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隆“內戰”升級:孫國華等被捕,魏銀倉“滯美”,董明珠佔據上風?

銀隆“內戰”升級:孫國華等被捕,魏銀倉“滯美”,董明珠佔據上風?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銀隆新能源的“內戰”近日又有新進展,第二大股東董明珠及現任管理層一方似乎暫時佔據了上風。

4月25日上午,銀隆新能源通過官方微信對追訴大股東涉嫌侵佔公司利益金額超過10億元事項的最新進展發佈最新說明。其中稱,公司大股東涉及4大刑事案件和3大民事案件,涉案總金額達14億元。

銀隆“內戰”升級:孫國華等被捕,魏銀倉“滯美”,董明珠佔據上風?

目前,公司原董事長魏銀倉正身處美國不歸,而原總裁孫國華等6人已被刑拘數日。

銀隆“內戰”升級:孫國華等被捕,魏銀倉“滯美”,董明珠佔據上風?

7大案涉金額14億

銀隆新能源公眾號顯示,魏銀倉、孫國華等人涉及4大刑事案件,分別為騙取政府財政補貼資金1.1億元,涉嫌詐騙罪;冒領公司補償款1.5億元,涉嫌犯罪;虛增採購設備價款2.6億元,涉嫌職務侵佔罪;虛構1.7億元工程款的建設合同,涉嫌職務侵佔罪。

上述4大刑事案件總共涉及金額6.9億元。

此外,魏銀倉、孫國華等人還涉及3大民事案件,分別為假意承諾進行債務抵銷,導致公司損失3.75億元及利息;重複轉讓同一專利,導致公司損失9500萬元及利息;魏銀倉控制的公司未向銀隆新能源支付貨款,致使公司損失2.12億元及利息。

上述三大民事案件共涉及金額6.82億元。

目前,孫國華等6人已經被刑拘數日,三起民事案件已召開庭前會議,將於近期正式開庭審理。

另外,在去年銀隆新能源矛盾爆發之後,有傳言稱,魏銀倉已經前往並滯留在美國,但《國際金融報》記者數次撥打魏銀倉電話,均無法接通。

今日,銀隆新能源官方確認,經核實,上述情況屬實,且部分與刑事控告事項有關的人員也已無法取得聯繫。

魏銀倉能否回國?

“魏銀倉回不來了。”數位汽車行業內資深人士在得知此消息之後均認為,魏銀倉可能此生都無法回國。與此同時,如果魏銀倉滯留美國不歸,其在國內的產業或許將損失殆盡。

《國際金融報》記者通過企查查發現,目前由魏銀倉控制的銀隆投資擁有銀隆新能源25.99%的股份,為第一大股東;孫國華全資控股的珠海厚銘投資有限公司持有銀隆新能源9.5%的股份,排名第四。此外,魏銀倉還通過直接或間接持股控制了國內41家企業,涉及了從汽車零部件到房地產開發等多個領域。

如果魏銀倉被定罪,其本人能否引渡歸國,銀隆新能源能否追回損失的財產?

對此,跨國訴訟專家、北京郝俊波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郝俊波向《國際金融報》表示,中美之間雖然沒有引渡協議,但是存在相關的司法合作,也有從美國引渡回來的案例。最終的結果需要中美之間進行協商,決定權在美國方面。

至於能否追回損失,郝俊波認為,如果美國方面同意引渡,中國的有關部門可將採取相應的措施凍結資產。國內還有資產的,中國方面就可以直接凍結。目前案件涉及刑事部分的財產,需要等待法院立案追究,民事部分在起訴之前便可以申請凍結,無需等待法院判決。

董明珠魏銀倉“互掐”

2016年,曾經默默無聞的銀隆新能源因為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的介入一時間“名聲大噪”。

當年8月,格力電器擬以130億元收購銀隆新能源100%股權,引起了中小股東的全面反對。隨後在2016年12月,董明珠以個人名義,聯合萬達、京東等知名企業,以30億元共同入股銀隆新能源,合計持股22.388%,其中,董明珠表示將投資10億元。

在此次注資完成後,董明珠還曾多次進行增持。

隨著董明珠的入駐,銀隆新能源也開始了改革之旅。

2017年11月,銀隆新能源完成了第一次高層變動,公司的法人代表由魏銀倉變更為孫國華,同時魏銀倉也從董事長的位置退下,由“二把手”孫國華接任。

但僅僅4個月後,“格力系”的高管便全面接手了銀隆新能源的管理工作。

2018年3月,銀隆新能源召開臨時董事會會議,選舉盧春泉擔任新的董事長,聘請董明珠手下的“得力干將”、格力電器鄭州公司原總經理賴信華擔任公司總裁,孫國華不再擔任公司董事長及總裁職務。

在賴信華“空降”的同時,還有3名原格力電器管理層加入銀隆新能源,擔任分管核心業務的副總裁。

很快,“格力系”的高管便發現了銀隆新能源的種種弊端。2018年7月底,董明珠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我之前意識到銀隆新能源的管理有問題,不過確實沒想到問題會這麼嚴重。”

到了去年11月13日,銀隆新能源方面稱,新一任董事會、監事會及公司管理層發現原董事長魏銀倉、原總裁孫國華涉嫌通過不法手段,侵佔公司利益金額超過10億元。目前,公司已向珠海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珠海市公安局經偵支隊進行報案,相關機構已正式受理。

在董明珠公開“發難”一天之後,由魏銀倉控股、孫國華擔任法人的珠海市銀隆投資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發佈了一封名為《致銀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全體股東的函》,聲稱董明珠為了一己私利,利用公司對大股東發難。雙方開始隔空“互懟”。

如今,雙方爭執似乎告一段落,正式步入法律解決階段。

(國際金融報記者 張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