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弟子規:16、親愛我,孝何難(我們現在還需要“孝”嗎?)

弟子規 不完美媽媽 聰明孩子養成記 國學 瓜果蔬菜一籮筐 2019-03-30

“親愛我,孝何難。”這句話大致的意思是:在父母愛護我的情況下,我們對父母孝順,是很容易做的事情。

因為人心都是肉長的,別人對我們如何,我們自己是很清楚的。

這個世界上,最愛我們的人莫過於父母。

他們養育我們,關愛我們。我們的每一點成長,他們都歡喜在心;我們受到的每一點傷害,他們都痛在心裡。

這些,我們都會感受到,因此,我們會自然地對父母好。

這是人的本性,這是愛的循環,是自然之理。這個道理,也是我們人類社會的運行法則。

這句話看著似乎沒有什麼好解釋的了,道理簡單。

但是,這裡面卻有著大問題,這句話告訴我們:

父母對我們好,我們感受到父母的愛心,因此孝順父母,是很容易做的事情。

現在的問題是:

如此容易的事情,我們做到了嗎?

我看未必。

重讀弟子規:16、親愛我,孝何難(我們現在還需要“孝”嗎?)

很多人認為,父母的愛,是不需要回報的,這是大自然的法則,長輩養育下一代,完成繁衍,子輩長大就好了,不需要回報長輩,一切順其自然就好。

還有人認為,一切順其自然,孝道是會自然產生的,不需要教育。

有些家長也是這麼想的,我們為孩子付出,是不需要回報的,因此,沒有必要講“孝道”這兩個字。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很多人認為沒有必要進行“孝道”教育。

在這樣的情況下,“親愛我”就開始有問題了,你越是愛孩子,孩子越認為一切都是應該的。

現在的家庭基本上是四位老人,兩個成人,一個孩子,如果大家都愛起來,時間長了,孩子就會覺得這個世界都是為他而存在的,別人給他的愛,是應該的,是必須的,是不需要回報的。

若孩子養成如此思維習慣,長大成人後會怎麼樣呢?

他會依然覺得世界都是為他而存在的。

可是,成人世界並不是他的小家庭,如果他存在這種想法,則會處處碰壁,最終成為孤家寡人,甚至自己的精神狀態也可能出問題。

重讀弟子規:16、親愛我,孝何難(我們現在還需要“孝”嗎?)

一個國學老師在與當地的一家媒體的領導吃飯,領導就感慨,現在的年輕人,太難管理了,

雖然他們身上有一些好的品質,但是問題也非常多,稍有不開心,領導批評幾句,即使批評得對,他們也覺得難以承受,有的孩子甚至會立刻辭職。

他說:“我是快五十的人了,跟他們談話,還要小心翼翼地,生怕一不留神,談崩了。”

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孩子在家裡一直以為世界都是為他準備、為他服務的,所以走向社會,會覺得難以適應。

我總是說:家庭是社會的演練場,你與父母的關係,決定了你在未來的社會裡與其他人的關係。

古人總是試圖建立一種“家庭”與“社會”的對應模式,

認為在家庭裡面做好了,自然可以培養良好的品性,將來必有用於社會,

這就是經常提及的“修身”、“齊 家”、“治國”、“平天下”的次第關係。

所以,我們講到重點了,孝道培養的是什麼呢?

孝道培養的核心內容是“以德報德”,是別人向你發出善念,你也要回饋別人善念,在這個過程中,建立並完成“愛的循環”。


父母真正的偉大,不在於恩賜生命,而在於持續不斷地付出。這種在有生之年從不間斷的付出,是任何兒女都做不到的。

重讀弟子規:16、親愛我,孝何難(我們現在還需要“孝”嗎?)

孝道的靈魂,是愛,是尊重。

我特別討厭有的人說提倡孝道是培養奴性,這是完全不能洞悉世事的人的說法。

父母愛你,你愛父母、尊敬父母,如此簡單,這是奴性嗎?

如果一個孩子在父母愛他的同時,學習孝道的內容,被教育也要對父母好,尊敬父母,這是在教授孩子完成愛的循環,學會“以德報德”。

這樣的孩子會更加懂得感恩,而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他也會自然而然地將這個道理用到與周圍的人相處的過程中。

這樣感恩的人,別人對他好,他不會覺得這是應該的,而是會回饋給人家。

這樣,相互之間就有了善意的傳遞。

這樣的人會更加幸福。

各位仔細想想身邊的人和事,就會明白其中的道理。

孝順這個事情,沒人逼著你去做,其實是憑著內心的感情來做的。

品德的教育,只是啟發你內心的善良。你孝順的動力,來自你內心的愛。你的愛心生髮了,自然會對父母孝順。

所以,“親愛我,孝何難”講的並不是如何讓孩子聽話,如何培養孩子的奴性,

而是如何培養孩子懂得感受別人給予自己的愛,如何懂得感恩,如何以愛回報他人,這就是:以德報德。

這是一種“愛的循環”的培養。

在家庭裡培養好了,走向社會,自然會與人為善,懂得感恩。

這樣的人,自然人生幸福。

古人認為,這事不難做到,所以《弟子規》裡說:“親愛我,孝何難。”

但是,不要因為它聽起來很簡單就不去做,正因為它是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的道理,所以,大家覺得很容易,越容易輕視,而不去執行。

而且,古人認為很簡單的道理,恐怕是我們這個社會目前最缺乏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