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深圳更好 東莞也更好

華為位於松山湖的南方工廠。南方日報記者 孫俊傑 攝

改革潮湧,驚雷又起,深圳再度讓世界矚目。

近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下稱《意見》)備受各方關注。作為近鄰的東莞,也收穫了一波“存在感”。《意見》提出,“推進深莞惠聯動發展”,為深莞未來的合作發展打開了更大的想象空間。

8月23日,東莞市委常委會召開會議學習《意見》精神,強調要進一步解放思想,牢牢把握難得契機,認真學習借鑑深圳經驗,在更高水平上推動東莞與深圳的合作。

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將為東莞帶來哪些新機遇?東莞又該如何找到合作切入點,實現“深圳更好,東莞也更好”?

●採寫:南方日報記者 郭文君 見習記者 薛屏 策劃:靳延明

18年合作

產業鏈條深度聯接

每天上午8時左右,數十輛由深圳駛來的大巴進入東莞松山湖,停靠在松山湖華為小鎮的門口,隨後,員工們如潮水般進入小鎮。

如今,華為已先後在東莞松山湖園區投資建設了華為大學、華為臺灣科技園南部學校、華為機器、華為終端、華為研發實驗室、華為人才房等項目,多達數萬名“華為人”在各園區內辦公。

“上班路上花費的時間不短,碰上加班就更辛苦,所以去年我把家搬到了東莞。”華為研發總部員工海榮(化名)舉家搬遷東莞,和他作出相同決定的同事並不在少數。這也成為深圳和東莞兩座城市之間產業、技術、人才流動的生動註腳。

經過改革開放多年的發展,深莞兩座城市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版圖上耀眼的雙子星。兩市面積僅4457平方公里,根據2018年的統計,深圳GDP已高達24221億元,東莞也達到了8278億元,合計3.25萬億元,超越北京、比肩上海,且近年增速高於上海。

兩地的合作可以追溯到本世紀初。改革開放後,以深圳、東莞為代表的珠三角地區承接了香港的製造業轉移,完成積累的深圳率先走上了科研創新、產業升級的道路,產業外溢效應加速顯現。

東莞理工學院教授莫安達認為,深圳企業進入東莞經歷了三個比較集中的階段。2002年開始,深圳首先出現了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的外遷。到了2008年,裝備製造等資本密集型企業開始外遷。從2012年開始,深圳又出現了以智能手機為主的技術密集型高端產業外遷的端倪。

地緣、產業配套和成本等優勢,使得東莞成為這些企業外擴的理想目的地。2011年開始,華為的生產線陸續搬往松山湖的華為南方工廠;2014年,華為終端落子松山湖;2015年,大疆創新科技在松山湖啟動總部建設;2017年,藍思科技、康佳集團相繼在莞擴軍……

值得關注的是,這批企業並非簡單的生產功能外遷,大部分企業搬遷更注重研發和市場的配套,並且多為業內龍頭企業。

深圳大學產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魏達志形象地描述這一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以前是胳膊和腿,現在是要害部門,甚至是企業總部。”

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至2016年,東莞全市共引進深圳企業項目604宗。以2015年為例,東莞引進的內資項目有34%來自深圳,引進的超億元企業中有一半來自深圳,並且都是高新技術企業。趨勢仍在延續,今年一季度,東莞引進來自深圳的投資項目57宗,協議投資額153.28億元,佔境內投資項目協議投資額的27%。

可以預見,隨著深圳進入後工業化階段,經濟結構正在向服務型和知識型轉變,這一外溢趨勢將進一步加強。

打好“深圳牌”成為東莞各鎮的必修課。2017年底,松山湖率片區六鎮在深圳舉行推介會,現場簽約超250億元。2015年,黃江鎮在深圳舉行經貿合作交流推介會,這樣一場“鎮級”的推介會就吸引了意向投資總額近50億元。2015年底,東莞成立了莞深產業合作促進會。這種由官方推動成立、專門面向另一座城市,促進企業、產業流動合作的組織,在其他城市比較罕見。

伴隨著深圳以電子信息為代表的先進製造業的進入,曾以“三來一補”聞名的東莞,經濟結構也發生了深刻的改變。從2012年開始,東莞民營工業年均增速接近20%。截至2018年民營經濟增加值佔東莞GDP比重達49.6%。截至2019年7月,東莞市民營企業登記註冊戶數突破116萬戶,貢獻了全市五成的生產總值、六成的固定資產投資、七成的稅收、八成的技術創新成果和九成的企業總數。

深圳產業的外溢,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東莞從“三來一補”到民營經濟挑大樑的華麗轉身。正如廣東省政府特聘參事陳鴻宇教授所說,“東莞每次轉型都離不開深圳的轉型”。

深圳的產業轉移還帶來了“鯰魚效應”,很大程度上激發了東莞本土經濟的活力。松山湖大道與石大路交匯處,佇立著鬆湖智谷產業園。目前,進駐園區企業中有七成來自深圳,一批上市企業、國家高新企業在這裡集聚,已經形成了“你的上游企業就在隔壁那棟樓”的智能製造全生態鏈。同時,進駐企業還將前端生產部分向周邊村進行遷移,加快當地村集體、私人物業升級改造,在不增加土地供給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

大灣區時代

深莞融合迸發新生機

通過以上梳理不難發現,在此前深莞合作的好戲中,東莞更多扮演的是一個被動接受深圳產業外溢的角色。但如今,故事正在發生突破性的變化。

這個變化要從粵港澳大灣區全局說起。《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以深圳、東莞為核心在珠江東岸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電子信息等世界級先進製造業產業集群。

在粵港澳大灣區中作出全新的貢獻,發揮強強聯合的核心引領作用,合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已經成為深莞合作的全新任務。

對於深圳來說,東莞的作用也愈發凸顯。今年4月,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預言,“十年後深圳一帶會超越美國的硅谷,成為整個地球的經濟中心”,“深圳發展快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其具有地理形勢的優勢。而另一個重要因素則是其隔壁的東莞”。

“深圳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空間、地盤小。”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分析,“深圳的研發可以在東莞得到科技成果的轉化,先進的技術可以在東莞得到應用。”

今年7月,省委深改委正式批覆,同意東莞創建廣東省製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實驗區,一場以拓空間為核心的戰役在東莞打響。這一改革的成效,將不僅推動東莞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步伐,也能為深圳降低成本。

南方日報記者還注意到,這次《意見》提出,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發揮關鍵作用。對於深圳而言,如同增加了一個“超級引擎”,業內人士也認為,這意味著深莞合作邁上了更高層次的起點。目前,兩地已經釋放出基礎科研合作的信號。

“其實很近。”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東莞中子科學中心辦公室主任劉忱感嘆,“中子科學城和光明科學城只隔了一座山。”

圍繞著散裂中子源,東莞規劃建設了中子科學城,今年6月,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已經在這裡動工。中子科學城不但為散裂中子源的擴容留足了空間,還規劃建設另一大科學裝置——南方光源。

7公里,就是中子科學城到光明科學城的直線距離。今年全國“兩會”,東莞市委書記樑維東透露,兩座科學城之間將通過一條隧道實現連通,聯手打造大灣區的科技創新高地。

郭萬達認為,本次《意見》明確深圳將作為一個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這意味著在大灣區建設裡除了主陣地,還有其他陣地,這就是東莞或者其他周邊地區”。他說:“東莞是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中的重要節點,擁有大科學裝置中國散裂中子源,以及濱海灣新區與松山湖的佈局,所以我認為深圳作為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主陣地,其實是需要加強與東莞合作。”

(本文首發於南方+東莞頻道)

機會在前,東莞如何接招?

“到本世紀中葉,深圳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先進城市之林,成為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卓著的全球標杆城市。”《意見》描繪了深圳新一輪發展的壯美藍圖。

作為深圳近鄰,面對巨大的機遇,東莞如何接招?

“東莞和深圳處於50到100公里半徑內,是一個大都市圈。”郭萬達說,東莞從規劃、基礎設施到產業等方面全面加強和深圳對接很重要。”

“深圳向國際規則看齊,是一個帶動自身體制機制現代化的過程,東莞要跟深圳共同發展,就要按照深圳的標準要求自己。”陳鴻宇說,“東莞要和深圳攜手打造開放平臺,藉助深圳更好地與港澳、國際連接起來,這就不再是以前的‘三來一補’、加工貿易合作,而是通過這個窗口走向世界的更高水平合作。”

陳鴻宇還提出深莞同城化的概念。他認為,兩地不但要構築一小時生活圈,還要構建半小時經濟圈,逐漸消除兩地邊界。“長安、虎門、塘廈、樟木頭等靠近深圳的地區可以率先實現深莞同城。”

在這方面,廣佛同城的實踐或許能提供不少啟示。

2009年,廣州、佛山兩市簽署同城化建設合作框架協議。隨後十年,兩市在各領域進行同城化創新,產業協同發展格局初步形成,基礎設施對接成網,生態環境不斷優化,大批公共服務實現共建共享。2017年,兩地攜手印發《廣佛同城化“十三五”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將建設“全國同城化發展示範區”。

反觀深莞,早在2009年深惠莞三市簽訂《推進珠江口東岸地區緊密合作框架協議》,但多年來兩地仍缺乏制度與規劃等頂層設計的合作。東莞已經意識到要更加主動地作為。8月23日,東莞市委常委會召開學習《意見》精神會議,針對這一問題作出部署,提出要從戰略層面謀劃與深圳的合作,積極做好頂層設計,加快開展深入系統研究,謀劃一批具體項目並加快推動落地;突出規劃層面的互通交流,形成常態化的對接機制,主動學習借鑑先進理念,提升東莞規劃的前瞻性。

以軌道交通為核心,兩地交通連接將進一步強化。除廣深港高鐵外,穗莞深城際鐵路將於今年國慶前開通;贛深高鐵東莞塘廈至深圳北段正在施工;未來,東莞還將有6條地鐵線路接駁深圳……

城市軟實力也是下一步深莞合作的重要內容。東莞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究中心主任龔佳勇認為,目前,深圳和廣州對東莞仍有虹吸效應,要想留住人才,首先需要繼續提高東莞滯後的城市化,達到與深圳、廣州均等的公共服務水平,這樣才能削弱這種虹吸。

目前,東莞確立“灣區都市,品質東莞”的目標願景,正在著力提升城市品質,深圳打造先行示範區,為東莞提供了進一步改善社會事業和公共服務的契機。

“深圳要成為先行示範區,須在文化、政治和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再上臺階,需要各種資源支持。東莞可以跟深圳開展共生、共享的合作,搭上便車。”陳鴻宇舉例,深圳要發展、創新社會事業,東莞可以作為首選合作伙伴,與深圳合作開辦醫院、養老院、高校等。

新一輪衝鋒號已經吹響。南海之濱,大灣區城市群正奮力構築分工合理、功能互補、錯位發展的發展格局。我們有理由期待,一衣帶水的深圳與東莞將繼續勠力同心,書寫新傳奇。

■專家解讀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

深圳將為東莞帶來更多機遇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表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對深圳發展提出更高要求,給東莞帶來更多發展的機遇。在郭萬達看來,深圳面臨的問題是空間有限,東莞應思考如何推進深莞之間的要素更加便捷流動,使得深圳的外溢效應更明顯,讓東莞成為深圳產業、制度、人才要素等外溢的窪地。

共同參與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

郭萬達表示,深圳作為先行示範區,未來將在大灣區中發揮核心引擎功能,發揮示範帶頭作用。《意見》明確提出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意味著除了主陣地還有其他陣地,深圳需要加強與東莞的合作。

綜合來看,東莞是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重要節點,目前已建成大科學裝置散裂中子源,有良好的基礎。加上松山湖、濱海灣新區的創新發力,為東莞參與到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創造了重要機遇。

在深圳研發,在東莞轉化

在現代產業體系方面,兩座城市也有諸多機遇。在經濟體系建立方面,《意見》裡特別提出5G應用、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科技等,這些智能經濟和數字經濟也給東莞發展成為大灣區先進製造業中心創造機會。

東莞對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基礎研發和現代產業體系的對接。如果深圳的研發在東莞得到轉化,讓先進技術在東莞得到應用,兩者結合起來將推動東莞的基礎研究能力和研發業態的性質改變。《意見》特別強調深圳要打造成可持續發展先鋒,這方面東莞與深圳也要緊密合作。茅洲河是東莞和深圳相鄰的河流,讓茅洲河治理成為跨區域治理的典範,將給東莞的生態環境治理帶來機會。

廣東省委黨校原副校長、教授陳鴻宇:

東莞是深圳首選外溢地點

廣東省委黨校原副校長、教授陳鴻宇表示,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將給東莞等周邊地區發揮示範和帶動作用。他認為,東莞前有香港、深圳,後有廣州,絕佳區位條件讓東莞迎來重大機遇。

東莞要按照深圳標準要求自己

陳鴻宇表示,深圳向國際規則看齊將帶動體制機制創新以及城市設計能力的現代化。深圳外溢到東莞等周邊地區的產業將產生“鯰魚效應”,東莞等周邊城市要跟深圳一起共同發展,要按照深圳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改革開放以來,東莞靠深圳、香港的工業化、創新資源以及工業產業資源外溢嚐到了許多甜頭。例如,松山湖高新技術發展、智能手機發展,東莞每次轉型都離不開深圳的轉型。未來一段時間,深圳作為科技創新中心、高端製造業中心會繼續產生外溢效應,首選就是東莞。

深圳要建設先行示範區,意味著在文化、政治、生態、文化建設等方面要上新臺階,需要各種資源支持,東莞在當中可以發揮作用。深圳的醫院、養老院、高校等事業,東莞可以一起來辦。

臨深鎮街可率先實現莞深同城

陳鴻宇表示,東莞跟深圳之間不但有軌道交通一體化的必要性,還應該按照同城化發展,不但要構築一小時生活圈,還要構建半小時經濟圈,逐漸消除兩地邊界。長安、虎門、塘廈、樟木頭等臨深鎮街可以率先實現莞深同城化。

東莞濱海灣新區,背後靠著長安、虎門兩個先進製造業重鎮,比鄰前海、香港和寶安機場,今後將成為東莞發展的排頭兵。未來東莞要跟深圳攜手打造開放平臺,實現更高水平的開放合作,而不是以前的三來一補、加工貿易,要通過這個平臺走向世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