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皇帝寶座僅一步之遙,大權在握的多爾袞,為何卻選擇了放棄?

雖然滿清皇室後來一代不如一代,到了末期更是被人轟出家門,但不得不說,清朝初期的幾個關鍵人物,都是具有雄才偉略的掌權者。

多爾袞便是其中之一。

論權謀,連續三朝攝政,足以說明一切。

論軍事,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鬆錦之戰大敗明朝九邊之師,主領清軍入關。

距離皇帝寶座僅一步之遙,大權在握的多爾袞,為何卻選擇了放棄?

愛新覺羅·多爾袞

而清朝開國以後的多爾袞,可謂得到了除皇帝寶座以外的所有榮耀:

第一,他不缺權

十七歲隨皇太極南征北戰,任正白旗旗主,統領大軍。

二十四歲就被封為和碩睿親王,位列六王第三。

皇太極猝死之後,多爾袞身為攝政王,又輔佐年僅六歲的福臨即帝位。

順治時期,又被接連封為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

可以說從十七歲那年開始,多爾袞始終大權在握,更因其戰功卓絕,成為清廷內部一言九鼎的實權人物,堪稱無出其右。

距離皇帝寶座僅一步之遙,大權在握的多爾袞,為何卻選擇了放棄?

年輕多爾袞(影視劇照)

第二,他不缺兵。

清初時期,尤其是開國之時,看一個權臣或是當政者是否有實權,還要看他手底下有多少兵馬,自古有軍隊擁護者,皆是權力最直接的象徵。

一個從十六歲開始就率兵打仗,期間交戰過的對手都是明朝鼎鼎大名的大將統帥,如袁崇煥,祖大壽,可都是敗在了年輕的多爾袞手上,論軍功,多爾袞可謂卓絕,麾下將士自然願意擁護,更何況多爾袞每次打仗都親自衝鋒陷陣,身先士卒,因此在滿清軍隊內部的話語權與影響力極高。

距離皇帝寶座僅一步之遙,大權在握的多爾袞,為何卻選擇了放棄?

那為何有權又有兵的多爾袞,卻沒能登上近在咫尺的皇帝寶座呢?

我個人認為有三點:

第一,維持權力平衡。

皇太極身死後,清軍內部緊急召開五臣會議,以確定由誰來繼承大統。

當時多爾袞的擁護者紛紛提出,要多爾袞趁機登基,原因如上所述,有權又有兵,但多爾袞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最終予以拒絕,並提議由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登基。

主要原因在於,當初有另一位權臣與多爾袞互相制衡,此人正是豪格

距離皇帝寶座僅一步之遙,大權在握的多爾袞,為何卻選擇了放棄?

愛新覺羅·豪格

如果多爾袞順勢提出由自己來繼承皇權,豪格勢必會加以阻撓,與此同時將會打破二人之間對立的微妙格局,形成滿清內部的不平衡,難免會影響到當時的整個局勢。

而處於和明軍激戰中的清朝內部,更不允許出現為爭奪皇權而引起的混亂,因此處於這個考慮,多爾袞拒絕了擁護者的提議。

另外還有一個較為私人的原因,努爾哈赤離世時,多爾袞的母親也被逼殉葬,而當年他只有十五歲,對於一個十五歲的孩子來說,父母接連亡故,可謂是一生中揮之不去的陰影,當時多爾袞可是親眼目睹了努爾哈赤死後的皇權之爭,他從內心深處對九五之尊的寶座有些抗拒,並非誘惑不夠大,相反他十分清楚,要登上那個位置,所要面臨的代價是什麼。

所以後來他提議,由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繼承大統,一定程度上順應大勢,且名正言順,同時還不會引發因為皇權之爭而出現的混亂,順便也阻撓了豪格想要趁此登基的野心。

之後他的提議,果然得到了在場眾臣的一致認可,因為福臨身為皇太極的孩子,繼承大統名正言順,在一定程度上,多爾袞的提議更穩固了人心,同時還鞏固了自身的地位,畢竟年僅六歲的皇子福臨一旦登基,根本不可能立馬執政,所以攝政王的位置,自然會由多爾袞來擔當,雖無皇帝之名,但也確有皇帝之權。

多爾袞的這個提議,使清朝完全規避掉在與明軍激戰時,可能會因皇權之奪引起的內部分裂與互相殘殺,進一步鞏固了自己的地位,實際上比自己費勁一切努力也要當皇帝,更來的穩妥,足以可見其深謀遠慮的政治智慧,此後清軍大敗明軍,再加上順利入關,都足以證明他當時的提議有多麼明智。

第二,不願成為眾矢之的。

努爾哈赤離世時,多爾袞只有十五歲,那時候他還未出徵,可以說除了皇族身份外,幾乎沒有話語權,努爾哈赤的本意,也是不想讓他過早的繼承大統,尤其是在未得軍功的情況下,根本無法服眾。

之後皇太極離世,多爾袞經過連年征戰,雖然收穫了無數戰功,也有大批擁躉,但他的主要實力來自於正白旗和鑲白旗的支持,豪格則是擁有兩黃旗的支持,但八旗除此外的另外四旗,全部都擁護皇太極的兒子福臨繼承大統。

這也就意味著,如果多爾袞冒然爭奪皇權,將會受到來自豪格以及另外四旗的聯合反對,同時將引發深藏於八旗內部不可避免的連鎖反應,而多爾袞必將成為眾矢之的,歷史上因此被孤立,乃至被彈劾的例子,簡直數不勝數,多爾袞對此心知肚明,自然不敢冒然宣佈登基。

距離皇帝寶座僅一步之遙,大權在握的多爾袞,為何卻選擇了放棄?

愛新覺羅·福臨

第三,更大的野心。

對於政治眼光極其敏銳,同時具備大局觀的多爾袞來說,不當皇帝對他更有利。

推舉福臨繼位以後,眾臣提議由努爾哈赤之侄濟爾哈朗,與多爾袞共同輔政,由於濟爾哈朗此前一直是中立態度,所以他在擁誰繼承的問題上,成為了關鍵人物。

距離皇帝寶座僅一步之遙,大權在握的多爾袞,為何卻選擇了放棄?

愛新覺羅·濟爾哈朗

一來濟爾哈朗對皇太極足夠忠誠,他並未明確表態支持多爾袞,或是支持豪格,因此他牽涉皇權之奪不深,如果讓他輔政,一方面能讓多爾袞滿意,因為濟爾哈朗的權勢照比多爾袞相差很大,所以多爾袞方面,會省去許多和豪格分庭抗禮的壓力。

二來手握鑲藍旗兵權的濟爾哈朗,恰恰看中了多爾袞的顧慮,即多爾袞擔心強行爭奪皇權會導致滿清分裂的顧慮,所以他堅持擁護皇太極的兒子福臨登基,如此一來,多爾袞方面也就不敢再冒然行動,畢竟福臨登基是名正言順,如果他敢趁機奪權,名義上無異於篡位,即使當朝後別人不會說什麼,但名聲必然不好。

所以濟爾哈朗的共同輔政,起到了事關重要的平衡作用,且附和多爾袞提出的擁護福臨登基,也讓多爾袞鞏固了人心,最重要的,是將豪格排除於權力核心之外,因為福臨登基之後,是由濟爾哈朗與多爾袞共同把持朝政,雖然濟爾哈朗當初是豪格舉薦才成為的鑲藍旗旗主,但攝政和這種裙帶關係有本質上的區別,此時的濟爾哈朗實權在握,在某些關鍵問題上,甚至不必再聽從豪格的意思。

然而日後濟爾哈朗與多爾袞共同輔政,卻被勢大滔天的多爾袞大權獨攬,這也導致濟爾哈朗日後與多爾袞的決裂,但既然是福臨登基日後之事,便不在此贅述。

總結來說,多爾袞擁護皇太極之子福臨登基,是當時嚴峻局勢下,對他最為有利的方案。

其一,得到了濟爾哈朗的贊成。

其二,因為濟爾哈朗輔政,將最大的對手豪格排除於權力核心之外。

其三,得到了兩百旗的鼎立支持,其中還包括以皇太后為首的後宮勢力。

其四,另外四旗本就支持福臨登基,如此一來,更間接得到了此四旗的肯定。

其五,則是除上述勢力外,同樣擁護福臨登基的滿清眾臣,可謂收買了大票人心。

雖然多爾袞名義上妥協,擁護福臨登基,但實際上,多爾袞已經從皇權之爭中多方獲利,並將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的同時,更加強了自身的權力,最大的好處,則是團結了清朝內部因為繼承問題而出現分歧的各方勢力,完美避免了因為爭權而出現的分裂局面,為後來入主中原奠定了極為重要的基礎。

而能否順林入主中原,讓滿清皇朝成為天下共主,這才是多爾袞真正的野心,也是他個人從努爾哈赤身上繼承而來的最大抱負,面對再大的誘惑,都無法阻礙多爾袞實現這個心願,可以說,比起滿清皇室的江山,即使犧牲一個皇帝寶座,多爾袞也會心甘情願。

距離皇帝寶座僅一步之遙,大權在握的多爾袞,為何卻選擇了放棄?

綜上所述,權力之爭自古以來就是皇家禁忌,如果沒有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而冒然奪權,甚至是主動使用武力篡位,勢必將惹禍上身,對於目光敏銳的當政者來說,無異於滅頂之災。

輕者自己身敗名裂,賠上一家老小,成為眾矢之的。

重者權力架構內部分裂,危及整個國家根基,說是亡國之禍也不為過。

從多爾袞的選擇上來看,就足以說明他擁有非比常人的zz眼光,同時對於大局的把控和遠見,由此可見一斑。

距離皇帝寶座僅一步之遙,大權在握的多爾袞,為何卻選擇了放棄?

多爾袞影視劇照

但是我們也不能否認,多爾袞實際上始終心懷皇帝夢,不然他也不會在日後自封“周公”,暗示自己“假天子之位”,以此來滿足對於皇帝寶座的遺憾。

然而直到多爾袞意外墜馬,最後重傷而亡,皇帝寶座也只是他的一場夢,都是歷史中的匆匆一頁,僅此而已。

——————

參考文獻:

·《清世祖實錄·卷九》順治帝:

各處征伐,皆叔父倡謀出奇。攻城必克,野戰必勝。叔父幼而正直,義無隱情,體國忠貞,助成大業。又輔朕登極,佐理朕躬,歷思功德,高於周公。

——————

·《清史稿·卷二百十八·列傳五》:天聰二年,太宗伐察哈爾多羅特部,破敵於敖穆楞,多爾袞有功,賜號墨爾根代青。

——————

·《清史稿·卷二百十八·列傳五》:三年,從上自龍井關入明邊,與貝勒莽古爾泰等攻下漢兒莊,趨通州,薄明都,敗袁崇煥、祖大壽援兵於廣渠門外,又殲山海關援兵於薊州。

——————

·《清史稿·卷二百十八·列傳五》:昔太宗文皇帝龍馭上賓,諸王大臣共矢忠誠,翊戴皇上。方在沖年,令臣濟爾哈朗與睿親王多爾袞同輔政。逮後多爾袞獨擅威權,不令濟爾哈朗預政,遂以母弟多鐸為輔政叔王。背誓肆行,妄自尊大,自稱皇父攝政王。凡批票本章,一以皇父攝政王行之。

——————

《清史稿·卷四·本紀四》:八年秋八月庚午,太宗崩,儲嗣未定。和碩禮親王代善會諸王、貝勒、貝子、文武群臣定議,奉上嗣大位,誓告天地,以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碩睿親王多爾袞輔政。丙子,阿濟格尼堪等率師防錦州。丁丑,多羅郡王阿達禮、固山貝子碩託謀立和碩睿親王多爾袞。禮親王代善與多爾袞發其謀。阿達禮、碩託伏誅。乙酉,諸王、貝勒、貝子、群臣以上嗣位期祭告太宗。丙戌,以即位期祭告郊廟。丁亥,上即皇帝位於篤恭殿。詔以明年為順治元年。

——————

關注作者:錢品聚,瞭解更多歷史與文化趣聞,帶你發現更大的世界~

距離皇帝寶座僅一步之遙,大權在握的多爾袞,為何卻選擇了放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