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第一書記:《“雪松村”裡一棵“鬆”》'

"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全市第一書記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舍小家、為大家,在最艱苦的基層一線揮灑汗水,取得了突出成績。為了真實記錄全市駐村第一書記紮根基層、心繫群眾、真抓實幹的感人事蹟,市委組織部在全市開展了“我眼中的第一書記”徵文活動,現將優秀作品分期推送,以餮讀者。今天推出第二篇《“雪松村”裡一棵“鬆”》。

“雪松村”裡一棵“鬆”

信陽日報社記者周濤

認識駐淮濱縣張裡鄉朱前樓村第一書記宋強,源於今年春季一次走基層的採訪。

春日裡的朱前樓村,美麗的田野,翠綠的雪松,繽紛綻放的格桑花,無時無刻不向人招手。

採訪時,宋強正在從貧困戶張燦奎家走訪歸來的路上,一名村幹部將我帶到村部,為我倒了杯茶水。無意間,看到宋強辦公桌上的一本駐村日記,扉頁上寫著現代詩人艾青所作的《我愛這土地》: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一杯水喝完,舟車疲憊感盡消,村幹部向我介紹起這位市務工辦派駐他們村的第一書記:“2017年底到現在,宋書記把愛奉獻在這裡,令我們村嬗變為極富發展潛力的美麗鄉村。在我們眼裡,他有血性、有激情、有擔當、有拼勁,就像一棵蒼勁挺拔的雪松。”

本以為是幾句客套話,沒曾想聽到他的描述,我頓時來了精神,唏噓不已。因為,這次採訪的主題便是張裡鄉的雪松產業,而村幹部又說宋書記像一棵鬆,巧也不巧?

正拿出筆和本準備記下村幹部的話,宋強回來了。眼前的宋強,質樸中透著一股說不出的精氣神。來不及落座,宋強便領著我沿著村部門前的道路觀看了他們的“傑作”。

"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全市第一書記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舍小家、為大家,在最艱苦的基層一線揮灑汗水,取得了突出成績。為了真實記錄全市駐村第一書記紮根基層、心繫群眾、真抓實幹的感人事蹟,市委組織部在全市開展了“我眼中的第一書記”徵文活動,現將優秀作品分期推送,以餮讀者。今天推出第二篇《“雪松村”裡一棵“鬆”》。

“雪松村”裡一棵“鬆”

信陽日報社記者周濤

認識駐淮濱縣張裡鄉朱前樓村第一書記宋強,源於今年春季一次走基層的採訪。

春日裡的朱前樓村,美麗的田野,翠綠的雪松,繽紛綻放的格桑花,無時無刻不向人招手。

採訪時,宋強正在從貧困戶張燦奎家走訪歸來的路上,一名村幹部將我帶到村部,為我倒了杯茶水。無意間,看到宋強辦公桌上的一本駐村日記,扉頁上寫著現代詩人艾青所作的《我愛這土地》: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一杯水喝完,舟車疲憊感盡消,村幹部向我介紹起這位市務工辦派駐他們村的第一書記:“2017年底到現在,宋書記把愛奉獻在這裡,令我們村嬗變為極富發展潛力的美麗鄉村。在我們眼裡,他有血性、有激情、有擔當、有拼勁,就像一棵蒼勁挺拔的雪松。”

本以為是幾句客套話,沒曾想聽到他的描述,我頓時來了精神,唏噓不已。因為,這次採訪的主題便是張裡鄉的雪松產業,而村幹部又說宋書記像一棵鬆,巧也不巧?

正拿出筆和本準備記下村幹部的話,宋強回來了。眼前的宋強,質樸中透著一股說不出的精氣神。來不及落座,宋強便領著我沿著村部門前的道路觀看了他們的“傑作”。

我眼中的第一書記:《“雪松村”裡一棵“鬆”》

“振興路”家家戶戶都是兩層小樓房前屋後乾乾淨淨,“景觀路”兩排楊樹成蔭美觀大方,“美麗路”兩側格桑花開五彩繽紛,“雪松路”旁千畝雪松長勢正旺……四條扶貧道路縱橫交錯於村子裡,一道道美麗風景線呈現在我眼前。

以前的村子是什麼樣?面對我的疑問,宋強打開了話匣子。

2017年11月,應宋強申請,信陽市務工服務辦公室選派了宋強去往淮濱縣張裡鄉朱前樓村駐村。去村裡的前一晚,宋強的愛人擔心得一宿沒睡,宋強卻激動得一宿沒閤眼。

算上這回,宋強已經是第三次駐村了,有一定工作經驗的他深知:鄉村美麗了,不愁致富無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看到信陽多個鄉村開著美麗的格桑花,一段時間裡,宋強每日用腳步丈量著朱前樓村。經過觀察,宋強確定了適合種格桑花的道路,接著便帶著村民們一起播撒花種,沒多久,格桑花開滿村主幹道兩側。

"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全市第一書記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舍小家、為大家,在最艱苦的基層一線揮灑汗水,取得了突出成績。為了真實記錄全市駐村第一書記紮根基層、心繫群眾、真抓實幹的感人事蹟,市委組織部在全市開展了“我眼中的第一書記”徵文活動,現將優秀作品分期推送,以餮讀者。今天推出第二篇《“雪松村”裡一棵“鬆”》。

“雪松村”裡一棵“鬆”

信陽日報社記者周濤

認識駐淮濱縣張裡鄉朱前樓村第一書記宋強,源於今年春季一次走基層的採訪。

春日裡的朱前樓村,美麗的田野,翠綠的雪松,繽紛綻放的格桑花,無時無刻不向人招手。

採訪時,宋強正在從貧困戶張燦奎家走訪歸來的路上,一名村幹部將我帶到村部,為我倒了杯茶水。無意間,看到宋強辦公桌上的一本駐村日記,扉頁上寫著現代詩人艾青所作的《我愛這土地》: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一杯水喝完,舟車疲憊感盡消,村幹部向我介紹起這位市務工辦派駐他們村的第一書記:“2017年底到現在,宋書記把愛奉獻在這裡,令我們村嬗變為極富發展潛力的美麗鄉村。在我們眼裡,他有血性、有激情、有擔當、有拼勁,就像一棵蒼勁挺拔的雪松。”

本以為是幾句客套話,沒曾想聽到他的描述,我頓時來了精神,唏噓不已。因為,這次採訪的主題便是張裡鄉的雪松產業,而村幹部又說宋書記像一棵鬆,巧也不巧?

正拿出筆和本準備記下村幹部的話,宋強回來了。眼前的宋強,質樸中透著一股說不出的精氣神。來不及落座,宋強便領著我沿著村部門前的道路觀看了他們的“傑作”。

我眼中的第一書記:《“雪松村”裡一棵“鬆”》

“振興路”家家戶戶都是兩層小樓房前屋後乾乾淨淨,“景觀路”兩排楊樹成蔭美觀大方,“美麗路”兩側格桑花開五彩繽紛,“雪松路”旁千畝雪松長勢正旺……四條扶貧道路縱橫交錯於村子裡,一道道美麗風景線呈現在我眼前。

以前的村子是什麼樣?面對我的疑問,宋強打開了話匣子。

2017年11月,應宋強申請,信陽市務工服務辦公室選派了宋強去往淮濱縣張裡鄉朱前樓村駐村。去村裡的前一晚,宋強的愛人擔心得一宿沒睡,宋強卻激動得一宿沒閤眼。

算上這回,宋強已經是第三次駐村了,有一定工作經驗的他深知:鄉村美麗了,不愁致富無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看到信陽多個鄉村開著美麗的格桑花,一段時間裡,宋強每日用腳步丈量著朱前樓村。經過觀察,宋強確定了適合種格桑花的道路,接著便帶著村民們一起播撒花種,沒多久,格桑花開滿村主幹道兩側。

我眼中的第一書記:《“雪松村”裡一棵“鬆”》

宋強對於產業致富建設的構想,吸引了村裡的成功企業家朱樹巍前來投資。起初的600多畝雪松種植基地,如今已有3200畝,65戶貧困戶262人在這裡找到了工作。在宋強的幫助下,幫扶單位信陽市務工服務辦公室為雪松基地打了機井,他又用第一書記項目資金,為村裡修了430米的“雪松路”,便於雪松的運輸。

村裡黨員朱樹巍投資800萬,成立林苑花木種植專業合作社,帶動村裡貧困戶脫貧致富;村支書馬治文帶領32人整治汙水塘拉走垃圾42車;入黨積極分子馬耀明主動承擔愛心之家的所有工作……自去年初以來,朱前樓村幹事創業的勁頭,已經成為張裡鄉黨建工作的一張亮麗名片。

“這一年來,村裡的變化,我們都看在眼裡。最令我滿意的是,村裡的大事我們群眾有發言權,趕上重大事項,我們說了算。”在採訪中,對於村裡一年多的變化,村支書馬治文感動地說。

貧困戶張燦奎也向我表示他的頗深感觸:“他是踏實肯幹的好乾部,每天跟著我們一起修路,我們都把他當自家人,家長裡短的都和他商量,他幫助我申請小額貸款養鴨致富,幫助我得了強直性脊柱炎的兒子申請了低保,在扶貧政策幫助下,解決了巨大的經濟負債。”

2018年7月1日,朱前樓村被張裡鄉表彰為“優秀村委會”,在全縣綜合考評中跨入紅旗村行列,全鄉綜合排名第一名。據馬治文描述,捧回獎狀的那天下午,宋強一進村部,面對的是大家的熱烈的鼓掌和滿臉的笑容,溼了眼眶。

由於工作突出,宋強獲得單位評選的“優秀黨務工作者”“先進工作者”。同時,被張裡鄉評為“優秀黨務工作者”。去年國慶節前夕,淮濱縣委書記曾輝一行領導視察朱前樓村美麗鄉村建設工作。面對領導,宋強自豪地說道:“我們朱前樓村正在由黨建後進村向先進邁進,正在由貧困向富裕邁進,正在向美麗鄉村邁進。”

“兒子,你在上海海洋大學學習很辛苦,一定要學好專業知識,為我國的海洋事業做出貢獻。咱倆共同進步,再苦再累也是高興的,我一定要讓村民變得幸福”。在與兒子的一次通信中,宋強這樣寫道。

"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全市第一書記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舍小家、為大家,在最艱苦的基層一線揮灑汗水,取得了突出成績。為了真實記錄全市駐村第一書記紮根基層、心繫群眾、真抓實幹的感人事蹟,市委組織部在全市開展了“我眼中的第一書記”徵文活動,現將優秀作品分期推送,以餮讀者。今天推出第二篇《“雪松村”裡一棵“鬆”》。

“雪松村”裡一棵“鬆”

信陽日報社記者周濤

認識駐淮濱縣張裡鄉朱前樓村第一書記宋強,源於今年春季一次走基層的採訪。

春日裡的朱前樓村,美麗的田野,翠綠的雪松,繽紛綻放的格桑花,無時無刻不向人招手。

採訪時,宋強正在從貧困戶張燦奎家走訪歸來的路上,一名村幹部將我帶到村部,為我倒了杯茶水。無意間,看到宋強辦公桌上的一本駐村日記,扉頁上寫著現代詩人艾青所作的《我愛這土地》: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一杯水喝完,舟車疲憊感盡消,村幹部向我介紹起這位市務工辦派駐他們村的第一書記:“2017年底到現在,宋書記把愛奉獻在這裡,令我們村嬗變為極富發展潛力的美麗鄉村。在我們眼裡,他有血性、有激情、有擔當、有拼勁,就像一棵蒼勁挺拔的雪松。”

本以為是幾句客套話,沒曾想聽到他的描述,我頓時來了精神,唏噓不已。因為,這次採訪的主題便是張裡鄉的雪松產業,而村幹部又說宋書記像一棵鬆,巧也不巧?

正拿出筆和本準備記下村幹部的話,宋強回來了。眼前的宋強,質樸中透著一股說不出的精氣神。來不及落座,宋強便領著我沿著村部門前的道路觀看了他們的“傑作”。

我眼中的第一書記:《“雪松村”裡一棵“鬆”》

“振興路”家家戶戶都是兩層小樓房前屋後乾乾淨淨,“景觀路”兩排楊樹成蔭美觀大方,“美麗路”兩側格桑花開五彩繽紛,“雪松路”旁千畝雪松長勢正旺……四條扶貧道路縱橫交錯於村子裡,一道道美麗風景線呈現在我眼前。

以前的村子是什麼樣?面對我的疑問,宋強打開了話匣子。

2017年11月,應宋強申請,信陽市務工服務辦公室選派了宋強去往淮濱縣張裡鄉朱前樓村駐村。去村裡的前一晚,宋強的愛人擔心得一宿沒睡,宋強卻激動得一宿沒閤眼。

算上這回,宋強已經是第三次駐村了,有一定工作經驗的他深知:鄉村美麗了,不愁致富無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看到信陽多個鄉村開著美麗的格桑花,一段時間裡,宋強每日用腳步丈量著朱前樓村。經過觀察,宋強確定了適合種格桑花的道路,接著便帶著村民們一起播撒花種,沒多久,格桑花開滿村主幹道兩側。

我眼中的第一書記:《“雪松村”裡一棵“鬆”》

宋強對於產業致富建設的構想,吸引了村裡的成功企業家朱樹巍前來投資。起初的600多畝雪松種植基地,如今已有3200畝,65戶貧困戶262人在這裡找到了工作。在宋強的幫助下,幫扶單位信陽市務工服務辦公室為雪松基地打了機井,他又用第一書記項目資金,為村裡修了430米的“雪松路”,便於雪松的運輸。

村裡黨員朱樹巍投資800萬,成立林苑花木種植專業合作社,帶動村裡貧困戶脫貧致富;村支書馬治文帶領32人整治汙水塘拉走垃圾42車;入黨積極分子馬耀明主動承擔愛心之家的所有工作……自去年初以來,朱前樓村幹事創業的勁頭,已經成為張裡鄉黨建工作的一張亮麗名片。

“這一年來,村裡的變化,我們都看在眼裡。最令我滿意的是,村裡的大事我們群眾有發言權,趕上重大事項,我們說了算。”在採訪中,對於村裡一年多的變化,村支書馬治文感動地說。

貧困戶張燦奎也向我表示他的頗深感觸:“他是踏實肯幹的好乾部,每天跟著我們一起修路,我們都把他當自家人,家長裡短的都和他商量,他幫助我申請小額貸款養鴨致富,幫助我得了強直性脊柱炎的兒子申請了低保,在扶貧政策幫助下,解決了巨大的經濟負債。”

2018年7月1日,朱前樓村被張裡鄉表彰為“優秀村委會”,在全縣綜合考評中跨入紅旗村行列,全鄉綜合排名第一名。據馬治文描述,捧回獎狀的那天下午,宋強一進村部,面對的是大家的熱烈的鼓掌和滿臉的笑容,溼了眼眶。

由於工作突出,宋強獲得單位評選的“優秀黨務工作者”“先進工作者”。同時,被張裡鄉評為“優秀黨務工作者”。去年國慶節前夕,淮濱縣委書記曾輝一行領導視察朱前樓村美麗鄉村建設工作。面對領導,宋強自豪地說道:“我們朱前樓村正在由黨建後進村向先進邁進,正在由貧困向富裕邁進,正在向美麗鄉村邁進。”

“兒子,你在上海海洋大學學習很辛苦,一定要學好專業知識,為我國的海洋事業做出貢獻。咱倆共同進步,再苦再累也是高興的,我一定要讓村民變得幸福”。在與兒子的一次通信中,宋強這樣寫道。

我眼中的第一書記:《“雪松村”裡一棵“鬆”》

去年初的一個雨天,宋強來到貧困戶葛培明家中。看到被貧困桎梏的家庭,再看看葛培明87歲的老母親和智力有缺陷的妻子,宋強心情沉重。那天,宋強是含著淚與葛培明道別的。

此後,宋強平均每星期至少要去葛培明家兩次,一段時間裡,葛培明家危房被進行了改造,他也被安排了公益性崗位。葛培明家中智障的妻子做了殘疾等級鑑定,一家人很快擺脫了貧困。

宋強說,面對葛培明,是他駐村後第一次流淚,而面對市人社局黨組成員、務工服務辦公室辦主任胡全增,是他第二次流淚。

去年有一次,胡全增來到村裡檢查幫扶工作。在聽完宋強對村裡工作的彙報後,胡全增對宋強所做工作大力讚揚,並當即承諾要申請撥付15萬元,用於村部黨建、愛心超市、道路維修等。那天,胡全增主任拉著宋強的手說:“組織相信你、支持你,有什麼困難儘管提出來。”宋強聽完激動的一句話沒說,連連點頭。

"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全市第一書記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舍小家、為大家,在最艱苦的基層一線揮灑汗水,取得了突出成績。為了真實記錄全市駐村第一書記紮根基層、心繫群眾、真抓實幹的感人事蹟,市委組織部在全市開展了“我眼中的第一書記”徵文活動,現將優秀作品分期推送,以餮讀者。今天推出第二篇《“雪松村”裡一棵“鬆”》。

“雪松村”裡一棵“鬆”

信陽日報社記者周濤

認識駐淮濱縣張裡鄉朱前樓村第一書記宋強,源於今年春季一次走基層的採訪。

春日裡的朱前樓村,美麗的田野,翠綠的雪松,繽紛綻放的格桑花,無時無刻不向人招手。

採訪時,宋強正在從貧困戶張燦奎家走訪歸來的路上,一名村幹部將我帶到村部,為我倒了杯茶水。無意間,看到宋強辦公桌上的一本駐村日記,扉頁上寫著現代詩人艾青所作的《我愛這土地》: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一杯水喝完,舟車疲憊感盡消,村幹部向我介紹起這位市務工辦派駐他們村的第一書記:“2017年底到現在,宋書記把愛奉獻在這裡,令我們村嬗變為極富發展潛力的美麗鄉村。在我們眼裡,他有血性、有激情、有擔當、有拼勁,就像一棵蒼勁挺拔的雪松。”

本以為是幾句客套話,沒曾想聽到他的描述,我頓時來了精神,唏噓不已。因為,這次採訪的主題便是張裡鄉的雪松產業,而村幹部又說宋書記像一棵鬆,巧也不巧?

正拿出筆和本準備記下村幹部的話,宋強回來了。眼前的宋強,質樸中透著一股說不出的精氣神。來不及落座,宋強便領著我沿著村部門前的道路觀看了他們的“傑作”。

我眼中的第一書記:《“雪松村”裡一棵“鬆”》

“振興路”家家戶戶都是兩層小樓房前屋後乾乾淨淨,“景觀路”兩排楊樹成蔭美觀大方,“美麗路”兩側格桑花開五彩繽紛,“雪松路”旁千畝雪松長勢正旺……四條扶貧道路縱橫交錯於村子裡,一道道美麗風景線呈現在我眼前。

以前的村子是什麼樣?面對我的疑問,宋強打開了話匣子。

2017年11月,應宋強申請,信陽市務工服務辦公室選派了宋強去往淮濱縣張裡鄉朱前樓村駐村。去村裡的前一晚,宋強的愛人擔心得一宿沒睡,宋強卻激動得一宿沒閤眼。

算上這回,宋強已經是第三次駐村了,有一定工作經驗的他深知:鄉村美麗了,不愁致富無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看到信陽多個鄉村開著美麗的格桑花,一段時間裡,宋強每日用腳步丈量著朱前樓村。經過觀察,宋強確定了適合種格桑花的道路,接著便帶著村民們一起播撒花種,沒多久,格桑花開滿村主幹道兩側。

我眼中的第一書記:《“雪松村”裡一棵“鬆”》

宋強對於產業致富建設的構想,吸引了村裡的成功企業家朱樹巍前來投資。起初的600多畝雪松種植基地,如今已有3200畝,65戶貧困戶262人在這裡找到了工作。在宋強的幫助下,幫扶單位信陽市務工服務辦公室為雪松基地打了機井,他又用第一書記項目資金,為村裡修了430米的“雪松路”,便於雪松的運輸。

村裡黨員朱樹巍投資800萬,成立林苑花木種植專業合作社,帶動村裡貧困戶脫貧致富;村支書馬治文帶領32人整治汙水塘拉走垃圾42車;入黨積極分子馬耀明主動承擔愛心之家的所有工作……自去年初以來,朱前樓村幹事創業的勁頭,已經成為張裡鄉黨建工作的一張亮麗名片。

“這一年來,村裡的變化,我們都看在眼裡。最令我滿意的是,村裡的大事我們群眾有發言權,趕上重大事項,我們說了算。”在採訪中,對於村裡一年多的變化,村支書馬治文感動地說。

貧困戶張燦奎也向我表示他的頗深感觸:“他是踏實肯幹的好乾部,每天跟著我們一起修路,我們都把他當自家人,家長裡短的都和他商量,他幫助我申請小額貸款養鴨致富,幫助我得了強直性脊柱炎的兒子申請了低保,在扶貧政策幫助下,解決了巨大的經濟負債。”

2018年7月1日,朱前樓村被張裡鄉表彰為“優秀村委會”,在全縣綜合考評中跨入紅旗村行列,全鄉綜合排名第一名。據馬治文描述,捧回獎狀的那天下午,宋強一進村部,面對的是大家的熱烈的鼓掌和滿臉的笑容,溼了眼眶。

由於工作突出,宋強獲得單位評選的“優秀黨務工作者”“先進工作者”。同時,被張裡鄉評為“優秀黨務工作者”。去年國慶節前夕,淮濱縣委書記曾輝一行領導視察朱前樓村美麗鄉村建設工作。面對領導,宋強自豪地說道:“我們朱前樓村正在由黨建後進村向先進邁進,正在由貧困向富裕邁進,正在向美麗鄉村邁進。”

“兒子,你在上海海洋大學學習很辛苦,一定要學好專業知識,為我國的海洋事業做出貢獻。咱倆共同進步,再苦再累也是高興的,我一定要讓村民變得幸福”。在與兒子的一次通信中,宋強這樣寫道。

我眼中的第一書記:《“雪松村”裡一棵“鬆”》

去年初的一個雨天,宋強來到貧困戶葛培明家中。看到被貧困桎梏的家庭,再看看葛培明87歲的老母親和智力有缺陷的妻子,宋強心情沉重。那天,宋強是含著淚與葛培明道別的。

此後,宋強平均每星期至少要去葛培明家兩次,一段時間裡,葛培明家危房被進行了改造,他也被安排了公益性崗位。葛培明家中智障的妻子做了殘疾等級鑑定,一家人很快擺脫了貧困。

宋強說,面對葛培明,是他駐村後第一次流淚,而面對市人社局黨組成員、務工服務辦公室辦主任胡全增,是他第二次流淚。

去年有一次,胡全增來到村裡檢查幫扶工作。在聽完宋強對村裡工作的彙報後,胡全增對宋強所做工作大力讚揚,並當即承諾要申請撥付15萬元,用於村部黨建、愛心超市、道路維修等。那天,胡全增主任拉著宋強的手說:“組織相信你、支持你,有什麼困難儘管提出來。”宋強聽完激動的一句話沒說,連連點頭。

我眼中的第一書記:《“雪松村”裡一棵“鬆”》

2018年6月,宋強參加了全省駐村第一書記培訓班。在學習班一次發言上,宋強以《美麗不怕村偏遠》為題,深入淺出地講述了自己在扶貧工作上的點點滴滴,得到省、市組織部駐村辦領導的關注。在信陽市2019年春節團拜會上,宋強受到市領導大力表揚。

熟悉宋強的朋友都知道,他家在市內,卻遠在淮濱一個小鄉村裡駐村,其中的酸甜苦辣不言而喻。用宋強的話說,每天有忙不完的事,晚上睡覺前想想一天干了什麼,明天需要幹什麼,甚至夜晚做夢都是村裡的工作。

“我現在滿腦子都是對村莊發展的期望,我想家也想你們,但村裡需要我。真慚愧,我現在很少夢見你和你媽媽了……”近期,宋強在給兒子的一封信中這樣寫到,“累,但我充實快樂著。我們在村裡創辦成立了淮濱雪松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下一步,我們會把雪松產業做大做強,振興這個美麗的鄉村,帶動鄉親們致富奔小康!”

“你青翠挺拔,你英姿颯爽,你紮根在這片土地上,你墨守平凡……”誠如信陽市著名作曲家王森為張裡鄉黨委書記陳輝、宋強創作的歌曲《張裡雪松》唱得那樣,宋強像一棵雪松,有著四季翠綠的枝葉,有著堅不可摧的毅力,有著英俊挺拔的身姿,有著奮發向上的精神,一直衝鋒在脫貧攻堅一線,也激勵著身邊每個人奮鬥向前!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