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與魏銀倉的“內鬥”愈演愈烈 格力“被拖下水”進退維谷

董明珠與魏銀倉的“內鬥”一事愈演愈烈

11月13日,珠海銀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珠海銀隆”發佈公告稱,公司新一任董事會、監事會及公司管理層在履職過程中,發現原董事長魏銀倉、原總裁孫國華涉嫌通過不法手段,侵佔公司利益金額超過10億元。公司已向珠海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向珠海市公安局經偵支隊進行報案,相關機構已正式受理。當日,魏銀倉最新迴應稱,將會起訴董明珠。

雙方的“口水戰”開始逐漸升級。除直接羅列事實指責對方外,雙方的言辭也異常激烈,魏銀倉指責董明珠等股東“用心惡毒,手段惡劣”,而銀隆新能源方面也直呼魏銀倉、孫國華為“宵小跳梁”。本次衝突的最終結果,則有待時間來揭曉。

11月15日,珠海銀隆再次發文,對此前魏銀倉的相關言論進行反駁。除強調董明珠不是公司實際控制人外,珠海銀隆還透露到,魏銀倉、孫國華曾阻撓公司股東大會的召開,魏銀倉此前在澳門賭博,目前欠賭債超一千萬元。

董明珠與魏銀倉的“內鬥”愈演愈烈 格力“被拖下水”進退維谷


董明珠全面“接管”珠海銀隆

一石激起千層浪,珠海銀隆一下登上了各大財經新聞頭條,董明珠也因此再度成為話題女王。自2016年格力電器收購珠海銀隆一案遭股東大會部分否決後,董明珠拉上好友王健林、劉強東等人,出資30億元進駐珠海銀隆;董明珠後來也繼續增資,如今她持有珠海銀隆17.5%股權,成為了第二大股東。

但珠海銀隆並未因為董明珠的青睞走上光明大道,反有每況愈下之勢。首先是頻繁的人事變動:2017年11月,魏銀倉辭任董事長,由孫國華接任;2018年3月,珠海銀隆召開臨時董事會會議,選舉盧春泉擔任董事長,聘請賴信華擔任總裁,孫國華不再擔任董事長及總裁職務。其中盧春泉為普潤資產管理公司總經理,孫國華為原格力集團鄭州分公司總經理。據傳與此同時,有4位格力高管進駐珠海銀隆擔任分管核心業務的副總裁,可見董明珠已全面接管珠海銀隆。

然後是接連不斷的負面新聞。今年年初,珠海思齊電動汽車設備公司(以下簡稱“珠海思齊”)作為珠海銀隆的供應商,因遲遲未收到珠海銀隆的7600萬元欠款,最終將其告上法庭;6月,有消息稱,珠海銀隆三大生產基地之一、華北區域的重點園區石家莊園區部分車間已停工停產,同月,珠海銀隆的IPO計劃宣告終止;7月,南京銀隆產業園出現了“查封又解封”的鬧劇,原因為合作糾紛。董明珠在8月接受媒體採訪時也坦承,珠海銀隆的確存在管理漏洞。如今魏銀倉、孫國華仍為珠海銀隆董事,董明珠卻通過公司公告向魏銀倉隔空喊話,兩人關係正式破裂。

從這次珠海銀隆發佈公告來看,涉及民事訴訟、大股東及關聯公司侵害公司利益的三起案件,標的總額超過7.8億元,其中本金部分6.8億元。涉嫌刑事犯罪的,涉案金額為2.7億元。總計涉案金額超過10億元,這個數目與董明珠當年出資珠海銀隆的數目大體相當,難怪有網友會懷疑董明珠是在向魏銀倉討債。

董明珠的格力股份質押情況也反映了她正處於艱難時刻。根據格力財報數據,2017年6月底,董明珠質押股份數量為3336.6萬股;今年年初,董明珠處於質押狀態的股票數量為4433.3萬股,股票質押率達99%。剛出爐的格力三季度報告則顯示,董明珠持股的質押比例超過94%。難怪董明珠急得要跟魏銀倉撕破臉,若她真把套現這筆錢全拿來押寶珠海銀隆,恐怕連自己的退休生活也無法保證。

補貼下降、技術短板致銀隆業績滑坡

珠海銀隆的下坡路,是從國家宣佈調整新能源汽車補貼開始的。2016年12月,《關於調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對2017年,國家新能源客車的補貼政策進行調整,2017年中央補貼標準在現行標準基礎上滑坡20%的同時,地方財政單車補貼上限不得超過中央財政單車補貼額的50%。今年年初,補貼政策再次調整,環比2017年又滑坡30%。根據公開資料,珠海銀隆在2014~2016年上半年的營收分別為2.5億元、38.6億元、79億元,淨利潤分別為-2.7億元、4.2億元、8.4億元,申報的新能源補貼分別為5550萬元、10.2億元、21.4億元,累計近32億元。去除國家補貼,實際上每年珠海銀隆都在虧損。更有媒體曝光珠海銀隆“騙補”,稱其通過非正常手段多上牌照,以“騙取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專項補貼。”而珠海銀隆方面至今未對此事做出迴應。

董明珠與魏銀倉的“內鬥”愈演愈烈 格力“被拖下水”進退維谷


此外,珠海銀隆的鈦酸鋰電池技術研發與應用也不如預期。“鈦酸鋰”源自一家長期虧損、已在納斯達克退市的美國企業Altair Nano.2010年,珠海銀隆對這家公司進行收購,獲得超過53%的股份。由於鈦酸鋰電池性價比較低,應用場景有限,所以市場份額佔比非常小。2017年國內大巴車中,鈦酸鋰電池裝機量僅為1.6%。為了搶奪客戶,珠海銀隆只能外採主流的磷酸鐵鋰電池組。

格力“被拖下水”進退維谷

隨著“格力系”滲透珠海銀隆,格力電器不免要參與這趟渾水。2016年,兩家公司已經發生了49億元的關聯交易。2017年年初,格力電器發佈公告稱,公司擬與珠海銀隆簽訂《合作協議》,以一個年度為一個週期,甲乙雙方會有總計人民幣200億元的相互優先採購計劃,對此,不僅股東們覺得不靠譜,連深交所都發來關注函。截至2018年6月,格力電器半年報的應收賬款明細披露了公司對珠海銀隆的應收賬款達10.5億元,比2017年底的7.8億元增加了三成。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格力電器對珠海銀隆銷售收入為22億元;2017年為19億元,那麼200億的關聯交易裡,珠海銀隆竟要佔去180億元左右的銷售額,但珠海銀隆2017年的營收只有80多億元,還有100億元的產能從何而來?儘管收購珠海銀隆之時,格力電器已逃過一劫,如今看來,兩個公司還要繼續糾纏,作為本次衝突的關鍵人物,魏銀倉的一舉一動都引起了行業人士的密切關注。銀隆新能源稱魏銀倉目前滯留香港最終結果如何,還要繼續觀察。

來源:巨豐財經綜合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具體操作建議,據此操作盈虧自負、風險自擔。

科創板風口引爆,創投概念股再迎利好,獲取更多精彩、有料的股市資訊盡在“聚股票”(jugupiao)

點擊“瞭解更多”關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