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 災後重建蘆山新路

地震 政治 安民 經濟 熊貓新聞 2017-05-12

——迎接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特稿(二)

□本報記者 譚江琦 王懷 胡敏 張彧希

“浴火重生!”2017年3月8日,北京人民大會堂東大廳。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四川代表團審議時,起身接過四川代表帶來的蘆山地震災區重建新貌照片,高興地點贊。

照片中,總書記親吻過的小男孩駱俊誠,已經背上了小書包;震中龍門鄉建起美麗新村,村口矗立的感恩石上鐫刻著“永遠跟黨走”。

永遠跟黨走。這是穿越災難的四川人,質樸而真摯的心聲。

怎能忘記?2013年4月20日8時2分,里氏7.0級強烈地震突襲蘆山——汶川特大地震舊傷未愈,四川又添新傷。面對突如其來的大災,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深切的為民情懷、高超的政治智慧、卓越的領導能力,在抗震救災和災後恢復重建的每一個關鍵時刻,為四川指引航向。

“壯麗新生!”幾天前,“喜迎黨代會 天府新飛躍”全國主流新媒體瞰四川大型採訪活動來到蘆山,記者們用航拍鏡頭記錄下災區美麗的道路,它們在開滿鴿子花的原野中延伸,在建起新廠房的園區中連通。

走在災區的路上,奔來眼底的是生機與希望,記在心間的是砥礪奮進的不凡道路。這條“中央統籌指導、地方作為主體、災區群眾廣泛參與”的重建新路,創造了人間奇蹟,被專家稱為“中國對世界巨災治理的重大貢獻”。

悠悠青衣江,巍巍夾金山,江山之間有幅畫——

那是82年前的初夏。紅軍強渡大渡河後行進受阻,一句“紅軍是老百姓自己的隊伍”,讓蘆山群眾理解了紅軍,處處是群眾爭相加入紅軍的動人場景。

悠悠青衣江,巍巍夾金山,江山之間有支歌——

那是一年前的暮春。龍門鄉白夥新村裡,搬進新家的村民放起了一支名為《江山》的歌:“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共產黨永遠的掛念;老百姓是山老百姓是海,老百姓是共產黨生命的源泉……”

時光如水。中國共產黨人與老百姓深入血脈的情誼歷歲月而彌堅。

使命如山。中國共產黨人帶領老百姓穿越了無數如蘆山地震這樣的艱險征途,也必將帶領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光輝前路!

最深切的牽掛

蘆山地震災後重建新路的原點,是黨中央始終如一的人民觀,四川強化“四個意識”,深度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雅安多雨。傳說中,補天的女媧在雅安上空用盡了最後一塊五彩石,力竭而亡,留下了漏雨的天縫。

風雨無情,人有情。時間回溯到2013年5月21日。成都空軍第九工程總隊的王永林永遠記得,自己搭建活動板房時,習近平總書記的一連串追問:地板抬高了幾公分?板房屋頂是什麼材料?中間有沒有防潮防水的隔層?“總書記心真細!”

龍門鄉退休女教師張光蘭也永遠記得,在烈日下慰問群眾時,總書記身上那件汗溼的淺藍色襯衣。“真想撐傘給他擋一擋太陽!”

蘆山地震發生後,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時間作出重要指示,並委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趕赴災區指揮抗震救災工作。北京和四川,心連心。

治政之要在於安民,安民之道在於察其疾苦。

千頭萬緒的工作從“安民”開始破題。搶救生命、安置過渡、防災防疫,從中南海到救災一線,強有力的指揮,既調度全局,又細緻入微。

震後3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在全面部署蘆山抗震救災工作的同時,又前瞻性地提出了科學重建的重大命題。

始終把人民放在最重要位置,與人民同甘苦共命運,這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理念的基石所在。

從抗震救災到恢復重建,總書記心裡一直裝著沉甸甸的災區人民,眼裡始終關注著老百姓的衣食住行。

向黨中央的宗旨意識看齊,向黨中央的決策部署看齊,四川在震後第一時間啟動一級應急響應,成立省抗震救災指揮部,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東明擔任指揮長統一調度指揮,迅速有序科學高效打贏搶險救援、過渡安置兩場硬仗,創造傷員救治零死亡、次生災害零傷亡、大災之後無大疫的奇蹟。

蘆山地震發生之際,四川正同全國一樣,奮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征程中。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路上不讓一個人掉隊——這是“領路人”中國共產黨對13億人民的莊嚴承諾,這也是全國的大局。

到災區考察,總書記提出,要按照以人為本、尊重自然、統籌兼顧、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科學重建要求,儘快啟動災後恢復重建規劃編制工作。要努力實現恢復重建和經濟社會發展雙贏。

以人為本,在災區大地上,在幹部群眾的言行中,刻下了從理念到行動的清晰軌跡。

胸懷大局,四川省委在應對大災的大考中,進一步強化了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全省上下眾志成城:“受災不是放慢發展的理由,災區要與全省、全國同步建成全面小康!”

震後20多天,省委十屆三次全會召開,通過了《關於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為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的決定》和《關於推進蘆山地震災區科學重建跨越發展加快建設幸福美麗新家園的決定》。

全國全省的大局與災區的困局,現實解難與長遠攀高,在此點面結合、長短結合,形成了全省工作的有機格局。

災後恢復重建,是一張困難而厚重的考卷。

中國共產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核心價值,中國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擔當,在“應考”中體現。

對這項工作推進中的重大難題,對群眾的身邊難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都殷切關懷。在工作推進的每一個關鍵階段、重要時刻,都前瞻謀劃,及時部署,準確指引。

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四川省委、省政府帶領災區幹部群眾,發揚“釘釘子”精神,一錘一錘,搭建起災後重建工作體系,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關。

震後1個月,四川成立蘆山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委員會;震後兩個半月,蘆山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和11個專項規劃出臺;震後3個月,全面啟動災後恢復重建。

在人民至上理念的指引下,四川省委、省政府帶領災區黨員幹部,狠下功夫,一針一針,縫合群眾的傷痛,繡出災區的新生。

一千多個日日夜夜過去了,“戶戶安居樂業、民生保障提升、產業創新發展、生態文明進步、同步奔康致富”的規劃願景逐步成為美好現實。三年重建基本完成之後,2017年4月,四川出臺《關於推進蘆山地震災區實現五年整體跨越七年同步小康目標的意見》,開啟災區跨越發展和同步小康新階段。

蘆山書寫奇蹟!四川不負重託!

最科學的指引

蘆山地震災後重建新路的起點,是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引領,四川把“五大發展理念”落實落細

“這裡是點火線圈,這裡是進氣道,這臺自主研發的V8發動機,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中恆天汽車集團(雅安)汽車有限公司的工人們,給公司首臺國產大越野樣車起了個暱稱——“硬漢”。

四年前,面對這片土地上的重重創傷,不是沒有懷疑的眼光:屢經風霜,四川這條“硬漢”,還能頑強站起來嗎?

站起來,找準路,向前行!三年耕耘,從救援到安置,從恢復到重建,從歸零到重振,面對災難的洗禮,四川砥礪探路。

這條路,從一開始,就以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指引和統領。高起點規劃、高水平建設。在推進中,又不斷與黨中央的新要求新目標進行對標優化。

這是一條“創新發展”理念照亮的路——

中恆天項目是災後雅安引進的最大產業項目,落戶於蘆天寶飛地產業園區。這個園區以重災區蘆山、天全、寶興冠名,卻“飛”到了名山區。原來,蘆山、天全、寶興擔負著構建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重任,環境容量有限。思維的突破打開了發展的屏障,“飛地”園區實現了災區涵養生態與異地產業發展的雙贏。

千難萬難,創新就能破難。省委、省政府團結帶領災區廣大幹部群眾,大膽探索、勇闖新路,以制度創新、機制創新、工作創新,讓重建新路這塊“試驗田”結出累累碩果。

這是一條“協調發展”理念鑄就的路——

災後重建,既有“衝刺跑”,也有“馬拉松”。輕重緩急,要在動態中分清主次,掌握平衡。

整個重建過程中,住房重建始終快於其他重建,穩定了民心和大局,群眾帶著看得見的“家庭藍圖”參與重建,信心和力量齊頭迸發。

整個重建過程中,四川始終把極重災區和重災區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兼顧一般災區;把群眾最需要、最急迫、最關心的民生重建擺在優先位置,兼顧其他重建;把交通基礎設施、重大產業園區等帶動性強的項目和控制性工程擺在突出位置,兼顧其他項目和工程……災後重建下活了“一盤棋”。

這是一條“綠色發展”理念指引的路——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四川統籌推進生態系統自然修復與人工治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總書記的論斷,在震後雅安得到了生動詮釋。

在被譽為“泥石流第一溝”的冷木溝,“先治坡,後置窩”——綜合治理不但解除了險情,還造就了一個地質遺蹟公園。

將花崗石尾礦等固體廢料變為微晶玻璃新材料,一名微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短短三年間,銷售額從幾千萬元猛增至3.8億元,點石成金。

這是一條“開放發展”理念鍛造的路——

5張尚帶著稚氣的面孔,震後出現在寶興縣雪山村,他們來自於清華、北大、哈佛等國際名校,在這裡實施中國扶貧基金會面向全球75個國家700多名設計師招募選出的設計方案,展開一場鄉村民宿建造試驗。

7個對口援建市、9個省直部門對口支援災區,帶來一大批好項目落戶,成為恢復災區“造血機能”的催化劑。

這是一條“共享發展”理念澆築的路——

國道、縣道、柏油路,在蘆山,旅遊環線串起山區鄉鎮。國道351線旁,青羌水寨、古道木韻,重現茶馬古道昔日繁華。

四年再回首,難忘那些微笑的臉龐:濛濛細雨中,蘆山縣寶盛鄉中壩村村民方國強瘸著一條腿,起勁地和著水泥砂漿,在身後28座木結構小樓中,他家的房子排在第17號。雨城區合江鎮塘壩村受災群眾搬進新家,黃永蓮一家特地照了全家福,放在家裡最顯眼的地方……

靠自己的雙手重拾幸福,四川人民向世界展現的,不只是毅力和勇氣,更有智慧和力量。

最可貴的探索

蘆山地震災後重建新路的亮點,是“中央統籌指導、地方作為主體、災區群眾廣泛參與”的新機制,成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約3500萬年前,印度洋板塊向亞洲板塊的俯衝,逐漸雕塑出藍色星球表面的“世界屋脊”。神奇的地殼運動,給了我們為之驕傲的世界最高峰,給了我們遼闊富饒的土地,也讓中國大陸板塊承受著最主要的地球動力作用,地質災害不斷。

在這樣一個多災的國家探索科學的災害治理之道,其意義尤為緊迫而重大。

蘆山地震後,世界在觀望:中國會不會選擇和汶川特大地震後一樣,來一場舉國體制的恢復重建。

前行的道路,是螺旋式上升的實踐探索。

中國的救災和重建道路,不應該只有一條道路可走。經濟新常態下的災後重建,更應彰顯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務實高效等原則,以質量和效益為標準,以改革和創新為抓手。

新時期,中央賦予四川重大使命:探索一條“中央統籌指導、地方作為主體、災區群眾廣泛參與”的災後重建新路子。蘆山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因此成為國家探索以“地方為主體”重建新機制的首個試驗田,也成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征程中不可或缺的創新拼圖。

這是把握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把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結合”核心要義的創新性實踐。

這條新路,中央統籌指導是根本保證,是行動之綱。

縱觀全球災難治理歷史,缺乏強有力的統籌,災後重建往往容易失去方向或停滯不前。

面對艱鉅繁重的重建任務,黨中央、國務院統籌全局,把握大勢,及時出臺恢復重建總體規劃,明確重建工作的總體要求、工作重點和政策措施。

這條新路,地方作為主體是關鍵紐帶,是成事之要。

中國科學院首席科學家牛文元說,“新體制直通重建‘最後一公里’,使重建工作方向準、效率高、指揮靈活。”

靈活帶來效率:網絡化、下沉式、專業化的重建責任管理體系,科學界定了省、市、縣、鄉四級管理主體的責任。寶興縣領導說,5億多元地災治理專項資金怎麼用,縣裡就能“拍板”。

靈活釋放創新:針對可能出現的“一鬨上馬、忙亂無序”,創新實施了規劃設計總負責、建設施工總承包、項目建設總管理、規劃建設總督導、組織領導總指揮的“五總”工作制。

激情迸發,智慧凝聚,四川探索建立起災後重建工作的“四樑八柱”:組織指揮體系、規劃政策體系、資金保障體系、工作落實體系、社會支持體系、群眾參與體系、對口援建體系、項目運營體系、監督監管體系、黨建工作體系……這十大體系有機聯動,成為一整套可操作、可複製、可推廣的工作“方法論”。

這條新路,災區群眾廣泛參與是堅實基礎,是力量之源。

從自建委到自管委,蘆山的“草根智慧”開花結果。從選房址到談價格,從管理資金到監督質量,從分配住房到社區管理……群眾的事情群眾辦。

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評價,中央統籌指導、地方作為主體、災區群眾廣泛參與,三者構成有機聯繫的統一整體,展現出了社會主義制度巨大的政治優勢、體制優勢、機制優勢、政策優勢,為我們繼續深入研究把握災後恢復重建內在規律,在國家層面研究出臺災後恢復重建工作指導性政策法規提供了一份可資借鑑的成功樣本。

2016年3月,尼泊爾8.1級大地震一年後,時任尼泊爾總理奧利訪川。他此行的一大目的,是瞭解四川災後恢復重建經驗。尼泊爾地震後,中國政府醫療隊“到得最早、貢獻最大”,隊長杜波說:“我們在汶川地震、蘆山地震中積累起的經驗,運用在了尼泊爾。”

最閃耀的光芒

蘆山地震災後重建新路沒有終點,偉大抗震救災精神融入中華民族精神中,生生不息,催動我們走向新的勝利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後,一篇名為《四川人》的文章,曾有這樣一段描述,“四川人的幽默,在如此恐慌、如此悲情的情形下突如其來……創造了一個想必是任何人類自然災害史都沒有記錄過的奇異景象。”

從汶川到蘆山,四川人豁達樂觀、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精神光芒與日俱增。

這是在蘆山抗震救災中發生的兩則故事:

地震後,一位去迎娶新娘的軍人調轉婚車車頭,奔赴抗震救災第一線。在成都賣饅頭的徐記蓬,帶著3輛車開赴蘆山,他把整個店搬到災區,無償供應饅頭,人稱“饅頭哥”。

這幅景象,是人類從不向災難屈服的堅韌品格使然。

“越是在困難的情況下,越是要增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同舟共濟的凝聚力,越是要鼓起越是艱險越向前的精氣神。”蘆山強烈地震發生後,黨中央迅疾號召,弘揚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

從斷裂帶到滑坡體,展開了一場又一場氣壯山河的生命大營救,譜寫了一曲又一曲驚天動地的時代壯歌,鑄就了一座史詩般的精神豐碑。

多難興邦,多難礪黨。在經風沐雨中鑄就的精神豐碑上,刻下了迎難而上、衝鋒在前的大勇擔當——

蘆山地震發生後的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工作,是對各級黨組織、領導幹部和廣大共產黨員最現實最直接的考驗。震後短短1個月,5100多支黨員突擊隊,8萬多名共產黨員奔赴抗震救災第一線。同樣經歷家園破碎,同樣承受親人離散,但領救濟、發帳篷,他們朝後讓;挑重擔、克難關,他們往前衝。有他們在的地方,人民群眾就有了“主心骨”;有他們在的地方,災後重建就有了“領頭人”。

在感天動地中鑄就的精神豐碑上,刻下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大愛相助——

地震當晚,年僅17歲的汶川地震孤兒姚華東,趕赴災區參與抗震救災,用他的方式,完成了一次感恩致謝。據不完全統計,蘆山地震發生後,有超過700個社會組織、1.8萬名社工和志願者親赴災區參與抗震救災。

在攻堅克難中鑄就的精神豐碑上,刻下了不等不靠、感恩圖強的大義自強——

“自家的房子自己蓋!”8歲的楊旭日說出了家人的共同想法;“有奮鬥才能有好日子過!”這是災區人李軍向災難的宣告……伴隨“中國夢”和“感恩奮進”的主旋律,“自力更生、開拓創新”“知恩、感恩、報恩”成為災區人的集體大合唱。

劇作家易卜生說:真正的強者,善於從順境中找到陰影,從逆境中找到光亮。

雅安,石棉,安順場。80多年前,英勇的工農紅軍在此強渡大渡河,打開中央紅軍勝利北上的通途;80多年後,大渡河見證,再大的災難,也阻擋不了浴火重生的步伐——這是永放光芒的長征精神,與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一次跨越時空的交匯,也是災難與磨礪中迸發出的那道最耀眼的光芒。

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匯入中華民族不斷磨礪昇華的民族精神中,生生不息。

201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40週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在唐山地震遺址公園紀念牆前駐足良久,“我們今天要繼續弘揚抗震精神,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注入強大精神動力。”

穿越災難,跨越新生。復興偉業,只爭朝夕。我們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