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我成功了,但依然自卑

提起董卿,你最先想起的是什麼?央視第一女主持?才貌雙全?作為央視的當家女主持人,45歲的董卿可以說是在成功的金字塔上傲視群雄,但這樣成功的董卿卻說自己很自卑……

1 那些沒有達成的期待都變成了自卑

在麥家先生新書《人生海海》的發佈會上,董卿談起了自己的原生家庭。

從小父親就對她非常嚴苛,到什麼程度呢?

不讓媽媽給她買新衣服,

不許她照鏡子,

不許參加任何文體活動,

寒暑假的時候必須打工,

天亮前要去操場上跑1000米。

董卿:我成功了,但依然自卑

在女孩子最該天真爛漫的年紀裡面,董卿愛美、愛玩的一面從來都是被壓抑的。其實,這不是董卿第一次談起自己的原生家庭,在早年的採訪中,她也提到過父親在她教育過程中的嚴厲和苛刻。

在董卿年少的記憶中,不管她做什麼,做得好不好,父親總歸是不滿意的,有時候吃著飯就會開始數落她,有一段時間,她甚至一邊吃飯,一邊哭。

她就像一個輪子上的倉鼠,忙於滿足父親的各種期待,但是卻從來沒有走到過父親期待的終點。

童年時期渴望得到父親認可的董卿,卻總是得不到父親認可,最終也變成了對自己不認可的人。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

有一個嚴厲、苛刻的父親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有一個回答是這樣的

董卿:我成功了,但依然自卑


長大之後,我們當然能夠理解父母對我們的嚴苛是為了讓我們能更加成才,但是來自於父母的不斷打擊,卻真實地在傷害著孩子的自尊和心靈。

這種自卑帶來的是極度匱乏的安全感,周圍人投射過來的目光都好像是在嘲笑我們。

在長大成人之後,董卿想起父親要自己每天跑1000米時,都能回憶起那個時候自己,自卑就在這種小事上落地生根:

“那時候學生出早操,我一個人在400米的跑道上跑步,感覺特傻,整個學校的同學老師好像都看著你,像阿甘一樣。”

因為從來沒有滿足過父親的期待,也可能是因為在青春中,自己和別的孩子之間的不同,所以董卿在之後的人生中,就總是覺得自己不行,對自己充滿了懷疑的態度,所以她的成功必須非常成功,才能彌補這種原生家庭帶來的自卑。

用她自己的話說:

“別人是很難理解的,你也自卑?

我要比別人做得好很多很多,

我才會覺得踏實。

如果我覺得我跟別人差不多,

或者只好那麼一丁點兒,

我就會很沒有安全感,

我會覺得我不行。

所以我要付出很多很多,

我要拿命去搏。”

董卿:我成功了,但依然自卑


2 原生家庭的痛,可以諒解但無法忘記

有人說一個人成熟的標誌,就是學會和父母和解。

聊到原生家庭之後,主持人問董卿:

“麥家老師用了很多年,才完成了和父親和解的這個過程,你中間有誤解到和解的過程嗎?”

董卿:我成功了,但依然自卑


董卿的回答是:▼

“其實,當我形成我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之後,我就開始認同他了,但是這種教育方式還是會形成一些問題,我還是經常會出現一些自卑的情緒。”

今年董卿已經45歲了,她很早就已經原諒父親,達成了和原生家庭的和解,但是成熟並不能改變原生家庭帶來的痛苦。

@耽魚兒:痛苦就是痛苦,我也是在打擊教育下長大的,可惜我沒有成功,不過即便是成功,自卑與痛苦仍然如影而行,那是骨子裡對自己的不肯定不信任,永遠都美而不自知,覺得自己不夠好。

@泥巴譚:自卑真一種入骨入髓的可怕負面情緒,它會放大你所面對所有挫折批評——哪怕是很小的挫折或者正面的批評,這些自我否定的情緒不僅僅讓人敏感多疑,還會使人易怒失控,影響到所有身邊的親友同事甚至是一面之交的陌生人。更可怕的是,哪怕理性上認識到自身心理的缺陷,卻很難時刻用理智自控。

@七折林:原生家庭帶給我的最大的影響,是總覺得自己不配得到好。不是物質上的好,是人。稍微一點的善意,就會讓自己手足無措。在充滿愛的家庭里長大的孩子,他們身上的那種強大的自信和安全感, 是我這一輩子都模仿不來的。

我有個朋友,生活上是個雷厲風行的女強人,職場上也是所向披靡。

但她私下裡是一個極度不自信和自卑的人,在做每一件工作的時候,她心裡都會有一種“我會把一切都搞砸”的情緒,每件小事她都要親自確認、核實,不然就會非常缺乏安全感。

作為員工,老闆和同事當然會覺得像朋友這樣事事細心,一絲不苟的人非常好,但是混跡多年職場的她卻覺得非常累。

她告訴我:

“我知道自己有問題,很多事情其實交給下屬去做就好了,但是自卑就像我骨頭裡面的蛆一樣,是拿不出去的。我不把事情交出去,不是覺得別人做不好,而是我會覺得我自己不行。”

就算只是一件小事,她交給別人,都好像是在向自己認輸,這種自卑感帶給她的不僅僅是成功,還有難以負擔的疲憊。

朋友自己也覺得,沒有自卑她會更加成功。

3 自卑不是成功的唯一方式

董卿:我成功了,但依然自卑


在新書發佈會上,主持人問董卿:

“可以將這理解成你成功的原因嗎?”

董卿沒有否認,但更加不認同:

“人和人的差異太大了,不能由此演變成一種教育的方法。”

董卿:我成功了,但依然自卑


董卿能擁有今天的成功確實和她的原生家庭,和她“必須讓自己做到最好”的自卑離不開關係。

可這樣嚴苛的父母有太多,但是有多少人成為了董卿,又有多少人真的覺得自己就是父母口中,那個做什麼都不行的孩子,逐漸被消磨了意志,真的放棄了呢?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我們都默認一個人的成功必須要經歷一些磨難甚至痛苦,但成功的方式有很多種,每個人的成功中也有很多不同的原因,或許是好的機遇,或許是過人的能力。

自卑或許推動了董卿的成功,但絕對不是她努力的原動力。

我們只看到了父母嚴苛教育給董卿帶來的成功,卻忽視在這樣教育下,董卿為了克服這種自卑,要面對的痛苦和挫敗感,與這種負面情緒對抗所耗費的心力。還有更多在自卑下,因為沒有好的機遇,而對生活失去信心的人。

不管成功背後的動力是什麼,自卑永遠都是一種負面的情緒,就好像童年時的董卿在自己家陽臺上寫下的一句話:

活著還有什麼意思。

既是寫給自己看的,

也是寫給父母看的。

父母的嚴苛,少數能讓孩子成功,多數是讓孩子崩潰。

就像我的朋友一樣,沒有自卑帶來的痛苦,她會更加成功。別用為了孩子好,來美化父母打擊孩子信心,給孩子帶來的自卑和痛苦。

都說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被原生家庭傷害的孩子

一輩子都在自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