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蔡:80後第一書記的駐村故事

王中磊在村小學書屋給孩子們講勵志故事

新蔡:80後第一書記的駐村故事

王中磊走訪看望群眾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首席記者李釗通訊員宋超喜文圖

2017年5月,28歲的王中磊從新蔡縣委統戰部來到豫皖邊界的棠村鎮後李營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駐村以來,他視村民為親人,兩腳沾泥,一心幹事,摘掉了後李營村的貧困帽子,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來群眾的“幸福指數”。說起後李營村的變化,鄉親們競相誇他:“來了好書記,村裡變了樣。道路平坦了,路燈亮起來;車間建村頭,打工家門口……”

抓黨建、聚人心,他激發了村兩委班子活力

後李營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一直是棠村鎮的癱瘓村、遠近聞名的上訪村。

村裡貧困落後,村委村室是多年前建的幾間磚瓦房,破舊不堪。村裡產業基礎薄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45戶569人。村兩委班子人心不齊,黨員老齡化嚴重,凝聚力不強,各種矛盾錯綜複雜。

為儘快摸透村情,王中磊注重找準工作的著力點和突破口。他把調查研究、熟悉村情作為駐村工作的第一步。白天,他與村民下田勞動,夜晚到每家每戶瞭解情況。他走遍了全村664戶,掌握了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第一手資料。走訪了老黨員、教師、村幹部,多次與村裡種養大戶、致富能人進行交流,廣泛徵求黨員、幹部群眾的想法和建議。

摸清了基本情況,王中磊幹工作方向明瞭、思路清了。

“群眾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根據村班子“軟、散、癱”的情況,王中磊從夯實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入手,注重加強村兩委班子、黨員隊伍建設,著力推進村級規範管理。進一步明確了村兩委班子成員的職責,建立完善了無職黨員設崗定責,村務監督,財務公開,好媳婦、好婆婆評選、脫貧光榮戶評選等規章制度,推動支部運轉正常化、制度化、規範化,真正讓班子強起來,讓民心聚起來,有效激發了村兩委班子幹事創業的激情與活力。

為把新村室建起來,王中磊向縣委常委、統戰部長張立彙報,爭取到了新村室建設項目和資金。2018年4月,後李營村兩委班子搬進了擁有兩層樓的“新家”。在棠村鎮黨委的大力支持下,村裡配齊配強了村兩委班子,新發展了3名黨員。

“經王書記這麼一整頓,村裡黨員幹部有了緊迫感、有了責任感,大家都憋著勁兒幹工作。”後李營村委文書李廷法感慨地說。

結合後李營村實際,王中磊還制定了符合村情、體現民意、順乎民心的工作思路和發展規劃,以讓後李營村富起來、美起來。

“要撲下身、紮下根,真正融入群眾,群眾才會認可你、支持你。”自從踏上後李營村的土地,王中磊就打心底裡把後李營村當成了家,在最短的時間裡,完成了從縣委機關幹部到駐村第一書記角色的轉變。

村民們豎起大拇指說,這個年輕書記有想法、有幹勁,跟著這樣的好書記幹,後李營村脫貧致富奔小康有希望了。

興產業、上項目,他帶領鄉親們走上致富路

棠村鎮是新蔡縣“三粉(粉面、粉條、粉皮)之鄉”,後李營村群眾素有種植紅薯的習慣,但長期以來,村裡缺少種植規劃,紅薯種植業一直沒有形成規模。

為推進“三粉”產業做大做強,助力群眾增收致富,王中磊積極引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引進優質脫毒紅薯,擴大紅薯種植面積500多畝。發動種植戶成立了紅薯種植合作社,解決種植戶單打獨鬥,不成規模的問題。他從縣農業局請來農業專家,紅薯種植技術培訓班辦到田間地頭。

利用縣委統戰部聯繫面廣的優勢,王中磊為村裡引進了“三粉”加工廠,每天可生產粉條3500公斤,有效拉長了紅薯產業鏈條,進一步提高了紅薯經濟效益,促進了農民增收。

脫貧摘帽、鄉村振興重在產業支撐。如何因地制宜發展好產業,一直是王中磊思考最多的問題。

王中磊充分發揮單位自身優勢,利用自己在縣委機關工作人脈熟、路子廣的特點,不遺餘力為村裡爭取致富項目,讓鄉親們擺脫貧困,過上好日子。在他的努力下,村裡建立了兩個扶貧車間,引來了服裝、藤編等扶貧產業。村裡有了扶貧車間,使得村民在家門口就能有活幹、有錢掙。

王中磊還為村裡爭取到了光伏發電項目,村裡建起了佔地16畝500千瓦村級光伏電站,可帶動全村2016年以來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每戶每人年均收益1000元,村集體經濟每年收入5萬元。積極爭取縣委組織部的村集體經濟試點項目,由縣財政投資100萬元,投入該縣龍頭企業亨通糧油,每年村集體經濟可增收10萬元,用於村級基礎設施改善。

同時,王中磊根據村裡貧困戶實際情況,真正做到精準識別、因人因戶施策,傾心為民,實幹幹實拔“窮根”。為解決貧困群眾發展產業的資金問題,駐村以來,他幫助貧困群眾申請貧困戶小額貸款18萬元,幫扶貧困群眾擴大了種植養殖規模。

後李營村委李樓村貧困戶李保書的兒子李飛患有白血病。為給兒子治病,家中負債累累。得知消息後,王中磊及時為李飛辦理了低保,並通過產業幫扶、公益性崗位幫扶、金融幫扶、光伏項目帶動等,幫助李保書一家渡過難關,切實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目前,李飛的病情已得到控制,全家也擺脫了困境。

撲下身、紮下根,他真心為鄉親們做實事

在村子裡,王中磊隨身會帶著小本本。在入戶走訪、與群眾拉家常時,總會把每一戶群眾的家庭狀況、所憂所思所盼,一筆一筆地記在小本子裡,記在心坎兒上。

“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幹出樣子!”在走訪中,王中磊看到了村民們的殷切期盼,看到了群眾對自己信任的目光。他想方設法為村民排憂解難,真心實意為鄉親們做好事、辦實事。

還記得初駐村時,後李營村委的前李營和西李樓兩個自然村還沒有通村公路,車輛無法通行,群眾出行非常不便,尤其是陰雨天氣出行安全隱患極大,群眾怨聲載道,最盼望的是修通村道。為改變後李營村行路難問題,王中磊多方協調,積極爭取支持,申請農村道路建設項目專項資金,水泥路2.9公里,後李營村7個自然村全部修通了水泥路,使群眾告別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行路難時代”。

李樓莊通往村裡的橋樑多年失修,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曾發生過多起人車墜落橋下的事故,所幸沒有造成傷亡。王中磊又及時積極爭取資金,對危橋進行了維修。村裡群眾看在眼裡、記在心裡,自發為王中磊送去了表達感謝的錦旗。

為徹底改變村容村貌,實現鄉村振興,王中磊從改善村裡基礎設施著手,以美麗鄉村建設為突破口,加大村容村貌等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他積極協調花花牛集團捐資20萬元,為後李營7個自然村安裝了90多盞太陽能路燈。

村委幹部李懷俊第一時間在村裡微信群裡發佈了這個好消息後,該村在外務工的群眾紛紛點贊。“因為莊內沒有修水泥路,車也開不進來,好幾年沒有回來過年了。”常年外出務工的李大偉激動地說,“聽說村裡路修通了,路燈亮了,今年再忙我也要回來看看。回來以後,感覺村裡變化太大了,黨的脫貧政策太好了!”

兩年來,王中磊協調中天文化基金為村委、為學校捐贈價值20萬元的書籍、書櫃、辦公電腦、體育器材等,極大地改善了村委及學校辦公條件;通過省僑聯協調“愛心冬衣”500套,發放給全村70歲以上的老人,溫暖了老人們的心;協調縣民營工業企業商會為貧困群眾捐贈節日慰問品,送到每一個貧困戶家中。

在村裡,94歲的獨居老人王明娘是王中磊最牽掛的人。王明娘身體硬朗,耳不聾眼不花。走訪中,他發現王明孃家房屋有點漏雨,電線線路老化,安全隱患大的情況後,他隨即組織人員為王明娘修繕了房屋,更換了線路。抽空,王中磊都會買些蛋糕、水果給老人送去,陪老人聊聊天。老人逢人都說:“中磊這孩子待俺比親人都親!”

王中磊加班加點一心撲在工作上,卻很少顧及家庭。駐村時,面對一歲六個月的女兒、擔任高三課程的妻子,他內心滿滿的不捨與愧疚。繁重的扶貧任務使得他與妻子女兒離多聚少,他把對家庭的虧欠、對女兒的愛,投身到脫貧攻堅戰役中,傾注到貧困戶身上。

如今,行走在後李營村各自然村,在綠樹紅花掩映之下,一座座農家小院煥然一新,一條條水泥路縱橫交錯,一個個村民臉上掛著笑容……

後李營村變美了,村民生活變好了。王中磊也變了,從一個白白淨淨的“城裡人”變成了一個又黑又瘦的“村裡人”。看著村莊越變越美,王中磊無怨無悔!鄉村振興的路上,他正謀劃著後李營村更美好的明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