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之下,手握軍權:多爾袞為何沒篡奪大清皇位?

作者:疏桐

多爾袞是清朝知名度極高,也極具爭議的歷史人物。

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第十四子,是努爾哈赤、皇太極之後大清第三代政權的核心人物。他16歲統兵,徵蒙古,伐朝鮮,討大明,戰無不勝,攻無不克。33歲統兵入關,所向披靡,成就大清一統。


一人之下,手握軍權:多爾袞為何沒篡奪大清皇位?

努爾哈赤

他的後半生,一直處在皇權中心,也是距離大清皇位最近的人。他若想奪取皇位,易如反掌,那麼,多爾袞為什麼沒有稱帝呢?

地位略低,錯失良機

多爾袞的母親深得努爾哈赤寵愛,可惜,年少的多爾袞並沒有獲得父汗的特別好感,至少不及他的哥哥阿濟格和弟弟多鐸。

1620年,努爾哈赤「立阿敏臺吉、莽古爾泰臺吉、皇太極、德格類、嶽託、濟爾哈朗、阿濟格阿哥、多鐸多爾袞八貝勒為和碩額真」。

一人之下,手握軍權:多爾袞為何沒篡奪大清皇位?

皇太極

細心人一看,這不是9人嗎,怎麼稱為「八貝勒」呢?查看《舊滿洲檔》原件,發現多鐸和多爾袞之間沒有隔點,原來努爾哈赤是把多鐸、多爾袞作為一個人來計算的,並且弟弟多鐸排在哥哥多爾袞的前面。當時,多爾袞8歲,而多鐸僅6歲,可以看出,多鐸在父汗心裡的地位,要高於多爾袞。

1624年正月初一的朝賀儀式,也顯示了多爾袞與哥哥阿濟格、弟弟多鐸身份、地位的不同。

「辰時出御八角殿,大貝勒先叩頭,其次恩格德爾額駙率眾蒙古貝勒叩頭,第三阿敏貝勒,第四莽古爾泰貝勒,第五四貝勒,第六阿濟格阿哥,第七多鐸阿哥,第八阿巴泰阿哥、杜度阿哥,第九嶽託阿哥、碩託阿哥......,第十一吳訥格巴克什率八旗眾蒙古官員叩頭。」


一人之下,手握軍權:多爾袞為何沒篡奪大清皇位?

多鐸

多爾袞不僅不能像阿濟格、多鐸那樣單獨叩賀,甚至連隨弟之後,並列叩首的資格都沒有。

在這份叩賀名單中,還可以發現,當時只有身為旗主的貝勒才可以單獨叩賀。而不是旗主只擁有若干牛錄的「執政貝勒」,則排在旗主貝勒之後並列叩拜。阿濟格、多鐸、多爾袞與努爾哈赤同在兩黃旗,阿濟格已是旗主貝勒,多鐸雖然只有9歲多,也是旗主貝勒,而多爾袞甚至連「執政貝勒」都不是。

在牛錄(滿族的生產與軍事合一的社會組織,每牛錄三百人)的分配上,兩黃旗六十牛錄,阿濟格、多爾袞、多鐸各十五牛錄,努爾哈赤自轄十五牛錄,死後給予多鐸。因此,多爾袞的政治地位要低於其兄阿濟格和弟弟多鐸,他充其量只是一個擁有十五牛錄的「閒散貝勒」。


一人之下,手握軍權:多爾袞為何沒篡奪大清皇位?

多爾袞

這種待遇,讓多爾袞自小就缺少「唯我獨尊」的底氣,少了些狂傲。至於為什麼不受寵愛,也只有努爾哈赤自己知道了。

重臣反對,兩相爭執

公元1643年,皇太極猝死於盛京後宮,生前未立子嗣。在當時,真正有實力參與到皇位爭奪戰的是睿親王多爾袞和肅親王豪格,雙方相爭,委決不下。

肅親王豪格來說,是皇太極長子,時年35歲,正值英年且軍功顯赫,有皇太極親率的正黃旗、鑲黃旗的支持。並且皇太極生前一直做集權努力,使得豪格極具優勢的參加到了競爭中來。

但是多爾袞的實力也不在豪格之下,初次出征蒙古察哈爾多羅特部便立下戰功,被皇太極賜予「墨爾根岱青」的稱號,在之後的征服朝鮮和攻打明朝的戰爭中更是屢立戰功。

皇太極在去世之前也一直是由多爾袞統攝六部,參與朝政。並且有自領的正白旗與鑲白旗效忠自己,加上哥哥阿濟格和弟弟多鐸的支持,多爾袞更是如虎添翼。

多爾袞的阻力主要來自於原皇太極手下的親信。鑲黃旗護軍統領鰲拜手握重兵,他與兩黃旗的其他大臣索尼、譚泰等八人會集於豪格府邸,「共立盟誓,願死生一處」,密謀擁立肅親王豪格為帝,以保證他們的優越地位,情形可畏劍拔弩張。


一人之下,手握軍權:多爾袞為何沒篡奪大清皇位?

鰲拜

時局複雜,避免動亂

皇太極去世第五天,諸王大臣在崇政殿討論皇位繼承問題。兩黃旗代表索尼首先提議說:「虎口(指豪格),帝之長子,當乘大統」,豪格以「福小德薄,非所堪當」為由推辭。

多爾袞由此表態:「虎口王既讓退出,無繼統之意」。豪格本意是以退為進,無奈被多爾袞以此為藉口取消了繼承資格。之後多鐸提議立代善,代善資歷最長,所領的兩紅旗力量最是雄厚,但代善無意爭位,以年老體衰不能勝任拒絕。

爭執不下時,兩黃旗將領佩劍向前,表示忠於帝,如果不立皇帝之子寧願死去。代善見形勢不對退出了會議,多爾袞迅速提出立皇太極的幼子為福臨為帝的主張,他自己與濟爾哈朗左右輔政。


一人之下,手握軍權:多爾袞為何沒篡奪大清皇位?

代善

濟爾哈朗的鑲藍旗是八旗的中間力量,他是皇太極提拔起來的,是皇太極最信任堂兄弟,但他不是努爾哈赤的直系子孫,血統上沒有資格。這一方案隨即得到了各方的同意。

福臨為皇子,兩黃旗和正藍旗的大臣無話可說;豪格雖不痛快卻只能有苦說不出;濟爾哈朗沒想到自己能夠成為輔政大臣,自然也不會反對;代善本無爭位之意,只求大局穩定,也沒有異議。

就這樣,多爾袞妥善處理了皇位爭奪這一棘手問題,避免了動亂,基本實現了皇位的和平過渡。入關前期,滿族內部能夠團結統一,是清兵在與農民軍數次較量中取勝的關鍵所在。

駐足觀望,意外死亡

順治繼位以後,多爾袞為了擴張大清版圖,帶兵南下征戰。

經過多年的艱苦戰鬥,他打敗了闖王李自成,進駐北京城。此時多爾袞大權在握,滿朝文武都唯其馬首是瞻,他出外圍獵或帶兵出征時,王公貴族都要列班跪送。多爾袞在禮儀排場上儼然皇帝,「所用儀仗、音樂及衛從之人,懼擬至尊」,但他為什麼不稱帝呢?

多爾袞在較短時間將小皇帝接進紫禁城,他需要通過順治定都北京等一系列政治運作來確定以清代明這個事實,此舉非但是對漢人的正式宣告,也堅定了滿族入主中原的信心。如果他自行在北京稱帝,滿族分裂不可避免,在當時複雜的形勢下,整個滿族也很可能遭受滅頂之災。


一人之下,手握軍權:多爾袞為何沒篡奪大清皇位?

順治帝

另外,多爾袞無子,只有一個過繼養子多爾博。他並無意將皇位傳給養子。

從種種跡象來看,多爾袞是有稱帝野心的,之所以沒有稱帝,主要是時機不成熟,所以對皇位持觀望態度。同時,他當時還不到四十歲,認為自己還有充裕的時間,但他終究沒有等到那一天

1651年,多爾袞出獵古北口外行獵時墜馬跌傷,醫治不得要領,十二月初九死於喀喇城,他的生命定格在39歲。


一人之下,手握軍權:多爾袞為何沒篡奪大清皇位?

清騎兵

縱觀多爾袞的一生,離皇位寶座只有一步之遙,不過沒有絕對的把握與時機,除了歸結於命運,似乎沒有更恰當的理由來解釋他為什麼不篡位稱帝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