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不是為了證明自己,讀書只是取悅自己。”'

"

01

我不是一個擅長閱讀的人。

以至於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對自己產生了“放棄式”的懷疑。

過去一些年,我會因為看不懂一本很知名的書,看不進一本評分很高的書,跟風去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代表作卻也不太能有快感……的時候,我就覺得自己是一個“low”人。

我怎麼會是一個看不進這些好書的人呢?

我這個人怎麼那麼差勁?

我不能讓別人知道這個,我得掩藏起來……

我深知,每本書都代表著起碼一種價值觀(哪怕是無聊的,或者錯誤的),每本書都蘊藏著一個未知的世界(無論好的,壞的),還有各種形而上的哲理。

我看身邊有人因為讀了什麼書,分享了什麼觀點,我就立馬覺得對方和自己不是一類人,他們高級好多,因為他們“可能”掌握了這個世界我所沒有掌握到的祕密,規律,思想,以及某種“進化”之術。

"

01

我不是一個擅長閱讀的人。

以至於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對自己產生了“放棄式”的懷疑。

過去一些年,我會因為看不懂一本很知名的書,看不進一本評分很高的書,跟風去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代表作卻也不太能有快感……的時候,我就覺得自己是一個“low”人。

我怎麼會是一個看不進這些好書的人呢?

我這個人怎麼那麼差勁?

我不能讓別人知道這個,我得掩藏起來……

我深知,每本書都代表著起碼一種價值觀(哪怕是無聊的,或者錯誤的),每本書都蘊藏著一個未知的世界(無論好的,壞的),還有各種形而上的哲理。

我看身邊有人因為讀了什麼書,分享了什麼觀點,我就立馬覺得對方和自己不是一類人,他們高級好多,因為他們“可能”掌握了這個世界我所沒有掌握到的祕密,規律,思想,以及某種“進化”之術。

“讀書不是為了證明自己,讀書只是取悅自己。”


02

在朋友圈裡看到一位好友,發了一條朋友圈,大概意思是:他花了五十塊錢買了一張電影票,看了三十分鐘,覺得特別難看,就想走。他的朋友說還是別走了,浪費五十塊錢。於是他想想,又接著看了十分鐘,在這十分鐘裡,他並不覺得自己一定要把這五十塊的票價看回來,他只是覺得自己一開始已經付出了五十塊,明顯這五十塊是浪費的,可現在還要搭進自己的時間,這不是自己找罪受嗎?然後他果斷離場。

這並不是他現在才悟出來的道理,只是藉著這件事又認真說了一遍。

這條朋友圈讓我聯想到了自己的讀書史。

以前我覺得自己幹啥都不行的時候,特別想從書裡去獲得什麼,要麼獲得知識,要麼獲得氣質。

如果什麼都沒有獲得,我就懷疑自己,非得逼自己花更多的時間去啃完一本書。啃完之後,會有一種“你看,我可以看完”的成就感,可我除了“看完一本書”這個動作之外,並沒有獲得任何的閱讀的快感。

那閱讀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我曾經從一些作家的書裡看到了隱藏的自己,看到了未知的世界,看到了其他人的生活,足不出戶便對外界有了嚮往。

這些恍然大悟,窺探隱私,感同身受,讓我的靈魂在各種氛圍的包裹中激盪,抖一抖身上沾著的情緒,被不同文字裹浸的自己,總會有不一樣的感覺。

我分享過一些對我來說重要的文字和作者。

"

01

我不是一個擅長閱讀的人。

以至於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對自己產生了“放棄式”的懷疑。

過去一些年,我會因為看不懂一本很知名的書,看不進一本評分很高的書,跟風去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代表作卻也不太能有快感……的時候,我就覺得自己是一個“low”人。

我怎麼會是一個看不進這些好書的人呢?

我這個人怎麼那麼差勁?

我不能讓別人知道這個,我得掩藏起來……

我深知,每本書都代表著起碼一種價值觀(哪怕是無聊的,或者錯誤的),每本書都蘊藏著一個未知的世界(無論好的,壞的),還有各種形而上的哲理。

我看身邊有人因為讀了什麼書,分享了什麼觀點,我就立馬覺得對方和自己不是一類人,他們高級好多,因為他們“可能”掌握了這個世界我所沒有掌握到的祕密,規律,思想,以及某種“進化”之術。

“讀書不是為了證明自己,讀書只是取悅自己。”


02

在朋友圈裡看到一位好友,發了一條朋友圈,大概意思是:他花了五十塊錢買了一張電影票,看了三十分鐘,覺得特別難看,就想走。他的朋友說還是別走了,浪費五十塊錢。於是他想想,又接著看了十分鐘,在這十分鐘裡,他並不覺得自己一定要把這五十塊的票價看回來,他只是覺得自己一開始已經付出了五十塊,明顯這五十塊是浪費的,可現在還要搭進自己的時間,這不是自己找罪受嗎?然後他果斷離場。

這並不是他現在才悟出來的道理,只是藉著這件事又認真說了一遍。

這條朋友圈讓我聯想到了自己的讀書史。

以前我覺得自己幹啥都不行的時候,特別想從書裡去獲得什麼,要麼獲得知識,要麼獲得氣質。

如果什麼都沒有獲得,我就懷疑自己,非得逼自己花更多的時間去啃完一本書。啃完之後,會有一種“你看,我可以看完”的成就感,可我除了“看完一本書”這個動作之外,並沒有獲得任何的閱讀的快感。

那閱讀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我曾經從一些作家的書裡看到了隱藏的自己,看到了未知的世界,看到了其他人的生活,足不出戶便對外界有了嚮往。

這些恍然大悟,窺探隱私,感同身受,讓我的靈魂在各種氛圍的包裹中激盪,抖一抖身上沾著的情緒,被不同文字裹浸的自己,總會有不一樣的感覺。

我分享過一些對我來說重要的文字和作者。

“讀書不是為了證明自己,讀書只是取悅自己。”


03

人生閱歷深廣的毛姆, 不過是借創作了《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這一現代繪畫傑作的高更,塑造了一位個性迥異的現代派畫家。”但是斯科裡克蘭並不等於高更。高更沒有麻風病,沒有失明,也沒有完全斷絕與外界的聯繫,始終與妻子通信抱怨缺錢和生活的艱難,更是不斷將創作完成的作品運回巴黎出售。服毒自殺未遂後,帶著積塵已久的激情,創作了巨幅油畫《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他說,“這裡有多少我在種種可怕的環境中所體驗過得悲傷之情”。

理想與現實,藝術與生活,社會與自我,感情與理智的衝突是小說的四大主題,而“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則是終極的精神追問。

小說裡另外一個主人公“我”是一名作家,從羞澀內斂到人情練達,對斯特里克蘭也並非十分熟悉,許多事情也只是道聽途說。那“我”究竟是誰?是毛姆又不全是,是真實的又是不可靠的,是一個孤獨的敘述者又只是一個可能的存在。

其實在第一遍讀這本書的時候,有很多不太懂的地方,所以在書的後半部分開始,我會拿著筆拿著紙胡亂的圖畫,去理解那些看似無關的人物與斯特里克蘭的聯繫,這種做法確實幫助了我對小說的理解,甚至前面的那些“結”也都一個個被打開。所以在讀完第一遍的第二天,我緊接著看了第二遍,把大量的時間花在導讀上,通過導讀回顧理解,然後在這樣的基礎上,重新看這本小說,會有更加不一樣的感受。這應該就是重讀的意義。

最後我想把導讀的最後一段話放在整篇書摘的最前面:

什麼是生活?生活的意義是什麼?這些沒有人能真正告訴你,需要你自己滿懷勇氣,像小說主人公那樣拋棄一切,用整個靈魂去探索。在這個以物質為上帝的時代,用淺薄的幸福、成功來量死你的世界,你該怎樣過完你的人生?人生如夢,你是希望枕著月亮還是六便士?很多人渴望名聲,追求利益,很多人希望名利雙收;大多數人按部就班,過著平庸乏味的生活;也有一些人忽然如夢方醒,一骨碌爬起,去尋找真正有價值的生活。所以無論如何,這部警世的小說都值得一讀。正像小說第五十章中所說: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心平氣和,怎麼能叫作踐自己?做一個有名的外科醫生,一年賺一萬英鎊,娶一位漂亮的妻子,就是成功?我想,這取決於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

"

01

我不是一個擅長閱讀的人。

以至於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對自己產生了“放棄式”的懷疑。

過去一些年,我會因為看不懂一本很知名的書,看不進一本評分很高的書,跟風去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代表作卻也不太能有快感……的時候,我就覺得自己是一個“low”人。

我怎麼會是一個看不進這些好書的人呢?

我這個人怎麼那麼差勁?

我不能讓別人知道這個,我得掩藏起來……

我深知,每本書都代表著起碼一種價值觀(哪怕是無聊的,或者錯誤的),每本書都蘊藏著一個未知的世界(無論好的,壞的),還有各種形而上的哲理。

我看身邊有人因為讀了什麼書,分享了什麼觀點,我就立馬覺得對方和自己不是一類人,他們高級好多,因為他們“可能”掌握了這個世界我所沒有掌握到的祕密,規律,思想,以及某種“進化”之術。

“讀書不是為了證明自己,讀書只是取悅自己。”


02

在朋友圈裡看到一位好友,發了一條朋友圈,大概意思是:他花了五十塊錢買了一張電影票,看了三十分鐘,覺得特別難看,就想走。他的朋友說還是別走了,浪費五十塊錢。於是他想想,又接著看了十分鐘,在這十分鐘裡,他並不覺得自己一定要把這五十塊的票價看回來,他只是覺得自己一開始已經付出了五十塊,明顯這五十塊是浪費的,可現在還要搭進自己的時間,這不是自己找罪受嗎?然後他果斷離場。

這並不是他現在才悟出來的道理,只是藉著這件事又認真說了一遍。

這條朋友圈讓我聯想到了自己的讀書史。

以前我覺得自己幹啥都不行的時候,特別想從書裡去獲得什麼,要麼獲得知識,要麼獲得氣質。

如果什麼都沒有獲得,我就懷疑自己,非得逼自己花更多的時間去啃完一本書。啃完之後,會有一種“你看,我可以看完”的成就感,可我除了“看完一本書”這個動作之外,並沒有獲得任何的閱讀的快感。

那閱讀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我曾經從一些作家的書裡看到了隱藏的自己,看到了未知的世界,看到了其他人的生活,足不出戶便對外界有了嚮往。

這些恍然大悟,窺探隱私,感同身受,讓我的靈魂在各種氛圍的包裹中激盪,抖一抖身上沾著的情緒,被不同文字裹浸的自己,總會有不一樣的感覺。

我分享過一些對我來說重要的文字和作者。

“讀書不是為了證明自己,讀書只是取悅自己。”


03

人生閱歷深廣的毛姆, 不過是借創作了《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這一現代繪畫傑作的高更,塑造了一位個性迥異的現代派畫家。”但是斯科裡克蘭並不等於高更。高更沒有麻風病,沒有失明,也沒有完全斷絕與外界的聯繫,始終與妻子通信抱怨缺錢和生活的艱難,更是不斷將創作完成的作品運回巴黎出售。服毒自殺未遂後,帶著積塵已久的激情,創作了巨幅油畫《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他說,“這裡有多少我在種種可怕的環境中所體驗過得悲傷之情”。

理想與現實,藝術與生活,社會與自我,感情與理智的衝突是小說的四大主題,而“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則是終極的精神追問。

小說裡另外一個主人公“我”是一名作家,從羞澀內斂到人情練達,對斯特里克蘭也並非十分熟悉,許多事情也只是道聽途說。那“我”究竟是誰?是毛姆又不全是,是真實的又是不可靠的,是一個孤獨的敘述者又只是一個可能的存在。

其實在第一遍讀這本書的時候,有很多不太懂的地方,所以在書的後半部分開始,我會拿著筆拿著紙胡亂的圖畫,去理解那些看似無關的人物與斯特里克蘭的聯繫,這種做法確實幫助了我對小說的理解,甚至前面的那些“結”也都一個個被打開。所以在讀完第一遍的第二天,我緊接著看了第二遍,把大量的時間花在導讀上,通過導讀回顧理解,然後在這樣的基礎上,重新看這本小說,會有更加不一樣的感受。這應該就是重讀的意義。

最後我想把導讀的最後一段話放在整篇書摘的最前面:

什麼是生活?生活的意義是什麼?這些沒有人能真正告訴你,需要你自己滿懷勇氣,像小說主人公那樣拋棄一切,用整個靈魂去探索。在這個以物質為上帝的時代,用淺薄的幸福、成功來量死你的世界,你該怎樣過完你的人生?人生如夢,你是希望枕著月亮還是六便士?很多人渴望名聲,追求利益,很多人希望名利雙收;大多數人按部就班,過著平庸乏味的生活;也有一些人忽然如夢方醒,一骨碌爬起,去尋找真正有價值的生活。所以無論如何,這部警世的小說都值得一讀。正像小說第五十章中所說: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心平氣和,怎麼能叫作踐自己?做一個有名的外科醫生,一年賺一萬英鎊,娶一位漂亮的妻子,就是成功?我想,這取決於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

“讀書不是為了證明自己,讀書只是取悅自己。”


04

之後,工作特別繁亂。聽說了劉亮程老師的書《一個人的村莊》。這本書成為了後來每次出門必須帶著的書,要說這本書給我帶來最大的收穫,可能只有一個詞——安靜。劉亮程老師的書,讓我很快能靜下來,在他描述的環境中,村莊裡,我看到自己一個人的躑躅。

“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早晨,時候到了人會自己醒來。”

“落在一個人一生中的雪,我們不能全部看見,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的過冬。”

“風颳到頭是一場風的空。”——劉亮程

一本書能讓你安靜,這本書已不再是本書

再後來,我遇到了村上春樹老師的書。

每每有朋友問我,你印象中什麼書看了最盡興,最感動?我便會在我淺顯的閱讀裡找到村上春樹老師的名字。我的推薦語是:是民俗,也是人生,文字又磅礴又隱忍,總讓我在閱讀中瞬間被戳中,文字是棉絮也是扎針。也有朋友再給我推薦看別的書,我總是拒絕。

村上春樹說:

“當我們回頭看自己走過來的路時,所看到的人似乎只是依稀莫辯的“或許”。我們所能明確認知的僅僅是現在這一瞬間,而這也只是與我們擦肩而過。”

書摘一段《斯普特尼戀人》,與你分享:“世間大多數人看上去對這種恐怖或不安幾乎都無動於衷,一有機會就想以驚人坦率的語句談論自己,諸如說什麼“我這人心直口快,不會拐彎抹角,傻瓜似的”、“我這人敏感脆弱,和世人打不好交道”、“我這人專會洞察人心”等等。然而,我多次目睹“敏感脆弱”的人無謂地傷害他人,多次目睹“心直口快”的人不自覺地再三強調於已有利的歪理,多次目睹“專會洞察人心”的人為並不難看穿的表面奉承所輕易欺騙。如此看來,事實上我們對自己到底又瞭解什麼呢!凡此種種,我越想就越不願意談及自己本身(即便有談的必要)。

因為讀不下多數人眼裡的好書,我認為自己不適合讀書。

在《悉達多》中有這麼一段話:

我之墮落乃為必需,我必然經歷貪慾,我必然去追逐財富,體驗噁心,陷於絕望的深淵,並由此學會去抵禦它們;學會熱愛這個世界,不再以某種欲願與臆想出來的世界、某種虛構的完善的幻象來與之比擬;學會接受這個世界的本來面目,熱愛它,以歸屬於它而心存欣喜。”

後來因為遇見了一些讓自己能“改變”的書,我突然覺得自己其實會讀書。

久了,才知道,讀書哪有什麼高低之分,只有合適之分。就像愛情,別人都覺得好的,不一定適合自己。自己喜歡的,不一定周圍的人能理解。但重要的是,你自己是否開心,是否能因為他們而變得更好,更不一樣,更像自己。

"

01

我不是一個擅長閱讀的人。

以至於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對自己產生了“放棄式”的懷疑。

過去一些年,我會因為看不懂一本很知名的書,看不進一本評分很高的書,跟風去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代表作卻也不太能有快感……的時候,我就覺得自己是一個“low”人。

我怎麼會是一個看不進這些好書的人呢?

我這個人怎麼那麼差勁?

我不能讓別人知道這個,我得掩藏起來……

我深知,每本書都代表著起碼一種價值觀(哪怕是無聊的,或者錯誤的),每本書都蘊藏著一個未知的世界(無論好的,壞的),還有各種形而上的哲理。

我看身邊有人因為讀了什麼書,分享了什麼觀點,我就立馬覺得對方和自己不是一類人,他們高級好多,因為他們“可能”掌握了這個世界我所沒有掌握到的祕密,規律,思想,以及某種“進化”之術。

“讀書不是為了證明自己,讀書只是取悅自己。”


02

在朋友圈裡看到一位好友,發了一條朋友圈,大概意思是:他花了五十塊錢買了一張電影票,看了三十分鐘,覺得特別難看,就想走。他的朋友說還是別走了,浪費五十塊錢。於是他想想,又接著看了十分鐘,在這十分鐘裡,他並不覺得自己一定要把這五十塊的票價看回來,他只是覺得自己一開始已經付出了五十塊,明顯這五十塊是浪費的,可現在還要搭進自己的時間,這不是自己找罪受嗎?然後他果斷離場。

這並不是他現在才悟出來的道理,只是藉著這件事又認真說了一遍。

這條朋友圈讓我聯想到了自己的讀書史。

以前我覺得自己幹啥都不行的時候,特別想從書裡去獲得什麼,要麼獲得知識,要麼獲得氣質。

如果什麼都沒有獲得,我就懷疑自己,非得逼自己花更多的時間去啃完一本書。啃完之後,會有一種“你看,我可以看完”的成就感,可我除了“看完一本書”這個動作之外,並沒有獲得任何的閱讀的快感。

那閱讀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我曾經從一些作家的書裡看到了隱藏的自己,看到了未知的世界,看到了其他人的生活,足不出戶便對外界有了嚮往。

這些恍然大悟,窺探隱私,感同身受,讓我的靈魂在各種氛圍的包裹中激盪,抖一抖身上沾著的情緒,被不同文字裹浸的自己,總會有不一樣的感覺。

我分享過一些對我來說重要的文字和作者。

“讀書不是為了證明自己,讀書只是取悅自己。”


03

人生閱歷深廣的毛姆, 不過是借創作了《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這一現代繪畫傑作的高更,塑造了一位個性迥異的現代派畫家。”但是斯科裡克蘭並不等於高更。高更沒有麻風病,沒有失明,也沒有完全斷絕與外界的聯繫,始終與妻子通信抱怨缺錢和生活的艱難,更是不斷將創作完成的作品運回巴黎出售。服毒自殺未遂後,帶著積塵已久的激情,創作了巨幅油畫《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他說,“這裡有多少我在種種可怕的環境中所體驗過得悲傷之情”。

理想與現實,藝術與生活,社會與自我,感情與理智的衝突是小說的四大主題,而“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則是終極的精神追問。

小說裡另外一個主人公“我”是一名作家,從羞澀內斂到人情練達,對斯特里克蘭也並非十分熟悉,許多事情也只是道聽途說。那“我”究竟是誰?是毛姆又不全是,是真實的又是不可靠的,是一個孤獨的敘述者又只是一個可能的存在。

其實在第一遍讀這本書的時候,有很多不太懂的地方,所以在書的後半部分開始,我會拿著筆拿著紙胡亂的圖畫,去理解那些看似無關的人物與斯特里克蘭的聯繫,這種做法確實幫助了我對小說的理解,甚至前面的那些“結”也都一個個被打開。所以在讀完第一遍的第二天,我緊接著看了第二遍,把大量的時間花在導讀上,通過導讀回顧理解,然後在這樣的基礎上,重新看這本小說,會有更加不一樣的感受。這應該就是重讀的意義。

最後我想把導讀的最後一段話放在整篇書摘的最前面:

什麼是生活?生活的意義是什麼?這些沒有人能真正告訴你,需要你自己滿懷勇氣,像小說主人公那樣拋棄一切,用整個靈魂去探索。在這個以物質為上帝的時代,用淺薄的幸福、成功來量死你的世界,你該怎樣過完你的人生?人生如夢,你是希望枕著月亮還是六便士?很多人渴望名聲,追求利益,很多人希望名利雙收;大多數人按部就班,過著平庸乏味的生活;也有一些人忽然如夢方醒,一骨碌爬起,去尋找真正有價值的生活。所以無論如何,這部警世的小說都值得一讀。正像小說第五十章中所說: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心平氣和,怎麼能叫作踐自己?做一個有名的外科醫生,一年賺一萬英鎊,娶一位漂亮的妻子,就是成功?我想,這取決於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

“讀書不是為了證明自己,讀書只是取悅自己。”


04

之後,工作特別繁亂。聽說了劉亮程老師的書《一個人的村莊》。這本書成為了後來每次出門必須帶著的書,要說這本書給我帶來最大的收穫,可能只有一個詞——安靜。劉亮程老師的書,讓我很快能靜下來,在他描述的環境中,村莊裡,我看到自己一個人的躑躅。

“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早晨,時候到了人會自己醒來。”

“落在一個人一生中的雪,我們不能全部看見,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的過冬。”

“風颳到頭是一場風的空。”——劉亮程

一本書能讓你安靜,這本書已不再是本書

再後來,我遇到了村上春樹老師的書。

每每有朋友問我,你印象中什麼書看了最盡興,最感動?我便會在我淺顯的閱讀裡找到村上春樹老師的名字。我的推薦語是:是民俗,也是人生,文字又磅礴又隱忍,總讓我在閱讀中瞬間被戳中,文字是棉絮也是扎針。也有朋友再給我推薦看別的書,我總是拒絕。

村上春樹說:

“當我們回頭看自己走過來的路時,所看到的人似乎只是依稀莫辯的“或許”。我們所能明確認知的僅僅是現在這一瞬間,而這也只是與我們擦肩而過。”

書摘一段《斯普特尼戀人》,與你分享:“世間大多數人看上去對這種恐怖或不安幾乎都無動於衷,一有機會就想以驚人坦率的語句談論自己,諸如說什麼“我這人心直口快,不會拐彎抹角,傻瓜似的”、“我這人敏感脆弱,和世人打不好交道”、“我這人專會洞察人心”等等。然而,我多次目睹“敏感脆弱”的人無謂地傷害他人,多次目睹“心直口快”的人不自覺地再三強調於已有利的歪理,多次目睹“專會洞察人心”的人為並不難看穿的表面奉承所輕易欺騙。如此看來,事實上我們對自己到底又瞭解什麼呢!凡此種種,我越想就越不願意談及自己本身(即便有談的必要)。

因為讀不下多數人眼裡的好書,我認為自己不適合讀書。

在《悉達多》中有這麼一段話:

我之墮落乃為必需,我必然經歷貪慾,我必然去追逐財富,體驗噁心,陷於絕望的深淵,並由此學會去抵禦它們;學會熱愛這個世界,不再以某種欲願與臆想出來的世界、某種虛構的完善的幻象來與之比擬;學會接受這個世界的本來面目,熱愛它,以歸屬於它而心存欣喜。”

後來因為遇見了一些讓自己能“改變”的書,我突然覺得自己其實會讀書。

久了,才知道,讀書哪有什麼高低之分,只有合適之分。就像愛情,別人都覺得好的,不一定適合自己。自己喜歡的,不一定周圍的人能理解。但重要的是,你自己是否開心,是否能因為他們而變得更好,更不一樣,更像自己。

“讀書不是為了證明自己,讀書只是取悅自己。”


05

以至於我現在讀書養成了任性的習慣。

無論外界的評價是什麼,我只看十分鐘,十分鐘看得下去,就倒一杯茶認真看。看不下去,就立刻捨棄,看一篇相關的評論,瞭解一下大致內容,就當是最後的告別。

對於一些外國書,如果自己看不下去,我就會把責任“推”到翻譯上。嗯,不是自己看不懂這本書,而是這個翻譯實在太差勁了,不說人話。

對於一些國內書,如果自己看不下去,我就說“嗯,我不是不喜歡這本書,我是不喜歡這個人。現實中,我應該也不會想和他成為好朋友。”這麼一想,也就解脫了,我是一個多有“交友原則”的人。

這麼想了之後,我閱讀的速度快了許多,好就盡興,不好就放棄。

今天的我,不再會委屈自己。

放棄一個自己不理解的,就能有更多的時間去遇見那些適合自己的。感情是這樣,電影是這樣,書也是這樣。

書是用來被人讀的,人不能因為書而逼迫自己。

讀書絕對不是一件苦差事,當你能從讀書中獲得喜悅,獲得不一樣的體驗,你就真正成了一位讀書人——你終於學會了讀書給自己,而不是再讀書給其他人看。

讀書不是為了證明自己,讀書只是取悅自己。

最後用周國平老師的一句話結尾:

被人理解是幸運的,但不被理解未必不幸。一個把自己的價值完全寄託於他人的理解上的人往往並無價值。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