到;多嘗試一些不同的繪本,由簡到難循序漸進,你也會找到寶寶自己的興趣點。

當然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當寶寶抓過一本書讓我們來讀的時候,我們怎麼讀,也決定了他們是不是能發現閱讀原來是這麼有趣的一件事啊!它一點也不枯燥啊!太好玩了吧!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早期的閱讀,與其說是“讀”,不如說是“演”

1. 用豐富的肢體語言,更容易引起寶寶的閱讀興趣

我最開始給土根選擇的繪本,除了認知類的,還有一些簡單的情感小故事,比如經典的《猜猜我有多愛你》、《抱抱》,都是特別適合用演技的。

每次給土根讀《猜猜我有多愛你》,我都跟著兔媽媽的動作用生命來表演,“我愛你有這麼多!”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一會又把腳抬得高高的,“我愛你到腳趾頭!”

後來土根就會模仿我的動作,對我說,“我愛你到樹枝上!”

而每次讀《抱抱》這本書,我一開始會學小猩猩哭,然後當我讀到“媽媽來了!”小猩猩和媽媽相聚擁抱,我就會給土根一個大大的擁抱!

後來土根每次看到小猩猩找到媽媽了,他就會激動得擁抱我,他完全能體會到小猩猩找到媽媽後的喜悅!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這種花式教娃對我表白的方法也是費勁了心機,哈哈。

心理學家發現:

一條信息的表達=7%的語言+38%的聲音+55%的肢體動作

所以對小齡寶寶來說,還不能完全理解抽象的語言時,豐富而誇張的肢體表演能點燃孩子的閱讀興趣,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內容。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放飛自我,演而優則“唱”

不僅是童謠繪本,本身就適合唱,有很多的繪本,文字是相當有韻律的,用了很多疊詞和重複,我有時候念著念著,自己都會找到唱歌的靈感,情不自禁唱起rap來。

比如非常唯美的《開車出發系列》,有很多象聲詞,比如車輛開過的聲音,風呼呼的聲音,我每次讀,不唱都覺得不過癮……


"

Cindy說:


去年瓜媽在繪本群裡和大家一起搞一個“寶寶1000本書閱讀打卡計劃”(源於一篇文章美國孩子是怎樣在3歲前讀完1000本書的?有了這個模版,真的很容易!),媽媽們把每天的打卡表上傳,互相監督,我們的好多媽媽都一直在堅持著,最近有一個媽媽發來消息說,寶寶2歲1個月,打卡完了1000本書!(注意,一本書讀一遍算打一次卡,不是說要買足1000本書)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還有一個媽媽發來視頻,說因為堅持閱讀,女兒現在自己會主動去看繪本看很久,還會自己講繪本,完全不用操心了。我們的媽媽和寶寶真是太棒了!堅持下來基本都能看到寶寶發生的變化的!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還不知道這個打卡計劃的媽媽可以在今天的文末查看打卡資料包,去我們的服務號下載模版,從現在開始給寶寶讀起來!


週末的時候,給土根理了一下這幾年在國內買的書,外公專門給他騰了一個書架,完全放不下了,這還不包括在讀的,送掉的,以及在意大利的書(還有這一個書架),雖然我沒有給土根打卡,但每晚睡前的閱讀時間是雷打不動的。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給土根買書和讀書的樂趣,真的是我這幾年太深有體會的。以前都是瓜媽和大家分享她給瓜瓜讀書的經驗,今天我想來講講我和土根的讀書故事,不同於瓜媽的理性派娓娓道來,我給土根讀書,是純感性的表演派,一言不合就說唱就起舞,土根常常一臉無辜地跟我說,媽媽,不要唱de……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不過,土根真的很喜歡坐在我懷裡聽我聲情並茂的“演出”,有時候他看嗨了也會和我一起演起來,讀書的過程就變成了一個放飛自我的體驗,是我和他之間獨有的溝通方式,也是睡前一段特別親密有愛全情投入的時光。

但土根也不是一開始就買我的帳的哦,一開始我受到的冷眼、被書砸這樣事也是一籮筐了。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閱讀上的“馬太效應”,在孩子身上真的特別明顯

給土根讀書,大概是從他3個月開始的。彼時他會盯著書看,小眼滴溜溜的,還挺專注。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到了6個月會坐的時候,他就怎麼都不配合了,各種抓咬扔撕,彷彿與書有不共戴天的仇恨,以至於我有一陣子特別懷疑他的“學渣”屬性,懷孕時就買的一堆書就擱置在那兒,憂傷只能生二胎的時候用了。

可是沒想到,大概1歲多的一天,土根主動抓了一本書給我讓我給他讀,讀完一本又給我一本,直到他讓我合上書。我忽然看到了一絲希望。

可是彼時讀書還是看他心情的,但我完全不畏“熱臉貼冷屁股”,時不時誘惑他一下,“寶寶我們來看書好不好呀?”

土根真正開始愛上看書,是在2歲斷奶以後。可能是精神寄託——媽媽的neinei沒有了,奶睡的習慣也無法延續了,他把所有對於neinei的熱情寄託在了繪本上,一本一本地讓我給他講,能一口氣聽10本還不放過我,直到我筋疲力盡口乾舌燥逼著他關燈睡覺,家裡的書很快就跟不上他的消費習慣了。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隨著閱讀的深入,我能明顯感覺他認知能力、語言能力的提升,最顯著的就是雖然我們身處意大利,土根上的是意大利托班,但是土根的中文要好過意大利語,因為我給土根的閱讀頻率要大大超過他爸!

而且土根對書的理解力也常常超過我的預期:一開始我給他看簡單的認知類繪本,到了2歲多的時候我發現他很喜歡看一些互動性強的謎題類繪本,我會問他很多問題,能明顯感覺到他解決完問題後的成就感和興奮;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還有一類故事性強的繪本,比如很經典的《愛心樹》,是一個很傷感的故事(大樹被一直索取,最後只剩下一個樹墩),我本來以為土根不愛看不理解,可是他常常讓我拿出來講,而且聽得特別安靜,那天看完他竟然說了一句,大樹好痛,好可憐……

經濟學上有個詞叫“馬太效應”,是指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的一種現象。但是認知科學家斯坦諾維奇經過大量研究後發現了閱讀上的“馬太效應”,說的是孩子讀書越多,理解能力越強,越愛思考,越讀越有成就感,形成良性循環;但如果孩子越缺少環境、語言的刺激,對閱讀越有畏難情緒,就越不願意閱讀,從而形成負向循環。

所以啊,當寶寶出現不愛看書的情況,媽媽一定不能放棄,娃喜好的形成是“自然而然”的過程,但這個“自然而然”裡其實有我們的堅持不懈和小小心機比如在他的環境里布滿書,讓他在某一天想看時就能隨意取到;多嘗試一些不同的繪本,由簡到難循序漸進,你也會找到寶寶自己的興趣點。

當然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當寶寶抓過一本書讓我們來讀的時候,我們怎麼讀,也決定了他們是不是能發現閱讀原來是這麼有趣的一件事啊!它一點也不枯燥啊!太好玩了吧!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早期的閱讀,與其說是“讀”,不如說是“演”

1. 用豐富的肢體語言,更容易引起寶寶的閱讀興趣

我最開始給土根選擇的繪本,除了認知類的,還有一些簡單的情感小故事,比如經典的《猜猜我有多愛你》、《抱抱》,都是特別適合用演技的。

每次給土根讀《猜猜我有多愛你》,我都跟著兔媽媽的動作用生命來表演,“我愛你有這麼多!”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一會又把腳抬得高高的,“我愛你到腳趾頭!”

後來土根就會模仿我的動作,對我說,“我愛你到樹枝上!”

而每次讀《抱抱》這本書,我一開始會學小猩猩哭,然後當我讀到“媽媽來了!”小猩猩和媽媽相聚擁抱,我就會給土根一個大大的擁抱!

後來土根每次看到小猩猩找到媽媽了,他就會激動得擁抱我,他完全能體會到小猩猩找到媽媽後的喜悅!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這種花式教娃對我表白的方法也是費勁了心機,哈哈。

心理學家發現:

一條信息的表達=7%的語言+38%的聲音+55%的肢體動作

所以對小齡寶寶來說,還不能完全理解抽象的語言時,豐富而誇張的肢體表演能點燃孩子的閱讀興趣,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內容。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放飛自我,演而優則“唱”

不僅是童謠繪本,本身就適合唱,有很多的繪本,文字是相當有韻律的,用了很多疊詞和重複,我有時候念著念著,自己都會找到唱歌的靈感,情不自禁唱起rap來。

比如非常唯美的《開車出發系列》,有很多象聲詞,比如車輛開過的聲音,風呼呼的聲音,我每次讀,不唱都覺得不過癮……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

Cindy說:


去年瓜媽在繪本群裡和大家一起搞一個“寶寶1000本書閱讀打卡計劃”(源於一篇文章美國孩子是怎樣在3歲前讀完1000本書的?有了這個模版,真的很容易!),媽媽們把每天的打卡表上傳,互相監督,我們的好多媽媽都一直在堅持著,最近有一個媽媽發來消息說,寶寶2歲1個月,打卡完了1000本書!(注意,一本書讀一遍算打一次卡,不是說要買足1000本書)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還有一個媽媽發來視頻,說因為堅持閱讀,女兒現在自己會主動去看繪本看很久,還會自己講繪本,完全不用操心了。我們的媽媽和寶寶真是太棒了!堅持下來基本都能看到寶寶發生的變化的!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還不知道這個打卡計劃的媽媽可以在今天的文末查看打卡資料包,去我們的服務號下載模版,從現在開始給寶寶讀起來!


週末的時候,給土根理了一下這幾年在國內買的書,外公專門給他騰了一個書架,完全放不下了,這還不包括在讀的,送掉的,以及在意大利的書(還有這一個書架),雖然我沒有給土根打卡,但每晚睡前的閱讀時間是雷打不動的。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給土根買書和讀書的樂趣,真的是我這幾年太深有體會的。以前都是瓜媽和大家分享她給瓜瓜讀書的經驗,今天我想來講講我和土根的讀書故事,不同於瓜媽的理性派娓娓道來,我給土根讀書,是純感性的表演派,一言不合就說唱就起舞,土根常常一臉無辜地跟我說,媽媽,不要唱de……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不過,土根真的很喜歡坐在我懷裡聽我聲情並茂的“演出”,有時候他看嗨了也會和我一起演起來,讀書的過程就變成了一個放飛自我的體驗,是我和他之間獨有的溝通方式,也是睡前一段特別親密有愛全情投入的時光。

但土根也不是一開始就買我的帳的哦,一開始我受到的冷眼、被書砸這樣事也是一籮筐了。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閱讀上的“馬太效應”,在孩子身上真的特別明顯

給土根讀書,大概是從他3個月開始的。彼時他會盯著書看,小眼滴溜溜的,還挺專注。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到了6個月會坐的時候,他就怎麼都不配合了,各種抓咬扔撕,彷彿與書有不共戴天的仇恨,以至於我有一陣子特別懷疑他的“學渣”屬性,懷孕時就買的一堆書就擱置在那兒,憂傷只能生二胎的時候用了。

可是沒想到,大概1歲多的一天,土根主動抓了一本書給我讓我給他讀,讀完一本又給我一本,直到他讓我合上書。我忽然看到了一絲希望。

可是彼時讀書還是看他心情的,但我完全不畏“熱臉貼冷屁股”,時不時誘惑他一下,“寶寶我們來看書好不好呀?”

土根真正開始愛上看書,是在2歲斷奶以後。可能是精神寄託——媽媽的neinei沒有了,奶睡的習慣也無法延續了,他把所有對於neinei的熱情寄託在了繪本上,一本一本地讓我給他講,能一口氣聽10本還不放過我,直到我筋疲力盡口乾舌燥逼著他關燈睡覺,家裡的書很快就跟不上他的消費習慣了。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隨著閱讀的深入,我能明顯感覺他認知能力、語言能力的提升,最顯著的就是雖然我們身處意大利,土根上的是意大利托班,但是土根的中文要好過意大利語,因為我給土根的閱讀頻率要大大超過他爸!

而且土根對書的理解力也常常超過我的預期:一開始我給他看簡單的認知類繪本,到了2歲多的時候我發現他很喜歡看一些互動性強的謎題類繪本,我會問他很多問題,能明顯感覺到他解決完問題後的成就感和興奮;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還有一類故事性強的繪本,比如很經典的《愛心樹》,是一個很傷感的故事(大樹被一直索取,最後只剩下一個樹墩),我本來以為土根不愛看不理解,可是他常常讓我拿出來講,而且聽得特別安靜,那天看完他竟然說了一句,大樹好痛,好可憐……

經濟學上有個詞叫“馬太效應”,是指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的一種現象。但是認知科學家斯坦諾維奇經過大量研究後發現了閱讀上的“馬太效應”,說的是孩子讀書越多,理解能力越強,越愛思考,越讀越有成就感,形成良性循環;但如果孩子越缺少環境、語言的刺激,對閱讀越有畏難情緒,就越不願意閱讀,從而形成負向循環。

所以啊,當寶寶出現不愛看書的情況,媽媽一定不能放棄,娃喜好的形成是“自然而然”的過程,但這個“自然而然”裡其實有我們的堅持不懈和小小心機比如在他的環境里布滿書,讓他在某一天想看時就能隨意取到;多嘗試一些不同的繪本,由簡到難循序漸進,你也會找到寶寶自己的興趣點。

當然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當寶寶抓過一本書讓我們來讀的時候,我們怎麼讀,也決定了他們是不是能發現閱讀原來是這麼有趣的一件事啊!它一點也不枯燥啊!太好玩了吧!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早期的閱讀,與其說是“讀”,不如說是“演”

1. 用豐富的肢體語言,更容易引起寶寶的閱讀興趣

我最開始給土根選擇的繪本,除了認知類的,還有一些簡單的情感小故事,比如經典的《猜猜我有多愛你》、《抱抱》,都是特別適合用演技的。

每次給土根讀《猜猜我有多愛你》,我都跟著兔媽媽的動作用生命來表演,“我愛你有這麼多!”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一會又把腳抬得高高的,“我愛你到腳趾頭!”

後來土根就會模仿我的動作,對我說,“我愛你到樹枝上!”

而每次讀《抱抱》這本書,我一開始會學小猩猩哭,然後當我讀到“媽媽來了!”小猩猩和媽媽相聚擁抱,我就會給土根一個大大的擁抱!

後來土根每次看到小猩猩找到媽媽了,他就會激動得擁抱我,他完全能體會到小猩猩找到媽媽後的喜悅!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這種花式教娃對我表白的方法也是費勁了心機,哈哈。

心理學家發現:

一條信息的表達=7%的語言+38%的聲音+55%的肢體動作

所以對小齡寶寶來說,還不能完全理解抽象的語言時,豐富而誇張的肢體表演能點燃孩子的閱讀興趣,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內容。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放飛自我,演而優則“唱”

不僅是童謠繪本,本身就適合唱,有很多的繪本,文字是相當有韻律的,用了很多疊詞和重複,我有時候念著念著,自己都會找到唱歌的靈感,情不自禁唱起rap來。

比如非常唯美的《開車出發系列》,有很多象聲詞,比如車輛開過的聲音,風呼呼的聲音,我每次讀,不唱都覺得不過癮……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雖然土根總是說,“媽媽,你不要唱de……”但隨即我和他都大笑起來,他有時候也會模仿我的說唱,模仿得非常難聽,我說“媽媽唱歌有那麼難聽嗎?”他說“系”……我們又笑做一團。

這就是親子閱讀的樂趣吧,它不是生硬死板的照書讀,而是要找到讓你們聯結的方式,這就是可行的。

3.聲情並茂,培育孩子的“情緒腦”

隨著閱讀的深入,土根越來越喜歡有故事情節的書,比如之前讀的《親愛的小魚》,最近反覆讀的《愛心樹》,語言像詩一樣,充滿著愛,深沉而憂傷,我自己讀得抑揚頓挫都快落下來淚來。


"

Cindy說:


去年瓜媽在繪本群裡和大家一起搞一個“寶寶1000本書閱讀打卡計劃”(源於一篇文章美國孩子是怎樣在3歲前讀完1000本書的?有了這個模版,真的很容易!),媽媽們把每天的打卡表上傳,互相監督,我們的好多媽媽都一直在堅持著,最近有一個媽媽發來消息說,寶寶2歲1個月,打卡完了1000本書!(注意,一本書讀一遍算打一次卡,不是說要買足1000本書)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還有一個媽媽發來視頻,說因為堅持閱讀,女兒現在自己會主動去看繪本看很久,還會自己講繪本,完全不用操心了。我們的媽媽和寶寶真是太棒了!堅持下來基本都能看到寶寶發生的變化的!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還不知道這個打卡計劃的媽媽可以在今天的文末查看打卡資料包,去我們的服務號下載模版,從現在開始給寶寶讀起來!


週末的時候,給土根理了一下這幾年在國內買的書,外公專門給他騰了一個書架,完全放不下了,這還不包括在讀的,送掉的,以及在意大利的書(還有這一個書架),雖然我沒有給土根打卡,但每晚睡前的閱讀時間是雷打不動的。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給土根買書和讀書的樂趣,真的是我這幾年太深有體會的。以前都是瓜媽和大家分享她給瓜瓜讀書的經驗,今天我想來講講我和土根的讀書故事,不同於瓜媽的理性派娓娓道來,我給土根讀書,是純感性的表演派,一言不合就說唱就起舞,土根常常一臉無辜地跟我說,媽媽,不要唱de……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不過,土根真的很喜歡坐在我懷裡聽我聲情並茂的“演出”,有時候他看嗨了也會和我一起演起來,讀書的過程就變成了一個放飛自我的體驗,是我和他之間獨有的溝通方式,也是睡前一段特別親密有愛全情投入的時光。

但土根也不是一開始就買我的帳的哦,一開始我受到的冷眼、被書砸這樣事也是一籮筐了。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閱讀上的“馬太效應”,在孩子身上真的特別明顯

給土根讀書,大概是從他3個月開始的。彼時他會盯著書看,小眼滴溜溜的,還挺專注。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到了6個月會坐的時候,他就怎麼都不配合了,各種抓咬扔撕,彷彿與書有不共戴天的仇恨,以至於我有一陣子特別懷疑他的“學渣”屬性,懷孕時就買的一堆書就擱置在那兒,憂傷只能生二胎的時候用了。

可是沒想到,大概1歲多的一天,土根主動抓了一本書給我讓我給他讀,讀完一本又給我一本,直到他讓我合上書。我忽然看到了一絲希望。

可是彼時讀書還是看他心情的,但我完全不畏“熱臉貼冷屁股”,時不時誘惑他一下,“寶寶我們來看書好不好呀?”

土根真正開始愛上看書,是在2歲斷奶以後。可能是精神寄託——媽媽的neinei沒有了,奶睡的習慣也無法延續了,他把所有對於neinei的熱情寄託在了繪本上,一本一本地讓我給他講,能一口氣聽10本還不放過我,直到我筋疲力盡口乾舌燥逼著他關燈睡覺,家裡的書很快就跟不上他的消費習慣了。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隨著閱讀的深入,我能明顯感覺他認知能力、語言能力的提升,最顯著的就是雖然我們身處意大利,土根上的是意大利托班,但是土根的中文要好過意大利語,因為我給土根的閱讀頻率要大大超過他爸!

而且土根對書的理解力也常常超過我的預期:一開始我給他看簡單的認知類繪本,到了2歲多的時候我發現他很喜歡看一些互動性強的謎題類繪本,我會問他很多問題,能明顯感覺到他解決完問題後的成就感和興奮;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還有一類故事性強的繪本,比如很經典的《愛心樹》,是一個很傷感的故事(大樹被一直索取,最後只剩下一個樹墩),我本來以為土根不愛看不理解,可是他常常讓我拿出來講,而且聽得特別安靜,那天看完他竟然說了一句,大樹好痛,好可憐……

經濟學上有個詞叫“馬太效應”,是指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的一種現象。但是認知科學家斯坦諾維奇經過大量研究後發現了閱讀上的“馬太效應”,說的是孩子讀書越多,理解能力越強,越愛思考,越讀越有成就感,形成良性循環;但如果孩子越缺少環境、語言的刺激,對閱讀越有畏難情緒,就越不願意閱讀,從而形成負向循環。

所以啊,當寶寶出現不愛看書的情況,媽媽一定不能放棄,娃喜好的形成是“自然而然”的過程,但這個“自然而然”裡其實有我們的堅持不懈和小小心機比如在他的環境里布滿書,讓他在某一天想看時就能隨意取到;多嘗試一些不同的繪本,由簡到難循序漸進,你也會找到寶寶自己的興趣點。

當然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當寶寶抓過一本書讓我們來讀的時候,我們怎麼讀,也決定了他們是不是能發現閱讀原來是這麼有趣的一件事啊!它一點也不枯燥啊!太好玩了吧!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早期的閱讀,與其說是“讀”,不如說是“演”

1. 用豐富的肢體語言,更容易引起寶寶的閱讀興趣

我最開始給土根選擇的繪本,除了認知類的,還有一些簡單的情感小故事,比如經典的《猜猜我有多愛你》、《抱抱》,都是特別適合用演技的。

每次給土根讀《猜猜我有多愛你》,我都跟著兔媽媽的動作用生命來表演,“我愛你有這麼多!”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一會又把腳抬得高高的,“我愛你到腳趾頭!”

後來土根就會模仿我的動作,對我說,“我愛你到樹枝上!”

而每次讀《抱抱》這本書,我一開始會學小猩猩哭,然後當我讀到“媽媽來了!”小猩猩和媽媽相聚擁抱,我就會給土根一個大大的擁抱!

後來土根每次看到小猩猩找到媽媽了,他就會激動得擁抱我,他完全能體會到小猩猩找到媽媽後的喜悅!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這種花式教娃對我表白的方法也是費勁了心機,哈哈。

心理學家發現:

一條信息的表達=7%的語言+38%的聲音+55%的肢體動作

所以對小齡寶寶來說,還不能完全理解抽象的語言時,豐富而誇張的肢體表演能點燃孩子的閱讀興趣,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內容。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放飛自我,演而優則“唱”

不僅是童謠繪本,本身就適合唱,有很多的繪本,文字是相當有韻律的,用了很多疊詞和重複,我有時候念著念著,自己都會找到唱歌的靈感,情不自禁唱起rap來。

比如非常唯美的《開車出發系列》,有很多象聲詞,比如車輛開過的聲音,風呼呼的聲音,我每次讀,不唱都覺得不過癮……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雖然土根總是說,“媽媽,你不要唱de……”但隨即我和他都大笑起來,他有時候也會模仿我的說唱,模仿得非常難聽,我說“媽媽唱歌有那麼難聽嗎?”他說“系”……我們又笑做一團。

這就是親子閱讀的樂趣吧,它不是生硬死板的照書讀,而是要找到讓你們聯結的方式,這就是可行的。

3.聲情並茂,培育孩子的“情緒腦”

隨著閱讀的深入,土根越來越喜歡有故事情節的書,比如之前讀的《親愛的小魚》,最近反覆讀的《愛心樹》,語言像詩一樣,充滿著愛,深沉而憂傷,我自己讀得抑揚頓挫都快落下來淚來。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

Cindy說:


去年瓜媽在繪本群裡和大家一起搞一個“寶寶1000本書閱讀打卡計劃”(源於一篇文章美國孩子是怎樣在3歲前讀完1000本書的?有了這個模版,真的很容易!),媽媽們把每天的打卡表上傳,互相監督,我們的好多媽媽都一直在堅持著,最近有一個媽媽發來消息說,寶寶2歲1個月,打卡完了1000本書!(注意,一本書讀一遍算打一次卡,不是說要買足1000本書)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還有一個媽媽發來視頻,說因為堅持閱讀,女兒現在自己會主動去看繪本看很久,還會自己講繪本,完全不用操心了。我們的媽媽和寶寶真是太棒了!堅持下來基本都能看到寶寶發生的變化的!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還不知道這個打卡計劃的媽媽可以在今天的文末查看打卡資料包,去我們的服務號下載模版,從現在開始給寶寶讀起來!


週末的時候,給土根理了一下這幾年在國內買的書,外公專門給他騰了一個書架,完全放不下了,這還不包括在讀的,送掉的,以及在意大利的書(還有這一個書架),雖然我沒有給土根打卡,但每晚睡前的閱讀時間是雷打不動的。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給土根買書和讀書的樂趣,真的是我這幾年太深有體會的。以前都是瓜媽和大家分享她給瓜瓜讀書的經驗,今天我想來講講我和土根的讀書故事,不同於瓜媽的理性派娓娓道來,我給土根讀書,是純感性的表演派,一言不合就說唱就起舞,土根常常一臉無辜地跟我說,媽媽,不要唱de……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不過,土根真的很喜歡坐在我懷裡聽我聲情並茂的“演出”,有時候他看嗨了也會和我一起演起來,讀書的過程就變成了一個放飛自我的體驗,是我和他之間獨有的溝通方式,也是睡前一段特別親密有愛全情投入的時光。

但土根也不是一開始就買我的帳的哦,一開始我受到的冷眼、被書砸這樣事也是一籮筐了。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閱讀上的“馬太效應”,在孩子身上真的特別明顯

給土根讀書,大概是從他3個月開始的。彼時他會盯著書看,小眼滴溜溜的,還挺專注。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到了6個月會坐的時候,他就怎麼都不配合了,各種抓咬扔撕,彷彿與書有不共戴天的仇恨,以至於我有一陣子特別懷疑他的“學渣”屬性,懷孕時就買的一堆書就擱置在那兒,憂傷只能生二胎的時候用了。

可是沒想到,大概1歲多的一天,土根主動抓了一本書給我讓我給他讀,讀完一本又給我一本,直到他讓我合上書。我忽然看到了一絲希望。

可是彼時讀書還是看他心情的,但我完全不畏“熱臉貼冷屁股”,時不時誘惑他一下,“寶寶我們來看書好不好呀?”

土根真正開始愛上看書,是在2歲斷奶以後。可能是精神寄託——媽媽的neinei沒有了,奶睡的習慣也無法延續了,他把所有對於neinei的熱情寄託在了繪本上,一本一本地讓我給他講,能一口氣聽10本還不放過我,直到我筋疲力盡口乾舌燥逼著他關燈睡覺,家裡的書很快就跟不上他的消費習慣了。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隨著閱讀的深入,我能明顯感覺他認知能力、語言能力的提升,最顯著的就是雖然我們身處意大利,土根上的是意大利托班,但是土根的中文要好過意大利語,因為我給土根的閱讀頻率要大大超過他爸!

而且土根對書的理解力也常常超過我的預期:一開始我給他看簡單的認知類繪本,到了2歲多的時候我發現他很喜歡看一些互動性強的謎題類繪本,我會問他很多問題,能明顯感覺到他解決完問題後的成就感和興奮;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還有一類故事性強的繪本,比如很經典的《愛心樹》,是一個很傷感的故事(大樹被一直索取,最後只剩下一個樹墩),我本來以為土根不愛看不理解,可是他常常讓我拿出來講,而且聽得特別安靜,那天看完他竟然說了一句,大樹好痛,好可憐……

經濟學上有個詞叫“馬太效應”,是指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的一種現象。但是認知科學家斯坦諾維奇經過大量研究後發現了閱讀上的“馬太效應”,說的是孩子讀書越多,理解能力越強,越愛思考,越讀越有成就感,形成良性循環;但如果孩子越缺少環境、語言的刺激,對閱讀越有畏難情緒,就越不願意閱讀,從而形成負向循環。

所以啊,當寶寶出現不愛看書的情況,媽媽一定不能放棄,娃喜好的形成是“自然而然”的過程,但這個“自然而然”裡其實有我們的堅持不懈和小小心機比如在他的環境里布滿書,讓他在某一天想看時就能隨意取到;多嘗試一些不同的繪本,由簡到難循序漸進,你也會找到寶寶自己的興趣點。

當然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當寶寶抓過一本書讓我們來讀的時候,我們怎麼讀,也決定了他們是不是能發現閱讀原來是這麼有趣的一件事啊!它一點也不枯燥啊!太好玩了吧!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早期的閱讀,與其說是“讀”,不如說是“演”

1. 用豐富的肢體語言,更容易引起寶寶的閱讀興趣

我最開始給土根選擇的繪本,除了認知類的,還有一些簡單的情感小故事,比如經典的《猜猜我有多愛你》、《抱抱》,都是特別適合用演技的。

每次給土根讀《猜猜我有多愛你》,我都跟著兔媽媽的動作用生命來表演,“我愛你有這麼多!”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一會又把腳抬得高高的,“我愛你到腳趾頭!”

後來土根就會模仿我的動作,對我說,“我愛你到樹枝上!”

而每次讀《抱抱》這本書,我一開始會學小猩猩哭,然後當我讀到“媽媽來了!”小猩猩和媽媽相聚擁抱,我就會給土根一個大大的擁抱!

後來土根每次看到小猩猩找到媽媽了,他就會激動得擁抱我,他完全能體會到小猩猩找到媽媽後的喜悅!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這種花式教娃對我表白的方法也是費勁了心機,哈哈。

心理學家發現:

一條信息的表達=7%的語言+38%的聲音+55%的肢體動作

所以對小齡寶寶來說,還不能完全理解抽象的語言時,豐富而誇張的肢體表演能點燃孩子的閱讀興趣,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內容。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放飛自我,演而優則“唱”

不僅是童謠繪本,本身就適合唱,有很多的繪本,文字是相當有韻律的,用了很多疊詞和重複,我有時候念著念著,自己都會找到唱歌的靈感,情不自禁唱起rap來。

比如非常唯美的《開車出發系列》,有很多象聲詞,比如車輛開過的聲音,風呼呼的聲音,我每次讀,不唱都覺得不過癮……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雖然土根總是說,“媽媽,你不要唱de……”但隨即我和他都大笑起來,他有時候也會模仿我的說唱,模仿得非常難聽,我說“媽媽唱歌有那麼難聽嗎?”他說“系”……我們又笑做一團。

這就是親子閱讀的樂趣吧,它不是生硬死板的照書讀,而是要找到讓你們聯結的方式,這就是可行的。

3.聲情並茂,培育孩子的“情緒腦”

隨著閱讀的深入,土根越來越喜歡有故事情節的書,比如之前讀的《親愛的小魚》,最近反覆讀的《愛心樹》,語言像詩一樣,充滿著愛,深沉而憂傷,我自己讀得抑揚頓挫都快落下來淚來。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

Cindy說:


去年瓜媽在繪本群裡和大家一起搞一個“寶寶1000本書閱讀打卡計劃”(源於一篇文章美國孩子是怎樣在3歲前讀完1000本書的?有了這個模版,真的很容易!),媽媽們把每天的打卡表上傳,互相監督,我們的好多媽媽都一直在堅持著,最近有一個媽媽發來消息說,寶寶2歲1個月,打卡完了1000本書!(注意,一本書讀一遍算打一次卡,不是說要買足1000本書)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還有一個媽媽發來視頻,說因為堅持閱讀,女兒現在自己會主動去看繪本看很久,還會自己講繪本,完全不用操心了。我們的媽媽和寶寶真是太棒了!堅持下來基本都能看到寶寶發生的變化的!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還不知道這個打卡計劃的媽媽可以在今天的文末查看打卡資料包,去我們的服務號下載模版,從現在開始給寶寶讀起來!


週末的時候,給土根理了一下這幾年在國內買的書,外公專門給他騰了一個書架,完全放不下了,這還不包括在讀的,送掉的,以及在意大利的書(還有這一個書架),雖然我沒有給土根打卡,但每晚睡前的閱讀時間是雷打不動的。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給土根買書和讀書的樂趣,真的是我這幾年太深有體會的。以前都是瓜媽和大家分享她給瓜瓜讀書的經驗,今天我想來講講我和土根的讀書故事,不同於瓜媽的理性派娓娓道來,我給土根讀書,是純感性的表演派,一言不合就說唱就起舞,土根常常一臉無辜地跟我說,媽媽,不要唱de……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不過,土根真的很喜歡坐在我懷裡聽我聲情並茂的“演出”,有時候他看嗨了也會和我一起演起來,讀書的過程就變成了一個放飛自我的體驗,是我和他之間獨有的溝通方式,也是睡前一段特別親密有愛全情投入的時光。

但土根也不是一開始就買我的帳的哦,一開始我受到的冷眼、被書砸這樣事也是一籮筐了。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閱讀上的“馬太效應”,在孩子身上真的特別明顯

給土根讀書,大概是從他3個月開始的。彼時他會盯著書看,小眼滴溜溜的,還挺專注。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到了6個月會坐的時候,他就怎麼都不配合了,各種抓咬扔撕,彷彿與書有不共戴天的仇恨,以至於我有一陣子特別懷疑他的“學渣”屬性,懷孕時就買的一堆書就擱置在那兒,憂傷只能生二胎的時候用了。

可是沒想到,大概1歲多的一天,土根主動抓了一本書給我讓我給他讀,讀完一本又給我一本,直到他讓我合上書。我忽然看到了一絲希望。

可是彼時讀書還是看他心情的,但我完全不畏“熱臉貼冷屁股”,時不時誘惑他一下,“寶寶我們來看書好不好呀?”

土根真正開始愛上看書,是在2歲斷奶以後。可能是精神寄託——媽媽的neinei沒有了,奶睡的習慣也無法延續了,他把所有對於neinei的熱情寄託在了繪本上,一本一本地讓我給他講,能一口氣聽10本還不放過我,直到我筋疲力盡口乾舌燥逼著他關燈睡覺,家裡的書很快就跟不上他的消費習慣了。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隨著閱讀的深入,我能明顯感覺他認知能力、語言能力的提升,最顯著的就是雖然我們身處意大利,土根上的是意大利托班,但是土根的中文要好過意大利語,因為我給土根的閱讀頻率要大大超過他爸!

而且土根對書的理解力也常常超過我的預期:一開始我給他看簡單的認知類繪本,到了2歲多的時候我發現他很喜歡看一些互動性強的謎題類繪本,我會問他很多問題,能明顯感覺到他解決完問題後的成就感和興奮;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還有一類故事性強的繪本,比如很經典的《愛心樹》,是一個很傷感的故事(大樹被一直索取,最後只剩下一個樹墩),我本來以為土根不愛看不理解,可是他常常讓我拿出來講,而且聽得特別安靜,那天看完他竟然說了一句,大樹好痛,好可憐……

經濟學上有個詞叫“馬太效應”,是指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的一種現象。但是認知科學家斯坦諾維奇經過大量研究後發現了閱讀上的“馬太效應”,說的是孩子讀書越多,理解能力越強,越愛思考,越讀越有成就感,形成良性循環;但如果孩子越缺少環境、語言的刺激,對閱讀越有畏難情緒,就越不願意閱讀,從而形成負向循環。

所以啊,當寶寶出現不愛看書的情況,媽媽一定不能放棄,娃喜好的形成是“自然而然”的過程,但這個“自然而然”裡其實有我們的堅持不懈和小小心機比如在他的環境里布滿書,讓他在某一天想看時就能隨意取到;多嘗試一些不同的繪本,由簡到難循序漸進,你也會找到寶寶自己的興趣點。

當然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當寶寶抓過一本書讓我們來讀的時候,我們怎麼讀,也決定了他們是不是能發現閱讀原來是這麼有趣的一件事啊!它一點也不枯燥啊!太好玩了吧!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早期的閱讀,與其說是“讀”,不如說是“演”

1. 用豐富的肢體語言,更容易引起寶寶的閱讀興趣

我最開始給土根選擇的繪本,除了認知類的,還有一些簡單的情感小故事,比如經典的《猜猜我有多愛你》、《抱抱》,都是特別適合用演技的。

每次給土根讀《猜猜我有多愛你》,我都跟著兔媽媽的動作用生命來表演,“我愛你有這麼多!”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一會又把腳抬得高高的,“我愛你到腳趾頭!”

後來土根就會模仿我的動作,對我說,“我愛你到樹枝上!”

而每次讀《抱抱》這本書,我一開始會學小猩猩哭,然後當我讀到“媽媽來了!”小猩猩和媽媽相聚擁抱,我就會給土根一個大大的擁抱!

後來土根每次看到小猩猩找到媽媽了,他就會激動得擁抱我,他完全能體會到小猩猩找到媽媽後的喜悅!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這種花式教娃對我表白的方法也是費勁了心機,哈哈。

心理學家發現:

一條信息的表達=7%的語言+38%的聲音+55%的肢體動作

所以對小齡寶寶來說,還不能完全理解抽象的語言時,豐富而誇張的肢體表演能點燃孩子的閱讀興趣,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內容。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放飛自我,演而優則“唱”

不僅是童謠繪本,本身就適合唱,有很多的繪本,文字是相當有韻律的,用了很多疊詞和重複,我有時候念著念著,自己都會找到唱歌的靈感,情不自禁唱起rap來。

比如非常唯美的《開車出發系列》,有很多象聲詞,比如車輛開過的聲音,風呼呼的聲音,我每次讀,不唱都覺得不過癮……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雖然土根總是說,“媽媽,你不要唱de……”但隨即我和他都大笑起來,他有時候也會模仿我的說唱,模仿得非常難聽,我說“媽媽唱歌有那麼難聽嗎?”他說“系”……我們又笑做一團。

這就是親子閱讀的樂趣吧,它不是生硬死板的照書讀,而是要找到讓你們聯結的方式,這就是可行的。

3.聲情並茂,培育孩子的“情緒腦”

隨著閱讀的深入,土根越來越喜歡有故事情節的書,比如之前讀的《親愛的小魚》,最近反覆讀的《愛心樹》,語言像詩一樣,充滿著愛,深沉而憂傷,我自己讀得抑揚頓挫都快落下來淚來。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愛心樹》,大樹被不斷索取,最後剩下一個樹墩,終於等來孩子

土根聽這樣的故事總是很安靜,我一開始以為他是不明白,後來我知道他只是表面裝作鎮定,內心一定是能感受到不同的情緒起伏的。

他2歲多的時候看《親愛的小魚》,我問他,小魚為什麼回來啦?他說,小貓咪。他表達不完整,我幫他說道,是因為小貓咪愛小魚小魚也愛小貓咪對不對?他說,系。


"

Cindy說:


去年瓜媽在繪本群裡和大家一起搞一個“寶寶1000本書閱讀打卡計劃”(源於一篇文章美國孩子是怎樣在3歲前讀完1000本書的?有了這個模版,真的很容易!),媽媽們把每天的打卡表上傳,互相監督,我們的好多媽媽都一直在堅持著,最近有一個媽媽發來消息說,寶寶2歲1個月,打卡完了1000本書!(注意,一本書讀一遍算打一次卡,不是說要買足1000本書)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還有一個媽媽發來視頻,說因為堅持閱讀,女兒現在自己會主動去看繪本看很久,還會自己講繪本,完全不用操心了。我們的媽媽和寶寶真是太棒了!堅持下來基本都能看到寶寶發生的變化的!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還不知道這個打卡計劃的媽媽可以在今天的文末查看打卡資料包,去我們的服務號下載模版,從現在開始給寶寶讀起來!


週末的時候,給土根理了一下這幾年在國內買的書,外公專門給他騰了一個書架,完全放不下了,這還不包括在讀的,送掉的,以及在意大利的書(還有這一個書架),雖然我沒有給土根打卡,但每晚睡前的閱讀時間是雷打不動的。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給土根買書和讀書的樂趣,真的是我這幾年太深有體會的。以前都是瓜媽和大家分享她給瓜瓜讀書的經驗,今天我想來講講我和土根的讀書故事,不同於瓜媽的理性派娓娓道來,我給土根讀書,是純感性的表演派,一言不合就說唱就起舞,土根常常一臉無辜地跟我說,媽媽,不要唱de……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不過,土根真的很喜歡坐在我懷裡聽我聲情並茂的“演出”,有時候他看嗨了也會和我一起演起來,讀書的過程就變成了一個放飛自我的體驗,是我和他之間獨有的溝通方式,也是睡前一段特別親密有愛全情投入的時光。

但土根也不是一開始就買我的帳的哦,一開始我受到的冷眼、被書砸這樣事也是一籮筐了。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閱讀上的“馬太效應”,在孩子身上真的特別明顯

給土根讀書,大概是從他3個月開始的。彼時他會盯著書看,小眼滴溜溜的,還挺專注。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到了6個月會坐的時候,他就怎麼都不配合了,各種抓咬扔撕,彷彿與書有不共戴天的仇恨,以至於我有一陣子特別懷疑他的“學渣”屬性,懷孕時就買的一堆書就擱置在那兒,憂傷只能生二胎的時候用了。

可是沒想到,大概1歲多的一天,土根主動抓了一本書給我讓我給他讀,讀完一本又給我一本,直到他讓我合上書。我忽然看到了一絲希望。

可是彼時讀書還是看他心情的,但我完全不畏“熱臉貼冷屁股”,時不時誘惑他一下,“寶寶我們來看書好不好呀?”

土根真正開始愛上看書,是在2歲斷奶以後。可能是精神寄託——媽媽的neinei沒有了,奶睡的習慣也無法延續了,他把所有對於neinei的熱情寄託在了繪本上,一本一本地讓我給他講,能一口氣聽10本還不放過我,直到我筋疲力盡口乾舌燥逼著他關燈睡覺,家裡的書很快就跟不上他的消費習慣了。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隨著閱讀的深入,我能明顯感覺他認知能力、語言能力的提升,最顯著的就是雖然我們身處意大利,土根上的是意大利托班,但是土根的中文要好過意大利語,因為我給土根的閱讀頻率要大大超過他爸!

而且土根對書的理解力也常常超過我的預期:一開始我給他看簡單的認知類繪本,到了2歲多的時候我發現他很喜歡看一些互動性強的謎題類繪本,我會問他很多問題,能明顯感覺到他解決完問題後的成就感和興奮;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還有一類故事性強的繪本,比如很經典的《愛心樹》,是一個很傷感的故事(大樹被一直索取,最後只剩下一個樹墩),我本來以為土根不愛看不理解,可是他常常讓我拿出來講,而且聽得特別安靜,那天看完他竟然說了一句,大樹好痛,好可憐……

經濟學上有個詞叫“馬太效應”,是指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的一種現象。但是認知科學家斯坦諾維奇經過大量研究後發現了閱讀上的“馬太效應”,說的是孩子讀書越多,理解能力越強,越愛思考,越讀越有成就感,形成良性循環;但如果孩子越缺少環境、語言的刺激,對閱讀越有畏難情緒,就越不願意閱讀,從而形成負向循環。

所以啊,當寶寶出現不愛看書的情況,媽媽一定不能放棄,娃喜好的形成是“自然而然”的過程,但這個“自然而然”裡其實有我們的堅持不懈和小小心機比如在他的環境里布滿書,讓他在某一天想看時就能隨意取到;多嘗試一些不同的繪本,由簡到難循序漸進,你也會找到寶寶自己的興趣點。

當然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當寶寶抓過一本書讓我們來讀的時候,我們怎麼讀,也決定了他們是不是能發現閱讀原來是這麼有趣的一件事啊!它一點也不枯燥啊!太好玩了吧!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早期的閱讀,與其說是“讀”,不如說是“演”

1. 用豐富的肢體語言,更容易引起寶寶的閱讀興趣

我最開始給土根選擇的繪本,除了認知類的,還有一些簡單的情感小故事,比如經典的《猜猜我有多愛你》、《抱抱》,都是特別適合用演技的。

每次給土根讀《猜猜我有多愛你》,我都跟著兔媽媽的動作用生命來表演,“我愛你有這麼多!”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一會又把腳抬得高高的,“我愛你到腳趾頭!”

後來土根就會模仿我的動作,對我說,“我愛你到樹枝上!”

而每次讀《抱抱》這本書,我一開始會學小猩猩哭,然後當我讀到“媽媽來了!”小猩猩和媽媽相聚擁抱,我就會給土根一個大大的擁抱!

後來土根每次看到小猩猩找到媽媽了,他就會激動得擁抱我,他完全能體會到小猩猩找到媽媽後的喜悅!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這種花式教娃對我表白的方法也是費勁了心機,哈哈。

心理學家發現:

一條信息的表達=7%的語言+38%的聲音+55%的肢體動作

所以對小齡寶寶來說,還不能完全理解抽象的語言時,豐富而誇張的肢體表演能點燃孩子的閱讀興趣,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內容。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放飛自我,演而優則“唱”

不僅是童謠繪本,本身就適合唱,有很多的繪本,文字是相當有韻律的,用了很多疊詞和重複,我有時候念著念著,自己都會找到唱歌的靈感,情不自禁唱起rap來。

比如非常唯美的《開車出發系列》,有很多象聲詞,比如車輛開過的聲音,風呼呼的聲音,我每次讀,不唱都覺得不過癮……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雖然土根總是說,“媽媽,你不要唱de……”但隨即我和他都大笑起來,他有時候也會模仿我的說唱,模仿得非常難聽,我說“媽媽唱歌有那麼難聽嗎?”他說“系”……我們又笑做一團。

這就是親子閱讀的樂趣吧,它不是生硬死板的照書讀,而是要找到讓你們聯結的方式,這就是可行的。

3.聲情並茂,培育孩子的“情緒腦”

隨著閱讀的深入,土根越來越喜歡有故事情節的書,比如之前讀的《親愛的小魚》,最近反覆讀的《愛心樹》,語言像詩一樣,充滿著愛,深沉而憂傷,我自己讀得抑揚頓挫都快落下來淚來。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愛心樹》,大樹被不斷索取,最後剩下一個樹墩,終於等來孩子

土根聽這樣的故事總是很安靜,我一開始以為他是不明白,後來我知道他只是表面裝作鎮定,內心一定是能感受到不同的情緒起伏的。

他2歲多的時候看《親愛的小魚》,我問他,小魚為什麼回來啦?他說,小貓咪。他表達不完整,我幫他說道,是因為小貓咪愛小魚小魚也愛小貓咪對不對?他說,系。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

Cindy說:


去年瓜媽在繪本群裡和大家一起搞一個“寶寶1000本書閱讀打卡計劃”(源於一篇文章美國孩子是怎樣在3歲前讀完1000本書的?有了這個模版,真的很容易!),媽媽們把每天的打卡表上傳,互相監督,我們的好多媽媽都一直在堅持著,最近有一個媽媽發來消息說,寶寶2歲1個月,打卡完了1000本書!(注意,一本書讀一遍算打一次卡,不是說要買足1000本書)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還有一個媽媽發來視頻,說因為堅持閱讀,女兒現在自己會主動去看繪本看很久,還會自己講繪本,完全不用操心了。我們的媽媽和寶寶真是太棒了!堅持下來基本都能看到寶寶發生的變化的!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還不知道這個打卡計劃的媽媽可以在今天的文末查看打卡資料包,去我們的服務號下載模版,從現在開始給寶寶讀起來!


週末的時候,給土根理了一下這幾年在國內買的書,外公專門給他騰了一個書架,完全放不下了,這還不包括在讀的,送掉的,以及在意大利的書(還有這一個書架),雖然我沒有給土根打卡,但每晚睡前的閱讀時間是雷打不動的。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給土根買書和讀書的樂趣,真的是我這幾年太深有體會的。以前都是瓜媽和大家分享她給瓜瓜讀書的經驗,今天我想來講講我和土根的讀書故事,不同於瓜媽的理性派娓娓道來,我給土根讀書,是純感性的表演派,一言不合就說唱就起舞,土根常常一臉無辜地跟我說,媽媽,不要唱de……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不過,土根真的很喜歡坐在我懷裡聽我聲情並茂的“演出”,有時候他看嗨了也會和我一起演起來,讀書的過程就變成了一個放飛自我的體驗,是我和他之間獨有的溝通方式,也是睡前一段特別親密有愛全情投入的時光。

但土根也不是一開始就買我的帳的哦,一開始我受到的冷眼、被書砸這樣事也是一籮筐了。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閱讀上的“馬太效應”,在孩子身上真的特別明顯

給土根讀書,大概是從他3個月開始的。彼時他會盯著書看,小眼滴溜溜的,還挺專注。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到了6個月會坐的時候,他就怎麼都不配合了,各種抓咬扔撕,彷彿與書有不共戴天的仇恨,以至於我有一陣子特別懷疑他的“學渣”屬性,懷孕時就買的一堆書就擱置在那兒,憂傷只能生二胎的時候用了。

可是沒想到,大概1歲多的一天,土根主動抓了一本書給我讓我給他讀,讀完一本又給我一本,直到他讓我合上書。我忽然看到了一絲希望。

可是彼時讀書還是看他心情的,但我完全不畏“熱臉貼冷屁股”,時不時誘惑他一下,“寶寶我們來看書好不好呀?”

土根真正開始愛上看書,是在2歲斷奶以後。可能是精神寄託——媽媽的neinei沒有了,奶睡的習慣也無法延續了,他把所有對於neinei的熱情寄託在了繪本上,一本一本地讓我給他講,能一口氣聽10本還不放過我,直到我筋疲力盡口乾舌燥逼著他關燈睡覺,家裡的書很快就跟不上他的消費習慣了。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隨著閱讀的深入,我能明顯感覺他認知能力、語言能力的提升,最顯著的就是雖然我們身處意大利,土根上的是意大利托班,但是土根的中文要好過意大利語,因為我給土根的閱讀頻率要大大超過他爸!

而且土根對書的理解力也常常超過我的預期:一開始我給他看簡單的認知類繪本,到了2歲多的時候我發現他很喜歡看一些互動性強的謎題類繪本,我會問他很多問題,能明顯感覺到他解決完問題後的成就感和興奮;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還有一類故事性強的繪本,比如很經典的《愛心樹》,是一個很傷感的故事(大樹被一直索取,最後只剩下一個樹墩),我本來以為土根不愛看不理解,可是他常常讓我拿出來講,而且聽得特別安靜,那天看完他竟然說了一句,大樹好痛,好可憐……

經濟學上有個詞叫“馬太效應”,是指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的一種現象。但是認知科學家斯坦諾維奇經過大量研究後發現了閱讀上的“馬太效應”,說的是孩子讀書越多,理解能力越強,越愛思考,越讀越有成就感,形成良性循環;但如果孩子越缺少環境、語言的刺激,對閱讀越有畏難情緒,就越不願意閱讀,從而形成負向循環。

所以啊,當寶寶出現不愛看書的情況,媽媽一定不能放棄,娃喜好的形成是“自然而然”的過程,但這個“自然而然”裡其實有我們的堅持不懈和小小心機比如在他的環境里布滿書,讓他在某一天想看時就能隨意取到;多嘗試一些不同的繪本,由簡到難循序漸進,你也會找到寶寶自己的興趣點。

當然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當寶寶抓過一本書讓我們來讀的時候,我們怎麼讀,也決定了他們是不是能發現閱讀原來是這麼有趣的一件事啊!它一點也不枯燥啊!太好玩了吧!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早期的閱讀,與其說是“讀”,不如說是“演”

1. 用豐富的肢體語言,更容易引起寶寶的閱讀興趣

我最開始給土根選擇的繪本,除了認知類的,還有一些簡單的情感小故事,比如經典的《猜猜我有多愛你》、《抱抱》,都是特別適合用演技的。

每次給土根讀《猜猜我有多愛你》,我都跟著兔媽媽的動作用生命來表演,“我愛你有這麼多!”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一會又把腳抬得高高的,“我愛你到腳趾頭!”

後來土根就會模仿我的動作,對我說,“我愛你到樹枝上!”

而每次讀《抱抱》這本書,我一開始會學小猩猩哭,然後當我讀到“媽媽來了!”小猩猩和媽媽相聚擁抱,我就會給土根一個大大的擁抱!

後來土根每次看到小猩猩找到媽媽了,他就會激動得擁抱我,他完全能體會到小猩猩找到媽媽後的喜悅!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這種花式教娃對我表白的方法也是費勁了心機,哈哈。

心理學家發現:

一條信息的表達=7%的語言+38%的聲音+55%的肢體動作

所以對小齡寶寶來說,還不能完全理解抽象的語言時,豐富而誇張的肢體表演能點燃孩子的閱讀興趣,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內容。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放飛自我,演而優則“唱”

不僅是童謠繪本,本身就適合唱,有很多的繪本,文字是相當有韻律的,用了很多疊詞和重複,我有時候念著念著,自己都會找到唱歌的靈感,情不自禁唱起rap來。

比如非常唯美的《開車出發系列》,有很多象聲詞,比如車輛開過的聲音,風呼呼的聲音,我每次讀,不唱都覺得不過癮……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雖然土根總是說,“媽媽,你不要唱de……”但隨即我和他都大笑起來,他有時候也會模仿我的說唱,模仿得非常難聽,我說“媽媽唱歌有那麼難聽嗎?”他說“系”……我們又笑做一團。

這就是親子閱讀的樂趣吧,它不是生硬死板的照書讀,而是要找到讓你們聯結的方式,這就是可行的。

3.聲情並茂,培育孩子的“情緒腦”

隨著閱讀的深入,土根越來越喜歡有故事情節的書,比如之前讀的《親愛的小魚》,最近反覆讀的《愛心樹》,語言像詩一樣,充滿著愛,深沉而憂傷,我自己讀得抑揚頓挫都快落下來淚來。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愛心樹》,大樹被不斷索取,最後剩下一個樹墩,終於等來孩子

土根聽這樣的故事總是很安靜,我一開始以為他是不明白,後來我知道他只是表面裝作鎮定,內心一定是能感受到不同的情緒起伏的。

他2歲多的時候看《親愛的小魚》,我問他,小魚為什麼回來啦?他說,小貓咪。他表達不完整,我幫他說道,是因為小貓咪愛小魚小魚也愛小貓咪對不對?他說,系。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

Cindy說:


去年瓜媽在繪本群裡和大家一起搞一個“寶寶1000本書閱讀打卡計劃”(源於一篇文章美國孩子是怎樣在3歲前讀完1000本書的?有了這個模版,真的很容易!),媽媽們把每天的打卡表上傳,互相監督,我們的好多媽媽都一直在堅持著,最近有一個媽媽發來消息說,寶寶2歲1個月,打卡完了1000本書!(注意,一本書讀一遍算打一次卡,不是說要買足1000本書)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還有一個媽媽發來視頻,說因為堅持閱讀,女兒現在自己會主動去看繪本看很久,還會自己講繪本,完全不用操心了。我們的媽媽和寶寶真是太棒了!堅持下來基本都能看到寶寶發生的變化的!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還不知道這個打卡計劃的媽媽可以在今天的文末查看打卡資料包,去我們的服務號下載模版,從現在開始給寶寶讀起來!


週末的時候,給土根理了一下這幾年在國內買的書,外公專門給他騰了一個書架,完全放不下了,這還不包括在讀的,送掉的,以及在意大利的書(還有這一個書架),雖然我沒有給土根打卡,但每晚睡前的閱讀時間是雷打不動的。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給土根買書和讀書的樂趣,真的是我這幾年太深有體會的。以前都是瓜媽和大家分享她給瓜瓜讀書的經驗,今天我想來講講我和土根的讀書故事,不同於瓜媽的理性派娓娓道來,我給土根讀書,是純感性的表演派,一言不合就說唱就起舞,土根常常一臉無辜地跟我說,媽媽,不要唱de……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不過,土根真的很喜歡坐在我懷裡聽我聲情並茂的“演出”,有時候他看嗨了也會和我一起演起來,讀書的過程就變成了一個放飛自我的體驗,是我和他之間獨有的溝通方式,也是睡前一段特別親密有愛全情投入的時光。

但土根也不是一開始就買我的帳的哦,一開始我受到的冷眼、被書砸這樣事也是一籮筐了。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閱讀上的“馬太效應”,在孩子身上真的特別明顯

給土根讀書,大概是從他3個月開始的。彼時他會盯著書看,小眼滴溜溜的,還挺專注。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到了6個月會坐的時候,他就怎麼都不配合了,各種抓咬扔撕,彷彿與書有不共戴天的仇恨,以至於我有一陣子特別懷疑他的“學渣”屬性,懷孕時就買的一堆書就擱置在那兒,憂傷只能生二胎的時候用了。

可是沒想到,大概1歲多的一天,土根主動抓了一本書給我讓我給他讀,讀完一本又給我一本,直到他讓我合上書。我忽然看到了一絲希望。

可是彼時讀書還是看他心情的,但我完全不畏“熱臉貼冷屁股”,時不時誘惑他一下,“寶寶我們來看書好不好呀?”

土根真正開始愛上看書,是在2歲斷奶以後。可能是精神寄託——媽媽的neinei沒有了,奶睡的習慣也無法延續了,他把所有對於neinei的熱情寄託在了繪本上,一本一本地讓我給他講,能一口氣聽10本還不放過我,直到我筋疲力盡口乾舌燥逼著他關燈睡覺,家裡的書很快就跟不上他的消費習慣了。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隨著閱讀的深入,我能明顯感覺他認知能力、語言能力的提升,最顯著的就是雖然我們身處意大利,土根上的是意大利托班,但是土根的中文要好過意大利語,因為我給土根的閱讀頻率要大大超過他爸!

而且土根對書的理解力也常常超過我的預期:一開始我給他看簡單的認知類繪本,到了2歲多的時候我發現他很喜歡看一些互動性強的謎題類繪本,我會問他很多問題,能明顯感覺到他解決完問題後的成就感和興奮;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還有一類故事性強的繪本,比如很經典的《愛心樹》,是一個很傷感的故事(大樹被一直索取,最後只剩下一個樹墩),我本來以為土根不愛看不理解,可是他常常讓我拿出來講,而且聽得特別安靜,那天看完他竟然說了一句,大樹好痛,好可憐……

經濟學上有個詞叫“馬太效應”,是指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的一種現象。但是認知科學家斯坦諾維奇經過大量研究後發現了閱讀上的“馬太效應”,說的是孩子讀書越多,理解能力越強,越愛思考,越讀越有成就感,形成良性循環;但如果孩子越缺少環境、語言的刺激,對閱讀越有畏難情緒,就越不願意閱讀,從而形成負向循環。

所以啊,當寶寶出現不愛看書的情況,媽媽一定不能放棄,娃喜好的形成是“自然而然”的過程,但這個“自然而然”裡其實有我們的堅持不懈和小小心機比如在他的環境里布滿書,讓他在某一天想看時就能隨意取到;多嘗試一些不同的繪本,由簡到難循序漸進,你也會找到寶寶自己的興趣點。

當然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當寶寶抓過一本書讓我們來讀的時候,我們怎麼讀,也決定了他們是不是能發現閱讀原來是這麼有趣的一件事啊!它一點也不枯燥啊!太好玩了吧!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早期的閱讀,與其說是“讀”,不如說是“演”

1. 用豐富的肢體語言,更容易引起寶寶的閱讀興趣

我最開始給土根選擇的繪本,除了認知類的,還有一些簡單的情感小故事,比如經典的《猜猜我有多愛你》、《抱抱》,都是特別適合用演技的。

每次給土根讀《猜猜我有多愛你》,我都跟著兔媽媽的動作用生命來表演,“我愛你有這麼多!”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一會又把腳抬得高高的,“我愛你到腳趾頭!”

後來土根就會模仿我的動作,對我說,“我愛你到樹枝上!”

而每次讀《抱抱》這本書,我一開始會學小猩猩哭,然後當我讀到“媽媽來了!”小猩猩和媽媽相聚擁抱,我就會給土根一個大大的擁抱!

後來土根每次看到小猩猩找到媽媽了,他就會激動得擁抱我,他完全能體會到小猩猩找到媽媽後的喜悅!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這種花式教娃對我表白的方法也是費勁了心機,哈哈。

心理學家發現:

一條信息的表達=7%的語言+38%的聲音+55%的肢體動作

所以對小齡寶寶來說,還不能完全理解抽象的語言時,豐富而誇張的肢體表演能點燃孩子的閱讀興趣,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內容。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放飛自我,演而優則“唱”

不僅是童謠繪本,本身就適合唱,有很多的繪本,文字是相當有韻律的,用了很多疊詞和重複,我有時候念著念著,自己都會找到唱歌的靈感,情不自禁唱起rap來。

比如非常唯美的《開車出發系列》,有很多象聲詞,比如車輛開過的聲音,風呼呼的聲音,我每次讀,不唱都覺得不過癮……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雖然土根總是說,“媽媽,你不要唱de……”但隨即我和他都大笑起來,他有時候也會模仿我的說唱,模仿得非常難聽,我說“媽媽唱歌有那麼難聽嗎?”他說“系”……我們又笑做一團。

這就是親子閱讀的樂趣吧,它不是生硬死板的照書讀,而是要找到讓你們聯結的方式,這就是可行的。

3.聲情並茂,培育孩子的“情緒腦”

隨著閱讀的深入,土根越來越喜歡有故事情節的書,比如之前讀的《親愛的小魚》,最近反覆讀的《愛心樹》,語言像詩一樣,充滿著愛,深沉而憂傷,我自己讀得抑揚頓挫都快落下來淚來。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愛心樹》,大樹被不斷索取,最後剩下一個樹墩,終於等來孩子

土根聽這樣的故事總是很安靜,我一開始以為他是不明白,後來我知道他只是表面裝作鎮定,內心一定是能感受到不同的情緒起伏的。

他2歲多的時候看《親愛的小魚》,我問他,小魚為什麼回來啦?他說,小貓咪。他表達不完整,我幫他說道,是因為小貓咪愛小魚小魚也愛小貓咪對不對?他說,系。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親愛的小魚》,小貓給了小魚自由,小魚卻回來了

我說,那以後寶寶長大了離開了要不要回來看媽媽?土根說,要!寶寶好愛好愛媽媽!

我趕緊說,媽媽也好愛你!說著老母親都要淚崩了。

繪本美好的視覺語言、加上我們動情的閱讀和演繹,把寶寶帶入美好的情緒情感中,孩子審美能力發展的同時,共情的能力也在發展,孩子能感受到被關注、接納、被重視和了解,那是多麼放鬆、親密、愉悅又美好的親子時刻啊!

最後說:

如果說陪娃玩耍是一件時常讓我們走神的事,陪娃閱讀卻常常讓我感受到愉悅和驚喜,因為那一刻我特別能感受到我們之間的聯結更深,我們的注意力都在繪本上,而繪本本身是精神的產物,我在通過繪本向他傳遞這個世界。

土根聽著聽著就喜歡主動坐到我懷裡來,我下巴抵著他柔軟的頭髮,讀著讀著就更深情了,不管是什麼書什麼語言,最重要的是我們表達的是屬於我們兩個人的語言,是我們兩個人的專屬時光。

龍應臺的兒子安德烈說,至今都記得小時候媽媽每天給他們讀《西遊記》時的場景,就著溫暖的燈光,這麼厚的一本書都讀完了,想起來都覺得美好。

是啊,以後土根回憶起童年,他會記得我抱著他讀書的場景,是如此溫馨和愉快,這就足夠了吧!

"

Cindy說:


去年瓜媽在繪本群裡和大家一起搞一個“寶寶1000本書閱讀打卡計劃”(源於一篇文章美國孩子是怎樣在3歲前讀完1000本書的?有了這個模版,真的很容易!),媽媽們把每天的打卡表上傳,互相監督,我們的好多媽媽都一直在堅持著,最近有一個媽媽發來消息說,寶寶2歲1個月,打卡完了1000本書!(注意,一本書讀一遍算打一次卡,不是說要買足1000本書)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還有一個媽媽發來視頻,說因為堅持閱讀,女兒現在自己會主動去看繪本看很久,還會自己講繪本,完全不用操心了。我們的媽媽和寶寶真是太棒了!堅持下來基本都能看到寶寶發生的變化的!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還不知道這個打卡計劃的媽媽可以在今天的文末查看打卡資料包,去我們的服務號下載模版,從現在開始給寶寶讀起來!


週末的時候,給土根理了一下這幾年在國內買的書,外公專門給他騰了一個書架,完全放不下了,這還不包括在讀的,送掉的,以及在意大利的書(還有這一個書架),雖然我沒有給土根打卡,但每晚睡前的閱讀時間是雷打不動的。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給土根買書和讀書的樂趣,真的是我這幾年太深有體會的。以前都是瓜媽和大家分享她給瓜瓜讀書的經驗,今天我想來講講我和土根的讀書故事,不同於瓜媽的理性派娓娓道來,我給土根讀書,是純感性的表演派,一言不合就說唱就起舞,土根常常一臉無辜地跟我說,媽媽,不要唱de……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不過,土根真的很喜歡坐在我懷裡聽我聲情並茂的“演出”,有時候他看嗨了也會和我一起演起來,讀書的過程就變成了一個放飛自我的體驗,是我和他之間獨有的溝通方式,也是睡前一段特別親密有愛全情投入的時光。

但土根也不是一開始就買我的帳的哦,一開始我受到的冷眼、被書砸這樣事也是一籮筐了。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閱讀上的“馬太效應”,在孩子身上真的特別明顯

給土根讀書,大概是從他3個月開始的。彼時他會盯著書看,小眼滴溜溜的,還挺專注。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到了6個月會坐的時候,他就怎麼都不配合了,各種抓咬扔撕,彷彿與書有不共戴天的仇恨,以至於我有一陣子特別懷疑他的“學渣”屬性,懷孕時就買的一堆書就擱置在那兒,憂傷只能生二胎的時候用了。

可是沒想到,大概1歲多的一天,土根主動抓了一本書給我讓我給他讀,讀完一本又給我一本,直到他讓我合上書。我忽然看到了一絲希望。

可是彼時讀書還是看他心情的,但我完全不畏“熱臉貼冷屁股”,時不時誘惑他一下,“寶寶我們來看書好不好呀?”

土根真正開始愛上看書,是在2歲斷奶以後。可能是精神寄託——媽媽的neinei沒有了,奶睡的習慣也無法延續了,他把所有對於neinei的熱情寄託在了繪本上,一本一本地讓我給他講,能一口氣聽10本還不放過我,直到我筋疲力盡口乾舌燥逼著他關燈睡覺,家裡的書很快就跟不上他的消費習慣了。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隨著閱讀的深入,我能明顯感覺他認知能力、語言能力的提升,最顯著的就是雖然我們身處意大利,土根上的是意大利托班,但是土根的中文要好過意大利語,因為我給土根的閱讀頻率要大大超過他爸!

而且土根對書的理解力也常常超過我的預期:一開始我給他看簡單的認知類繪本,到了2歲多的時候我發現他很喜歡看一些互動性強的謎題類繪本,我會問他很多問題,能明顯感覺到他解決完問題後的成就感和興奮;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還有一類故事性強的繪本,比如很經典的《愛心樹》,是一個很傷感的故事(大樹被一直索取,最後只剩下一個樹墩),我本來以為土根不愛看不理解,可是他常常讓我拿出來講,而且聽得特別安靜,那天看完他竟然說了一句,大樹好痛,好可憐……

經濟學上有個詞叫“馬太效應”,是指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的一種現象。但是認知科學家斯坦諾維奇經過大量研究後發現了閱讀上的“馬太效應”,說的是孩子讀書越多,理解能力越強,越愛思考,越讀越有成就感,形成良性循環;但如果孩子越缺少環境、語言的刺激,對閱讀越有畏難情緒,就越不願意閱讀,從而形成負向循環。

所以啊,當寶寶出現不愛看書的情況,媽媽一定不能放棄,娃喜好的形成是“自然而然”的過程,但這個“自然而然”裡其實有我們的堅持不懈和小小心機比如在他的環境里布滿書,讓他在某一天想看時就能隨意取到;多嘗試一些不同的繪本,由簡到難循序漸進,你也會找到寶寶自己的興趣點。

當然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當寶寶抓過一本書讓我們來讀的時候,我們怎麼讀,也決定了他們是不是能發現閱讀原來是這麼有趣的一件事啊!它一點也不枯燥啊!太好玩了吧!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早期的閱讀,與其說是“讀”,不如說是“演”

1. 用豐富的肢體語言,更容易引起寶寶的閱讀興趣

我最開始給土根選擇的繪本,除了認知類的,還有一些簡單的情感小故事,比如經典的《猜猜我有多愛你》、《抱抱》,都是特別適合用演技的。

每次給土根讀《猜猜我有多愛你》,我都跟著兔媽媽的動作用生命來表演,“我愛你有這麼多!”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一會又把腳抬得高高的,“我愛你到腳趾頭!”

後來土根就會模仿我的動作,對我說,“我愛你到樹枝上!”

而每次讀《抱抱》這本書,我一開始會學小猩猩哭,然後當我讀到“媽媽來了!”小猩猩和媽媽相聚擁抱,我就會給土根一個大大的擁抱!

後來土根每次看到小猩猩找到媽媽了,他就會激動得擁抱我,他完全能體會到小猩猩找到媽媽後的喜悅!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這種花式教娃對我表白的方法也是費勁了心機,哈哈。

心理學家發現:

一條信息的表達=7%的語言+38%的聲音+55%的肢體動作

所以對小齡寶寶來說,還不能完全理解抽象的語言時,豐富而誇張的肢體表演能點燃孩子的閱讀興趣,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內容。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放飛自我,演而優則“唱”

不僅是童謠繪本,本身就適合唱,有很多的繪本,文字是相當有韻律的,用了很多疊詞和重複,我有時候念著念著,自己都會找到唱歌的靈感,情不自禁唱起rap來。

比如非常唯美的《開車出發系列》,有很多象聲詞,比如車輛開過的聲音,風呼呼的聲音,我每次讀,不唱都覺得不過癮……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雖然土根總是說,“媽媽,你不要唱de……”但隨即我和他都大笑起來,他有時候也會模仿我的說唱,模仿得非常難聽,我說“媽媽唱歌有那麼難聽嗎?”他說“系”……我們又笑做一團。

這就是親子閱讀的樂趣吧,它不是生硬死板的照書讀,而是要找到讓你們聯結的方式,這就是可行的。

3.聲情並茂,培育孩子的“情緒腦”

隨著閱讀的深入,土根越來越喜歡有故事情節的書,比如之前讀的《親愛的小魚》,最近反覆讀的《愛心樹》,語言像詩一樣,充滿著愛,深沉而憂傷,我自己讀得抑揚頓挫都快落下來淚來。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愛心樹》,大樹被不斷索取,最後剩下一個樹墩,終於等來孩子

土根聽這樣的故事總是很安靜,我一開始以為他是不明白,後來我知道他只是表面裝作鎮定,內心一定是能感受到不同的情緒起伏的。

他2歲多的時候看《親愛的小魚》,我問他,小魚為什麼回來啦?他說,小貓咪。他表達不完整,我幫他說道,是因為小貓咪愛小魚小魚也愛小貓咪對不對?他說,系。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親愛的小魚》,小貓給了小魚自由,小魚卻回來了

我說,那以後寶寶長大了離開了要不要回來看媽媽?土根說,要!寶寶好愛好愛媽媽!

我趕緊說,媽媽也好愛你!說著老母親都要淚崩了。

繪本美好的視覺語言、加上我們動情的閱讀和演繹,把寶寶帶入美好的情緒情感中,孩子審美能力發展的同時,共情的能力也在發展,孩子能感受到被關注、接納、被重視和了解,那是多麼放鬆、親密、愉悅又美好的親子時刻啊!

最後說:

如果說陪娃玩耍是一件時常讓我們走神的事,陪娃閱讀卻常常讓我感受到愉悅和驚喜,因為那一刻我特別能感受到我們之間的聯結更深,我們的注意力都在繪本上,而繪本本身是精神的產物,我在通過繪本向他傳遞這個世界。

土根聽著聽著就喜歡主動坐到我懷裡來,我下巴抵著他柔軟的頭髮,讀著讀著就更深情了,不管是什麼書什麼語言,最重要的是我們表達的是屬於我們兩個人的語言,是我們兩個人的專屬時光。

龍應臺的兒子安德烈說,至今都記得小時候媽媽每天給他們讀《西遊記》時的場景,就著溫暖的燈光,這麼厚的一本書都讀完了,想起來都覺得美好。

是啊,以後土根回憶起童年,他會記得我抱著他讀書的場景,是如此溫馨和愉快,這就足夠了吧!

2歲寶寶讀完1000本書,“馬太效應”,為什麼在娃身上特別明顯?

最後我來說說繪本打卡的模版怎麼下載,去我們服務號“神奇麻麻俱樂部”,後臺回覆【1000】即可獲取“1000本書計劃”資料大禮包,內含:


①“閱讀打卡單”(三種,選一種打印即可,建議A4彩色打印)

②獎勵模板

③分齡、混齡推薦閱讀書單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