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僵化的學校制度扼殺創造力,我們該不該嘗試自學教育?'

"

在家自學的浪潮,這幾年,在許多國家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人數的倍增與更廣泛的型態,不僅反映公眾對學校制度的反思,也反映對多元教育價值的追求。

被譽為世界教育部長的肯.羅賓森爵士(Sir Ken Robinson)曾經質疑,學校是否扼殺了創造力?哲學教授Jan Bransen 也疾呼,現行的荷蘭教育制度是基於錯誤的知識論觀點所建立的,認為荷蘭學校培養出一群被動吸收知識而非創造知識的人。他喊出「不要學校」(No school for education)的口號,幾場座談會,都引發熱烈的討論與迴響。

確實,自學似乎成為一種更有意識的選擇。很多人還走在自學的路上,或者猶豫是否要選擇自學,前篇〈自學教育出天才?談美國的自學制度〉曾介紹對美國自學教育的觀察,本篇小編訪問曾經自學的成人,和協助她選擇自學的母親,從不同角度談談自學的心路歷程。

"

在家自學的浪潮,這幾年,在許多國家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人數的倍增與更廣泛的型態,不僅反映公眾對學校制度的反思,也反映對多元教育價值的追求。

被譽為世界教育部長的肯.羅賓森爵士(Sir Ken Robinson)曾經質疑,學校是否扼殺了創造力?哲學教授Jan Bransen 也疾呼,現行的荷蘭教育制度是基於錯誤的知識論觀點所建立的,認為荷蘭學校培養出一群被動吸收知識而非創造知識的人。他喊出「不要學校」(No school for education)的口號,幾場座談會,都引發熱烈的討論與迴響。

確實,自學似乎成為一種更有意識的選擇。很多人還走在自學的路上,或者猶豫是否要選擇自學,前篇〈自學教育出天才?談美國的自學制度〉曾介紹對美國自學教育的觀察,本篇小編訪問曾經自學的成人,和協助她選擇自學的母親,從不同角度談談自學的心路歷程。

當僵化的學校制度扼殺創造力,我們該不該嘗試自學教育?

如何定義自學的結果?

大哉問,於我,就是如何定義自學的結果。如果討論自學又落入了好表現、好成績,那似乎又回到制式教育的那個論述。所以我問,如果再來一次,你會不會選擇自學?

五歲到高中都自學,接著進入州立大學,後來繼續進修研究所,現在有穩定工作的瑪莉,跟我分享她的自學經驗。雖然自學是媽媽的決定,但瑪莉表示現在回頭看,或許那是一個很正確的選擇。瑪莉說:「如果自己就讀一般高中,我可能不會進入州立大學。我的天性有點內向,但又很重視社交活動。我可能會花太多時間在關心同儕關係,甚至擔心班上孩子喜不喜歡我。」

瑪莉的媽媽蘇珊則表示,自己當初是希望可以多參與孩子的學習,所以開始讓孩子自學。根據我的側面觀察,蘇珊自己沒有亮眼的學歷,但是她非常注重教育,不管是以前就如此,還是因為後來瑪莉發展得很好的緣故,蘇珊對教育自有其一套看法和主張,而且相當有自信。

所以當我問她:「所以自學是最好的選擇嗎?」蘇珊表示,即使美國自學發展已經很多年,但是在過程中,還是有不少親友壓力。她覺得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很重要,再來一次她還是要自學教育。但她也誠懇說,很高興最後若以結果論,孩子有好的發展,讓她能夠對大家「交代」她當年的選擇是有原因的。

"

在家自學的浪潮,這幾年,在許多國家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人數的倍增與更廣泛的型態,不僅反映公眾對學校制度的反思,也反映對多元教育價值的追求。

被譽為世界教育部長的肯.羅賓森爵士(Sir Ken Robinson)曾經質疑,學校是否扼殺了創造力?哲學教授Jan Bransen 也疾呼,現行的荷蘭教育制度是基於錯誤的知識論觀點所建立的,認為荷蘭學校培養出一群被動吸收知識而非創造知識的人。他喊出「不要學校」(No school for education)的口號,幾場座談會,都引發熱烈的討論與迴響。

確實,自學似乎成為一種更有意識的選擇。很多人還走在自學的路上,或者猶豫是否要選擇自學,前篇〈自學教育出天才?談美國的自學制度〉曾介紹對美國自學教育的觀察,本篇小編訪問曾經自學的成人,和協助她選擇自學的母親,從不同角度談談自學的心路歷程。

當僵化的學校制度扼殺創造力,我們該不該嘗試自學教育?

如何定義自學的結果?

大哉問,於我,就是如何定義自學的結果。如果討論自學又落入了好表現、好成績,那似乎又回到制式教育的那個論述。所以我問,如果再來一次,你會不會選擇自學?

五歲到高中都自學,接著進入州立大學,後來繼續進修研究所,現在有穩定工作的瑪莉,跟我分享她的自學經驗。雖然自學是媽媽的決定,但瑪莉表示現在回頭看,或許那是一個很正確的選擇。瑪莉說:「如果自己就讀一般高中,我可能不會進入州立大學。我的天性有點內向,但又很重視社交活動。我可能會花太多時間在關心同儕關係,甚至擔心班上孩子喜不喜歡我。」

瑪莉的媽媽蘇珊則表示,自己當初是希望可以多參與孩子的學習,所以開始讓孩子自學。根據我的側面觀察,蘇珊自己沒有亮眼的學歷,但是她非常注重教育,不管是以前就如此,還是因為後來瑪莉發展得很好的緣故,蘇珊對教育自有其一套看法和主張,而且相當有自信。

所以當我問她:「所以自學是最好的選擇嗎?」蘇珊表示,即使美國自學發展已經很多年,但是在過程中,還是有不少親友壓力。她覺得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很重要,再來一次她還是要自學教育。但她也誠懇說,很高興最後若以結果論,孩子有好的發展,讓她能夠對大家「交代」她當年的選擇是有原因的。

當僵化的學校制度扼殺創造力,我們該不該嘗試自學教育?

自學的優點?

瑪莉的學習,是從美國眾多的自學教材中做選擇,算是依循傳統科別的概念,比較不像是另類學習。問到瑪莉自學最大的好處,她覺得是時間的彈性。瑪莉說:「因為自學是極其個人化的,所以通常最早上午11 點最慢下午2 點,就可以完成當天的進度。不用像在學校一樣和同學互相等來等去,是很棒的優勢。我並不是特別聰明,但我喜歡安排自己的時間。」

蘇珊則坦承,除了對結果滿意,自學讓她覺得自己很重要,和孩子很親近,可以在孩子受教的過程,做更多的決定。她說她喜歡做出自己想要的選擇,不喜歡人家告訴她怎麼做。這點非常符合美國教育裡對家長態度的觀察,也就是美國人很重視保留可以選擇的權利,即使在體制內,家長也主張保留選擇權,「我要不要這樣選是我家的事情,但是你不能做出一個規定讓我沒有選擇的權利。」

自學最大的挑戰?

對瑪莉,自學最大的挑戰有兩個。首先,她至今都還不太確定怎麼定義自己的自學身分。瑪莉說:「我不常讓人知道自己自學,感覺那是很奇怪的,好像代表適應不良。即使我不是因為這個原因而自學,我也不想多作解釋。還好,這個狀況,出了社會以後減少很多。」

另一個挑戰或許更有共通性。上大學以後,瑪莉曾面臨很大的學習轉折,花了很長時間去適應如何透過課堂講解來學習和作筆記。過去自學經驗裡面,尤其是高中階段以後,她都是閱讀課本後,自行吸收理解。進入大學,教科書又厚又重,很難只靠自行閱讀。但是她以前較少邊聽邊筆記的經驗,所以一開始,她只會把教授的授課,抄成逐字稿,而這根本不是筆記,常常是事倍功半。

蘇珊則表示,自學一開始是選擇,但後續是否繼續要看孩子的特質和家庭狀況。除了因為她是家庭主婦所以可以配合,在國中階段,她也觀察到孩子發展出自律能力,所以決定一路自學下去。但她最大的困難則是選擇合適的補充閱讀教材,她說自學多出來的時間,除了希望安排課外活動,閱讀也很重要。瑪莉喜歡閱讀,但如何為她選擇內容具有挑戰但又適合年齡興趣的讀物,成了一個挑戰。最後她發現經典讀本是非常好的資源。

"

在家自學的浪潮,這幾年,在許多國家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人數的倍增與更廣泛的型態,不僅反映公眾對學校制度的反思,也反映對多元教育價值的追求。

被譽為世界教育部長的肯.羅賓森爵士(Sir Ken Robinson)曾經質疑,學校是否扼殺了創造力?哲學教授Jan Bransen 也疾呼,現行的荷蘭教育制度是基於錯誤的知識論觀點所建立的,認為荷蘭學校培養出一群被動吸收知識而非創造知識的人。他喊出「不要學校」(No school for education)的口號,幾場座談會,都引發熱烈的討論與迴響。

確實,自學似乎成為一種更有意識的選擇。很多人還走在自學的路上,或者猶豫是否要選擇自學,前篇〈自學教育出天才?談美國的自學制度〉曾介紹對美國自學教育的觀察,本篇小編訪問曾經自學的成人,和協助她選擇自學的母親,從不同角度談談自學的心路歷程。

當僵化的學校制度扼殺創造力,我們該不該嘗試自學教育?

如何定義自學的結果?

大哉問,於我,就是如何定義自學的結果。如果討論自學又落入了好表現、好成績,那似乎又回到制式教育的那個論述。所以我問,如果再來一次,你會不會選擇自學?

五歲到高中都自學,接著進入州立大學,後來繼續進修研究所,現在有穩定工作的瑪莉,跟我分享她的自學經驗。雖然自學是媽媽的決定,但瑪莉表示現在回頭看,或許那是一個很正確的選擇。瑪莉說:「如果自己就讀一般高中,我可能不會進入州立大學。我的天性有點內向,但又很重視社交活動。我可能會花太多時間在關心同儕關係,甚至擔心班上孩子喜不喜歡我。」

瑪莉的媽媽蘇珊則表示,自己當初是希望可以多參與孩子的學習,所以開始讓孩子自學。根據我的側面觀察,蘇珊自己沒有亮眼的學歷,但是她非常注重教育,不管是以前就如此,還是因為後來瑪莉發展得很好的緣故,蘇珊對教育自有其一套看法和主張,而且相當有自信。

所以當我問她:「所以自學是最好的選擇嗎?」蘇珊表示,即使美國自學發展已經很多年,但是在過程中,還是有不少親友壓力。她覺得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很重要,再來一次她還是要自學教育。但她也誠懇說,很高興最後若以結果論,孩子有好的發展,讓她能夠對大家「交代」她當年的選擇是有原因的。

當僵化的學校制度扼殺創造力,我們該不該嘗試自學教育?

自學的優點?

瑪莉的學習,是從美國眾多的自學教材中做選擇,算是依循傳統科別的概念,比較不像是另類學習。問到瑪莉自學最大的好處,她覺得是時間的彈性。瑪莉說:「因為自學是極其個人化的,所以通常最早上午11 點最慢下午2 點,就可以完成當天的進度。不用像在學校一樣和同學互相等來等去,是很棒的優勢。我並不是特別聰明,但我喜歡安排自己的時間。」

蘇珊則坦承,除了對結果滿意,自學讓她覺得自己很重要,和孩子很親近,可以在孩子受教的過程,做更多的決定。她說她喜歡做出自己想要的選擇,不喜歡人家告訴她怎麼做。這點非常符合美國教育裡對家長態度的觀察,也就是美國人很重視保留可以選擇的權利,即使在體制內,家長也主張保留選擇權,「我要不要這樣選是我家的事情,但是你不能做出一個規定讓我沒有選擇的權利。」

自學最大的挑戰?

對瑪莉,自學最大的挑戰有兩個。首先,她至今都還不太確定怎麼定義自己的自學身分。瑪莉說:「我不常讓人知道自己自學,感覺那是很奇怪的,好像代表適應不良。即使我不是因為這個原因而自學,我也不想多作解釋。還好,這個狀況,出了社會以後減少很多。」

另一個挑戰或許更有共通性。上大學以後,瑪莉曾面臨很大的學習轉折,花了很長時間去適應如何透過課堂講解來學習和作筆記。過去自學經驗裡面,尤其是高中階段以後,她都是閱讀課本後,自行吸收理解。進入大學,教科書又厚又重,很難只靠自行閱讀。但是她以前較少邊聽邊筆記的經驗,所以一開始,她只會把教授的授課,抄成逐字稿,而這根本不是筆記,常常是事倍功半。

蘇珊則表示,自學一開始是選擇,但後續是否繼續要看孩子的特質和家庭狀況。除了因為她是家庭主婦所以可以配合,在國中階段,她也觀察到孩子發展出自律能力,所以決定一路自學下去。但她最大的困難則是選擇合適的補充閱讀教材,她說自學多出來的時間,除了希望安排課外活動,閱讀也很重要。瑪莉喜歡閱讀,但如何為她選擇內容具有挑戰但又適合年齡興趣的讀物,成了一個挑戰。最後她發現經典讀本是非常好的資源。

當僵化的學校制度扼殺創造力,我們該不該嘗試自學教育?

觀察與訪談後的想法

無論自學者或在體制內就學者,每個人的成長經驗都是獨一無二的。一路以教育研究者的角度觀察自學教育,現在又是幼齡兒童的家長,從我眼中望出去,自學確實是解方之一,但並非唯一解。學習在制度裡倡議,教導如何與困難和不完美折衝、對抗與共存,也是重要的學習功課。

自學者提到最大優點是彈性的時間表,我想這也是告訴每個教育者和父母,不論是學習進度或者假期安排,總要適度留白,才能消化吸收。唯有讓孩子逐步練習安排自己的時間,在空白裡發展自己的興趣,才能慢慢培養他們成為一個自主學習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