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寧德」山間毓秀,萬物皆靈——寧德那些“動物山”你知道嗎?

動物 高峰 元朝 愛寧德 愛寧德 2017-08-06

「i·寧德」山間毓秀,萬物皆靈——寧德那些“動物山”你知道嗎?
「i·寧德」山間毓秀,萬物皆靈——寧德那些“動物山”你知道嗎?

千山萬水,一花一草,世間萬物均有其靈性。有那麼些冠動物之名的山,或為傳說,或因奇形,毓秀於天地間,皆有章法。

「i·寧德」山間毓秀,萬物皆靈——寧德那些“動物山”你知道嗎?

壽寧·金雞拂曉

金雞山,位於南山風景區東面,地處壽寧縣南陽鎮南山山脈,海拔1200多米,這裡山明水秀,石洞雄奇,地貌獨特,勝景繁多,是閩東北一帶著名的風景旅遊、避暑勝地。

金雞山,原名金雞槽,相傳有一隻美麗的金雞,每當拂曉,它悅耳的啼聲傳遍方圓幾十裡,這時山腳下王龍山村的石鼓響起,金雞槽下的前後石鼎水也沸騰了,合抱的夫妻巖也就分開。金雞槽有個小石洞,是它的存糧處,只要窮人求舍,洞內即流出一小碗米,後有個貪心的財主發現這個祕密,就將洞掘大,企圖得到更多的米,結果一粒也流不出,金雞發現後,怒髮衝冠,嚇倒財主。從此化成一塊巨石,立於金雞山之巔,金雞山因此得名。

「i·寧德」山間毓秀,萬物皆靈——寧德那些“動物山”你知道嗎?

金雞山是一處集天然風光與人造勝蹟於一體的風景點。開發始於80年代,現已建起玉聖寶殿、馬祖廟、忠臣廟、帝王宮、天子橋、元帥宮等十餘處景點。新開發的連環洞景點怪石嶙峋、似龜似魚,如獅如猴遍佈滿山,石鎖橫空,鱷魚出水、金蟾渡天、金龜探海等栩栩如生,連環洞洞穴交錯,洞中有洞,洞洞相連。金雞報曉、夫妻巖、前後鼎的民間傳說更是膾炙人口,仰望金雞山、金雞獨立、金印懸空,殿宮鱗次,蔚為壯觀。百洞巖的黃龍洞是由一個無數天然巨石壘疊而成,洞長300多米,入洞如入迷宮,洞內清泉淙淙,冬暖夏涼,令人陶醉,穿越洞內一線天、天壇口、貼肚石等,此間真意,其樂無窮。「i·寧德」山間毓秀,萬物皆靈——寧德那些“動物山”你知道嗎?

福安·天馬行空

福安市南天馬山,海拔不過208米,因“形如馬,勢頗外向”而得名。山上石路,象徵韁繩以控其外向之勢。《福安志》上說:“天馬常飛天都、蓮花諸峰。”“天馬”之名源於一段佳話。

古時福安有東、南、西、北五海之分,在北海深處,有戶人家,老夫婦膝下只有一個女兒,父親叫任賢貴,女兒叫任小姣,小姣年方十七歲,他家父女以採藥、摸石耳為生。南海深處有一獵戶,老兩口養了個兒子,全家靠打獵過日子。老頭子叫胡永生,兒子叫長壽,已有二十歲了。

任胡兩家,一在山南,一在山北,同飲一山水,同燒一山柴,均是靠山吃飯,依山為家。雖隔一山,卻從不相識。有一天,突然天降大雨,胡任兩家的都在山口想找個山洞避雨,兩家人在山洞相遇,雨大路滑,一時無法出山,任胡兩人便聊了起來,兩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任胡兩家的小兒女也在相處中暗生情愫。

一天上午,任小姣正在採集藥材,抬頭忽見一隻老虎,張著血盆大口朝她凶猛撲來。小姣嚇得骨軟心慌,大聲呼救。也巧這天胡家父子追獵一隻老虎從東海趕來北海。胡長奉從小打獵,心靈耳尖,一下就聽出了這呼救聲傳來。胡長壽眼看任小姣要被老虎吞食,心急如焚,束手無策,因此時小姣與老虎逼近,無法射箭,怕傷到小姣。心想一步跨到對面高峰上,卻恨自己沒有翅膀。正在千鈞一髮之際,“呼啦 ”一聲,忽從身邊這座山峰上跳下來一匹頭上帶有抵角的野馬,小胡行動神速,乘著野馬飛奔之勢,“騰”的一下,飛到了野馬背上。

此時野馬一躍,向對面高峰飛馳而去,長壽使盡全身力氣和武功,扯起弓來,朝那隻凶惡的老虎“嗖”的一箭,只聽那虎拖著一身長鳴與長嘯,摔下了深谷,連屍帶骨粉碎在千尺巖底。後來人們稱那匹騰空飛躍的野馬為“天馬”,天馬飛出的那座山峰,也就被稱作“天馬山”。

「i·寧德」山間毓秀,萬物皆靈——寧德那些“動物山”你知道嗎?

天馬山下溪口有“觀音閣”,閣旁石門坊額楷書“馬嶼香泉”,坊眼書“民國癸酉夷則月修”,推算是1933年7月修建。泉邊石柱鐫刻陳思化先生題寫對聯“百年跡古尋遺石,一盞泉香未出山”。相傳元朝皇慶元年(1312年),縣主簿胡璉在天馬山山麓建溪口橋時,開採山石發現涓涓細流從石隙溢出,甘冽清涼,即砌井蓄之,稱“馬嶼香泉”;原有元亭覆蓋其上,叫香泉亭,並在泉側建造接待庵以便行人小憩,高誠學在任時,還建有“一息亭”。傳說古代莘莘學子前往省府應試,出了南門,都要啜一口泉水,而後於溪口碼頭乘船啟程,祈盼文思泉湧榜上題名。古往今來,許多文人雅士慕名到此,設香泉烹佳茗,果然脣齒留香,塵勞頓息。

天氣晴好,沿山麓拾級而上,山腰天堂庵大雄寶殿,莊嚴肅穆,香菸繚繞。俯瞰山下,秦溪、環溪二水,碧如玉帶。韓陽十景的馬嶼香泉、南野桑陰二景即依傍其下。古代更有靖海關、平遠臺、觀瀾巖、東嶽行祠、媽祖廟、接待庵、秋香亭、立木亭、迎思亭、溪口橋等佳景,羅列環衛于山腳一帶,依山臨水,與山光水色交相輝映。八十年代以來,天馬山被劃為風景區,圮塔之旁建起了新塔和天馬;香泉、媽祖廟亦經重修恢復;溪口石橋旁更興築起公路大橋,直達陽頭。登臨其間,諸事可已。

「i·寧德」山間毓秀,萬物皆靈——寧德那些“動物山”你知道嗎?

柘榮·東獅競球

東獅山,因形似雙獅競球而得名,雄踞於柘榮縣城東,是太姥山脈的主峰,最高處海拔1479米。清閩侯人江西信豐知縣徐友梧遊覽獅山時,曾留下“綠幟插雲霄,巖巖眾山祖,太姥在下風,高標準與伍”的詩篇。

東獅山群峰聳峙,雄偉挺拔,環山之中有谷、泉、洞、巖、峰自然景觀二百二十七處,步移景換,令人留連忘返。

東獅山的自然景觀有“龍井飛瀑”、“仙泉噴雪”、“百丈靈巖”、“旗峰插漢”、“普悅山水”、“鰲頭一島”等。動植物多彩多姿,景區內棲有長尾雉、黃頭雉、真鳥仔,鵓鳩、紅殼鳥、翡翠鳥、畫眉、牛燕、綠毛等四十多種飛禽。花木品種主要有:水杉、三尖杉、羅漢樹、鐵堅鬆、辛夷花、蕙蘭花,雪浪花等。其中竹柏樹、銀杏公孫樹等是國家稀有植物。

「i·寧德」山間毓秀,萬物皆靈——寧德那些“動物山”你知道嗎?

東獅山的人文景觀也十分豐富,景區內寺觀多達十多處,山腰密林中有三曹院、普光寺、白馬宮;中部有清雲宮;南麓有覺性寺;山肢有龍興庵,東峰寺,廣福寺,仙嶼,孔氏家廟,三清觀等。這些寺觀歷史悠久、高僧輩出。其中普光寺建於唐清泰元年(934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曆史。廣福寺高僧蔡法忠,原是明朝武進士,武藝高強,佛法高深,名振數百里。馳名天下的“半月沉江”奇觀就在廣福寺前的龍溪灣。

從東獅山範圍內徵集出土的文物看,人類祖先早在10000年前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南麓的後井洪坑出土的文物有新石器時期的石箭、石斧;前樓徵集的漢唐古錢幣120多種,還有唐宋時期的各種陶瓷30多種。碗窯村有宋代窯群遺址。山麓下的“泰安宮”,是明朝開國功臣袁天祿的義兵練兵場。“美人挑燈”處是明湖廣佈政司左參政遊樸之墓,還有古石亭、石坊等,深山古蹟,遺風猶存。

「i·寧德」山間毓秀,萬物皆靈——寧德那些“動物山”你知道嗎?


寧小愛丨文字編撰

《寧德景觀》張培基、鄭望、藝兵丨文獻參考

網絡丨圖片來源

「i·寧德」山間毓秀,萬物皆靈——寧德那些“動物山”你知道嗎?

「i·寧德」山間毓秀,萬物皆靈——寧德那些“動物山”你知道嗎?

「i·寧德」山間毓秀,萬物皆靈——寧德那些“動物山”你知道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