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北大醫院丁潔 | 不罕見的罕見病:更多孩子本可儘早確診

作者:狐大醫

【搜狐健康】王先生一家三口從安徽趕到了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以下簡稱北大醫院)。在醫院的多功能廳,和他一家一同趕來的,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幾十個家庭。是的,他們來到北京的目的只有一個,為孩子治病。不過這次來北京,他們還參加了第七屆中國Alport綜合徵家長聯誼會。

○文/吳施楠 編/袁月

王先生的孩子是Alport綜合徵患者,今年已經12歲了。據王先生介紹,6年前,他無意間發現自家小孩的小便和常人不同,尿中帶血。得知這一情況,王先生帶著孩子在安徽當地輾轉求醫無果後,來到北大醫院,找到了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原副院長、兒科教授丁潔。

6年來,王先生帶著孩子往返安徽和北京不下20次,孩子的病情也得到了控制。那麼,讓王先生一家輾轉求醫的Alport綜合徵,到底是一種什麼病?

不罕見的罕見病

Alport綜合徵是一種罕見病,又叫遺傳性進行性腎炎,臨床特點是血尿、蛋白尿及進行性腎衰竭。由於部分患者可合併感音神經性耳聾等腎外症狀,學界曾經將其稱作眼耳腎綜合徵。

1875年,英國醫生Dickinson首次報道在一個家族中三代人患血尿症。隨後20多年的時間裡,兩位英國的醫生分別發現了血尿家系。直到1927年,南非醫生Alport在研究同一家族後代時發現,除了血尿外,患者還常有聽力障礙,且男性較女性更嚴重,從而確立本病診斷。

1961年,該病被正式命名為Alport綜合徵,以紀念Alport醫生所作出的貢獻。

隨著技術的不斷髮展,Alport綜合徵的突變基因及遺傳方式已經被確定。但由於遺傳方式不同,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及出現腎衰竭的年齡都會有較大差別。

今年是丁潔第7次組織中國Alport綜合徵家長聯誼會。無論是作為一名醫生,還是全國政協委員,丁潔時刻都在為罕見病發聲。每每談到Alport綜合徵,她總是止不住激動之情,更忘不了當初來北京找她看病的一個家庭。

十多年前,一對夫妻從外地來到北大醫院,為他們的孩子治病。當時來就診的男孩大概6、7歲,有血尿表現。憑藉多年經驗以及一系列檢查結果,丁潔做出了診斷—Alport綜合徵。

令大家沒有想到的是,這對夫妻還有一個20歲出頭的大兒子,也是不明原因血尿,最終發展為腎衰。為了讓大兒子活下去,父親早已把一個腎捐給了他。

面對二兒子很可能也需要換腎才能活下來的現實,這位父親徹底崩潰了。一位身材健碩的北方大漢,就這樣趴在診室的桌子上大哭不止,嘴裡不停的說:“我再也沒有腎能給老二用了!”

多年來,丁潔一直忘不掉這位父親大哭的場景。後來的基因檢測結果顯示,孩子的母親是致病基因攜帶者。“如果大兒子能夠儘早確診,二兒子很可能有機會避免患病,但現在來不及了。”丁潔感慨的說。

正是這種無奈,一直推動著丁潔致力於Alport綜合徵的研究。從2012年開始,每年一屆的家長聯誼會,更是雷打不動。她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讓越來越多的人關注Alport綜合徵,為改善Alport綜合徵患者的預後從不同角度貢獻自己的力量。

實際上,Alport綜合徵並不是罕見到全世界只有幾百例。雖然至今還沒有基於人口學的流行病學資料,但有部分資料顯示,在持續性血尿患者,尤其是兒童患者中,Alport綜合徵較常見,佔11%—27%。一項針對美國局部地區的研究數據還指出,該病發病率在1/9000。

因此,有血尿表現的兒童,尤其是有類似家族史的,家長需要留個心眼兒。遺憾的是,即便確診Alport綜合徵也還沒有根治的方法。早期治療只能依靠改變生活習慣及藥物治療。一旦發展為終末期腎病,那就只能接受透析或腎移植。

早期用藥腎臟多“活”10年

儘早確診是Alport綜合徵患者延長生存期的希望,也有利於患者及家族成員得到針對性的干預和治療,最大程度幫助患者和家庭減輕痛苦和負擔。不過,像王先生一家在當地無法確診,最終來到北京的家庭不在少數。“在當地也看了,但醫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最後還是推薦我們到北京來了。”參加今年家長聯誼會的多數家庭都有這樣的經歷。

究其原因,是全國不同地區對罕見病的認識以及診療能力存在差異。“能夠診治罕見病的醫生比罕見病病人還罕見”是業內共識。

以戈謝病為例,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參與調查的約130位患者中,約40%的患者平均確診時間在1-5年,60%曾被誤診過,確診醫院最多的達7家以上。

這種確診方式,也極大影響了Alport綜合徵的後續治療,很多孩子硬生生的被拖成了終末期腎病。有研究顯示,疾病早期用藥患者和不用藥患者相比,用藥患者出現尿毒症的時間要比不用藥患者出現尿毒症的時間晚十餘年。

此外,Alport綜合徵患者往往伴隨耳部和眼部等器官病變,治療時需要眼科、耳鼻喉科等多個學科共同完成。在一些醫院,這種科室間的相互配合可能並沒有達到一定的默契。

好在國家層面已經意識到了罕見病診療現存的問題。丁潔表示,隨著國家越來越重視,全國各地的醫院都在逐漸認識罕見病,並通過技術手段不斷提高診療能力。以Alport綜合徵為例,在廣泛徵求國內相關兒科專家及部分腎內科專家意見的基礎上,《Alport綜合徵診斷和治療專家推薦意見》於2018年3月在《中華腎臟病雜誌》上發表,對進一步提高和規範Alport綜合徵的診斷和治療起到一定作用。

除了延長生存期、提高生存質量外,儘早確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Alport患者的費用負擔。

據丁潔介紹,Alport綜合徵前期主要是藥物治療,包括首選藥物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和二線藥物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醛固酮拮抗劑等。根據病情嚴重程度的不同,兒童患者基本上每年的花費大約在1-3萬元左右。與某些罕見病動輒每年上百萬的治療費用相比,Alport綜合徵讓人們還留有一線希望。

而一旦拖延治療,Alport綜合徵患者發展成尿毒症、腎衰竭,那就只能依靠透析和換腎來維持生命了。

在當天的聯誼會上,北大醫院兒科主治醫師劉曉宇向在座的家長介紹了腎移植的程序和花費情況。搜狐健康瞭解到,晚期Alport綜合徵患者可以進行親體腎移植和異體腎移植。前者花費大約在13萬左右,後者花費30—50萬不等,還不包括後期藥物的費用。由於我國器官捐獻數量嚴重不足,想找到合適的腎臟,也是一大難題。

新藥研發“路漫漫”

找到有效治療Alport綜合徵的新藥成為國內外科學家多年來共同的目標。只不過這條尋找新藥的道路卻是既漫長又困難的。現如今Alport綜合徵的治療目的,仍然是減少蛋白尿,控制疾病進展。

連續幾年,丁潔在Alport患兒家長聯誼會上都會詳細的講解新藥研發的流程和臨床試驗的步驟以及藥物研發的困難、誤區等。

“講了好幾年,但我還是要講。一是要讓家長們知道為什麼沒有藥能治好孩子的病,二是給孩子和家長希望,也許未來有那麼一天,這個病真的有藥能治。”丁潔說。

的確,希望是存在的。據丁潔介紹,目前已經有多種藥物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包括RegulusTherapeutics研發的藥物RG-012以及ReataPharmaceuticals研發的藥物Bardoxolonemethyl。

RG-012是一種注射用針劑,已經進行了Ⅱ期臨床試驗和多次遞增劑量研究。在丁潔等專家的努力下,該藥物已經決定在全球範圍進行Ⅲ期臨床試驗,未來,部分中國患者有望入組,甚至獲得終身免費用藥的機會。

Bardoxolonemethyl是一種片劑,起初並不是針對腎病研發的,但是卻發現它在延緩腎病進展,推遲腎功能衰竭上有良好的效果,於是開始研究是否對Alport患者有效。據瞭解,該藥已經於2017年初開始Ⅱ期臨床試驗。

一些在其他疾病中取得一定進展的基因治療和幹細胞治療也被認為是未來Alport綜合徵的治療措施,但應用於臨床尚不成熟。

實際上,面對Alport綜合徵,我們已經取得了成績。過去,它的病程被認為是“不可避免的”;現在,它已經是可治療的疾病。還缺少的就是將“總是導致腎衰竭”中的“總是”兩個字抹掉。

“在Alport綜合徵的救治路上,我永不放棄。”丁潔說。

本文轉載自其他網站,不代表健康界觀點和立場。如有內容和圖片的著作權異議,請及時聯繫我們(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推薦

推薦中...